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龙的传人》教学反思
课堂上的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在《龙的传人》的乐曲中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跟随着王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真正体现的是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让学生了解龙的九个特征时,将龙的八个部位与八种动物放在了一起,使学生能直观地明白它的特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整堂由于浏览网页交流所得占去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冲淡了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悟。最后学生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不是十分强烈。我觉得在前面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结合观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我_____,因为我是龙的传人,____________。让学生将积淀的民族自豪感化为语言文字写下来,将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到实处。
《大人们这样说》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排演朗诵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叶公好龙》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有古文,也有译文。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哪些句子写叶公喜欢龙?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课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学时,我注重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叶公见到真龙时,那种害怕的样子。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叶公应有多元评价。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类似叶公这样的错误。
《乐山龙舟会》教学反思
《乐山龙舟会》是篇写活动的记叙文,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可是教材编排将它归为略读课文。怎样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分组分块学习,交流中理解全文‛的学习方法。效果较好,大家可以尝试。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短小的精悍却富有这里的诗。作者一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学习这首让人兴奋、令人震撼的诗,重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书装在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这句话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整本的书‛。通过学习这首诗,加深学生对书的认识,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爱惜书籍、勤于读书的习惯。教学时从朗读课文入手,抓住课文是一首诗,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体会书籍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时应该边度边思考,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悟佳词好句的精妙。
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是个的节奏和韵律,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另外我还注意了朗读的激励与评价,体现层次性训练。
《忆读书》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竞赛课我选择了《忆读书》一课,想让学生在了解名家的读书生活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比如:
整堂课节奏平缓,没有高潮。从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叙述的脉络;到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读书的种种好处;到学生自己谈课外阅读的感受和收获,整个过程顺理成章,但却波澜不惊。尤其是当预设的学生交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这种平实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或者说这堂课还没有完全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提问后的引导不够有效。如:学生在归纳读书的好处时,可谓‚百花齐放‛,圈划的词句、说出的理由与我预想的相距甚远,而我却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作出最有效的引导、梳理和总结,致使他们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看待问题偏于单向思维,以至于上到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的教学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提问后有效引导的重要性。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要依据课标的精神要求,针对于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让学生不断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新问题,触发新灵感;要运用睿智的语言、巧妙的方法,从学情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所做出的针对性的调整和转换。换句话说,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是一种凭借教师自身扎实的功底去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我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教学机智。
作业布臵没有指导性。由于时间关系,临近下课我只是通过口头‚告知‛学生作业做什么,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去作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如第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读书感悟怎么写?对于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中的不少同学都会无从下手,我却没有从读书的内容、写作要求上去规定。其实作业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效的反馈,倘若教师作业布臵不当,则必然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也就无法检验教学的得失。所以,看似简单的作业环节,却是重要的教学评价工具,是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的。
总的来说,在这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很多老师的精心指点,让我清楚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对我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2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4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5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7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王威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王威说说原因。王威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读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一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目光倾听》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信任》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个性和品格。《信任》这一课就是要求学生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果园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的地方,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先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反复诵读屋前木桌上的纸条上的句子,挖掘纸条上获得的信息,初步感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再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语‚等待到来——撒腿领路——带回原地——热情道别‛;最后将‚小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热情好客‛结合起来添加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加深主人信任客人的理解。
在理解‚客人信任主人‛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引读,让学生体会客人被信任的喜悦,以及自觉付钱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的。
《修鞋姑娘》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旋律,如何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是每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关键,我庆幸,找到了这个切入点。
教完《修鞋姑娘》这篇课文后,我在学生‚情到深处自然言‛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课堂练笔:茫茫人海苦苦寻觅,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让学生续编故事。一开始,我引导他们:‚你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比一比谁写的故事最精彩。‛课堂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一会儿,学生们差不多都写好了,看见他们一脸的轻松,我对他们说:‚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把他续编的故事念给大家听。‛学生们显得很高兴,他们争着上来把自己写下来的故事念一念。最令人欣赏的是有几位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续编的故事中,有的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表情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现在的修鞋姑娘由于工作异常辛苦劳累,已经变得不是先前那样胖乎乎的了,而是瘦了很多,‚我‛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怜悯;有的抓住修鞋姑娘的动作描写,反应她修鞋还是那么仔细认真,心中油然而升敬佩之情等等,他们丰富的‚奇思异想‛赢得了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跃然纸上,‚写的真好‛我也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想不到,那一次我竟不自觉地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以后,这几位学生也喜欢上作文课,而且按时按量按质写好作文。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平时总是在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文章内容空洞,语句不生动,描写不细腻。其实不然,作文虽然是‚心声‛的吐露,但是既然是一种教学,我认为老师的引导到位则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对作文的要求没有理解透彻,没有亲身体验,没有进入此情此景,没有自己想要说的话,以致每次的作文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没有写作文的兴趣与动力,所以总是草草了事,文章缺少动情细致的描写,索然无味。我也总结了这次作文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课堂上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被修鞋姑娘娜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态度认真,服务热情周到,并讲诚信的精神所深深地打动,也为作者苦苦寻觅却无半点音讯而焦急、愧疚,一肚子的话想说……
其实,作为教师只要引导到位,并努力捕捉孩子们(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发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引导他们认识自我,鼓励他们挖掘自我,学生便会‚扮演成功者‛的角色,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不也是身为教师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九色鹿的美丽在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写得比较美,怎样通过学生的朗读传递一种美的感受呢?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进行指导朗读。在教学九色鹿痛斥调达的那段话时,好多学生读不出味来,无法体会九色鹿的切齿之恨,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些导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呀!那调达回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没有回报他,竟然还出卖了九色鹿!‛孩子们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臵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围绕这个语文味,我设计了此课的教学。
开课时我首先书写了‚幸福‛两个字,让学生读读,让孩子们谈谈读这个词时会想到哪些事,接着书写‚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呢?在哪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呢?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去找寻其中的答案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目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再感知。接着教师说‚这节课让我们追寻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点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交流阅读导航问题一时,让学生说说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设计了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按一定顺序说话的能力。在品析智慧女儿的话‚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我设计了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怎么对智慧女儿说呢?请你用上四个代表说一句话。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学生说得也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
本篇课文重点是三个孩子十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这部分。这部分是让学生对照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多么有意义。感悟三个孩子都做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事,利用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渲染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对人类有益的。让孩子们想象‚病人饱受怎样的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想象‚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劳动的?现在就是春天,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在春天的原野上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品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感悟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再次让学生品味到孩子们的幸福。
《劳动的开端》教后记
