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学业评价初探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学业评价初探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少年来的传统评价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基本理念。依据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历史学业评价必须由传统评价向多维度、多层面的全新评价体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性问题是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思维不转变直接影响评价行为。为此,在新的评价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为新的历史学业评价提供行动策略。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度
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改革方向。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好后向大家展示:
生1:在极短的时间内,按方位把三个政权对峙的基本状态反映出来。
生2:按方位排布的基础上,把三个政权的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考虑十分细致。生3:仿照课本画了“三国鼎立形势图”简图。
生4:把魏、蜀、吴设计成鼎立的三足,而鼎身写着三个政权的名称。
我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了这四个学生,生1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示意图,说明他的思维敏捷;生2能把三个政权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说明他考虑问题全面;生4能把三个政权设计成鼎的三足,说明他非常善于联想;对于生3,我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本身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方面表扬了他。这样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
2、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的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隐性的思想品德考察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位”。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创新、探究、合作、实践和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纳入教学评价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角度着眼,我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总体评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通过对唐玄宗的评价,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感受?(2)你对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有什么感受?
(3)大唐王朝的繁荣是否打动了你?你在哪些方面印象最深刻?
(4)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你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5)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值得你敬佩?(6)对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你最喜欢哪些?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在知识当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流淌、思维的碰撞、个性的张扬。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在评价中体现这种个体差异最基本的方法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个学生,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还吃不饱。在“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综合考查”中,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次考查的方式,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组题为基础题目,均为教材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难度不大,是学困生基本能达到的标准,能做对60%就应给予表扬。B组题为能力题,是教材重点要求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是中等生能达到的标准。C组题为拔高题,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是优等生达到的标准。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考查方式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内容应多元化
传统历史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做得较好的算是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的分数记录,过程评价方法仅限于此,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中,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评价的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动态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克服片面的分数定论;评价要民主、开放,强调建立多向的互动、沟通、协商的评价网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的改变,即除了纸笔测试量化评价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
1、坚持常规的平日测验制。常规的传统测验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有它特备的功能,仍是新课程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它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督导教和学。测验的形式可多样化,采取师测、学生自编自测,互编互测等,将动口、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可以是分数评定,也可以是评语,测试的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过程评价。教师要建立平日历史学习档案袋,设计学生成长记录卡,在档案袋中存入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搜集的历史资料、优秀的作业等,在成长记录卡上记录历史学习感想、体验、特长、不足、收获等。通过展示学生档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进行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档案袋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3、建立课堂、课后活动日常奖励机制
日常的课堂学习观察和课后的学习活动关注是过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状态、表现、成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评定和奖励,对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考查实验等,教师必须适时过问、褒奖,动手制作奖励卡“最佳设计奖卡”、“创新思路卡”、“最佳创作卡”等,这些奖励评价都纳入学生学习档案中,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可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通过一次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多方面接受学生的信息,因而它能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它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因而它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局观;由于它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相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于是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同时,由于它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智和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它提倡将价值立足点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 上,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的空间,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激发师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机制。
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时机。教师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日常教学的每一次评价入手,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是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以课后交流、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比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老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关怀,既指出了他成功之处,又提出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总之,新课程评价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解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
第二篇:初探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的改(定稿)
初探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的改革
疃里二中 汪彦霞
