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

时间:2019-05-12 01: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

第一篇: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

2013年暑期读书有感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13年暑期读书,我认为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

2013年暑期读书有感合肥市方兴小学王雪梅

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魅力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注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学困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

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我认为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要不断读书和学习,调查研究,行万里路,读书万卷,增加感性认识,以亲身的感受去影响学生。

2013年暑期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第二篇:暑期读书有感

暑期读书有感

姜远航

这个假期我看了五本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水平,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还是决定写一个类似总结的文章,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大脑宛如西瓜皮,对看过的东西“过目就忘”,所以七千多字的文章断断续续拖了好几天。东北的秋天已经到来,憋了一肚子的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很早前就对《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早有耳闻,所以也是迫不及待地买了看,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博士刘瑜,书的名气很大,虽然只是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所感所想,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反映了自由而又通俗的思想见解。不得不坦白,作者是我心目中真正大学老师的形象,由于我党的教育政策我无缘听这种级别老师的课,可见字如面,一字千金。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就是“他人即魔鬼”的那种,自己和同龄人的大部队渐行渐远,我时而自惭形秽时而愤世嫉俗。到底是我活拧巴了,还是通往自由的途中注定孤独?所谓的热热闹闹,不过是认识更多的人,忘记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遗忘,吹出更多的肥皂泡,然后看到更多肥皂泡破裂。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也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掉的无法追问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说到底,如果这种孤独感是因为“看得清楚,活得明白”带来的,那我愿意以此作为追逐自由而付出的的代价。

我再也不敢拿青春说事即使它现在还是进行时,因为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先是期待然后享受最后不舍,人类贱骨头的进化在时间面前停滞了数百年,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这时候你黯然神伤,发现除了被自己搞垮的身体外还多收获了一片空白的大脑,生活的残酷成了你挥霍青春的借口,一边把豆蔻年华像旧棉花一样絮在记忆的棉被里,一边把希望和成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周而复始不知疲倦,所以青春总是那么脆弱,与其说不愿提起,不如说羞于面对。

我对于体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政治关心度不高的国家有些字变得刺眼,从最开始的不满到后来的无奈和向往再到现在的矛盾,我作为公民这个身份既参与其中又置身其外。大多数时候如作者所言,“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世界上有一种强权,”虚弱得只剩下暴力“.”这时候我会愤怒并且寻法改变自己,后来稍微了解全面一点后就又觉得,“墙”在冲洗我们大脑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抵挡住了无数难以预测的风险和麻烦,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依赖或是反感它的理由。自由和民主无比美好,可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付出代价,这样的选择题在若干年前我们的政府已经已帮我们做出了答案。随着时代向前,这道选择题的弊端和优势进化的越来越明显,我们选的没错,但我们貌似选的没有人家好。

这时候大多数公民会选择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待政府的态度像对待自己的继父一样,渴望依赖却没有安全感,尝试喜欢但终究不能叫爱。谈论一个与自己没啥关系且鲜能改变的东西听起来确实意义不大,可漠不关心才是逆来顺受的开始。至于答案,作者这样说,“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文化才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的最有效因素。”然后是生活和态度,我涉世尚浅一直对这样的话题尽量回避,活了一遭到头来总结人生经验一般都是大师爱干的事,我听听就好。这样的话听多了也会受益匪浅,作者说“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又说“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等等,其实读完之后最大的收获,反倒不是那些关于民主和自由的讨论,而是对世界又深入了解后的窃喜,以及对于自己无知的恐惧。我差点真的以为自己在祖国不错的庇护下过着充实而又繁忙的生活,忘了检讨离开父母后不仅仅是口袋里的一贫如洗,在美其名曰高等教育的包装下,在“北京挺好的”谎言的包装下,是我狭义而有无知到可怕的灵魂。生活有好看衣服女孩的爱以及土耳其的旅行,就应当有苛政猛于虎的百姓出轨的丈夫以及柴米油盐的味道。正真的知识,在世界的所有角落无奈或者悲伤的发生着。