课堂上讨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据重点,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写了读后感,大家纷纷写到: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气,人要有毅力,人要有决心。如果没有像吴运铎一样有志气,有毅力,有决心,我们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见,同学们的思想还是有所触动的。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
《崂山道士》这篇课文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讲讲文中的王七是怎样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结果怎么样.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2、当学生掌握了文章大体内容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谈体会.你认为文中的王七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将一事无成.3、拓展阅读.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笔生动,充满想象,借描写狐仙、鬼怪、轶闻趣事,以此来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我布臵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聊斋志异》,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书的兴趣.自主阅读 读中感悟——《凡卡》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种子的梦》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表达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题。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我注意抓住诗中难点:(1)你知道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2)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A、种子对困难的克服。(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B、种子自己的付出。(根须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倾心交付……)谈谈你的体会。(2)种子要借助其它力量的帮助。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水分、阳光、蜜蜂、大地……)由此让学生明白: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激发了
学生的联想,他们结合学过的《枫叶如丹》,将植物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连,谈自己学习后的体会,他们不仅仅谈了对文章中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更多的是谈了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自己的梦想,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他们练笔做了准备。
巧填文章想象空白,增强课文深层理解——《心愿》课后反思
《心愿》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巴黎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友好亲切的谈话,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们爱好和平,做和平合使者。
文中维勒尼克的一家人都是‚中国迷‛,她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我利用了文中‚有的艺术品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让孩子们去发挥充分的想象,父亲带回的这些艺术品还会是什么呢?孩子们的答案非常多,有北京糖人、中国字画、京剧脸谱、中国唐装……在增补了想象空白之时,孩子们更加体会出小女孩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出祖国灿烂文化的具大魅力。从而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做友好使者的强烈愿望。整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更大提高!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教学反思 1,描述:
本课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语言准确,结构清楚,在课文中,还非常注意人物的个性描写,特别是其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他的机智,勇敢,坚强,极富同情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2,分析:
教学伊始,由现实生活中火的重要作用引出神话故事中火是怎样来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学生深入读书的过程中,先结合课后思考题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重点理解与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人类面对惩罚,毫不屈服等有关的语句,感悟他的英雄行为.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同时我穿插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决心,我是这样处理的: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与黑暗中,决心帮助人类.一句中的决心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到这个决心不仅说明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宙斯严厉惩罚的勇气.另外,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对文章空白处——人类用火后欣喜若狂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训练,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伟大,也更好地去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情感,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有效,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交流阅读感受,感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加深头脑中的英雄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雄行为的钦佩之情.3,规划: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的问题全部不剩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想这才能体现大语文观.课本就是一座桥梁,在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资源,生成新的目标,才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这节课的的最后可设计安排这样的阅读:同学们,要想更多地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及赫剌克勒斯的情况,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希腊神话故事》《罗马神话故事》,它将会使你明白宙斯为何不肯给人类火种最后宙斯又是如何甘心让赫剌克勒斯将普罗米修斯救走的 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学习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教给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学法。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抓住学生的疑问和不懂之处,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灯光》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
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别有佳处惬人意
——说《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而且巧合。比如:两人都21岁进士及第,享年都65岁。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苏轼解职黄州、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时,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据苏轼在《与荆公书》中吐露,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相从林下。两人平素多有诗歌唱和,并且见解吻合。据《西清诗话》:王安石在蒋山时,以近作《寄蔡氏女》示苏轼,苏轼看后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王安石亦说:‚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又据宋人笔记称: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近来有无诗作?来人说:近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一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登飞来峰》层次井然,安排稳妥。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峰自天竺飞来,故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臵,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在西林寺题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晋江州刺史陶范所建,为庐山重要景观之一。苏轼《东坡志林》第7条《记游庐山》说:‚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即指此诗。他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这是最后一首。这首诗对庐山作总体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诗景状从平视、俯视中写出。起句写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平视庐山,奇势叠出。概括精密准确,描绘细腻生动。庐山的峰岭走向,基本如此。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庐山有七座主要山岭,一起向庐山之东,会合而成山峰,故姚宽的《西溪丛语》说:‚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承句写庐山远近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幻莫测,补足起句未尽之景。可见起、承两句写景不失其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语,亦是情语。过去有的注本对这两句的注解多有穿凿,如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二十一,特引《华严经》中的话:‚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转法lun‛,来坐实‚远近高低各不同‛句所自来。又如《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此又‚搔痒不着‛的赞语。似此注诗评诗,俱无足取,早有注家批驳,认为‚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转、结二句作情语,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尽人情事理,故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从全诗看,后联的理念,全从前联的景语熔铸铺垫出来。理念的产生,来自奇幻瑰丽的想象,而隽永深刻的理趣,自会启发出新鲜贴切的妙语。故历代评家咸推此诗深含哲理,评价极高,最著者如《宋诗精华录》卷二云:‚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现代《唐宋诗词探胜》说此诗‚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非禅偈所能比拟,所评极是,似可定论。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世界上有这样的奇人奇诗,岂不是惬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
《灯塔》教学反思 《灯塔》这篇通话讲的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日夜为航海的船只盗航,得到船只和海鸥的欢迎,却也遭到狂风暴雨和闪电雷鸣,可它毫无畏惧,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天黎明,他告诉海鸥它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在作着对人们有益的事.教这篇课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这则通话主要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然后质疑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如:暗礁为什么认为灯塔可恶,想把它除掉?面对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和咆哮的浪涛,等他为什么毫无畏惧?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感受灯塔的可贵美好的心灵和暗叫内心的污秽。
2、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朗读第8自然段时,我引导生朗读时语速可以加快,节奏紧凑些,注意表现出风雨雷电和浪涛的肆虐,环境的恶劣可怕.第10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的语气,以表现出灯塔的无所畏惧和坚定的信念。
3、阅读和实际相结合.文中将所描述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爱憎情感.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交流体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导向作用。
《牛和鹅》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
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个农夫》教学反思
《两个农夫》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买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省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这个故事以小见大,讲的日两个农夫之间计谋和才智的较量,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同时还要预测一些偶然的因素。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课后思考题围契机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内容后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导入部分,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了角度的意思。在读中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含义,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给两个农夫提建议,学生在交流中更加理解了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和学生能做到互动,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恰当的在文章总结部分拿出东方电视塔的各角度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起到深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在学生读的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丢失的骆驼》教学反思
《丢失的骆驼》是五年级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而后,我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情况的?当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四兄弟为什么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学生联系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为四兄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从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断,所以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从这个故事从受到什么启发,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最后,我又以演戏的形式来表现了法庭上的一幕,让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讲得很少,都以学生的读、写、讨论、活动为主,学生都能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西门豹治邺》
西汉史学家褚少孙作《西门豹治邺》,是篇好文章。今日重读,依旧很有所获。
魏文侯时,邺地老百姓生活不堪其苦,原因是每年要为河伯娶妇。这是当地的官吏(三老、廷掾)与祝巫榨取百姓钱财的一个机会:‚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更令人发指的是,所谓娶妇,即把年轻美貌的女子投入河中。封建迷信活动,真是害人不浅!
