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作者:唐美香指导老师:杨灿荣
摘 要:中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占大数,所以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关键字:中小学数学的特点;衔接工作;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所谓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的过渡和教学方法的过渡这两个方面。因此,加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一现象在农村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经调查研究,笔者分析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留守儿童”偏多,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
5.在小学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过厌学思想. 另外从德育来看,有以下一些现状:
现状一:重“智”轻“德”.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现状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现状三: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现状四: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种现象扼杀在萌芽阶段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一学习的新生,对过去的同学、老师总有一股留恋之情,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的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因为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对他们处处关心.我们要把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延续下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关爱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有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在作业本上,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你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既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又给教师力量和智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 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应生动、自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
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一、讲求练习实效,提高计算能力 目前,在小学的计算课上,教师普遍能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练习的形式较多,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教师在新授前采用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基本运算题。这种练习形式,费时不多,练的量多,检查面广。学生既要算得对,又要
算得快长期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心算能力十分有益。为了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法则,老师们比较注意课堂教学信自、的即时反馈。例如,学生集体笔练时,教师指名一、二个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然后拿出来让全班学生对比,评讲,订正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辅导后进生,发现典型错例,及时提出来教育全班学生,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的教师根据教材的难点或学生易错处设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辨析、揭谬过程中巩固正确的计算方法。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的初一学生大都是12至13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去读一读、听一听、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等着我们.比如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等等.
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和特点,注重科学的衔接。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衔接,特别是家长,且不可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如一些小学生在没有学好其自身课程时,就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初中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其愿望是为孩子上中学后有个比较好的基础。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过了头的衔接是有许多危害的。其次要在注重教育的重点的同时,应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我们知道,理想的中小衔接应该是二者之间,前后既没有间隙,又没有重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孩子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把握好了连续性,衔接过程就不会重复停滞;衔接过了头,则会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科学正确的中小学衔接,是搞好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希望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积极行动起来,重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抓好中小学衔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总之,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涉及面广,给我们初中教学带来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只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务实的态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确保绝大多数初一新生成功完成由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为以后初中数学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双嬴”。让素质教育在农村教学中真正地“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方法与思想》,陈立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李连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中小学数学》(初中版)[J],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5.12
4.《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
第二篇: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广州四中聚贤中学
数学科
林结英
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使学生顺利从小学适应中学学习的关键。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很多知识都是为初中做铺垫;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和延伸,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静态到动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数学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变化,帮助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如何才能准确抓住其内在联系,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呢? 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衔接的原因
1、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也不愿意承担为学生初中学习做铺垫的教学任务 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甚至也不去想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事实上课程标准六年级教材内容,明显就是完成小学向初中过度。例如,六年级“位置”一单元是为初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下册出现了“负数”为初一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做准备;特别是“解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题目列算术式比列方程简单,有些列方程比列算术式简单,更何况两者的解题思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因此,有些小学老师怕“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的方法越多越容易混淆,担心学生考不高分,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做重点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一下,却不知这正是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铺设的一步。2.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如上面所说,“负数”,“相反数”等一些概念,其实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初一的教师你们都知道吗?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很多教师认为,初一的内容太过于简单,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差异就开始慢慢呈现。
3.学生不能适应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的因素
刚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中学教师也很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要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工作。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衔接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因,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有义务为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承担起这个责任。下面就教学内容上提以下几点:
1、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
