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1
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
福塘小学教师---周俊省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主题活动法
主题活动是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交流。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一文,就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仅凭课本上的内容,是很难将悲壮的生命理解清楚透彻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纹川地震、母蜘蛛为了让小蜘蛛学会捕食让小蜘蛛吃自己等有关录像,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做好研究活动。在收集查阅资料阶段,学生上网、进书店、跑图书馆。他们经历检索资料、调查研究、相互讨论等学习过程,既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又增进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学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说出自己发现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课文阅读续写和改写法
续写、改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像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让学生续写故事,主题为“母亲感动了”,让学生放开自己是思绪,大胆的想象一下母亲感动的画面,写一段想象作文;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一课,让学生续写人类还有什么“老师”,增加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实际活动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在合作交流汇报中,他们演自己的作品、读同学的习作、评自我的感受,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学生在合情合理的“续编”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样,对课文的改写也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改写是对课文的再创造,包括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小学分层式作文教1
中小学创新教育参赛论文
浅谈小学分层式作文教学
作者单位:永州市祁阳县白水镇珠玉完小 姓 名:吴秋芬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和谐发展。分层式作文教学是教师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实际存在的“病症”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优等生不再“吃不饱”,差生不再“消化难”。让学生都有发展,都有提高。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写得较快,语句精炼、通顺,字迹工整,而且选材上有新意;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写得较慢,语句不精炼,甚至不通顺,字迹潦草等。经我多次调查,学生以上种种差异性是与他们平时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身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关系的。刘锡庆教授曾说:“作文很像农业种子、土壤、气候、浇水、施肥、春播、复耕、秋收、冬藏等等,每一环都很重要,要精心照料和细心呵护,丝毫马虎不得。如果其中“一着不慎”,就可能“颗粒无收”。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式作文教学。
一、阅读习惯分层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件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到,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他又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教得好,才写得好。”叶老先生这两句话足以看出阅读和写作关系甚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 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捷径可走,教师要认真引导每个层面的学生处理好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目的性去阅读。
(一)、课内阅读习惯分层培养
1、自主阅读
①、基础差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从语言上多作训练,在教学课文时,让这类学生多读读文中的句子,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努力做到读音正确,读得流利,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读读文中用得精妙的词要求他们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意,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自己试着去理解,对于精美段落要求他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②、基础好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上多作训练。先引导学生采用入情入境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段。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选材、表现手法上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引导学生写出读后感或写一写类似课文的作文,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思考中深化,让他们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取长补短。
2、合作阅读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阅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原理,鼓励组内成员合作,通过协商完成阅读,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在被帮助下完成阅读,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从帮助别人阅读中获得自信。
(二)、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 2 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厚实学生的底蕴,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1、基础差的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要求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文章一篇,要求他们努力把句子读通顺、读懂,不懂的可以请教同学、家长、教师。能知道文章在写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把文中精美的词、句、段摘抄在本子上。
2、基础好的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要求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文章至少一篇,能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点评。明白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在哪,哪里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从把握文章整体出发,以自问自答或合作讨论形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写出心得体会,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如此看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关系密切,教师要有效地、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一)重视口语交际课
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很多教师不重视,原因是应试教育中,考卷上极少出现甚至根本不会出现有关口语交际的题目,致使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羞于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如口语交际课的《讲报、评报》中我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讲自己报上的文章,谈谈报上的版面设计;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谈谈自己办报的感受,说说他们各自认为一份好的报的标准怎样,如:在内容上是如何设计的,在版面上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在评报环节中,发挥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的优 3 势,启发、带动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以优带差进行评报。评评大家办的报是否有错别字,是否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采用相互提问、提建议的方式进行,让人人畅所欲言,要求学生评时不能过份挑剔,引导学生注重借鉴,语言上注意文明礼貌。
(二)课前5分钟口头训练
1、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发言内容可以是看到的、听见的有趣的事、新鲜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电视剧,自己想介绍的一个人、物等等。只要他们肯开口说,不管说多少,说得怎样,教师就应对他们进行表扬。
2、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开口说以外,还应要求他们做到叙述有条理、有中心,表达时注意避免口头禅。
(三)语文课堂内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采用讲课文梗概的方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课文梗概。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看板书能讲出课文梗概,引导他们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出发,评评课文中的人物,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如教学《凡卡》,可让学生说说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了,由凡卡的悲惨遭遇想像凡卡的悲惨生活,如果自己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会怎样,今天我们生活得怎样,应怎样去做,倡导学生各抒己见。
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要坚持不懈,形成习惯,使它成为作文课的延续,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定会变得敢于开口,知道怎样开口,甚至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三、分层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作文也就写完了,都不愿意认真修改。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跟他们讲讲大作家反复修改文章的故事,4 让他们知道修改的重要性,虽然指导学生十分辛苦,但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改
指导各个层面的学生进行作文初改时,教师既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要仔细阅读学生的作文,去了解学生的作文构思,也就是要了解你的学生在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想写的是否都写了出来。
1、指导书面表面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初改。我们都知道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主要差在没养成好的习惯,能力不足上他们写不好作文也是因为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不知道怎样写,所以教师要对这类学生降低作文要求,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教会他们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写,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亮点,积极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指出作文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往弱点加强。语言上多采用“如果„„将会变得多么„„啊!”之类的说法,这就比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效果要好得多,指出后先让学生自己修改。
2、指导书面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初改。着重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检查用词是否妥帖,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内容;②要善于修改病句;③要善于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使文章干净利索;④要调整或增补文字,使文意更加清楚畅达。引导学生朝这个方面发展,从被动修改变主动修改,逐渐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再改
教师指导不同层面学生初改后,让学生以自由成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再改,让学生相互点评,从字、词、句、修辞、主题、结构、材料、字数入手,要学生注意对别人的文章精妙之处要予以肯定 5 赞扬,对不足之处大家要讨论修改,对不会修改的地方提出商榷意见,让学生在修改中养成倾听、吸收他们意见的好习惯,让他们互相传方法,教方法,练能力。学生也能从同学那里得到老师对他们不曾有过的表扬。
总之,分层式作文教学,教师要给予每个层面的学生自信、尊严,对他们要有信心、有耐心,去关心他们在作文中的点滴进步,我相信教好作文也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2、《湖南教育》
3、《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纲要》
2009年5月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改总1(模版)
小学语文课改总结
我校语文教研组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法、新探索。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2、让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其次是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再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 “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借语文课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观摩体会1
小学语文课观摩体会
在衢州的这一星期了,听了数十节课。有名师上的常态课,也有我们培训的老师上的汇报课。不管是谁上,都有我所要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听了这些课整体的的一些感受:
第一、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好,和谐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几节课中,教师的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同学们真会学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正面鼓励了学习态度,我相信孩子会非常愿意跟着老师继续往下学习。如严丽萍老师在教学《西门豹》这课时一直表现得就是学生的大朋友,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们,学生们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敢于和老师尽情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
第二、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借助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在我所听的课上,所有的老师都很好的落实了这一课标精神。邓萍萍老师执教的《地球爷爷的手》、李丽梅老师执教的《西门豹》等,在这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趣味朗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教师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第三、对于低学段的孩子,要注意用儿童化的语言。严丽萍老师和邓萍萍老师执教的《地球爷爷的手》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出色。只有儿童化教学语言才能使天真的儿童像听母亲的话一样听老师的话,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也要像这些老师学习,用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课堂教学评价。对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教师适时的评价,让他们在协调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使个性思维得到了思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积极向这些老师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技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五篇: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
《老师,您好!》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师工作很辛苦。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 学生齐读。生:心血 生:辛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师: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生齐读。
师: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无言。
师:那我们再来试试,生再读。
生:是“哪个人”、“哪一项”。师:不错。“哪个人”指谁? 生:每个人。师:“哪一项”呢? 生齐说:每一项。
师: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学生全笑)
生:应该把“不”改成“都” 师: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学生再读。
师: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沉默
师: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学生对比读。生: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 师:更能突出教师的„„ 生齐接:辛劳。
师: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生接:崇高。
师: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 生: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师: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生齐读:老师,您好!
