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按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的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要在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对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们来说有了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新近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面向少儿的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简称少儿NTT)。针对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造“情景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协作学习,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的方式,引导和调动少儿学习电脑的热情和兴趣。考试方式全部采用计算机操作。这一系统的诞生似乎成了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路程上的航标,为处于摸索状态中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
《计算机教学参考资料》中几乎每一课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都曾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要点,这虽然是一种教法建议,但确有道理。在《论语·雍也》中孔丘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道理不言而喻。看来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就在于他们的兴趣。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新学期的前面几节电脑课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
例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这课时,因为本课所涉及的理论方面知识较多,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特别需要教师重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尽量避免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套着模块和纯文字去讲,概念来概念去,这样就会使所讲内容显得呆板。让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到计算机很深奥,很贵重,很神秘。在受调查的一些地区,由于学校设施条件的限制,授课老师将计算机讲得像象牙塔中的贵重物品一样圣洁无比。有些学校把计算机放在装饰豪华的教室中,烘托出计算机的珍贵,使得小学生一开始接触就很拘谨和陌生,甚至产生畏惧感。这两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和接受一件新事物,首先就必须激发他们对该事物的兴趣,而对新事物兴趣的产生就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建议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好能以丰富的图饰或多媒体手段,再结合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给学生展现一个缤纷的计算机世界,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来达到绘声绘色的程度呢?在此我建议教师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以讲故事的形式融知识于故事中,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拟人化并让学生分别来扮演其中角色。将知识完全融入到故事和游戏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住,如果整堂课都能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话,我想应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或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点,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想象阶梯拾级而上,创造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WINDOWS下的“画笔”是一个用于绘图的工具,但在本课的讲解中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画笔”窗口作图只是计算机绘图的一种方法,让他们明确计算机绘图方法的多样化,然后再选择一些用“画笔”窗口作出的优秀绘图作品调入计算机让学生欣赏。在掌握了一些“画笔”工具的使用后,再请教美术教师,然后向学生复习讲解简单的美术知识。最重要的便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幅作品,一来可以熟练对画笔工具的掌握,二来又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你必须对他们所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尽心地去欣赏和体会,然后作点评(重点应看作品的创意如何)。起先,大部分学生都很局限,不是春天就是小朋友,显得有些单调,思量再三,我决定放弃半课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东西用“画笔”创作出来。立杆见影,此次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希奇古怪的想法在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有些是你根本无法想到的创新,这样他们不仅可以“畅所欲
言”,更加深了对“画笔”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于是在不停的自我学习和探索中不但开拓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最基础的培养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和指法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击键的要领,能严格、自觉地按指法要求打字,逐步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这是关键之关键,掌握了这些以后就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达到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英打练习”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正确进入某一菜单,并要求学生掌握这项功能的使用,然后要求学生上机试用并模仿进入其他各项,教师仅作个别指导,最后又让学生仔细观察界面上的提示,自己摸索着找到推出“英打练习”软件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必须注意个别辅导和观察,并作出适当的语言引导,更应注重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生学习计算机只能算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但却对他们将来高一层次的学习大有铺垫作用。因此,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篇:中小学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学方法—“开放式学习”、“合作学习”与 “过程学习”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method-“open style study”, “cooperation study” and “procedural learning”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演进、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以“开放式学习”、“合作学习”与 “过程学习”为中心.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格言清楚地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身心投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开放
合作 过程参与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引言……………………………………………………………………………………..1
(一)开放式学习
1.1„„„„„„„„„„„„„„„„„„„„„„„„„„.2 1.2„„„„„„„„„„„„„„„„„„„„„„„„„„.3 1.3„„„„„„„„„„„„„„„„„„„„„„„„„„.4
1.4„„„„„„„„„„„„„„„„„„„„„„„„„..6(二)合作式学习
1.1…………………………………………………………………….8 2.2…………………………………………………………………….8 2.3…………………………………………………………………….8 2.4…………………………………………………………………….9(三)过程式学习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引
言
