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所以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致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斯霞老师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来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笔者认为,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的个性美。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的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学会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内容。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有效教学设计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的衔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抽象。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认真完成教学与否,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感,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

组竞赛、角色感悟等。这些丰富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认真面对新课程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准确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这告诉我们教师要清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扮演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五大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更加注重自己角色的定位,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打造出高效活力课堂。同时面对网络社会,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自己的学习与思想,去引领学生的学习,做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还表现在教材的重新调整与修改,教材更加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材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将新教材作为我们手中的工具,并借助教材,拓展视野,挖掘内涵,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开发资源的素质,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和评价者。

其次,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的观念之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只有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我们才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唯有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教师才能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唯有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才能坦然面对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我们激扬生命,头脑中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和践行新课程改革,活力四溢,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学习”转变为“要学习”,赋予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满腔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成为有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教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即教师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素质呢?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要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所以,今天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单单是浅层次的,初级的,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以适应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以适应21世纪的教育。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师要由统一规格的“批量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必须具备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即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还要具有一定 的学术水平,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有足够的理解。当然,今天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师更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成为全能型老师,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也才能面对下一代活跃思维的学生。当然,这些更高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提高,这样才能担当教育的大任。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攀枝花市第六小学 张恒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已势在必行,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呼声愈高。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及时地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地反思,找到问题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下,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刻不容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摘自《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

反思是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型教师,他的教室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他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坦诚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反思型教师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胸怀豁达的人。要说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很私人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会做,都在做。但问题是低层次的反思,是没有用的。那么什么是高层次的反思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有效的反思,是对教师有促进作用的反思吧。一千个成功的教师有一千个成功的方式。可能只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有效。不管你是如何来做的,只要有效就好。记得有人说,最好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成效。有成效, 就是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也要做个有恒心的人。

要使反思行为有效地落实,需要开发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读书中反思

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意味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的教师,他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而且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因为,这些理论和素养能提高我们对问题的敏感性,能丰富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教师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落后到什么地步。只要读书,心里就会敞亮得多。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 1

经验总结,在与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二、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反思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学生精彩的作答、独特的解法、创新的思维,都会给老师带来课堂上那份窃喜。教学中,学生“创新的火花”一旦迸溅,我们教师应及时或延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无疑是对学生的激励和赞赏。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见解、好思路得以推广和拓宽,同时,也是对课堂难能可贵的补充及完善。对学生课堂上出乎意料及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和及时反思,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适当加以调控。及时记下学生的疑问,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解疑答难。也可作为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认真反思总结,以便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丰富教艺,优化教学设计,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三、在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及教学机智上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提倡活用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以多元的内容,丰富的活动体验,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机制,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一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但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教材中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景的创设,并不是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程内容在综合性和弹性上都有所加大,教材、教参为我们留有较大的余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机智的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给学生创设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文本作者,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不违背教材原则的要求下,对文本能进行创造性多元理解的孩子要给予大胆地肯定,让他们更积极地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促使学生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激活思考与创造的灵感,激发学习动机和探究的欲望。还要在课后及时反思,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文本更适应我们的学生。从而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材、教师、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反思

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而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切忌抱消极心态和逆反心理,拒先进理论和经验于千里之外。平时也不要封闭自我,与同事相互保密,“老死不相往来”,而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密切合作,坦诚交流,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和方法上的差异,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随时随地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五、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反思

评价有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会“当局者迷”。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六、在课后交流中反思

各教研组的教师课后聚在一起聊天,其实就是大家在一起进行教学反思,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这种模式给在教学上缺乏阅历的年轻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与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起聊天,收获特别大。同时,在聊天中,年轻教师只要将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其他老师都会帮助想办法,共同克服困难。在交流中各自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在不断的思索碰撞中,又不

停地产生出新的火花,使大家越聊越有想法,越聊越有干劲。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接受的是理论,而聊天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聊天,老师们接受的是实践经验,这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提高特别有帮助。