师: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师: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生:尊敬
师:说得好,谢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学习第四小节: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师:噢!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片断二:
悠扬而略带感伤的萨克斯乐曲《回家》在教室响起。伴着音乐,教师充满感情的述说:
同学们,还有几天就到中秋节了,可是我的心里极不平静,尤其是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一轮皓月,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外地工作的妹妹,昨晚她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的中秋节又没法回来了,看来我只好独自赏月了。
同学们,你和你的亲人分离过吗?心里什么滋味?
生:我的妈妈打工在外很久没回来了,我很想念她。
生:那次,我爸爸出差在外一个星期,我天天盼望爸爸能回来。
生:我姥姥生病了,可我现在没法去看望她,我很担心她,盼望她能好起来。
生:我表哥去上大学了,我很想他,想和他一块玩。
„„
师: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古人云:感人心者,必先发乎情,教师以一段优美的音乐和看似随意的谈话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与学生形成了情感的共鸣,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课文,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及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多媒体演示:月亮渐渐西沉,银辉透过窗户洒满屋子,苏轼斜躺在床上,望月沉思。
师:此时此刻,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要是弟弟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呀!
生:他会想:月亮啊,为什么你要在我和弟弟分别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呢?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吗?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你真是个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呢?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想念你呢?
师点头:是啊,仰望着窗外的一轮皓月,苏轼思绪万千,难以入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自然段,划出描写苏轼心理变化的句子,用心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标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静静的阅读、圈画。
师巡视交流。
教学片断《北大荒的秋天》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0
教学片断《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北大荒的原野上成熟,欢庆的美景。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段主要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那么,同 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怎样热闹的景象?
生:(读)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 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师:好,让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教师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老师有个想法,让我们从大豆,高粱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最热闹的,把它的 热闹劲画下来,怎么样?
生:好!(学生积极投入,认真画画。)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画的给大家看看?
生:我画了高粱,红得发黑。嘻,还有个大嘴巴呢!师:有意思!你为什么这样画?
生:高粱在秋天里成熟了,它的果实一开始是红的,后来,就慢慢变黑了!这 个大嘴巴是用来唱歌的。
师:是吗!在你眼中,高粱可是个快乐地涨红了脸的小伙子,正在放声歌唱呢!(板书:挺拔的高粱 乐呵呵地演唱)师:哎,你知道他为什么唱歌吗? 生:它结的果实多,感到骄傲呗!
师: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高粱唱的赞歌想献给谁吗? 生:我!(学生笑)
师:可以呀,送给你,但它也想送给农民伯伯,因为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这些高粱今天的丰收景象啊!生:好,那我再来添上“献给敬爱的农民伯伯”!
生:我画了大豆,我觉得成片的大豆最热闹,它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 笑声。
师:噢,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
生:因为它们在农民伯伯的照料下,结出了这么大的豆,(生指画)当然高兴 得笑了!
师:(看画)啊~这豆真大呀!但是从你的画中,我看不出它在欢笑,怎么办? 生:对了,给它画个笑脸!生:我知道,画个翘翘的嘴巴!生:再加个弯弯的眉毛!师:听起来不错,行动吧!
(学生画上眉毛和嘴巴,其他学生也受到启发,又埋头画起来。)板书:成片的大豆 哗啦啦的笑声)
师:(行间走动看画)哦,真可爱,这“哗啦啦的笑声”最能突出大豆的热闹 师:(展示挑选出的一幅画)瞧,豆荚中的胖宝宝正张开笑脸冲你们笑呢!(学生一边看画一边也忍不住笑起来。)师:看同学这么一画,我也觉得原野真是热闹非凡。现在,请大家举起手中的 图画,让我们这些大豆,高粱在北大荒丰收的秋天里自由地歌唱,放声的大笑 吧!
(众生一片欢腾,有同学禁不住哼起歌来。)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描述出来?
生: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真热闹!一片又一片的大豆成熟了,结出了许多豆荚,它们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是在齐声欢笑!生:豆荚好像在对农民伯伯说“勤劳就是收获”!
生:挺拔的高粱也不甘落后,它们笑得涨红了脸,正在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 丰收年!
生:高粱好像许多英俊的小伙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放声歌唱,歌唱北大荒的美 丽,歌唱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怀着对北大荒的赞美,带着对丰收的喜悦,放声 齐读这一句吧!
《天安门广场》教学片段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说明性课文,文章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表达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加以运用,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片段的教学,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片断一:
师:自由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事物特点的词,用“
”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并做记号,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说出自己在那些地方做了记号?
(课件出示语段,结合学生的反馈,边点评边指导修改。)
生1:课文描写了五处建筑物:天安门、纪念碑、博物馆、大会堂、纪念堂。
师:谁能结合其方位和特点概括描述?
生2:课文描写了五处建筑物:广场北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
师:你描述得真清晰。了解了建筑物的特点及其方位,你能不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填好天安门相关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图?
(生填图,教师巡视。生交流。)
师:课文这部分采用了按方位顺序描述事物特点的写法,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平时,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现在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也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学生快速练写,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精彩语段展示。)
„„
片断二:
师:学完了全文,我们对天安门广场有了初步的认识。过几天,市邮协的老爷爷老奶奶想组织一支旅游团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想聘请我们的一个同学当小导游,不知谁愿意?
(有十几个孩子举起小手。)
师:当导游不仅要口齿伶俐,声音响亮,还要有学问才行呀!
生:(七嘴八舌地)我来试一试!我一定行!我比她强„„
师:(选几位口齿伶俐、有胆量的孩子去做准备,转身轻声地对其他的孩子说)咱们其他的同学扮演游客好吗?
生:(不住地点头。)
师:当游客也有学问,一定要边听导游介绍边思考,什么地方还没听明白或者还想知道什么信息,就及时问导游。等一会儿,咱们多提几个问题,难为难为小导游,这么样?
生:(孩子们可来劲了,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跃跃欲试。)
师: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一游。
导游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林子晴,来自四年一班,哦!不,来自宁德青山旅游社。(笑声)这次旅行由我来给您当导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如有不到之处,请您多包涵。现在请游客们带好随身物品跟我一起上车。
游客1:请问林导,您要把我们带到哪儿?(一阵笑声。)
导游1:对不起!忘了告诉大家,我们本次旅游的目的地是天安门广场。(转了几个圈)游客朋友们,天安门广场到了,请跟我下车。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首都北京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看,(抬手指向前方)那就是天安门城楼!
游客2:你能介绍一下天安门城楼的历史吗?
导游1:对不起!我不知道。(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余学生大笑。)
师:没关系,你的文明礼貌让我们很满意,但你还要多学习有关知识。哪位小导游能接替她的工作?
导游2:大家好!我是导游钟文婷。下面由我来为您做详细的介绍。(生鼓掌)位于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现在,每天有成天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坐落于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城门,明代称为“承天门”,清代改建后称为“天安门”至今。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大都在这儿举行。(掌声)
„„
(导游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逐一介绍每一景点,并不时回答游客的问题,整个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断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笑)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点评: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识破了教师的“阴谋”,领会了教师的用心,在会心一笑中认清了字形。此举虽为雕虫小技,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
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点评:学生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这是很正常的。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不如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这里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耐心。)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师:对了,这就准确了。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泉城》的教学片断
师:记得一位名人这样说过:“你想当科学家吗?那么就从疑问开始吧!”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爱提问题,那么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板书课题:泉城)大家读一读课题,聪明的你想问什么问题呢?请提出来,并在黑板上打个“?”做上你的记号。
生1:泉城在哪儿?
