第一篇: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学总结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学总结
一年级新课程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但又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而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很零碎,不扎实。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轻松学习,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快乐,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
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存在的不足
1、没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方面还不够重视,没有安排一定的课时去完成,下学期一定注意。总之,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得有失,“得”要继续发扬,“失”要努力改正,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一年级第二册语文复习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1—8单元以字、词,句,背诵,成语积累、词语听写、说句写句训练、反义词为主。
复习方法:按单元复习
1、生字。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练一练,能给生字扩词
2、词。找一找有哪些同音字、有哪些形近字。归类组词。
3、找出需要背诵的课文、段落,熟背。
复习重点:生字、词语、成语、写句。
复习难点:
1、会读生字表(1)中的所有生字,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2、成语积累。
3、句式训练,用词写句
第一单元:
复习内容:识字1—语文园地一
重点掌握:
1、会正确读生字表
(一)中的“万”~~~“钱”;
2、能听写以下词语:千万百万丁冬冬天齐全说话听说电话笑话朋友友人亲人亲自春天高兴长高爷爷节日春节岁月几岁你的不行行动古人声母声音处处知了 百花齐放红花绿草年年岁岁亲朋好友千方百计天天向上万水千山古色古香
3、形近字组词:说()
话()
4、音近字比较:有()声()只()东()花()
友()生()知()冬()画()
5、成语积累:万众一心、万无一失、桃红柳绿、泉水丁冬、百花齐放、万水千山、百发百中、年过半百、百鸟争鸣、五颜六色、点点滴滴、不慌不忙、评头论足、齐头并进、冰天雪地、心慈手软、电闪雷鸣、小题大做、滴水穿石、欢歌笑语、烟消云散、忙忙碌碌、闻鸡起舞、诗兴大发、居高临下、古色古香、年年岁岁、经久不息、节外生枝、亲朋好友
6、照样子说一说: 例:春雨和小草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草苏醒了。
例:春雨是(),因为春雨落在(),()。例: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
例:春雨给柳树洗澡。.
7、多音字组词:的行
第二单元:
复习内容:识字2—语文园地二
重点掌握:
1、会正确读生字表
(一)中的“懂”~~~“遍”;
2、能听写以下词语:洗手洗衣认真扫地打扫真正父母母亲爸爸完全关门写完家里看着看见画家画画开会关心会合高兴笑声说话妈妈奶奶奶牛中午 午饭放羊开放收回女子 太阳空气 早上回去过去天亮亮光明亮奶声奶气百花齐放 十全十美千家万户 年过半百 千变万化一干二净一分为二三分天下一成不变
3、形近字组词:让()关()看()气()认()开()着()汽()
4、音近字比较:真()完()星()和()亮()
正()玩()兴()合()量()
5、成语积累:蜻蜓点水、时来运转、父老乡亲、改头换面、扫地出门、音容笑貌、少先队员、妙笔生花、无精打采、没完没了、改天换地、十全十美、手舞足蹈、望而却步、拖泥带水、欢天喜地、不近人情、东张西望、装模作样、千家万户、背井离乡、生老病死、顾全大局、不足为奇、妙手回春、脱口而出、眼明手快、目不转睛、大摇大摆、另眼相看、奋不顾身、生离死别、家家户户、漫山遍野
6、多音字组词:看着乐
7、你能用以下词语说句写句吗?什么怎么暖和温暖
8、说反义词:晚()黑()来()开()少()分()
第三单元:
复习内容:识字3—语文园地三
重点掌握:
1、会正确读生字表
(一)中的“雾”~~~“炒”;
2、能听写以下词语:
和气和风千万李子香水语文秀气听见说唱连忙远方一定方向以后主意更大先生干净起来明白同意工人专心才子年级小队赶来欢唱目光总是听说明亮赶快 鸟语花香万水千山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一心一意
3、形近字组词:语()李()赶()认()先()话()香()起()队()失()
4、音近字比较:和()向()主()以()赶()禾()像()注()已()干()静()对()同()名()
净()队()童()明()
5、照样子说一说: 例: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
例:明白鸟蛋凉凉的6、多音字组词:朝佛和更干
第四单元:
复习内容:识字4—语文园地四
重点掌握:
1、会正确读生字表
(一)中的“蜻”~~~“摸”;
2、能听写以下词语:蚂蚁前后古诗天空房子上网儿童黄瓜关闭立正林业不是花朵多美我们叶子飞机她们送来过去有时让开去吧虫子来往很多好吗起得早 河水姐姐借东西哪里走呀前面一朵云什么黄牛美好绿叶一条河正在方向童话空中
3、形近字组词:
视()过()惜()很()往()送()闭()机()时()借()跟()住()过()问()
4、音近字比较:
吗()立()往()同()多()河()蚂()力()网()童()朵()和()每()那()吧()牙()是()
美()哪()把()呀()事()
5、照样子说一说: 例: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荷叶是()的()。例:这里有很美很美的荷花。
这里有很()很()的()
例: 小朋友在学校力学习。
例:游来游去()来()去
青青的假山()的()
6、多音字组词:长乐着得空
第五单元
复习内容:识字五—语文园地五
重点掌握:
1、会正确读并听写“谁——照”
2、能听写下列词语:
跟从 园长园丁凉快重量因为笑脸阳光可是石头办法 找朋友许多别人到处那边哪边哪里吓跑再见再会大象 对象好像做作业点头照片为什么害怕光明别处
3形近词组词: 许()量()为()石()
午()重()办()右()
4音近词组词 :多()因()阳()象()都()音()样()像()
做()坐()那()到()在()作()座()哪()倒()再()5照样子说一说:例:我最喜欢()
()最()。
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到处()。
例: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渐渐()。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一边()一边(例: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像()。
6多音字:都为地)。
第三篇:2012语文第二册总结
