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时间:2019-05-12 01:5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第一篇: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仁化县双峰寨中学李海

教书育人十几年了,所经历的各种事情数不胜数,特别是有些事情犹如昨天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这里我想讲述一个简单而又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对我感触极深的小故事。

2006年的时候,我们响应科技教育局的号召,纷纷来到了各山区乡镇进行了一年的支教生涯。我来到了我的第二故乡:红山镇。之所以说是第二故乡,因为我99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在这里整整工作了三年,现在又回到了这里支教。

来到这里后,我被安排到教初二(1)班和(2)班的数学学科和做初二(1)班班主任兼初二级年级长。这些学生有个特点:聪明,调皮,极重感情。因为可能是初一分班的时候可能没有分配好,良莠不齐,导致有些班优秀的人特别多(初一3班),但这批人又特别调皮。为了对各学科更好地进行教学,也为了使各班主任更安心地管理,学校开学初根据上学期的成绩对这批学生再度进行了“均匀分班”的重组,所以各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被“打散”了,特别是3班。我这个班也分到了几个三班的,特别是班长和班干部中就有过半是以前三班的。这几个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表现出了极度的“与众不同”——上课迟到、旷课、随便乱换位置、与老

师顶嘴等等,为了教育好这批学生,我每天可以说是早起晚睡,可因为学生们对再次“分班”极度不满,尤其是以前初一3班的那些学生,所以导致我的工作一再滞后,管理上十分艰难,本年级的教学工作也一再受阻。面对这种状况,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效果甚微。甚至就差没有到“放弃”这一地步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可毕竟还是使自己的心理比较平衡,一学期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事情发生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晚上,明天开完散学典礼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这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和几个同事在聊这次考试的情况,正聊得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个电话打了进来,告诉我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初二级共有9名同学在第二节晚自习旷课!而且其中还有几个女同学。这个消息令我非常震撼,第一反应就是:最后一天了,这批学生搞什么,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后面经过对各班学生的询问,发现他们今天下午和以前一个同学(当时已不读书)在一起,而且我发现:这批人中,包括我自己班的班长在内,全都是以前初一3班的。怀着各种心情拨打完领导,家长的电话,我和内宿老师开始出外寻找,找遍了全学校,红山大街也给我们来回跑了几次,就连那和他们一起的离镇上3,4公里山路的那同学家,我们也跑了过去看,可是,这帮人还是踪影全无。

在我们的寻找中,时间来到了10点,10点是宿舍的第二次开关门时间,我跑回宿舍看,还是失望了!“这么冷的冬天,难道你们还敢在外面住宿不成”,我心里想着,可其实最担心他们出事,因为这其中有男生,也有女生,而且都是些才15,16岁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想了想,后面决定还是和宿舍老师再去趟那下午和他们一起的那同学家。经过10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再次跑回了离镇不远的这个小村-----河树下。就在我们把车停在村门口的时候,我们耳边传来了在这时候极不相称的“欢声笑语”。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本该高兴,可我觉得自己着实高兴不起来。沉着脸,慢慢走到了那同学家的门口,我停在那一看,一大帮人围绕在那一大盆火焰四射的火沪旁轻声笑语,着实暖和!慢慢地,有人反映过来了,往门外一看:惊呆了!于是,全屋子的人也不声了!我黑着个脸,说了句:“这屋子好温暖,是不是都想在这过夜?”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压在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下来。

交代好宿舍老师先一个人骑车回校,我和这帮学生们走在这黑暗,寂静而又寒冷的山路上。学生们估计知道我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声不吭地走着。我在后面慢慢地跟着,跟着,突然,有个想法从自己心里冒了出来。走着走着,学生们慢慢地离开了我的视线,我掉队了。就要到达镇上的公路了。。我心里十分地郁闷:唉,这批学生,估计是改不

了呢!可就在我转过最后一个弯的时候,心里的那一丝不快,彻底地烟消云散了。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直朝我走来的方向望去,“老师,我们在这等下你”。。一句话,让我感动了!