内容提要: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学业评价、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改革课程评价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被提了出来,倍受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程评价对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重要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正确的考试观念、合理的考试制度以及科学的考试和测评方法,将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固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充分尊重文化与教育传统,但对中小学阶段校内考试改革的一些国际经验与趋势也需加以研究和重视。减少考试次数,强化课程作业,把经常性的形成评价同若干关键年龄段所举行的校外统一考试相结合,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是中小学校内考试改革的国际经验与趋势之一。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考试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直到今天考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考试改革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急迫的课题。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下面我将我的一些初步的尝试介绍给大家,我对七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历史课,在第一堂课上就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将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考核机制。历史考核的评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记载;(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记载;(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记载;(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记载;(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记载;(6)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的期末成绩由这七个部分按不同的比例综合而成。具体操作是:(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占10%,(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占10%,(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占10%,(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占40%,(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占10%,(6)学生自我评价占10%,(7)学生家长的评价占10%。在课改实践中,我具体操作如下:
一、学生成长记录卡,包括(1)、(2)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我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课堂纪录法。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作出评价并记录下来。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了这种便利,设置了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练习、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每课结束后,教师记录下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时间允许的话,应记录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
3、单元测验评分。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并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记录下来。
二、学生参与活动记载表,包括(3)和(5)两个方面。记录学生个人参与历史活动的情况,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档案的建立在开学初。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卡,记录下本学期学生所参与的每一次活动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专题:
1、撰写历史小论文。我在讲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学生利用双休日,各显神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学科的处女作。我将学生的佳作在办公室朗诵给教师们听、在教室朗诵给学生们听,并张贴到学校的橱窗里,让大家既感受到历史的熏陶,又欣赏到了奇思妙文。
2、亲身体验历史。我讲完《原始的农耕生活》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以后,要求同学们回家用橡皮泥或胶泥,仿制陶器和青铜器。让同学们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先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自豪感。在学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后,让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割圆术,从中体会祖冲之的刻苦的科学精神,培养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3、编写历史小故事,举行历史故事演讲。我在讲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后,召开历史故事演讲会。为了这个演讲会,同学们作了精心的准备,个个争先上台演讲。通过这一活动,不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一活动,既巩固了本学期的历史知识,又起到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成语、掌握成语的作用,功效双收。
4、举行历史辩论会。学完《秦王扫六合》一课,让同学们学电视里面的辩论会,准备《秦始皇历史功过辩论》。同学们纷纷找材料,写辩词,并交给我修改。经过大家的努力,辩论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同学们史论结合的能力,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与地方历史的结合。利用国庆长假,布置同学们调查当地的历史名胜、历史古迹或风景胜地,让他们学做一个小导游。这次活动更精彩,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有的撰写了优美的解说词,有的准备了精美的图画,有一个同学还制作了光盘„„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才华。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历史的爱国主义精神。
6、举行艺术欣赏,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举办了商周青铜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欣赏、顾恺之的美术作品欣赏、秦汉和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欣赏。通过艺术欣赏,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同学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增强历史自豪感,养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综合动手、动脑题。要求学生利用期末考试后的两天,完成下面两道题中的一道:(1)搜寻王羲之的隶书、草书、行书或楷书书法作品一幅并临摹一幅(字数不论多少,但不少于五个字);(2)自己制作一个竹简或木简并在上面刻下不少于五个字。
三、知识能力测试记载表,指第(4)方面。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于是,本学期我进行了一次期中测验和一次期末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当前,测试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命题是测试的关键环节。如何命题,对教学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因此,命题也必须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我在期中和期末测试时,主要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测试的题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四、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学期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实施自我评价法。
1、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当教师评定完以后,再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起到促使全面提高的作用。
2、学习态度反馈小结。它主要指学生自己进行的每月一次的自我小结。学生每月进行一次自我小结,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清醒的看到过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学生家长的评价,指第(7)方面。在学期结束前,发放一份学习情况调查表给各位家长,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在本学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把它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课程评价的改革上。如果评价机制不改革,课程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场空。毕竟课堂教学要围绕着课堂评价这一指挥棒转。指挥棒转了,一切也都自然而然的转了。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及中考改革[模版]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及中考改革
历史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中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 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 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各实验区在教学评价改革上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部分实验区对学生的评价已由过去的分数评价变为等级评价,由单一采用纸笔的终结性评价变为关注学 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部分学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纸笔测试评价在内的学生评价体系,但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新的评价 观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困境。
困境之一:新的评价观还未完全被教师和学生所接纳。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有意无意用应试的眼光来评判历史教学,在评价历史教学质量标准上,仍然是:一看学生的分数,甚至由此决定历史教师地位的升降沉浮;二看历史教师课堂上讲如何,是否会讲。无论是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是以这两个标准来看待,从不考虑这两个标准以外的情况进行全面衡量历史教学。这不利于新评价观念的确立,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境之二:教师对待新评价观态度冷漠,存在形式主义。
虽然素质教育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然而众多教师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行动中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于许多新的观念、新的做法,特别是新评价观无法适应,更难于启动,即使有采取新的措施,但在实际行动中也是漏洞百出。如:评价记录或表述做得不细致不到位,甚至不会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档案袋。因此评价及评价结果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开放。
困境之三:社会宣传薄弱,历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难以树立整体观
