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案例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歌曲为二四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刻画了欢乐风趣的阿凡提形象以及对破坏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的愤恨之情。第二乐段以连续密集的节奏音型出现,配以富有民歌特色的衬词“啦啦啦”“来来来”更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唱出了新一代少年阿凡提自豪、欢乐的心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感受新一代少年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
2、感受歌曲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附点音符及升记号的唱法。
4、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创编音乐小品等形式与同学合作表现歌曲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1、唱准“我可对他不客气”一句中的切分节奏。
2、创编小品表现阿凡提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
设计思路: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面对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知、欣赏、创造、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如何把这些贯穿到教学中去?显然,空洞的说教和机械的灌输是不能够实现的。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生活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与始终。在这一课中,我始终将“兴趣”两字放在首位,由此展开课堂教学。本课教学首先从认识阿凡提入手,通过了解阿凡提这一幽默风趣的神话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阿凡提的旅游见闻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而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创编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编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深化、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来考一考你们。猜一猜,老师表演的这几个动作是什么地方的舞蹈动作?——教师表演律动《新疆好》,学生观摩感受。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内容:是新疆。
3、师:是的,这是几个新疆舞的动作。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那里生活着许
多少数民族的同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吾尔族了,说起维吾尔族呀,不认识他就是你最大的遗憾了!——媒体出示“阿凡提”画像。
4、指名学生回答。
5、师: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凡提。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阿凡提是怎样的人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
6、学生交流:聪明、机智、滑稽„„
[设计意图]教师以舞蹈的形式导入,一方面为教学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活跃气氛,营造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的作用,而说一说阿凡提是怎样的人则加深了学生对阿凡提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7、教师小结。
二、活动尝试,学习歌曲
1、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阿凡提邀请大家去他的家乡做客呢!来,快快骑上阿凡提的小毛驴,我们出发吧!——师生共同律动(骑驴)。
2、师:咦,小毛驴怎么停下了?——媒体出示破坏环境的几幅画面,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3、师:打鸟儿、捉青蛙、折断花和树的行为激怒了小毛驴,看到这些阿凡提会怎么做呢?——播放范唱《我是少年阿凡提》,学生聆听感受。
4、学生找出描写阿凡提做法的那一句歌词。
5、指名朗读“我可对他不客气”。师生共同评价其朗读水平。
6、指导全班学生朗读“我可对他不客气”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歌曲节奏朗读,要求加重“不”的语气。
7、教师弹琴,学生听唱歌词。
8、学生互相教唱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9、找出下滑音和升记号,理解其记法和唱法并在教师的示范下跟唱。
10、学生自我展示这首歌的演唱。
[设计意图]“小毛驴怎么停下了”这一问语,设置了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主动参与学习。
三、巩固拓展,创编小品
1、师:捕杀小鸟和青蛙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平时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呢?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请你找好朋友合作编一个小品并演一演。
2、学生分组排练,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奖励环保小卫士标志。
[设计意图]创编小品的练习正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练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品尝果实,加深体验
师:在环保小卫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自然又恢复了往日的美貌,在这美好的环境里,新疆
吐鲁番的葡萄丰收了,好客的阿凡提请我们来尝一尝这个新疆特产呢!