时光飞逝,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我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实生字的认写,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本学期要求学生认识550个字,会写250个字。在教学中我把生字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生字教学是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我又遵循认写分步,多认少写的原则。对于要求会认的生字,我引导学生找到识字方法,以便能快速地识记。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好的识字方法。有熟字加偏旁法,熟字换偏旁法,熟字加熟字法,猜谜语法等等。学生根据不同的生字选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学生识记生字后,我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让生字复现在学生眼前。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生字重复出现,让学生对生字能牢牢记住。同时在教学中重点还要抓实250个会写的字,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同时在书写生字时,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书写完生字后,同桌之间互相提出写得不好的地方,并指出改进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之间的学习做到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收获。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指名读、教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有感情地读书也是我的乐趣,与孩子们一同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使我的课堂丰富而生动。
三、阅读课外书,提高词语积累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千多个汉字,能阅读浅显易懂的课外书了。我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书,多学词语,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书可读。
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语言表达是一大难题,因为学生不但要学会说普通话,还要能用普通话叙述事情。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反复地练习,学生在学完一年级后,对普通话已有一定的基础,能认真地听别人说,并且听懂主要内容。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还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经常在班级开展一些比赛,如识字比赛、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比赛,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不但语文学科能够学好,借助想象的翅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锦上添花。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个个都天才。
六、取得的成绩:
不足之处:
1、还要注意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间差异。
2、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方面还不够重视,学生说话能力差,表达不清楚。
总之,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得也有失,“得”的继续发扬,“失”的努力改正,使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城市设计师
[教学时间] 三课时 [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能正确扩词,自主积累词语。
2.会写8个字,做到书写工整。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想好再做的道理。[重点与难点] 认识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钢琴曲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看图揭题。
1、(出示一幅城市设计图)小朋友们,这座城市美吗?
2、小朋友,能说说美在哪里吗?
3、这幅图是浩浩小朋友设计的。今天我们要学习21课《城市设计师》。
4、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小朋友想读课文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用铅笔划记不认识的字。
3、向同学、老师请教自己不认识的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评议。
5、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选择你最喜欢的字教给大家。
3、教师领读生字、新词。
4、开火车认读生字、扩词。
5、今天你积累了哪些词语?能用你最喜欢的词说一句话吗?
如:盛开公园里,鲜花盛开,美极啦!
6、送字宝宝回家。
7、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
2、识字挑战赛。
二、通读课文。
1、小组合作读课文,四人轮读,互相评议。
2、小组展示读。
3、齐读课文。
4、书上哪几句话写的是浩浩设计的城市,请你划出来。
5、齐读这几句话。
6、这座城市美在哪?我们生活的城市怎样?
三、我当城市设计师。
1、师:拿出画笔,把你心中的美丽城市画下来吧!
2、教师里放着舒缓的音乐,同学们在自由设计。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才、市、台、各、式、齐、计、列)指名读,扩词。
2、小老师带读。
3、(出示田字格)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三、说话练习。
1、(出示词语卡片)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生字抄两个,组一个词。
3、在电脑上设计一幅美丽的城市图。
22茅以升立志造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2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茅以升从小立志造桥,后来经过长期努力,成为一名建造桥梁的专家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探索,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2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盛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会写6个字,做到书写正确、端正。
2、懂得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还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探索,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茅以升的资料。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有关茅以升的资料,如茅以升的照片,生平简介,主持修建了哪些桥梁等,课上请学生来介绍。教师也可以出示资料介绍。
2、请学生说说资料是怎样得到的。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茅以升小时候的故事,快让我们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抓住重点,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课文,请学生想一想,茅以升为什么要立志造桥呢?