新的教学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且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方面,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知识、能力情况,还要跟踪学生向社会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但当前评价方式的变化,社会群众知之 甚少,甚至不理解,他们仍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不被社会认可。同时,由于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操作困难,客观上又为课程改革的推行设置了 障碍。
所有这些,都给树立全面、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 评价和考试制度又非改不可,这是因为:
第一,它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现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弊端: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知识考察、成绩的 评比,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 校评价制度。
第二,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
如果新课程教学评价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为高一等学校(尤 其是重点学校)输送了多少学生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与教师的经济效益挂钩(框架限制),那么,新课程的 教育理念就难以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课程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只有根据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搞好历史教 学评价,“课改”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
一、历史教学评价: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也不等于检查,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就是“根据《历史课 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 判断。”评判价值要依据三句话:第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第二,要系统地搜集信息;第三,要在 对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是搞好评价的前提。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及历史教学评价指标:
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而是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了和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这就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环境意识等。课程任务比以前要全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不能简单的就知识技能讲知识技能。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加强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接受学习的标准就是三句话,即上课记,回家背,考试默。主动学习的标准是上课时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中去。为此教师的角色也变化了,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准备的是各类讲义;在主动学习中教师要准备的是各类活动和情景。在课堂上倡导的是做中学,玩中学和想中学。这种亲历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焦点应是在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考察、成绩评比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考查),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纸、笔测验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活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内的多样化方法。)重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记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与此相适应,新课程倡导
发展性评价的价值观,这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核心观点,在这一观念的支持下,历史教学的具体评价标 准,这就是:
1、基础性。教师方面:语言、板书、仪态等规范而大方;教学目标合理,体现出层次性,教学程序设计 科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恰当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善于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学生方面:表现在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得到基本技能训
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发展,非智力素质提高。
2、主体性。教师方面: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基本教学思想;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最大 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相信学生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学生方面: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对学习对象有所选择,并
进行优化组合;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善于寻求合作伙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学生能够独立地 思考与学习,敢于突破常规,有所超越,积极发展个性;能积极参与学习评价。
3、开放性。教师方面: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 教学设计的开放。
学生方面: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自由地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特 长;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
4、探究性。教师方面: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与发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
学生方面:有强烈的探究欲及浓厚的兴趣,思想方式灵活;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善
于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探究成果。
5、独创性。教师方面:教材处理及程序设计独特新颖,有利于学生投入历史学习;学习指导方式独特有 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艺术地驾驭课堂,教学个性发挥出色。
学生方面: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敢于猜测,大胆想象,善于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独立意识强,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
6、情感性。教师方面: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 的情感、人格;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体现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方面: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和美的享受;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情绪饱满。
7、发展性。教师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使其情意、人格等获得进 一步的发展;能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进步。
学生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获
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得到了健康的连续性发展;通过课堂学习,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激起 探究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相比较,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范围更加广泛,它所关注的 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它既有侧重于 “教”的方面,又有侧重于“学”的方面,还有注重师生相互作用的方面,它们统一构成了历史教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作为观察的主体,看重的只是教 师的教学技巧;对教学的评价也主要是他人(专家、领导、同事)的评价起决定作用,教师的自评和学 生评价则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评价强调的是尖顶功能,对被评价者缺乏发展性引领。)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操作: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
1、对学生的评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作了重点阐述,要求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在评价方法上也提出了建议:“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 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 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评价主要是 针对其学业的,评价学生的学业,习惯上的认识就是评价历史学习成绩的纸笔式考试、测验,其次才是对 学生其他素质发展情况的评价。事实上,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1)历史考试、测验:通过一定数量的检测来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在当前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
方式之一,检测范围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历史学习目标。考查的内容应当综合,除基本 的历史知识、技能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考试、测验的形式力求多样化,教师与学校要共同研制新的测验方式。开放式考试、情感化命题、参与式考试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例1:某地初一历史卷面考试,考试的形式是开卷。其题目包括三部分。
填表题:写出中国历史第一册中“温故知新、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老马识途、风声鹤唳、退避三舍、揭竿而起、老骥伏枥“等成语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判断题:有人说“三国时国家的分裂、战祸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期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观点是否 正确?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简要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有哪些明显特点?