生2:泉城有哪些有名的泉?
生3:为什么称它为“泉城”?
„„
学生据题生疑,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春笋般冒出。他们纷纷走到黑板前,画上“?”并做上自己特殊的标记。
师:发现问题了不起,能自己通过读课文来解决问题更伟大。请大家把书拿起来,认真地去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借助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2、边读边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时,可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做些你看得懂的记号,或同桌交流。估计一下,完成这些任务你需要读几遍课文?
生:(几乎不假思索)三遍。
师:现在我们来比试一下谁读书效果最好。
(1)检查生字词;(2)检查读课文;(3)黑板上的问号你能解决哪一个,就回答哪一个。
(学生通过读课文,对黑板上的问号进行了解读。并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将黑板上地“?”抹去变成了“!”。他们有的是解决自己的问号,有的是解决别人的问号。)
师: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并将问题说出来,到黑板上画上“?”做上自己的印记。
生1:四大名泉为何取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生2:四大名泉的泉水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说“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又接二连三地在黑板上闪现出来)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从课题发现了问题,(板书:发现)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一些问题,(板书:解决)又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板书:发现)谁知道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生:(兴趣盎然)
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你们会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了不起。
片断二:
师:济南的七十二泉各有特点,但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
生: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师:同学们想去这些泉看看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辆旅游车,一辆通往珍珠泉,一辆通往五龙潭,一辆通往黑虎泉,还有一辆通往趵突泉。你们想参观哪个泉就乘哪辆车。
生:(移动座位)
师:旅游车就要开了,临开车之前老师还有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先读读旅游须知。
1、读读课文,想想你参观的这处泉在什么地方?
2、到了那儿你看到了什么?
3、这处泉最吸引你的什么?
4、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读一读,画一画或者演一演。
生:(分小组自学、师指导)分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上来汇报
生:我们这组参观的珍珠泉,它在泉城路北。到了那儿我们看见它的泉水很清很美。好像一串串珍珠。最吸引我们的是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很神奇。
师:你们这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展示?
生:我们想来演一演,我是导演。
生1演太阳
生2读旁白
生3、4、5演泉水。
(开始表演:旁白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太阳发光,泉水向上涌,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分开,一会儿断开,一会儿连上,一会儿流得急,一会儿流得慢,旁白用一只手将它们拎了起来。)
生:(全班同学一片掌声)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通过表演体现出珍珠泉的特点,接下来的小组准备如何汇报呢?
生:我们小组参观的是五龙潭,它在旧城的西门外。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五龙潭最吸引我们的是„„。
生:我们刚才根据书上的插图以及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幅画。
生:(介绍这幅画)
师:五处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五龙潭,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汇注而成。
师:看了他们这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五龙潭泉群的特点。
生:泉很多。
师:这小组非常有创意,能通过画来表现五龙潭的特点。
生:我们这组既不表演,也不绘画,我们想有感情地来朗读,我们相信我们能读得很好。我们这组参观的是黑虎泉,它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最吸引我们的是„„下面我们全组来为大家朗读这一段。
(小组齐读)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朗读能体现这儿的泉水很大。例如:“不断地喷吐”这个词,我仿佛看见水一直在不停地往外喷。
生:还有“喧腾”这个词,也能感受到水大。感受水声很大,很热闹。
生:“昼夜不息”他们是这样读的,“昼—夜—不息”感觉这个水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流。
师:有哪个组想跟他们比一比吗?
生:(踊跃尝试)
师:看来每个小组都做了精心地准备。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有的成了演员,有的成了画家,还有的成了朗诵高手。
《九寨沟》教学片断
师: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它,感受到它的美。师:指名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相机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师: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我最喜欢湖泊。
师:那你能读读有关湖泊的句子吗? 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出示挂图)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水平如镜的湖泊。
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生:我看到在水里有很多的鱼。„„
师:你们听了他的讲述你觉得湖泊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湖泊很多,很美。
师:这里把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这是为什么呢?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与湖水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师引出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师: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我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吗? 师:当然可以。生:老师,雪峰插云?
师:非常正确。(板书:雪峰插云)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雪峰吗?(多、高)师: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来?
生:从“一座座、插入云霄”看出来的。师:为什么会“峰顶银光闪闪”呢?
师:因为雪峰很高上面有积雪很亮,所以银光闪闪。师: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有气势。看一下课文中的彩图,看到高高低低的小瀑布了吗?它们像什么? 生:我觉得像一条布。生:好象一级一级的阶梯。
师:这样的瀑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非常雄伟。
师:那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生:能。
师: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生读课文。
师:读得真有气势。你找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了吗?你听见瀑布泻下的声音是怎么样子的?
生:水哗哗地落下来,声势很大。师:有谁能来模仿以下这声势? 学生模仿
[通过模仿水的声音,进一步感受瀑布的壮观] 师:此时,你就站在一泻千里的瀑布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有溅起的水花落到身上,凉凉的„„ 师:谁能再读一下,让同学们感受到瀑布的壮观? 生有感情朗读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师: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师: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田园诗情》教学片段赏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牧场景色。课文如诗的言语,如诗的意境,如诗的画面,读来让人心动,情动。特别是在提倡绿色、和谐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场面的确让人神往。然而,在教学中,如何让这美妙的田园诗情走进学生的视野,融入学生的心灵呢?如何让学生真正以语文地方式学习语文呢?最近笔者聆听了江苏的滕衍平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如诗的语言,动情的课堂,教师智慧地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顿觉豁然。
一、读懂,读出意蕴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课文的第1节)。先说好读吗?
一生抢着站起来。读得字音正确。
师:(摇摇头)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没有读出真正的意思。
一生又读。
师:(笑了)课文都读了吗?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呀?
生:荷兰的马、牛。
生:荷兰的牧场、牲畜„„
师:谁再读第一段?
生:(若有所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有意强调了“ 牧场”)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主要的写的是牧场,所以把后面的强调了。
师: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
生:不可以,那就变成是主要写荷兰的花了。
师:对!你们看,同样是这几个内容,想要说什么,就需要强调什么?而强调的东西需要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诗情在哪里?
师:田园,你们懂吗?
生:懂!
师:“诗情”呢?
生:„„
师:所以好多同学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能读出课文的“田园”里的东西,发现不了“诗情”?猜猜看,“诗情”是什么意思?
生:像诗一样,很有感情。
生:人到那里就想做诗。
师:你们说的都有点接近。“诗情”,就是像诗歌一样的美好,充满美好的意境。有一个词语叫“诗情画意”,像诗和画一样有着美好的意境。读一读,第二节,主要的写是什么?
生:许多的牛。
师:是的,你能从中读出“诗情”来吗?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诗情?(学生读)
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太美了!
师:见过郁金香吗?
生:见过!
师:什么样子啊?
生:有红色的,花瓣是这样的(说着用手笔画)。
生:我还见过别的颜色的,还有黄色的,兰色的。叶子很绿。
师:大片大片的,看上去什么感受?
生:太美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要着急,“极目远跳,碧绿如丝绸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郁金香和绿色的大草原在一起,那该是什么景象啊?还有呢?还有黑白两色的奶牛在来回地走动。闭上眼睛,老师读一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奶牛在吃草。
生:我看到天地间很广阔,颜色很鲜艳。
生:我感觉到空气很新鲜。
师:如果,你到了这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说,啊!荷兰真美啊!
