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于丹《论语心得》与新课改背景下的师德建设
简论于丹《论语心得》与新课改背景下的师德建设最近一直在浮尘杂事中忙忙碌碌地辛苦着,虽然心仪于于丹《论语心得》,但始终无法静下心来读,这两天各种杂事尘埃落定,终于能够欣喜地打开于丹,细细品读。
一开篇,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我:“《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抱着这么一个梦想,我继续读了下去。
“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这句话又触动了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被学生敬重,可是如果老师自己不自重的,也不可能被学生敬重。另一方面,老师也必须尊重学生,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而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声色俱厉,似乎态度越强硬,自己越有力量。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想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现在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概念。新课程改革特别注意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具有
独立意义的人,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我们不应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期待学生的发展。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特别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差生,他们更需要理解和鼓励,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欣赏和期待是教师爱的升华,是师德高尚的体现。
紧接着,“君子不器”这句话又使我思考良久。“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是啊,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冰心说:“老师要善于把严肃的教育意图隐藏在轻松的话题里,弥散在温馨的氛围里,铺设在迂回的小路上,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注意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以美好的师德作为基础,以最人性化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与感悟”体会
读“于丹《论语》心得与感悟”体会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两千五百年来,穿越历史的长河,以她简洁、朴素的智慧,影响、感悟着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们,今天也在影响着我们。
回过头细细想想,上学期间我们就断断续续接触过孔子《论语》中只言片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囵吞枣不甚理解。古诗词学的不是太好,总觉得《论语》读起来很难让人理解,感觉有点苦涩、难懂,所以一直都没有深入、系统地去学习。
适逢公司推荐学习于丹教授《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这两本书,被于丹教授白话诠释孔子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思想、智慧所感动,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这两本书,对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及智慧之道、学习之道、孝敬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有一个彻头彻尾的领悟和心灵的震撼,收获颇丰,更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
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世界。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一味地悲观、哭泣而不去面对现实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于丹教授书这两本书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这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心灵鸡汤。
书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则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总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轻人,一些人或一些事总让你感到不平,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物质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们也总喜欢比较,看见别人的别墅,豪华轿车,名贵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费等,就不能抛开与物质的纠缠,就像“老和尚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一样,许多人也可能一辈子放不下,这天天不是个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达到那个地步,不去听一听心的声音,按照最现实、最真实的想法去行事,去体验真正的快乐。当然我们在努力奋斗,但不能背负一个过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终充满不满、怨恨,满眼都是物质。佛家有句话:“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两者始终无法比较。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这句话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让我明白: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知道什么是“仁义”、“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继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样自己会变得完善、充实,才会更好的完成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履行职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自己,服务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品味人生,修身养性,愉快工作,无悔一生。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摘 要: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着重于分析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缺少从全局的视角去把握历史规律,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凝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没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析历史课堂现状,教师要从培养历史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三方面强化历史课堂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观;价值观;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7-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74
传统的历史课堂呆板枯燥,以记忆历史事件及代表意义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迎合考试而忽略了对高中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考试方式没有本质改变,高中历史课堂并没有充分担负起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健全人格的责任。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2],不仅可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锻炼思维,更是培育人格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独有的优势。因此,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合理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往的历史课堂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灌输上,不重视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中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自然无法由内而外地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另外,这种强调知识记忆的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疲于记忆知识点,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新课标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着重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历史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解读和评价,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高中历史教学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借鉴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有助于高中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多元历史观[3]。其次,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传递历史观的概念,加强课堂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过程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提炼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实践观点、整体观点、辩证观点等;在对比分析、宏观考虑历史事件意义的过程中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潜力,更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小到对日常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操守,大到社会责任、民族发展,价值观无处不在。而如今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高中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记录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评价就是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探索,即是非观和人生追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了解和运用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4]。高中历史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把培育健康的人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价值观的培养,授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知识点的层面上,而是要组织高中生对丰富的历史资源进行评价与感悟,挖掘其内在精神,提取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在把握住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留有足够的课堂空间用于思考和讨论。因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充分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去体悟有关历史信息中的精神内涵,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生命个体对于存在意义的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强化高中生的人文体验,实现精神层面的启迪和引导[5]。历史是人类的活动记录,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大到经济、文化、军事反映出来的社会风貌,小到历史人物的个人际遇和情感抒发,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然而,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形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授课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种种原因导致高中历史课堂上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
新课改强调“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6]。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地进行教材挖掘,并搜集教材外的有关历史资料,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整合相关资料,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链,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同时配合课堂上的适当引导,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另外,人文精神注重体验,相关资料要生动、典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展?F历史;情景再现、朗读比赛等课堂形式能够增加代入感,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肖龙.大历史观与高中历史教育[J].吉林教育,2011(6):80.[2] 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0):26.[3] 董兆玲.浅议多元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2(24):20.[4] 谭广兵.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5(15):7.[5] 张天赐.论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155.[6] 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第四篇: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拉开,对中学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政治教师而言,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上好中学思想政治课,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中学政治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自己的素质建设。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政治教师 ;素质建设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师素质是一种职业素质,与素质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林崇德教授的定义:“我们把教师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①研究表明,教师素质不仅与教师这一职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在教师职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这一职业特殊性和独特本质的反映;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某种力量,而且也是教师更好完成教育任务的内在条件;不仅是一个系统结构,而且也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故而,本文将教师素质界定为: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有助于完成教育生活任务的个体内在品质与力量。
根据对教师素质的理解,把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定义为: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的思想、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既包括其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也包括将这些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使其协调发展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优化目标
中学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我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改革,其内容涉及培养目标的改变、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内容变化和评 ①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开明出版社,1999:31。
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可见,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再次,要树立热爱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最后,要与同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有好合作。
(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宽厚知识结构
随着思想政治新课改的实施,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就要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包括科学精神,也要包括丰富人文精神。所以,具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宽厚的知识结构,包含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在内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就成了中学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师素质优化的目标之一。这具体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本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现代化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等。