七、在反思日记中反思

教学反思关键是要写下来 ,许多人就没耐性了。教师的反思有时未必就是篇大文章,随时随地的感受和顿悟都可以是很好的资料的积累。像写日记一样准备一个本子:(1)记成功的经验。及时记录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记录下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缺点、问题、反思后提出的解决方法与打算,记录下好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结构,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灵感顿悟、记下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记下他人宝贵的经验、记下教学环节的把握技巧、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反思和研究的结果等等。(2)记教案的修改。及时记下教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弄清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等等,然后指导下一次的实践,实践之后再反思,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成效。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无话则短,有话则长,经验加上反思,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是对是错,要在教学中用了才知道。只用不反思不行,光反思不用也不行,只有二者有机统一,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是教学反思的目的。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看它是否适应自己的需要。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不断追求更好。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反思促教,就会有矫正不良教学行为、弘扬有效教学的良机。从而在研究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让我们都做有心人,为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反思吧!

第三篇: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进行互评

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进行互评

摘要:让学生进行互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互评中,引导学生怀着欣赏、宽容的心去客观、公正评价同学,从而获得双赢。

关键词:评价 客观 欣赏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新的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定位为课程的中心目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五个领域,因此仅仅用定量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更显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让学生进行互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忽视了组织和指导,流于形式的评价,将会出现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一般在教学互评中常见问题如下:

1、从众心理:学生对别人评价时,容易受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改变自身评判行为、观点。

2、友伴群体效应: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学生生性好动,喜爱群体活动,也就形成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它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内在联系态度和认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形成派别,造成因为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3、权威效应:学生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权利与威信,在实施互评时,班上的班干部、体育骨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的-1-

目光追随着权威者,不敢大胆独立地发表意见。

4、自我中心: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盲目的自信与张扬,有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甚至报复对方,在互评时产生偏激的评价,这种现象易导致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5、“变质”的评价:有的学生首先是拿着放大镜找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同学的可取之处;有的同学故意钻牛角尖;有的同学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而不是客观公正地说出理由;有的同学只会说“好”或“不好”,而不是进行分析„„这种变了“质”的互评既违背了评价的初衷,又使同伴之间互不服气,你这次指责我,我下次贬低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的状况,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新课程教学互评可以为分三个阶段:课中互评、单元(阶段)互评、期末互评。

一、课中互评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价

开学初,先向学生说明互评的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注重相互了解,掌握班内、组内同学的动态变化。

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有事可评,注意问题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如接力赛中,提出你在为了小组的荣誉,全力以赴,顽强拼搏这点完成的如何。再如耐久跑中,提出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这个层面让学生进行互评。真正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督促,互相提高。

挖掘迎合学生心理的评价方法。如设立体育光荣簿,把学生互评的结果即在体育课堂上的闪光点或典型事例记录进去(同时也可记录学生为校、为班争光的一些情况)。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会以认真负责态度来参与互评,同时又为单元和期末的互评提供依据。

2、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师要扮演指导、引导的角色,对学生认识不清的要加强指导使他们在评价中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与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理由,。要引导学生怀着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抱着健康良好的心态

去欣赏别人。

把对同学的评价作为课堂表现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对别人的正确评价也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更要让学生懂得互评应该是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设立奖励机制。如开展评选最公正的同学或最公正评价等活动来引导互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注意合理评价的顺序性

首先让学生自评,评自己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最了解自身的应是学生本人。

第二步,让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社会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醒悟,以便更清醒的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

第三步,教师作为一个权威,应合理运用此效应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客观的给学生铺设一条正确发展的轨迹,但教师注意一定要在最后才能发表意见,避免学生附和的心理,便于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4、呵护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行为调节的高级机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是无能、缺憾的教育,直接导致学生会产生不良行为与心理。所以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获得他人的欣赏和认可,每当听到赞美之言,他们的胸脯就会高高地挺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鼓励学生用欣赏、宽容的心态去评价小伙伴,尊重别人的成果,先肯定被评者的优点,然后再对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委婉地提出建议或补充