2、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启发学生:小伙伴们去看龙舟赛,结果桥就压塌了,很多人掉进了河里,小伙伴们的心情会怎样?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读呢?
3、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小伙伴说的话要读得语速慢一些,读出悲伤的语气。
4、分角色汇报朗读。第二到第六自然段,教师给予评价。
5、过渡:这件事给茅以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病好后,又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有关的语句。
6、根据学生找到的语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1)“茅以升跑到秦淮河边”的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他在河边在做什么。他会想些什么?他发誓的内容应该怎样读,通过指导读让学生体会到他发誓,就是在立志。
(2)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用读来告诉大哝茅以升是怎样做的。
(四)拓展延伸进行交际。
请学生说说,你喜欢茅以升吗?为什么?学生谈看法。
(五)作业。
第 二
课
时
(一)巩固生字词语。
1、指句读课文,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后请学生评议。
2、出示词语,在读词语中巩固汉字读音。
(二)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22茅以升立志造桥
非常难过→暗暗发誓→长期努力→桥梁专家
23试一试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事应该动脑筋想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有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1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盛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懂得南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有勇于实践的精神。
2、会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鱼缸和金鱼。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怎么做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小组同学相互合作,读生字,有的同学如果没读准生字的读音,请你帮他读准确。
3、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思考的问题:(1)伊伦娜遇到了解什么问题?
(2)伊伦娜是怎么样解决遇到的问题?
2、请学生简单回答这两个问题。
3、教师范读科学家的话。请学生听一听,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4、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二到四自然段。
5、想想,从哪句话看出伊伦娜对实验表示怀疑,应该怎样读呢?
6、用自己的话说说伊伦娜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7、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鱼缸、金鱼,请学生边读课文,教师边按课文内容演示,观察结果。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伊伦娜,你会说什么?
8、出示句子“哎呀,水照样溢出来了”,应该怎样读?
(四)转换角色,表演体会。
(五)作业。
第 二
课
时
(一)交流感受。
说说课外阅读了什么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和你的感受。
(二)复习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抢读生字词语。
(三)自主记忆/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试一试
提出问题
动手实践
解决问题
受到好评
有些问题要动手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4苏东坡改对联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2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做学问要谦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2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盛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会写6个字,做到书写正确、端正。
2、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学无止境,做学问要谦虚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几副对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副对联,请学生读一读,问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对联。
2、板书课题。请学生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师进行归纳。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检查反馈,巩固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进行认读。
2、出示词语,在读词语中可以进行说话训练。(1)如:聪明——聪
课文中说谁很聪明?他是什么时候的人?(2)贴在门上——贴
苏东坡贴的对联是什么内容?
(3)“读了”“了不起”这两个词语该怎样读?(4)出示其他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
(四)读书质疑,感悟内容。
1、学生再次读文,想想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2、通过读书找出苏东坡开始写出的对联,和改后的对联,请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3、说一说,这两副对联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
4、让学生再进行朗读,读出两副对联内容的不同。
5、引导学生解疑,为什么要“改对联”。说对联的经过、表演体会、再读对联。
(五)作业
第 二
课
时
(一)信息交流
1、介绍苏东坡的生平,故事。
2、读背苏东坡的诗词。
(二)复习生字。
(三)指导书写。
(四)拓展练习。
观察“高高兴兴”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板书设计:
苏东坡改对联
上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下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语 文 乐 园 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记忆汉字的方法,利用字族识字。
2、指导书写汉字。
3、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4、通过阅读短文,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5、通过听故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6、通过制作图书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难点
1、了解记忆汉字的方法,利用字族识字。
2、指导书写汉字。
3、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4、通过阅读短文,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听故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通过制作图书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课时安排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玩,让我们快出发吧。
(二)有趣有汉字。
1、我们来到了语文乐园的大门口,要进门就要会读《门字歌》,让我们快来读读。
2、读一坊,想一起,哪些字能进门,进了解门念什么?