论文:假设你们班进行“汉武帝之我见”讨论会。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我心目中的汉武帝” 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科学评价,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
这是一份别具一格的开放性考试卷,形式与内容的开放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开卷形式的考试,更是一种 开放性教育评价理念的反映。对学生而言,历史已不再成为知识仓库、试题的海洋,考试以不再可怕,学 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等得到充分 的强化和施展,从而使学生在一个个高层次的舞台上参与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历史评价的较高境界。
(2)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历史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 表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情况的评价称为“表现性评价。“目前这种评价形式往往与档案 袋评价法相结合,从而留下学生学习历史的足迹与成长的脚印。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多,学校、教师
二、实验区的中考改革:
2003年,全国一些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面临着初中生毕业考试和升学问题。各实验区根据教 育部2002年底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中考和中招进行了改革。2004 年上半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各实验区中考和中招改革的经验交流会议,在此基础上,2005年1月又颁 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由于今年我省 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萍乡市、大余县、鹰潭市月湖区的初中生也面临着毕业和升学,省教育厅在今年2月 也印发了《江西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实验区 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 评价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我省课改实验区学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学 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以 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力求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一)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
实验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由省中招委统一组织实行单独命题、审题,并适当吸收了实验区老师参 与。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文科(含思想政治、历史或历史与社会)六门。历史分数为30分。综合文科为开卷笔答。
考试的命题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省颁《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而不是按照不 同版本的教科书命题。
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 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在重视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注重方法与过程的考查,并适当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同时根据本学 科的特点,设置一定量的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不设偏题、怪题。
大余和鹰潭的历史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各占15分。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之外,还增设了一些情 景性和开放性的试题。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均有所涉及。(见试卷)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三个重大突破:
1、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命题的依据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以教科书为依据,这就要求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关系。过去 我们比较习惯于把教科书视为教学的一切,教师的作用和职责是就是教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这些内容也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绝对不能逾越教科书。其实,这种观念必 须摒弃,这是因为:首先,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供师生教学用的教学资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从《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
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利用教科书这一基本的教学资料,最终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历史 教学任务,要树立《历史课程标准》第一位的思想观念。其次,基础课程改革允许各学校、教师有自主 选择教材的权利,也允许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各自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课标 中的内容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叙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历史内容在叙 述上存在着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我们抛弃旧有的“历史教科书至上”的思想,就不会产生无所适从 的困惑。
2、这次中考改革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即引入了开卷考试,如:文科综合。这就要 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等,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惟教科书是瞻”的教学思想。
3、这次中考的成绩呈现方式:考试卷面上仍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但这个分数应保密,不得对外公布。对外是以等级制方式呈现,各门考试科目的成绩均设为A、B、C、B、E五个等级。各地根据当地高中教育 资源情况划定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再将以百分制形式出现的卷面分数转换为等级。例如:假如某
地根据本地教育资源情况,将A、B、C三个等级所占的比例划定为25%、30%、30%,那么每位考生各 门科目的卷面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好序后,前25%的学生将获得A等,A等以下30%的学生将获得B等,B等以下30%的学生将为C等;E等人数一般情况下,应小于2%为宜;C等以下,E等以上的学生将获 得D等。0分、缺考的科目成绩不记等级。如果同一科目出现同分,那么这门科目的同分考生将获得相同 的等级。
由于各实验区的高中教育资源情况不同,各实验区对A、B、C、D、E的比例划分将会有所差别。用原始分数和用等级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等级是以分数为基础划定的。分数是精细的等级,等级是粗放的分数,都能反映学生的差 异,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尺度。
区别——分数制是将学生分为多个等级(如果满分为12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21个等级;满分 为10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01个等级),在录取过程中,分分都是高厉害点,每一分都可能决定学生 的去向,这是应试教育负面影响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几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实际能力、素质上的本质差异。等级制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 也降低了选拔性,高厉害点明显减少,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 评价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参考依据,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