师:放开声音说!
生:啊!荷兰真美啊!(生笑)
师:还想说什么?
生:荷兰,我真想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生:我真想赞美这里的草原。
师:如果你是作家,你会„„
生:我会写好美好美的文章赞美它!
师:如果你是歌唱家呢?
生:我要唱一支歌赞美它。
师:如果你是一个诗人?
生:我要做一首诗!用诗歌赞美它。
师: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感受就是“诗情”啊!你感受到了吗?课文中还有吗?
生:有!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我觉得牛犊很可爱!
生:作者把他当作小朋友来写的,很有意思。
生:老牛仪态端庄,好像牛群的家长。它好像在哄着自己的孩子玩。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它们生活得怎么样?
生:自由!
生:幸福!
师:幸福!多么幸福的一家啊。真是诗一般的生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牛背上还盖着防潮的毛毡呢?
师:这个问题也是我想问你们的问题?你们看,所有的牛背上都有毛毡吗?
生:不是的,只有这一个有。(说着,用手指着插图)
师:想一想,这头牛怎么了?
生:快要产奶了?
生:有点道理。
生:快生小牛犊了。
师:有点像。
生:生病了?
师:我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发现了,这头牛需要特殊的照顾。你们看,这里的工作人员多么细心呀,牛群在这里生活的多舒服呀!
生:还有,有的站立不动,反复在思考什么。写得多有意思呀!
师:它在思考什么呢?“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生:哈哈„„
师:同学们,蓝天、碧草、郁金香,吃草的牛,思考的牛,顽皮的牛,仪态端正的牛,真是如诗如画呀,这就是“诗情画意”。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心中的“诗情”!
三、如果你是骏马!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匹骏马?你最希望得到这么?
生:我最希望得到一大片的草原。想怎么样跑就怎么跑,没有人管束我。
生:我想有一个很大的地方,很自由。
生:我想有一片草,可以吃上一年。
师:贪吃的家伙!(生笑)不过,真的如此,也是一种幸福啊!
生:还得有喝的呢!
生:我希望自己长得结实,玩得高兴。
师:当这些要求和愿望你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生:太棒了!耶!
师:荷兰的骏马剽悍强壮,它所希望得到的,也都应有尽有。谁来读一读,读出骏马的生活的自由。(生读)
师:第一句怎么读呀?那一条条运河在骏马的眼里是什么?
生:饮料!
师:多好的想象!读好这一句话。(学生练习)
师:“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豪,满足。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四、“忙”与“静”
师:傍晚的牧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静。
师:你读出了“静”,哪儿写出了“静”呢?
生: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谁都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闻。
师:有汽笛声应该是不“静”呀,怎么能说“静”呢?
学生被问住了。
师: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读时强调了“偶尔”、“寂静”)
生:(若有所悟)因为很静才能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汽笛声。
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我们平时也说,“教师里静极了,只能听到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和这里的写法是一样的!
生:还有,我还读出了“忙”!
师:后面说“转装满奶的船只舒缓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开往城市。”一边挤着一边运着。(师生笑)
师:“忙”最容易引起的是人们之间的喧闹,怎么还这么“静”呢?
生:人们的素质高!
师:课文里可没有这样的词语,你怎么读出来的?
生:“忙”的时候人们就把很多东西忽略了,随意吵闹,而这里的人们并没有这样,“静”让我感到他们很有秩序,不乱。
师:(补充)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忙而有节奏!
生:是的,所以我觉得写出了他们的素质很高!
师:好样的!人的素质高,行为文明。这么美的环境,影响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人,创造着这里的环境。
师:当“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一切又是那么地安静。读„„
生:(齐读)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地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同学们,美好的第二天又来了,请大家把课文再次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走进田园,感受诗情吧!
《桂花雨》教学片断及评点
【教学片断】
师:引读:所以,当母亲通知提前“摇桂花”时,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生:(异口同声)乐了。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师:乐得不够,再来一遍。生:(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师:谁能说说作者为什么“乐”了? 生:因为作者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生:因为作者梦寐以求的“摇桂花”马上就要开始了。生:因为作者如愿以偿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呢? 生: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所以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生:因为如果桂花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文理解。接下来,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生: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师:(点出“使劲”)谁来使劲摇一摇? 生:(双手做抱树的动作,前后摇)师:他摇得够“使劲”吗? 生:不够。
师:对,这样桂花怎么会形成雨呢?请你再使劲点儿。生:(双手做抱树的动作,前后摇。表情中流露出了“使劲”)师:桂花落到了你的头上。允许老师闻一闻吗? 生:(点头)
师:(将鼻子凑到学生的头上闻了闻)真香啊!谁再来使劲摇一摇。生:(双手做摇桂花的动作。显得比第一个学生卖力)
师:桂花落到了你的头上、脖子上、手臂上,请你闻一闻,怎么样? 生:(学生闻了闻自己的手臂)好香啊!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使劲摇一摇。
生:(双手做摇桂花的动作。显得非常卖力)啊——啊——啊!
师:他已经开始呐喊了,真够使劲。现在,桂花落得你满头满身,请你深深闻一闻,怎么样?
生:(学生闭上了眼睛,闻了闻自己的肩膀,衣服)真是太香了!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使劲摇一遥。生:(学生个个都在使劲地摇)师:闻一闻。
生:(异口同声)真香啊!
师:同学们摇得都很使劲,老师真佩服你们。
【评点】
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段,紧紧扣住“乐”和“香”两个字来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教者是怎样进行“乐”的教学的。从文中的“这下我可乐了”入手,让学生通过读的声调的变化来感受“乐”的程度,进而让学生来找出“乐”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通过“使劲地摇”的动作体验,来呈现一个“乐”字。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从“使劲地摇”的动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快乐。这样学生就将课文中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一下子拉到了眼前。
其次,再来看作者关于“香”的教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者主要体现在一个“闻”的体验上。从教者诱发性的“允许老师闻一闻吗”开始,进而发展到让学生自闻、互闻,让课室内袭来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味,不仅香到了学生,也香到了所有老师的心里。
其实,学生感受“摇花乐”和闻到“桂花香”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读透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才是真正感悟了文本。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进行深入的探究。
片断二:听罢《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后,其中教者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含义的处理上巧夺天工,恰到好处。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 ,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生:哦,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象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重点的字词,并且认真品位,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他才那么说.生:母亲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因为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他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是的,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让我们带着母亲的这种情感再读这句话“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反思】
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固然离不开文章,这位教师不仅能从文章重点内容出发,而且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是”理解不论有多少桂花母亲还是喜欢家乡的桂花,还找出重点字“浸”进一步感受家乡的桂花已注入母亲的吃、喝、住、行,已浸入母亲的生命。象这样通过抓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很值得借鉴。
《开天辟地》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盘古几千万年的坚持带来了一个充满着光明和希望的世界,临死的时候,盘古又把一个混沌的世界改变得多姿多彩。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七小节,看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发生的这些变化?(生个别读。)师:老师听到你特别强调了“就连„„也„„”这组关联词,从“就连„„也„„”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盘古就连血液也献了出来,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师: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这世间的万物无一不出自盘古的身躯。你看(引读)盘古的左眼„„右眼„„隆起的肌肉„„流淌的血液„„筋脉„„皮肤„„就连流出的汗水„„
(生齐读。)
师:祖先为什么会这么想象呢?在眼睛和太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眼睛和太阳都是圆的,它们有点像。师出示:外形上有相似的地方。
师:哦,现在你一定也明白了,隆起的肌肉和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和奔腾的江河„„它们之间也是外形有相似的地方。
师:除了眼睛、肌肉、血液等,盘古身体的其它部分(头、双手、双脚、胸膛„„十指、毛发、牙齿„„宽阔的额头、高高的鼻梁、嘴巴、耳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写一写。
(生写话。)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文字。
生1:盘古的鼻孔变成了幽深的洞穴,毛发变成了碧绿的草儿。
生2:盘古的十指变成了巍峨的高山,宽阔的额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体特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如何以“神话”的方式去教神话?
