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记叙文六要素? - 教师博客 小学语文教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3、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1、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5.记叙线索、作用及分类?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
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6.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7.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记叙顺序、作用及类型?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9.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0.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1.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如: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各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所表达的意思
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3.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4.。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5.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16.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17.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8.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9.语言赏析或广告: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0.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21.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22.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3.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留白、泛叙、渲染、铺排、突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
24.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
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5.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26.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考生平时的训练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①.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
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此类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②.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③、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
④.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答题还应注意叙述对象。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27.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28.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9.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30.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补充一段文字。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研读具体语境。首先要符合文中人物的人称,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31.开放性试题应注意: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32.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三是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33.材料.中心.标题
材料 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从生活中选 取加工而成的人物、时间、景物等。要围绕中心取舍。主要材料详写,用墨如泼;次要材料略写,惜墨如金。
中心 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必须明确集中。标题 通常称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
34.首尾.过渡.照应
常见的开头方法:交待事件的基本要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提示内容,引人注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突出中心;交待动机,唤起共鸣。
常见的结尾方法:自然交待结果;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翻出新意;创造气氛,激励感情,引人深思。
过渡与照应:过渡犹如桥梁,把文章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后面对前面内容作必要的回应。文章过渡、照应得好,才能使文章前后连贯、首尾一致。35.情节.场面.细节
情节 a 起因、经过、结果
b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场面 人物活动构成的画面。要突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细节 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典型的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有助于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
36.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37.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38.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
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39.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40.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4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2.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43.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44.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45.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索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的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46.、小说的三要素?
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描写的种类: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47.散文的一般知识 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48.(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
象征:
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引用: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
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幽默风趣。49.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
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描写事物的五个角度:
1、视觉
2、味觉
3、听觉
4、触觉
5、嗅觉
50.语言连贯题。
常见的题型有:在文段中填补句子;调整句子顺序等。
(1)填补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或是结尾总结句;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叙述角度上、用语形式上、句式结构上、语气情调上、要保持一致。
(2)调整句序,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空间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51.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
(1)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议论文,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和议论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过渡词句。