(三)完善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体系
教师的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教师的能力发展也是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完成的。完善的政治课教学的能力体系具体包括: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等。
(四)健全的人格素质
健全的人格素质,包括健康优良的身心素质和受人尊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 入21世纪,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肩负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必然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同时教师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的风度、仪表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和审美观,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显著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下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素质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逐渐在全国的贯彻实施,使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挑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到底该如何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就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但与这个神圣使命不相匹配的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相对不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的提高还要依赖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途径之一就是改善教师的待遇。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令人向往的职业,就能使教师安心施教,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入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就不会再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
(二)师范教育应具有针对性,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教师社会地位及待遇的提高,是培养教师素质、稳定师心的基础条件。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使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必须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一是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目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都不愿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是受种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师范院校疏忽了对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良好而充分的职业思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偏见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助于学生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迅速进入教师角色。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实现知识教育型向素质教育型的转变,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还要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深化中学教育改革,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一是要改革教师任用制度。当前,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实行教师聘任制。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教师聘任制。推行教师聘任制的目的是在学校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破除传统的教师终身制,使学 校的人事管理步入合同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同时,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在学校内部贯彻“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劳逸不均、分配不公、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 质量。二是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倡导尊师风尚,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学校管理者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虚心听取教师的不同意见,帮助教师进步,使教师形成主人翁意识;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充分相信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四)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一是学识修养是基础。要下大力气丰富自己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博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风格,由 “教”变为“导”,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情感修养是重要条件。要培养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鼓励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感情投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是教研修养是关键。教师要勇于进行公开教学,让自己在同行面前“曝光”,做好这些的前提是要刻苦钻研教材,预先准备好教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坚持订阅教学业务杂志,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信息。
中学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相关,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呈正相关。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无疑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I] 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李壮成.新课程教师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宫作民.新世纪教师素质论稿[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7]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王丽,宫欣抬.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9]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0]金阳.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II]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唐
銮
顶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三年多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由于传统的影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传统,“为新而新”,课堂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这些现象必然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习的主体,突出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才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一年来南京市“个人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研究的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祈盼同仁指教。
一、把握、理解“两标”,明确教学方向
目标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这里的“两标”是指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两标”,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解课程标准呢?
第一,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这里的宏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即课程目标。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能达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段文字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即模块的学习要点。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正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次要求。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没有表述。鉴于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一贯性,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考试目标,是基于课程目标的一种测量标准。考试目标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如学业水平考试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目标。前者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后者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
综上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1)教学过程要作整体设计,从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到微观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2)在讲授学习内容时,要按照课程标准,梳理具体的层次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并在授课前向学生展示,让目标在师生心 中。(3)在教学中,应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拓展教学内容。
二、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决赛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标准》梳理出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和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使教与学同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和学习状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既可以用于新课题的导人,也可以用于知识间的过渡、历史事物的论证和探讨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践证明,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有将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或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从师生互动层面看,首先,坚持高效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高效讲授,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侧重重点、难点和疑点;“新”是指教师适当补充新内容(或材料),有选择地介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深”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并非无限拔高),对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有利于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而对学生的自学,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更有效。
其次,教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讨论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课而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中教材重点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同时疑问要确保
有梯度,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使学生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了疑难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联想已有知识,各个击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教师引导与学生个性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计,让他们对知识都有所体验,从而获得珍贵的新知识,彰显各自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时期“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有利于深化改革;还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对外侵略,奴役和掠夺其他民族。学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富国强兵思想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是各自个性彰显的体现,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后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自然会得出初步的共识,即日本的富国强兵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引导与彰显学生个性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博采众长”,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生生互动层面看,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间合作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可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 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历史事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一个历史事件中往往蕴含着诸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里,仅靠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解决,借助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走向世界的日本》一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俄日改革的差异及其原因。他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政治差异;一组学生去研究改革的经济差异;一组学生重点研究改革差异的原因。通过分组重点学习与合作探究、讨论,三组分别选派代表宣读合作研究的成果,当学生宣读的成果中有错误或不足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完善,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题目的探究。可见,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指挥者和调控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且根据学生的实践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时机,突出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活动方法等,因为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四、挖掘资源。合理渗透。升华情感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而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本质就是公民素质中的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依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合理解读史实,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观的历史画面,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生成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当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检测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加以记载,存入学生档案袋中,体现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积极性与参与性,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总之,高效课堂建设的途径很多,教师明确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主演”为“导演”,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设高效课堂、推动课改深入的保证。愿我们所有教师牢记肖川老师的话:教师要“围绕学生转,教学方式围绕学习方式转”,身体力行,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高效课堂建设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