美国教育家菲利普(P.J.Philip)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可以记住10%他们所读到的、20%他们所听见的、30%他们所看见的、50%他们所听见且看见的、70%他们所说过的和90%他们所在做一件事情时所说过的。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这句格言清楚地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身心投入的重要意义。
(一)开放式学习
1、班级的开放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美国,由于学校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实行同步与异步、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因此,学校中除普通班外,还设有“天资优良班”、“智力障碍班”和“心理障碍班”。
(1)从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经合法执业的心理学家智力测试,智商在130分以上的学生可被推荐进入“天资优良班”,这些学生约占同年级人数的3%左右。l在小学里,同年级“天资优良班”学生,常是上午在普通班与其他同学一同上课,下午另行集中接受更优质的教学。
l中学里的“天资优良班”独立成班,人数较少时,由几校联办,设在条件更好的学校内。
(2)在“智力障碍班”里,有十多个来自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生分组围坐圆桌旁,有两位教师分别对学生耐心辅导。这些学生因智力障碍,需要更加细致、慢速、个别化的教学。
(3)在“心理障碍班”里,有六、七个因家庭或其它突发因素而一时心理、行为失常的学生,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热情而有效的对其心理安慰与诊治,恢复常态后再回原班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爱护和提高,且都是免费的。
(4)通常班级由同龄、同程度学生组成,学习统一课程、教材,得到相对同步的发展。
(5)混龄编班:但在查诺特市看到的那所学校,试行在幼儿阶段打破班级常规,实行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学生编班。将3~5岁幼儿同编在一个班内,每班16人。l教师认为,由于采取个别化教学指导,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大孩对小孩的学习示范及辅导作用,促进大孩的能力成长和小孩的学习进步。l由于该校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倡导一种让学生在宽松、自主、无压力、有指导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许多家长放弃免费公校,不惜花费每年5500~6500美元的高昂学费,将孩子送来上学。
小学,常是一位主教师(有的加一位助教)包教班级的多种课程与学生管理,每班法定一般不超20人,教师与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办公、上课。
中学是分科教学,同年级学生有的按姓氏字母顺序分编在各个“家庭教室”(Homeroom),每个教室法定在20-32人之间,不得超过。
l“家庭教室”里除课桌椅子外,还配备有一些类似家庭的生活、卫生设施。l学生上学先到“家庭教室”报到,不上课时,可在其中自学或休息。l有专职辅导教师同时管理几个“家庭教室”学生。
学生从初中起,依据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求,要自主制订课表,每天按课表到“学科教室”(Classroom)去上课,每室也不超30人。
l这“学科教室”的环境、设施有学科特色,也是学科教师的办公室。l学生上课时,同一“学科教室”中的学生可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室”,甚至来自不同的年级。
在中学里,年级、学科的概念突出,班级的概念很模糊。
还有班级里课桌的排放,也不全是传统、一成不变、适应教师“一言堂”教学的那种纵向插秧式,还有排成半圆、扇形式及4人小组圆桌式等,以适合不同学科教学环境需要。
2、课程的开放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标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决定现代化学生素质,因此,课程体系居于教育体系的核心,l学校每学年向中学生提供开设的全部课表,课表包括中学毕业总学分要求、年级学分要求、课程及编号、内容、难度等。
l站在尊重人权的高度,学生有权自己决定发展目标、途径、方式、速度,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l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志向、潜能、爱好、特长及毕业学分要求,在辅导教师指导和家长关心下,自主决定每学期的选课,并向学校注册。l上课时,学生按自定课表准时进入“学科教室”学习。
l学生提前修满课程、拿到毕业总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参加高考。
l一些学生个人志趣是就业,高中就多选职业技能课,毕业就工作,不觉得有什么丢人。
l美国高考实行“2+X”模式,这“2”是指每个学生必考的“英语与数学”,这“X”为包括英语、数学的所有学科中,学生再选考2-3科,科目由独立招生的高校按系科需要决定。
l这“必考”中的数学试题仅是初中水平,“选考”中的数学试题才有高中内容。因此,有许多想在人文、艺术上求发展的学生,在数学上力保达到初中优秀水平,对高中数学只求达到合格,拿到相应学分。
l美国还允许一些特别优秀的八年级生(相当于初三),提前报名考试,提前拿到SAT数学考分,以备后用。评价
l学分制与选课制,最充分体现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学校规定学生必修、选修和毕业总学分最低标准,对学生学习课程种类、难度无统一要求,学生不必按某统一、固定的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充分发挥潜力和特长,各层次学生均可按自身条件,各取所需,各有发展。
3、教法的开放
传统教法中,突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单向信息传输。
在美国开放式教学中,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做“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导师”,甚至是“同学”。
教师重视创设学生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
(1)倡导自主学习法。
如在私立幼儿、小学一体化学校教室里,一般有16位3-5岁的幼儿各自独立、分散学习,有的在用51个州图拼成美国地图,有的对1-100的字块按要求排序,有的手执单词与眼前实物图示相对应,有的在各种蝴蝶图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排列一系列彩色木块使与图示一致等等。
16个幼儿学习材料与认识难度各不相同,所有幼儿坐地毯或在课桌边安静、自主、专心的研究,一位教师在幼儿旁不断巡回询问、指导。这些学习材料或学习主题,一旦幼儿掌握或兴趣转移,又换另一种学习材料。
教师通过不断设计、组织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引起幼儿学习热情,使之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2)促进全脑发育的学科综合法。
l组织教学活动,要注意促进全脑发育。人的左半脑主要起处理语言、数学、逻辑等作用,右半脑主要处理音乐、图象等作用。
教学活动尽可能使语言、数学、图画、歌唱、舞蹈、情感等多种交流方式综合起来,孩子学习最容易记住,可能学得更好。
l要设计有趣教育主题,就会花很多精力钻研怎样在解决有趣问题的过程中,穿插许多学科目标中应有的知识,甚至大大超过目标要求,让学生在有趣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一步步学习知识。
l从每次学生非常成功的汇报可知,学生从认识印第安人和夏威夷主题活动中,穿插学习了许多文学、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舞蹈、服饰、动物、植物及运动等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绘画与表演等个性素质发展远超其他同龄学生,受到家长的高度评价。
(3)认知、技能、生活结合学习法。
一个在学前班学习年仅5岁的孩子,在校学习了以“M”当头的单词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写出6个“M”当头的单词,并画出它们。
他写和画的是:Mommy and me(妈妈和我)、Man(男人)、Moon(月亮)、Money(钱)、Mars(火星)。作业还要请家长给孩子念一篇报纸短新闻,圈出并学习其中所有“M”当头的单词,第2天将自己写、画的单词及报纸新闻带到班级交流。第2天的作业又有新鲜事,再带一件“M”当头的物品到教室,与同学分享认识新单词的喜悦。
这种将学单词与学生已有认识体验、画图画、学新闻、搞制作、与同伴分享学习快乐联系一体,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积极性,使学生处在愉快学习情境中,其认知、能力、情感同步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4)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一些学校,有许多3-4人一组的学生围坐桌旁阅读许多书籍,教师自己在单独看书。教师指导学生学完学科章节知识后,向学生小组布置研究专题、提供阅读书目。小组成员到图书馆看书,上电脑网上查资料,分工摘记,研讨专题,推选人员撰写论文,代表小组在班级演讲、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这是学生分别上社会历史课和社会经济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培养学生自学、检索、分析和应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撰写论文与演讲能力,也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再如手工制作课,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板型、条型的泡膜塑料材料和一些工具,向学生提出课题,用这些材料及自行添加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有安全系统的游乐园。小组成员讨论设计,翻阅书籍资料,到公园参观,有的听取家长建议,大家动手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不止1课时),各种形态的游乐园先后制成,教师与同学共同评价。
