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文以载道。在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有颇多收获与感悟。
一、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在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怏然。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滥竽充数》一文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的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了的过程,有几个动词
用的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李成海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的气氛中体会这个动词。在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如一文中的动作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的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一文中,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课本剧表演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是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长甸小学
孟小丹
第二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宜春市六小 杨玉清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
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
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三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
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大桥小学 庄春璟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人们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是每个教师应当探索和钻研的。
下面我将就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优势所在、应用限度与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论述。关键词: 语文 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也是孩子们最先接触、最广泛应用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对人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终身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何种教育教学手段实现这样的目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则成为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的任务和使命。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这就是课本剧的兴起和它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的应用。那么课本剧的效用是否仅限于此,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论证的命题。而是否能将编排、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种应用是否要使用范围的限定?这种应用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构成了此篇论文的探讨方向。下面我将逐一对其进行论证。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提炼形成高于生活的启悟,而这种启悟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源于生活,并对生活乃至生命具有启迪作用的。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宽广胸怀;从点滴小事中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一种勤学好问,细心观察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需要还原于现实生活,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出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使我们无法依靠人力进行选择和改变的。那么是用什么方式才能高速地将所学到的间接经验应用于实践且又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然如此,在人生戏中出演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佳的演员,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小就具有这种表演的天性与天赋。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看你给孩子一些什么?”这就更加说明了小孩子在这种天性、天赋上具有能够超越你所能现象到的更高的可开发性和可塑造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他们艺术加工的课本剧及表演也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这就为课本剧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优势所在
所谓课本剧,就是通过对所学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编剧、表演。所以此剧来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对文本高度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地再创造,以对话、动作表演等形式真实地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而在这种情境展现中,不但充分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展现)、记忆能力(课本剧的台词是需要每个演员熟记的,它源于课文,则能高效地背诵课文,使背诵文章不再是索然乏味的烦心事)、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逻辑重音和重点篇章段落的把握)、口语表达能力(课本剧不单单是形体表演还包括大量的对话应答)、对文本的应用及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爱表现、擅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何具体形象地表达他的意愿则是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的),实现对学生眼、耳、口、心、身的全方位、立体式操练,而且在这种操练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开辟出另一片蔚蓝的天空和另一段无限宽广的道路。
所以课本剧是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的,他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记忆和复述,更多是加入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直接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而这种感同身受则会陪伴孩子的一生,受益终生。
当然,我们表演课本剧的目的并不是单向地就文本而体验,而是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之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情达意的效力,为人类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并把他们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借鉴效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
我们说,“国之利器不可视与人”,宝贵的东西你不能总用,总用他就不金贵了,也不能“逮住大腿就号脉”违背客观规律,所以本人认为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的。下面我将就个人的实践经验对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进行补充说明。
(一)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限度 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固然不错,但是因为我们每学期的课时量有限,学生的有效可利用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每天只学习语文知识,他们还有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和作业),所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就会有限度,加之,课本剧的指导和排演是一件急需推敲和琢磨的事情,必然很耗费精力和时间。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什么事情都是以它出现的稀缺而倍显珍贵,若是长时间,大篇幅地在教学中使用课本剧,一方面学生将会忽略对文本文字的欣赏和对文化的继承,只是就个人的思想而天马行空,进行过分夸张的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又因疲于准备而懈怠于编排,以致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所以我觉得,一学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使用课本剧的数量以不超10次为宜。当然这个次数并不是最终限制,只是一个参考值,它也会因所在学龄段和课文体裁而产生一点儿略微变化。说到这里,我们即将引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的探讨。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然已经有了量的限制,它依然需要度的约束。我所指的度的约束即是它的应用范围。那它适合哪一个学龄段和哪一种文本体裁呢?