5、关注个体差异,培养民主气氛。

新课改要求我们多角度、多元化的衡量全体学生,避免出现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也能得高分,反之先天不足的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换不回一个及格,造成与评价目标的脱节,评价偏离重心的失衡。所以在互评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的,重过程、重态度、重进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

要培养民主的气氛。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不搞一言堂,对不同的见解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言者无罪,有则改之,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

二、单元(阶段)互评

1、单元之星评比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实际情况设立一至二项单元之星评比并记录。如帮助之星,信任之星等等。这样让小组内学生充分参与评价,让评价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它的级别定位在单元(阶段)组内之星。

2、对一个单元(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互评,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在这里可以依照单元评价表(表1)的内容进行互评,并做好记录。

3、构建学生交流的平台。如同学话(表2)。

三、期末互评

1、要求每人在期末总评时能列举班内同学1~2例典型事例。让平时不受人注意,学习表现并不稳当的学生因总评受到同学认可而满含热泪,还可通过这些激励性评价改掉不良习惯,它充分体现出互评的合理化、人性化。

2、学期之星评比

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五个方面分别设置学期之星,如排球之星、合作之星、拼搏之星等等。同时也要设立一定的门槛,如只有评到过单元之星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学期之星评比。

3、对一个学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互评,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在这里可以依照期末评价表(表3)的内容进行互评,并做好记录。

应当来说,学生互评是一项学习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要带者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走进课堂,树立新的评价理念,思考新的评价方式,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把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致起来。同时教师也要在评价制度中及时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真正体现学生互评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教育的过程,呈现出新体育课程在评价上的优势。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我们自身积极的反思与实践,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因此,当前各所学校都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并将其作为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之一来抓。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在完成了反思任务,比如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在学校检查备课本前匆忙补上;有的虽然平时在写,但如同记“流水账”,只是对教学经验作简单描述,就像把教案“压缩”一下;有的教师写的是课堂实录,没有自己的总结思考„„以上种种做法,均背离了教学反思的初衷,不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度的反思,当然谈不上个人的成长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也是让许多同行困惑的问题,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但受学科的制约,可能交流中的例子有很多的局限性,恳请在座的老师谅解。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那,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呢?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提高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2、教学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期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众所周知,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按教学的进程,可以把教学反思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

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

课后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1.撰写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普遍存在教学工作量大的问题,很难抽出时间来写教学日记。这里

介绍一种进行教学反思的简单做法:填写教学反思表格。

教师可将此表格附于每课教案之后,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填写此表格,主要就“反思与心得”予以梳理和记录。

2.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

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教学录像)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这时,最好找一位(或几位)同事和自己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带,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当然,如果有专家从旁帮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上述两种方法比较侧重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即教师主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毕竟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

3.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因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教师个体可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佶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另外,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也可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们可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也可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三种反思方法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它们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坚持写课后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

现的新问题。课后反思应写哪些内容?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如能及时详细得记录下来,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节课上完,老师有一种“爽”的感觉,让人兴奋不已,回味不已!这样的好课为什么成功?原因何在?这就是要抓 “反思点”。

如:执教《出行守规则》后,我感受自己在“巧设对话话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有“亮点”,于是写下:

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35分钟时间,为此我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1)事先准备

执教前,我通过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出行应遵守的规则”,设计了“绿灯闪,怎么办?”话题,引导学生与媒体、与自我、与伙伴、与老师展开对话:“绿灯闪提醒我们什么?假如此时正行走在路中央怎么办?假如还在人行道上又该怎么办?为什么?”层层剖析,逐步深入,让学生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步感受到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懂得每个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都要有责任心,这样生命才会有意义,生活才会更精彩。