这种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和设计、动手能力。(5)请家长参与教学法。
美国老师认为,家长参与教学是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对家长开门,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可来听课。
教师也请家长到班级当义工,如给孩子阅读、讲故事,给教师当助教,辅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协助管理,甚至家长亲自烧烤点心与师生一起分享。家长也有自己的组织,每学期邀请教师参加几次会,一起讨论教学方案。美国家长多数具有高学历,他们认为自己有权也有能力干预学校教育(含教育政策、课程、教法),喜欢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乐于参与、捐款、做义工。
学校也善于利用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6)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法。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各种免费的博物馆、科学馆、海洋馆、艺术展、航空展,参观企业、银行、诊所、餐馆、商场、农场,甚至组织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到某单位穿上相应职业服装,当一天实习雇员,体验社会角色生活。
在初中(6-8年级),教学中就有指导学生设计今后就职计划内容,进一步接触社会上多种职业。
到高中(9-12年级),学校从社区、公司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帮学生计划理想的职业。
很多中学生利用假期,主动去许多单位做义工或打工,进一步熟悉职业,锻炼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这些学生考不上大学就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心理负担,这得益于学校的开放教学。
4、作业的开放
美国学生作业一般当堂练习,课外书面作业较少,除有专题性、研究性作业花时较多外,课外作业负担轻。
中小学一般下午2时半、3时半放学,全年有1/3甚至更多时间是“假期”,享受“非学校生活”。
学校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主参加多姿多彩的阅读、科学、艺术、体育、交友、旅行、打工、做义工、甚至开公司及其它社会性课外活动。美国各州每年都搞学科竞赛,包括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认知、发展情感、培养自学能力和社会能力,很多优等生因参加课外活动多,除课内成绩骄人外,还因在数学、科学、艺术、体育、领导才能上也表现出杰出才华,而被名牌高校争相录取。
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常具有开放性,作业源于教材、不限于教材,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专题科学研究。
除有及时应用、巩固书本知识的一般作业外,作业还有许多开放性特点: l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l作业有时无统一、唯一标准答案,加强思维发散性训练,鼓励思维的独创、想象、批判和多样性;
l作业有时是学生情景表演型,开展调查研究型,亲自科学实验型,撰写专题论文型,鼓励学生观察、体验、动情、动手,收集资讯、理性思维; l许多研究型作业鼓励个体与集体协同完成。
作业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愉悦心理体验下,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科学、创造等综合学习能力。
如一个高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
(二)合作式学习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教育形势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这种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将现成的知识,强行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式学习”一改往日的陈旧观念,强调合作、交往、互动,倡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超前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践证明,合作式学习带来的不仅是简单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彻底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个体主动探索为基础,重点强调学生集体的合作互动,广泛合作,力图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合作学习组”,每个学生可以在自觉、自主、自动的互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认知、统筹、扩充、完备,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积累、智力沉淀、个性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诚信、竞争、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交往水平、创新思维等潜能的发掘。
据调查,实验区教师都尝试过合作式学习,大多数认为合作式学习适应新形势,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当然,合作式学习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如何把握合作式学习,让其真正行之有效,而不流于形式,应把握以下要点。一、一视同仁,以诚相待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个性,有自尊,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新课程遵循“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理念上更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仅要关心智力、情感、能力都突出的优秀生,更要关注某一方面暂时落后的“后进生”,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欣赏他们的成功,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先进的信心,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只有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爱每个学生,学生之间才会彼此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合作式学习需要平等和谐的环境,它是合作式学习的情感基础。
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合作学习,以小组的特定形式展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人共处的能力,教育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信息,以实现信息的二次传递。每个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容易被其他同学共同拥有,自己也能轻松获取其他同学已获取的新事物,扩大信息来源和传播范围,节省了收集信息的时间,使信息传播提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信息共有,资源共享。
学习小组的确立,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综合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学习能力、气质类型等多种因素,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如全面型与特长型学生互补,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学生互补,动脑型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互补,优秀生与“后进生”知识互补,性格外向型与内向型学生互补等,做到小组内成员最大限度地优势互补。
三、平等团结,分工合作
为了给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教师要教导学生平等相处,做到互敬、互爱、互帮、互学、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生个人能量凝聚为团队力量,同时把学生个体竞争升华为小组竞争,既培养合作意识,又增强竞争观念,而合作竞争意识正是科学领域最推崇的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力而行的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找到自己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小组讨论时,组织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讨论的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反应快、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记录员,负责记录并整理本组成员讨论时的发言要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要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充分参与并发挥自己所长,表现自己。
