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羊圈学校严文英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级第二学期扩展阅读课文,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六大教学环节:出示目标——检查预习——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讲解——达标练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激发、挖掘、提炼而展示出来。尤其是达标练习这一环节,我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了A、B、C这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成功的欢悦感。
在教案设计中,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以“趣”办先导,其中审题激趣“你想知道什么?”虽是简单一问,却颇有新意。以往我不会关心学生想什么。而只是要求学生循教师思路回答。这一问打开学习这篇课文的思路,后面的小组讨论交流,似乎都是教师跟着学生走,其实是我在巧妙地引路。
不足之处:少自读,应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内容。
总之,我深切地感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会自然地融进其设计的教案中、融进课堂教学中。在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这场攻坚战中,我们老师是主人翁,得先把他们武装起来。
第二篇:教后感
《七的乘法口诀》教后感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吕 燕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前面教材中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特别是记忆口诀的过程中,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问一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口诀,并要求说说喜欢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发现口诀间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篇:教后感
在教学四会要求单词时,先通过日常谈话引出要学的四会单词,然后把它写到黑板上的四线格中,边写边让学生一起拼写,让学生注意单词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拼写,并告诉学生一些单词的发音规则,告诉他们哪些字母和字母组合通常发什么音,以便于他们对单词的记忆。之后,让他们在活动手册上进行临摹,并在抄写本上进行适量的抄写,及时批改,对拼写错误的和格式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努力做到人人都能掌握。
另外,我在教学新的四会单词前,会对前面学过的四会单词进行复习,然后再教学新的单词,帮助学生进行不断的复习。并且我还在早上或者课前进行集体默写,让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想 “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爱说、爱动、爱唱、爱跳,他们不愿意去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单词,却易于从多方面、有变化、多感官运用的信息传播中接受语言训练,故而,我在单词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些特点,用形体语言、游戏、歌曲交替或同时进行,融入单词教学当中,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小学英语出现了较多的日常生活中名词,这样可借助实物、色彩图片及英文歌曲,化静为动,在文具类的单词时,教各学生用自己的文具边举起边唱英文歌《 Pen, Pencil,Ruler, Book》,从而在欢快的节奏中学习了11种文具的英文单词,并琅琅上口。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手势的作用。如今天所学的儿歌中有两句 ”I can see ”教师边说,边用手指指眼睛,示意学生看;”for you and me ”老师指指自己再指指对方,让学生明白you和me的意义。当学生操练或表演结束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说“Good!”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运用强调的手势,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运用的手势越多越好,教师要选择运用恰当的手势,使手势和所要表达的语言知识内容真正统一协调起来,起到润色、强调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学一学 ,做一做,动一动来掌握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这种游戏方式,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歌曲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他们又唱又跳,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后感
《草船借箭》课堂叙事
《草船借箭》这一课是在前一段时间边教边改、边改边教特别是在全面回顾总结《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流程的基础上,首次整体按“自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的。共用了13个课时:形象感知1课时,解决阅读障碍1课时,理清文章脉络2课时,复述课文2课时,分析课文内容2课时,分析人物2课时,分角色朗读和编演课本剧2课时,课堂达标检测1课时。耗时太多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然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集中自学—集中展示—集中反馈”不知是否能把课时减下来,下一步要集中精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对于刚进入课改的小学生来说,每个教学环节都按“自学—展示—反馈”这三个环节进行处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好让同学们亲历亲为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熟悉和掌握每一部分的自学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和反馈的方法。
初读课文展示字词句时,与前几课不同的是没有学生展示生字了,一个生字都没有展示。课改刚开始时如14课《再见了亲人》仅生字一项整个黑板都展示不完。前后变化这么大,令我有点接受不了。我当时还在黑板上画出了生字展示区。仔细回想一下,随着一课一课的推进,生字的展示量呈逐课下降的趋势。原来学生手里的工具书几乎没有,现在工具书每个组都有几本。上课也是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是不是同学们在课前解决了,我还没有调查。写到这里,我到大办公室问正在练习硬笔书法的吴龙同学(吴振合老师的孙子,晚上和吴老师一起住校)。吴龙说:“生字已经在单元通读时利用字典解决了”。学生能自觉的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按部首查字法解决字的读音的过程本身就是据形辨音识字的一个科学方法)。这算不算课改的一个成果,当然这个成果的巩固问题值得研究。