就这样断断续续了一周,感觉自己的身心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真实生活到乌托邦大幅度地起伏着,为了平稳着陆,我去看了冯唐的《万物生长》,接下来的一周大脑都被一个叙述狂占有,文字的连贯性或者叫废话的艺术性让我叹为观止。我管作者的风格叫“北京雅痞”,说白了就是带点流氓味道的的书生气。他干了好多我想干却没敢干的事儿,闲逛,泡妞,上床…往不好听了说叫走心也走肾,往好听了说就是风情万种。

我的青春在一片安分守己努力学习的寂静声中度过,仿佛衬衫最上面一颗扣子一样不苟言笑,时间一久便仿佛亲手葬了种种可能。于是我大胆我幻想了一下自己万物生长版的青春,纹身,打架,抽烟,如若碰到喜欢的姑娘,盯着她看到她脸红,我死皮赖脸又多愁伤感。“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尘世的幸福。”人一旦没有了远方的梦想,生活就会变的快乐但是辛苦的多。我不会再穿校服,明目张胆的那种,逃课去打篮球也变得理所应当,课什么的就不听了,和女朋友偷偷拉拉小手多好。晚自习时如果能跑出去就跑出去看电影,是去那种私人放映厅,我们坐在地上相互取暖等待黎明;跑不出去的话就在教室最后一排看大书,从二十四史看到文革回忆录。我仍旧不会去网吧和他们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节省下来的时间带她晚上拿着啤酒去高架上压马路,我想尝尝真心爱一个人是什么滋味儿,“如果她是一种植物,我的眼光就是水,这样浇灌了三年,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她如此滋润的原因。”我要在想亲她的时候就亲她,耳鬓厮磨如胶似漆。

“多数人在夜晚只看见了车灯,不记得脑后还有月亮。”

从某种角度讲我就一混蛋,但是那种可爱又多情的混蛋。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幻想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在惊醒的那瞬间我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我追问自己,这种因为放纵而放弃梦想的青春到底是否正确,我回答不上来。阳光底下的万物生长,势如破竹却又怅然若失,或许正如冯唐所说,“真实的生活中,多数故事并不完整,多数没发育成熟的人物有各种各样混蛋的地方。即使造出来时间机器,重新过一遍充满遗憾的年少时光,不完整的故事还是不完整,混蛋的地方还要混蛋。所有的遗憾,一点不能改变。”

都说闲书和专业的书应该并读,看到《给青年编剧的信》这个名字时就觉得是给我的一份礼物,写信的人是我们国家的著名编剧宋方金,书的前半段作者揭露了我们国家如今影视行业混乱的现状以及编剧行业的冷暖百态,后半段切合实际地提出了“钩子”“阻力”等等写好故事的技巧。我之前对编剧行业充满好奇和热情,虽没有下一秒就投身其中的准备,但对于会讲故事的人始终心存敬畏。“故事行业是特殊行业,首先是作品,其次才是产品;首先是文化属性,其次才是商品属性”,如今都在谈资本谈“IP”,一群文艺复兴是什么都说不上来的人插手影视行业,希望在市场操控下文化趋势也跟着他们来,“这是产业最好的时候,却变成了行业最差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讲故事的人,我们必须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去说真话,写真相,写出时代的真相,情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人性的真相。使这个民族的人学会恋爱,学会说话。使那些想吵架的人会吵架,骂街的人会骂街;使人在掏出刀子之前先学会掏出心里的话,在掏出枪之前先掏出理智与情感。如果一个民族吵架和骂街都酣畅淋漓,爱与恨能自如地表达,毫无疑问,这个民族就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时代在等着我们去讲故事,讲好故事。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讲不好故事的时代,必然是一个颓废与堕落的时代。讲故事的人,必须讲出时代的故事,为时代赢取光荣与尊严。我们要让一千年以后的人,一千光年以外的人,知道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知道我们还想怎么活下去。”

读到这里,我为影视剧行业风气下行感到痛心疾首,也为大国工匠的拳拳之心感动,我开始重新认识起编剧这样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影视戏剧文学”专业那么简单。

