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一课教学随笔2
草原一课教学随笔
草原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第二篇: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一:《草原》一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
《草原》一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课时安排】三课时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篇二:草原一课教案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
师:他说的对不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师:开满了野花。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师:写了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师:谁还有问题?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师:那么彩虹呢?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师:读得好不好?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
师:怎么样吟诗?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师:什么叫奇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请坐。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学生正确朗读。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篇三:《草原》一课教学设计
刍议《草原》一课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原则;而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节奏之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效应。《草原》篇幅较长,教学若面面俱到,实则是“面面不到”,因此抓住重点、张弛相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草原》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活动场景的栩栩如生,有交流颐表灵动展现;有时浓妆艳抹,有时淡然点缀,美不胜收,呈现在跌宕起伏的教学过程中。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是一篇文笔雅逸,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它向读者展现了“一碧千里,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展现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感画面。
交替变换美丽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板块式的教学格局更巧于设计,删繁就简,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第三篇:草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6、草
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2、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相关资料
新方案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板书:草原美丽
人更美丽)
2、看来,草原的美景,草原的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大草原,再次领略它的美。
二、围绕新方案学习第一段。
1、大家打开新方案巩固练习,边读边完成课后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指名说。
“那么”可以换成?从两个“那么”看出了什么?谁能用“那么„„那么”说句话。
师:看到这可爱的天空怪不得作者想?
生: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喜悦。师:你们有过这种感受吗? 生:指名说自己的感受。
师:其实人的心情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作者怎么能不高兴?让我们用情朗读这句话吧!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一碧千里“指的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写出了草原的静态美丽。(板书:一碧千里)
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采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写出了草原的动态美丽。师:“绿色渲染”“墨线勾勒”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理解。
“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为?”为什么前面说翠色欲流而后面却说轻轻流入云际?(思维的火花总会在你的脑海中迸射,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老师佩服你。)(板书:翠色欲流)
小结;这是一种静态的美也是一种动态的美,动静结合,将一幅富有生机的中国画描绘在了我们面前,(板书:动静结合。)
谁愿意站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3):“这种境界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我从“回味”这个词中体会到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牛羊当作了人来写,连动物都陶醉其中更何况人,说明了草原太美丽了。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为什么后来又想低呤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你的提问很有价值,这是你思维的结果。是呀,这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为什么会产生?如果这两个心情调换一下可以吗?
生;指名说各自的见解。
师:你们的见解都很独特,也很正确,有你们这群爱动脑的孩子,老师感到很欣慰。初次走入草原这是作者的整体感知,当真正了解后就变得陶醉了,这也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不妨借鉴借鉴。
师:想不想领略草原美丽景色。
师:(观看草原风景图)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配乐读课文。
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思——议——读。学习其它段就采用这个方法去学。(板书:读——思——议——读)
二、小组学习2-4段,围绕新方案。
1、小组活动。围绕新方案设问导读第一题,各组选择喜欢的段落学习。
2、全班交流。
(1)交流第二段:“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立刻„„”这里看出主人很好客。从十几里来迎接我们,还穿着节日的盛装。
生:我们组也是学习的这一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从“飞”字体会出主人迎客心切,而且也会隆重。
生:这里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艳丽的蒙古服装,飘动起来就像是彩虹一样,说明蒙古人把我们的到来看的很重要。体现出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师: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话。请你来。
师:你们这几个小组合作非常成功。哪个小组还愿意交流。
