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1: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

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现就我教学的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课堂上时间的分配与管理谈谈我的想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精髓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贯彻“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课堂讲授时间不超出30分钟,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活动面不少于60%;全方位进行课堂效益反馈,课堂达标率不低于80%。

课堂上我采用基本训练---新授导入---进行新授---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教学,具体如下:

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上课一开始进行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能够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作用。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

新授导入(1分钟左右):引出新知,揭示课题,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导航,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进行新授(15分钟左右):这是新授课的核心部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

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练习应采取多种形式,也可以分散进行。

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应习题或教师自主编制练习,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要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订正。课堂作业一定要在课内完成。

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一环节也可以安排在课堂作业之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教与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地学才能更好地教,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才能有出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第二篇:有效的课堂时间分配

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

[摘要]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质代量地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关键词]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用功时间

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其中存在的课堂时间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促成学生个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的课堂时间管理却并非如此,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在授课中,从引入,新课,例题,练习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和重点难点,一节课滔滔不绝,甚至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学生“用功时间”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充分体现新课改,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有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无论是组织教学也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好,甚或维持课堂秩序也好,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时间管理都涉及到效率问题,如果时间利用效率过低,势必会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凡此种种,对初中新课程的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用于已计划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每天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多,无论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主的。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有何对策呢?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恒定的,即每节课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正比,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在学习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内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专注学习所学内容。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教师应恰当地安排不同教学环节,整堂课既有教师的讲解、总结,又有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使教学紧凑有序,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2] 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7.[3] 马什 科林.初任教师手册: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4] 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8).

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

西安市高桥中学

常维娥

第三篇:合理分配时间 追求高效课堂

合理分配时间 追求高效课堂

──浅谈习作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李丑孩

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里,教师要完成指导,学生要完成习作,且要当堂讲评,是有较大难度的。如何在一堂作文课上把平时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评讲等三四节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目标更落实,课堂更高效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许多学生不留心观察,提起笔来,依然无话可说。要解决学生言之有物的问题,必须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当堂习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指导成功的基础。在习作指导课中,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现场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注意,使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所以这种教学时间的分配,都是合理有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动体验 优化指导

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老师安排了较多时间用于习作指导。习作指导是关键环节,应该安排较多的时间。在重要时间段里,教师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再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而是活动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即伴随着活动,进行动态的生成的习作指导,赋予“观察、想象、描述”等作文训练及指导以浓厚的活动色彩。老师指导所用时间从13分钟到20分钟不等。这段时间里,教师抓住重点,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去拨动学生的作文之弦,极力调动他们的感官,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样的指导,既不冲淡学生盎然的活动兴致,又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学会了表达,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积极评价 力求高效

在平均约13分钟的学生习作时间后(我们认为这一时间安排是比较充足的),进入了作文评改阶段。多数老师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讲评,最多的用了约11分钟,最少的用了约5分钟。评讲是作文训练最后一环,十分重要。习作讲评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就感,还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这一时间段安排必须合理,才能使讲评的实效性得到有力保证。

第四篇: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

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初探

文胜小学

杨军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与如何合理分配有效教学时间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上课时不能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一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由于学生课上消化时间太少,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种现象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太多,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课堂教学效率极低。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谈谈我的想法。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

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是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如。也就是说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使用上,能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国外研究将这个时间称为“学术学习时间”,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教学时间最优化、最大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精髓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贯彻“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保持最佳时间是课堂上前20分种,20分钟之后他们的注意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学建议中提到“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人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上课的前2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要保证在这20分钟的高效时间里完成新授的教学任务,就

要精心安排前面的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之后的练习和作业要起到巩固和延伸的作用。例如,复习检查的时间不宜太长,新授时间占的比例要大一些,还要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作了预算,但因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当学生思维活跃时,常会打破原来安排的进程,在某几个环节超出了预算时间,以致于完不成任务而拖堂,或一节课内容不到下课早就讲完了,只好叫学生翻来覆去地自己看书本。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中间进行调整,力求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

因此,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计算好时间,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特别要把学生答问、读练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可多准备一些练习的题目,作为机动,如果时间有剩余就进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进行。总之,有备无患。

第五篇:第四章 课堂时间与空间管理

第四章

课堂时间与空间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一)设定教学时间序列的方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以具体的一节教学活动课为例,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归纳后可以发现,最可能出现的活动时序大体如下:

(1)引起注意

教师用来唤起和控制学生注意的各种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将注意力投射到所需传递的信息上。

(2)提出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完成时的目标,也就是要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学什么,将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学到了,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执行控制过程。

(3)呈现刺激材料

可以是新知识或是对学过知识的回忆,也可以是概念定义、概括词句,或是实例。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技能决定何种材料。