1、分发葡萄,学生品尝。
2、指名学生说说吃葡萄的感受。
3、教师总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付出也必有收获,在大家的努力下,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更熟更甜了。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设计意图]品尝丰收的果实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甜美的果实离不开环境的呵护,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此外,品尝丰收的果实也是对学生上课表现的物化评价。
教学后记:
情景一: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用一段新疆舞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疆舞蹈浓郁的民族特色,进而由新疆引出阿凡提这一人物。在“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所了解的阿凡提”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四年级的学生知识面不会太广,对阿凡提的了解也不会太多,再者时间有限,因此我设想学生只要以一个词语来概括对阿凡提的了解,并且只要有个别学生会说,撑撑场面,点到为止就行。谁知一提到阿凡提,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在用一个词语形容后,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悄悄在下面交头接耳地议论起他们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等渠道了解的阿凡提。于是,我索性顺水推舟让学生痛痛快快地讲了起来,甚至还给学生煽风点火:哇,你们了解得真多呀,老师真佩服你们„„
感悟一:尊重、赏识,兴趣的源动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实质是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这种尊重可以体现在教师鼓励的眼神中,真诚的一瞥中,亲切的浅笑中,甚至在举手
投足的细节中„„不是有这样一句俗语:“给点阳光就灿烂”吗?我们教师给学生一点“好脸色”,他们也会“灿烂”的!本环节中,我深知惟有一颗开放而不受限制的心,学生才能充分表现其独创性及丰富的创造才能!因此我对孩子们的行为采取了放手、鼓励的态度,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本课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本课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情景二:
“在环保小卫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自然又恢复了往日的美貌,在这美好的环境里,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丰收了,好客的阿凡提请我们来尝一尝这个新疆特产呢!请每组的组长来领取葡萄。”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又热闹了起来:“嘿,是真的葡萄!”“老师,是真的给我们吃吗?”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学生高兴地品尝起这甜美的果实,并承诺“以后还会认真上音乐课”以期待老师“再给我们一些好吃的”„„
感悟二:评价、激励,兴趣的催化剂
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其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相互竞争的平台,而且“评价”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课改实施的有效性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新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好”“你真棒”等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又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五角星”、“小红花”作为物质评价在课堂中漫天飞舞,学生玩腻了,随手扔掉的现象屡屡发生,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时所产生的效应,但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的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让学生品尝起甜美的果实这种奖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的评价既给了学生美好的享受,又使学生即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由衷的满足感,充分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对音乐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将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春天举行音乐会》 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教材内容看得非常重要,总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去设计和实施教学。《音乐新课标》提出: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替换、调整、删减,使教学更加圆满、更有效率。开学初,正值春天,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特意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音乐的美,让春天和音乐有机的融合,最终使音乐课堂充满绿色的生机和活力。[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的气息
1、欣赏动画歌曲《春天在哪里》拍手律动进教室。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春天的歌曲,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春的气息。)
2、师:春天来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
生:略(通过描述春天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仔细聆听,探索春天的音响
师:的确,如同学们所说,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
师生一起来模仿和探讨这些声音。(通过师生共同模仿、探索春天大自然的音响,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师:春天来了,春风、春雨、还有很多的小动物都发出了美妙的声音,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请听:(点击课件出示)师领读,生跟读
春雨(唱歌呀)滴答0滴答 0 春风(弹琴呀)沙沙0沙沙 0 春雷(打鼓)轰隆隆隆 隆
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啦啦 啦
(课件出示更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且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三)参与体验,学唱春天的歌曲
1、拍手游戏
(1)师:春天的大自然发出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春风、春雨、春雷、春水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都来参加春天举行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这是怎样一个音乐会呢?初听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2)师:这么有趣的音乐会,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为她伴奏吧。同学们可以和老师一样拍,也可以不一样拍,但必须和着音乐的节拍。(通过师生互动的拍手游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游戏的机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师:刚才有的同学这样拍,有的同学那样拍,非常神气。这一遍我请你和你的好朋友合作着拍,也要跟刚才一样和着音乐的节奏有强弱的拍。(通过生生拍手游戏再次感受音乐节拍热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编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熟悉了歌曲旋律。)
2、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要求碰铃第一乐句开始,双响筒第二乐句开始,舞板第三乐句开始,一直伴奏到歌曲结束。第一遍师唱生敲,第二遍跟钢琴和。(打击乐器的演奏,培养了学生静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训练`了学生多声部合奏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熟悉了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再次做好铺垫。)