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就引入了负数,目的让学生对负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入中学后进一步学习负数搭建了一个斜坡,从而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领域,这就要求六年级的老师抓好这一过渡。如讲负数的概念时,先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作用,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事物,然后再形象的去归纳负数的概念。
2、数到式的衔接
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
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意义十分重大。其实,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有关字母表示数的问题,也是我们中考的重点,也是学生步入高中学习后的重点。
3、算术式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六年级里解决问题已经引入列方程来解决,但多数老师和学生还是喜欢利用算术法。进入中学后,要求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几何上的衔接
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直观的学习,中学有三个方面跟小学是一致的,也是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另外中学跟小学相比有一个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图形与证明。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并且要求要有完整的格式。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图形学生在小学到接触过,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有兴趣也能接受新知识。
5、统计与概率上的衔接
统计与概率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小学教材到中学教材每一册
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从最简单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始,目的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六年级已经会把收集到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如,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并从中读取有关的信息。但到初中明显对该部分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有概率,方差,中位数等。只有将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打造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从内容上关注如何衔接的问题,方法上也应该要多加留意。
1、小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巩固,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
赖性。在初中,教师教法发生了变化,此时必须做好教法和学法的衔接,既要耐心讲解引导,又要放手鼓励探究,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2、初中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上进
愿望,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的过渡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依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能够接受,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甚至比具体个别知识的渗透更为重要。
4、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
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督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让他们去研讨;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
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改进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总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不能全部列举,真正能影响我们的只有中学与小学老师的意识,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得以重视,真正地做好沟通这一步,最后受益还是我们的学生。而我们初中的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做好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力求为学生高中的学习做铺垫,也算是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第三篇: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
香乐一中 任丽君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我们传统的小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第三学段为中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分设开课,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诸多的不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引起家长的疑问。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少。有的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不少小学毕业生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二是小学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三是学生方面,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四是教材方面,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有脱节的现象。
(二)小学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下降人数多,甚至存在有些科目成绩断层和学生偏科现象。
(三)学生未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进入初一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在与中学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初一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不会做笔记、不会复习等问题。
(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中学师生认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现在中学有关的知识时,存在表达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这说明不少小学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缺乏了解,不能长远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中小学教学衔接努力方向
(一)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二)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中学各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三)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也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的份内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发现衔接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业务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己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纵向联系的了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在小学,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4.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教学方法的衔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还有待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
如 何 做 好 中 小 学 教 育 衔 接
任丽君
香乐一中
第四篇:做好中小学少先队衔接工作
做好中小学少先队衔接工作
摘要:当小学的少先队员跨进中学大门之后,便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一点尤为明显: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少先队组织在他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低,对少先队不再重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且,这样的问题必须引起中学辅导员的重视。虽然中学是以团的工作为主,但少先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跨入中学后的少先队员出现此项问题的原因入手,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策,旨在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少先队、衔接、问题成因、对策
著名的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一生中关键的往往是那几步,而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搞好中小学衔接过渡问题一直是个热点。课业增多、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等问题往往是衔接过渡是大家所重点关注的,而我认过度过程中少先队工作的衔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的六年完全是少先队的六年,不夹杂任何其它的成分,而中学的少先队则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其组织形式必然与小学有所区别,所以做好中小学少先队衔接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现阶段,刚跨入中学的少先队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不再戴红领巾了;对少先队不是那么感兴趣了;参加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似乎少先队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六年来的少先队倦怠感 一转眼,入队已经六年了,留在这些刚跨进初中大门的少先队员心中的不再是六年前的慷慨激昂,那份兴奋也早已荡然无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他们跨进初中后,那曾经庄严的系在胸前的红领巾已不复存在。这是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当然,他们还有很多其它的表达方式:六年前在星星火炬下的庄严誓词早已忘记;曾经熟记于心的少先队员守则也不再记得;小学时曾向往的中队委、大队委也已不在乎。但所有的这些并不能怪责这些可爱的少先队员们,毕竟他们已经在少先队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倦怠感是总会有的。同时,他们也跨入了一个新的心理阶段,出现这些现象在所难免。这些问题也并不能表示这些少先队员们不再热爱陪伴自己欢度六年的少先队组织了,相反,他们可能想借助初中这个新的平台,实现自己新的梦想,为自己的将来勾勒出另一幅美妙的图画。
二、繁重的学业负担加上少之又少的活动
