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反思

时间:2019-05-12 01: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落花生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落花生反思》。

第一篇:落花生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落花生》课例分析

阜阳循环经济园学区中心校李士友本节课是我2013年11月6日在五(2)班上的一节公开课。《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授课的。

1、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情导趣,揭示课题。猜谜语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一开始的教学我安排猜谜语形成了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字词教学,检查预习。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工具书识字的能力,在字词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识字的环境,让学生自主识字既是提高、巩固识字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识字重点的突破,为下文体会重点词句作好了铺垫。

4、以“读”为本,理解感悟。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以图引文,激发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

实。

6、设置悬念,大胆质疑。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7、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由于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等,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8、抓住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中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但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

我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裁减的。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9、读中品位,理解感悟。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作到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学生一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其中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不同要求的读,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感悟,层层递进,深刻地感悟花生的可贵之处,深化了文本主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10、借助课件,进行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除了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制成了课件可使学生一目了然。既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也适合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课文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要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进而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就有难度了。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示导读,让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理解这一要点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学习做到水到渠成。

11、体悟情感,课外延伸。《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另外,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不足之处: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个性展现不够,个别地方引导不够到位,如在联系实际谈谈那些人是具有花生品格的,学生谈得不够透切,怎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没有注意揭示,由于在分析句子等细节上浪费时间过多,导致本节课拖堂,今后,还要提高教学效果,讲求实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

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有语文味。

第二篇:落花生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本节课上完了,值得高兴的地方很多,由于本班学生素质不是很好,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所以平时上课时的气氛很沉,但由于本节课精心准备,感情铺垫好,所以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在本节课上都发了言,气氛很好。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这篇课文内容清晰易懂,语言精练又富有意蕴,还带有故事性质,学生读来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于是,我让孩子们充分读文,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读,读到感触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研读“议花生”部分,让孩子们自主找出姐姐、哥哥、我对花生好处的理解的相关句子,然后找出描写花生“可贵之处”的句子。在理解中,孩子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朴实好用的特质。引导其感悟对比的这种写法,并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进行说话联系。极个别孩子提出:苹果、石榴、桃子是不是只是外表美丽,而没有实际用处呢?我表扬这些孩子爱动脑筋,同时要孩子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样,在智慧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到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若能外表美丽,内心更是美丽的话,那对我们而言,是很好的一个境界。重点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体面”、“对别人有好处”,来谈谈什么样的人才是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通过结合生活中实际例子,交流有哪些事物是具有“落花生”一样的品格?如:邮递员、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铅笔、橡皮擦„„同时一起交流: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学生们个个发言积极,表达他们学习这节课后的启发。最后,再次回顾全文,理清思路,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感悟详略得当,以此来突出中心。在小练笔的作业中,巩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说说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受到哪些启发?

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形式多样。充分融入了听、说、读、写,不断地深入写法,也通过小练笔来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这样不断地进行学习反馈与效果检查。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品读赏析,在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发言,进行交流评议,这样非常容易地摩擦出新的火花,新的理解。当然,回顾细节,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要及时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来感悟文本。在个别处,学生反馈交流之后,若能及时地朗读,效果会更好,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背读课文。同时,交流探讨花生品格的人时,过程牵扯繁杂,可以再组织得简单连贯些。

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第三篇: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一篇佳作,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理,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全文四百多字,言简意赅。立意上深理浅说,布局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一、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自学。

运用循序渐进进行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弄清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写作素材,并会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写作方法。

运用深理浅说的方法(如:最后的环节“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让学生明白“借物喻理”的手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清课文主次、归纳段意及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学生较难理解其喻意,故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的确不容易,喻什么理?学生不容易思考出来,故需另安排课时进行评讲指导。

另一方面,我在思考,这样做,是否我对这一届学生的要求拔高了。但是上一届的学生我也是这样做的,怎么效果不一样,看来备课要备学生是的确很重要的。

第四篇:《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一课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

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词浅意深 言近旨远

—解读许地山的《落花生》,感悟语言的真谛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先生。现在提起许地山,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个作家。这是因为一场空前浩劫,他的作品通常已很难见到,他名字也很少有人提起了。其实,许地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曾有过一定的影响。许地山,祖籍台湾省,父亲是个爱国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时,他们全家搬到大陆。他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了“五四”活动,以后和矛盾、郑振铎等人发起文学研究会,发表和出版了《空山灵雨》、《 网捞珠》等散文和小说集。《落花生》选自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喜爱落花生,赞颂落花生,他的笔名就叫做落花生。落花生也可以说是许地山人格的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花团镜簇是一种美,清淡素雅也是一种美,后者上虽然没有前者那样强烈,可是往往因为自然天成、意味幽深而更能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不属春桃溢采,而为松篁隽秀。这篇文章不尚浮词艳语,不竟奇字巧句,看来如稻麦无华,听来如絮家常,细味能体会到精湛的思想、深刻的人生哲理。