编剧,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人,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没停止讲述故事的步伐,从树下的老爷爷到今天的荧屏上,改变的只是媒介,不变的是我们期待的眼神,睁大的双眼还有无法安睡的深夜,编剧更是时代记录者。“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以两翼飞行,一翼是科学,一翼是文学。在一个世纪以前,文学一直领先科学。但在最近一百年中,科学后来者居上。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科学已经握住了问题的把手,并终将开启答案的大门。我希望我们文学的阵营能写出伟大的故事,在科学家打开大门的时候,发现我们已经坐在上帝的客厅里喝茶。咖啡也可以。上帝平易近人,我们平易近上帝。”作者又说“其实我们编剧,跟导演、演员、制片人、影视投资人并不是一个行业,他们那个行业叫影视行业,我们编剧从事的这个行业叫故事行业。他们靠的是电,我们靠的是心。没有电,就没有电影电视了,他们就干别的去了。但是没有电,我们还可以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听白胡子老头给我们讲沧海桑田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坐在田间地头坐在茶馆酒楼,听说书先生讲那些过了几个世纪永远也不翻篇儿的故事;或者三五知己燃一堆篝火,听有故事的人说说他的故事。我们就是那妈妈,就是那白胡子老头,就是那说书先生,就是那个有故事的人。我们在,故事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是表示出了对行业的期待和乐观,因为足够热爱所以就要耐心,“我们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时候,就会有源远流长,我们不那么利令智昏的时候,就会有百花齐放。”在书后记,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中戏的早期北漂生活,不乏心酸共鸣。每一代人的奋斗史都截然不同可又拥有共性,不是生活多残酷而是鲜花只在悬崖间,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选择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凡道路,就要走完,即使山穷水尽路遥马亡。

我这样概括自己“总是心怀期待,经常伤春悲秋,偶尔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病是间接发作的,《寻路中国》恰好出现在这样的时刻。最开始看到的是英文版,挑战了四分之一最后放弃了,自己的英文水平还有待提高。先看一段作者自己写的内容简介: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书的出版距今又过了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又走出了很远一段距离,在此我并非要讨论改革之路对GDP以及宏观经济带来的改变,只想说说当下中国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努力从小人物小角落观察大时代,这才是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我母亲的一个朋友,在我家乡的电视台负责节目后期制作工作,正式员工的月薪一般在两千五到三千五左右,科级及其以上干部月薪按级别和学历递增,而对于没有编制的实习生月薪在一千元左右。我的家乡,是中国东北部的一座县城,在这里月薪三千连中产阶级都算不上。有意思的是,在体制工作的巨大庇护下,共产党养育了一群好吃懒做的闲人,朝九晚五的打卡制度以及白天漫长的无所事事在体制内变成了很普遍的事。而前文提到的那个朋友,却有着宛如私企员工的勤劳以及宛如年轻人一样的工作热情,在体制内兢兢业业近十年,一直领着实习生一千五百块的月薪,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环境下,他的能力与责任心让他付出了令人费解的努力。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日子不出所料的清贫。这时候好多人会质疑他为什么不到大城市靠能力吃饭,他的回答是,“希望有一天,政府和党能给我转正,我得等下去。”你大可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愚蠢,不过在家庭和经济的牵绊下,这目前是他能做的唯一选择。

假期伊始,我想去买自行车代步,却发现十年前的自行车一条街如今所生的商家已是寥寥无几,仅存的几家也在代售电瓶车。在等待安装的过程中又陆续有人过来选购,先是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浓妆艳抹的女人身上散发着劣质香水的味道,一边不自觉地抚摸着手里的名牌手包和苹果手机,一边炫耀式地和周围人聊天,“这不是嘛,老大考上了高中给他换了车,他这个六千,小的那个两千,我跟他说啊,你俩要是考上了一本,我给你买个两万的。”……“不就一螺丝嘛,丢就丢了,下次让你爸上北京给你带回来俩…”…这几位刚走,又过来一对父子,根据他们的谈话隐约了解到,家在农村的孩子第一次来城里住校读书,父亲过来看望孩子,身体还没长成的小伙子皮肤黝黑,眉宇间透露着庄稼人的老实和对外边世界的渴望,双手提满了便宜但是崭新的服装袋子,可见父子俩刚刚购物回来。父亲反复调试着新买的自行车,儿子在旁边不耐烦地等待着。

在家乡,因医疗教育养老等原因而困于体制不能追求梦想的事情太多太多,这样寒窗苦读把梦想寄托给下一代的家庭不计其数,而一夜暴富到文化水品还不足以支撑财富的人也遍地都是……家乡是中国的缩影,从1978到2008再到2018,改革深入人心。我们喜欢展望,喜欢说“五个一,三个五”之类好听的承诺,这些承诺也确确实实有不少得到了实现,但总是觉得有些地方出了岔子,我回答不上来。

