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样例5)

时间:2019-05-12 01: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指出: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

价。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近两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在初中年级尝试进行了学生历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

以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

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

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

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

评价。

4.反馈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历史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

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我们开展了:“自编、自画、自演东

周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用多种方法收集历史

信息和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评价准备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收集和整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然

后列出目录。

(2)根据兴趣和个人特点,学生分为写作组、绘画组、表演组,分别进行

创作,每组选出组长。

(3)每一组民主选出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绘画作品、剧本等),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选出1名主持人及4名评委。评委要求知识面广,在同学中有一定威

信,评分公正。

3.评价过程

(1)上课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活动主题:我编、我画、我演东周历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请出3位组长简介本组各成员对这次活动的准

备情况,共约5分钟。

(2)每组各用6~8分钟的时间展示本组的作品。故事组的代表生动地讲述故事;绘画组的代表展出、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表演组则演出历史小短剧。

(3)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准备情况(2分);展示内容(4分);语言表达情况(2分);组内的团结协作(1分);投入活动的态度(1分)。

(4)学生集体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选出表现最佳小组,公布成绩。

4.评价总结

教师小结,指出不足,表扬突出者。

5.反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诸侯争霸、七雄并立,但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外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故事。这次活动让他们有了空间和时间去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掌握课本外的知识。通过讲故事、介绍绘画作品、表演小短剧,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故事与剧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爱好美术的绘画组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评选最佳小组活动,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评委的评价事物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

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如:在学习了“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学生的档案袋里收录有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还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访问资料等。有的学生放入了收集的图片;有的找到日本前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洞富雄写的《南京大屠杀》,德国人拉贝写的《拉贝日记》,并做了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了美国人贝德士博士目睹日军暴行的记录;还有的学生剪贴了《现代快报》上一篇八十多岁老人的当年亲身见闻;有几个学生在课前采访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

人员,在档案袋里放入了采访的录音磁带。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或,某学生第一单元测验成绩是优,第二单元测验成绩是良,他的绝对成绩下降了,但如果他这次测验的成绩仍是班级前茅,那么他的相对评价成绩还是优。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有时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评价性的情感符号画贴

在评价表上,如用三个括号可以组成笑脸或哭脸。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

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

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还有DIY(Doityourself.自己动

手做一做)。

第二,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

第三,命题多样化。在单元测验中我们尝试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教师命题占80分,其余20分让学生自己分组命题、编制试卷,测验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历史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我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l.课堂纪录法。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了这种便利,设置了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档案本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活动课记录法。

本单元有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这节活动课中,事先就做好了活动的部署和安排,而具体的实施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给予帮助和指导。活动结束时,根据不同的分工,即组织才能、搜集、提供材料、小组成员合作、整理材料、制作卡片、辩手的表现等各个方面分别给予评价等级。原来,我以为学生较难完成这节活动课,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班级表现得很出色。我想,这种出色的效果与采用这种观察记录的评价方法是分不开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节课中留下闪光点,而不愿是一页空白。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潜能和积极主动性。

二、活动法

活动评价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本单元中有以下几个活动。

1.出一期名为“昌盛的秦汉文化” 的历史专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加以扩充、延伸。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网上查寻资料,然后用电脑打印所下载的资料和图片。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张衡地动仪复原图,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详细介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脑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既节省了时间,又开阔了视野。对于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我就积极鼓励他们阅读课外书籍,从书本中同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2.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这节活动课可以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三、学生自我评价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单元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施自我评价法。

1.历史作业反馈小结。

它主要包括小论文、活动课、调查报告、历史专刊等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当教师写完评语时,再由学生记录下对自己的评价,主要包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形式,我发现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丰满充实,而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语言干瘪、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2.单元测验学生对照标准答案给自己评分。

本单地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我采用自我评价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把成绩记录在档案本上,结果发现有的学牛较诚实,但也有的学生不够诚实。通过这次活动,教育学生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另外,可以适当改进,即同桌同学交换批改。

四、测试法

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于是,本单元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及中考改革[模版]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及中考改革

历史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中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 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 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各实验区在教学评价改革上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部分实验区对学生的评价已由过去的分数评价变为等级评价,由单一采用纸笔的终结性评价变为关注学 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部分学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纸笔测试评价在内的学生评价体系,但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新的评价 观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困境。