(2)随机获取

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下暴露的个性化思维主张,往往不是教师预先所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如有学生对“在马路中间看到绿灯闪”提出“应该退回到人行道上”的建议后,我重复了学生的回答,并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扩散性思维。在“你来我往”中逐步感悟因为个人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的“融合”。

这样的细节是很容易一闪而过的,有心的教师应该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寻找自己成功的原因,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

2、思所失,吸取教训,弥补不足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板书设计没有突出重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原因。然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在上课时会感觉“堵”得慌:学生反映不积极,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买账。一节课上完,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似的。

示例:

【第一次执教】

师: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已经学会了自己上学,请打开书本,仔细看图想一想,这个小姑娘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放心让她一个人上学呢?

生1: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里最安全。

生2: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不能乱穿马路或翻隔离栏,否则会受伤甚至死亡。生3:没有人行横道线的马路,可以走天桥或人行地道。

生4:即使没有在没有人行道的小马路上,也应该紧靠路的一边走。

生5:过马路时,除了看红绿灯,走横道线外,还要注意转弯车辆。

师:在人行横道线上过马路怎样注意转弯车辆呢?我来走给大家看。(示范演示)你知道了什么? 生:应该先看左,走一半;再看右,过马路。

师:非常好。谁愿意来走走看?

2个学生模拟实践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说明你们平时出门时就已经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了。那么

你能帮助小明在放学路上安全行走、顺利到家吗?(点击电脑游戏、讲解游戏规

则)

生小组合作玩电脑游戏

师:通过帮助小明你发现在放学路上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才能平安到家呢?

生1:走路要专心,不要边走边看书报。

生2:不能在马路上遛狗,一不小心狗挣脱了绳索会出危险的。

生3:不要在马路上踢球。

生4:施工地方要绕行,还要注意路况。

教后反思: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虽然创设了多维对话的环境,但却没有真正发挥“对话”的实效,究其原因:

(1).与文本对话的学习成果仅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没有关注到学生生命存在状态的体验与感悟。

(2).与生活对话的体验活动仅停留在肤浅的你做我做,缺乏深层次的钻研,使话题没有纵深展开。

(3).与电脑游戏的对话看似热闹,却仅是对生活经验的“再现”,没有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与提升。

我想,如果充分运用对话资源,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有实效。

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可以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如此不断地追问,可以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问。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父母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示例:

上玩《出行守规则》后,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再执教《出行守规则》一课,我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面对学生的滔滔不绝,怎样围绕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指导?

2.怎样抓住学生的精彩回答,并利用这些很好的教育契机为整节课添彩?

3、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须注意的问题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五篇:新课程下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为新课程教学设计出谋划策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坐飞机总比坐火车快。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用较少的学习时间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既是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节外生枝);既有课前筹划,又有课中“即席创作”。关键是教师要找到其中的结合点。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思路、一种智慧。

一位实验区的老师说:“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新课程实验,同时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好重。每一次我都精心准备好教案,满怀热情地走进课堂,但面对活泼的孩子,我说啥都不管用,上课就像打仗,有时教学任务没完成就灰溜溜地走出了课堂。一次次的挫败差点扼杀了我从教11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么一点点自信„„”

从上面这位老师的言语中使我们真切地感到,面对新课程,教师确实遇到了挑战。那么,怎样来帮助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呢?从备课的教学设计抓起,是一个重要举措。

第一节 从设计上体现课标精神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它有以下特点:

1.规划性。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工作做一个规划。如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筹划等等。有了整体规划,教学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2.超前性。在做教学总体设计时,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借助于想像在头脑中拟定操作蓝图,以期提前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目的。

3.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教学设计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去设计独特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二、为什么要重视教学设计 一)落实课标,深入课改需要

如前所述,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那么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教师学习课标是一回事,备课又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课改以后,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涛声依旧”,与其说课堂没有突破,不如说没有教学设计的突破。所以,课改教师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要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这是课改的必然需求。