回到《寻路中国》,作者用西方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审视着中国,其中有一些独到又透彻的看法令我这个中国人汗颜,关于可持续发展,我一直私以为是国民劣根性加上急功近利导致的鼠目寸光,作者说“就这一代人来说,经济的土壤跟鄂尔多斯的沙漠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什么都在变——规则在变,经商行为在变,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也在变。总会有新的形势需要琢磨,人们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先做后想。可持续性是一种奢谈,没几个人有工夫去考虑,尤其在年轻小伙子们可能抛弃故土的村子时更是如此。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关于政府收入,我一直以为是税收加上灰色收入,作者联系到了土地的概念,“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为了发展经济,市镇政府只有通过买卖土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不能发行地方债券,有没有财产税,筹集资金的方式匮乏)——>低价从农民手中”抢“得农业用地,之后再将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将使用权卖给出价最高的开发商,从而赚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房地产开发商则在其上建起新的楼房,并高价卖出赚得更多的利润。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有个人,领导从中赢利,小到乡村党委书记,大到市级领导。”类似的分析种种吧,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这里不仅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不仅有贫富差距、缺乏信仰、关系社会、房价泡沫、食品安全等等弊病,还有若干个无法入册的无奈苦衷。百姓,不仅仅是百家姓那么简单。

快高考的时候因为书名买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但直到这个假期才努力看完。不得不对于蒋方舟当年的阅读量以及对待事物独特的看法表示敬佩,也对书中妙语连珠啧啧称奇。可能是因为我太过浮躁,对于这样故意拗口晦涩并且有意拼接的文学作品,我还是难以接受。书中不乏作者引经据典可见作者阅读量可观。如今“伪专业”的伪君子混溺在各行各业,在我看来,任何行业能到塔尖的人数少之又少,而这些人却更接地气。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最高级的美反而容易让人接受。我就一普通百姓,和你们专业到每天不说人话的知识分子的父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跟你父亲聊天的时候,你忍心满嘴术语地之乎者也?

但是蒋方舟作为青年作家中的翘楚,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且关心时事政事,我对此表示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如前文宋方金所说,首先是文化属性,其次才是商品属性,在写字如点钞的时代作者能始终如一,我表示倾佩。所以下面罗列了一些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不错的段落,仅供参考。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黄金年代永远在身后。无人能够改变的是,时代的火车往前开——拉着那些愿意的,拖着那些不愿意的。

网络提供了一个脆弱的高台,更彻底地抽身于现实生活,它提供了一种局外人的目光,教会我们更批判地看待我们成长起来的世界和社会习俗。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中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是百人而已。除去那些弄潮儿,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

就这样我断断续续无所事事的用这几本书打发了自己不到两个月的假期时光,真没乞求就因为几本书然后升华飞跃,只是觉得无知是一种残疾。

好多人说我看不惯的事太多负能量爆棚。我私以为不满是进步的开始,若干年前的毛泽东,莎士比亚,海明威…都是看不惯这看不惯那的人。又有好多人说我的文章更新太慢,排版难看,真的不会吸引太多人。我开玩笑说,“我才初试茅庐,就被市场和资本摆了一道。”如果有一天我不幸成为一个靠写字谋生的人,我一定会被冠上“低产”的标签。在我的概念里,一根烟要烧一夜,一点爱要过一生。他们写的是行云流水的文章,我只不过是想找种方式记录生活。冲突和伏笔只存在于电影里,真相是时间将其无比拉长淡化,所以我一直在酝酿情绪积攒感情。加上我胸无点墨,想攒一篇真实的文章,真的挺难。我和奶奶说,无论未来你孙子的生活是富可敌国还是不名一文,都要以他为傲,因为他一定在做一件不能用金钱衡量且无比正确的事。

我朋友很少又不善社交,但是何等幸运在过去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认识了一个牛津大学政治学女博士,一个从医多年怀念青春的老北京,一个开着越野车到处闲逛的老外,一个北大毕业热爱生活的学姐,一个从业多年不忘初衷的编剧,一个偷偷生长向往明天的自己。