(4)提供学习指导

通过一系列提示或问题,为学习者提供思路,启发学习者去寻求答案,掌握新的规律。学习指导的程度(提问、提示的量和直接、间接的程度)随着所要掌握的能力范畴不同而不同。

(5)诱发行为

这一教学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下”,判明他们是否理解了“怎么做”。这一阶段一般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材料。

(6)评定学生的行为

对学生完成学习行为后,及时评定其学习成果,对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错误行为及时纠正。(7)布置作业

①对同一类的问题,要求学生再做一遍至几遍。

②促进迁移。给学生布置新的任务,新任务的完成,需要运用某些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保证学习迁移的情境和场合,让学生解决问题。

显然,教学活动的时间序列偏重在限定的课时中进行阶段分割,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而教学目标的时间序列则偏重于学习者技能掌握中的阶段,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随着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的变化,而缩短或延长。

(二)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化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可用公式“效率=有效时间/可用时间”来计算。这里的可用时间指的是学生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对一节课来说,这是个定量,40分钟或45分钟;有效时间是指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这是个变量。很清楚,这里分母是一定的,分子(有效时间)越大,分数的值越高,即效率 越高。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得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千方百计提高有效时间量。

从目前课堂教学状况看,有些教师时间观念不强,认为一节课浪费三两分钟没有关系,岂不知这是个渐次量变过程,一节课浪费3分钟,十节课、百节课呢?久而久之,多少个“一节”没有了。

笔者曾在一节小学教学课上注意观察统计,教师无用的讲叙浪费去4分钟,多余过慢板书浪费去4分钟,提问不当,学生无从答起不讲实效的讨论浪费去5分钟,批评学生用去2分钟,迟到和中间找东西浪费去3分钟,共计18分钟,时间的利用率仅是 60%。这中间还有些学生当“陪客”,讲的没听懂,讨论问答发呆,作业不会又得不到及时帮助,时间利用率就更低了。

这样,学习时间不知不觉流走了,一些学生正是在这“不知不觉”中掉了队。可见,在一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可用时间虽是相同的,但实用时间却有很大差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有效率呢?愉中县教研室刘得斗老师提出了如下四条策略:

(1)要有惜时如全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业品德修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把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到热爱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视做热爱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从而增强紧感和责任感。有了这种内驱力,就有可能在具体行动上做到以下几点:

①课前充分准备,包括精心设计教案,备好所用教具、实验仪器等,以免开“无轨电车”和用时现找;

②准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中间离堂、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

③适时安排自学讨论,要注意效果,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免学生处于失控状态; ④精心提问,问题不过易过难,既具有思考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处在“最近发展区”,又要紧扣重点关键发问,纠正串问和以齐答如流衡量教学效果的倾向,并注意培养学生自疑、解疑能力;

⑤精心设计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繁锁,对实在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 ⑥讲究语言艺术,要提炼语言,不拖泥带水,速度适中、表达明白,要讲在“点”子上,即重点难点处,揭示规律处,重在引导点化,不要全盘授予。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要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根据目前的教改成果,现举几例优秀课堂结构:

一是新授课:①基础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反馈小结(尝试法);②诱导预读→引导细读→辅导练习(导读法);③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六课型”)。

二是练习课:复习巩固→深化训练→反馈强化综合扩展。

三是复习课:组建知识结构→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小结强化→矫正错误→系统总结。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看,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把握最佳时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确定主次,把握宗旨。如数学教材中数的运算道理和技巧往往是用一道应用题引出问题、讲明道理、训练技能的,有的教师却用大量时间去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讲解解题思路,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2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或没有搞清重点内容,解决关键问题。

教学思想和方法陈旧。如语文教学中的“四步四快”模式,即字词→段落→中心→写作,有些一开始长时间复习,或大量讲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及整节课的分析等,往往不是在学生思维抑制疲倦时进入重点,课堂无主次、无起落,学生情感得不到激发,浪费时间精力,降低了效率。所以,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有效率,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再辅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

(3)要有适度的信息量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的单位是“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项公式、一条定律„„,一个学生在一节课能掌握4~20个“组块”。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量限。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是时间的浪费;信息过量,密度过大,超越学生接受能力就是凌节而施、空中建楼。两者在教学中都是不可取的,是违背学生认识和思维规律的。信息组块有简单复杂之分、单一复合之别,要按不同年级情况,使学生思维在恰当刺激下不断同化知识,调节认识结构,获得知能发展。再精心设计一定量的练习和训练次数(掌握知识技能的量次规律),使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完成一个“给出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的“产生式”。比如小学语文中的“看图识字”教学,步骤一般为“看图→学词→识字→练习说话”,就是从整体出发,以“组块”为信息单位,然后做出字词的应用问题的“动作”。把信息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分析能力和课堂的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更科学地安排教学各环节,改进方法、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4)要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授课中无用知识和无效劳动多。这就需要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所谓知识的有效提高,就是学生经过思维操作后能理解,有所知识、有所感、有所提高地内化为自己心理品质和“血肉”的知识。知识有效必须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是科学性和意义的结合体。如果只是科学的而无意义,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谈不上应用。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你看红灯亮了”,是科学的,但只是个语法信号,你若不知道红灯是停止通行的语义,那就称为无效信息或无效知识,只有赋予它意义才可理解、才可掌握、才可应用。课堂教学无效知识多了,学生的思维就缺乏方向和深度,回答问题不加思索,一听就落,只会回答“那是红灯”之类的问题,而不知“停车”;做练习只知仿照,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以三归