3、请学生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4、师生对读。师读每句前四个字,请学生接读后边内容。
5、教师打乱顺序,读前四个字,请学生接读。
6、结合句子想想字的意思,选择一个说一说。
(三)写字板。
1、《门字歌》大家会读了,我们还要写好门字框的字,写好了才让进门。
2、观察门字框的字,是什么字进了“门”组成的?这些字进了门有什么变化?
3、描一描
(四)我来组词。各小组团结合作起来解决问题。
第 二
课
时
(一)阅读欣赏
1、请学生借助拼音读全文。
2、同学们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一读,边读边想。(1)兰兰和爷爷过了几种桥?(2)他们过的桥有什么特点?
4、你觉得这两座桥神奇吗?奇在哪儿?
5、你如果是桥梁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桥?
(二)语文生活,听故事。
1、师讲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请学生认真听。
2、回答问题,注意提醒学生听。
3、试着讲故事。
(三)做图书资料卡。
1、观察资料卡,说说上面有什么内容。、2、讨论做图书资料卡的作用。
3、说说自己读过什么书,试着设计图书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栏目。
4、教师可在今后进行图书资料设计卡比赛等活动。字卡片,扩词。
第五篇:职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本站推荐)
一、同题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充分认识知识的重要价值。
2、准确把握和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3、学习两篇随笔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大量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写作手法。
4、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重点】
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
2、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摘录要点的读书方法,达到读写一体化。
2、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多读、多思、多写相结合。
3、提问法。
4、讨论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可以“勤苦学习,追求知识,或者能更好地把所听到、看到或学会的东西记住”,即使是“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也必须经过读书、教育,才能够学会应当怎样做人”。由此可见,读书求知对一个人的发展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字词检查
1、运筹: chïu制定策略。.
2、弛惰:chí松懈懒惰的意思。.
3、轻鄙:bǐ轻视,看不起。.
4、狡黠:xiá狡诈。.采用检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
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出自培根之口。
2、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四、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两篇随笔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分为四组比赛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2、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先自行划分并归纳段意后请2~3名同学作答,最后教师小结)。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要阐述读书的目的。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主要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主要阐述知识的重要作用。严文井的《论读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具体论述读书的态度、作用、方法和目的。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以“读书,人才更像人”作结全文,呼应开头,指出人创造了书,但书对人也有改造的作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五、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学生讨论:两篇随笔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哪些共同的问题? 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论述了很多共同的话题。
提问后小结: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
2、学生讨论:两篇随笔中作者的写作角度是否相同?
提示: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应细读两文进行比较。
提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解,亲切之中发人深思。
3、学生讨论: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主要阐述了哪些读书方法? 提示: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知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一文中阐述读书方法的地方在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
提问后小结:文中第7、8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对不同的书应该视其内 容的优劣和质量的高低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作者用“浅尝”比喻“读其中一部分”,用“吞咽”比喻“知其梗概”,用“仔细咀嚼”比喻“通读,细读,反复读”,用“已被蒸馏过的水”比喻内容被删减过的好书。作者用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读书观念。
4、学生讨论:严文井的《论读书》是怎样阐述读书的作用的?
提示:严文井的《论读书》着重阐述了读书的作用,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作家,严文井对这个问题认识应该是深刻全面的,速读全文,快速找出阐述读书作用的地方。
提问后小结:作者在第1段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第2段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正确认识自己对求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的求知经历举例进行了说明。第3段指出对待书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然后以自己虽好学但没有考上大学为例,说明盲目迷信书本的危害。第4、5自然段举例论述读书的作用,说明书有好坏之分,并能指出不好的书,对人也是有所启发的,即能使人认识到求知的道路没有止境。
5、学生讨论:两篇随笔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名家谈读书的随笔,围绕“读书”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很多话题,详读两篇文章,加以比较,归纳中心论点。
提问后小结:一篇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一篇说“读书,人才更像人”。虽然说法不同,但都强调了求知对人的重要促进作用。
六、课堂小结
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两文笔法都比较灵活,论述的内容都比较广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佳作共欣赏,请运用比较阅读法,比较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同《林语堂论读书》的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
二、合作探究
1、四人一组,互相讨论各自所找的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篇随笔的内容,分析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1)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2)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
(3)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4)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小结:
(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问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人的不同状态。狡诈的人自以为是,不重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却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汲取和运用;智慧的人不仅重视学问,而且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学问。在作者看来,会求知并会运用知识才是大智大慧的人。
(2)这句话是说无论多么不好的书,都不可能毫无益处。只要你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正确,是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的。(3)这句话是说要尊重书本,但不要盲从书本。作者没有考上大学,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吃了迷信书本的亏。因此,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
(4)这句话揭示了读书的两种目的、两种境界,即消遣性的读书和寻求真理、启迪智慧的读书。
三、难点理解
1、提问:两篇随笔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语言特点也往往不一样,阅读两文,加以比较,分析对比两文各自的语言特点。
问后小结: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
2、学生讨论: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在上节课分析文章结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两文的论证方法,两文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提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以道理论证为主,兼以比喻论证、归纳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例如:第4、7、8自然段中,作者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证明“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观点;用“书籍好比食品”、“一本书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等比喻,证明对不同层次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的观点。第10自然段中,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法,先列举6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而后引用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第12自然段用运动可以改善身体上的缺陷作类比,举例证明求知可以改善精神上的缺陷。