在理清文章脉络时,仅“借箭前”的划分4个组就展示出了3种答案:1,到“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2,到“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3,到“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虽然找出各种答案的差异后,通过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阅读和讨论达成了共识。课后想一想若把问题设计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按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更能清晰的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楚。“借船”属于“借箭前”还是“借箭”呢?不好区分;但“借船”很明显属于“怎样借箭”。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始终都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仅“诸葛亮为什么签军令状?”各组展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认为“周瑜以大都督的身份威逼诸葛亮签军令状”,(不签不行);有的认为“军中缺箭,这是公事”(该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事前有准备,心中有把握”(能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让周瑜心服口服”,(要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就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果不是让学生自学和讨论,不把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很难相信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如此全面。把学生的学习权交给学生,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如此的令人吃惊!不是要老师去爱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可爱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尊重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尊重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去相信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相信的东西太多了。
在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时,第三组对鲁肃的评价是:忠厚老实、诚实守信。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宽厚老实。第三组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狭窄、面善心毒。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小肚鸡肠。异组点评时,第四组的组长李梦顺同学说:第三组概括的全面,俺组就没有把鲁肃的“诚实守信”,周瑜的“面善心毒”总结出来,以后要更全面的分析人物。第一、第二组对曹操的评价中都有“善于用兵”,第三组的吴龙同学提出来:一个让诸葛亮把十余万支箭骗走的将军,一个在用兵时吃亏上当的将军,怎能称得上“善于用兵”呢?最后第一、第二组的同学只好把对曹操的评价中的“善于用兵”去掉。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能诚恳的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根据一个人的言行去评价人,课堂教学能到这个
份上,我认为这就是道德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组内分配角色时,我发现第四组的组长在写小字条。经过了解才知道,都想扮演诸葛亮和鲁肃,不想扮演周瑜和曹操。组长只好“抓阄”解决角色的分配问题。学生自创的解决矛盾的方法,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分组编排课本剧时的课堂气氛之活跃,用“狂欢”一词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下课铃声已经没有丝毫的意义,我只好悄然离开教室。
分题到组展示后,异组批改时,同学们极其严肃认真,一点毛病都不放过。一个标点,一个笔画等等都在纠正之列。老师批改作业时绝对做不到如此认真、如此及时到位。作业的批改权应下放给学生(当堂面批)。这对改者和被改者都有促进,而且是在老师的关注之下进行的,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老师尽量少动口说和讲,少动手写和改,多动脑,是老师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摆不正的标志,是教和学的关系理顺没理顺的标志。不能看见老师闲着(表面的闲着),这是一个落后的观念,尤其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急需转变的重要观念之一。
第五篇:《乙酸》教后感[范文模版]
教学比武课《乙酸》教后感
首先我想谈下我认为化学学科对学生的意义。
化学课如果仅仅是拿起教材,书上写什么我上什么,如此学生也只能是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让他们背很多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分子式等等这样的化学知识纯粹只是用于考试。等学生毕业了以后,那么这些学到的知识也就不再起什么用处了。我觉得化学课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现代社会文明离不开化学,生活一样离不开化学。就像巴斯夫的广告中说的:如果说爱是一种化学作用
那么,我们相信化学定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化学作用就是在元素之间创造和谐关系,是化解冲突,探索和合之道的秘密方程式 化学作用就是通过一次次实验,让创可贴不再怕水
让麦子可以承受虫害
让舒适的房间不再为电费单烦恼
就连汽车和城市都能和睦相处
化学作用最终创造了人与人以及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巴斯夫,我们不仅创造化学产品,更创造化学新作用。
所以我上课的想法是,要让学生在化学课上能够学到对他们生活实际有帮助的知识,将来或许就是终身受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用于考试。
我的这堂课主要介绍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在学习乙酸的物理性质中我让学生看冰醋酸样品和亲身闻一下纯乙酸的气味,用这种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乙酸的物理性质。这比我说学生记笔记效果好得多,甚至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本节课我在内容安排上很充实,我觉得各环节的衔接过渡都还算顺利,重难点较突出。其中有一个乙酸的化学性质就是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个反应如果做课堂演示实验不成问题,但是这样子的话时间会用去很多,而且实验现象只有前面几个同学看得到。因此我采用实验视频播放,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很清楚的看见。我找的这个实验视频也很清晰,讲解配音也很细致到位,应该说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我本节课自己觉得有一个亮点是介绍了与乙酸有关的两则生活常识。一则是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除水垢,简单讲述了水垢的危害。第二则是醋的错误用途,不能用醋来融化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并且讲了卡鱼刺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这两则生活知识就体现了我的化学课思想,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知识融于生活。要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化学知识。
但是我本节课也有缺点,在有的环节上时间控制不是很理想,占去了稍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总结内容来不及因此拖了点时间。在乙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即酸的通性学习时,方程式给出的时间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反应原理的讲解自我感觉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关于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的学习后期还要讲解。板书设计我觉得比较合理,简洁,实在。
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课程内容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是很有好处的。脱离生活好比纸上谈兵,联系生活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我继续会朝这方面努力。
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