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01:3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内容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注评价转变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尝试新评价。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检测、修正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它是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评价作为一种甄别和选拔手段,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分数和等级只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一种估量。目前,虽然“等级制”在形式上已经代替了“百分制”,但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它与新课程的评价观仍然不相适应。在实施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陷入了一种矛盾与困惑中,即明知传统的评价办法必然导致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而又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与目前学生实际相符的新方法,迫使我们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评价动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具有感染力,宽松的和谐的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好土壤。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互爱的真挚情感以及相互的交流和感染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在一个平等、宽松、愉快的情境中毫无心理压力地进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制造悬念,诱发争辩,让学生去发现,提出扫除障碍的建议,而教师却“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由“固执”到“认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了这 1

样一个故事:星期天,猴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对她的两个孩子说;“一个大西瓜,我分给哥哥1/3个西瓜,分给弟弟2/6个西瓜„„”猴妈妈还未说完,猴哥哥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我趁机说:“我也觉得猴妈妈不公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猴妈妈公平呢,它们两人一样多。”我又说:“怎么会公平呢?猴哥哥才分得一份,猴弟弟却分得两份。”“不是的,把西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和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2份是一样的。”„„这一过程正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和感染学生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大胆地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等活动的动机。

二、体验过程,发挥评价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评价的主体。任何知识都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评价也只有在学生完全参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评价的立足点必须由“教师单纯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轨道转变。有的教师认为,多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机会,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其实,评价依赖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参与,只有把评价的主动权完完全全地交给学生,才能用评价促思维、促发展。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独特的评价、见解要正面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想法也不能轻易否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评价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判断“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然后诱导评价:“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16,我认为是对的,你们同意我的判断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甲说:“不同意。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不一样”;乙说:”我也不同意。虽然计算结果相同,但两个16的单位不同”;小组互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单位也不一样,这道题只是一种巧合,得数相等,不能以此混淆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经过一番评价后,教师不是硬性把知识注入学生的大脑,而是让学生在你争我辩中,自己获取知识。

评价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评价意见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保留开放状态,评价他人,评价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评价学习过程时,要借助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

三、关注差异,实施评价策略

评价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教师要因人施评,体现差异。学生是变化中的人,他的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情感都会因年龄、家庭环境、教师调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过去的评价方式不甚合理,使一些学生因“考试不及格”产生自卑感,失败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科学家曾通过跳蚤实验证明动物的进取意识。把跳蚤放在杯子里盖上盖,它跳几下碰着盖儿,当你打开盖后,它再也不跳了,而是爬上来的。还有将狗放一间屋里,闭门,四处通电,狗乱跑乱叫,找出路逃

生。但实验两次后,再把狗放进去,它趴在地上不跑不叫,只是哆嗦。这说明,经过努力后,仍然无效,再也不努力了。学生也一样,若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进取精神磨灭了就无法振作起来.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运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待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对待中等学生应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待优等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分层测试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体面地在人群中站起来。

例如:测试等级要因人而定,而不是因成绩而定,千万不能以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判他在未来数学的发展。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成绩太差,老师在一起谈起他,语文老师叫他“四季豆”,数学老师叫他“无解”,化学老师叫他“堕性气体”,物理老师叫他“绝缘脑袋”。这个学生虽无读书的能力,可后来经商出人头地,成了大老板,学校校庆时邀请他出席,但他未接受母校的邀请。如果,学生与自己比较,进步了,让学生获得 “跳”一个等级的机会。即使是“待进生”,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把考试“不及格”改为“待及格”。“良”对于待进生是一种“成就”,教师对学生尽量少作或不作“不及格”的评定。对于“优”等学生,为了发掘创新潜能,可适当提高要求。因为,成就感能激励一个人不断进步,“优”对于多数学生更是一个“鞭策”,它可以激励学生勇敢直前。课堂评价中采用异步评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不同的感染力。“抓两头,促中间”,学生时刻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时刻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四、开放形式,探究评价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群体交流、互动的开放的评价环境,使评价成为师生双向思维活动暴露的过程。变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状态,使学生从单纯的“听、答、写”转变为“思、问、评价”的角色。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协调,学生可以评价教师的活动,敢于同教师进行争辩。教师便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自我评价作为对自己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由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不断发展。有自评: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觉得自己的方法好?等等;自评与互评:甲:他的发言很精彩;乙:他说话的速度太快,有的地方让人听不清楚,丙:我不完全同意他的发言,我还有新的补充,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解法;师生共评:张三:我不同意小明的发言,我还有新的想法;李四:老师,你为什么总不叫我发言?这节课老师总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能不能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师:你回答得很好,还要别的发现吗?你的方法很独特;综合评价:课堂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作业、平时表现出来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和自信等。例如:“朱玉洁同学:本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探究,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查找和收集与所

