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调查报告——关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
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调查报告——关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素质个性化”教育实验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品质。在个性的心理结构中,自我意
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的理解程度,是个体主体性水平的一个标志。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我们在了解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时,可以从生理方面、智能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等进行考察。因此,我们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我的身体健康状况
2、我在学习上的强项
3、我在同学中的地位
4、我的缺点、不足和不理想行为
5、我的权利和义务
6、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编制了《学生个性自我评价手册》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试图
给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发展水平一个量化的衡量。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全校1~6年级学生中抽取295名学生。具体为一(2)班45人,二(2)班47人,三(1)班51人,四(4)班52人,五(1)班46人,六(2)班54人。
三、调查结果统计
(一)我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项目调查结果如表1—1
次序 特征 人数 百分比(%)
强壮 90 31
良好 160 54
一般 31 11
体弱 10 3
多病 4 从表1—1的统计结果来看,31%的学生与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属于“强壮或“良好”,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理条件持十分满意或满意态度,这就为大部分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二)我在学习上的强项
调查结果如表1—2
表1—2
次序 项目 人次 百分比(%)
绘画 116 39
作业工整 77 26
唱歌 72 24
做应用题 63 21
朗读 62 21
从表1—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居前五位的有三项——“绘画”、“唱歌”、“朗读”是与我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有关的。这说明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只有20%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强项跟一般的学习内容有关,对语、数、英这些主要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很好的涉及到。
(三)我在同学中的地位
调查结果如表1—3
表1—3
次序 特征 人数 百分比(%)
一般 170 58
四、讨论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1、对自身的生理状况的意识比较清晰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中的许多孩子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衣食无忧,身体发育良好,因而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大多持满意态度。
2、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强项有着较大的影响。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内容,让人觉得生活丰富多彩而心情愉快、充满热情;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推动人去学习和探索,从而发展智力;它还可以给人以巨大的推动力量,有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甚至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因而,多年来,朝天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大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强项。朝天小学历年来在艺术、体育、学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调查中,认为自己的强项与兴趣小组有关的共有240人次。而多年来的兴趣活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中高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自己是有着一定现代人素质。
但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意识比较狭窄,往往没有涉及到学习的主要方面,表明学生对什么是学习,以及对学习主要方面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
3、班集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是以学生个体所参与的班集体为中介的,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是朝天小学“素质个性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实验因子。六年来,我们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集体目标,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指导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担当成功的角色,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组织交往,优化班集体的人际结构;构建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开发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身心素质等措施,使班集体中充满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对班集体、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调查中,众多的学生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感到满意。
4、由于小学生认识、经验的有限,他们对自身特点的认识不很清晰。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中,通过理解对别人的评价,理解别人对自己 的评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更具体、更明确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评价,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内心品质,这对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大有帮助。
(二)典型范例分析
六年2班的小农同学,在班上是一位学习成绩相对来说属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数学方面。在问卷中,她认为自己的主要缺点和不足之处是:缺乏独立战胜困难的勇气;缺乏耐挫能力;在生活学习上过分依赖父母;自己能办的事也请别人办等。可以说,这些缺点是造成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但她能承认这些,说明她是一个诚实的人、勇敢的人。
尽管如此,六年2班作为实验班,在班集体建设、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班上的学生普遍自信心较强,敢于表现自己。小农就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学习上也有着自己的强项,如朗读(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唱歌(她是校合唱队队员)、口语表达等;在同学中的地位虽然由于受学习成绩的影响而不高,但也属一般水平;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比较清晰;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特长、爱整洁、适应能力强、好交朋友的人。
可以看出,小农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的女孩,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不隐藏自己的优点,这与班集体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实验班,人人都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参加竞选,热心为班集体服务。小农在六年级时也参加班干竞选,当上了卫生委员。
(三)问卷设计存在的问题
1、在低年级做问卷时,教师读题的影响很大。如“我的权利和义务”一项中,一5班全选的人数达
20人,远远超过二、三、四、五年级。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读题的影响。因一年级学生所认的字有限,需教师边念题边做,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加深理解,而其他班的学生则是自己独立完成。
2、项目的表达方式影响学生的理解。
在“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我应尽的义务”项目。虽然选项的内容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二种不同的表述,但学生对“我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与“我享受到的基本权利”以及“我应尽的义务”与“我尽到的义务”的含义不是十分清楚,而把它们混淆起来。项目“我是一个这样的人”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认识自己最大的特点,但很多学生还是在老师加以说明后仍将之理解为“我所具有的特点”,因而选择过多,造成统计的难度。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电大楚雄分校03级幼儿师范专业
姓名:刘桂敏学号:03510011
3摘要:个性心理品质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利用心理主式,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心理品质的健康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品质环境。
关键词: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传统的健康观把健康囿于机体的生理方面,现在人们开始突破这一狭隘观念,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心理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怎样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健康理解为“心理没病”,心理没病只是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条件,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平衡,调节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以下几条是大家都认可的:
1、智力发育正常,心理健康的孩子,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智力发育过于缓慢,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孩子,其学习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待人接物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会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的孩子显然是不属于心理健康之列的,因此,智力正常与否是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
2、情绪良好,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情绪是愉快的,且较为稳定。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是符合常理的,有时会产生情绪激动的情况,但能较快平静下来;
3、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是无
法与成年人相提并论的,但在没有强烈干扰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做事有一定的耐性和毅力;
4、个性因素诸方面的发展较为和谐,心理健康的儿童,其需要,动机、兴趣、态度、能力、性格等都有良好的发展,心理作为人的内在品质,要判明其健康状况是较为困难的,即使有了上面几条判断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按具体情况来分析,心理会通过行为外显,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人外在行为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心理的健康状况。借此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1、对学习生活适应良好,对学生有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乐于开动脑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对完成学校生活的多种要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
2、自我意识发展良好,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了解,对短处与缺点也略知一二。
