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篇)

时间:2019-05-12 01: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第一篇: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教学生学会求知 教学生学会做人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肖 培)

[摘要]: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很大的启示:我们不仅教育学生如何求知,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是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 求知, 做人, 主动学习, 探究性学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很大的启示:我们不仅教育学生如何求知,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是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我的教育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既教书又育人,收到良好效果。

江泽民同志在“七 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又要求人们具有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就是要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了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指导学生。“坚定信心,脚踏实地,讲究方法,提高效率。”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持之以恒,学而不厌,奋发进取,才能取得好成绩;讲究方法最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在这几个环节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复习整理。只注意老师留的具体作业题,可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消化、吸收却往往容易忽视。抓住这个薄弱环节,我指导学生要及时把老师讲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在复习整理知识过程中,注意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重点要突出。这个复习整理过程是既是把知识由多到少、由少到多的过程,也是巩固提高的过程。既能从微观上把握重要知识点,又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也正是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而且注意在平时及时检查学生的复习整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复习整理过程中把老师讲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复习整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很重要,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

教会学生学会求知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四点:能让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回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

学生自己总结;能让学生分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能让学生举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我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内容我总要安排一些“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等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实现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在讲到如何发展我国农业的内容时,我安排了“假如我是农业部长”的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联系当前实际为我国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经过精心组织学生们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通过演讲活动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本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弥补了课本的滞后性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政治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团结协作,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提高。更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理解、关心、奉献。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都很重要。就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尽快富裕起来,正是从整体着眼,搞好局部,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就我们的班级而言,只有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才能提高班级的总成绩。这就是团队精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团结与协作,因为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我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就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在中国足球拿到世界杯入场券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我看团队精神”。中国足球能够冲击世界杯,与国足们的拼搏分不开,与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队员们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整体实力的提高分不开,这就是团队精神。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需要这种精神,由足球同学们想到了自己。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谈了各自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学习搞上去,绝不能再因为我为班级成绩拉分;有的学生说:宿舍卫生也需要我们每个成员的尽职尽责,才能搞好;有的学生说:下次足球比赛我一定改掉只想突出我自己的毛病,和大家密切配合,争取获得前三名;有的学生说: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书写着我们辛集中学的历史,我们会做的更好,让辛集中学因我们而骄傲。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们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内各项工作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尊重、理解、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促进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凡事

总爱以我为中心。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意教育学生,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次遇到学生之间闹矛盾,总是引导学生多从自身找原因,对人要团结、友善。多看别人的长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和父母有代沟。总是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为此我做了一次尝试。这个学期中旬, 我们班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 主题是:“妈妈,我想对你说!”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家长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讲,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做汇报。有的学生对家长说:我已经努力了,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要说我不后悔。有的学生说:妈妈,请你放心,18岁的我会逐渐成熟,我有信心去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三年后我会让你满意!有的学生说:妈妈,我在这里生活、学习都很好,请你不要牵挂,您多保重,以前我有好多让你伤心的地方,还请你原谅。以后我会做的更好。面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宣言,学生自己激动了,我将此事发家校路路通给家长, 家长知道后, 也纷纷发言表示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次活动结束了,大家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生们更懂得了什么是理解、尊重。学习更努力,更懂事了。

教学生学会求知,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会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G.H.鲍尔 & E.R.希尔加德著(美).邵瑞珍等译.学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2] 林崇德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M].教育卷.沈阳出版社.1990年

[3]茹红忠.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策略[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第1期

[4]牛盾 王国强.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吴阿坚 张明珠.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6月.中旬刊

[6]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2007年

[7]申仁洪.学习习惯: 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陈德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9]高旭灿.中学“问题学生”教学矫正策略研究[M].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7月

指导教师点评:

1.借鉴他人论文或引用文献的同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文中多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心得体会.2,注意整篇文章的文字风格要保持一致.论述过程中,要前后连贯,结构完整,有层次性,论文的中心思想要明确.3,尽量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例进行论述.你可以在论文中加入本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本地或本单位的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如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或本部门汇报材料,文件材料,等等,可到本单位相关科室收集然后加进来,然后进行评论.4,题目较大,可适当缩小一些, 结合本地本单位,或本专业实例分析问题.5,注意论文格式,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不仅要齐全,格式也要规范.总之,论文选题非常好,如果能够按照设计思路以及所提修改建议写成的话,将是一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赵空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心得

后李寨小学宋宝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

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 “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贵阳市城西小学曾烨

以前,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是不很了解,对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以后,才让我走近了先生,对先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从《陶行知教育名篇》里,我几乎找不出那种旁征博引、注文繁密、格式谨严的纯粹的学术论文,而只是看到这样的篇幅:长短不一,或泼墨如雨有万言之多,或惜墨若金有百字之少;文体很杂,有报刊文章、现场演讲、日常通信,也有带韵的诗歌、抒情的散文;材料鲜活,多半是大胆的想法、现身的说法和具体的做法,很少往纸堆里钻,几乎也不拾取自己老师杜威的牙慧;语言朴实,有严密的推理但很少拿名词术语显示高深莫测,通俗的打比方有之,大俗的顺口溜亦有之在认识先生的同时,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在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

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2012.8.《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贵阳市城西小学毛翎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最先吸引我的是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学生》。书中在“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问题中打了一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 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的力气,他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 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学生是不存在的。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让我不时地反思自己,鼓励自己。

2012.8.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心得

上师范时,学校就赫然挂着“学中做,做中学,知行统一”的标语。这段时间又学习了很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让我感到陶先生真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家。最近,我又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生活教育”的论文和办学故事,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而且也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读着他的论著,想到他的斗争经历,我忽然觉得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特别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教育。即使为此就得面对刀山火海,面对死亡威胁,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因为他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所迫切需要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我素养的局限而失真,比如: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好学”,可是我常常问自己:你自己是真正“严谨好学”的吗?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随性敷衍之时?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正直勇敢,见义勇为,那么我们自己可以算作是“敢作敢为”的吗?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热爱科学,反对迷信,可是自己是不是在冥冥之中,依然给神留着一个隐秘而崇高的位置呢?我们深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道理,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那么,为了培育祖国的未来,自己给学生的爱可以说足够吗,面对学生的困难,自己又给予过多少赤子之忱呢?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二,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下载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坚信:爱可以创造奇迹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临浦三小沈加蓉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关于陶行知先生,以前,我只知道他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和......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盐城中学政治组朱芹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