学知识的相关信息,你的自学能力较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表现很出色,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你的解题方法经常与众不同,你设计的“数学小天地”较有创意。可你有时做作业比较马虎,不太讲究作业书写,你有信心克服这些小毛病吗?本学期数学总评成绩:“优”。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学生的评价意识在自我反思中得到升华,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倡导激励,呈现评价结果

“评价就是给学生一种求得才能得驱力”。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正确而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用正面的方法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有“等级”、“评语”或“等级加评语”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一份份优秀作业、优秀试卷、数学题的巧解、数学设计方案、数学日记、获奖证书、教师评语、家长寄语等,一一地进行积累,让它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成长岁月。在实际评价中,教师还要经常注意学生在操作、合作、交流与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并给予及时鼓励,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诱导。如:“你回答得很好;你的解题方法与众不同;你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等,尽量少用“对”、“不对”等笼统的评价语气。总之,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正的朋友,自己乐意与教师合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作出诊断,不断地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总之,评价旨在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是为学生服务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成为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个性品质的发展,使学生拥有和谐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学生保持自我发展的激情。有教学就要有评价,评价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大胆实践与积极探索的问题。”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作用,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但终究要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年7月第1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999年7月第1版

3、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第二篇:关于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

关于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

南航大附初中 吕正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者对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这其中有赞扬有批评,有惊喜有困惑,但无论是哪一种声音在我看来都是足以让人振奋的,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关注着我们的语文教育。下面我想就新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革,它的出现对我们因循多年的传统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那么我们究竟需不需要转变我们习惯多年的学习方式呢?如何才能保障新的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呢?我认为:

首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极其必要的。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根本因素之一,因而也历来受到极大的关注,探讨声不绝于耳。我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支配作用或学生的主动程度,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由机械的接受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等组成的一个序列。就整体学习方式转变而言,需要遵循这一量的演进序列。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初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所以机械接受和意义接受的学习方式曾大行其道。其实机械接受学习的弊端已不言而喻,它带来的是“相声、背多分、多动症”,自然淘汰;意义接受学习一度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它可以理解新知识本质的意义,但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点本身,不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系统知识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追求终身学习的可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正因为这样,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探究性学习乃至更先进的研究型学习应运而生。这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改革的需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看到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教材的“写在前面”里明确到:“自主,即主动。要主动的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革命。它不仅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对中学生学习的束缚,也严格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同时也完全符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当代教学原则。并能有效地激发班级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其次,学习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变就变的。它绝非是一蹴而就,或是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就好比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所引发的关于实行“分餐制”的大讨论一样。分餐的好处不言而喻,人人称是,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究其缘由无非是国情、传统文化、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情景、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这一转变过程将是漫长而艰辛的,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在我看来,应从有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教育观念的保障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观的转变,不能再“用昨天的观念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适应明天的生活”。我们的教师要变道德的传播者为道德发展的向导;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促进者;变问题的解决者为问题的解决顾问;变教学中的演员为教学中的导演;变教书匠为研究者。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另外还要进行师生关系观的转变。要把过去师生间单向的专制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力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客观公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再次,也要进行教育任务观的转变。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这也是我们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育任务观念,形成一条从“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创造"新思维。