特级教师李吉林十分重视教学设计,她说:“教学确实是需要设计的,它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没有设计、构架,怎能施工?我自己教了几十年小学语文,深知其中所费的功夫。其实,我非常热衷教学设计,我喜欢翻来覆去修改、调整,我不喜欢‘一锤定音’,即使夜深入静,也乐此不疲。因为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质量的高低。”

综上,要落实新课程的实施就必须要抓教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或不善于课堂教学设计,目前在中小学并非个别现象。如有的课堂教学缺乏总体设计,粗糙而简单,无序而重复,因此教学时间用得多,精力用得多,而收效甚微。这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低、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提高深堂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学习时间而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正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所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当前抓教师课堂设计刻不容缓。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又反映了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思想。教师只有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工作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也许有人会说,课改提倡个性化,而不能模式化。研究教学设计,是不是会束缚教师,影响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呢? 诚然,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由于入与入学识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自然教学特点和风格也会不同,即使同一位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要求,也不会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但是教学无“定法”并不等于没有“法”,教学不能模式化,并非等于没有各种“思路”;教学提倡个性,并不等于教学无规律。我们所研究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技术是一种基本性的规律。关键是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及个人实际,兼收并蓄,灵活运用,取长补短,并非要求教师机械地编写教案。

只有教师掌握了一般性的原理,通过举一反

三、开拓思路,才可以用较少的学习时间,取得较大的效益。

三、新课程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

下表介绍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本书将在其他章节详细阐述。)确定教学目标(考虑)1全面、具体,符合实际; 2.三维目标整合; 3课堂节外生枝怎么办处理 教学内容考虑)1.学生知识背景;以简驭繁,化难为易; 2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3教材呈现方式;

4、可能提出的疑问; 组织教学形式(考虑

1.关注学生学; 2.教学多样化; 3.自主合作深究; 4.以问题为中心; 5.营选民主氛围;

6、预设方案被打乱 怎么办? 预设教案产生 课堂应变 二度设计

第二节 从学的角度想问题

教学设计伊始,教师们提起笔来编写教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有的想,这节课我应该怎样去讲?而有的会想,这一课学生应该怎样来学?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恰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课程理念。下面王英老师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是学生配合教师吗? ——一堂公开课后的思索

前不久,为了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上课比赛,我精心设计了一堂课,在邻班试上。上课前,我自以为这堂课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要稍加点拨,便能把课上好。上课时,我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吸引,可那新鲜劲一过,课堂气氛就松散了。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打哈欠,一副懒洋洋无精打采的样子。课一上下来,我的沮丧不言而喻。这时同年级的老师安慰我说:“你的课堂设计无可挑剔,今天你是借班上课,学生没有配合你,你在自己班上课就一定会好。”

是学生没有配合了我吗?我深深地思索着„

一堂课需要学生的配合才能上好吗?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不容置疑,学生是主体。课堂上,应是教师配合学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我对此次课堂教学做了以下整改。

改“慷慨陈词”为“促膝而谈”。我一改“高高在上、慷慨陈词”的教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击击掌、拉拉手,实施零距离对话,生活化的语言中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商讨,使课堂成为师生“促膝而谈”的场所。

改“专心听讲”为“多动多讲”。我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生听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把说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坐着,允许他们抢答,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甚至多动脚,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

改“全听懂了”为“我还有疑问”。“你们全听懂了冯?”是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老师大多关注学生是否能接受他讲的知识。其实,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说的“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而不是做‘学

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敢问善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新了教学理念,做了整改,这堂课终于获得了成功。

(《福建教育》2003年第3期 王英)根据上面这个案例可启示我们,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过去老师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少年儿童的心理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求新、求奇、求趣。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就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第二,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5、13 1班