3、乐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儿童适应学校的环境,乐于与他人交往,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受同伴的欢迎;尊重老师,不回避与老师的交往;
4、行为方式是与年龄,性别相称的,人的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而人的行为方式又是随着心理的成熟而改革的。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兴趣狭窄等,也有品德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面就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
1、深入学生心理,使培养具有针对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百分之八十多的独生子女存在任性、放纵,易为小事发怒,喜欢搞恶作剧等个性心理。应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让学生体会到任性是不好的表现,让学生明辨该向谁学习?为什么?进而让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用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容,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至圣职责。
2、如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应有不同方式,为了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否应对学生进行奖惩策略,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奖惩除了可以影响个体行为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影响个体在态度与情绪上产生积极与消极变化,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地给与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把眼睛总盯在缺点上,那么,学生会更愿意去努力实现老师的期望,争取做个好学生。教师应对学生情感相融,打开学生心扉,学校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须场所。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像父母那样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学着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导航,及时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十分复杂的,只有真正得到他们心理上的认同,才能洞悉他们的心理变化,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给每位学生以真诚、纯洁的关怀,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对立情绪,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位置,使他们人人有岗位,为他们创造尝试自身力量的条件,使他们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自己确实是集体的一员,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愉悦,使学生个性在班集体背景下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学会沟通、关心、合作和竞争,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又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
3、如何矫正儿童不良的品质
妒嫉是荣誉感的畸变,是对自己同胞的犯罪,学生心胸狭窄,一旦别人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胜过自己,心理就不舒服,这些行为破坏了班集体和谐的心理气氛,可引发一系列非正常事件,给
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矫治的方法除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妒嫉的危害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力,培养他们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质,让他们明白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课堂教学中,发挥心理教育,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学习,是导致学生缺失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的重要原因,这直接也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双方在教学生对教学活动中都有一种积极的情感的投入,教师教的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得到了激发。这种情感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不仅通过教学获得知识,也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自己的个性特点把自身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
4、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品质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展着实际影响的环境因素,即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映像,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的创设,下面就谈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1)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其实是教育思想,教育概念和教育价值的物化。既注重环境的美化、装饰功能,也注重挖掘各种环境中的教育功能。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我们不是以量的多少,价格的昂贵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注重这种物质性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思维产生的效应,注重学生能否在环境中主动活动,获得多元化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身心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2)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
文化条件状况的总和,文化环境对于人的素质和形成和提升,作为独特,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适好自己的心情。对学生的行为起了导向、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熏陶和鼓舞,同时我们还请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失败教训通过“阳光灿烂”节目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治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情感,改善心理环境的目的,学校应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学校还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的心理空间,提高社交能力,耐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保持融洽,正常的心境,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心、老师的可亲,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师如何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进行有效化解。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他们一旦遇到激反应或干涉时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另外,社会上不良的倾向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针对他们出现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及时的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和他们的理向健康方向发展,遇到逆反心理的出现,要耐心冷静,找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疏导,化解逆反抗拒,要善于和学生作情感交流,教育引导时,做到严中有情,情理交融,还可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引发他们进步的愿望,显示和发展他们的品德和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4)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明确认识,从而更好培养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个标准对于帮助我们适应地看待儿童心理发展
和寻求提供有效的教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
1、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2、欲望适度,保持正常的自我意识;
3、人际适应,善于人处;
4、认识压力,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能与周围的人友好沟通;热爱生活,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天真活泼、积极进取。具有正常的形为方式,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完成各种任务。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小学生健康心理解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4月;
2、汪潮,学生心理自我测评,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5月;
3、桑洋,人的自我测验,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10月;
4、梁静,身心自测面面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5、徐伟,健康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11月;
6、威廉·巴那德,测你自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7、沈曙红,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南京出版社,1991年3月;
8、沈宏,人生预测366篇,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年2月;
9、刘学兰,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10、胡惠之,指导孩子学习的六要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11、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12、韩进水,完善自我的艺术,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8月;
13、吴锦骠,家庭教育心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12、陈雪枫,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p 155)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学生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p 149)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 149)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第二、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一、保护好奇心
第二、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第三、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第四、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有利于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头脑风暴法 ②直觉思维训练 ③发散思维训练 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p 152)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 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②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 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p 156)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p 167)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4、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客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
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p 177)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进行创造性教学
1、教学理念上,从注重学转化为注重问