(3)说明文,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52.、关于标题(1)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2)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53.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1)记叙文主要考查概括(文章)故事的主要内容、段意,把握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形象的意义等。
(2)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找出(或概括出)段落中心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完整、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令人信服;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使特征更加鲜明;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画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事物)。
(3)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包括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54.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理解
(1)记叙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记叙的线索(如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地点的变化,某一中心事件等);记叙的详略(理解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过渡、连贯、铺垫和照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以及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2)说明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四周等),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等。
(3)议论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议论文论证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种类(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连贯式)等。55.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方式:
1、以小见大
2、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3、象征
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5、烘托或衬托(正衬或反衬)
6、对比
7、夹叙夹议或叙议结合
8、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或化实为虚(以虚写实)
9、寓理于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借物抒情
10、托物言志
11、讽刺(反语)
说明文中常用的九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分类别
3、下定义
4、作比较
5、打比方
6、列数据
7、列图表
8、作诠释
9、摹状貌
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借代 夸张 排比 反复 对比 对偶 引用 设问 反问 双关 反语 互文 顶真 通感(移觉)56.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
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
关键词句的上下面。例如:2新集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
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
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
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
理解?”(3分)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
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进入角色法
《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指出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
评价能力。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例如:《河北省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七|、其他方法: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复习
一、考试说明:阅读散文、小说等作品,能根据作品特点,结合文化背景,透过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特色和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能作简明的赏析与评价。
二、筛选: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考题要求的有关词句从文章中挑选出来。整合:根据考题的要求,将筛选的信息加以综合,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三、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 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四、考点分析:
1、理解并能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40字)(4分)
07年中考
(一)三轮车夫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 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⑤“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 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11)“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12)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
作者陈大俭
有改动)
8、第①段中画线句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意?(2分)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2)她把心一横:“20就20。”
10、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有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4分)
11、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用文字表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4分)
08年中考
(17分)
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部队在沙井子垦荒,左排长带着几名战士去找水,他们徒步穿过一片一片戈壁,翻过一道一道沙梁。行军壶里的水早已喝干了。他们闻着沙漠干燥的死亡气味,感觉体内的水分仿佛都将被收走。
②夕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救。可是,枪声还没来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③突然,左排长发现了一个闪动——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凝聚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④左排长说:那一刻,我知道有救了,死亡的沙漠出现一只黄羊意味着什么?它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
⑤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总是和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就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
⑥他们喘着粗气,喉咙里仿佛涌上一股火流。黄羊在沙梁上用蹄子刨着沙子,望着绝望的他们。⑦太阳在沙梁上镀了金辉。不一会儿,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晖一起消失了。
⑧终于,翻过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原来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左排长听到了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
⑨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真有这么甜的水呀,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沿着溪流他们找到了溪流的源头。那是一泓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饮水,它披着阳光,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⑩好久没有沾过荤腥的左排长端起了枪。黄羊的眼里没有恐惧,它大概不知道黝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11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胭红。顿时,他惊呆了„„