困境之一:新的评价观还未完全被教师和学生所接纳。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有意无意用应试的眼光来评判历史教学,在评价历史教学质量标准上,仍然是:一看学生的分数,甚至由此决定历史教师地位的升降沉浮;二看历史教师课堂上讲如何,是否会讲。无论是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是以这两个标准来看待,从不考虑这两个标准以外的情况进行全面衡量历史教学。这不利于新评价观念的确立,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境之二:教师对待新评价观态度冷漠,存在形式主义。

虽然素质教育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然而众多教师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行动中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于许多新的观念、新的做法,特别是新评价观无法适应,更难于启动,即使有采取新的措施,但在实际行动中也是漏洞百出。如:评价记录或表述做得不细致不到位,甚至不会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档案袋。因此评价及评价结果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开放。

困境之三:社会宣传薄弱,历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难以树立整体观

新的教学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且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方面,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知识、能力情况,还要跟踪学生向社会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但当前评价方式的变化,社会群众知之 甚少,甚至不理解,他们仍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不被社会认可。同时,由于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操作困难,客观上又为课程改革的推行设置了 障碍。

所有这些,都给树立全面、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 评价和考试制度又非改不可,这是因为:

第一,它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现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弊端: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知识考察、成绩的 评比,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 校评价制度。

第二,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

如果新课程教学评价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为高一等学校(尤 其是重点学校)输送了多少学生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与教师的经济效益挂钩(框架限制),那么,新课程的 教育理念就难以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课程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只有根据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搞好历史教 学评价,“课改”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

一、历史教学评价: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也不等于检查,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就是“根据《历史课 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 判断。”评判价值要依据三句话:第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第二,要系统地搜集信息;第三,要在 对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是搞好评价的前提。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及历史教学评价指标:

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而是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了和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这就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环境意识等。课程任务比以前要全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不能简单的就知识技能讲知识技能。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加强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接受学习的标准就是三句话,即上课记,回家背,考试默。主动学习的标准是上课时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中去。为此教师的角色也变化了,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准备的是各类讲义;在主动学习中教师要准备的是各类活动和情景。在课堂上倡导的是做中学,玩中学和想中学。这种亲历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焦点应是在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考察、成绩评比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考查),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纸、笔测验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活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内的多样化方法。)重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记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与此相适应,新课程倡导

发展性评价的价值观,这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核心观点,在这一观念的支持下,历史教学的具体评价标 准,这就是:

1、基础性。教师方面:语言、板书、仪态等规范而大方;教学目标合理,体现出层次性,教学程序设计 科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恰当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善于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学生方面:表现在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得到基本技能训

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发展,非智力素质提高。

2、主体性。教师方面: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基本教学思想;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最大 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相信学生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学生方面: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对学习对象有所选择,并

进行优化组合;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善于寻求合作伙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学生能够独立地 思考与学习,敢于突破常规,有所超越,积极发展个性;能积极参与学习评价。

3、开放性。教师方面: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 教学设计的开放。

学生方面: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自由地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特 长;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

4、探究性。教师方面: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与发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

学生方面:有强烈的探究欲及浓厚的兴趣,思想方式灵活;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善

于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探究成果。

5、独创性。教师方面:教材处理及程序设计独特新颖,有利于学生投入历史学习;学习指导方式独特有 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艺术地驾驭课堂,教学个性发挥出色。

学生方面: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敢于猜测,大胆想象,善于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独立意识强,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

6、情感性。教师方面: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 的情感、人格;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体现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方面: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和美的享受;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情绪饱满。

7、发展性。教师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使其情意、人格等获得进 一步的发展;能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进步。

学生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获

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得到了健康的连续性发展;通过课堂学习,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激起 探究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相比较,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范围更加广泛,它所关注的 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它既有侧重于 “教”的方面,又有侧重于“学”的方面,还有注重师生相互作用的方面,它们统一构成了历史教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作为观察的主体,看重的只是教 师的教学技巧;对教学的评价也主要是他人(专家、领导、同事)的评价起决定作用,教师的自评和学 生评价则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评价强调的是尖顶功能,对被评价者缺乏发展性引领。)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操作: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

