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1:5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方法的多样性。

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

1、相同数位不对齐。

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

3、不用直尺画横线。

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

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本节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 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在作业讲评课进行加强指导。

③ 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规范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以下是我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一、能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点拨,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列除法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和余数的写法,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出错较多。

第二、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对于练习过分重视讲解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把学生练习错误处置于投影,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实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数学语言要精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还不充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中加以达成与突破。《租船》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

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派车》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材的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怎样引导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由浅入深的解题?学生会填表格并能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知道我们的学生可能能想出一些办法,但是要是学生的思路更条理清晰,还是作一些铺垫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要去春游的情境,让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我把题目中的问题改为:

(1)如果都做大车要几辆?

(2)如果都坐小车,要几辆?

(3)还可以怎样派车?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讨论,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方法,接着就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大家在讨论中明白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而没有空位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把人数变为29人,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至少3种派车方法,有的甚至想到了5、6种方法,接着大家在比较中,明白最佳的解决策略。

反思这节课,学生能想出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每个同学除了自己想到得解决问题策略外,还在与同伴得交流中,开阔了思维空间,提高了解决问题得能力。成功之处在于:

(一)在较复杂问题解决之前给学生搭好了脚手架,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本身是比较难的,课始设置了由易到难的问题铺设,使学生在试着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样空位比较多,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能不能2种车各租一些,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多种方法;

(二)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和交流机会。注意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动脑想办法,即便没有更好方法的同学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也受到启示。

上完这节课,觉得知识挺难的,大部分学生有点难消化。可能还得“加餐”,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给他们集体交流的机会,多举例,多进行方法多样解法的训练,让他们多练习相同题型。学生一定会把握这个问题的模式。

《小熊购物》教学反思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节课重点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让一组学生当“小小售货员”,另两组学生当“小顾客”,买卖东西,算价钱,在这样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很快的就能自已总结出有加法又有乘法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多样化,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择优能力。允许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买鲜花》教学反思

本课创设了“买鲜花”的问题情境,教学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通过“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算除法,再算减法。学生已经会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除法问题,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底蕴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结合教学反思如下:

1、本课在小组活动时,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要求每个人先自已动脑,在思考出方法后,再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

2、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特别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出来。我们知道,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会更加深入。而记录自己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顺自己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这一做法也能帮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方法。

3、鼓励学生对其他人的方法提出问题,并让被提问者自己解释。

4、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对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过河》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明白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解决带有小括号的题时,都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通过比较有小括号和没有小括号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在教学时一个班让学生观察,思考,做练习,互相交流,老师归纳小结强调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而另一个班,我在原有的练习基础上增加了读算式的练习,通过大量读算式的练习让孩子们来强化自己所理解的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前面的班因为是老师小结归纳,因此感觉上有些死板,不够灵活,小朋友的记忆也是强制性的,而后一个班因为经历过大量读算式的练习,所以感觉上孩子们通过练习能够明确学与用联系的较为紧密,而且孩子们乐于其中。

辨认方向教学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加深体验。这节课共设计了三大活动。

(1)游广场。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是我备课时认真考虑的问题。我选择了创设游巫峡广场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到广场开展活动,初步了解和感受九个明显建筑物的所处方向与位置,使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在课上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会初步感受新方向。

(2)制作方向板。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3)辨认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辟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

《认识路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提出的《空间与图形》范畴中《方向与位置》领域,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学生一年级学会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术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二年级上册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了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通过为小客人介绍行车的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的路线,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以谁为中心这一训练,教师可应在补充一下,个别学生仍然找不准。注意强调用手势来表示所学的八个方向,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数一数教学反思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探究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本节课我力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并认识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演示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师与生密切配合,教与学相得益彰,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与收获吧!