镇上回到学校的路上,心情舒畅了好多,学生们跟我作了各种各样的保证,但我心里最舒服的,还是这些学生,总算知道了为老师着想,为爸妈着想,为所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人着想。

第二学期的教书生活过得非常地开心,班里几乎没有迟到、旷课、换位置,一学期也就因为几件小事偶尔生气过,但是他们确实长大了!

第二篇: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能发生很多故事,在这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深入学生中让他们的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而每一期的班主任工作都让我有个总结。这其中的感慨也无穷无尽。有一个事情让我感触颇深。

那年我接任了四年级

(一)班的数学并兼任班主任,面对一张张可爱的脸孔我心中充满着信心。经过开学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大部分都很听话,我心中由衷的高兴。第二周的一天下课后我正在改作业,班上一个学生跑来急切的说:“老师钟震木打人了,还流血了。”我连忙起身来到了操场,看到一个其他班的学生满脸是血,原来钟震木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扭打在一起,流鼻血了。我忙处理好一切。可是这时找不到钟震木了,上课了班上也没有。挂了家长的电话也没回家。我急的到处找最后在厕所找到了他,还不理我。我把他领到办公室谈心。前面还不回答问题,后来经过的开导,他突然哭了起来,很伤心的哭,我就觉得孩子有委屈,原来那个孩子说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他对我说:“老师,不是我偷得,你相信我吗?”看到孩子那诚实的脸我知道是别人误会了他,我说:“孩子,老师相信你,但是 你不能打人,我们去向人道谢好吗?老师会还你一个清白的。”他点点头。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爸爸年老体弱多病,妈妈是个哑巴,家庭困难,他是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平时也有点不好的习惯。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班上有什么事情都怪他,就很自卑,常常打人,成绩不怎么好。我想起了,他在班上不多言,脸色总是没表情,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呀!

那件事情后,我发现了上课他听课了,我提问他举手了。我表扬他笑了,我选他当卫生委员他积极了。第一单元考试成绩提高了。我好高兴的,其实是一个好孩子,接着一学期来,他再也没犯错了,成绩一直在提高。同学们也愿意跟他在一起。我每次抓住他的闪光点就给予表扬,他进步了,他自信了,期末还评了个“进步星”。

我觉得鼓励像催化剂能给学生无穷了动力,关爱像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房。

第三篇: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精选)

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http://.cn 2006年08月03日 06:32 解放军报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用红军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自己,从而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主动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为三峡工程捐款和为城市建设献一计的事迹还被多家媒体宣传,为此,受到学校的奖励,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步入大学校园后,当时学校正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我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听了几次党的创新理论讲座,利用课余时间重温了《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红军长征故事选》等书籍,在脑海里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那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条件下,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在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前进路上,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那是因为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有了认识上的升华,使我更增强了对党的无比信赖,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为了把更多的同学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和另外几名学生党员还开办了“知心话儿对党说”的网页,定期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宣传党的知识,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些听了上百遍的长征的故事依然感人,用血与火凝成的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她好像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大学毕业即将面临工作分配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做一个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一条是投笔从戎,当一名新时期有为的军人,把青春和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防建设。我是军人的后代,理应做一名红军精神的传人,为此,我选择了从军之路。尽管从军之路很艰辛,一穿上军装就投入紧张的训练,磨破了手脚,晒黑了皮肤,但我挺住了,半年的艰苦训练,使我以军政考核全优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随父母走进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眼目睹了草地的神秘、雪山的险峻;亲耳聆听了大渡河的涛声、川主寺镇的传说;亲手触摸了泸定桥冰冷的铁索、“红军树”累累的弹痕,从而品味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圣洁、崇高和永恒。也使我再一次强烈地感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必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她在人们的内心里蕴藏,外化成为一种能量、她像看不见的火光,如地球深久涌动的岩浆,历经千万年而不泯,为天地人间提供不竭的热能。这就是长征故事给我的启迪,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第四篇:团队合作生涯小故事