12第二天,他们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啥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13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咋变味儿了呢? 14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涩又咸。可是,左排长说: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我的嘴巴不会弄虚作假。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15从那以后,左排长就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根据谢志强的小说《黄羊泉》改写)
6.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1)他们闻着沙漠干燥的死亡气味,感觉体内的水分仿佛都将被收走。(2分)(2)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2分)解题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4、给合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拟人 08中考: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1)他们闻着沙漠干燥的死亡气味,感觉体内的水分仿佛都将被收走。(2分)(2)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2分)07中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2)她把心一横:“20就20。”
2、理解并能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和思想,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07中考: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左08中考:排长为什么要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
4、梳理小说的情节,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
5、从不同侧面细致分析人物形象。
6、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人物(又分为烘托象征意义和以景抒情)(2.)点染气氛
(3).推动情节的发展(4.)加强议论和抒情(5.)交代背景
07中考:第①段中画线句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意?(2分)
7、品味小说中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的特点。
8、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评价。
(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07中考: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有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4分)
9、能针对小说的主题、人物特点谈自己的心得、启示、感悟等。
07中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用文字表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4分)
08中考:第11段中“他惊呆了„„”,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左排长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
7.第11段中“他惊呆了„„”,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左排长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40字)(4分)
8.你认为左排长为什么要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4分)
9.首长说黄羊泉的水又苦又涩又咸,而左排长却认为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你认为这泉水原来是苦的还是甜的,为什么?(5分)答案:
8、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9、①“斩钉截铁”表现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②“把心一横”表现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10、参考示例:“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等。
11、勤劳、机智、善良、助认为乐等。
12、表示想法的:“真是个好人啊!”或“他是在帮我啊!”“世上还是好人多啊!”等。表示做法的:“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或“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车钱,迟疑地放回口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等等都可。
6.(1)收走:用拟人的手法极写空气之干燥,环境之恶劣,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对水的渴求。
(2)缀满:写出了花的细碎、繁多,泉边植物生机勃勃的美景,突出了黄羊泉水的滋润。
7.围绕因破坏了美好的东西而痛苦、悔恨和自责等来写。
参考示例:
(1)太可惜了!这样一幅充满温馨和谐的画面而被我破坏了!我真后悔。(2)太残忍了!我竟以怨报德,美丽的黄羊就这样倒下了。
8.因为左排长充满着对黄羊的感激和纪念之情,那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黄羊带给他的生命之水。同时表现左排长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左排长对打死黄羊的一种忏悔。
9.此题答案开放,依据文本,合理推想,理由充分。
参考示例:
(1)泉水原来就是苦的,而感觉“最清甜”,只不过是人的错觉,因为左排长当时渴到了极点,喝到水,生命就有救了,当然会感到甜的。
(2)泉水原来是甜的,现在变苦了,是因为黄羊死了,泉没有了灵性,水就变苦了(或“因为黄羊的血滴到泉水里,所以变苦了”)。
第二篇:记叙文六要素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记叙文的六要素教案
学习课题: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目标:
1.清楚和明确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归纳、概括,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会在写作中将六要素合理有效地运用。
学习重点: 准确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 归纳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中心并运用到写作中。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二、知识讲解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2.地点。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3.人物。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4.起因。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5.经过。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6.结果。“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考点怎样
(二)六要素的考查形式
1、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因为总结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要说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句话就涉及了四个要素。
2、直接考记叙文的要素。
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方法:
1.时间,即所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
(1)直接交代时间:
①可以明确交代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
叙述重大事件、重要事情、庄重场合等一般需要明确交待时间。
如: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因为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精确到分)
②也可以大体交代
如: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从前哪”“上中学后”之类。
《我敬佩的好老师》“前几天„„过了两天”;《洁白的雪》“早晨”。
(2)间接交代时间:
①时令节气、中外节日、物候现象都可以交代时间。
如:元宵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用节日交代)
又如:当大雁冲破雾霭,从千里迢迢之外赶回北方时。(用物候现象交代)
②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清冷的月光洒遍庭院,微风滑过手心,冰凉。(晚上)
又如:一阵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雨后)
③通过叙事交代
如: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春节)
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我一个小纸团。(考试时)
④其它方法
如: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用作者的感受交代时间是冬天)
又如:“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用歌词交代时间是早晨)
注意:
(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通过叙述交代
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医院)
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教室)
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山区)
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答题时概括全面。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1、主物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形象,笔墨较多。