首先,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解释,其思维特点主要是想象和类比。课文第七节体现的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形态类比,那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先凭借语言文字直观地感受类比的思维方式,再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
其次,神话是人类的祖先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学生进行了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生成言语智慧,另一方面,实际上教师也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着神话的创造。学生读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涵养自己言语自信的过程。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实录
老师:看图,这是一团燃烧的火,在希腊神话中,火演绎着一个滚烫的词,后来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跟老师一起认真写课题,学生写在书上,我们继续学习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回忆课文中写了哪几个神,学生:天神,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老师:这个名字很难说,再跟我说一遍
老师:CAI:普罗米修斯
宙斯
阿波罗
赫拉克勒斯 老师:能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生:传说地球上,,师点拨,“传说”这个词很重要。老师:(语言渲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老师:CAI: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那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生读
老师:跟我一起再读,我读你接。老师:没有火烧烤食物。学生: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 老师:没有火来照明
学生: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老师: 为什么人类只能吃生的东西? 学生:因为没有火
为什么人类,,? 学生:因为没有火
老师:为什么原本可以做着香甜美梦的夜晚却漫长呢? 学生:因为没有火
老师:没有火的日子怎样? 学生:根本没法生活 学生:生活困苦 学生:苦不堪言
老师:没有火,有说不尽的苦,道不尽的难,这样的情景凝聚在一个标点符号里了,什么符号?
学生:省略号。
老师:如果有人在危难时期挺身而出,我们叫这样的人是什么? 学生:英雄
老师: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的英雄,他的出场也神奇
CAI出示:普罗米修斯躲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
老师:这就是写普盗火时的一段文字,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看,把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
学生:躲、插
老师:一躲一插,神不知,鬼不觉盗取了火种,对人类有了火,这对普罗米修斯意味着什么?
学生:惩罚
老师:普罗米修斯知道自己要经历这样的惩罚吗 学生:知道,要不然他就会直接找太阳神要了。
老师:你的意思是,偷是要承担后果的,普是知道的,在希腊神话中,他是先觉着,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惩罚
老师:这段文字要读出心跳的感觉,你看,师读这段文字,设置情境,把文字变成一个惊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学着老师这样读。
学生:读,老师:没有躲好 当生读到“插”的时候 老师:这个插要又快又准。
把自己当成盗火者,你就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CAI:出示,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老师:走进这段文字,你会发现,人间有了火,这人间也飘出了香味。
文字,用耳朵去听,鼻子去闻,心灵去悟,CAI:圈出关键字,再读,看看文字里飘出了什么?
这段文字里,飘出了什么? 学生:喜悦和快乐
学生:人类对生活充满希望
老师:刚才说的是用眼睛看的,你闻到了什么? 学生:我闻到了烧熟食物的香味 老师:听到什么了? 学生:打造工具的声音
学生:听到人们驱赶野兽的声音
这样读,文字有声有色,有味道,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这一段。生一起读这一段。
有了火,日子红红火火,吃的香,住得好,这样的日子怎么样?一个字 学生:有滋有味 学生:好
学生:美
学生:爽
老师:这样幸福温暖甜蜜的生活靠得都是什么? 学生:火
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那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什么? CAI:雷声
这是什么声音?在希腊神话里,这是主神宙斯的震怒,因为有人触犯了天规,你想想,关于火,天规会怎样写?
学生:偷火者必要重罚 老师:我猜开头一定是“严禁” 学生:严禁盗火
老师:严禁盗火,重者必罚
普触犯了天规也就触犯了主神宙斯。CAI:出示,宙斯排天神用沉重的铁链,,你读这段文字,会读出两个惨无忍睹的两个画面
学生:普被挂在悬崖上
这两个字特别刺眼,也深深刺痛了读到这两个字的人。学生:锁、啄
锁住的是身体,被啄的是肝脏,高加索山是寒冷荒凉的山,悬崖绝壁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而且是沉重的<铁链>,被锁的感觉是什么?
锁住了自由,锁不住的是什么? 学生:后悔和屈服 学生:爱 学生:意志 学生:精神
老师:啄了普的肝脏,肝脏是人体里最娇弱的地方,怎能被啄呀,什么叫啄? 学生:像啄木鸟啄大树一样。老师:你来做个动作 学生:用嘴巴用劲的啄,老师:用力的扎进去,然后连着血带着肉扯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学生:钻心的疼痛
老师:人被这样的折磨,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生不如死 学生:惨不忍睹 学生:痛不欲生
老师:一起读这段文字,体会被锁的苦,被啄的痛。生
老师:我一直在想,普的肝脏为什么被啄会奇迹般地复原呢? 学生: 学生:他是神
学生:宙斯更想长久地折磨他,被啄又长
身体被折服,但心灵是不可屈服的,这也许是他肝脏日食月长的原因吧。CAI:看 惩
下面是什么字?
看来惩罚是要征服心灵的,哪宙斯征服普罗米修斯的心灵了吗? 学生:没有
那我们再一起读这段文字。
让我们记住英雄受难和那不屈的场景。
CAI:音乐+文字
: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就这样,普罗米修斯被所在高加索山上,他的心灵比风还自由,他的意志比岩石还坚硬。师,过渡地导读。这就是人类的英雄,读了三遍
他情愿,他无悔,当他深情地望着大地的时候,他一定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 学生:火 老师:三万年
那是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在这三万年里,他忍受了多少痛苦? 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对人类有一种什么样的情? 学生:亲情,普是造人之神。这样的情,可以用一个字来说。老师:爱。
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爱是永远的神话,生写在书上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不知道珍惜更是可悲的,于是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来了,CAI: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他不远万里来到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下,张弓搭箭,射死了凶残的鹫鹰,把普罗米修斯救了下来。
老师:读到这里你激动吗?振奋吗? 如果他不来,谁会来救他? 学生:人类
老师:你们也被普罗米修斯感动了。告诉你,是因为他心中的爱(语言渲染)
神话世界就是我们人的世界,它表达的是我们人类的情感。CAI:火。火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有了西方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 在我们的国家,火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我们也有了中国神话。CAI出示:“燧人氏钻木取火“,去读这些神话,享受创造的乐趣。
教学片段:
师:《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主神宙斯吧。
生:宙斯是个残忍而没有同情心的暴君。
生: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能过上光明和温暖的生活,但宙斯却狠狠地惩罚了他,真是是非不分,外加心狠手辣。
„„
生甲:我觉得这样评价宙斯不公平。因为虽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但他毕竟触犯了天规,既然是触犯了天规,那宙斯惩罚他也没什么不对。再说,如果宙斯不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话,其他神可能会觉得破坏天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宙斯还怎么管理天庭呢?因此,我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公正的,也是出于无奈,不能认为他凶残冷酷。
生:照你这种说法,普罗米修斯受罚是罪有应得?
师:哟!甲同学开动脑筋,有了自己的新见解,还勇敢地说了出来,真了不起!让我们为他鼓鼓掌!
师:(拿起书)不过,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好好地想一想,然后像甲同学那样,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和理解,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生:宙斯作为主神,看到人类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中,不但毫无同情心,还惩罚帮助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所以我仍然认为他是很冷酷的。
生甲:但盗火毕竟是触犯天规的行为,宙斯不得不罚普罗米修斯,不然的话,难以服众。
生:我不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出于无奈,因为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宙斯觉得还不解恨”,由“解恨”二字可以看出,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解心头之恨。所以,我赞同宙斯是凶残冷酷的这一看法。
生:这种不合理的天规应废除!普罗米修斯违犯了这样的天规不该受罚!