团队合作生涯小故事

1.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却喝不到油,老鼠很焦急。突然,一只老鼠想出一个很棒的办法,它提出三只老鼠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经过讨论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并决定轮流喝油。有福同享啊,谁也不能独自享用。

于是,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下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多不过瘾啊,今天算俺运气好,第一个下来喝油,不如自己先喝个痛快。”加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把油喝光了,俺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我干吗这么辛苦的吊在中间让那小子独自享受呢。我看还是把它松开,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最上面的老鼠也在想:油就那么少,等他们两个吃饱喝足了,哪还有我的份呀,不行,必须立即做出决断,于是最上面的老鼠就放开了中间这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的跳到缸底,浑身湿透,一副狼狈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就再也没有跳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尽管三只老鼠表面上看来在一起合作了,可它们彼此各怀心事,这样的合作宁愿没有的好。单打独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成功,真正的强者应该讲究双赢,追求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早已强调了和谐团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业已被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众多事例所证明。是否具备一种建立在同心协力、团结协作精神基础之上的优秀的团队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在这样的团队里,会呈现“1+1>2”的效果,将会为加入这样的团队感到愉快而骄傲。

2.一个外企招聘白领职员,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应聘。应聘者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头脑聪明、博学多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聪明的董事长知道,这些学生有渊博的知识做后盾,书本上的知识是难不倒他们的,于是,公司人事部就策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招聘会。

招聘开始了,董事长让前六名应聘者一起进来,然后发了15元钱,让他们去街上吃饭。并且要求,必须保证每个人都要吃到饭,不能有一个人挨饿。六个人从公司里出来,来到大街拐角处的一家餐厅。他们上前询问就餐情况,服务员告诉他们,虽然这儿米饭、面条的价格不高,但是每份最低也得3元。他们一合计,照这样的价格,六个人一共需要18元,可是现在手里只有15元,无法保证每人一份。于是,他们垂头丧气地出了餐厅。

回到公司,董事长问明情况后摇了摇头,说:“真的对不起,你们虽然都很有学问,但是都不适合在这个公司工作。”其中一人不服气地问道:“15元钱怎么能保证六个人全都吃上饭?”董事长笑了笑说:“我已经去过那家餐厅了,如果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人去吃饭,餐厅就会免费加送一份。而你们是六个人,如果一起去吃的话,可以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可是你们每个人只想到自己,从没有想到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团队。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一点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而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的公司,又有什么发展前途呢?”听闻此话,六名大学生顿时哑口无言。

第五篇: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唐苇:

我讲《诗经》,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到爱情观,谈到早恋问题,有一向很调皮的学生当堂就问,老师你有没有早恋过。我回答:“唉,你的提问,引起了我青春美好的回忆,时间真快啊,我今天能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诗经,讲爱情,应该感谢青春的时光给我的一切。”有几个学生起哄:“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滋味,给我们讲一讲啊。”我微笑着说:“也有过,很美好,但最美好的是回忆,一课堂是说不完的,等你们毕业时,我可以说一说。但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现在成为一个教师,没有辜负我的青春时光,我相信大家也不会辜负自己的青春。”学生们看我动感情了,反而安静下来,然后我引导学生们讨论起诗经:什么样“淑女”,诗歌中表现出她什么品质,才得到“君子”的追求,“君子”又是怎样一个未婚的年轻小伙,他为什么喜欢这位淑女,他追求的方式是什么?“琴瑟友之”等行为描述表现了小伙子怎么样的志趣和情怀,等等问题。

岳春光:

在我看来,唐老师的学生之所以提到“教师早恋”是因为唐老师跑到了“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上去了这些本身不是语文问题,是唐老师先偏了。

唐苇:

我到不懂了:我由诗经两首爱情诗的内容谈及爱情观,由爱情观谈及很现实的中学生中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早恋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进而理解诗经中宣扬的美好的爱情,由作品拓展到生活,再由生活回到作品,这不是语文问题。况且,文以载道,而似乎讲文不必讲道。

岳春光:

文本的拓展应该有限度。而且要区分这个“道”是否是“文”所载的。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不是诗经这两首诗所蕴含的。

唐苇:

是的,拓展是有限度的,我想,我这个拓展并没有超过限度。“拓展”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在文本中由点到点,二是由文本的点到文本外的点,甚至到一个有限度的面。据岳老师“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不是诗经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此句来看,岳老师所认为的拓展只是指第一种方式。况且,我这是不是仅为“文意”的拓展,岳老师还没考虑到。有没有由文到“道”的拓展呢?

岳春光::

如果从语文的点出发,以语文的点(面)结束,那无疑是属于语文的拓展。然而唐老师的“文本外的点”已经不是语文的点了。

唐苇: 如果岳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只能在“语文”内,第一个问题,那这个“语文”又指的是什么?仅是语文学科?那如何理解学科的整合呢(当然我这个拓展不属于学科整合问题)?第二个问题,文以载道,这个“道”有“语文”内的“道”和“语文”外的道之分吗?岳老师认为这个“道”是什么?

岳春光::

语文指的是什么?这个内容在我的“语文杂谈”里有。

关键不在于“道”而在于“载”上,一个文本所能载的“道”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关雎”承载了早恋问题了吗?“超载”是可以的吗?超载是有危险的。“道”的含义诸子所谈各不相同,但决不只等于“道德教化”。在抽象的道中也许没有分别,但有文本的限制、语文课堂的限制。

唐苇:

关键“载”,不是“道”?这有趣,好比说,我们吃饭,关键是碗,不是饭。

我说了,我这个诗经教学,是引申拓展,难道我们讲的“道”,非要是“文”直接所表现的?不能由A引申到B。就我这个例子来说,由描写爱情的诗引申现代人的爱情观,再结合现实,引申到学生中的早恋问题,对其进行了正确的教育,这不行吗?我认为,“道”就是道理,思想。

岳老师曲解了,早恋是个现像,而我是通过这个现像与学生讲“道理”,宣传健康的思想,“早恋”本身不是“道”,“道”是教师讲出来的,引申出来的。所以,“关雎”承载了早恋问题了吗?这个问题问得莫名。

岳春光:

唐老师饭碗的比喻不恰当,在这里,文是碗,道是饭,载是盛,碗能盛饭,碗只有一个,饭可能是一口,也可能是一大锅,然而碗的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碗盛一大锅饭呢?我相信生活中很少会有这样做。这样超出碗容量的盛法,就是“超载”了。

唐老师在这里的讲的引申拓展,还是不是“文”所载的“道”呢?“爱情观”是春秋时的爱情观,还是现在爱情观呢?很明显诗经里所谈的只是爱情的美好和切身的感受,那么“早恋”问题是诗经诗文中所蕴含的“道”么?肯定不是。所在这里所谈的就不是“文以载道”了,而是“脱文引道”了,这时候阐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问题而不是语文问题了。比如说,我今天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的“小乔初嫁了”是通过“小乔初嫁”衬托出周瑜年轻,虽然没谈到爱情,但谈到婚嫁,我可以引申到古人结婚年龄早,现在不允许是科学的,你们不能早恋,但这样做明显是和苏轼的词无关的!而且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照这样的引申拓展,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以联系到“早恋”问题。但联系下来就不是讲语文了。因为在我看来“文以载道”最后的具体的“道”还是要回到具体的“文”中去的,总不能“道”引出来后就把“文”丢到一边不管了。用张志公先生话讲应该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唐苇:

我的比喻,是延用你的意思在说理,我们在讨论“道”,你要说“载”重要,所以好比我们的吃饭,吃的是饭,这是说明的主体,你偏要说吃饭“碗”是关键。岳老师居然还要延伸下去,又说到锅,什么“碗盛一大锅饭”,如果这样下去,岳老师可能又要说上木碗铁碗大锅小锅什么的了,这就无意义了,是在扯皮了。比喻就是比喻,喻义是不能随意延伸的。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吧。

我的引申拓展,教学思想的前提就是“文以载道”,文章要“载道”,教读文章自然要传道。我的引申拓展是对文中“道”的引申拓展。至于春秋时的爱情观与现在的爱情观,这当然有所不同,但不同中有联系,它们都是人间的那种感情。我这里不是进行的对比教学,是个引申拓展,古今爱情观的不同,这不影响我的教学引申拓展。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知岳老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我与岳老师争执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语文问题”与“教育问题”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有没有关系。岳老师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语文问题”“教育问题”分而说之,似乎两者根本无关系,似乎语文就是“听说读写”。我一直强调,教学的一切问题都涵盖在“教育问题”之中,“语文问题”也不例外,语文,不只是“听说读写”的工具,它自然承载着“教育”,所谓“授业”和“传道”。没有哪个语文老师只讲字句篇章结构,而不分析思想内容,不以文章的思想内容去“教育”的。岳老师还是把三维目标看一看,结合到语文学科,三维目标中,哪是语文问题,哪又是教育问题,分得这么清么?

我与岳老师争执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什么是“拓展”,我早已经说过拓展引申的两种方式,这里我再说拓展的两种特性,一是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即岳老师所说。二是由知识(不一定是语文知识)到道理,这个道理也许不是文本本身承载的,但是文本的道理引发的,与文本的道理有密切关系的。我这个课例就是如此。

岳老师以前与其它网友在讨论“形式训练”里,我就知道,你们诸位一切观点都是基于“学科意义”,强调的是学科科学,这本身没有错误,但这只是一方面,中学文化基础教育之教育,除了有各科学意义,自然还有“传道”的教育功能必须强调。

岳春光:

就说说“吃饭”,“吃饭”和“文以载道”的相似点在哪里呢?唐老师与其说“吃饭”不如说直接说“传道”。但要不要“传道”和怎样“传道”跟“文以载道”又是两个问题了。我一直以为唐老师要弄清的是“文以载道”,没想到唐老师是一直想说的只是“传道”而已。我一直在围绕着“文以载道”来谈的,到底是谁在扯皮呢?

比喻尚且不可以“随意延伸”,那么受“文”限制的“道”就可以“随意引申”么? 《关雎》这首诗歌,以前的解释是说后妃之德,这也是“道”,但这是古人牵强附会的解释,现在已经不认可了。是不是有一天可以在这首诗下面注一下:这首诗歌可以用来纠正学生的早恋,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呢?很明显诗歌本身不具备这个意思,是使用者加上去的。当“文以载道”的时候,总得在相应的“文”中有这种道才行。生理老师可以从这首诗取材讲荷尔蒙的作用,生物老师可以从这首诗讲动植物分类,这是因为“文”涉及了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这首诗里涉及了与早恋相关的知识了吗?引申要有文本作为依据。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不是沾着爱情就可以引申到“早恋”上去是不是?

我说,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是语文问题,唐老师的引申是教育问题,这本来并不矛盾。作为教师要讲教育,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控制文本的含义之中引申,用文本本身蕴涵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有所收获。其实我们谈的不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谈的是,在《关雎》中有没有出现“早恋”这样的“道”、这个“道”是“文”本身“载”的、还是人为加上去的。所以我们要谈的问题其实很小。

三维目标也是根据具体的文本来体现的,总不能从“节约一度电”引申到“为全宇宙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个“器”太小了,盛不下它不该负担的东西。

