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定稿)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张惠红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 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
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首先感谢胡总对《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馈赠,让我有机会对论语,乃至古文有了新的感知。我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对于古人的东西不厌烦,但也不喜欢,总感觉古文很枯燥,尤其是那种“之乎者也”让我感觉很庸俗,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我感觉到古人孔子的伟大,孔子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述出人生的真谛,我真的折服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孔子的认识,只是在上学时的一些了解。只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在书中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表述的淋漓尽致。使我对孔子乃至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
在《天地人之道》中说到“神于天,圣于地”这仅仅六个字却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于丹教授又说“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神于天,圣于地”,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梦想与理想相结合,让我们站在土地上仰望天空。
书中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细细品味“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是呀,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让幸福与我们擦肩。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有一个叫做“实现梦想”的节目。一个参加者叫汤姆。他的梦想是这样的:“金钱买不到快乐是富人说的,而金钱能买到快乐是穷人说的。我就是个穷人,很想体验一下,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吗?”于是接下来的场面是这样的:汤姆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惊讶万分地接过一张78万美元的支票。主持人告诉他:“今天你必须花完这些钱。你现在己经是一个富人了,明天还有78万等着你,后天,大后天,直至你生命的结束。” 这位小伙子到底是怎样去购买快乐的,电视台没有全程播放,24小时后,我看到的却是汤姆一脸疲惫的
回到演播大厅的情景。对主持人的问话毫无表情的一一作答。”最后,当主持人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很幸福吧?”汤姆却突然站起身来。无论主持人怎么劝说,都不能使他平静下来。最后,主持人不得不请心理治疗师上来劝慰他。一场“金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快乐”的游戏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电视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画面:当汤姆痛苦地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时,不远处,一个流浪汉也在快乐地晒着太阳。这就是书中所叙述的那份“感觉”吧。每每当我因为没有钱而抱怨时,就会想起这个故事,让我波动的心重拾平静。
书中又说:“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是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是怎么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呢?《论语》中告诉我们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外,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其实就像于丹教授书中所说一样,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这就是心态的不同。心态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当一个不幸降临时,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其实生活只是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追求什么,人生就离什么不远了。
我是一向不知道怎么处理人事关系的,可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对对人处事有了一个清晰明朗的“度”。我的“度”来源于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子游的“理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即用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对这一切和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如果你和你的一个男性朋友过分亲密,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你和你的一个女性朋友过分疏远,又会产生不必要的隔阂。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可在现在这个社会并非如此,我的意思不是说,不交朋友,而是不能乱交朋友。而孔子就告诉我们了,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哪些朋友是益友,哪些又是损友?这对我以后的交友观有了很大的帮助。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个国王他富有天下,可他仍然不快乐,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告诉他要找到天下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他就会快乐了。国王就派人四处寻找最快乐的人,最后找到一个穷光蛋,他甚至连一件衬衫都没有,可他就是天下最快乐的人。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寓言是因为它
是现实世界的讽刺写照,人们一直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不懂享受,哪怕他已经足够富有,他还会追求更高的利益,等到离世的那一天,猛然才发现,这一生竟一直在忙碌追求,没有一个良师益友,没有真正的快乐过。如此人生,悲矣!但我们并不是就要听从天命,自生自灭。我们要的是在追求中享受,在享受中成长。
别人说“看一本好书,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慢慢的去品,多多的回味,才会感觉茶香四溢。如果像是想要解渴,大口大口的喝了下去,就完全不懂了茶的美味之处。”而我更感觉一本好书,像一面“镜子”。《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它会时刻提醒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好书,不能独享,人生哲理不能独自酝酿,特写出读这本好书的读后感,望胡老师批评指导。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时间无限,自然永恒。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老师们体会到一是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政治教师:孙洪云
第四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论语》使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这正如同我们的村官生活,面对老百姓,我们要做到戒骄戒躁,帮百姓之所需,解群众之忧愁。和老百姓打交道其实也没那么难相处,或许你只需要帮他解决个小问题,他都会一直记在心里。在《论语》中我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
在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则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
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既做村官,就一定要把村官当好。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目标、追求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志向,志不正,路则斜。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在论语《侍坐》中,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最欣赏的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最没出息的曾皙的,他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想在春天来到时沐浴在春风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洗涤。虽然简单,却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我们应该有曾皙的那种平和心态,结合实际为自己树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曾有人比喻说:“理想像爬山,攀的越高,摔得也越疼。”圣人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们的理想可能很小,很没志气,但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圣人的快乐人生。他们的要求很低,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恰恰困扰现代人的就是无限膨胀的贪念无法得到满
足,他们自以为自己有理想,但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欲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为了生活去努力,到头来却放弃了生活,多么可悲!于丹的《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感受我的村官生活,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第五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