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手段较适用于三、四、五年级,一、二年级可以少量编排,为以后打基础,而且着重练习动词和形容词的表现,以片断为宜。六年级因为临近毕业,升学压力大,所以不要放太多精力于此,亦可仿效低年级,多关注一下语调和神态表现实现内心活动的外化。
至于文本体裁,叙事,童话,送别诗都是良好的适用体裁。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构成,它们既独立成篇又是整个将相和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表演性强,且参与学生多,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童话的话就更好表现,我就不过多说明了。至于送别诗可选《赠汪伦》,把“万家酒家”、“十里桃花”的故事给学生,他们会编排得很好。《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写景的文章和写景的诗歌最好不要用,因为效果不是很理想,散文的话可以酌情处理。
三、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适度适量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本剧的教学手段,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我班学生为例,我所在学校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坐落于村庄中,村民住的全部是平房,有宽敞大院适宜圈养家畜,且门前都有空地和小河流过,可以种树,养花,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在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我就地取材,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家仔细观察白鹅的习性(主要集中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上)是否和课文写的一样,给你的感受是否和作者一样,通过细心地观察,请你扮演一下这只高傲的白鹅。学生们情绪高涨,回家真是认真观察,学得真叫一个像。而且我们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说,没见过孩子这么用心过,真是不错眼珠,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的时间长了,爱背诵课文了,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还边背边表演,可爱极了。学生也反映,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特别便于背诵,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我们家的鹅了,我以后就把鹅当宠物养,它还能下蛋给我吃,真好。在“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的教学上,我为他们下载京剧视频片断,让他们观看,并让他们回家和鹅的步态对比,再进行模仿,在表演时就颇有惟妙惟肖地韵味,最重要的则是让他们领会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准,以及恰当的比喻所带来的生动、具体和形象。学生们也逐渐地喜欢上博大精深的汉语,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能自发地预习课文,阅读课外书籍,增加知识,武装头脑。
结论:综上所述,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它缘于学生的表演天赋,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最终还要回归文本。它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很好的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提供极大的辅助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乱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不是每一篇都有编排为课本剧的需要,也就是说课本剧也不是在所有课文中都有出现的必要,也不是在所有学龄段都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有效的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参加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看法和认识还很粗浅,今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
第五篇:课本剧在英语中的运用
课本剧的使用
----谈谈在英语课上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 认 为,编 演课 本 剧 是个很好的途径
第一次尝试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the important paper,是一个很有趣的舞台剧, 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到,在大学时,老师经常会让学生编一个剧本来演,那么我能不能尝试着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个故事呢?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一开始,第一组的学生有点羞涩,只是按照书上的台词来演绎.尽管如此,学生门配合的不错.赢得了很多的掌声.后来接下来的几组,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台词了,自己编了很多的台词,增加到故事情节中去.还准备了道具,英语讲的越来越好, 配合的也跟默契了,the king 着急的表情,以及the servant 慌慌张张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而且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所以,我觉得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分析讲解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背诵和模仿,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本人觉得,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第一,通过把所学材料改编成课本剧,能很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同一个内容学生学到了两种表述的方式,阅读材料往往是描述性的文字,而课本剧则以口语化的对白为主。只有对语言材料的充分认识,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同时,在这两种表述中,学生会看到重点词汇都被运用到了,及如何被运用的,这样就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 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编排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 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话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这就要求学生要去查字典,查资料,注意写作的用词和句型,自然能提写作能力.其次, 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提供了英语交际的情景和语言的环境.比如the important paper,里,国王生气和着急的心情, 都需要学生揣摩, 然后表达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用正确的语调和语气表达,自然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英语课本剧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就在反复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达到熟练的程度.几经训练,一些有难度的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从不会说,到会说,然后发展到爱说,想说,并说的越来越好,这就是进步.而且这也跟现在李阳疯狂英语中的大胆说的精神是一致的.第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枯燥。
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调动起了多种感知器官,让它们共同参与语言的再创作,这种通过内化所习得的语言是鲜活和长久的。因为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理解的已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更丰富的语言,动作和布景,道具。
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的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大家一起的努力.一起讨论剧本,一起合作编演,这样无形中,就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课本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必拘泥于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比如,Turandot 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改编成一个英文剧.而且,在the princes回答Riddle 的情节中,可以专门编出一个短剧, 所以可以适当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教会学生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所以编演课本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实大有裨益,但是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一开始老师的肯定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课前在进行了重点词语的讲解和学习,及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后,再安排剧本,通读剧本后,教师对有困难的词汇进行讲解和领读。最后分组准备课本剧的排演。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觉得使用了课本剧,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表演中学生语言到位(很多人能正确地背诵出台词)表演精彩,表情和语言配合得很正确,说明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意义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