西门豹治邺,整治这批贪官污吏和江湖骗子,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始以女子不美为由,救下了她的性命,后以向河伯禀报为由,把巫婆等三人不容分辩地投入河中。再欲将廷掾等官吏投入河中,这些丧心病狂的家伙顿时原形毕露:‚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重读这个故事,西门豹这种反对封建迷信的勇气和智慧,仍使我钦佩不已。
今天我们对于那些鼓吹伪科学和特异功能的‚大师‛们,似可仿效西门豹的精神,用科学和伪科学斗法,以严密的科学论证去检验那些‚千里遥视‛、‚隔墙取物‛、‚取出肿瘤结石‛、‚外气可以改变导弹的航向‛之类‚新发现‛,戳穿其形形色色的谎言与骗局,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令今日伪科学鼓吹者和邺地的‚三老‛一样:当场出丑,叩头如捣。
《活见鬼》教学反思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门外语,学生总是敬而远之。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个激趣者,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诠释,向来‚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我认为这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并未登堂入室;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如果教学中我们长期忽略后者,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谈不上继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承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启蒙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第一,酝酿古文教学的环境。课前播放的伦语,还有课堂有意穿插的句子,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挠之‛‚熟读成诵,其义自现‛等等,就是为了酝酿古文教学的环境,使学生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走进了那时的私熟。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为教学这篇古文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的整体感知。如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译文,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此一故事,然后结合人物的心理,去体会人物的心情,‚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这其中作者虽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再现古文所描述的情景,也能达到理解整体课文内容的目的。如让学生表演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就把二人狼狈不堪的样子再现出来,学生受到的启发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教师在课末可这样设计问题:
1、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教师要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将文言文的距离拉近,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也只有树立这种意识,老师的教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试胆量》教学反思
《试胆量》这篇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学生们一天夜里到九品寺和墓地进行试胆量的游戏,不当鬼的同学都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有的也因为害怕也回来了,有的则因为害怕,跑回了家。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干什么事情,开始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也告诉我们‚鬼‛并不可怕,因为他们自己都害怕。同时也说明校长教育孩子消除胆怯心理的方法很巧妙。
本课的学习我首先从学生的实践入手,同学们走过夜路吗?什么感觉呢?那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胆量呢?之后让孩子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部分是试胆量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文第8——14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试胆量的同学路上都十分害怕只去了九品佛寺,没有去墓地就因为害怕纷纷跑了回来。用横线画出他们在活动中害怕时的的动作和对话。仔细的读读,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的作用。想一想在我们写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上这些描写方法呢?
那当鬼的同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课文第15——22段。从当鬼的同学方面体会当时的活动情况,用上‚有的……有的……‛来表达。想一想:为什么这次试胆量后同学再也不怕鬼了?(引导学生体会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意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实践,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的话,而吓唬自己。
学了这篇课文,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不会那么惧怕鬼神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呢,让我们的孩子也变得更加的勇敢和坚强,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增强。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札记
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教学策略设计可以使得教师能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工作框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课堂面貌得以改观,促进和改善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正确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
少年旅行队 教学反思
上完《少年旅行队》的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抓住了‚出发‛部分中有情趣和有哲理的句子勾画批注,感悟交流。今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想让学生运用昨天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其它部分,应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到上课前,我的心里一直有些不安,原因是文中有个句子该如何处理,还是不太清楚: ‚不要让无用的东西占用了地方‛——无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无用的,学生问我的时候,我能说明白吗?《教师用书》上没有解答,与几个同事讨论,也说不明白。上课时果然在这个句子上出了问题,我让他们想一想,人的记忆中会有哪些没用的东西。学生显然不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记忆中有哪些东西是无用的。教室里一片沉默,好一会儿才又一两个学生举手,还没说出所以然,而我的提示和举例说明连自己都觉得牵强。现在想想,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间完全是无效的,还真不如让学生用来把那些优美的语段好好读一读,或许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散文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陶渊明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代语文教学也有‚模糊‛一说,看来,对于一些不好言传感受的句子去字斟句酌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011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课,我特别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尤其是能近距离聆听专家评委的精妙点评,和与会老师的真诚互动,让我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回顾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进、升华,这一过程对我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独听寒山半夜钟‛——选题缘由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谁都能从钟声有所得,这是我选择并喜欢这一课题的原因。
‚几度经过忆张继‛——文本解读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吝啬‛到了极点。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月落乌啼又钟声‛——教海拾贝
一、精心设计、当好导演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会后一位老师如是说:‚你的课有三美:读美,曲美,设计更美!‛听了甚是欣慰。
二、听说读写、教给学法 语文训练要扎实。本课教学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体现在:1,‚会心吟诵得其韵‛。由读通读准,到读出愁绪,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都把对古诗的诵读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2,‚我口说我心‛。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张继愁因后,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既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我和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方法:1,搜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2,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揣摩字义的方法;3,借助注释学古诗的方法;4,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方法;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6,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法;7,想象画面直观意象法,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再用嘴巴把整首诗的画面描绘出来,既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感受魅力、阅读积累
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相隔千年的张继,相隔千里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如临其境,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与作者共鸣的目的,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广东陶粒,广东陶粒厂
http://www.xiexiebang.com ejz7S0WQ6b1q
第二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龙的传人》教学反思
课堂上的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在《龙的传人》的乐曲中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跟随着王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真正体现的是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让学生了解龙的九个特征时,将龙的八个部位与八种动物放在了一起,使学生能直观地明白它的特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整堂由于浏览网页交流所得占去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冲淡了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悟。最后学生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不是十分强烈。我觉得在前面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结合观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我_____,因为我是龙的传人,____________。让学生将积淀的民族自豪感化为语言文字写下来,将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到实处。
《大人们这样说》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排演朗诵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叶公好龙》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有古文,也有译文。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哪些句子写叶公喜欢龙?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课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学时,我注重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叶公见到真龙时,那种害怕的样子。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叶公应有多元评价。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类似叶公这样的错误。
《乐山龙舟会》教学反思
《乐山龙舟会》是篇写活动的记叙文,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可是教材编排将它归为略读课文。怎样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分组分块学习,交流中理解全文‛的学习方法。效果较好,大家可以尝试。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短小的精悍却富有这里的诗。作者一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学习这首让人兴奋、令人震撼的诗,重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书装在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这句话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整本的书‛。通过学习这首诗,加深学生对书的认识,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爱惜书籍、勤于读书的习惯。教学时从朗读课文入手,抓住课文是一首诗,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体会书籍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时应该边度边思考,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悟佳词好句的精妙。
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是个的节奏和韵律,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另外我还注意了朗读的激励与评价,体现层次性训练。
《忆读书》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竞赛课我选择了《忆读书》一课,想让学生在了解名家的读书生活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比如:
整堂课节奏平缓,没有高潮。从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叙述的脉络;到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读书的种种好处;到学生自己谈课外阅读的感受和收获,整个过程顺理成章,但却波澜不惊。尤其是当预设的学生交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这种平实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或者说这堂课还没有完全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提问后的引导不够有效。如:学生在归纳读书的好处时,可谓‚百花齐放‛,圈划的词句、说出的理由与我预想的相距甚远,而我却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作出最有效的引导、梳理和总结,致使他们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看待问题偏于单向思维,以至于上到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的教学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提问后有效引导的重要性。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要依据课标的精神要求,针对于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让学生不断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新问题,触发新灵感;要运用睿智的语言、巧妙的方法,从学情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所做出的针对性的调整和转换。换句话说,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是一种凭借教师自身扎实的功底去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我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教学机智。
作业布臵没有指导性。由于时间关系,临近下课我只是通过口头‚告知‛学生作业做什么,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去作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如第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读书感悟怎么写?对于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中的不少同学都会无从下手,我却没有从读书的内容、写作要求上去规定。其实作业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效的反馈,倘若教师作业布臵不当,则必然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也就无法检验教学的得失。所以,看似简单的作业环节,却是重要的教学评价工具,是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的。
总的来说,在这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很多老师的精心指点,让我清楚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对我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2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4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5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7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王威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王威说说原因。王威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读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一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至用,习作时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样自己去编故事,同时还能在打好底稿后进行认真的修改。现在,班里爱看书的同学增加了,读书以形成了风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由此我认识到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献你一束花》感悟与反思
课文《献你一束花》,主要讲述了一位优秀的女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后失落、沮丧、愧疚之时,机场服务员献上了一束鲜花,给了她理解与鼓励,告诉我们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也要献给付出努力的失败者。文章语句朴实,感情真挚,心理描写细腻,是一篇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中努力把握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并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力争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地读书感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开头提出的‚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切入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表现女运动员失败后心情的段落来自读交流,随后启发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来感悟女运动员失败后沮丧、愧疚的心情,如抓住四个‚怕‛,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此时,女运动员会想些什么,也许会默默对自己说些什么?又如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又会想些什么?正是学生展开了比较合理又丰富的想象,所以加深了对文字的感悟,学生的朗读也就比较有感情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来探究女运动员失败的原因,启发学生‚思从悟中扬‛,紧扣‚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其中的‚包袱‛来联系上下文,感受她曾经的辉煌,而后与如今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感悟成绩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本次的失败。此时自己似乎稍显急了些,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运动员内心世界,加深体验。
最后,我启发学生品悟‚献花‛部分,凸显课文的中心。在引导学生自读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地来交流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学生比较自然地扣住这两处重点‚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谈到了运动员所付出的努力,谈到了走出失败的阴影的重要,谈到了服务员给了她重新站起来的勇气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已体会服务员献花的意义。如果此时时间允许的话,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演读这一部分,从而缩小学生与事中人物之间的距离,在‚真实‛的境界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以达到真正感悟、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效果一定更好。当‚服务员献的仅仅是一束花吗?此时此刻,你觉得鲜花该献给什么样的人?‛这问题提出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说了自己心中所想,写了自己想对付出努力的失败者所想说的话,同时也较好地反馈出了他们的真实感悟。
《微笑》教学反思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大家都知道‚微笑服务‛,也期待‚微笑服务‛,享受‚微笑服务‛。微笑就像一缕缕阳光,能温暖人的心田;微笑又像一丝丝春风,吹散人的烦恼忧愁。各行各业的‚微笑服务‛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馨。也是因为这样的‚微笑教育‛更能让我们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能让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老师的空灵世界。然而我却忽视了‚微笑教育‛,常常以严肃的神情待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就想,要是这节课我以微笑的表情走进,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定会有所促进。正如我所想,当我微笑着步入教室后,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您上这节课特别高兴,我们也很高兴。‛‚老师,我看得出,您上这节课的心情很好。我们尽可以畅所欲言了!‛……
正是如此,学生比以往活跃多了,他们不论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方面,还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都能踊跃发言。虽然他们对‚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这句话的理解不是那么透彻,但在我的引导下也还能领悟出:只要我们对他人微笑,他人也会还你一个微笑。不管我们走到哪,只要我们多与人为善,别人同样会与你和谐相处的。
在教学中,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领会‚微笑‛的真谛。因而,我让他们谈谈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接受过别人微笑或对别人对自己微笑过的事,并说说自己的感想。他们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一个微笑竞有那么大的魅力。每当我受委屈时,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更是让我感受到人世间那种真诚的关爱。‛有的说:‚没想到对一个人微笑,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我以后一定要多多微笑!‛也有的说:‚我觉得微笑是人类最好的宝物,同时也是最真诚的话语。‛还有的说:‚微笑,虽然只是一个脸部表情,但它却是人世间最美妙的语言。只要人世间有了微笑,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是呀,孩子们的这些领悟,着实让我感慨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是个微笑老师,对他们进行微笑教育、微笑管理……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或许正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教学方式吧!
备课从细读文本入手——《礼物》 一提起备课,有的人认为很简单,只不过是看看教材,翻翻教学用书,甚至什么都不看就直接抱着一本现成的教案书进课堂。不言而喻,这样的课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乏味无穷。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创造基于文本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去细读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教师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
挑战自我的第一步当然是细读文本。我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文章。此时此刻,我暂时忘却自己教师的身份,我把自己当成作者,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当成一个学生放松的欣赏,获得自然的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是我一会儿默读,一会儿快速浏览,一会儿在头脑中浮现文中所述的场景,一会儿放声朗读……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与一位懂事可爱的女孩形象,他们在我的心中活了起来。我完全被文章所感染,一个个生动的字眼在我的心中跳荡,我几乎能把课文背下来了。
众所周知,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造意图而不顾,而且,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于是在拟定教学设计之前我还得再次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本课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样一方面能把握教学导向,另一方面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与此同时,我要求学生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的目标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得流利。在读的同时可以旁注读书心得等,从而确保师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理清文章脉络。当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文章的四部分内容(买自行车-买车原因-回忆往事-送自行车)板书在黑板上时,我让学生思考:按照常规,本文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经过我的点拨与引导,结果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本文写作上的倒叙及插叙的特点,我随后简单向学生介绍‚倒叙‛。由于我在备课时还习惯浏览相关的教辅资料,我发现基础训练册上有一篇有关‚倒叙‛的文章,于是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此方面的信息,可以课后阅读。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对课后阅读的期待与喜悦。
第二课时我结合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文中礼物指什么?是谁送给谁的礼物?你们收过亲人送的礼物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可是文中的小女孩收到爸爸送给她的‚安琪儿‛时却怎么了?孩子由刚才面带笑容一下子转变成了一脸惊愕。是啊!小女孩却是落泪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我设计了第二步:读中悟。这一步我又分两步:(1)悟女儿接受礼物的心情。(2)悟爸爸送礼物的心情。在这整个过程中紧扣文本进行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围绕重点我设计了几个读文填空,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是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孩子们几乎都沉浸在一种感动中,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步:课文重组,重温细节。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一组角色朗读,由课件出示,男生读文中爸爸的话,女生读文中女儿的话,一些过渡性的串连性的语句由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在读之前,我还用了一句名言――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灵,去倾听另一个的心声。快速将孩子引入情境朗读,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都觉得孩子们真正进入了文本,沉浸在这对父女的感动之中了,基调把握得很好。这样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几个往复既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我想课堂上之所以有这种游刃有余与创新,完全归功于的文本细读。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最近我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上于永正、王崧舟等大师的精品课堂实录,我觉得他们的课堂朴实、清新、实中有趣、趣中有味(语文味)。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对话,读一本好杂志,又何尝不是和许多智者对话呢?