严文井的《论读书》以举例论证为主,兼以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如:文章在论述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时,始终以自己的读书体会为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了论述对待知识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这一观点,运用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自 己的观点。第6、7自然段,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了面对形形色色的书籍该怎么办的问题。
3、提问:举例说明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在两篇随笔中都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大量使用排比句,加强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论证力度。例如:“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用“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等。
严文井的《论读书》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例如: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用拟人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书籍写得形神毕肖,宛如眼前。用“美妙的音乐”比喻好书,用“刺耳的噪声”比喻坏书,用“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魔鬼的歌唱”来比喻不同类型的书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运筹(chïu)弛(chí)惰 B、轻鄙(bǐ)咀(zǔ)嚼
C、狡黠(xiá)嗡(wēng)嗡
D、挑剔(tī)吹嘘(xū)
2、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文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3、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被公认为是谈读书的经典名篇,文中许多语 句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请从文章中摘录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到能诵会背。
4、古今中外,不同人对读书有着不同的看法。结合本课两篇随笔,谈谈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林语堂论读书》,并与本课所学两篇短文作比较,谈谈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2、搜集与“读书”相关的名言佳句并进行交流。【附】板书设计
二、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
2、正确理解本文的中心,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4、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2、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 讨论、提问、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字词检查
礼尚往来 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 玄虚 国粹
要求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教师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简介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一)提问: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课文导读”中涉及了这一问题。提问后小结: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二)1、请一个同学朗读1-4段。
2、其余学生思考: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参考: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
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三)提问: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学生齐答后小结: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四)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学生代表答后小结:
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 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五)提问:文章第8、9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提问后小结:文章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七、课堂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八、课后作业
1、释词语并给红色的字注音。
礼尚往来 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 玄虚 国粹
2、对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等现象,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交流
请三四名同学朗读自己所写的短文,大家讨论交流,欣赏点评。
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红字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外国文化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1、同学们齐读第8、9自然段。
2、教师提问:这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问后明确:采用了比喻论证。
教师追问:那么请说出“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教师提示:第8段是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提出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提问后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
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外国文化的不同态度的人。
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网管文化中无用的旧形式。
姨太太: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第8、9两个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关于论证艺术的板书设计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第8、9自然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自然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第8、9自然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他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正确的是()A、诩(xǔ)残羹冷炙(zhì)B、冕(mǎn)挑剔(tī)
C、粹(chuì)阿剌(lā)伯
D、(càn)头 吹嘘(xū)
2、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
3、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鲁迅先生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人的不同表现,以 体现他们对待外国文化的不同态度,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表。
4、让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
参考答案:1.A、D 2.略 3.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完全否定外国文化;废物,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课后作业
1、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指出段与段、层与层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2、通过品读文本,揣摩重要的语句,能结合语境说出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
3、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揣摩重要的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特别是教给学生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欣赏音乐导入)播放《国际歌》。
导语:这是一首在世界上唱的人数最多的歌曲,这首歌曾被列宁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就让我们在这首高亢雄壮的《国际歌》声中,纪念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
二、背景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 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三、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1、纷繁芜杂:没有条理(多指文章)。芜(wú),乱草丛生。芜杂,杂乱,没有条理。
2、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huî),开阔开通。
3、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zhuï),卓越、突出。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四、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评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1层(第2自然段),总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第2层(第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第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第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第3层(第6~7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明确段落间、层次间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1、第二部分中作者从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2自然段在这一部分 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议论文的总分关系入手分析。
参考: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2自然段是总说,其他段落则是分别阐述。
讲解: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起,是概括的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自然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自然段。
2、第3自然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简单事实”的内容由六个什么关系的复句说明的?