生:宙斯不但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绑在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日晒雨淋的折磨,还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让他生不如死,手段真毒辣!
师:看来,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啊,咱们先不论这天规是否合理,单看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手段,就足以看出宙斯的狠毒与冷酷。这就好比是,你们因某种原因没做作业,我让你们罚上个几百遍,你们会认为我这么做是公正的、出于无奈的吗?
一路花香 片断
师:今天一起学习有关“花儿“的课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4 一路花香 一边写,一边小声读。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受? 生:题目有很多花,一定很美丽。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生读课题。
师:你是一朵绽放的马蹄莲。生:我感到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师:你带着你的感受读。学生读课题。
师:你是一朵淡淡的茉莉。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课文读一读,你从课文中有哪些感受? 师: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了解到这篇课文讲的是挑水工有两只水罐,一只完好无岁,一只有裂缝„„(学生详细地复述略)
师:发现没有,这个破水罐的罐是什么旁? 生:“缶”
师:“缶”是什么意思?
生: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的乐器,一是上小下大的器皿。师: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里是“器皿”的意思。
师:谁能把这个偏旁换一换成另一个字? 生:换成三点水就是 浇灌的灌。生:换成反犬就是獾。
师:翻开生字表,把这两个字认真描一描,注意写字姿势。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有的同学腰板挺得很直。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生:挑水工 生:好水罐 生:破水罐
师:三个角色。默读课文,给这三个角色做上记号,待会听你们谈谈对它们的看法。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同学在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同学读书方法真不错 师:请同学谈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印象 生: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师:板书 骄傲,提示傲的写法。师:对他的骄傲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是一种了不起的骄傲。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写好水罐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
师:谁再说说其他的角色。生:破水罐很自卑,他不应该自卑,他竟然不知道缺陷竟然被人利用着了,让路旁开满了鲜花,我用一个词表达我的感受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观众鼓掌。)
师:他说到破水罐自卑,很惭愧,看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什么有关? 生:心情
师:哪些句子描写心理感受,谁来读? 学生读 “那只有裂缝的感到十分惭愧” 师:除了这句话,哪句话也表现出来了? 生:读“过去两年中„„应有的回报。” 师:自己再读这段话,你会有新的体会。
大屏幕出示:“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应有的回报。” 师:除了表现惭愧,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它很体谅跳水工,每次挑水回来只剩下半罐子水,破水罐觉得非常对不起挑水工,充满了对挑水工的歉意。
师:带着对挑水工的歉意齐读这段话。学生大声齐读。
片断二:
《一路花香》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读了这段道歉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有责任心,它为自己不能把水满满地运回主人家而主动道歉。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的缺点勇于承认错误。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自卑,路边的鲜花开得这么美,破水罐却只能感到一丝快乐,到了小路的劲头,它又伤心起来。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善良,它为自己总是漏一半的水而再三向挑水工道歉。„„
师:你想对挑水工说点什么?
生:挑水工,你真聪明,居然想到在小路边洒下花种,很好地利用了漏下来的水。生:挑水工,你真宽容,当破水罐为自己没能满满地把水运到主人家而深感自责、惭愧时,你没有批评,没有解释,也没有对它讲道理,而是引导破水罐“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说勤奋
片段教学
A、精读第二段:
师: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大家边听边用笔划出:司马光“勤奋”的词语和句子!(生读略)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注意:用读来交流!(也就是用自己的感觉读出他的“勤奋”)生:小时候,每当„„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媒体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师:“却”字(师点“却”)表示前后做法不一样,司马光不一样在何处?读时注意一下“却”,体会体会!(再读)要“躲”起来干嘛?(师点“躲”)别说,读!(再读)听出“勤奋”来了!
(媒体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师:继续交流!
生: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听说过“警棍”“警察”,还没听过“警枕”呢!(师点“警枕”)“警枕”有什么用?(生读出来)有了这么个“警枕”,他睡得多吗?可见„„(他很勤奋)读出来啊!(生再读)
(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原来是这么个勤奋的人,难怪他会编成著名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而且一编就是19年。
B、精读第三段:
师:刚才,我们采用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3自然段。
生(学生自主圈划,练习朗读。)师:现在请交流一下。
生:“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我感觉到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媒体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这种理解用读展示出来就更好!从开头读到“名列前茅”。
(媒体出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生(读略)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
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了“远渡重洋”和“高难度”,你是想读出„„(生:读出童第周不怕苦,不怕难的工作和学习精神),谁再来读一遍!
(媒体出示:“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教参中只提到第四自然段中的几句,而一般的老师也只引导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来体会环境的恶劣,从而品读李时珍为察访药材不畏艰辛的精神。然而,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多处的环境描写都有它的寓意。教好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不仅对品读人物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如何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穿插环境描写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也就是景色描写,刚才我们只是把第四自然段找了出来,从中我们已体会到了(生:环境很恶劣。生:李时珍在外生活条件很差。生:李时珍不怕吃苦。生:李时珍一心为民不怕吃苦。)
师:那么其他的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我从这句句子中体会到了天快黑了。
师点拨:那如果没有这一句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如果没这一句,他们就不会住在破庙里。
师:应该说如果这里不交待清楚,下文写他们住在破庙里就很突然。
生: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从这一句我知道了他们住的寺庙是破的。生:从这一句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很冷,有风会钻进来。
师:是呀,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还在干什么?生:记录当天的所得。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从这一句我知道了他们工作到了深夜。师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说明夜已深了。师:你真细心,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生:从这里我知道了天很冷。他们也一定很冷。可是他们却坚持着。
生:我觉得夜色很美。师点拨:是呀,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着,照理应该是阴森恐怖的,可是你有这感觉吗?请再读读这一句,说说你的感受。生:我好像不冷,也不怕了。生:我觉得景色很美。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后一句,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给我们是宁静安详的画面。外面虽然寒风呼啸,但是李时珍和他徒弟两人工作的那么认真、谨慎,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宁静的画面呀。因此,再怎么破败的古庙,再怎么冷的夜,在我们看来都是美好的,温暖的。这是李时珍的光辉照亮了黑暗寒冷的冬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些句子。-----师:像这种景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少了这些句子行不行? 生:不行,我们就不知道他们住哪里了? 生:我们就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了
师:所以,写人写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环境描写,这样文章可以增色不少,对你要表达的主题也有帮助。但要注意,环境描写不要滥,要适当。
片断二: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你发现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怕吃苦的人。生:他吃苦也觉得值得。生:他做事非常认真。
师:你们从文中哪发现的呢?
生:他和他的弟子就住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
师:从哪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生:这里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试着读一读,要让人感觉到这是座破败的古寺。
生读课文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还是一个吃苦也觉得值得的人,你从哪发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生交流回答:
1.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2.“嗯,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指导读师徒俩的对话,从中感悟李时珍那种以苦为乐,甘愿付出的精神。出示句子:“鸡肠草------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师:李时珍是用什么方法来区别这两种药草的? 生:亲自尝
师:你们知道吗?尝药草是有危险的。他曾经为了尝一种叫蔓佗罗的药草昏迷了几天,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维生素C的故事
教学片断
【课文片断:《维生素C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自然段——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教学片断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想一想: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指名朗读,读后圈画。)生1:中心句是第一句:“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生2:中心句是最后一句:“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师:他们俩一个认为中心句在开头,一个认为在结尾。你同意谁呢?