第三篇:读书有感

最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沈从文的《边诚》和曹禺的《雷雨》。四本书风格迥义,共同点是结果都以悲剧收场。

《老人与海》中老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是很合群,缺少朋友或者伙伴,有一颗坚韧的心,但他还是未能成功地将大鱼从遥远的地方拖回岸边,回来时只剩一堆白骨,人们可以据此判断老人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人”,不被别人理解,却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不一定是预期的那样,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一定是有的,就像老人的那堆“白骨”。现实中不缺乏悲剧,缺乏的是我们创造喜剧的那份韧劲和勇气,我们应该向老人一样,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否则我们连老人拖回的“白骨”都没有。

《欧也妮`葛朗台》中最悲剧当数葛朗台老先生,他一生追求金钱,到死都不放过牧师身上的金十字架。对于他,精神追求极度贫乏,为了钱财,不惜牺牲家庭幸福,妻子性命,女儿的终身幸福。他贪婪、狡诈、缺乏人性,以压榨其他人为自己增加钱财。文中的其他人物也从不同程度暴露了资本家的奸诈的本性,欧也妮小姐的婚事就将不同阶层人们的本性暴露无遗。欧也妮的悲剧结果很大一部分是葛老先生造成的,但如果她自己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可能就是另一番结果。人性没有对错,只有符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回到现实,我们会看到“葛朗台”的影子,“欧也妮”的化身。悲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悲剧的方式。谁也不愿意悲剧之后雪上加霜,可有太多的现实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感到难过。但愿“葛朗台”们、“欧也妮”们不要重复以前的老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走自己的新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吧!

《边城》的结局有些开放,乐观的人们会想到翠翠会和二老傩送终成眷属,现实的人们则会想到他们只能相思,相互嘱咐。种瓜得豆,在现实生活已经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但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天佑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心里却只容的下傩送。爷爷为了体现对孙女的爱,不想重复她母亲的悲剧,并没有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时表明态度,致使天佑误会,间接造成了天佑的死,原本对翠翠有情有义的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疏远翠翠。爷爷死后,翠翠只能孤身一人过生活,等爱情。作个没有意义的假设,如果翠翠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之时就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许结局会是这样的:翠翠和傩送结婚生子,天佑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成为“茶峒”百姓茶余饭后有一谈天的话题。谁也不知道付出的结果会是什么,但肯定好于不付出,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生活是面镜子,你给它什么,它就反映什么,但只有一面。《雷雨》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她很深刻,深刻到让人无法理解。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欲望的急剧膨胀和道德的加速沦丧,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雷雨”式的悲剧出现,乱伦,强奸囚禁亲身女儿,一女侍奉父子两代等等。这是怎么了,现在所谓“文明”的社会还在重复好多年前的故事。我想曹禺先生不是预言家,他却书写了今天的故事,这仅仅只是巧合吗?我不得而知。

悲剧的现在不只是故事,更是现实。好多“文明人”做的好些事,让我这个神经病看不懂,让我陷入深刻的反思醒悟之中,也许我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第四篇:读书有感

观“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的心得体会 三合镇中心小学 徐欧亚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

一本好书,怎么读? 一屋子的好书,怎么读?

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读书广博,观其大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而北宋开国丞相赵普,读书务求精熟,慢慢咀嚼,一生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中国,是 “嫦娥三号”和“银河二号”领军的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今的孩子只在读书当中不断地突破、拓展和创新,才能在世纪未来有所作为!

“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召唤,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中国所有领域共同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群文阅读正是语文课程中一次大胆的创新,是语文课堂上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引领学生亲近阅读,学会阅读,铺设了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群文阅读”教育把阅读教学课堂由“单篇”内容引向“群文”学习,集体建构,呈现的是学生强烈的思维张力和开阔的视野,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条件,提升了老师的阅读素养,改变了语文阅读中“少慢差费”的格局,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诗意般的课堂魅力。正如倪文锦老师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文课程,随时代的创新而不断地创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群文阅读展示课的观摩,引发了我们的积极地讨论和思考。我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它许多奇妙的特点,有意思的是,群文阅读和教科书内容的教学关系居然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的道理不谋而合。