不足之处:课堂上应该渗透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学。另外如果在“数一数“环节,能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教具,可能效果会更好的。

《拨一拨》的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汇报课中,我上了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二课时《拨一拨》。本单元把认数的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然后利用正方体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实际感觉“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等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使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丰富了孩子对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教学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

(1)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了一组生活中的信息:各种电器的价钱,然后要求学生试着读一读,再将这些数的不同读法进行分类。《数学课程标准》赋予给我们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去探究、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

(2)师生互动。老师读数孩子在计数器上拨数、老师拨数学生写,老师读数学生写。

通过上面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读、写数万以内数的方法。

在教学中目标明确,老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使整堂课融入在读、写、思维之中;读数写数时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尝试自己去完成,老师适时点拨。在学生把9030写成90030的时候,不应该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那个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只有经历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最终达到反思的目的,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这里还要感谢我们教研组的成员及听课的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商场电器打折大优惠的数学情境,从商品的价格入手,直接让学生体会大数之间的大小区别。本课教学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作了创造性使用,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帮小朋友选择电器这一数学情境之中。

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挑选商品”活动中,“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逐步的“内化”。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并感受着“数学好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3、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巩固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4、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是我课后需要思考的,尤其是没有多少障碍的问题本不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合作时,应该先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时再小组交流。

3、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千米有多长”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这个概念很模糊,认识起来很难。因此一定要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才能建立起1千米这个概念。

围绕“1千米有多长”这个问题,我先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量出一段10米长的距离,让学生分组按平时的走路步伐走一走需要多少步。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算,“100米要走几步?”、“1000米要走几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沿着200米的跑道走走要几步,按这个结果进行推算,帮助建立1000米的概念。为了进一步体验1千米有多长。接着让两个学生把手伸平,让学生说说有多长?“两米多。”然后逐个

加人,一直到9个人时,请一个学生来量量大约有几米?“大约10米。”从而进行推算,20米要几人,30米呢?40米呢?我们班的同学都把手伸平连起来大约50米,那两个班就是大约100米;我们年级就是300米,两个年级就是600米,三个年级18个班就是大约900米,那1000米要几个班呢?“要20个班的同学手伸平连起来”然后问学生:“1000米给你什么感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从数学推理的角度感受1千米有多长之前,我创造了这3个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现实中的10米,200米,从而将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买电器》教学反思}

个人反思:

这是一节关于整

十、整百的口算的计算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多地在解决问题上讲解,导致接下来的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方面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在练习说算理方面的时间也比较欠缺。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先先做一些整十的口算练习,然后通过情境引出课题,在情境引入方面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在计算过程上多花时间,反复地让学生说出解决计算的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进行练一练1的练习时,学生们要特别注意1200+800这一道题目,不少孩子会在进位的时候出错,算出得数是10000;而学生在进行这一题的计算时,有几种算法如:12个百加8个百是20个百就是2000;2个百加8个百是10个百就是1000再加上1000就是2000„„。

回收废电池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

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平时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入手,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并且引出新课的学习。

2、在讨论一班和二班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尝试着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并且选出代表讲解思考过程,其他组员给与补充的形式,不但让孩子学到算法的多样性,还从中感到学习的乐趣,不会觉得计算题的枯燥无味。而且让孩子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在巩固练习中,还设计了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淘气解决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即一步进位、连续进位的加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小熊购物》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教师 高斌

教学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数一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探究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本节课我力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并认识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演示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师与生密切配合,教与学相得益彰,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与收获吧!不足之处:课堂上应该渗透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学。另外如果在“数一数“环节,能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教具,可能效果会更好的。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这是测量长度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章节,教学后做了如下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租船》教学反思

平原小学

高斌

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剪一剪》教学反思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首先我发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

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

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

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

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教学的。

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

拨一拨:123、999、478、304、580、1256、9652 写一写:30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说一说:999、888、234、506、7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

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

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

为了帮助记忆,指出1320、1300哪个数容易记住,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把它看成整千的整百的整十的就方便的多了。但还有不清楚的学生只有在下次多下工夫。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教学反思

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时都能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解决,有个别潜能生总是无法理解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分的练习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需要增加一些两步计算的试题来进行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如果在这节中学生自己设计使用小括号的习题,然后再自已解答会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小括号。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练习中的第4题(计算球赛各队总分),题目本身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让学生无法理解。我在让学生练习这样的表格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改编,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事件,如:

(在黑板画表格)利用三个班级打两场球赛的得分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孩子们理解了,从而找出解答第4题的方法。有些学生喜欢列综合算式解答,有些学生喜欢列分步列式。我想:适当的也应该要求大家都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节课的内

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出计算方法,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让数学课堂也充满活力。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第三单元平移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使学生感知平移现象,通过创设情景,从几组图片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而且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探究平移的特点,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然后再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

3、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与升华,灵活运用平移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

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第四单元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先根据提供的已知条件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把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融合成一道完整的乘除法混合应用题。学生很容易弄明白,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以同学们玩久了口渴了,要去买水喝,让学生们算算买东西的价钱,或拿一定的钱可以卖多少东西。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学生们都很好奇,在做题时也充满了自信。最后,我设计学生们玩累了,也到傍晚了,叔叔开来了8辆小汽车接大家回家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第一幅图,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纷纷举手回答。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玩游戏→坐碰碰车→买水喝→叔叔开车来接回家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进行节约花钱的教育。

不足之处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够,合作探索的机会也不多。同时,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数的大小”这一内容,相信教过的老师都会认为比较枯燥,因此我将教学设计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融入三轮游戏比赛中,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纯粹是娱乐和增添热闹的气氛,而只是老师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从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倡导“在乐中学,在乐中悟”。第六单元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在对新人教版“克与千克”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对“克与千克”观念。再有就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听到斤或两),还有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体验和感知“克与千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动手体验能力,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对1克和1千克的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整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七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口算的知识基础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所以在课堂设计时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先出了这样一组题做复习准备32+6-1=,然后把这组题改变成32,47,为学习例题做了铺垫。讲授例题时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先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学过的口算方法解决新的口算问题。讲授例题时,还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几种口算的方法,最后选出比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先加(减)整十数,再加(减)一位数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从而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第九单元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图形中寻找规律。图形中的规律是抽象的,用来描述图形中规律的式子是由一些数学符号组成的,它是枯燥的。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就必须要借助具体的模型,并且一定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节课图形中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小学生认识规律,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成,用多种思考方法探究规律,并在分析中表述抽象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

解决问题

(一)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理解上都比较容易。

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解决问题

(三)教学反思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平均分的认识

(一)》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平均分的认识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及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 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把除法的概念的教学放到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体现了 《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教师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 1

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反思

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不 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数学的问题。让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的整理及设计的摘平果游戏,调动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生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平移》教学反思

这节课动感内容的教学,而且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注意了 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像,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活动化教学,通过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讨论式教学,让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加强双基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旋转》教学反思

教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旋转,让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展示旋转的物体,通过观察它们旋转的方向,感知物体旋转的方向有两种。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求一个数十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

《求一个数十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教学反思

利用复习题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再次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用数

学的眼光去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采用游乐园主题图的一部分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的目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意图是要努力创设、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学习。整节课,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数接龙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生活中感受数。

《千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反思

我注意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收集生活的数据为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和“千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首先,由作比较引入,让学生回顾旧知,再导入新课。而后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当中,能敢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

以学生收集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为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教师完全放手,让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教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类推出“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近似数》教学反思

综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最后设计了数学小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

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四课时》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初步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估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联系实际应用中,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算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书本中的第二种方法来计算,因为它简单。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简单,因此既然学生大都选择第二种,对于第一种就一带而过了,在练习时几乎就没提到这种方法了。在后来的口算作业中,像630+90= 这样的算式学生出现了612、6120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个6就成了612了,有些学生甚至是觉得还有个位0每算,再在612后面添个0,就有了6120这个答案了。书本中的两种方法现在仔细想来应该算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是第一种的简化,省略了1+2后面隐含的意义,那么学生在初次学习计算方法时还是完整的说法对学生更有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类似于上面的错误就是因为省略了3+9后面隐含的意义,其实它是表示3个十加9个十,如果一开始就说完整,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至少会减少。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课堂上由我动手操作天平,称量物体,让生通过掂一掂1克及1千克物体有多重。

《千克、克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2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而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因题型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统计》教学反思

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和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下载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五篇范文

    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理解上都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沙格小学:陈云鹏 《买文具》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除法》教后记 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都遵循教学的编排意图,首先安排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大全]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1、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