生3:我认为中心句是第一句,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说的,包括“海上凶神”这种怪病,也是说明航海生活充满着危险的。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中心句—— 生:(齐)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师:请再想一想:这个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呢?(生圈画。)
生4:关键词是“艰苦”和“危险”。
生5:应该是“非常艰苦”和“充满危险”。(师板书:艰苦、危险。)
师:请认真默读这一段,用“——”画出“艰苦”的句子,用“~~”画出“危险”的句子。
(生圈画。)
师:谁先来读读“艰苦”的语句? 生6:“艰苦”的语句是:“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 师:能抓住这句话,具体说说怎么“艰苦”吗?
生6:船员们在海上航行要很长时间,大概有几个月,他们只能吃两样东西:黑面包和咸鱼,从这可以看出生活艰苦。
生7:他们在海上那么长时间都吃不到蔬菜、水果,吃不到新鲜的食物。
生8:再加上面包是黑的,鱼是咸的,肯定是不好吃的,天天吃会很腻的,这说明生活很艰苦。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要是没有“黑”和“咸”字,你们读读看还感觉“艰苦”吗?(生自读体会。)
生9:这句话中没有“黑”和“咸”字,就不能感觉到航海生活的“艰苦”,有面包和鱼吃,生活应该是挺不错的了。(生笑。)
师:下面谁来读读“危险”的语句? 生10:“危险”的语句是:“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师:画得很完整。那么,谁来具体说说怎么“危险”呢?
生11:在海上航行很容易得“海上凶神”这种怪病,这种病能要人命。
生12:得了“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死去,非常可怕。
生13:船员得了“海上凶神”这种可怕的怪病,在海上航行没有医生来治病,只能眼睁睁地死去。
师:难怪船员们把这种怪病叫做—— 生14:(齐)“海上凶神。”
师:请注意“海上凶神”上有个引号,谁知道这个引号的意义? 生15:表示不是真正的凶神。师:(吃惊地)哦,船员都被它折磨死了,它还不是真正的凶神吗? 生16:表示特别的名称,人们叫它“海上凶神”这个名称。生17:表示特定的称谓。
(师板书:特定称谓。生作批注。)师:(指板书)你觉得航海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谁更可怕? 生:(齐)危险!
师:再读读这个中心句,看看句中是怎么比较“艰苦”和“危险”的?(生齐读。)
生18:句中用“不光„„而且„„”来比较“艰苦”和“危险”的。生19:“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说明“危险”比“艰苦”更可怕。师:“不光„„而且„„”这个关联词就是表示意思更进一层的,它更强调的是后面这一层意思。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强调后者。(生齐读体会。)„„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第2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扣题,点出课文要说明的中心)
师:国际互联网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么功能,请读第二至六句,为什么作者要让人“想象”?想象什么?(因为“国际互联网”实在太大,所以只好让人去想象,把它想成一个巨型蜘蛛结成的一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大网”)这就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网”是能包住地球的大网,“线”是能够吧亿万台电视连起来的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这是多么奇妙啊!
再看这“大网”和“线”的功能,这些“线”上飞速流动者文字、图象、声音,能够在短短几秒钟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让人从屏幕上看到,这又是多么奇妙!请看书上的插图。
师: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悉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生:悉尼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
生:北京在地球北半球,悉尼是在南半球,两地相距遥远,但在国际互联网上发信,几秒钟就能收到,说明它的快速,所以举这个例子)
师:国际互联网除了可以帮你发信外还可以帮你做什么?
诚实与信任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诚实与信任》)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借用了文中一个人的话,就是小红车的主人。请同学们快速地从文中找出他说的这句话。生:“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这句话称为这篇文章的――(生:中心句)。看来,如果文中的人物说的某一句话能概括全文的意思,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其中最关键的词语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让我们再看刚才小红车的主人说的这段话后面还有一句:“我再一次谢谢你!”。谁来说说,之前他为什么要谢“我”?
生1: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他留下字条。生2:因为他很感动,所以要谢“我”。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的是怎么一回事?(生读1-3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生2:“我”敢于承担责任。生3:大丈夫敢作敢为。(生笑了)
师: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1:“„„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说明主人公已经主动承认错误,承担了责任。生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写了一张字条,„„”这句话告诉我们,“我”没有因为无人知晓的情况而溜之大吉,而是主动承担了责任。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还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将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这样就不容易被风吹掉,小红车的主人也容易发现这张字条。
生:我觉得主人公还是诚实的人。他把自己的姓名、电话都写明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因为我的真诚,我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感动了小红车的主人,他才通过电话向“我”表示感谢的。当我表示愿意支付费用的时候,他却说—— 生读:“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是啊,因为“我”的诚实和对他的信任,赢得了他对“我”的尊重与信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生1: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生2:做人要诚实,要守信用。生3: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诚信。
生4:如果要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诚实,要尊重别人。师:说得真好!那你们觉得以后该如何做人?(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叙述的事情虽然很小,却闪耀着人性中最灿烂的光芒。我们通过学习,也收获到了做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要有诚信。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练习6中那则小故事,完成练习。„„
珍珠鸟
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伴随着一阵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声,鸟儿有了雏儿,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雏儿呢?请同学们翻看书找到并仔细地读一读。生:查找并默读。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生:举手回答。(教师出示关于小珍珠鸟的文字)【点评】这是本节课中教师安排的第一个重点:了解小珍珠鸟的特点,伴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很容易就锁定了精读的目标,并进行了初读这段文字的环节!
师: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该怎样读好呢?你觉得该把哪些词读好?大家先来试试看。生:齐读。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喜欢这只珍珠鸟吗? 生:喜欢。
师:那么你喜欢它的什么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我喜欢它肥嘟嘟的样子,我是从“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你说得真好,朗读得更棒!还有谁来说!
生2:我喜欢它的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这真是太好看了!生3:我喜欢它蓬松的身体,摸上去肯定很舒服!„„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请你带着对小珍珠鸟的热爱,再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通过述说自己心中的喜爱,小珍珠鸟的形象再次深入学生的心里,因此这次的朗读较之第一遍的朗读,学生的体会更进一步,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一层!师:同学们,你们能从“小家伙”这个词语里面体会出什么不同吗? 生:我能体会到珍珠鸟就像人一样。
师:是啊,课文中还有很多处地方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语,请你把它找出来好吗? 生:寻找并勾画。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逐一读出文中的“小家伙”。
师:你们找得真仔细,老师想大家把“小家伙”换成“小珍珠鸟”来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不同吗?
生1:作者用“小家伙”就像把小珍珠鸟当做人来看了。生2:在作者眼里,小珍珠鸟就像在是个孩子。生3:“小家伙”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师:你们真会读书啊,让我们再读这段话吧!
【点评】这一段的交流,学生由单纯的表达出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过渡到体会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逐渐接近课文的中心。可见教师对文本挖掘之深!