本来在小学里,少先队活动可谓开展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少先队员们除了学习,还有着精彩的课余生活。而跨进中学大门后,校园环境改变了,活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作业、上不完的主课、做不完的试卷,评价标准也骤然缩小成单一化的——成绩评价体制。少先队组织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少先队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少,就更谈不上少先队文化了。队员们变得茫然,他们感到进了中学就像进入了地狱,因为这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渐渐地,他们完全被学习得压力所压垮,再也提不起兴趣去参加少先队活动。于是,少先队就这样被一点一点淡忘。
三、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转变
跨进中学大门之后,改变的不仅仅是角色,还包括心理。当这些少先队员走到了13-15岁的年龄阶段时,他们正渐渐失去从前的天真烂漫,快乐无邪,取而代之的是多了一份敏感,多了一些危机,同时也多了许多责任。心理上的转变很可能改变他们对少先队的认识:原本觉得很有趣的少先队活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幼稚;原本有些敬畏的少先队标识,他们开始不在乎了。现在的这群少先队员
更在乎自己的穿着,看重自己的体貌,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异性的看法。他们已经走上了心理正迈向成熟必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追求的是一些虚幻的,理想中的东西,少先队这样的组织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种种的迹象都表明,少先队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鉴于以上问题,做好中小学少先队工作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少先队员们在进入初中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开展符合青少年认知的活动
进入初中后,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大队部已经不可能再和小学一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好那些为数不多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六年的时光,少先队员们已经参加过无数次各种形式的活动,那份新鲜感也早已荡然无存;再者,进入青春期的少先队员们已经不再认同小学的少先队活动形式,会觉得以前的那些活动太过幼稚。因此,在开展得活动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
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和上个世纪的青少年有所不同,他们现在更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拿出来。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青少年这样的心理特征,每次活动都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尽情表现自己。其次,进入青春期的少先队员更喜爱时尚元素较多的东西,开展活动时也得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搞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让队员广泛参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引入活动,提高活动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可以开展文化艺术节等诸如此类的活动,让中学的少先队员能真正参与进来。其三,做好活动的总结报道,让班队主题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全校主题活动的交流与提高。虽然中学里比较注重学业,但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这些少先队活动,相信对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做好推优入团工作 六年少先队的倦怠,以及对中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团的教育给了这些少先队员新的契机。共青团组织对于少先队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组织,这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目标,激发出他们的活力。
团队衔接是中学少先队的特别任务,这一方面是由于少先队与共青团的组织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学少先队员自身的进步和成长需求。团队衔接的具体任务有:共青团的基础知识教育、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等。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团队衔接的教育工作应当遵照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做好推荐中学优秀少先队员入团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以及《推荐优秀少先队员入团的发展对象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少先队组织来承担和实施。
首先,推选初一年级优秀的少先队员参加团课学习。在团课上,让他们充分了解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具体有哪些知识,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以及如何才能加入共青团。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让少先队员明白,团组织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组织,给他们充分的信心,明确入团的标准。其次,高年级的团员组织活动时,应将初一年级优秀的少先队员以及入团积极分子都组织起来,一起开展活动。给这些少先队员零距离接触真正的团员活动,提高团组织的感染力。最后,在每年的六月一日,团委都将会组织召开隆重的“推优入团”仪式。校团委将会宣布推优入团少先队员名单,为新团员授团徽,新团员宣誓。火红的团旗下,新团员们誓言豪迈,青春的活力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火红的团旗下,一批同龄人中的先进分子,率先迈开了进取的步伐。共青团组织又一次补充了新鲜的血
液。
做好推优入团工作必然会给少先队员带来新的刺激,他们会再一次焕发出活力,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从而推进初中少先队以及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中小学少先队过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少先队员人生中这一次重要的转折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少先队员还是共青团员,都是国家的希望,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做好衔接工作,不仅是团队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帮助少先队员完成好这次重要的过渡,将会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青年后备人才。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为中小学少先队衔接工作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南湖二中
庆晨 10.10.13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衔接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衔接工作
-------顾家店中学吴远明
摘 要: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字:中小学数学的特点;衔接工作;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连贯非常紧密。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的基础。因此,除了要把这个基础打牢之外,还必须注意到知识间的衔接,特别是与初中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教小学想中学”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使中小学能顺利有效地“对接”。
关键字:数学教学 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新课程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建立,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
然而,从我所亲身经历的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相比,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现在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我认为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没有能力注意,学生在星期天处于完全自由无人管理状态.
5.在小学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过厌学思想.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继续学习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在七年级上学期一两个月时间里呢?我自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了高效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七年级学习的新生,对过去的同学、老师总有一股留恋之情,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的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因为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对他们处处关心.我们要把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延续下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关爱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有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在作业本上,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既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又给教师力量和智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 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应生动、自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臵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的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2至13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去
读一读、听一听、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等着我们.比如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等等.
总之,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涉及面广,给我们初中教学带来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只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务实的态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确保绝大多数初一新生成功完成由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为以后初中数学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双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