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经验,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设计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有这样一件事。为了摸清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经验,岳老师进行了一次未教先考。在教学之前,岳老师想,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否接触过了呢?要不先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来个“摸底测试”吧。结果让她意想不到:会读、写、数10以内数的是95%。同时她也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数字书写不规范;部分学生口算时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计算的意义。鉴于此,她对教学计划做了大幅度调整。

北京市景山区有个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他提出课.堂教学设计有三付“灵丹妙药”:一是从学生的自我出发;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矛盾;三是寻找实践案例。他的教学设计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而且教学成绩突出,可称为是地理教学的一绝。

这里仅就第一付药“从学生的自我出发”来看,什么是“从学生的自我出发”?即课堂的课题与学生越接近,效果就越好。受教于王能智老师的顾全老师谈了下面的体会。

王先生倡导教学设计要从最贴近学生感受的话题引发,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越近,教学越鲜活。

以王先生指导我们上的一节课为例:我校八位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辅导初一学生上一节课“今年春游去哪里”。全班同学分成六组设计春游方案,在课堂上各组展示自己的方案进行两天一夜的实地春游。八位教师怎样联合呢?作为地理教师的我讲“旅游地的评价和旅游线路的选择”,数学教师讲“客流量趋势分析”,语文老师讲“说服别人的表达技巧“,历史教师讲“古建筑中的历史内涵”,政治老师讲“生活处处有情趣”,生物教师讲“植物标本的制作”,计算机老师讲“网络应用与软件制作”,英语教师则组织学生用英语重新评价获胜组的春游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以至于获胜组(即密云组)对密云每一个宾馆的居住条件和价格都了如指掌。

第三,研究个别差异。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二双叶片。当然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人无全才,人外有人,因材施教,人人成材。所以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研究学生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等进行差异性教学。

第三节 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活动

我国传统教学一般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其实,儿童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远比课堂和书本列举的社会现象生动得多、复杂得多。而仅让学生通过书本和课堂,包括老师提供的知识经验,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和工作的需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能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开放

过去我们讲“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陈旧了。现在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必须突破课本为中心的思想。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教材以外去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

开放的 课外书(课外各种读物)教学内容 无字书(博物馆、、少年宫、人民公园、烈士墓、农村、厂矿等)校本课程 [二)教学过程开放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师设计教学往往是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新课程设计必须突破这一旧框框,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它的基本框架是“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

扩展”。教学过程开放包括: 教学过程开放(1)课堂向课前开放

(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2)课堂向课后开放

(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3)课堂向室外开放

(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车间码头、田间地头等上课。)(4)学校向家庭开放

(家长可以参与教学,家校合一,齐抓共管。)(三)教学问题开放

教学问题开放是指“在答案的回答方向上体现多元化特点,甚至无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从问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均视为正确的一种无严格界定方向的答案”。这也代表一种方向。

有位老师在讲《穷人》一课,总结课文时提问学生:“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突然,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人民的命运很悲惨。”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投了一枚“炸弹”:“我认为,桑娜和渔夫穷也不能都怨别人,他们的孩子太多,五个!抵得上现在五个家庭的孩子多。一家七口只靠渔夫一个人劳动养活,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家九口人,怎么能不穷?就是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很难叫他们富起来!”这下,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计划生育、人口问题成了热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还引用了国情教材中的人口数据作论据。

讲台上的老师可不高兴了。因为后来的这些“异端”离他的“标准答案”太远,扰乱了他的教学程序,于是他喝住思维活跃的学生,几乎是强行通过了“标准”中心思想之后,便草草收场了。

显然,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就没开放。

传统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老师要求学生一切以书本为限,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主宰一切。这就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学生在课堂中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像思维被统一的标准答案所扼杀!而新课程就应开放学生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大胆想。