总而言之,统儿言之,语文教育是一门专业,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文本细读无疑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想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不能只看几本理论书,主要还得靠自己实践。‚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得多了才能摸着门道。从眼前看,细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文本细读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乃至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奇怪的圣诞包裹》教后反思
《奇怪的圣诞包裹》是一篇拓展阅读的文章,讲的是给异国他乡老人选择圣诞礼物的故事,反应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达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文章语句朴实,感情真挚,大量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是一篇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我在教材中努力吧教材的这一特点,并以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力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多层次地读书感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首先,从回忆叔公往事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写叔公的句子,随后启发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感悟叔公远离故土的无奈,对故土的思念。如叔公带家明到落马洲站在山头向北眺望时对家明说的话,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叔公心情如何,他在想什么?为什么?学生通过展开比较合理又丰富的想象,所以加深了对文字的感悟,学生的朗读也就比较又感情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品悟中感受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如叔公的回信来了:‚谢谢你们的心意,我老了,对吃的用的都没有兴趣,只是最近忽然想要栽一盆中国菊,你们若有闲,不如寄一袋故乡的泥土给我吧!‛‚侄儿,你也得好好教导你儿女,勿忘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儿女‛,让学生自读,我示范读,带读,赛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多的内涵,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用目光倾听》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信任》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个性和品格。《信任》这一课就是要求学生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果园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的地方,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先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反复诵读屋前木桌上的纸条上的句子,挖掘纸条上获得的信息,初步感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再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语‚等待到来——撒腿领路——带回原地——热情道别‛;最后将‚小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热情好客‛结合起来添加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加深主人信任客人的理解。
在理解‚客人信任主人‛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引读,让学生体会客人被信任的喜悦,以及自觉付钱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的。
《修鞋姑娘》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旋律,如何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是每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关键,我庆幸,找到了这个切入点。
教完《修鞋姑娘》这篇课文后,我在学生‚情到深处自然言‛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课堂练笔:茫茫人海苦苦寻觅,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让学生续编故事。一开始,我引导他们:‚你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比一比谁写的故事最精彩。‛课堂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一会儿,学生们差不多都写好了,看见他们一脸的轻松,我对他们说:‚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把他续编的故事念给大家听。‛学生们显得很高兴,他们争着上来把自己写下来的故事念一念。最令人欣赏的是有几位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续编的故事中,有的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表情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现在的修鞋姑娘由于工作异常辛苦劳累,已经变得不是先前那样胖乎乎的了,而是瘦了很多,‚我‛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怜悯;有的抓住修鞋姑娘的动作描写,反应她修鞋还是那么仔细认真,心中油然而升敬佩之情等等,他们丰富的‚奇思异想‛赢得了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跃然纸上,‚写的真好‛我也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想不到,那一次我竟不自觉地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以后,这几位学生也喜欢上作文课,而且按时按量按质写好作文。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平时总是在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文章内容空洞,语句不生动,描写不细腻。其实不然,作文虽然是‚心声‛的吐露,但是既然是一种教学,我认为老师的引导到位则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对作文的要求没有理解透彻,没有亲身体验,没有进入此情此景,没有自己想要说的话,以致每次的作文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没有写作文的兴趣与动力,所以总是草草了事,文章缺少动情细致的描写,索然无味。我也总结了这次作文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课堂上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被修鞋姑娘娜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态度认真,服务热情周到,并讲诚信的精神所深深地打动,也为作者苦苦寻觅却无半点音讯而焦急、愧疚,一肚子的话想说……
其实,作为教师只要引导到位,并努力捕捉孩子们(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发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引导他们认识自我,鼓励他们挖掘自我,学生便会‚扮演成功者‛的角色,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不也是身为教师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九色鹿的美丽在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写得比较美,怎样通过学生的朗读传递一种美的感受呢?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进行指导朗读。在教学九色鹿痛斥调达的那段话时,好多学生读不出味来,无法体会九色鹿的切齿之恨,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些导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呀!那调达回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没有回报他,竟然还出卖了九色鹿!‛孩子们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臵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围绕这个语文味,我设计了此课的教学。
开课时我首先书写了‚幸福‛两个字,让学生读读,让孩子们谈谈读这个词时会想到哪些事,接着书写‚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呢?在哪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呢?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去找寻其中的答案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目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再感知。接着教师说‚这节课让我们追寻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点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交流阅读导航问题一时,让学生说说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设计了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按一定顺序说话的能力。在品析智慧女儿的话‚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我设计了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怎么对智慧女儿说呢?请你用上四个代表说一句话。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学生说得也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
本篇课文重点是三个孩子十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这部分。这部分是让学生对照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多么有意义。感悟三个孩子都做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事,利用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渲染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对人类有益的。让孩子们想象‚病人饱受怎样的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想象‚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劳动的?现在就是春天,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在春天的原野上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品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感悟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再次让学生品味到孩子们的幸福。
《劳动的开端》教后记
课堂上讨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据重点,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写了读后感,大家纷纷写到: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气,人要有毅力,人要有决心。如果没有像吴运铎一样有志气,有毅力,有决心,我们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见,同学们的思想还是有所触动的。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
《崂山道士》这篇课文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讲讲文中的王七是怎样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结果怎么样.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2、当学生掌握了文章大体内容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谈体会.你认为文中的王七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将一事无成.3、拓展阅读.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笔生动,充满想象,借描写狐仙、鬼怪、轶闻趣事,以此来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我布臵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聊斋志异》,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书的兴趣.自主阅读 读中感悟——《凡卡》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种子的梦》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表达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题。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我注意抓住诗中难点:(1)你知道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2)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A、种子对困难的克服。(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B、种子自己的付出。(根须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倾心交付……)谈谈你的体会。(2)种子要借助其它力量的帮助。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水分、阳光、蜜蜂、大地……)由此让学生明白: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激发了
学生的联想,他们结合学过的《枫叶如丹》,将植物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连,谈自己学习后的体会,他们不仅仅谈了对文章中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更多的是谈了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自己的梦想,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他们练笔做了准备。