师:你觉得小珍珠鸟除了可爱以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我觉得它很顽皮,我是“从多不多久,忽然有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2:我也是找的这句话,我觉它就像个小孩子很贪玩一样。生3:对,小珍珠鸟很好奇外面的世界。„„
师:大家读书可真仔细,你们看,如果老师把“探”改成“伸”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伸”和“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做一做“探”的样子体会一下。
生1:老师,我知道了,“探”这个字更能写出小珍珠鸟的小心翼翼。
生2:我从“探”这个字知道了,小珍珠鸟虽然很好奇外面的世界,但是它任然很胆小。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是这么地顽皮可爱,又小心翼翼!让我们再读这段文字。
【点评】学生在多次的朗读文本之后,小珍珠鸟那可爱的样子已经牢记于心,这个时候老师抛出的疑问“小珍珠鸟除了可爱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吗?”一下子将学生又领到了文本的深处。围绕品读“探”这个字,不仅让学生能挖掘出小珍珠鸟内在的性格,还能初步了解写作时应该遣词造句。
《珍珠鸟》结尾部分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熟睡了!看到此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怦然心动,你能悄声的告诉我,你们在这幅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我看到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生:我看到了作者正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
师:是呀,小家伙睡得真香啊!你们看,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什么了? 生:温暖的巢 生:妈妈的背 生: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你会写什么呢?(力求精辟)。生:我会写“信赖”,正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熟睡,才有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
生:我会写“亲密”,你们看,我和小鸟的关系多亲密呀。生:我会写“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的肩膀就是小鸟的家园。师:是呀,富有哲理。生:我会写“梦”,你们看,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它的梦多甜那!生:我会写“情趣”,因为小鸟特有趣,而我有情。
师:是呀,鸟儿熟睡我肩头,我望肩头鸟儿笑,人鸟共生,情趣相映!生:我会写“目光”,或者是“幸福”,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那么的温暖,慈爱,“我”的心里肯定是幸福的。
师:经典!多富有诗意的想法呀!好吧,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柔的遐想,在朗读声中走进这美好的境界。
生:用温柔语气朗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们看,小家伙在“我”的肩头睡得那么香,那么甜,它的梦一定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飞到鸟儿的梦中去(音乐)生:边听音乐边创作。(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师:把你们的创作一一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绘画作品,诗歌作品,舞蹈作品。
师:我有个提议,我们给自己的创作起个共同的名字好吗? 生:好。
师:我们的创作始终围绕了一个主题,一个字,什么? 生:“爱”
生:那就叫“让爱充满世界”吧。师(生):好。
《九色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一下,用两三句话总结一下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国王的英明,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机智,调达见利忘义。生:我补充两点,乌鸦很仗义,王妃很任性。
生:做人要善良、讲信义,做国王不仅要善良处理事情更要公正。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学生们被步步紧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教师展现展示这样一段话: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
学生读完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
生: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生: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生: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的更好。
生:尤其是国王更要惩恶扬善,要公正。
师:对,这就是走向高尚的过程,人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做?
片断二:
师:调达见到皇榜,禁不住诱惑,就出卖了九色鹿。也许当时有人拦住他,劝劝他,他就不会去告密了!假如你是调达的亲人或朋友,你会怎样劝他?(屏幕出示“小练笔”要求:调达看到皇榜,准备进宫告密,如果我是调达的亲人,我会这样劝他:————————————————————。)
师:用心想想,动笔写下来!语言可多可少,只要发自肺腑!!生练。
师:写好了吗?你打算怎样劝他?
生:孩子,你这样做也应该为九色鹿想想,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那你还能活到现在吗? 生:调达,你说过决不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请问你对得起你的誓言吗?像你这样的肮脏的小人,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生:调达呀!人家九色鹿救了你,你却恩将仇报,我都为你感到羞耻啊!!难道你不 觉得脸红吗?
师:真像是一位长者,语言意味深长
生:调达呀!别人救了你,你怎么还要告密呢?如果九色鹿落水被你救了,他又告密,你会怎么想呢?不要做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生:你最好不要去!你已经在恩人面前发过誓了。我们也不愿意你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哪!我们不管是穷还是富,都应该遵守诺言啊!!.....雾凇
教学片断
1、师:好。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谁能大声读一读这段。
指名读。
师:谁能把最后一句读得让全国的人都听见。
指名读。
师: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齐读。
师:我相信,等到明天,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吉林的雾凇。
2、师:老师还听过一句有关吉林雾凇的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早晨起来看树挂;到上午十时左右,就看树挂脱落时的情景。所以,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早晨的吉林雾凇美景吧。来,齐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哪个词最吸引你?为什么? 生:“琼枝玉树”,因为树枝好像是美玉做成的。生:“雾气缭绕”,因为我体会到了雾气似有似无。生:“千姿百态”,我体会到雾凇的形状很多。师:同学们看课本插图(124页),像什么? 生:银条。生:面条。
师:如果很多这样的枝条放在一起像什么? 生:老人的白头发。生:流淌下来的瀑布。生:朵朵白银花盛开。
师:吉林的十里长堤上是一排排这样的树,像什么? 像不像一排雪浪。
师:一根枝条像银线,很多枝条像瀑布,一棵大树就像银松雪柳。这真是千姿百态。(生齐说,师板书。)
师:这么美的雾凇,人们看到它,会情不自禁地怎么赞叹它呢?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展示其中几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描写雪的。现在用来描写雾凇,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合适,都是白色。
生:合适,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师:是啊,通过“梨花”二字,我们可以看出雾凇和雪都是白色的,并且都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所以用这句来形容雾凇是很合适的。下面哪位同学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3、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其实吉林雾凇的美还不止这些,它的形成也让人啧啧赞叹,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松花江上游的水汽多。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师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老师知道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也有雾凇,如华山、庐山、黄山等。吉林的雾凇特别壮观,一定有他形成的特别原因。同学们读课文,看一下吉林雾凇形成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生读课文。(提示: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就越美丽)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说明雾气饱和的词语有哪些?
生:阵阵雾气。
生:蒸腾的雾气。生:涌向。
师:遇冷的句子是哪句?
雾气是怎样凝结而成的? 生齐读:“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当听你们读了这些句子,一些词语一下子跳到我的眼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能不能把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慢还是快? 生:缓慢的。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春联》教学片段
师:„„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春联啊?
生1:去年三十,是我和爸爸一起贴的春联,我还记得呢。
上联是:新春大吉福寿双全添富贵
下联是:佳年顺景人财两旺永平安
横批是:迎春接福
师:这幅春联一定给你们家带来好运气,是不是?
生1:是。
生2:我们家也贴春联了。
上联是:一帆风顺全家福
下联是:万事如意满堂春
横批是:瑞气呈祥
生3:我常去爷爷家,爷爷家的春联我还记下了。那幅春联是:
春风送暧合家顺
万事如意满堂春
横批是:合家欢乐
师:多么美好的祝福啊,接着说。
生4:我爷爷家也有一幅。
上联是:迎春迎喜迎富贵
下联是:接福接财接平安
横批是:吉星高照
生5:我也有一幅:
岁逢盛世家家富
人遇华年个个欢
横批是:皆大欢喜
师:真是够喜庆的,还有吗?
生(1):我们村里人经常活动的地方贴着一幅春联,很有意思。
上联是: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下联是: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
横批是:春满人间
生(2):春联还可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金秋十月,十七大胜利召开,举世瞩目;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举国欢庆。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对联,我把它记下来了。
上联是:金秋开盛典看神州天翻地覆 十七大光芒辉映山河万里铺锦绣
下联是:众手造辉煌喜中华河清海晏 数十亿眼睛目送嫦娥一号耀月宫
横批是:举世瞩目
师:那你能不能自豪地、骄傲地领着我们读一读?
生(3):能。
(该生领读,其它学生跟着读)
生(4):老师,我们学校校门的对联我认为也很好。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4):好。
园外山水涵秀气
苑中桃李竞芬芳
生5:老师,我们学校的校训那幅对联也很有意义。
师:好,你说。
梅园将春报
花香苦寒来
师:你知道那幅对联的意思吗?
生(4):知道,牌匾上写着呢。“梅园”比喻我们学校;“花香”影射着学生,意味着走向成功。勉励我们要像梅花那样,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立志奋发,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师:说得好。这幅对联写出了学校对我们的期望,是我们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幅不错的对联。那就请你带领我们把这幅对联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该生领读,其他学生跟着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