四、自主为本,合作协同
自主学习是根本,合作研究是途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而不能完全依赖于别人帮助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得出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见解,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结论,更好地完成探究目标。合作式学习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是提高探究水平的途径和有效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合作的实质是交往,表现是互动,结果是互惠。新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合作式学习正为学生插上腾飞的双翼,为学生自由自在的翱翔提供动力,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成长变为现实。
(三)过程式学习
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英语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入讨论和推理,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这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强大冲击,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革命。
鼓励学生体验成功
西方有句谚语,“孩子是朝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因为教师的激励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形成“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因而更加需要教师的鼓励。
激发探究欲望
少年儿童都有好奇的天性,有主动探索奥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以鼓励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使学生将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Join in”教材Book 3 Unit 10的“A story--The seal”一课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 Do Emma and Mike like animals? What animal do they see in the water? 通过思考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准备状态,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渴望。
深入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就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提出疑问,这样可以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更加深入。如在教授“The seal”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几个问题:What can we draw from the tex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protect animals? 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涵。
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在教授“Join in”教材 Book 3 Unit 8 的“Asking the way”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中国女孩遇到一个手拿行李的美国男孩。笔者让学生根据该情景进行大胆推测,并问道:Where is the boy go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说出了不少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句子。这时,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对话,他们就能更主动积极地学习对话,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加强学科间联系
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当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自然科学知识。在教授“Join in”教材Book 3 Unit 6 的“Animals of the Arctic”一课时,笔者提问学生: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dogs?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增加了对自然界、对动物的认识,同时激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
设置合理任务
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瓦罐”,教师不应忽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奥秘的动机和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设计合理的任务。例如,在教授各国国名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关于各国国旗、地图的信息。教师可将兴趣、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再让学生通过询问、阅读、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并将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图表或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尽量让每个想展示成果和发表看法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对各小组探究式学习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传输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适时向学生传输文化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日常膳食、餐饮习惯等。在教授“Join in”教材Book 1 Unit 9 “Food”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收集中国食品和西方食品的名称,让学生对中西方传统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有的表演了生活小品,有的进行了口头汇报,还有的用PPT课件演示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获得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振华、赵风欣、刘玲,《现代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明元、丁力、李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3]刘婕,《二十世纪西方问论选读》,外语教学出版,2001 [4] Gorney, Cynthia.“When the Gorilla Speaks.”Washington Post 31 July,2003:B1.[5] Pettetssen S, 1941.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
结
语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开放式,合作式,过程式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探究式学习强调动口、动手、动脑,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次,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尊重个体差异,珍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再次,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在成功的探究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兴趣和信心。最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探究式学习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初探