2.教师教育水平的保障

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从实践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与课程改革同步,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各类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教师不再做“春蚕”或“蜡烛”,要成为溪流,要成为大海中的浪花,永不干涸,永远激越。教师的思想也要如此,停滞的,是一泓缺乏生命的死水,死水是安全的,但载不去远航的帆。总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底子,更要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看来这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比例。教师应该像江海那样博大的,只要善于积蓄百川,是会看到泱泱大海的。

3。教育评价标准及原则的保障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已成为现行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导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入睡,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语文课程评价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提倡过程评价、能力评价、多元评价。这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情感性原则。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第二是前瞻性原则。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的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言语能力的升华,需要极为漫长的心理同化和顺应过程,其细微的进步当须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第三是差异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这一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这一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能体会到:母语课程学习中的差异性常蕴涵着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乃至创新性,那些无法为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可能是别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功德无量。只要形成了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顺利的推行,否则学生终究还要为“分数”而忙碌。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保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是体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的,这就需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保障。学习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经养成,没有千倍万倍力量很难改变。因此良好学习习惯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我们教育者要在日常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并非是指我们所熟知的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写作业等行为习惯,而是更多的关注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培养独立钻研、彼此切磋的习惯;培养学生学而时用、学而时思、学而时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讲求时效的习惯。这些在笔者看来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根本来源和有力保证。否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可能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纸上谈兵。

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除了以上几点保障,还需要诸如社会文化制度、舆论氛围等条件的保障,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总之,新课程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是完全有必要的,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虽然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从各方面努力保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我们的语文之花开的更加灿烂。我们当坚信既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太阳已经升起,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它普照大地呢?

参考资料:《语文新课程标准》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关于开发学生潜能的探讨》 张富

《 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刘涛

《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热点冷观》 谭顶良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

【摘 要】根据“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从“单一媒体”到“多种媒体”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那种沉闷和严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二、从“单一媒体”到“多种媒体”的转变

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我们自从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就被母爱包围着。可是,书中有这样一位同龄人,她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经历和生活。”接着出示课件情景一、二。情景一:一个破蓝布袄裹着的婴儿在山坡顶上哭泣,在风中依稀有几片飘落的黄叶,配以讲解。讲解内容是介绍“我”的身世,背景音乐配以低沉伤感的曲子《二泉映月》。情景二:在情景一的基础上,于画面一角出现一只大人的手,配以讲解(这是一只救命的手,这是一只瞎眼姨娘的手,就是这只手,托起了一个弃婴即将坠落的天空,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音乐停。我接着动情地说:“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位不是生母却胜似生母的母亲,下面让我们跟随林莉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认识这位母亲。”至此,学生已完全进入情境,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与内容协调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语文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学会”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语文。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比如对于写作,很多学生缺乏兴趣,也缺少动力,我是这样调动他们写作兴趣的。

第一课时学生全部写完作文,第二课时,先学生谈写作感受,后赏析佳作,相互点评。谈感受时,凡是谈到本次作文有收获,有进步,觉得写作文不难等观点的同学,老师真诚表扬他们,并为他们有如此进步而由衷高兴。这时学生也会被老师情绪所感染,心里不禁暗自得意。学生表扬多了,就自信了;有了自信,还愁写不好作文。同时,学生在相互点评中,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找出不足,特别是一批原来写作水平不高,对写作缺乏兴趣的学生,现在对写作兴趣浓厚,并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四、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发展应用意识。但语文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语文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种类型的语文试题或写某种类型的作文,却不知道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密切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捉高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和发展语文。

第四篇: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新课程的系列思考(之二)

高慎英刘良华

【摘要】:正某种学习方式能够被开发出来并在学校教育中流行,往往经历了长久的教育实践探索。这些基本的学习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两类。前者强调教师直接把知识结论传递给学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形态;后者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结论,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学习的方法、体验探索的欢乐。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新课程 探究学习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教师 化难为易 合作学习发现学习

【分类号】:G423.0

【正文快照】:

某种学习方式能够被开发出来并在学校教育中流行,往往经历了长久的教育实践探索。这些基本的学习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两类。前者强调教师直接把知识结论传递给学生,以“教师讲一—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形态;后者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结论,强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一些做法