1、对初中毕业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是真正从制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然而,单纯的纸笔测验难以衡量学生丰富多样的发展,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置 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精神,既促进本届毕业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又促进后续年级学生关 注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教师在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 展而教的“指挥棒”,促进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是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非学业考试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制度 上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
因此,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落实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进行评价。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五个方 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就是综合素 质评价的六个维度。各实验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系统。
3、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评定小组评定相结合。除了县(区)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 成立综合素质评定的领导机构实施领导、指导及管理之外,具体实施评价的是初中毕业班成立的综合素 质评价工作小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组成,不少 于5人。评定小组成员必须具备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意识,给学生的授课时间不能少于1年。
评定的信息来源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参 加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情况;学生的特长表现及家长评价等。评定过程中应注重对 原始材料的分析与概括。
4、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由“综合性评语”、“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三部分组成。综合性评语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定性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
第四篇: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因此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兴工业区》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重心的转移。
在本堂课,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主演”转换为“导演”,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记者等角色的扮演恰如其分,分别代表了意大利新型工业区和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既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在本堂课,执教老师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单纯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并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较法。在学生进入角色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高技术工业区的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美国高技术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比较。然后进行了列表总结比较,与学生达成共识。最后,老师又介绍了世界其他新兴工业区,要求学生课下认真分析比较其异同,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颇深,要向该老师学习,在今后教学中真正做到备课充分,教法新颖,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现在培养了一些没文化没生存技能的“四不像”;种地不如老子,做饭不如嫂子;上学路上看不到希望、学不到看得见的技术;现在是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转型,否则2020年中国进入贫困国,你现在需要怎样的儿媳(女婿)就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否则失败!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专题一:如何理解教育评价
1、什么是教育评价?
2、教育评价的三种模式:
①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用可观察的术语界定目标,进行评价(银川一中评价教育如上课是否迟到,接打手机)是形容程度的;某公司面视时20人一组,主要观察其他人的倾听能力,专注程度,而被试者讲什么;教育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过程,家长交给我们一个孩子你能还给他一个大学生吗?
②CIPP评价模式----以决策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主要是情境、投入、过程(斯塔佛尔比姆的认可评价)。
③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收到效果但会有非期望效应(学生装评价)如丈夫不忠,是否派一女去勾引;情境变了;不要设圈套让学生装钻。专题二:什么样的评价是好的评价
1、基本观点:①评价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自身的质量;②科学评价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低劣的评价不仅耗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导致种种不良后果(双刃剑)。
2、无评价的主要指标:①评价的实施:评价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作用;评价是否需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付出的回报和实际效率如何。②评价的效度(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小孩追星、语文测试中;连词成句成画、写出最喜欢的一首诗、远离毒品的宣传画、听春江花月夜考审美情趣„„③评价的信度(多次评价分数之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用情境模拟法评价学生装是否具有环保意识(看捡垃圾),作文评价中的主观性(多人评);应进行二次评价或多次评价。④评价的公平:找饮水机上用到的一到两个物理学原理;数学高考中冷轧钢机;语数外百分制理化生等级计算(淡化了男生优势),写母亲生日晚宴致辞(单亲、离异等)。
3、促进教与学的评价(多样化功能):多数高中教师指出评价具有导向、检查和督促功能;三成左右教师有助于诊断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而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不给分数并不利于学生装发展,学生分数排名可放在信封中
并提供一定信息但隐去姓名,让他明确位置)。①勤能:判断与甄别;选择与安置;导向与激励;检查与监督;诊断与改进;②在设计和实施评价方案时,要明确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均衡发挥学生评价的多种功能;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果。③好的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要是评价专家(不是评论),只有这们才可能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4、诊断性评价:①是指在某项教育计划或方案开始之前进行的测定性或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评价对象的基础、现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具体原因等做出鉴定(如不会做饭)。②主要用途:学生装学习准备程度的诊断;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查找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关于这堂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装会揣测你的意图;高中生真的越来越懒吗?游泳教练教我打乒乓球球的启示;不要把学生当傻子,真理是什么?)老师怎么教可以影响一代人;要让学生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允许提无价值的(如何让学生质疑)。你是个好运动员如何做个好教练?学生装诊断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东西?(作业能否改革?)孙维刚一年授完三年的课程但成绩依旧突出!不要以学生装之勤来补教师之拙!