(2)交流第三段:“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体会出了主人的热情。
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们可能都在说什么? 生;互相问侯。
生: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说说路上的见闻,赞扬草原的美丽。
师:虽然语言不同,虽然刚刚还是陌生人,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握手,一次又一次的微笑,已经接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
(3)交流第四段:“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说明主人太热情了,我们是被这种浓浓的情包围着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进来的了。
生:我们组也是学习这段的“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了大盘的手抓羊肉。”这几句话中体会到蒙古人很热情,像接待很重要的客人一样。(出示课件)
师: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都是蒙古人款待重要客人的,一般是在重大的盛会上蒙古人才会拿出来的。
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你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生:纷纷举杯。
生:应该是频频。
师:老师觉得这个词比较准确能体现出当时的情景。蒙汉情在碰杯这间增进了,交融了,升华了。不禁唱起了——
生:引读“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得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从歌声中唱出了蒙古人对汉人的深情厚谊。
生:唱出了两族人民的互敬互爱。唱出了蒙古人的豪爽,淳朴。
小结:蒙人的热情豪放,汉人的礼貌相敬,虽然语言不同,习惯不同,但浓浓的情却再一次次的交谈,举杯中增进。这种情充满了整个蒙古包,这种情倾注了每个人的心田,怪不得人们面对西斜的太阳却不肯离开。
三、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齐读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话草碧斜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假如你在,你会说些什么。(出示课件)假如我是(),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朗读。
四、总结
草原的景色美丽,但草原的人更美,草原和汉族人民的情更浓,正因为各族人民如此热情,善良我们的祖国才会这样的安定团结,让我们在这首欢快的歌曲中结束这篇课文吧。课后希望大家能收集更多有关草原的资料,更深入了解草原及其风土人情。板书设计:
草
原
景色美人更美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话草碧斜阳
侯城小学:田湄2011-12-7
第四篇:教学随笔2
教学随笔
(二)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很轻松、顺畅,学习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能复述故事,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在让学生学者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说话训练有了显著提高。几位指名复述故事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把故事的发展经过和结果都说清楚。但也有能力稍欠缺的学生,对有些学生来说,复述故事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学习故事后,还有一个设计的环节就是准备让小朋友们继续编故事,自己想一想、编一编课文最后省略号隐藏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作为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中会有这种结尾,就是设计以小羊的惨入狼口为结局,当然老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想,但最好要相机引导学生设计出“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告诉学生坏人是不会得逞的,所以最好设计为机智的小羊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战胜大灰狼,保全生命。对于其他结局,我们也要表示尊重,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再从思想上去引导倾向正义。
这个编故事的教学设计,只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义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孩子们从小知道维护正义,我们要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要树立用只会保护自己的意识,激发维护正义的情感和态度,通过老师引导设计故事的续编来彰显和强化学生的正义性。
从本堂课中可以看出,越是开放性的题目,老师越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备课时,就应该提前预设学生的答案,并思考疏导的方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能限制答案,但却要在符合学生性格、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方向上着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敢表达。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交流,相互讲故事,再在班内交流,对想象、表述都比较突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树立学生榜样。把主体性还归学生身上,课堂学习不是为了教授完指定教学内容,而是要通过一定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说、讲、评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口说话,给课堂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却也不失规则和纪律。只要学生乃至部分学生通过一次的训练能在语言表达、思维想象等任何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就是教学的一点成功。以学生最喜爱的故事形式来“诱导”学生开口说话,所以收获了一堂较为丰富的课。
2014年10月22日
第五篇:教学随笔2
《小树的梦》教学反思
在教学课文中,我抓住一点引导学生想像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深入地理解课文。
当小树梦见自己没了根,离开了土地,就高兴地跑哇跳哇。我问学生:你们现在就是小树了,没了根,你会怎么表现呢?学生说:我会跑哇跳哇,还会去找我的好朋友玩。还有的说:我没有了根,离开了土地,可算能跑了,我要到我没去过的地方,看看、玩玩。“同学们,们说的真好,小树真的像你们说的一样尽情地玩呀跑呀!可是正当它玩得高兴时,它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根没有了怎么办呢?”我赶紧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你们想一想,小树会怎样?有的同学说: “小树想不出办法,着急地哭了。”还有的同学说:“小树大喊:还是让我变回去吧!我想长根,我想喝水。” 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感到:其实,这才是我们上语文课的目的。通过小树高兴与着急地对比,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小树是不能没有根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努力的把课本知识向外延伸,想方设法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孩子们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借此来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树的梦》讲完课以后,我便提出了一个我认为开放一点的问题:“现在小树只能扎在泥土之中生长,不能跑也不能跳。