首先,群文阅读涉猎宽广。它如同驰骋疆场的快马,在纵横比较中获取大量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信息;又如爆竹硝道,由此及彼,打通思维通道,一点引入,一旦选择准适宜方法,点燃学生活跃的思维,瞬间就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电石火花般的思维撞击,激发出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引作用。其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奇特。它的教学方法源于信息学、逻辑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方法整合,更加便于学生的筛选、搜索、发现、整理、判断、整合,从而综合得出自己的感悟和结论。它节约时间,举一反三,使读书的目的更加明确,在迅速增加学生的见识和增长智慧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选择纵向深入,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既可以收缩性学习,也可以发散性学习,还可以选择性学习,收放自如。不可忽略的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来源于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日常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科书中习练积累的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

正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说,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形态中的一种,是日常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把课堂教学和儿童阅读常抓不懈!

我想,教学中以教科书为主,视阅读教学为“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吃透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不同年段的课程标准重点有条不紊地展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在教学中吃准年段目标,把年段教学目标落实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根据不同教材练习默读、略读、三读和浏览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

反之,以各种阅读材料为辅,视群文阅读教学为“奇”。我们要驾驭群文阅读,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还需要老师尽量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尝试每周开设一节以儿童阅读为主的展示、交流为内容的阅读课;每学期选择一个单元设计一节单元整合课,铺设由单篇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老师以一个议题整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导引学生以一个议题进入,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一个练习点,进行一篇带多篇的学习。简化课堂环节,教学中抓大放小,抓重点忽略其他,有取舍,做到入课迅速,线条单一。根据议题,引导学生选择运用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进行有目的地筛选,整理,整合,判断,从而准确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出积极的见解。

相比较而言,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深入细致的小单元格式的学习,注重读有所“得”; 那么群文阅读更重的倾向于立体式搜索路径,强调读有所“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的高速通道。两种阅读相互补充,学生们在增加知识,有所体会的同时增长智慧,收获感悟,奇正相生,魅力无穷!奇正结合,贵在坚持。我相信一旦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有读书的方法,不管是面对一本书,还是面对一屋的各类材料,学生都会迅速知道他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明白他应该选择怎样的读法,以什么样的途径,获知怎样的答案。这应当就是阅读的魅力。读书,最终是为人才的成长服务。

可以相信,一个拥有良好读书习惯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人才的摇篮;一个乐读书,善读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读书 有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张利春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和过程,接受--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如果语言学习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话,将会抹杀很多孩子的语言兴趣的。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在学生们面前装样,那肯定不会快乐幸福。对一个老师来讲,课堂上的自我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就会越幸福。何止是学生,难道老师不是被这样的吗?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个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力的主要原因,也使中国师生缺乏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原因,并且导致了很多其他问题。

高度统一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丧失了自我和生命力,国家没有创新力。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将这些体验和经验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文字,关键在于找到一根“丝线”,把那些看似相互独立的思维和文字串联起来。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少了这些联系,孩子们的思维变得不会拐弯了,没有整合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越来越窄。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改这么多年了,仍很多老师感觉自己不详细讲解字词句,不强调语言规则,学生就学不好似的。越怕孩子吃亏,讲解越详细,孩子越吃亏,因为时间被老师占用了,学生没时间都写了。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语言是一把利器,可以伤人,也可以成就人。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是值得注意的细节。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郑淏

下载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暑期读书有感2013-8-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有感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成才的先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

    读书有感 文档

    读报有感 马岭学校八一班马琳珠辅导老师黄艳丽 锁新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充分......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最近,读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没有任何借口》之后,使我感触极为深刻。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在没有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时,为自己找一......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是颜真卿所说,如果小时候不勤奋读书,长大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勤奋读书,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好。今天,我读了一本叫......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名家笔下的人物: 阅读本单元课文大家欣赏了名家的作品,一定会对武松,孙悟空,杨子荣等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外,同学们也读过名家的文章,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也一定......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前一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给年轻班主任建议》这本语言朴实的书籍。让我感觉实用性很强,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 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去认真学习与实践的。 一、在班级......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连续收集资料,积十年总可以成一学者。”这也说明了多读书对于我们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对青年教师的建议时也提到了......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用感恩的心对待所在行业的工作首先对公司领导开展这次读书有感活动表示感谢,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使我对工作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知感恩,更使我知道要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