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1: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

第一篇: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

《14章 命题与证明6》的教学反思

三铺初中蒋万贵

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紧扣教学目标,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体现的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本节课能尊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要注意解题过程中的细节,强调了解题书写要规范,自然地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学情,切合教材与新课程要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教学效果良好。

但课堂容量较大,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时间不够用,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粗糙的问题,有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下一节课还需进一步巩固提高。

第二篇:命题与证明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14.2《命题与证明》学习导航

命题与证明涉及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以后复杂图形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命题与证明逐步渗透了推理论证的格式,并介绍了命题的结构和证明的步骤,所以命题与证明也是推理论证的入门阶段,命题与证明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关系到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一、知识点回顾

1.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1)定义是揭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征的句子.

(2)命题:可以判断是正确或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4)公理:如果—个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公理.

(5)如果一个命题可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

注意:定理是正确的命题,但正确的命题不一定是定理.

2.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四者都是句子,都可以判断真假,即定义、公理和定理也是命题,不同的是定义、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公理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它不一定能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3.证明

(1)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已经被确认的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2)证明真命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②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③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三篇:2015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剖析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 命题与证明(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区分公理、定理和命题.3.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2.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分.【难点】

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能放进一颗枣吗?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甲:都放不进去.生乙:枣能放进,苹果放不进.生丙:都能放进.师:我们现在用这个式子来算,设赤道的长为C,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是-=≈0.26(m),可见,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一定可靠,要具体分析.师:对,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通过折叠、剪拼、度量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这种方法,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不一定能准确地得到180°.这两种情况怎么解释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是这样的,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这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做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教师多媒体出示:(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即正确)、假(即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的(1)、(2)、(4)都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如果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比如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教师多媒体出示:(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骑车来上学吗?(3)天真冷啊!(4)今天晚上不会下雨.(5)昨天我们去旅游了.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语句是命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假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三、边讲边练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生甲:(1)中“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生乙:“∠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四、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表意见.师: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生:它的逆命题是“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 生:假命题.师: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师: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1=∠2,但显然,这里∠1与∠2就不是对顶角.像这种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五、练习新知,加深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2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假命题.反例:|-1|=|1|,但-1≠1.(2)假命题.反例:(-1)×(-1)>0,但-1是负数.(3)真命题.(4)假命题.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不相等.师:我们来看第3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真命题,(2)真命题,(3)真命题.师: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还是假,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必须追本求源,真理不需要再作论证,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作为原始根据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公理? 生甲: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生丙: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师:对,这些都是公理.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甲:对顶角相等.生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等角的补角相等.师:对.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师:若已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强调: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3】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已知)∴∠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强调正面的严密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举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反三”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通过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举出反例.对于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第2课时 命题与证明(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 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它能够被证实,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生: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师: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 生:有关.师: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 生: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我们自己要写出来.已知就是条件,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应该怎么写? 生:已知:△ABC,如图所示.求证:∠A+∠B+∠C=180°.教师板书.师: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剪拼中我们可以把∠B剪下,放在这个位置,在证明中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角与∠B相等,来代替这种操作.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这种线叫做辅助线.同学们看,应该怎样添画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 生:延长BC到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教师作图:

师:对.如果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得到结论了?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因为∠1+∠2+∠ACB是一个平角,等于180°,如果∠A=∠1,那么就有∠A+∠B+∠C=∠1+∠2+∠ACB=180°,这样就证出了结论.师:对.现在我们看怎样证∠A=∠1?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A和∠1是什么角? 生:内错角.师: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 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 生:证明CE∥BA,因为∠2=∠B,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CE∥BA了.师:很好!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推导过程具体写一下.要注意,我们刚才是分析,可以由结论推条件,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先写条件,再写结论,这个顺序要理清.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 生:90°.师:对.两个角的和是90°,我们可以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互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

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课本练习中给出了另外两种证法.大家能不能说出第一题的思路? 生:过点A作DE∥BC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建立两个相等关系,再由平角的定义就可证出了.师: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现在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师: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使△ABC的三个内角与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180°.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练习第2题的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四、层层推进,深化理解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 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3可以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例2】 已知:如图所示,∠