5、形成性评价:①是指在某项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②是即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所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③主要用途: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确定步骤,强化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要互动,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感受;表演,预设,作假是不说人话)
6、终结性评价:①是指在某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评价。②它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事后的检验,因此主要依据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评价。③主要用途: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确定学生对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起点;预计学生在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不仅是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中,在中观层面上的单元教学或宏观层次上的模块教学中,教师也要认真思考如何将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问历史老师:如果氏族公社在打猎过程中没抓到足够猎物,不够吃了他们会如何分配这些仅有的食物?没人回答,可换问氏族公社有什么特点时都能答出来!重拍《重庆谈判》为毛泽东写机场发言稿,阅卷却无评分标准。
专题三: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为什么评价(目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
断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评价什么(指标体系):内容多元化不等于要对教师实施面面俱到的评价;体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相结合。两个硬性规定:①不得以学生装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社会团体、民间学术机构组织的教学评比结果不得作为教师晋升、提级、评优依据。
3、谁来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4、为什么要以教师自评为主: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育思潮兴起,教师既是教学的实施者,也应是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要经常性进行自我评价;②教师在专业自律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教师要不断回顾自己的工作,开展批判性反思,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管理;③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整个教学过程的构思至每个教学细节的安排,只有他本身最清楚。只有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④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才能真正被教师所接受,才能有效激发起教师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
5、不断被销蚀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在各种课题研讨活动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是成功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评课者都大声说优点,拿着放大镜找优点,但对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正在被销蚀,使教师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教师教学与评价工作中存在许多亟待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小学识字课《春夏秋冬》(缺乏感性认识和体验);初中美术课《颜色的处理》;笑话《西瓜请假》(预设、表演)。
7、当前教师自评实践中的问题:①教师缺乏反思意识或开放的心态;②教师反思能力薄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发现了问题不能全面、深入分析原因;不能找到合理的改进策略,如方向);③教师自评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行为要求;④教师自评与高利害结果联系在一起;⑤学校内部还没有营造出适于自评的文化氛围。
8、有待改进的他人评价:①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协商与对话;②同事评价要重研讨与发展,淡化甚至远离评比与选拔;③学生评价教师需要重视,但将意见汇总在教务处要谨慎;④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9、有关建议:①淡化甄别和选拔,尽量与利害关系脱钩;②重视教师的读书学习和业务进修;③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走形式;④多主体
之间要形成平等、民主、对话与协商的评价关系。
10、怎么评价:①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中建立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的做法,对不同的教师或教师群体彩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不同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评价和指导。②建立以校为本,以考古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③创建和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题四:高考改革往何处去——大家的困惑
1、①高考命题不仅要考虑为高等学校选拔高素质的大学生,还要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相适应,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考察;②高校招生不仅依据考试分数,还会参考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平时学习成绩和学分记录,反映学生全面表现的成长记录,以及教师的综合评语(或教师推荐信)等资料(中国式的描述性评价根本不看,但综合素质评价可能会影响高考录取——贺宏伟);③各省高考方案若因与国家即时条文不符将以国家规定为准(如物理选修2不列入高考范围)。
2、①综合素质是什么?如何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②谁来实施评价;③依据什么评价,怎样评价;④评价结果怎样表达和使用;⑤招生制度要有哪些调整;⑥如何确保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3、①美国教师给中国孩子写的推荐信;②一封虚拟的教师推荐信;③中国教师的春风评语(酸);④创新评语;
4、推荐信或评语在选拔中的作用(暂无明确规定和说明)。
5、举步维艰的高考改革:①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②允许大学联合考试与招生;③多次高考;④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⑤高考报名社会化;⑥不允许随意公布学生装的分数和录取信息;⑦引导媒体宣传;⑧高考命题改革;
6、我们该怎么办?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教育;从可以改变的身边小事做起;为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而努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