巧填文章想象空白,增强课文深层理解——《心愿》课后反思
《心愿》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巴黎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友好亲切的谈话,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们爱好和平,做和平合使者。
文中维勒尼克的一家人都是‚中国迷‛,她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我利用了文中‚有的艺术品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让孩子们去发挥充分的想象,父亲带回的这些艺术品还会是什么呢?孩子们的答案非常多,有北京糖人、中国字画、京剧脸谱、中国唐装……在增补了想象空白之时,孩子们更加体会出小女孩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出祖国灿烂文化的具大魅力。从而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做友好使者的强烈愿望。整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更大提高!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教学反思 1,描述:
本课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语言准确,结构清楚,在课文中,还非常注意人物的个性描写,特别是其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他的机智,勇敢,坚强,极富同情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2,分析:
教学伊始,由现实生活中火的重要作用引出神话故事中火是怎样来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学生深入读书的过程中,先结合课后思考题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重点理解与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人类面对惩罚,毫不屈服等有关的语句,感悟他的英雄行为.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同时我穿插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决心,我是这样处理的: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与黑暗中,决心帮助人类.一句中的决心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到这个决心不仅说明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宙斯严厉惩罚的勇气.另外,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对文章空白处——人类用火后欣喜若狂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训练,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伟大,也更好地去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情感,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有效,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交流阅读感受,感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加深头脑中的英雄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雄行为的钦佩之情.3,规划: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的问题全部不剩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想这才能体现大语文观.课本就是一座桥梁,在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资源,生成新的目标,才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这节课的的最后可设计安排这样的阅读:同学们,要想更多地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及赫剌克勒斯的情况,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希腊神话故事》《罗马神话故事》,它将会使你明白宙斯为何不肯给人类火种最后宙斯又是如何甘心让赫剌克勒斯将普罗米修斯救走的 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学习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教给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学法。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抓住学生的疑问和不懂之处,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灯光》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
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别有佳处惬人意
——说《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而且巧合。比如:两人都21岁进士及第,享年都65岁。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苏轼解职黄州、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时,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据苏轼在《与荆公书》中吐露,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相从林下。两人平素多有诗歌唱和,并且见解吻合。据《西清诗话》:王安石在蒋山时,以近作《寄蔡氏女》示苏轼,苏轼看后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王安石亦说:‚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又据宋人笔记称: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近来有无诗作?来人说:近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一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登飞来峰》层次井然,安排稳妥。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峰自天竺飞来,故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臵,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在西林寺题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晋江州刺史陶范所建,为庐山重要景观之一。苏轼《东坡志林》第7条《记游庐山》说:‚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即指此诗。他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这是最后一首。这首诗对庐山作总体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诗景状从平视、俯视中写出。起句写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平视庐山,奇势叠出。概括精密准确,描绘细腻生动。庐山的峰岭走向,基本如此。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庐山有七座主要山岭,一起向庐山之东,会合而成山峰,故姚宽的《西溪丛语》说:‚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承句写庐山远近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幻莫测,补足起句未尽之景。可见起、承两句写景不失其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语,亦是情语。过去有的注本对这两句的注解多有穿凿,如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二十一,特引《华严经》中的话:‚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转法lun‛,来坐实‚远近高低各不同‛句所自来。又如《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此又‚搔痒不着‛的赞语。似此注诗评诗,俱无足取,早有注家批驳,认为‚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转、结二句作情语,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尽人情事理,故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从全诗看,后联的理念,全从前联的景语熔铸铺垫出来。理念的产生,来自奇幻瑰丽的想象,而隽永深刻的理趣,自会启发出新鲜贴切的妙语。故历代评家咸推此诗深含哲理,评价极高,最著者如《宋诗精华录》卷二云:‚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现代《唐宋诗词探胜》说此诗‚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非禅偈所能比拟,所评极是,似可定论。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世界上有这样的奇人奇诗,岂不是惬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
《灯塔》教学反思 《灯塔》这篇通话讲的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日夜为航海的船只盗航,得到船只和海鸥的欢迎,却也遭到狂风暴雨和闪电雷鸣,可它毫无畏惧,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天黎明,他告诉海鸥它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在作着对人们有益的事.教这篇课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这则通话主要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然后质疑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如:暗礁为什么认为灯塔可恶,想把它除掉?面对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和咆哮的浪涛,等他为什么毫无畏惧?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感受灯塔的可贵美好的心灵和暗叫内心的污秽。
2、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朗读第8自然段时,我引导生朗读时语速可以加快,节奏紧凑些,注意表现出风雨雷电和浪涛的肆虐,环境的恶劣可怕.第10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的语气,以表现出灯塔的无所畏惧和坚定的信念。
3、阅读和实际相结合.文中将所描述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爱憎情感.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交流体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导向作用。
《牛和鹅》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
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个农夫》教学反思
《两个农夫》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买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省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这个故事以小见大,讲的日两个农夫之间计谋和才智的较量,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同时还要预测一些偶然的因素。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课后思考题围契机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内容后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导入部分,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了角度的意思。在读中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含义,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给两个农夫提建议,学生在交流中更加理解了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和学生能做到互动,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恰当的在文章总结部分拿出东方电视塔的各角度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起到深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在学生读的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丢失的骆驼》教学反思
《丢失的骆驼》是五年级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而后,我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情况的?当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四兄弟为什么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学生联系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为四兄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从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断,所以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从这个故事从受到什么启发,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最后,我又以演戏的形式来表现了法庭上的一幕,让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讲得很少,都以学生的读、写、讨论、活动为主,学生都能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西门豹治邺》
西汉史学家褚少孙作《西门豹治邺》,是篇好文章。今日重读,依旧很有所获。
魏文侯时,邺地老百姓生活不堪其苦,原因是每年要为河伯娶妇。这是当地的官吏(三老、廷掾)与祝巫榨取百姓钱财的一个机会:‚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更令人发指的是,所谓娶妇,即把年轻美貌的女子投入河中。封建迷信活动,真是害人不浅!