1、对学生的评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作了重点阐述,要求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在评价方法上也提出了建议:“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 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 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评价主要是 针对其学业的,评价学生的学业,习惯上的认识就是评价历史学习成绩的纸笔式考试、测验,其次才是对 学生其他素质发展情况的评价。事实上,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1)历史考试、测验:通过一定数量的检测来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在当前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

方式之一,检测范围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历史学习目标。考查的内容应当综合,除基本 的历史知识、技能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考试、测验的形式力求多样化,教师与学校要共同研制新的测验方式。开放式考试、情感化命题、参与式考试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例1:某地初一历史卷面考试,考试的形式是开卷。其题目包括三部分。

填表题:写出中国历史第一册中“温故知新、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老马识途、风声鹤唳、退避三舍、揭竿而起、老骥伏枥“等成语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判断题:有人说“三国时国家的分裂、战祸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期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观点是否 正确?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简要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有哪些明显特点?

论文:假设你们班进行“汉武帝之我见”讨论会。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我心目中的汉武帝” 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科学评价,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

这是一份别具一格的开放性考试卷,形式与内容的开放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开卷形式的考试,更是一种 开放性教育评价理念的反映。对学生而言,历史已不再成为知识仓库、试题的海洋,考试以不再可怕,学 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等得到充分 的强化和施展,从而使学生在一个个高层次的舞台上参与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历史评价的较高境界。

(2)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历史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 表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情况的评价称为“表现性评价。“目前这种评价形式往往与档案 袋评价法相结合,从而留下学生学习历史的足迹与成长的脚印。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多,学校、教师

二、实验区的中考改革:

2003年,全国一些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面临着初中生毕业考试和升学问题。各实验区根据教 育部2002年底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中考和中招进行了改革。2004 年上半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各实验区中考和中招改革的经验交流会议,在此基础上,2005年1月又颁 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由于今年我省 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萍乡市、大余县、鹰潭市月湖区的初中生也面临着毕业和升学,省教育厅在今年2月 也印发了《江西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实验区 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 评价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我省课改实验区学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学 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以 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力求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一)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

实验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由省中招委统一组织实行单独命题、审题,并适当吸收了实验区老师参 与。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文科(含思想政治、历史或历史与社会)六门。历史分数为30分。综合文科为开卷笔答。

考试的命题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省颁《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而不是按照不 同版本的教科书命题。

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 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在重视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注重方法与过程的考查,并适当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同时根据本学 科的特点,设置一定量的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不设偏题、怪题。

大余和鹰潭的历史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各占15分。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之外,还增设了一些情 景性和开放性的试题。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均有所涉及。(见试卷)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三个重大突破:

1、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命题的依据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以教科书为依据,这就要求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关系。过去 我们比较习惯于把教科书视为教学的一切,教师的作用和职责是就是教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这些内容也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绝对不能逾越教科书。其实,这种观念必 须摒弃,这是因为:首先,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供师生教学用的教学资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从《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

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利用教科书这一基本的教学资料,最终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历史 教学任务,要树立《历史课程标准》第一位的思想观念。其次,基础课程改革允许各学校、教师有自主 选择教材的权利,也允许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各自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课标 中的内容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叙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历史内容在叙 述上存在着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我们抛弃旧有的“历史教科书至上”的思想,就不会产生无所适从 的困惑。

2、这次中考改革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即引入了开卷考试,如:文科综合。这就要 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等,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惟教科书是瞻”的教学思想。

3、这次中考的成绩呈现方式:考试卷面上仍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但这个分数应保密,不得对外公布。对外是以等级制方式呈现,各门考试科目的成绩均设为A、B、C、B、E五个等级。各地根据当地高中教育 资源情况划定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再将以百分制形式出现的卷面分数转换为等级。例如:假如某

地根据本地教育资源情况,将A、B、C三个等级所占的比例划定为25%、30%、30%,那么每位考生各 门科目的卷面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好序后,前25%的学生将获得A等,A等以下30%的学生将获得B等,B等以下30%的学生将为C等;E等人数一般情况下,应小于2%为宜;C等以下,E等以上的学生将获 得D等。0分、缺考的科目成绩不记等级。如果同一科目出现同分,那么这门科目的同分考生将获得相同 的等级。

