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因此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兴工业区》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重心的转移。
在本堂课,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主演”转换为“导演”,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记者等角色的扮演恰如其分,分别代表了意大利新型工业区和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既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在本堂课,执教老师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单纯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并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较法。在学生进入角色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高技术工业区的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美国高技术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比较。然后进行了列表总结比较,与学生达成共识。最后,老师又介绍了世界其他新兴工业区,要求学生课下认真分析比较其异同,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颇深,要向该老师学习,在今后教学中真正做到备课充分,教法新颖,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少先队工作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少先队工作.txt一个人 一盒烟 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 一瓶酒 一盘蚕豆过一宿。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 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少先队工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为少先队工作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少先队工作,让少先队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拓展活动空间,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就会有新的突破。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我对我校少先队工作做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
一、树立主体性少先队工作观念
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同样也应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主旋律。少先队要以新时代人的素质为大背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获得体验、提高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良好道德、提高能力。
二、创设“自主建构”的少先队管理模式。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主体性德育应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生活方式。
在少先队管理中我们发现,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几个队干部包揽的旧的管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多数学生的主动发展,不利于民主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我们组织老师们学习新课标的理论,转变观念,实行“民主管理”,鼓励学生人人都当“班级小管家”。我们施行“干部轮换制”、“值周大队委制”、“值日班长制”。以大队部为龙头,推行少先队民主管理制度,大队干部和干事负责“一日六查”考评、升旗仪式、广播站播音、筹备少先队活动。各中队开发民主岗位,除保留中队小队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外,还开发了多项管理项目。把电灯、门窗、电视、图书角„„每个角落都交给孩子管理,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真正实现少先队人人是主人,班级事事有人做。当然,岗位虽小,却是班级管理基础性的工程,老师都给孩子明确职责,予以指导。在管理班级事务中孩子充分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令人惊喜。我在巡视随查中发现只要3、5班学生不在本班教室上课时,总能按学校要求熄灯节电。问了班主任和学生,才知道那个尽责的电灯管理员竟是平常学习自觉性差的牛浩洲小朋友。可见实行民主管理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使自觉、自律、自制的品质得以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个体的品德的充分完善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开展“生活化”的少先队活动。
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提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少先队活动理应与学生的生活链接,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
元旦节,学校举行了“我是交易会小主人”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相关知识,出任经理、会计、保安、导购员、税务员、维权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生活,体验各种职业的困难和乐趣,让他们自己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实用的。
以前每年的“六一节”,由老师根据教育主题统一设计组织想让孩子高兴,但并没有顾及孩子们各自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们设计了“儿童节创意秀”,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六一怎么过”,付之实践、然后反馈,最后自己、父母、大队部三方作评价。从实际兴趣、周边环境、家庭条件出发,有的孩子到图书馆修补图书、有的孩子收拾小屋。过完六一,在“创意实践书”上,有的孩子说“我的计划成功了,很有意义!”,有的孩子说“因为下雨,没有实现,很遗憾!”。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学生获得真情实感,也许会是刻骨铭心、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体验,这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四、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拓展少先队活动领域。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她无疑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是“利用优秀电影资源构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积极参与。让队员们对校本课程进行学习,探究,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实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检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比如,科研室开展“发明家电影“课例研究,少先队配合着举行了“我是小小爱迪生科技创新大赛”。以观看发明家系列电影激发队员们的创作欲望,写影评、制作科技作品、画科幻画。可以说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少先队活动得到了较好的融合。
五、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德育管理和活动中时时都涉及对班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评价。从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得到启发,评价只有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尊重、体现了对学生及班集体个性差异的尊重,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因此在各种班级竞赛中,我们不再整齐划一地只以“一、二、三等”笼统界定。而根据具体情况分设单项奖和综合奖。如黑板报竞赛有“最美刊头奖”、“最新创意奖”,运动会出场式有“步伐整齐奖”、“服装美观奖”、“口号响亮奖”等,肯定班级不同的长处。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们也不用一把尺子作标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颁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奖,还设立了“班级小管家”奖、“学习进步奖”、“坚持锻炼奖”、“助人为乐奖”、“弯弯腰小标兵”、和若干种“小能人”奖。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在参与总结评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榜样。
改革评价方式,使教师不再担心面子,而钻研如何更好地建设班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自信,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
从实践探究中我领悟到,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少先队工作,让少先队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拓展活动空间,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就会有新的突破。
第三篇: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去年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
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