2、次要人物:笔墨较少,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阅读时区分出来才能正确理解中心。
注意答题技巧:
(1)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如《洁白的雪》写了老清洁工和我两个人物。
(2)如果问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只答出主人公即可。
(要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如《洁白的雪》的中心是表现清洁工比白雪还美丽的心灵,所以主人公是清洁工,我只是清洁工事迹的见证者。
(3)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点更是考点)
①事情的叙述者或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如果“我”是次要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
如:《洁白的雪》中的“我”既是事情的叙述者、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我先看到清洁工扫雪,再看到他去通前面的下水道,情节向前发展了。)
③衬托中心人物;
如:《小博士》中的“我”怎么考都考不住小博士,侧面衬托小博士读书多,知识丰富的特点。
④侧面表现中心;
再如:《我敬佩的好老师》中的“我”是事情的见证者,我看见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激动心情,就侧面表现了老师的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例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索尼来一家活动的见证人,增加了故事的直真实性。
例2: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正是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程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这是两个要点: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表现中心)
或者答:可以删,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老师提示,最好是尊重原作,答不删好。)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们了解一件事,总爱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件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如何。其实这就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有把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阅读时,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而这里的“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
是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李,大家都叫她李老师。李老师性格开朗,说话风趣,经常逗大家开心。可是,前几天,我们突然找不到李老师往日的笑脸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老师脸色发青,表情难看。同学们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我心里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师,您怎么了?
过了两天,我们正在上着语文课,老师捂着肚子走出教室,招手叫我出来,费力地说:“你去帮我倒点热水来,记住,要热的。”我飞快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跑回教室。把水递给了老师。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把几片药丸倒在了手心,先喝下一口水,然后将手里的药丸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了下去。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看着老师吃下药,眼睛都湿润了。
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老师生病了,这几天您还是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多好的老师啊!
老师吃完药后,若无其事地说: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老师就这样忍着疼痛,艰难地讲解着。大家听得更专心。老师看见我们这么专心,又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老师啊老师,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
注意:先找出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李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事。
(而第(1)段老师一向很风趣和第(2)段是老师几天来脸色很难看是主体事件的铺垫,说明老师几天来一直在带病上课。而需要概括六要素的应该是主体事件,所以主体事件应在第(3)段到第(5)段。)
分析: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李老师、我、同学们
起因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李老师怎么样了?---肚子疼厉害了。(因为前面说过老师已经生病几天了,而上课时没有吃药,说明不太厉害。今天得吃药就说明疼得厉害了)
起因为----李老师上课时肚子疼得厉害。
经过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我、大家
李老师做什么了?----让我拿水,她吃药。吃药后又讲课。
我呢?----拿来水。
大家做什么呢?----看着老师吃药,听讲。
经过为----李老师让我拿来水吃了药,继续给大家上课。
结果部分都有谁?----李老师、同学们
同学们怎样了?----更专心了。李老师呢?----笑了。
结果为----李老师看我们听得更专心了,终于笑了。
三、例题精析
平凡的感动
早上起来天阴沉沉的,让人觉得很压抑。送女儿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早晨走得匆忙忘记带雨具了,又急着赶时间上班,结果淋得透湿,狼狈不堪。
紧张忙碌了一天,又累又困。去接放学的女儿,心情也不好,女儿想到游乐场去玩,我不同意。女儿看到我一脸的倦意,拉着我的手要和我说话,我只好蹲下来。女儿用小手捧着我的脸,盯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早上是不是淋雨了?”我有些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女儿认真地说:“早上我看到同学的妈妈送他来上学时衣服都淋湿了,我好着急,知道妈妈在路上,担心你淋湿感冒了。”女儿说着把小手放在我的额头上,以前女儿感冒我都是这样试探的,不想只有五岁的小人儿却记得这些细节,一股暖流传遍我全身。以前我一直以为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懂事,没想到小小年纪她就会关心人。
我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说:“宝贝儿,你想去哪儿,妈妈带你去。”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到奶奶家去。”我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就赶紧回家睡了,头疼的厉害,可能真的感冒了。不知睡了多久,女儿回来了,她站在我面前,用小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时不时地把手放在我的额前试探着,我感到口干舌燥,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可能真的是发烧了。我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宝贝儿妈妈生病了,你自己去看电视吧。”女儿说:“我从奶奶家给你带饭了,你起来吃吧。”我摆了摆手表示我吃不下,我看到女儿离开了卧室,心里很难过,可是我实在是爬不起来,炎热的酷暑紧张的工作烦琐的家务,我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会儿,就一小会儿,我就可以支撑着起来,陪伴我的女儿。我想着,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女儿又来了,她站在我面前,声音哑哑的,:“妈妈,我给你泡了药,你起来喝吧。你还没吃饭呢?”女儿说着,但她不敢哭出声来。我赶紧坐起来一边接过女儿手里的碗,一边替她擦眼泪。她找了好久只找到“护彤”,是一种小儿退烧药,看着女儿可怜的样子,我也顾不了那么多,昂起头把药喝光了。说也奇怪,不一会儿,出了一身汁,烧居然退了。
我欣慰地抱着女儿,觉得她突然长大了。
第二天,太阳透过我们的窗户,照在熟睡的女儿身上。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关心别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我们都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上,要在平凡中体会感动,在感动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时间:一个雨天
地点:有变化,主要是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家里
人物:“我”、“我”的女儿
起因:送女儿淋雨
经过:“我”送女儿上学淋雨,下班后接放学的女儿,女儿关心“我”,送女儿去奶 奶家后,“我”发烧了,回家的女儿照顾“我”,为我泡药。
结果:感受到平凡的幸福
【解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四、迁移训练
(一)词典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适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案】 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解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