2、教学气氛上激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3、教学过程上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p 182)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特点(p 200)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p 201)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p 201)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地地位
4、小学阶段品德的另一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和“质变”
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p 202)
1、态度不够稳定
2、自我持续发展,但水平较低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里成份:①自我认识②自我体验③自我监控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动机?(P 242)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P 139)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
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四篇:小学生怎样进行心理品质培养
小学生怎样进行心理品质培养
有专家提倡在孩子们中间讲这三句话:
提倡说“太好了”,实际上是要培养孩子一种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对待问题。
提倡说“我能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提倡说“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就是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主动帮助别人的品质,这是孩子长大以后为人类服务的心理品质。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新桥路小学 江涓
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方面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
乐国安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识的发展中“五自”的目标:一是自知,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是自信,即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有缺点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特别注意保护;三是自强,即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四是自主,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做事情的自觉性、自主性与主动性。五是自制,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水平,增强他们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般说来,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心理学的研究启示我们: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和比较、他人的评价和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与人相互作用,也会不断接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随着个体认识能力的提 高,他们会对这些评价加以分析,进行取舍,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
1.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比较虽然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恰当,还可产生消极的效果。要是经常把自己与优秀的、先进的人比,就会觉得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而和后进的人比,就会较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这种比较,也可能产生自卑或自满,为了使比较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在比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2)注意比较的条件。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身的多少,还要考虑到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3)比较中要着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如比较品德和智慧,与比较身材和容貌,前者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是,如果是做模特儿,身材容貌又变得很重要了。(4)比较中既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5)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如既要和同学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学生处于“镜像自我”的阶段,教师、父母与同伴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独立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就越有借于别人的态度 2 和评价这面镜子。作为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客观地评价有助于小学生自我认识。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要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也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多与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同伴交往中促进自己的发展。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
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强弱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等。通过比较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校中还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展示和发展学生各种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和锻炼各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我国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发现他们的才能。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认识自己都是有帮助的,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便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实的面貌。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自信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 肯定,并由此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拿破仑曾说:“有方向感的自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小学生的自信心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源,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让学生获得成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自信心,而所谓的差生则是多屡遭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都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阐述了自己对后进生所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即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给点,反馈快一点。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
2.应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克服依赖心,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
3.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什 么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自然有助于树立与巩固自信心。南宋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自己能做出恰当评价的人,既能了解自我,又能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般而言,能悦纳自我的人是不会对自己妄加批判,更不会对自己刻意挑剔的。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是说他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缺点或方方面面的不足,并且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才能不断克服缺点,注意自我形象塑造,把握自己做人准则,不断完善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执行方面,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最终体现在自我调控之上。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归因。行为因素主要有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主要有模仿、社会支持和环境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只有认识、明确行动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外力监督和管理的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尚缺乏对行为目的的认识论,其行为要依靠外力的确监督,如教师在身边时能遵守纪律,教师不在时,他们常常违反纪律。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不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渐自觉遵守纪律,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观点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很差的,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督促。教师在教学中,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要求都要对学生讲清目的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儿童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强化、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要引导小学生,在充分正确的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既高于现实自我又要经过努力便可实现的理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不断进取,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中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将行为规则加以内化而自觉执行,可以是使儿童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行为习惯应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课后收拾书包等。在生活中也应对儿童严格要求,如要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儿童改正的缺点,就要教育儿童一定努力改正。在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自我调控的能力。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学生自我调控有不同影响。若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非稳定内部因素,相信通过个人努力,以及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学习进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相反,若个体倾向于不可控的外部归因(如运气),认为靠自己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则会削弱自我调控能力。4.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模仿、社会支持、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环境因素。如对自我调控学习榜样的模仿,能够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功效。尤其当学生认为榜样与自己各方面极为相似时,这种模仿特别有效。社会支持来之于教师、同伴或他人的帮助,以及文字、图表、画片、公式等其他形式的符号信息。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另一种影响学生自我调控技能发展的社会支持。开放课堂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