3、学唱歌曲
(1)、师:在同学们的伴奏声中,音乐会的旋律显得更美了,它的歌词也很有趣。请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歌词。
(2)、师:想和老师一起读吗?师生和着伴奏音乐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学生听琴默唱歌词、轻唱歌词、解决难点。
(4)、轻声、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拓展欣赏名曲,感受春天的美丽
1:师:同学们唱得多美啊!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这两首歌曲都是由世界名曲改编而成。先请同学们欣赏小朋友表演的由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闲聊波尔卡》,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闲聊波尔卡》歌词节选:你听,你听,唱歌的是夜莺;你看,你看,喧闹的是百灵;你听,你听,那鸽子的哨音;你看,你看,这孔雀正开屏。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百花开,百鸟鸣。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云雀的歌儿像风铃„„
2、师:多么活泼欢快的歌曲啊!让我们模仿画面上的小朋友一起来进行春天的舞蹈吧!师生合着音乐一起律动。(拓宽音乐视野,感受音乐和舞蹈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增大信息量。通过律动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师:跳得真好!就像是春天的音乐会。老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大朋友表演的春天。这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杨洪基爷爷表演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改编过的报春曲。思考他表演的春天是怎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歌词节选:草绿了,花开了,天暖了;大雁飞来了,冰消了,雪化了;窗儿敞开了,心儿苏醒了,风筝飘呀飘起来了。蝴蝶跳起了舞蹈,蜜蜂唱起了歌谣,月亮累了,睡得长了,太阳出来得一天比一天早了„„
生:„„
4、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强弱来拍手聆听,再一次感受春天的美好。(拍手聆听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5、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春天音乐会,感受了春天的美好。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热爱春天吧!听音乐律动出教师。
思考:
1.补充——使资源应用更加丰富。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说说春天,模仿春天的声音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大自然中的各种有趣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节奏的模仿,在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再通过各种形式的以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为主线的师生拍手游戏、生生拍手游戏、选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旋律。初步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补充欣赏两首音乐作品《闲聊波尔卡》和《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视、听、说、唱结合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了现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
1.替换、调整、删减———使教学更加有效。
如在本课的设计之初,我就收集了大量关于春天的图片、诗歌、歌曲等。如《春之声圆舞曲》《春晓》《春雨沙沙》《春天在哪里》《春来了》„„但是这些素材都运用到课堂中是不现实的。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了一大难题。如本课的欣赏内容,教材上结合欣赏的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春》,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但是对欣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欣赏时画图形谱表示所听到的音乐,还要求画好每个乐段的色块等等,这对于初次接触新教材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处的。不是听一遍两遍就能完成的。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选择了教材之外的两首歌曲——《闲聊波尔卡》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欣赏内容。因为这两首歌曲学生愿意听,而且和歌曲搭配得也非常合理贴切,始终能围绕着春天的主题,演绎着春天的绿意。学生感觉更新鲜、更有趣。教学时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在实践中,我感到“舍”要比“取”更难。一方面,收集这些素材花费了自己不少精力,舍弃甚觉可惜。另一方面,总想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更广的视野。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常常会在内容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例如第一次试教时,我用了诗歌《春晓》。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晓》,我自己情有独钟。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似乎更喜欢可以互动的内容。因此,我下决心放弃花了不少时间收集的《春晓》,把这个时间留给了探索春天大自然音响这块内容上。总之,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我必须对以往的音乐课堂常规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音乐新课程的变化,在和学生共同体验,对教学的不断反思中,我将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牧童短笛》
八一中心小学
武开萍
课的类型: 欣赏课
教学内容:《牧童短笛》。
教材分析及说明:
《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乐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其结构严谨清晰,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主要是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指导学生听辨乐曲中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区分段落。
3.感受和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牧童短笛》,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碰铃、双响筒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听听猜猜,感受音色
1.播放《森吉德玛》,踏着乐曲进教室,师生问好。
2.闭上眼睛,猜猜谁在唱歌?(师敲击碰铃×— — —)①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②如果让你表现一种情绪,它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③一齐按节奏来拍一拍碰铃的节奏。
还想猜吗?(是敲击双响筒×× ×× ×× ××)
①这是怎样的节奏,谁来说一说?
②和刚才的情绪还一样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说的真好那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段音乐,这种乐器你听过吗?(播放钢琴曲《牧童短笛》片段)
①钢琴演奏。
②听上去感觉怎样?(悠闲 自在)
③悠闲的感觉,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江南水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去江南水乡听听看看,想像一下在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课的目的就是听说赏,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们听辨乐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也为后面器乐伴奏做了准备。
二、初赏乐曲,展开想象
1.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2.你听到了几段快板几段慢板?(三段)
3.根据不同的音乐,你能说一说在江南水乡仿佛发生了怎样一个故事?
(引导学生由乐曲快慢的不同展开想象)
4.那谁来给这首曲子起个名字?