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小树也像小花鹿一样蹦蹦跳跳地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说可以一天给小树换个地方重新栽。这样也能到很多地方去;有的说可以把树砍了,小树爱去哪就去哪儿。每天给小树输点营养液;还有一个同学说,在树下挖个大坑,给小树安个弹簧,在弹簧四周连几个小泥管,将树插在泥管里,不就可以蹦蹦跳跳了吗?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又大胆又新奇。针对孩子们的各个不同的想法,我没有批评他们胡说八道,而是表扬他们积极动脑,又向他们提出了一点建议。“前两种方法虽然很好,但如果成为现实,我们还需派人每天去看护他们,太费人力才力,而后一种呢,又保证不了小树能吸收到充分的水和养分。你们能不能继续慢慢的思考这些问题,或自己亲手用小模型试一试,改进一下方法,看一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些遗留的问题。我将等待你们给我带来好消息。”
《浪花》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的智慧力量。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索,感悟品悟到对内在情感的真情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宠物明星》教学反思
《宠物明星》是北京版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目标是有语气地朗读课文;通过找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了解小猪比拉的漂亮、勇敢与可爱,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理解“明星”的正确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一讲小猪比拉救主人的故事。
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但是形式单一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边读边思考:比拉是一头怎样的小猪,并用上“我觉得比拉是一头()的小猪”句式来回答,孩子们的回答如下:我觉得比拉是一头漂亮的小猪;我觉得比拉是一头聪明的小猪;我觉得比拉是一头游泳很棒的小猪。虽然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但是形式过于单一。我应该多出示几种句式,例如小猪比拉(),比拉是一头()的小猪,小猪比拉真()!等等,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进行练习。或者完全不限定句式,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指导朗读时,形式单一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注意变换形式朗读,如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但是缺少评读环节。在指导朗读比拉救主人的句子时,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别的同学读的怎么样。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培养
在学习完比拉救主人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独立讲一讲比拉救主人的故事。开始,我给学生一些关键词:一不小心掉进湖里跳入水中、迅速游到、紧紧叼住、用尽力气,让学生自己试着复述故事,并鼓励学生进行故事创造。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加进了很多故事情节,例如比拉和主人去湖边钓鱼,不小心掉进了湖里等等。叙述故事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提供了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房顶上的大蘑菇》教学反思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想运用直观的形象感受,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因为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还很少,对课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其缺乏注意分配能力,即使是他们完全认识的字,他们也会一字一顿的去读,并且反复和回读的机率都很高,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所以我在设计时尽量应用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并且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并激发他们由读通到读懂,进而能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从而自主的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内容。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获得自主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形成“阅读——思考”、“思考——阅读”的好习惯,从中深刻的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进而运用语文。
经过集体备课,我们段部的老师们参考《学科改进意见》为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张骞老师提出在出示课题时就顺便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字,也大大节省时间。胡海洋老师提出加入小组合作,让孩子初步进行小组学习。王英老师和李颂提出要演一演,这样孩子既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演的过程中练习了口语。融合他们的建议之后,我又从新备课试讲,在最后的讲课中,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高,掌握的也非常扎实。
《咏华山》教学反思
这节古诗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因为一年级的古诗课太难上了。我们办公室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说她教一年级这么多年,还从没有听过一节一年级的古诗公开课,可想,古诗课的教学模式对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还是一条需要不停探索的路程。
为了上好这节古诗课,我参考很多高年级古诗课的课例。但是,对于高年级来说可以让学生翻译诗句,但是,低年级绝对不可以,教参上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可是,如果只是去读,孩子不能理解诗的精髓,感悟不到诗情,又怎么能有感情的将古诗吟诵出来呢?因此,我设计了读中想象的环节,让以为孩子读,其他孩子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充分借助孩子的想象去理解诗意,孩子就更能体会诗的感情了。
但是,在前两次的试讲中,读中想象这个环节效果并不好,孩子想象到了,但是说不出来或者说不全,这让我很苦恼。这时,我的备课团队帮了很大的忙。在听了我的试讲后,每个老师都积极为我出谋划策,为我想办法。他们建议我在想象之后设置一个小组讨论,让孩子先在自己的组内说一说自己想象到了什么情景,然后在进行小组汇报。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又能让孩子把自己想象到的完整说出来,一举两得。
在最后的讲课中,孩子对《咏华山》这首诗理解的特别好,并且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出来。而对于我们低段语文备课组,也收获了一二年级古诗教学的一个初步模式。
教学随笔
季庄小学 语文 贾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