(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答案】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解析】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穷人的风骨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少了多少呢?
⑥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 起因:一位贫穷的父亲为女儿送钱,却发现少了一张5元的钞票;经过:“我”搭上自己的5元钱,并将零钱换成整钞交给他女儿;结果:“父亲”从女儿那儿得知实情,执意还给“我5元钱。
五、课程小结
寻找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一种情况:用自己的话去概括;第二种 情况:根据文中的隐含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
第三篇:记叙文的六要素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记叙文的六要素教案 分类: 现代文阅读
学习课题: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目标:
1.清楚和明确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归纳、概括,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会在写作中将六要素合理有效地运用。
学习重点: 准确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 归纳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中心并运用到写作中。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二、知识讲解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2.地点。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3.人物。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4.起因。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5.经过。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6.结果。“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考点怎样
(二)六要素的考查形式
1、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因为总结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要说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句话就涉及了四个要素。
2、直接考记叙文的要素。
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方法:
1.时间,即所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
(1)直接交代时间:
①可以明确交代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
叙述重大事件、重要事情、庄重场合等一般需要明确交待时间。
如: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因为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精确到分)
②也可以大体交代
如: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从前哪”“上中学后”之类。
《我敬佩的好老师》“前几天……过了两天”;《洁白的雪》“早晨”。
(2)间接交代时间:
①时令节气、中外节日、物候现象都可以交代时间。
如:元宵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用节日交代)
又如:当大雁冲破雾霭,从千里迢迢之外赶回北方时。(用物候现象交代)
②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清冷的月光洒遍庭院,微风滑过手心,冰凉。(晚上)
又如:一阵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雨后)
③通过叙事交代
如: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春节)
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我一个小纸团。(考试时)
④其它方法
如: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用作者的感受交代时间是冬天)
又如:“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用歌词交代时间是早晨)
注意:
(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通过叙述交代
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医院)
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教室)
‚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山区)
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答题时概括全面。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1、主物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形象,笔墨较多。
2、次要人物:笔墨较少,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阅读时区分出来才能正确理解中心。
注意答题技巧:
(1)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如《洁白的雪》写了老清洁工和我两个人物。
(2)如果问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只答出主人公即可。
(要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如《洁白的雪》的中心是表现清洁工比白雪还美丽的心灵,所以主人公是清洁工,我只是清洁工事迹的见证者。
(3)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点更是考点)
①事情的叙述者或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如果“我”是次要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
如:《洁白的雪》中的“我”既是事情的叙述者、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我先看到清洁工扫雪,再看到他去通前面的下水道,情节向前发展了。)
③衬托中心人物;
如:《小博士》中的“我”怎么考都考不住小博士,侧面衬托小博士读书多,知识丰富的特点。
④侧面表现中心;
再如:《我敬佩的好老师》中的“我”是事情的见证者,我看见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激动心情,就侧面表现了老师的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例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索尼来一家活动的见证人,增加了故事的直真实性。
例2: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正是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程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这是两个要点: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表现中心)
或者答:可以删,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老师提示,最好是尊重原作,答不删好。)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们了解一件事,总爱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件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如何。其实这就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有把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阅读时,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而这里的“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
是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李,大家都叫她李老师。李老师性格开朗,说话风趣,经常逗大家开心。可是,前几天,我们突然找不到李老师往日的笑脸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老师脸色发青,表情难看。同学们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我心里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师,您怎么了?
过了两天,我们正在上着语文课,老师捂着肚子走出教室,招手叫我出来,费力地说:“你去帮我倒点热水来,记住,要热的。”我飞快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跑回教室。把水递给了老师。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把几片药丸倒在了手心,先喝下一口水,然后将手里的药丸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了下去。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看着老师吃下药,眼睛都湿润了。
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老师生病了,这几天您还是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多好的老师啊!
老师吃完药后,若无其事地说: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老师就这样忍着疼痛,艰难地讲解着。大家听得更专心。老师看见我们这么专心,又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老师啊老师,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