提示:弄清六个分句间的层次关系。
参考: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六个分句关系如下:
①||(条件)②|(因果)③|||(承接)④||(因果)⑤|||(并列)⑥ 讲解:“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3、第4自然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提示: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参考:“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讲解: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4、第5自然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提示: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参考:“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讲解:“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5、第7自然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借助承递性的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参考: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讲解:“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同时,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也紧密联系。就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第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六、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红色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1)豁然开朗(huō)(2)卓有成效(zhuï)(3)诅咒(zǔ)(4)估量(liáng)(5)芜杂(wú)(6)即使(jì)A.(1)(3)(5)B.(2)(3)(4)(5)C.(1)(4)(5)D.(3)(5)(6)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参考答案:1.B(“豁”应读huî,“即”应读jí)2.D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体会内涵
(一)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和深沉的哀悼的情调。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二)讨论问题,体会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本环节中,结合所讨论问题涉及的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重悲痛。
3、“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地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1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也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去了”这些话来代替。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1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4、能否把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2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5、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豁然开朗”说明了马克思找到了一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资本主 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与之相反,比喻马克思以外的各种学说都没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们在黑暗中转来转去,找不着门径。
6、第6自然段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7、“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8、“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明确: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用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小结: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1)关键词语的选用;(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同学们也要灵活使用这些方法,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写作特点(师生共同归纳)
1、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3到第8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2、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1)关键词语的选用;(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七、读《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在研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认真揣摩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语句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中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训练他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人。【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教学难点】
1、对文中一些含蓄甚至隐晦的语句的理解。
2、认识作者与卢梭提出观点的不同角度。【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点拨法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点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知识导入)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寓言汇编。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萨摩斯岛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在阅读时也在理解、领会着这些道理。然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再阅读《伊索寓言》时是否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感受呢?这需要有质疑的精神,需要有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些,又恰恰是同学们所欠缺的。如何去做呢?仔细地阅读一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相信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杰出的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一生潜心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均有深入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 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难得的佳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这篇《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中对许多人生哲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细心研读,将获益良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并解释词语
嫉忌(jí)怜悯(lián mǐn)思慕(mù)给与(jǐ)笨坯(pī)蝙蝠(biān fú)狂吠(fâi)幼稚(zhì)衣锦还乡(yì)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狂吠:狗狂叫。思慕:思念,仰慕。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
(二)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1、学生先个人归纳整理,然后小组交流。
2、教师点拨,明确: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人性的某种弱点而导致的偏见谈到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重读《伊索寓言》的新见解、新感受。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作者与卢梭对《伊索寓言》的不同看法。
四、阅读第二部分,理解作者对寓言的重新解读。
(一)研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为切入文章主题作铺垫。先从第一个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研读、讨论,了解寓言的本意,然后再了解作者的引申义,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寓言,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其余的八个故事,则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1、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了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子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明确: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咬你一口。
3、“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指的是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
5、“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明确:就是不承认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什么缺陷都可以说成好的,也就没有是非可言了。因为彼此都把缺陷当长处,都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也就与世无争。实质上,他们是不思进取,不思改造。
6、“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7、“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8、怎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明确:那是说有些屠夫狡猾,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他们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以幽默的语言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学习本文,我们应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动善动脑筋,从前人的观点中发现新见,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六、课堂练习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②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变成诗人。③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④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 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 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 答案: D 2.文中共讲了九则寓言,作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下列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什么人的行为。
(1)狗:(2)乌鸦:(3)母蛙:(4)蝙蝠:
答案:(1)比喻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
(2)比喻品质卑下,嫉妒贤能的人
(3)比喻自以为是的人
(4)比喻无德无行的文人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对文中的九则寓言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加深对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质疑解难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难懂的地方。
2、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文章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喜欢小孩子含有卖老的成分。
(2)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一般人是从时间先后来定老幼的,钱先生则从知识累积的多少来定老幼,比起简单地按时间角度考虑,更准确地把握了老幼的本质。时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阅历浅;现代的人,如同长者,阅历深。如此,我们现代人对古代的祖先便有了“卖老”(含贬义)的资本。
(3)如何理解“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
明确: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不无讽刺意味。
(4)“三种安慰”该如何理解?
明确:“三种安慰”都是讽刺。所谓“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所谓“进化”,实质上就是越来越狡猾;所谓的“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5)作者写前三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在告诉读者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读《伊索寓言》的。方法是: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获取新的认识。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加深认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进一步体会主旨
1、学生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2、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伊索寓言》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的。作者这样说,只是借此来强调现代社会的复杂,相比之下,《伊索寓言》似乎显得“浅薄”了。
(2)作者和卢梭都认为“寓言要不得”,他们观点的出发点一样吗?如不一样,各是什么?