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初探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计算机逐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更应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人机互动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这时就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总结了许多经验,在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下面具体说一说: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应用多媒体教室时,可将文字讲述部分制成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金量。而将操作部分的讲解进行现场演示,使各种操作具体化,避免了用嘴说不明白的弱点,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观看投影,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拆装各种电脑部件。这样就克服了这一节课讲,下一次课上机练习的不足,做到边讲边练,效果特别好。2采用多种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方法。
3、发挥辅助教学软件的作用,补充教学环节的不足。
4、缩短理论课讲授时间,强化上机训练。
上机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切不可忽视。为强化这一环节,在理论课讲授时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缩短授课学时、增加上机训练时间。上机时除加强辅导外,每次上机,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要写好一个上机计划,上机计划要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那种上机就是“玩”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次上机操作,使每次上机都会感觉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5改革考试办法,加强教学评价。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职业学校毕业生,除了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外,考试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总之,教学中,我认为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的准确理解,既要明白什么是知识,为什么这样,还要明确如何做,怎样学,有啥用;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准确认识,既要明确能力具体分解为哪些,还要明确什么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同时还要明确如何评价学生能力。三是培养怎样的学习品质、态度、情感以及思维方法。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技巧、方法,而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在心理上猎奇、思想上向恶、行动上造假,最后危害社会。要知道,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利用计算机损害个人事小,危害他人和国家事大。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良好品德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培养。
第四篇:论计算机教学方法
论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脑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总结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浏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文摘》等书籍,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网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形成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风格。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方法初探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方法初探
计算机专业课门类庞杂,内容繁多,教学方法很难选择,加之职中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使得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减轻教师教的压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成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由于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参与,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之显著不言而喻。
本文就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具体特点,就个人在实践中如何使用“任务驱动法”做一剖析: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总体目标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教师对应总目标设计总任务,对应小目标设计小任务,落实到每节课中,并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基于上述思想,任务驱动教学基本方案构想如下:
1.课前:分析目标,设计任务。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操作技能,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设计任务的原则设计教学任务,写出任务步骤和学习进程。教师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以预习形式进行必要的学习准备。
2.课中:自主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分组交流讨论,互帮互学,保证全组学生都能完成预定的任务)。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握学习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
3.课后:归纳整理,反馈调节。教师反思教学,学生整理知识,反馈调节教学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链和学习链,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技能熟练化,并向高层次升华的必要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重视。
二、灵活实施教学方案
1.教师做。教师要确实认识并做到这几个方面: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的愿望,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学生学。(1)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最终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得以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2)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改教师讲解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组内部,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小组间还可以开展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3.准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评价的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个人自评、教师点评。教师最终的总结式评价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慎重进行分组。分组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前测,在尊重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分组。分组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还要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
2.合理规划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
3.科学组织考核。在评价考核上,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实行模块化和等级制,将所学习的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进行学习和考核。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知识、技术、创新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部分。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低四个等级。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同时还体现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改革:变“教师为中心的教”为“学生为中心的学”,变“以教助学”为“以学促教”,变“教案(备教学过程)”为“学案(备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