不是区分不清的问题,如果前面加了语文是很容易区分的,只是愿不愿意区分的问题。唐老师可以看看我与王晓春老师的对话就会知道,我一直强调的内容之一就是“语文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但这个承担不是无限度地承担,无限度地承担就是夸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了,那样必然会走到反面去,即语文学科丧失了“自我”,而成为被“传道者”利用的工具。那么怎样才是有限度地承担呢?“文不离道,道不离文”是最佳选择。“文不及道,道过其文”均是不可取的,因为“过犹不及”。

唐苇:

岳老师始终抓我这个“早恋”问题,说我是要用这个诗歌教学来“培养”爱情观,来“纠正”早恋,似乎我这上课的目的就是如此。天晓得,我何时如此说的,要用一堂课的一个拓展环节来“培养”来“纠正”?关于什么是教学的引申拓展,文以载道与“传道”的关系,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关于我这课的拓展,其它老师也说了。

如果我再说什么,岳老师也会驳过来,我再反驳过去,这样就无止无休了。好吧,我就不再说了。我将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其它的老师,如果有什么解答,我会转来。

岳春光:

唐老师,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拓展”和“如何拓展”,而是“早恋”这个拓展是不是属于“语文方面”的拓展呀。

唐苇:

知道了,“拓展”必须是“语文方面”的拓展。

比如,学科整合的问题也不能去考虑了。比如,我们上《羚羊飞渡》之类的文章,不能讲“保护动物”了,因为这不是“语文问题”,这是社会问题,甚至是“生物问题”。

岳春光: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底线,那只有被其他学科“整”、“合”的分了。《羚羊飞渡》这样的文章选入课本,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唐苇:

其实,岳老师一开始是反对我这个“拓展”的,不然就争不起来了。岳老师为了说明我不能这样拓展,而以“不是语文问题”为由。

现在岳老师可能是退了一步,说争论的“不是该不该拓展和如何拓展”问题,而是这个拓展“是不是语文问题”,其实,这两方面问题都同时在争论,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了结果,第二个问题有重大分岐。“什么是语文问题”,以及《羚羊飞渡》这样的文章选入课本,是不是一种“讽刺”等问题,有时间再讨论。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讨论,结果并不重要,虽然我们都想自己的观点是结果。重要是的问题引出问题,谈得更多更广,这样玩论坛就有意义了,对我们教学也更有意义。

岳春光:

我并没有退。因为这个拓展“是不是语文问题”

是我们两个讨论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这个拓展“不是语文问题”。唐苇:

回到我提的问题,我想请问岳老师,我这节语文课,可不可以这样拓展?请岳老师简单回答。

岳春光: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唐老师的拓展呀,我只是说唐老师拓展到“早恋问题”上这不是语文的拓展,而是教育的拓展呀。

怎么会出现“可不可以这样拓展”这个问题呢? 唐苇:

语文要不要承载教育问题?或者说“语文问题”包括不包括“教育问题”? 岳春光:

不是要不要承载的问题,而是语文怎样承载教育问题? 唐苇:

那么说,我这样用“语文课”承载“教育问题”不行?请岳老师说出我这样的“拓展”错误在哪?

岳春光:

我有过“不行”这样的否定性的评价么?还是唐老师一直在误解我们讨论的问题呢? 唐苇:

我并没有脱离文本。

我之所以,提出上面的问题,是因为岳老师开始是反对我这个拓展的,理由是“不是语文问题”,所以争到现在。现在岳老师说“没有否定性评价”(当然没有确定的词语),所以我说“退了一步”,我并没有强加,请看岳老师前面的发言,是不是意在“否定”:

如果从语文的点出发,以语文的点(面)结束,那无疑是属于语文的拓展。然而唐老师的“文本外的点”已经不是语文的点了。

《关雎》这首诗歌,以前的解释是说后妃之德,这也是“道”,但这是古人牵强附会的解释,现在已经不认可了。是不是有一天可以在这首诗下面注一下:这首诗歌可以用来纠正学生的早恋,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呢?很明显诗歌本身不具备这个意思,是使用者加上去的。当“文以载道”的时候,总得在相应的“文”中有这种道才行。生理老师可以从这首诗取材讲荷尔蒙的作用,生物老师可以从这首诗讲动植物分类,这是因为“文”涉及了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这首诗里涉及了与早恋相关的知识了吗?引申要有文本作为依据。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不是沾着爱情就可以引申到“早恋”上去是不是?