1、∠

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360°.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证明:∵∠1=∠ABC+∠ACB, ∠2=∠BAC+∠ACB, ∠3=∠BAC+∠A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2(∠ABC+∠ACB+∠BAC).(等式性质)∵∠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3=360°.五、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证明思路,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种证法中,我带领他们回顾了以前证明此定理的操作方法,并说明这两种方法的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建立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练习中,我让他们先理清思路,再做题,不但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而且能做到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第四篇: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

命题与证明

一、选择题

1、(2012年上海黄浦二模)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答案:C2、(2012温州市泰顺九校模拟)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如果|a|=|b|,那么a=b

B.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C.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答案:C

3(2012年中考数学新编及改编题试卷)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A)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B)等角的补角相等吗

(C)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D)用三条线段去拼成一个三角形

答案:C4、(2012年上海市黄浦二模)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答案:C5、(2012年上海金山区中考模拟)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答案:C

二、填空题

1、三、解答题

1.(2012年江苏海安县质量与反馈)已知:如图,在△ABC中,BC=AC,以BC为直径的⊙O与边AB相交于点D,DE⊥AC,垂足为点E.

⑴求证:点D是AB的中点;

⑵证明DE是⊙O的切线.

答案:22.(1)略;(2)略.

2.(2012年江苏通州兴仁中学一模)如图,在□ABCD中,E为BC的中点,连接DE.延长D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BF.

E C

答案:由□ABCD得AB∥CD,∴∠CDF=∠F,∠CBF=∠C.

又∵E为BC的中点,∴△DEC≌△FEB.

∴DC=FB.

由□ABCD得AB=CD,∵DC=FB,AB=CD,∴AB=BF.

3、(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A、C、D在⊙O上,过D作PF∥AC交⊙O于F、交AB于E,且∠BPF=∠ADC.(1)判断直线BP和⊙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2)当⊙O5,AC=2,BE=1时,求BP的长.(1)直线BP和⊙O相切.……1分

理由:连接BC,∵AB是⊙O直径,∴∠ACB=90°.……2分

∵PF∥AC,∴BC⊥PF, 则∠PBH+∠BPF=90°.……3分

P

∵∠BPF=∠ADC,∠ADC=∠ABC,得AB⊥BP,……4分

所以直线BP和⊙O相切.……5分

(2)由已知,得∠ACB=90°,∵AC=2,AB=25,∴BC=4.……6分

∵∠BPF=∠ADC,∠ADC=∠ABC,∴∠BPF=∠ABC,由(1),得∠ABP=∠ACB=90°,∴△ACB∽△EBP,……8分

∴ACBC解得BP=2.即BP的长为2.……10分 BEBP

4.(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2011~2012学年期中考试)(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ABC中,∠B=60°,⊙O是△ABC外接圆,过点A作⊙O的切线,交CO的延长线于P点,CP交⊙O于D;

(1)求证:AP=AC;

(2)若AC=3,求PC的长.

答案(1)证明过程略;(5分)

(2)3

35(徐州市2012年模拟)(6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BC上两点,且BECF,AFDE.

求证:(1)△ABF≌△DCE;

(2)四边形ABCD是矩形. A D

B C E F

(第21题)答案:解:(1)BECF,BFBEEF,CECFEF,······························· 1分 BFCE.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 ······························ 2分 在△ABF和△DCE中,ABDC,BFCE,AFDE,△ABF≌△DCE. ··························· 3分

△ABF≌△DCE,(2)解法一:

BC. ······························ 4分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

BC180.

BC90. ···························· 5分

·························· 6分 四边形ABCD是矩形.

解法二:连接AC,DB.

△ABF≌△DCE,AFBDEC.

AFCDEB. ··························· 4分 在△AFC和△DEB中,AFDE,AFCDEB,CFBE,△AFC≌△DEB.

ACDB. ······························ 5分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四边形ABCD是矩形.

6.(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12分)如图,△AEF中,∠

EAF=45°,AG⊥EF于点G,现将△AEG沿AE折叠得到△AEB,将△AFG沿AF折叠得到△AFD,延长BE和DF相交于点C.

(1)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连接BD分别交AE、AF于点M、N,将△ABM绕点A逆时针旋转,使AB与AD重合,得到△ADH,试判断线段MN、ND、DH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EG=4,GF=6,BM2,求AG、MN的长.