5.想不想知道作曲家为它起的名字?
①揭题《牧童短笛》。
②介绍贺绿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去想象,不论他们从怎样的角度去说,只要在理。这不仅能激发起学生说的愿望,也能然后面得揭题更有趣更神秘。
三、分段欣赏,体会意境
(一)刚才我们听后都知道了这首曲子一共有(三段),下面我们来一段段好好听一听。体会第一段意境:
1.这一段情绪怎样?
2.如果这里有一幅画,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一幅画?
3.那现在我们就来演一演这幅画,请男同学做牛的样子,女同学做牧童吹笛的样子,我们随音乐一起来动一动(放第一段,学生随音乐体会感受)
4.学唱第一段落的前四句,跟琴轻唱,并找一找歌曲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与学生同画一幅画,同唱一首歌,既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增加对歌曲的印象。
(二)体会第二段意境:
1.第二段的情绪变的(激动,兴奋)
2.那又该是怎样的场景呢?
生:仿佛牛在追赶蝴蝶(演一演)
生:戏水(演一演)
3.为第二段伴奏
①如果让你来选择乐器伴奏,你会选谁?试一试
②还可以怎样?(引导打舌加入)
4.老师这也带来了一些李可染所作的牧童与牛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欣赏图片边听边感受)
【设计意图】音乐旋律的转变使情绪变得更激动兴奋,动静结合使课堂张弛有度。
(三)体会第三段意境:
1.欢快音乐之后,音乐又回到了哪?(听最后一段)
2.如果让你选择乐器来表现音乐,你会选择谁?(碰铃)
3.一起来试一试(听音乐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单一的欣赏会使学生厌烦且不敢兴趣,所以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流程,唱一唱、演一演、敲一敲,这样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激起不同的兴趣。
四、完整表演,拓展延伸
1.多么悠美的音乐啊,同学们通过说演把小牧童与牛活生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都不想离开这画面了。想不想再来听一听?不过这次听,老师想提出一个要求:
第一段:一二组男生扮牛,女生扮吹笛,中间组用碰铃伴奏
第二段:牧童戏水,顽耍,一二组打舌,中间组学牛,在与牧童戏水,顽耍
第三段:回到开头表演。(完整听音乐表现乐曲)
2.小结:三段不同的音乐,同学们表现出了小牧童的悠闲时的自在,顽耍时的快乐,将这首曲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贺爷爷孩童时代。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贺爷爷另一首有名的作品《游击队歌》。
3.欣赏:《游击队歌》。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和《牧童短笛》完全不同的曲子,《牧童短笛》描绘了一个小牧童在放牛时怡然自得的画面,而《游击队歌》表现的却是游击队员和敌人战斗的场面,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许多先烈们用热血来获得的,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下课!
反思与分析: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1.通过听辨熟悉的乐器近而感受钢琴音色的特点。
2.通过说、唱、演、用乐器伴奏等方式来表现乐曲,怎强学生对乐曲的形象理解力。
3.拓展延伸歌曲《游击队歌》,让学生对贺绿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唱、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通过这节课,更使我感受到了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育的要义并不是要证明教师有多聪明,而是体现在如何让受教者变得聪明,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生为本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允许学生追求精神与思想的自由,追求独立完整的人格,追求心灵的丰富与滋润,学生们也一定会表现的与众不同。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草原牧歌》教学案例 年级: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万马奔腾>>
2、表演<<银杯>>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教学重、难点:
1、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
2、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
3、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
3、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
(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
二、走进蒙古音乐
(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
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2、介绍马头琴:(课件)
(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
(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
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
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
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二)、蒙古舞蹈
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
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
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
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
(三)、歌曲:
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验。
2、聆听歌曲〈〈银杯〉〉,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1)学生聆听歌曲〈〈银杯〉〉。
(2)设问:
A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B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旋律线的疏密)?
