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量大,有虎头蛇尾之感。
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时太拘紧,没能如期完成任务,有前松后紧之感。看来是自己对学生了解不足。
2.胆子小,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受自己教学理念束缚,对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接受较差,放不开手,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所以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较多,不放心的地方太多,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3.课堂调控能力较差,受课件束缚。
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教学实际来调控课堂进程,受课件束缚,好像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本节课自认为较为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说明文应该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都有意识的在培养。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相关知识及能力。
2.注重语文课的语文味,如语言的品析、给图片配上解说词,从这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文的能力。
3.学以致用。积累的物候谚语和农谚,对学生的生活会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教案及可有反思
任红军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 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 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略)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 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 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 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 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
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解释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蕴含着一些科学常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努力上成一篇语文课,而不是常识课。课文中“准是”一词的处理,通过换字(一定、肯定)处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往”这个词的词义理解,则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这个词,则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管齐下,收到了实效。此外,以读代讲,是一种极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读。小班教学、小组围坐,便于讨论,互助、互帮精神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组长带领下的自主学习,较为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体。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加入了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视频资料。不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五篇: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课后反思[范文模版]
《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课后反思
东关中学赵慧琴
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落实思想品德课的一些教学思想,取得看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课后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从教学模式上,采用三环节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课中实施和作业强化”三个环节,通过精心组织课前预习,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自学,这为“课中实施”真正做到“三讲三不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增加学生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打造高效课堂。我本人认为,三环节教学的突出优势就是切实把以往对课后巩固的关注转移到了课前预习上,既能有利于学生自学、合作、质疑等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化。
2、从教学原则上,做到“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
如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环境调查,课中组织学生“为校园更加美丽献计献策”以及课后让学生“为翠峰山的旅游开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等,都较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3、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中学习,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动态、主动、多元、开放的状态,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4、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并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课下、课上主动参与教学。本节课使用了《地球,你好吗?》、《灭绝动物墓地》视频资料和大量的图片,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课中实施效率的提高。
5、从教学资料的选择上体现典型性和新颖性。选取材料时,为了突破“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选取了《灭绝动物墓地》”和“中国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现状”两个材料,而在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紧密结合时事热点,选取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材料都有较好的代表性,为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教材内容的呈现和巩固起到了明显的效果,6、从教学的创新性上来说,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一是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学校的美景,先复习上一节课的“鉴赏自然美景”的方法;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必做”和“选作”两种类型,再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设计了“为翠峰山的旅游开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这个实践性作业,这些做法虽不新颖,但最起码也算是教学技巧的运用吧!
7、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为了突破“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难点,我选取了《灭绝动物墓地》”和“中国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现状”两个材料,从情感和知识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为了让学生掌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这一教学重点,我精选了四组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让学生分析感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应该加以改进:
1、学生的活动设计。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优化,如可以采用小品、分组比赛等形式。
2、教学材料的选择。应该选择典型的能够最有效辅助教学的材料,如作业中的材料分析如果置换到“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问题中讲解会更有效。
3、预习学案的设计。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抓好“课前预习”,而预习学案的设计是学生能否高效预习的关键。应该进一步研究预习学案的设计,在学案中突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设计。
总之,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我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近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