浅谈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一些做法

广西北海铁山港区营盘中学---李新余

进入21世纪,我国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转变,这次改革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2001年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了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们以饱满的激情、无畏的勇气、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忘我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下面谈谈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以德育为主,建立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我校建立了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激励机制,制订《营盘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营盘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营盘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建立《闪光的青春》初中学生评价记录手册,形成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周评价制度。每周学生都各自确定个人实践目标,或在家铺床叠被、摘菜淘米,洗衣刷碗,或编写班级墙报,礼貌待人接物,一周不说脏话等,并写在手册上,然后积极行动,努力实现目标,把实践过程、经历,或感受体会及认识收获写在活动记录里。在下一周的班会课上,每名同学都作汇报交流,诉说实践的 1

辛苦,畅谈实践的感受,展示实践的成果。老师及时评价激励表扬,同学间互相赞美鼓励,手册上还有家长的寄语夸奖。这些都给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又以蓬勃的朝气,旺盛的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充满信心努力去实践下一周的目标,一步步向前发展。

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每周都要确定一个小目标,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在班会课上汇报,老师鼓励表彰,学生有交流学习,家长有亲切寄语,学生每天、每周、每学期都在主动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德育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长期化、加强和改进了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即:口试与笔试结合,单项与综合并重,定性与定量互补

理论与实践相融,自评与他评共用。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表述上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式,以便明确等级,了解特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进步,促进发展。《学生成长手册》就是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例。

二、老师工作的评价

1、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设立了以下一级指标:“师德”、“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能力”及“特别加分”。每学期以科组为单位对教师进行问卷评价,再由学校领导班子对教师进行问卷评价,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人进行表彰。

2、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要以学评教,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第一,教育思想端正,热爱学生,业务能力强;第二,体现素质教育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法,体现学科性质;第三,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密度;第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第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实效。每学期以科组为单位对教师进行问卷评价,再组织该班学生对教师进行问卷评价,两者结合评出“课堂教学标兵”。

3、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第一,在课堂上教师热爱学生;第二,教师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第三,教师能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第四,尊重学生不同意见和看法,能和学生融为一体;第五,勇于负责,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受学生欢迎。每学期由教务处组织学生进行两次的问卷评价,对课堂教学好的,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授予

“最美教师”的称号。

现在,我校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由市级评价、学校评价、师生评价三级组成。评价的对象有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工作、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素质及校本课程开发等。评价的方式有综合评价、考核评价、调研评价、素质评价、调查评价等。突出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评价,教育教学能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的管理更科学,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工作热情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培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改进能。自评与他评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评价功能得以充分显现。

评价的实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与能力,陶冶了高尚的首先情操;增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的情感;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得到美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现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长得到培养;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的实施,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起来。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教师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

学生表现的欣赏者。既热心于教育教学活动,又参与到评价之中,在激励环境中愉悦地工作。

三、考试及成绩的改革

一方面是学业考试制度的改革。课改前是卷面分占100分,评定学生的成绩完全由卷面分决定,这种制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改后平时分(包括平时成绩、平时表现、学生能力评价等)占40分,卷面分占60分,即总成绩60%,与平时成绩共计100分。

另一方面是升学学科考试制度的改革。课改后物理、化学除了卷面分,还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力。英语学科还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课改后的试题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张扬学生的个性,观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总体上看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课改前试题死板,脱离生活。课改后试题灵活多样,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知识,学到了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使教育管理实现了规划化、系统化、科学化,促进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方面教育教学的重视,形成了浓郁的教育氛围,在各级各类大赛与表演中取得丰硕成果,教学成绩也得到稳步提升。

下载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2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

    改革评价方式(共5则)

    改革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能力 ——锦州市2002——2003学年度七年级(上)思想品德学科期末评价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行)指出:初中思想政......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即将实施。.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学业评价初探(含5篇)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学业评价初探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少年来的传统评价观。新的《历史课程标......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化浅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化浅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新的转化。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由传......

    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

    浅议课改背景下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已有八年,对应的课程评价标准也不断趋于成熟,而德育教育的改革却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德育的评价机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