注意:先找出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李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事。
(而第(1)段老师一向很风趣和第(2)段是老师几天来脸色很难看是主体事件的铺垫,说明老师几天来一直在带病上课。而需要概括六要素的应该是主体事件,所以主体事件应在第(3)段到第(5)段。)
分析: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李老师、我、同学们
起因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李老师怎么样了?---肚子疼厉害了。(因为前面说过老师已经生病几天了,而上课时没有吃药,说明不太厉害。今天得吃药就说明疼得厉害了)
起因为----李老师上课时肚子疼得厉害。
经过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我、大家
李老师做什么了?----让我拿水,她吃药。吃药后又讲课。
我呢?----拿来水。
大家做什么呢?----看着老师吃药,听讲。
经过为----李老师让我拿来水吃了药,继续给大家上课。
结果部分都有谁?----李老师、同学们
同学们怎样了?----更专心了。李老师呢?----笑了。
结果为----李老师看我们听得更专心了,终于笑了。
三、例题精析
平凡的感动
早上起来天阴沉沉的,让人觉得很压抑。送女儿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早晨走得匆忙忘记带雨具了,又急着赶时间上班,结果淋得透湿,狼狈不堪。
紧张忙碌了一天,又累又困。去接放学的女儿,心情也不好,女儿想到游乐场去玩,我不同意。女儿看到我一脸的倦意,拉着我的手要和我说话,我只好蹲下来。女儿用小手捧着我的脸,盯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早上是不是淋雨了?”我有些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女儿认真地说:“早上我看到同学的妈妈送他来上学时衣服都淋湿了,我好着急,知道妈妈在路上,担心你淋湿感冒了。”女儿说着把小手放在我的额头上,以前女儿感冒我都是这样试探的,不想只有五岁的小人儿却记得这些细节,一股暖流传遍我全身。以前我一直以为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懂事,没想到小小年纪她就会关心人。
我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说:“宝贝儿,你想去哪儿,妈妈带你去。”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到奶奶家去。”我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就赶紧回家睡了,头疼的厉害,可能真的感冒了。不知睡了多久,女儿回来了,她站在我面前,用小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时不时地把手放在我的额前试探着,我感到口干舌燥,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可能真的是发烧了。我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宝贝儿妈妈生病了,你自己去看电视吧。”女儿说:“我从奶奶家给你带饭了,你起来吃吧。”我摆了摆手表示我吃不下,我看到女儿离开了卧室,心里很难过,可是我实在是爬不起来,炎热的酷暑紧张的工作烦琐的家务,我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会儿,就一小会儿,我就可以支撑着起来,陪伴我的女儿。我想着,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女儿又来了,她站在我面前,声音哑哑的,:“妈妈,我给你泡了药,你起来喝吧。你还没吃饭呢?”女儿说着,但她不敢哭出声来。我赶紧坐起来一边接过女儿手里的碗,一边替她擦眼泪。她找了好久只找到“护彤”,是一种小儿退烧药,看着女儿可怜的样子,我也顾不了那么多,昂起头把药喝光了。说也奇怪,不一会儿,出了一身汁,烧居然退了。
我欣慰地抱着女儿,觉得她突然长大了。
第二天,太阳透过我们的窗户,照在熟睡的女儿身上。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关心别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我们都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上,要在平凡中体会感动,在感动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时间:一个雨天
地点:有变化,主要是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家里
人物:“我”、“我”的女儿
起因:送女儿淋雨
经过:“我”送女儿上学淋雨,下班后接放学的女儿,女儿关心“我”,送女儿去奶 奶家后,“我”发烧了,回家的女儿照顾“我”,为我泡药。
结果:感受到平凡的幸福
【解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四篇:记叙文六要素一般指时间
记叙文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第五篇:记叙文写作(主讲六要素)(模版)
记叙文写作
一.什么是记叙文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写人物的记叙文以塑造性格鲜明而又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它的情节安排不是以“事”为主,而是以“人”为主,文中的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等表达方式都是为写人服务的。
内容清楚是记叙文的最基本要求,要准确具体地描写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具体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其中主要的是要写好人物在事件发展中的言行,表现他们的思想。
记人的作文还要详略得当,有的地方需浓墨重彩,有的地方轻描淡写,还有的地方干脆空着。
二.写作要点
1.明确写作目的和叙述的中心思想,段落叙述始终围绕着主题而展开,避免空间的叙述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一篇记叙文,无论长短如何都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实,因此,在下笔时必须明确:该从何处开始叙述,该在何处结束叙述,以及应该提供何种事实才能使叙述完整。
3.一篇好叙述文需要直接或间接表达以下六个问题,即:when——该事发生的时间;where——该事发生的地点;who——人物角色是谁;what——发生的是什么事;why——该事发生的原因;以及how——事件的结果是如何造成的等等。
4.写作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穿插叙述”的方法,但初学者最好采用“顺叙”的方法进行训练,以情节发生时间的先后为序。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结局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行动描写
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此类描写比较常见的失误:
(1)对人物的动作不加选择与取舍,不明白动作描写的目的。
(2)动作描写与人物身份的年龄、性格不符,对人物缺乏细致的观察。(3)动作描写不准确,不具体,不形象,词汇贫乏,语言表述力差。
2.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接描写心理。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2)动作表情写心理。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3)环境写心理。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4)内心独白写心理。“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5)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祝福》结尾: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二)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方式。
一般写作用顺叙,但为了突出结局,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这可以设置悬念。
插叙、补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
(三)情节
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那儿。
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但我们也不必太拘泥,学一学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个,合成一个”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充实丰富。
情节的构思将直接决定一篇文章的好坏,物别是写事的记叙文,当然写人的记叙文也要通过一个事儿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样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就应该斟酌了。
作文虽然不是文艺创作,但其中也少不了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记叙文在写人或记事中要善于借鉴一些表现手法,当然这也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怎样可以写出一波三折的作品呢?
1.设置悬念
2.一波三折
3.突破常规(依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一则具有突破常规的作文:冬天的冰雪路、清晨、上学去的小芳、买豆腐的老奶奶)
四.记叙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结构文章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
可作线索的内容多种多样:物为线索;感情为线索;一件事为线索;一句话为线索;游踪线索。
2.要有复杂记叙文的特点,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靠议论、抒情来得以落实。
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升华,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记叙文中,往往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艺术感染力。
3.要综合调动多种写作技法,从形象的刻画,到语言的使用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表现技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