由于各实验区的高中教育资源情况不同,各实验区对A、B、C、D、E的比例划分将会有所差别。用原始分数和用等级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等级是以分数为基础划定的。分数是精细的等级,等级是粗放的分数,都能反映学生的差 异,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尺度。

区别——分数制是将学生分为多个等级(如果满分为12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21个等级;满分 为10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01个等级),在录取过程中,分分都是高厉害点,每一分都可能决定学生 的去向,这是应试教育负面影响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几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实际能力、素质上的本质差异。等级制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 也降低了选拔性,高厉害点明显减少,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 评价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参考依据,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

1、对初中毕业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是真正从制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然而,单纯的纸笔测验难以衡量学生丰富多样的发展,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置 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精神,既促进本届毕业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又促进后续年级学生关 注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教师在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 展而教的“指挥棒”,促进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是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非学业考试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制度 上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

因此,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落实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进行评价。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五个方 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就是综合素 质评价的六个维度。各实验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系统。

3、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评定小组评定相结合。除了县(区)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 成立综合素质评定的领导机构实施领导、指导及管理之外,具体实施评价的是初中毕业班成立的综合素 质评价工作小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组成,不少 于5人。评定小组成员必须具备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意识,给学生的授课时间不能少于1年。

评定的信息来源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参 加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情况;学生的特长表现及家长评价等。评定过程中应注重对 原始材料的分析与概括。

4、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由“综合性评语”、“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三部分组成。综合性评语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定性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

第四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作为全省首批进入实验的学校,在短短一年多的实验中,我校在区教育局、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下,从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学习,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评价方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抓学习促观念的转变,全员进行新课程培训,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保证课改实验在正确思想指导新进行,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的理解。因此,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认真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初步建立课改的基本理念。我校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组织集中学,内容是关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教研组边学边讨论,内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主要内容是各科《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反思我们教学中的成败,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另外,我校还定期召开课题组教师的研讨会、座谈会,及时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实验组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我校还组织教师观摩了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各类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参加了济南、烟台、淄川、桓台、平邑等地市组织的语文、数学观摩会,倾听了崔峦,郑国民等新教材编写者的报告,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材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操作新教材的能力。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的现状,我校确定了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 一是“全”,全面落实课改要求,开足实验课程,配齐实验教师;二是“实”,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从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扎实进行教学的研究,处理好继承和批判的关系,构建实而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三是“新”,体现新的学生观,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究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过程,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课改实验组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内容。在校长的带领下,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组内10人轮流执教研究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组内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由校长作总结归纳,把实践经验及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我校先后上了语文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实验研究课16节,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充分参与--课后拓展延伸”的自主参与式学习过程。我们将第一课时教学基本流程概括为:“进入学习情境--熟读课文,识字--理解课文--作业建议”;将第二课时教学基本流程总结为:“回读课文,识字--理解、识记生字--指导生字书写”。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自主学习品质。数学进行了学生实践性的课程的研究,共上研究课6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巩固提高---实践运用”的基本教学过程。艺术课主要进行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改革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欣赏、品评的能力的做法。

三、把课改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用课题研究促课改的推进,把课改作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形式,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课改发展。

实施新课程,不懂教育科研的教师常常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更不能成为教育家。根据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认为,不妨把小学教师高科研特别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定位放的低一些,定位于这样两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促进对有关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二是通过实践,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学习和思考对新课程实验对有积极的意义。我校的《探导式教学》〉以成为区教科所的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大多数是各学科课题组的成员,把课题实验和新课程的实验结合起来,是我校进行课改实验的一个新的尝试。从目前情况看,二者确实互相促进。教学和实验融为一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把课题的研究融入课改之中,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中问题进行思考,实效性非常明显。我校教师聂晓文、王谦、李辉多次在区课改研讨会上出示公开课。另外,我校重视了教师的备课研究,以年级组为单位,先研讨,后写教案,上完课再进行反思,效果十分明显。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积极探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对过程进行评价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改进和自我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我校坚持“三个角度入手,多种形式评价,以激励促发展”。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然也要多角度的进行评价。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切入,综合考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注意了三个结合: 1、口头--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应以口头评价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记录。书面评价,我们除了记录学生的长历程中的典型事例外,还经常在学生的作业本后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继续努力。2、文字--图案评价结合。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我们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图案,图文结合进行评价。作业后的一面小红旗往往会使学生兴奋一周,课本上的一颗红五星也能让孩子激动好几天。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潜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可见,一个个小小的图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3、自我--他人评价结合。我们坚持“日常--阶段评价结合”、“定性--定量评价结合”。除了随堂即时评价外,还改革了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从知识和能力、学习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生的评价手册,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应该是激发前进的“泵”。教师真诚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便是动力之源。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积极的期望会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期望,学生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好学生是评价出来的。”以激励性语言为基调,加强感情“投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发挥评价发展功能的前提。