一、举一反三。目前课堂教学类似现象不少,识字重形轻义,只知重复默写;课文架空分析,不注意唤起表象“的觉醒”;死记定义公式,练习抄套搬。如此种种,耗时费力,效率不高,逐渐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即使记住了一些东西也不能“自由出入”,成了“高分低能”的学生。3 教学效率的提高,应该好好研究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给学生以宽厚牢固的知识基础和因素坚实、联结紧密又可分可合的知识结构,因为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二、课堂空间管理

(一)空间的利用

有过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体会到: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所受到的教师行为的影响,或每一位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座位离教室中间行列愈远,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反应的机会愈少;坐在前排座位上的学生,教师接触的照顾的机会就多。因此,教师要有意多照顾两侧及后排的学生。一些中学教师常常带有对“大个子”学生的疏远倾向,“大个子”学生对教师也易敬而远之,这些多是由于课堂上的空间距离的原因。由于许多教师按学生的个子排座,一些中等学生,常常能占据教师的最好视线区,而“大个子”则处于教室的边远区。只有他们给课堂制造一点麻烦的时候,才能获得老师的注意。教室座位的空间分布与学生生理、心理的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有关。事实上,学生的视力、性格、气质、智力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座位空间位置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科学地安排学生座位,使内、外向性格的学生搭配、互为影响、取长补短;使四类气质的学生座位在空间上错开搭配,有利于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品质;学生座位从左至右定期调换,可有助于大脑左半球抽象思维与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发展,对视力也有调解作用。

(二)课堂座位效应控制

教学中存在着“座位效应”。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长期坐在后面的高个子学生(特别是女生)学习成绩滞后。究其原因,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视线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对不同座位(主要是前后差)的学生的影响力、监督力、控制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关。教师的声音、视线、位置和学生的座位如果趋于“定势”,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形成习惯,变成无意识。当感到学习无兴趣或受到外界干扰(有时是细微的干扰)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失控,其表现就是听而不闻、熟视无睹、目中无人,或想入非非,或昏昏欲睡。

座位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黄金座位”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不利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呢?怎样发挥座位有利的因素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效率呢?湖南邱丽霞、李晓田老师认为只要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某些方面加以强化,增强控制力,就可以收到明显效果。并提出了如下策略和方法。

(1)增强位控的效果

一方面是教师变换站立的位置。有些教师习惯在讲台中间一站到底。这种习惯并不可取,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通过讲台上下,教师前后左右空间,有意识地移动站立位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对学生的约束感,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吸引学生注意力。

另一方面是科学合理地编排调整学生的座位。首先要破除按高矮次序编位的简单形式(同班学生的身高差毕竟是有限的),而把学生的个性特长、特点、学习习惯、行为特征以及视听力作为编 4 排座次的重要依据,做到优劣搭配、科学组织,达到以长补短、以优促劣、互相促进的目的。在座位定期(一般二周一次)调整时,既重视左右移动,也要重视前后移动。科学合理地编排调整座位,为提高班级学习的整体效率创造优化的环境。如他们在实验中,有意识地把差生安排在一二排“黄金”座位上,并与优秀生搭配,把某科弱的同学与某科强的同学搭配;把习惯好的与习惯差的搭配;把性格内向的与性格外向的搭配;把思维灵敏与反应迟钝的搭配。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影响。

(2)摒弃目中无人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目光游移不定,荡然无神;有的眼睛向上,目中无人;有的只注意前面的学生,而不注意后面的学生;有的因对教材不甚熟悉,经验不多,课堂上注意力容易集中到讲授的教学内容——教案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眼睛捕捉信息和输出信号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可采用两种具体方法:扫视和定视。

扫视,适用于控制整体情绪,形成和谐的氛围。可在课前用来静场;可在提问后捕捉信息;也可在讨论后用来收集学生的情绪;还可以用来捕捉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定视,适用于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发出警告,让其收敛分散的思维;给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以勇气和信心;给情绪高涨的学生以鼓励。每当教师以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正视学生时,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受到激励和启发,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课堂上的眼神控制具有“意在不言中”,“无声胜有声”的效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来组织教学。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是教师忽视的对象,所以容易游离在视控之外,而出现不轨行为,教师平时只要加以重视,就可以纠正。