用语文课当然可以进行教育,用任何课都可以进行教育。脱离了文本的意蕴而进行附加的教育,这是教育问题,而不是语文问题。

我以为,我这个拓展没有离开“语文”,因为语文承载着“教育问题”,此时,这个教育问题也就是语文问题之一了。

岳春光:

我并有说过语文课不能进行教育拓展呀。我是在说明,早恋这个拓展的点不是语文的点。也就是说这个早恋的点不是文本本身蕴涵的,那么就谈不上“文以载道”了。它是一个教育问题。

唐老师说说《关雎》怎样体现早恋的好么?怎样反映现代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观好么?

唐苇:

说到现在,我说《关雎》本身体现早恋了?不过,诗中表现的爱情的美好以及“琴瑟友之”追求爱情健康的方式与现代的爱情观到有相通之处。如果,《关雎》中本身就有“早恋”和“现代爱情观”,那就不是拓展了,那就是对文本的分析了。这点,难道还要我说吗?

拓展引申本身就包括“联想”,当然两者有个相“系”点,那就是“爱情”。

我再罗嗦一下:我是由爱情诗《关雎》谈到“爱情”,拓展到现代爱情,拓展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然后又回到《关雎》的讲解。

岳春光:

离开文本本身的意蕴,就不可能出现“文以载道”的情况了,因为在我理解中“文以载道”是“文不离道,道不离文”的,由爱情诗谈爱情的美好这是“文以载道”是语文应尽的教育任务,而现代的爱情观和“早恋”这是借“爱情”这个词而出现的已经离开“文”,离开之后就进入教育的范畴了,而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责了。任何老师、任何课都可以讲的,那是教育问题,而语文问题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讲的。唐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插入了其他的教育问题,而不是一直进行语文专属的教育教学。所以我说唐老师插入的是“教育问题”。拓展的根在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不是语文问题。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语文方面的拓展而不是无限制地拓展。冯贻联:

个人也感觉,作为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中应该研究的是语文之道——“文”,即如何载“道”的问题。研究如何载“道”,当然不可能脱离文所载之道,但,这不过是学习如何载道的工具手段性凭借,本身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唐老师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到爱情观,谈到早恋问题,的确引申过度,引申到语文的应有之义之外的属于另外不知什么学科的领地中去了。

如何载道不等于道。同理,如何拓展不等于自然拓展。前者属于语文学科语文课程,后者到底属于什么,就要看具体的情景了。

唐苇:

冯老师说“文以载道”这个“道”是“语文之道--文”。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溯源“文以载道”,“道”的解释很多,但没有一个是语文之道--“文”。

冯老师是不是认为,“文以载道”有文学“文以载道”与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之分啊。冯老师说“道”是“文”,“文以载道”实则是“文以载文”,那这两个“文”怎么区分?

冯贻联:

我的原话可是:个人也感觉,作为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中应该研究的是语文之道——“文”。唐老师不妨再读一遍,感觉不应该发生如此大误解吧,到了语文教学论域,“文”与“道”只不过借用比喻一下而已,其内涵当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文以载道中,“道”是目的,文即行文,包括文章内容及其背后潜藏的文章形式。对于创作活动而言,“道”当然是最重要的,否则,没有了中心的文字岂不是纯粹的垃圾。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原文的“道”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关键是,作者是如何体现其“道”的。学习“道”,那是教化,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只有学会如何去发现“道”,才算基本读懂了文章,或者说初步学会了相应文章的阅读。

唐苇:

冯老师啊,“文以载道”绝非是比喻。

“文以载道”,一直以来,文是指文章,“道”是指道理,思想等。

冯老师可以查一查。如果说“文以载道中,“道”是目的,文即行文”,请冯老师找出根据来。冯老师前面说“道”是文,这里又说道是“目的”,这个“目的”指的是什么?文与这个“目的”有何关系?