五、扎实实地进行实践探究,及时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实践是我们发现真理的源泉,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学习了新课程的相关资料,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经过研究探讨,对教学过程达成共识后,我校实验组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执教了21节研究课。撰写了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共17篇,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谦、聂晓文、贾亮、李辉为代表的区级优秀骨干教师。

五、试验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大班授课对课改实验影响较大,如何解决班大与课程实验的矛盾。

2、课程实验提倡的新理念与目前社会的现实的矛盾,使学校处于一种两难之中,如何摆正这一关系。

3、综合实践活动课缺少必要的资料和理念的支持,开设这一课程难度不小,像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而且有不同年级)怎么来上,校本课程怎样开发,值得研究。

4、目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操作层面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一年多的试验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马尚中心小学一定会取得课程改革的新成绩。

第五篇: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我校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进行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因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并鼓励教师深入细致的进行新教材的课程改革实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深刻反思,经过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措施

1、领导身先士卒,参与课改实验。

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特别在使用新教材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使实验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增减教材,并每月指导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或观摩课,加强宏观调控。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实验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教材实验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

暑假期间,我们精心挑选一些有教学经验、善于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区级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2)重视学习机会,及时了解课改的最新研究动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实验教师及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培训,及时掌握课改的最新信息与方法。我们还按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种培训、听课研讨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和教学水平。

3、定期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

课程教材实验是一件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光靠教师“单枪匹马”难于取得成功,需要有许多人合作,才能打开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重视依托课改专家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各实验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攻关。每月我们按时召开一次试教体会或研讨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述说困惑的机会,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在互助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大力倡导反思,不断积累体会、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

近一年来,我校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实验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课改实验,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实验成效

1、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干部、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为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经过一年的探索,通过与实验教师交流、沟通,与学生座谈,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课、跟踪调查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参与实验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更多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师生更多成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被教师们接受,并且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材的使用上有所创新。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立足于“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社会有机地联系、整合,教材内容变得综合化、情趣化、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调、换、融,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寻找秋天》这一内容在语文、美术两个学科都出现了,为了便于教学,二位教师把这同一内容放到一天来完成,首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看一看,找一找,领略一下秋天的美景;然后再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最后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读秋天、说秋天。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3、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

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实验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老师们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比如:李秀梅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李冬梅老师的英语课让学生在听、说、唱、游活动中学习;沈振老师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说说、看看、做做、玩玩、画画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4、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树立新的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

(1)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设施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计算机房、校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让这些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关于课外阅读和背诵优秀古诗文的“量”,为了达到这个“量”,我们利用图书室,分班按周进行借阅,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采取自愿原则,鼓励学生购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把开展优秀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我们的传统活动。同时,通过讲故事、演讲、征文、读书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善于学会发现、利用学生资源。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有些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如:李秀梅老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就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元、角、分”,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在发言时不仅能从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辨认人民币的面值,认识国徽及人民币上的人物,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还认识了防伪线、防伪标志、盲点,以及有关人民币辨别真伪的知识等等。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既涉及教材上有关“元、角、分”的知识,也涉及教材之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四、今后的想法

1、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而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

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形成反思习惯,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汇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根据上级领导部门有关课程改革实验的文件安排,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培训落实......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来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时间如流水,转眼半年过去了,回顾过去的半年,我校在上级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下,认真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作为我校课改的重点,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