明确:二者出发点不同。卢梭从孩子们“羡慕狐狸”的事例出发,认为寓言“有坏心术”,所以要不得。作者从寓言一般是静止地简单阐述某个道理的普遍现象出发,认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所以要不得。他是从大人所面对的社会为出发点的。
(3)《伊索寓言》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该读,什么样的社会里不该读呢? 明确:“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因此,主要的是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4)“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一句话有哪些含义?
明确: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真
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但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伪善行为还是不能不令人警醒。我们必须具有复杂的头脑和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能力。
(5)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带上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作者借“苍蝇”来比喻那些不自量力、妄自尊大,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只会像苍蝇一样嗡嗡直叫向人招摇,而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谦虚精神;一方面又讽刺了那些“苍蝇”一样的人。
四、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
(一)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提问后归纳)
提示: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分析: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明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同时又呼吁每一个人都应尽一份为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空间的责任。
(二)分析写作特点(师生共同归纳)
1、文章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分析:第一部分先提出作者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读解的。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在这种读解方式下获得的新认识。第
三部分总结现代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三部分环环相扣,条理缜密。
2、讽刺是作者语言的主基调。
分析:冷峭的讽刺、机智的幽默是钱钟书先生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不论是他的小说、评论,还是散文,都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写在人生边上》里的每一篇作品都可谓“戛戛独造”,使人耳目一新。《读〈伊索寓言〉》一文,思路活跃、深刻、犀利,针砭世俗,或锋利,或婉曲,都能耐人寻味,有会于心。文中提到了《伊索寓言》中的九个故事,而每个故事的意旨都被作者予以延伸发展,并以作者独到的眼光看出了故事中的人生精义。文中的每一处讽刺都是他居高临下,鸟瞰众生相的产物。因而,从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画像。如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做英雄;在上流社会里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在平民中间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的人;得了好处却总在诉苦的人等。
五、课堂小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必须有一个复杂的头脑才不至于碰壁上当。另外,文章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学贯中西的学者的睿智,然而睿智又是来自对生活长期的细心观察与思考,希望同学们要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课堂练习
重新审视学过的寓言故事,试从中翻出新意。
提示:借鉴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的思维方法联类引申。如《农夫与蛇》本是赞美农夫的善心的,反过来可这样说,蛇蝎心肠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狐狸与乌鸦》本是揭露批评狐狸的狡猾的,我们不妨说,在现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也应具备狐狸一样的智慧。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可强求一致。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题。【附】板书设计
十一、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人公面对生存的恶劣环境,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坚强毅力和生死关头仍然不忘记做人原则的高贵品质。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探究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和作用。
3、联系现实,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主人公在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时的行动来表现其顽强的求生
意志。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探究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和作用。【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感受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顽强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顽石重压下冲破羁绊的嫩芽,婴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马拉松赛场的最后冲刺,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为祖国争得荣誉„„你能想像人在经受生存极限的考验时,可以迸发出怎样的生命之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杰克·伦敦写的《热爱生命》吧!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字词检查(学生查字典,然后小组竞赛的方式注音、解释)
1、沼(zhǎo)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2、苔藓(tái xiǎn):隐花植物的一大类,主要分为苔和藓两个纲,种类很多,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有假根。
3、皮开肉绽(zhàn):指人因被毒打,皮肉开裂。
4、跛(bǒ):腿和脚有毛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
5、鲦(tiáo)鱼:鱼,身体小,呈条状,侧扁,白色。生活在淡水中。
6、舀(yǎo):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液体)。
7、海市蜃(shân)楼: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8、半身不遂(suì):指身体一侧发生瘫痪,不能动弹。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听课文朗读
(二)每组请一个代表起来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简要交代主人公出现时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
基本状况包括:身体状况、身体负担、面对困境、当时心态。
第二部分(第7~2自然段),写主人公与种种困境博斗,从而赢得胜利,延续生命的全过程。
根据情节的发展,本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7~19自然段),写主人公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逐渐丢掉幻想,轻装上阵,寻找生的希望。
第二层(第20~23自然段),写在自然困境、身体因素、野兽三大威胁并存的情况下,他虽想到了死,但依然选择了生。
第三层(第24~37自然段),写在希望确实出现,生死威胁进入白热化的情况下,40 他尽管由走变成了爬,但依然顽强地向着希望前行。
第三部分(第43~44自然段),写主人公获救时的惨状和获救的全过程。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主人公劫后余生后,对幸福的珍视和向往。
五、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一)教师提问: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二)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学生代表答后教师小结: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觉得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学习小组的代表答后教师小结: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41 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3、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令自己震动的原因。
各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红色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D)
(1)踉(làng)跄(2)辗(zhǎn)转(3)巉(chán)岩(4)吹毛求疵(zī)(5)骸(hái)骨(6)鲦(tiáo)鱼 A.(1)(3)(5)
B.(2)(3)(4)C.(1)(4)(5)
D.(3)(5)(6)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在沙漠、地震、海难中求生的故事)。
七、课后作业
1、课后进一步熟悉课文,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2、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独特的视角(或内容、或写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让学生口述自己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后的体会。学生讨论评价。
二、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一)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阅读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
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内心独白和动作描写。问: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这让他联想到什么呢?