第四节 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目前中小学学生厌学的现象很严重,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有人对1.6万余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有58%的学生选择“假如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还有一位学生索性写了一首打油诗在同学中流传:“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要我学英文,绝对不可能。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数学不及格,突出我性格;语文不作弊,完全是放屁;要想成绩好;全靠眼神好。”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学习,我厌烦读书,我一进学校就烦,何时能和爷爷奶奶一样退休”。还有的同学把一首歌的歌词做了如下更改/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胚是我„„”

教学设计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应注意超凡脱俗,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这样几个问题。

1.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教学设计应开头引人人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这有一定的道理。另外,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戏剧性,教师的课堂设计就应有悬念和矛盾。有的教师上课就怕学生出错,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教学过程流畅,把学生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框架内,生伯学生越雷池一步,结果造成教学毫无生气。其实殊不知,教学中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激烈碰撞的思维火花,没有跌富起伏的悬念,当然也就唤不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所以有时课堂上出现矛盾、发生争论,甚至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恰恰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就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以错误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纠正错误。”

2.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太原市特级教师刘颖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她的学生曾说:“刘老师会煽情,她的课不是叫我们笑,就是叫我们哭;要么叫我们争论不休;要么使我们回味无穷。我们在哭笑中丰富了情感,在辩论中明晰了是非,在回味中悟出了许多‘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单一的讲、学、练、谈都可能带给学生学习上的枯燥无味。如果学生能够读读、看看、写写、画画、做做,这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数学《百分数——利率应用题》一课,可以通过播放小记者采访银行职员的录像片段导入新课,在访谈中道出储蓄的意义、利率的变化等知识;同时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存款的情况(款数、存期、利息等)。在课堂上还开展了“争当小小储蓄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连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3.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平易地讲述学术和文艺的书,往往杂些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有兴趣。但中国有些译本,都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它相近于教科书。这近于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领悟先生的话,联系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学得轻松与快乐,教师上课为什么非要“正经八百、严肃认真”呢?课堂上恰到好处地穿插一点“轻松与笑话”,教师适当来一点幽默有什么不好呢?这也许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给课堂增添几分活气。

4.尽可能多地开展学习竞赛

竞赛活动能激励人的斗志,能克服人的惰性心理,特别是人的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因为希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人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少年儿童逞强好胜、喜欢竞争,如果在讲座中运用竞赛,引入竞争机制,这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竞赛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竞赛的内容可以是计算、朗读、背诵、动手操作实验等。从竞赛的对手来看,可以是个人竞赛、团体竞赛等。从竞赛的方法看,对易答题可以采取“抢答”、“举手答”、“没举手的再答”等方式3对于较难题可采取小组“接力赛”、“累分团体赛”;对难度大的题则采取“夺红旗赛”等。

第五节 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活动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1.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2.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

活动功能 3.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沟通、交流、对话平台。4.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实践和探究性活动。5.化静为动,有情趣,学生乐学。例如《10的加减法》一课中,让学生抛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在扮演“来客登记员”角色时,在摆动物头像的操作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创造”出了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以及斜排等多种排法。

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活动性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这里列举一些。

——质疑式。学生质疑--带疑阅读一-尝试讨论--大组交流一解疑存疑。

——讨论式。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教材一-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辩论式。学习新教材一确定辩论题目一分组做准备一两组展示辩论一辩后师生小结。

——茶馆式。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做评点。——小组式。自我尝试学习一小组交流思想--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采访式。教师明确采访要求一-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一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一得出采访结论。

——主题式。课前明确主题一各自搜集资料一充分表达想法一师生共议主题。

——主持会议式。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整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第六节 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而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这种区别将给教学设计带来很大的变化。前者重视教学结果,是以知识为本位。而后者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而实现这种转移,教学设计就应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