C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3)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悠长、音高起伏较大,情绪比较欢快、热烈。蒙古人在请客时唱的歌曲。
3、教师总结: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 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高唱宴歌,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4、体会歌曲感情,学唱〈〈银杯〉〉。(1)教师表演歌曲,让学生在心里默唱。
(2)解释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的风俗习惯。在敬酒、唱
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3)教师弹唱,学生放声跟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准
音高、节奏)
(4)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前倚音、下滑音、连音。
(5)教师伴奏,学生齐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出欢快、热情的音乐特点)。
(6)学生分成两组,配合敬酒、喝酒动作唱歌。
三、体验蒙古音乐
1、学习蒙族问候语:你好吗?你好。
2、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
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唱酒歌〈〈银杯〉〉。
3、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总结评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它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等等,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
五、下课礼仪
学生在〈〈银杯〉〉的音乐声中下课。教学分析:
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教学反思:
本教案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乐的时钟》,第二课题《时间像小马车》中的第一课时,歌曲教学《时间像小马车》。
一、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表现时间过得很快的歌曲,共两段歌词,曲调轻快活泼、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喜爱。这首歌寓“爱惜时间”思想教育于歌曲教学之中,充分体现艺术学科的特点。
(二)、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通过猜谜语,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孩子初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2、能力训练目标: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引导孩子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和渐弱;
3、创新素质目标:与孩子共同参与歌曲的表演和创编,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并能艺术性地表现歌曲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1、渐强渐弱记号在歌曲中的实践运用。
2、根据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引导孩子即兴创编。
二、此外,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进行剖析:
《音乐课程标准》中讲:“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孩子兴趣为主,着重采取“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教法,也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三、我们知道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有成功的体验。下面,我就进一步谈谈学法:
本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宗旨,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在课内倡导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素质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和体现歌曲的美,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只有完美的教学过程,才有完美的课堂。最后,我就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谈谈我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动性,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一)、猜谜导入。
利用孩子爱猜谜语的心理,我出示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最伟大而又最渺小;它最珍贵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而且一去不复返。它是什么?)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孩子对歌曲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让孩子首次欣赏歌曲的同时老师敲双响筒让孩子体验声音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变化。在第二次放歌曲时,老师和四个孩子组成一辆“小马车”,随着歌曲音乐做远近跑马的动作行进,让孩子具体、直观、生动地感受歌曲内容和声音变化,并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实践体验。
这部分,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孩子体验和感受马车远近声音的变化,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1用肢体语言,让孩子大胆尝试用动作来表现马车远近声音的变化;
2鼓励孩子用画面线条来表现;
3在前两次体验的基础上,直接出示 “渐强”“渐弱”记号,让孩子深入感受体验;
4、让孩子用“打节奏”来进一步表现“渐强渐弱”,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四)、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教学中,我边唱边舞蹈表演,既让孩子听赏歌曲,同时让他们欣赏到舞蹈的美丽,为以下的歌曲表演做示范与铺垫。
2、引导孩子按节奏读歌词,并跟琴轻声哼唱歌曲。此外,引导孩子提出表示渐强渐弱的句子,让孩子在哼唱中领悟唱法,突破难点。(唱):55 67|12 34|5 5|5-|和65 43|54 32|55 67|1-|。
3、采用多种形式的练唱,如:男女声对唱、接口唱等。这样既保持孩子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他们更扎实地学好歌曲。
(五)、表现歌曲。
1、首先引导孩子用多种方法模仿表现马蹄声,如口技、弹手指等。紧扣教学内容,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2、其次指导孩子用“打节奏”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3、接着分组进行歌曲表演。为强化孩子的合作能力,鼓励每组孩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拍节奏、舞蹈、歌唱等,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尽情表现出来,使歌曲的内涵得到全面散发,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科学并带鼓励性的评价。为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针对孩子的表现,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鼓励性的点评和肯定,同时请孩子互相评价,让孩子在互评中得到进步。
(六)、巩固延伸。
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上课也是这样,导入固然重要,结尾也意义深远,应十分重视。因此,在孩子对歌曲有了成熟的理解和表现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孩子谈谈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以加深孩子珍惜时间的情感。
最后用一个《和时间赛跑》的小游戏:(老师当马车夫排在第一个,全体孩子当乘车人,一手拿好书本,另一手拉住前边同学的衣服后角,组成一条长队,在歌曲影像的背景下,边唱边小跑着,欢快地离开音乐教室。)为本节课画上圆满句号。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农村小学生的文化底韵等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充分体现了音乐、美术、舞蹈、器乐、文学等综合的审美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