西门豹治邺,整治这批贪官污吏和江湖骗子,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始以女子不美为由,救下了她的性命,后以向河伯禀报为由,把巫婆等三人不容分辩地投入河中。再欲将廷掾等官吏投入河中,这些丧心病狂的家伙顿时原形毕露:‚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重读这个故事,西门豹这种反对封建迷信的勇气和智慧,仍使我钦佩不已。
今天我们对于那些鼓吹伪科学和特异功能的‚大师‛们,似可仿效西门豹的精神,用科学和伪科学斗法,以严密的科学论证去检验那些‚千里遥视‛、‚隔墙取物‛、‚取出肿瘤结石‛、‚外气可以改变导弹的航向‛之类‚新发现‛,戳穿其形形色色的谎言与骗局,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令今日伪科学鼓吹者和邺地的‚三老‛一样:当场出丑,叩头如捣。
《活见鬼》教学反思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门外语,学生总是敬而远之。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个激趣者,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诠释,向来‚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我认为这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并未登堂入室;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如果教学中我们长期忽略后者,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谈不上继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承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启蒙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第一,酝酿古文教学的环境。课前播放的伦语,还有课堂有意穿插的句子,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挠之‛‚熟读成诵,其义自现‛等等,就是为了酝酿古文教学的环境,使学生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走进了那时的私熟。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为教学这篇古文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的整体感知。如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译文,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此一故事,然后结合人物的心理,去体会人物的心情,‚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这其中作者虽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再现古文所描述的情景,也能达到理解整体课文内容的目的。如让学生表演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就把二人狼狈不堪的样子再现出来,学生受到的启发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教师在课末可这样设计问题:
1、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教师要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将文言文的距离拉近,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也只有树立这种意识,老师的教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试胆量》教学反思
《试胆量》这篇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学生们一天夜里到九品寺和墓地进行试胆量的游戏,不当鬼的同学都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有的也因为害怕也回来了,有的则因为害怕,跑回了家。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干什么事情,开始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也告诉我们‚鬼‛并不可怕,因为他们自己都害怕。同时也说明校长教育孩子消除胆怯心理的方法很巧妙。
本课的学习我首先从学生的实践入手,同学们走过夜路吗?什么感觉呢?那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胆量呢?之后让孩子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部分是试胆量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文第8——14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试胆量的同学路上都十分害怕只去了九品佛寺,没有去墓地就因为害怕纷纷跑了回来。用横线画出他们在活动中害怕时的的动作和对话。仔细的读读,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的作用。想一想在我们写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上这些描写方法呢?
那当鬼的同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课文第15——22段。从当鬼的同学方面体会当时的活动情况,用上‚有的……有的……‛来表达。想一想:为什么这次试胆量后同学再也不怕鬼了?(引导学生体会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意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实践,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的话,而吓唬自己。
学了这篇课文,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不会那么惧怕鬼神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呢,让我们的孩子也变得更加的勇敢和坚强,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增强。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札记
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教学策略设计可以使得教师能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工作框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课堂面貌得以改观,促进和改善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正确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
少年旅行队 教学反思
上完《少年旅行队》的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抓住了‚出发‛部分中有情趣和有哲理的句子勾画批注,感悟交流。今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想让学生运用昨天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其它部分,应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到上课前,我的心里一直有些不安,原因是文中有个句子该如何处理,还是不太清楚: ‚不要让无用的东西占用了地方‛——无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无用的,学生问我的时候,我能说明白吗?《教师用书》上没有解答,与几个同事讨论,也说不明白。上课时果然在这个句子上出了问题,我让他们想一想,人的记忆中会有哪些没用的东西。学生显然不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记忆中有哪些东西是无用的。教室里一片沉默,好一会儿才又一两个学生举手,还没说出所以然,而我的提示和举例说明连自己都觉得牵强。现在想想,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间完全是无效的,还真不如让学生用来把那些优美的语段好好读一读,或许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散文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陶渊明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代语文教学也有‚模糊‛一说,看来,对于一些不好言传感受的句子去字斟句酌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011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课,我特别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尤其是能近距离聆听专家评委的精妙点评,和与会老师的真诚互动,让我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回顾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进、升华,这一过程对我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独听寒山半夜钟‛——选题缘由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谁都能从钟声有所得,这是我选择并喜欢这一课题的原因。‚几度经过忆张继‛——文本解读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月落乌啼又钟声‛——教海拾贝
一、精心设计、当好导演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会后一位老师如是说:‚你的课有三美:读美,曲美,设计更美!‛听了甚是欣慰。
二、听说读写、教给学法
语文训练要扎实。本课教学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体现在:1,‚会心吟诵得其韵‛。由读通读准,到读出愁绪,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都把对古诗的诵读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2,‚我口说我心‛。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张继愁因后,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既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我和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方法:1,搜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2,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揣摩字义的方法;3,借助注释学古诗的方法;4,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方法;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6,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法;7,想象画面直观意象法,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再用嘴巴把整首诗的画面描绘出来,既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感受魅力、阅读积累
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相隔千年的张继,相隔千里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如临其境,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与作者共鸣的目的,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草原
教学反思:
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愤比较活跃。
2、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2* 丝绸之路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教学的时候,我在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白杨》教学反思
1、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 “自主参与 ”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2、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在教学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理清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怎么样克服困难的来体会西部建设者排除困难的决心。还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一
也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全国各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事先去搜集远方小朋友的通讯地址。可以几个人与一人通信。教师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书信的格式,提醒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让学生复习一下本单元四篇课文各在讲什么?并且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资料。
让学生读完以后,说说里面的诗歌和词各在说什么?对这首诗歌和词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让学生读词语盘点的词语,并听写过关。
教学反思:本次的“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我事先让学生寻找有关西部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学生利用网络的资源寻找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找的资料丰富,因此,在交流资料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组课文的理解。本次的习作是写信,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正确的书信格式进行书写。主要是信封的写法,多数学生不掌握得不好。通过让学生买信封,然后用展示台给学生展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信封的写法。可见直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5、古诗词三首
1、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3、教学反思:本次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儿童的,富有儿童的情趣。而且诗句都浅白如画,都展示了儿童无忧无虑。教学的时候,由于诗歌比较简单,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也比较到位。*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反思: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然后让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本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强。
7*祖父的园子
教学反思:本文以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了祖父那富有生命力的园子以及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我放手放学生自学,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本文孩童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自读大部分都能理解课文内容,加上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学生朗读非常有激情。
8、童年的发现
教学反思: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由于本课的语言生动、富有孩子气,而且语言又通俗易懂,教学的时候,我着重引导孩子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儿童般的语言。让孩子通过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让学生寻找有关世界上一些科学家受到驱逐和迫害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
9*儿童诗两首
教学反思: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所以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生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写儿童诗,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所写的儿童诗歌也不错。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儿童诗歌的特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发生的趣事,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在学了一单元的课文作为基础后,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童年趣事来和同学进行交流,部分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童年趣事时还声情并貌,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阵阵笑声。本次的口语交际气愤很热烈。
本次的习作主要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图上看到的和想象的内容写出来。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部分部分学生只写出了想象的内容,虽然写得很精彩,但图上的内容很多都忽略不写,因此与图的内容有点脱节。经过讲评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进行修改。
回顾·拓展二
教学反思:本次的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教学时,我着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本次的词语盘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真确的听写。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本单元的课文非常喜欢,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好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高。
10、杨氏之子