《落花生》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想花生的顺序,从花生讲到做人,由叙事引入伦理,层层深入,如剥春笋,率章显志,如水归海。

文章写花生,可是一开篇却下笔于半亩隙地,这就激起了追读的兴味。把起句和“居然收获”这一笔对照起来读,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用心所在,披露了花生“有用”的品格,而其中人的情态描写又从侧面烘托了这一品格。因为“爱吃花生”,于是花生便有了和隙地发生关系的缘分。在母亲的提议下,“姐第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化大力气在荒芜的隙地上辟出长花生的园地,其殷勤的劳动态度足以表明人物对花生爱之心切。其神态勾勒,虽非细画,但热烈欢快的音容笑貌却在寥寥数笔的行动描写中 如生、宛然可见。这些,都缘于花生“有用”的品格。第一节是全文的铺垫,既定下了写意的基调,又为展开下文张本。

因为半亩隙地上的花生居然有收获,又都很爱吃花生,于是,文章顺着一家人在欢度收获节时的谈话,展开了对花生品格的进一步描写。收获节上,由“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的出现,显示了花生可供人们多种食用的好处。一说“花生的味儿很美”,一说“花生可以榨油”,总之“无论谁都可以用贱价买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具体地阐明了花生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使花生的“有用”的品格具体化了。这些对花生用途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饱和着人的思想感情。一个“争”字,传出了对花生爱之真切的神态;一个“美”字,活现了对花生嚼之有味的赞叹。一笔并写两面,不仅生动地昭示了花生“有用”的品格,而且形象地表达了人对花生的深厚感情。

花生的用途之谈还只是对花生的一般认识,作者的笔触随着父亲的引导启发向深处开拓,凸显了花生最可贵的品格。花生不以外形的炫目取胜,“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羡慕之心。”但花生以内在的朴实见长,“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挖出来。”由于花生这种内向的品格,因而人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真正认识它的,“偶然看见一棵花生 缩它才能知道。”从花生的形和神的比较中,花生最值得人爱之所在,是那种内在的、含而不露的品格,既“它是有用的,不是好看而无用的。”

“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语),父亲那娓娓动听的叙说,使兄妹几个对花生获得了全新的认识。“你们要象花生”——父亲语重心长的叮嘱,好比一道明亮的光束投进了他们的心房,启迪他们学习花生的品格,于是,“我”的酬答一下字升华了文章的意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好看而无用的人”,这正是花生高尚品格的折光,也是值得人们记取的一个生活的哲理。这,明朗了作者的寄托,使落花生的寓意豁显于纸。

全文紧紧围绕花生的品格行文,显得集中凝练,其“有用”在层层推进中由隐渐露、不断深化,显得意味不尽。文章最后写道;“我们谈到夜阑才散。花生做的食品早已吃完了,然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不仅如此,父亲的话也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里,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我们也深深地爱上了花生,是爱其很美的味儿,但更爱其“有用的而不是好看而无用”的品格。

《落花生》是许地山在早期对人生的哲理沉思以后,以艺术的形式作出的回答。文章虽十分简约,全篇只有四百七十余字,但由于词浅意深、言近旨远、淳朴感人,因而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落花生的那种精神却是为一切正直的人所具有的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散文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五篇: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

下载落花生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落花生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落花生听课反思

    《落花生》听课反思 张银秋 今天上午我听了王会玲老师上的《落花生》一课,王老师首先是简介作者,而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梳理文章流程。文章是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

    教学反思落花生

    教学反思落花生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这篇课文,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学中我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落花生教学反思。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一种写法,三篇课文,再次认识“借物喻人” 陈泉汐 接到要上公开课的任务,是我刚刚上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本应顺理成章讲《桂花雨》一课,但思来想去,最终决......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1 10月25日,我们朱曲镇小语工作室联合门楼任小语工作室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落花生》一课,通过备课,上......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也是围绕这部......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1近日,和孩子们再次学习经典文章《落花生》,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感受。课文围绕“落花生”分别讲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