冯老师说,语文教学中的“教化”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冯老师是否定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其实,教育就是“教化”,知识的教化,化无知为有知;思想的教化,化无道德为有道德。

语文教学自然是教育内容之一。冯贻联:

唐老师怎么读的啊?我说文以载道本身是比喻了吗?我说的是我这里移过来通过比喻语文教学,其间要素当然发生了变化,你让我再从成语本身去找依据,有点乱套吧?

唐苇:

我说绝非比喻,当然也是指绝非是移过来“比喻语文教学”。

“文以载道”源起于文学领域,这不错,但教育领域也一直在用这种思想,且用的是它的本意,不存在比喻的问题。它提倡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文宣传思想这一原则。冯老师说,“教化”不是“语文教学”,我不知道冯老师是如何理解这个“教化”的,是不是狭隘的认为是“正统思想的灌输”,是“奴化”。我前面说了,“教化”,就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知识能力的教化,化无知无能为有知有能,思想的教化,化无道德为有道德。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黄鲁:

我看唐老师的这个拓展非常适度,既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课堂的控制,传道授业两相宜。|早恋问题,已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了,对早恋的态度和处置,语文教师怎能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只要引申得当如唐老师这样,一次课堂教学胜过无数枯燥说教。

上面一个学生现身说法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要过多的忧虑,也不要迂腐的批判。唐苇:

《关雎》这首诗是爱情诗,自然离不开“爱情”这个主题,此诗在九年级教学,学生也正值青春期,“早恋”问题是现代中学生中一个敏感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早恋与学生们懵懂的“爱情”密切关联,所以我有了这拓展。

我们讲这首诗,必然要讲诗中的人物形象,讲人物形象,必然涉及到诗歌的思想--宣扬美好的爱情,什么又是美好的爱情呢?我认为,可以利用此诗向学生谈这个问题。赞美爱情,宣传美好,这就是此诗的文中之道,我只不过将这个“道”联系实际拓展开来,引申开去。

所以,我不理解岳老师“超出了语文课堂的限制”,甚至“不是语文了”这类的说法。似乎“传道授业”,语文教学就只是授业,而无须传道,传道就是“道德教化”。

下载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励志小故事1-18个

    1.蜜蜂与苍蝇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

    教学生涯中的幸福故事

    教学生涯中的幸福故事 两年多的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积累了很多教学小故事,有时想起来还真叫人回味无穷呢。 早上,我刚踏进教室就有学生一窝蜂地向我涌来并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考察的热点,金然老师《电功率》一课,重点突,条理性强,以灯泡亮度为主线,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

    面试中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面试中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道问题曾难倒不下百位候选人,回答“任务应该逐级分派,我会拒绝他的要求”和“我会按领导吩咐执行”都不是令人满意的回答。还是重复了千万次提到的......

    从一个小故事看团队合作范文合集

    从一个小故事看团队合作 文∕商乐物业经理 许宏伟 引语: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老鼠们找到一个油缸:油缸里的油只有底下一点点,并且缸太深,谁也喝不到。 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只咬......

    教学小故事

    教学小故事 高利娟 某同学从入学第一天就显得脏兮兮的,同学都不爱与他玩,经过我的了解,发现他的家庭有些困难,父母都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因此他的学习很吃力,自身形象也比较差。开学......

    教学小故事

    教学小故事 1、谁来帮助她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山东省淄博市于春祥)语文课改实验课,课上突然有一个女生破了鼻子,血不停的流着。只见她一手捂着鼻子,不知所措。面对这一突发事......

    教学小故事(模版)

    教学小故事 一处质疑——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细节1:一次,我在给学生辅导 “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