明确: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是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问: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
明确: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使自己有体力走出绝境,即使一点生肉、碎骨他也竭力加以利用,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提示: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
问: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明确:牙咬手,手抓牙,这种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二)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
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三)小说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几例,仔细体会。
作品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第3自然段、第5自然对生与死的思索,第8自然对自己所处方位的判断等都是(后面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找)。细节描写也是比比皆是。如嚼骨头的细节,在水坑边舀鱼的细节,最后他与狼较量的细节等,都写得细腻逼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三、课文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剽悍与强大。
四、课堂练习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有人因生活、工作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参考答案:
1、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
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只有能围绕话题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教师要通过此题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五、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附】板书设计
十二、人的光芒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文章精神。阅读时要从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深刻意义。
2、学习文章对人物描写平实简略却生动形象的写法。
3、学会正确去对待处境、对待自己、对待周围万物,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分析文章的典型事例,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深刻意义。【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训练他们触类旁通进行联想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探究性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苏联歌曲《喀秋莎》。
导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是一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爱情歌曲,也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她曾伴着浓浓的硝烟,激励着近卫军的战士们为爱情而战,为祖国而战。诞生于同一时期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即《列宁格勒交响曲》),以其慷慨激昂的节奏,在轰鸣的炮声的伴奏下,鼓舞着士兵们更加奋勇杀敌。让我们在歌声中走近列宁格勒,看看在那场战争中人们是如何坚强生存的。
二、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400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等。
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三、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1、嶙(lín)峋(xún):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2、踯(zhí)躅(zhú):徘徊,来回地走。
3、执(zhí)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4、岿(kuī)然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岿然,高大挺立的样子。
5、宁(nìng)死不屈:宁可死去,也不屈服。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后发言。(1)谈收获。(2)质疑问难。
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由乐曲名引出“列宁格勒保卫战”,引出话题。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通过纪念馆实物和战争实例的具体叙写,表现了列宁格勒人虽然身处绝境,却依然坚强、自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及珍爱自然、保护万物的崇高的人性光芒。
这一部分根据写作的角度不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5自然段),从纪念馆实物以及雕塑造型入手,写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坚强,从而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第二层(第6~12自然段),从战争中人的几个具体事例入手,写人性在战争中放射出的更强的光芒。
第三层(第13自然段),从战争中人对自然万物的代表之一──“树”的态度入手,写人性在战争中放射出的另一面的光芒──人和大自然在危难时刻,仍然可以和平共处、相互依存。
五、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并由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二)分析提问
1、文章开头是怎样描述苏联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的旋律的,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文中用了“激情澎湃、震撼人心”描述《C大调第七交响曲》。这样的描述令人仿佛看到在战争延续的900天时间里,在德国法西斯的重重“围困”下,列宁格勒人民宁死不屈的感人画面。
2、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课文的表述有什么用意?
明确: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1)整整两年半的时间。(2)三个轮回的冬季
49(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课文的表述意在强调战争时间之长,列宁格勒人民遇到的困难之大,进而能更强烈地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面貌。
3、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坚强,作者选用了哪两类典型的事物作为切入点?
明确:作者选取胜利广场纪念馆里的实物和雕塑造型作为切入点,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可以想象到“战争的残酷、压抑”。
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组典型的人和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这四组典型的人和事。
明确: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战争中人对“树”的态度?
明确:树是自然万物的代表之一,写战争中人对“树”的态度,则写出了人性在战争中放射出的另一面的光芒──人和大自然在危难时刻,仍然可以和平共处、相互依存。
六、课堂小结
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有所体会。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痛,但在战争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芒却值得人们永远讴歌。
七、课堂练习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①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A.黑烟B.硝烟)„„
②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A.岿然不动B.巍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