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仍然占据“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没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笔者大学毕业后在农村某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年,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的课程每天安排得很满,早晨7:15分早自习开始,晚上要到9:30分才结束。我们都是白天讲新课,晚自习讲作业,有时老师甚至会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去教室讲题,感觉学生一天都是学习、学习,总是这堂课结束了又被赶着去赴另一堂课,没多少能自己安排的时间。可这样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好的学习成绩,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落后很多学校,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到初一下学期就有了厌学情绪,甚至有的逃课、逃学,然后发展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我也总是困惑:“都说勤能补拙,都花了那么多时间,大家也都那么辛苦,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老师们讨论的结果是:生源太差了。可我一直觉得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答案:学生也许太累了,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只是每节课被动地接受,没时间去“消化”。也许当时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由于没时间去巩固所以不久就忘了。
三年前,我公招到现在这所学校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年级组长规定:任何老师不能占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全体学生必须睡午觉。学校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都不上晚自习,只是下午有节自习课,老师可以讲解习题,这样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似乎少了些,但学生每节课都精神饱满,没有厌学情绪,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以前我所在的学校好很多。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探索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初一时,我每节自习课都会去给学生讲题,总怕如果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初二下学期我就放开了,自习课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可以做题,也可以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同学问题或者问老师,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主动给别人讲题。我常对他们说:会做题的不一定讲得清楚,但讲得清楚的一定会做题。结果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自习课上个个都很活跃。做题、问题、讲题,没有一个同学闲着,即便是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会去问题,有些同学自己认为会做但又讲不出来,就会马上继续钻研,直到给同学把题目讲清楚。这样一段时间后,在课后与学生的聊天中得知:学生很喜欢这种自习课方式。他们觉得向同学请教问题不紧张,再简单都可以,而不用担心老师发现他没学会而被批评,同时他们在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很多课堂上还不清楚的问题,在给别人讲题的过程中再次熟悉和巩固了相关知识。可喜的是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上数学自习课了。在期末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提高了很多,特别是及格的同学在年级十个班中是最多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全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自习课的教学改革成功增加了我的信心,这学期学生上初三了,我在课堂教学上也做了改革。不仅每节课会留十分钟给学生自己安排,而且课堂上的很多例题、习题,我都鼓励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学生经过初二时给别人讲题的训练,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讲解知识的能力,所以,大家在讲例题时往往都能讲得清楚,而且有些解题方法很巧妙。我还会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为了讲好一道题,一节课就会很认真的预习、准备,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课堂上,当同学或者老师讲了一道题目后,同学们还会思考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如果有就主动举手讲解。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很浓厚,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每天都盼着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能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次半学期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茅,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放弃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第五篇:浅谈“阅读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浅谈“阅读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崇相西初中 张杏丽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颇深的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开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
一、“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教材中的“读一读”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前,我常布置学生通读阅读材料,对材料所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预习新课,最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例如:通过《棋盘上的学问》来体会指数不断增加时,底数为 2 的幂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通过《杨辉三角》来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画家自画像》来展示镜面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等,这些材料都是以实际生活作为展示平台,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而每一材料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性、目的性和挑战性,而且问题的设置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结果,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难怪在七年级下学期我的问卷调查中,一些学生写到:原来数学并不枯燥,其中真的是乐趣无穷啊!有了这些阅读材料的帮助,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更丰富多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成绩也逐步上升。
二、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1、学习科学家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
对初中学生,形象和榜样地力量往往是无穷的,如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欧拉、费马、杨辉、赵爽等众多数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当学完“完全平方公式”的代数解法后,我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杨辉三角”介绍了宋朝的数学家杨辉的生平,并把这些材料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培养他们树立起刻苦钻研精神。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科技上地落后就要挨打,已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所证明。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安排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中国古代的漏刻》、《杨辉三角》等,学生从中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境界,大大发挥了数学学科传播知识的功能,又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三、“阅读材料”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史,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能注重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了解。而“阅读材料”在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和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不同时代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如“无理数的发现”可以向学生阐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为真理而献身的希伯索斯对无理数的发现,并进一步给予了证明。“阅读材料” 中的数学史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数学发展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辩证唯物主义。
四、通过“阅读材料”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课改中虽然数学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所提高,但还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不丰富、知识学的不灵活,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阅读材料”在联系实际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中,编入了许多方面相关内容。《耐人寻味的 0.618 》介绍了黄金分割的典型史料,反映其文化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工资、薪金收入与纳税》介绍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个人收入与纳税的关系。通过这方面阅读材料学习,不但强化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深刻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阅读材料”的讲解与引导,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数学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