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文言文,然后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适当给学生介绍了一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然后着重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注解来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后再来翻译课文,大部分都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由于本文的故事情节比较有意思,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11、晏子使楚
本文生字词比较多,让小学互相学习生字,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说说宴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时楚王为什么只好赔笑?让学生说说楚王几次笑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课故事性很强,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就课后2、3两个思考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课文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12*半截蜡烛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本课是略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再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剧本和普通文章的不同。学习效果良好。
13、打电话
教学反思:《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学生非常感兴趣,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我让学生设想情景,想象生活当中自己的身边需要劝导的事情。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甚至有许多学生排成了小品进行模拟表演。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本次作文,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写得太过于简单,没能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经过讲评修改后,学生进行了修改,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来写。
回顾 拓展三
教学反思:本次回顾拓展学生的词语盘点掌握得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写过关词语盘点的词语。本次日积月累学生对于各种对联的掌握还不错,他们还找了很多关于对联的知识与其他学生交流。学生不止学习了课内的知识,还丰富了视野。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由于对故事背景有了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能入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又难,教学时候要帮助学生掌握字形,记忆生字。由于故事感人,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
16、桥
教学反思: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课文题目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加以体会,然后谈谈对题目以及有关语句的理解,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回顾本组课文,让学生谈谈学了本组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每个人在小组内说过之后然后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日积月累里面的成语大意是什么,并挑选其中的三个造句。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词语盘点学生基本上都能听写过关,并且能够理解比较难懂的词的意思。本词的日积月累都是一些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学生利用工具书等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多数学生还懂得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但是部分学生写的内容还不够具体。经过讲评修改后有所进步。
18、将相和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由于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19、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教学的时候我直奔本章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课文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点。学生本来就对诸葛亮这个传神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比较好。
20*景阳冈
教学反思:《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讲讲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武松大虎的形象。
21*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课后还组织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课内课外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多数学生都能挑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编排。主要存在的缺点是,尽管学生着学期已经学习过课本剧,但还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有些语言和情节的安排不符合剧本的特点。
本次的习作是缩写,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缩写,部分学生还是缩写得不够简练,缩写完了还是太详细。个别学生则缩写得太简单了,写成了介绍主要内容而已。回顾·拓展五
教学反思:本次的回顾拓展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要求进行练习巩固。这次交流平台的重点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从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交流平台”紧扣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具体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指导学生交流时,是要引导学生把人物形象说生动。课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写得很生动,学生说时,要尽可能说生动,千万不要仅用几个孤零零的词语概括一下就算了。还要要适时小结和拓展。本次词语盘点学生都能听写过关。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从课外找了很多丰富可课外知识。
走进信息世界
让学生先阅读次综合性学习的导读,了解一下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适当调整好中差搭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出现的几种传递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了解了这些课文内容后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
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分析,比如哪些方面分析不到位可以说清楚些.让学生交流所找到的资料,然后大家一起帮忙处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明确,第二篇研究报告是比较正规的的写法,统一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学时我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学生对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很感兴趣,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课外知识。
22、人物描写一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 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用如下步骤:回顾交流,即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本文三个片段的人物描写都非常的精彩,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各个片段描写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在预习的时候对三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3* 刷子李
教学反思: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 “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平时写人的文章当中。通过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同时由于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
24* 金钱的魔力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本文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承前和小结。教学本文前,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自己结识了哪些人物,作家的哪些描写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转入阅读本文。本文重点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很快就体会了人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引导学生要懂得选材,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来讲。引导学生说人物的时候要抓住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让学生齐读习作要求,归纳出习作的具体要求。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都能选择身边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人进行介绍,基本上都能够介绍出人物的特点。主要不足是,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还不是非常流利、通顺,介绍时重点还不够突出。本次的习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人物的特点,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是人物的细节描写还不够。比如对于人物的描写懂得抓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但是像动作描写部分学生动词用得不够准确。
回顾·拓展七
教学反思:本次的词语盘点学生掌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写过关,主要错误在“诞”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延”。本次的日积月累是一组描写人物的成语,学生对这组成语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理解懂得成语的意思,并且懂得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本文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往的经读课文一样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学生在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后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26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反思: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在课前我准备了威尼斯风光的图片也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在对威尼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进行教学,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的图片也生动的课文内容说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并且能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本文的“祷”字学生部首都写错了,教学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
27* 与象共舞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去过泰国旅游,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她来介绍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条理都比较清楚,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28彩色的非洲
教学反思: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时我要把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在读的目的、层次、形式上下功夫,以求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反思: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聊聊热门话题”,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可以聊,聊的范围几乎不受限制,内容具有广泛性。因此,学生找的资料五花八门,聊天会也显得很热闹。主要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只懂得照念找到的资料,而不懂得进行适当概括和发表意见,今后应该从这方面加强。本次的习作范围比较广,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出现了很多题材的作文,有记叙文、散文、童话、科幻小说等,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写得不错。
教学反思:本次的词语盘点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并且其中的四个字词语能够运用到平时。本次的“交流平台”提示了三个不同方面的交流内容:一是交流学生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异域风情;二是交流本组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三是交流本学期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体会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交流的内容,举办一个“异域风情”交流会,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交流会气氛比较热烈。本次的趣味语文学生也很感兴趣,而且也试着写出了不错的广告词。
第四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小熊购物》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教师 高斌
教学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数一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探究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本节课我力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并认识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演示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师与生密切配合,教与学相得益彰,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与收获吧!不足之处:课堂上应该渗透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学。另外如果在“数一数“环节,能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教具,可能效果会更好的。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这是测量长度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章节,教学后做了如下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租船》教学反思
平原小学
高斌
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韵文语言的优美。另外,采用结合课文插图背诵、师生合作背诵、表演背诵等多种背诵方法达到了背诵的目的。仿写韵文的小练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2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注重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童趣、民主和谐的课堂中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主要设计思路是:设计了四关,难度逐步递增,每一关由不同的内容组成,通过自主猜,传授猜谜方法,让孩子借助不同的方法猜汉字,从而实现轻松学字,感受祖国文化魅力的目标。第一关,设计谜语让孩子们猜,孩子们轻松猜出了谜底,第二关学习课文谜语,通过读和练,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和生字的.学习。
第三关背诵课文,第四关开展猜谜比赛,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不仅课文背得快,而且谜语猜得也快。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尤其是平日里不太爱举手的孩子,也能从这类课堂中展示自我,让人另眼相看。汉字文化,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只要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智慧、创意去打开通往汉字王国的大门,相信他们一定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4
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发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识字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异同。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