AHBENFDC(1)由∠BAD=∠ABC=∠ADC=90°,得矩形ABCD,……2分

由AB=AD,得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3分

222(2)MN=ND+DH.……4分

理由:连接NH,由△ABM≌△ADH,得AM=AH,BM=DH,∠ADH=∠ABD=45°, ∴∠NDH=90°,……6分

再证△AMN≌△AHN,得MN=NH,……7分

222∴MN=ND+DH.……8分

(3)设AG=x,则EC=x-4,CF=x-6,22由Rt△ECF,得(x-4)+(x-6)=100,x1=12,x2=-2(舍去)∴AG=12.……10分

由AG=AB=AD=12,得BD=122,∴MD=92,222设NH=y,由Rt△NHD,得y=(92-y)2),y=52,即MN=52.……12分

7.(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E、F分别是□

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AFD

BEC

证:(1)由□ABCD,得AD=BC,AD∥BC.……2分

由BE=DF,得AF=CE, ∴AF=CE,AF∥CE.……3分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由菱形AECF,得AE=EC,∴∠EAC=∠ACE.由∠BAC=90°,得∠BAE=∠B,∴AE=EB.∴BE=AE=EC,BE=5.……4分 ……5分 ……7分 ……8分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沪科版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教研公 开课,课前准备充分,主要采用启发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反思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图片引入→发现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得到三角形定义→找三角形→导出三角形的表示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习题巩固→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课后问题思考→小结→四句话激励。这种设计引出问题很恰当,操作性强,具有启发性,容量大,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效果好。其中新课的第5环节设计非常巧妙,由一个源图形进行发散,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能跟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也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白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很好的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教学层次巧妙地转换,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思维的发散性。特别是结束语“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不仅教会了学生做人,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此种设计能给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渗透闯关情感与分类讨论思想。”

二、反思实施过程: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吕老师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师生间的亲切情感,再利用胡适先生的《兰花草》以及龙川胡氏宗祠导入,这一别具用心的情境创设,恰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得教师与学生较快的融为一体,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的讲解一直也是一个较难突破的问题。吕老师在探寻三角形定义时,给出六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并从中归纳出三角形所具备的条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已有知识来定义三角形。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学生间的互帮、互辩、互评是一种对等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正因为这种“大胆”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涌动,从而迸发出创造性的想法。这整个过程吕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性。一图多用,一题多变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发散性。学生认真练习,特别给不同答案的学生创设发言的机会,分析出错的原因,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更能锻炼胆量,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时,老师“预设”的错误 1

答案(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是9cm和4cm,那么其周长是22cm或17cm),来试探学生,让学生从中收获惊喜,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由这一预设的“我的错误”让学生意识到思考的完备性,并由此反衬了学生的成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最后,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上,师生互辩的设计也很新颖。老师以 “反对”语气来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来完善对结论的不完整表述。始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平等的新课堂理念。让我感触较深的还有,老师的表扬,这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我的想法

对于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谈谈我的想法:

(1)在导入课题是所出示的图形应更具有代表性,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得出隐含的图形。如人字形屋顶、教具三角板等。

(2)三角形岸边分类时,可尝试图与学生已有旧知联系,后师生共同讨论,并画出相应的图形,这样更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3)本节的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真实情境。可以尝试让学生搭建三角形,再用度量的方法寻找出具体的关系并得猜想,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路程问题去验证猜想,最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理论说明。

(4)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思维还不是很敏捷,在教学中应该在都一份耐心,不能催学生。本课中快点回答,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一些有能力解出题的学生在慌乱中出错,不能很好的检验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等形式,这样既增强李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而且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下载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4章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沪科版[范文大全]

    八年级数学的教学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八年级教师如何制定数学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的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数......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教案(沪科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课题:等腰三角形(沪科版八年级数学)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情分析 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虽经七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教案(沪科版)

    课题:等腰三角形 来榜中心学校 张林业2012.12.20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吴山初级中学周典福一、学生基本情况:我班学生人数为63人,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

    数学八年级下《命题与证明》复习测试题(答案)

    命题与证明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A)直线AB和CD垂直(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D)连结A,B两点2.下列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 )(A)若a⊥c,b⊥c,......

    八年级数学命题与证明测试题2(精选多篇)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第二十四章 证明与命题(一)复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2、会在简......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肥东县王城中学王合课题:14.2证明(2)教材与学生现实的分析1、本节内容是《命题与证明》的第三课时,学生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后,已经熟悉了,定义、公理、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