新课程为什么要以问题为中心呢?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我在一次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研究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请学生用纸片制作了一个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用它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面积。学生们有的测量桌子面,有的测量椅子面,有的测量黑板面„„紧接着,我提出新的要求——请大家测量大舞台的面积。学生们蜂拥而上,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在舞台上摆起小纸片来。这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没动,他大声地说:教师,这样测量多费时间。他想到了这样测量的不合理性,但没有亲自进行数学活动,也就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终于,趴在地上测量的两位学生气喘吁吁地站起来,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纸片太小了。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又有几位学生把自己的课桌搬到舞台的一端,倒过桌面朝下测量面积。

还有几位学生不甘示弱,另辟蹊径,他们把舞台划分为8等份,只测量其中的1等价。学生们在舞台上边测量、边质疑、边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被孩子们的大胆发现、勇敢创造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自主探究的精彩表现,博得了1000多名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这节课为什么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发挥了创造潜力呢?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就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在这节课上,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在测量舞台面积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独有偶,吴老师的做法和北京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的做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王老师三剂“灵丹妙药”的药方中的第二剂就是“引导学生寻找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矛盾,实际上就是设计了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矛盾和问题,才能引发其探究的动机。例如,1998年洪灾之后,引导学生寻找到以下几个矛盾:

1.为什么今年四川盆地未发洪水而洞庭湖浅盆却发生了洪灾? 2.为什么今年7、8月雨带仍在长江流域徘徊? 3.为什么今年荆江河段水量小但水位高(与1954年相比)? 4.为什么今年洞庭湖水系小会闹大灾?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反复制作长江流域地理模型,反复模拟洪水,探究洪水成因。得出如下一些原因:

山区: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支流:行洪不畅、大堤溃决。湖泊:蓄洪不力、湖堤溃决。江湖间排水不畅、内涝。

通过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的现实意义,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在感到困惑的情境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所面临的问题,紧张感就会随之消失,人也就不再感到有兴趣了。

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和王能智老师的地理课教学设计之所以能成功,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抓住了课堂的问题和矛盾之处,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结构。缘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教学要教无疑须先教有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烹语)。也就是说,新课程设计不是以做题来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应仅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是把教材上的例题、问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不仅应从问题开始,而且应以问题为终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走进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其问题的存在,可见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且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

第七节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所以,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看雨丝,礼宾车队抵达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一律昂首挺胸,站得笔直,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来宾走进教室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鸡雀无声,孩子们个个在座持上坟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便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为什么下着雨还要让孩子们站在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人一样?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这些究竟说明了什么?五六岁的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调皮捣蛋、吵吵闹闹的才正常。可这些孩子们仿佛都受到军事化训练,毕恭毕敬的,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了。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蹦蹦跳跳的才对,即便做个鬼脸也很可爱!荷兰首相夫人所见的这种情景,应该说是完全真实的,这种情形在很多中小学生里同样存在。然而,我们为什么没有她这样的强烈的不快感受呢?是首相夫人过于敏感还是我们过于麻木?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是我们的头脑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浸润得太久太深了。

教学民主是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组织当中要在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上下一番功夫。

为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的学校提出了“一个废除,二个提倡,三个允许”的做法很好,可供参考。其内容如下:

一废除:坐姿——不须端端正正,废除坐姿必须始终挺胸直背的规定。二提倡:发现错误——提倡有错必纠(包括教师的、教材的、权威的)‘发现疑点——提倡有疑就问,大胆质疑,积极解释。

三允许:举手——允许高举;练习——允许商讨;听讲——允许围绕学习目标就近轻声说话,翻阅书本、资料。

新课程教学气氛营造策略不局限以上六种,它还包括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课堂教学形成性、激励性评价设计等,因为在其他章节已有讨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设计?当前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 2,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策略和方法? 3.你对新课程设计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下载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新课程改革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新课程改革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 闫伟锋 信箱:yanweifeng08@163.com 电话:*** 摘 要: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上强调:应促进学生自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民族中学王文琼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的改革

    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的改革 一、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中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的一 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小学体育课的教......

    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志馨 新课程实施六年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课改......

    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 要:新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而要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推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