(3)发挥声控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音量、音速、节奏、清晰度等任何一项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情绪。音量过大,对学生大脑刺激过分强烈,学生就会感到烦躁易于疲倦;声音过小,若有若无,学生须努力捕捉教师的声音,自然就感到十分吃力;语言节奏太快,学生没有时间思维,印象不深,囫囵吞枣、过耳即忘;语言节奏太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就会受到抑制;缺少激情的平铺直叙的语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学生的思维静如死水,不能兴奋,对学习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失去兴趣。从观察和实验中了解到,长期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课堂注意力分散,往往起因于教师的语言模糊难辨、节奏感弱、平淡枯燥。教师的声音应该是清晰、明朗、生动的,应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知到、形象地感触到、真情地感悟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座位效应将不会很明显。

三、课堂位置语操作

集体课堂教学不同于个别教学的重要一点在于它的场效应。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生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态势语言,唤起这种效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个别教学所不能获得的效果。在唤起这种效应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有效的手段——位置语言。

“位置语”故名思义,就是说教师在讲台上及教室中的位置,能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课 5 堂的氛围、情绪及教学效果,位置语是态势语的要素之一,只不过不少教师在运用态势语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要素。有些是“立场坚定”型——一节课下来总站一个地方,雷打不动,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另一种情况,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因为不能掌握位置的潜在涵义,往往导致学生精力分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涵义,就如戏剧演员在台上的步法,每一步都有讲究。如: 讲台中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潜在势能,只用于一节课开始、总结和强调部分。黑板前一线: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讲桌左右两侧:询问、与学生交流较前两处进一步接近学生。台下:讨论、辅导,和学生融为一体。

要灵活地运用这些位置,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原则:(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学内容本身需要总结、强调、讲解、板书、讨论、辅导、实验等,这都需要选择不同位置及不同的变换位置的方式。如当内容变换时,最好辅之以位置的变换(可由讲台左侧走至讲台右侧),以期引起学生思维的变化。而当需要对诸多项内容进行总结时,可迅速走至讲桌后的中心位置,以加强“总结”和“强调”的力度。

(2)与学生心理状态相结合

根据心理学的感知活动律,当学生精力出现分散时,在变换教学方法的同时,可加强位置的变换,甚至走到台下,走到精神懈怠的部分区域,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气氛。但在这之后要注意控制全场气氛,使之“活而不乱”,所以,又要适时地走向讲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有效地利用涨力效应

凡看过《泰坦尼克号》1.2002.jpg这部影片,都不会忘记男女主人公站在船头那个如飞的颇具魅力的动作。教师也要注意在位置的变换中唤起师生之间、台上台下的一种涨力。如,当向学生提问时,可从讲桌后的中间位置走向讲桌两侧的讲台前沿,身体微向前倾,可以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涨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感到有一种促使自己回答的期待力量,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又如,在台下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最佳的位置则在教室中线距讲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既有效地活跃了气氛,又有效地使自己辐射全体学生,不失主导地位。

当然,运用位置语还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个性与风格,不可套用。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开始可有意识地设计好自己的位置变换过程。而经过逐渐的运用,就以潜称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一套位置语言。这时,学生也能迅速地接受、理解教师的位置语言,从而在一种场效应中,达到师生之间最完美的交流与理解。

四、教室的布置

教室布置是美化育人环境,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渠道之一。教室的布置效果折射着班主任的带班水平、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班级的建设成就,教室布置大有文章可做。

(一)教育性和引导性。

要以思想性强、启迪性强、激励性强为出发点,选择那些催人上进、发人深思、富有号召性、激励性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劝学的名言警句,修身养性的箴言;也可以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绘,家乡巨变的写真。对设置的形式和内容,班主任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或提示一下,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其内涵,避免学生对其不甚了了或视而不见,从而增强实效性。

(二)阶段性和层次性。

教室布置内容形式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知识层次。对于低年级来说,形式上要活泼别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文字上要浅显易懂,主题上以勤奋学习、规范行为为主。对于高年级而言,形式上要庄严肃穆、格调高雅,使学生产生一种负重上进感,文字上可以富有哲理、寓意深刻,但仍是以学生能懂为准,绝不可形式上怪异、突兀,内容上晦涩、偏僻。

(三)新颖性和多变性。

对新鲜事物敏感性强是学生心理的一个特点。教室布置如果长时间不变,学生就会对其熟视无睹,如果适时变换形式和内容,就会不断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时时刻刻有一种新鲜感,从而使教室布置不间断地起到较好的熏陶作用。

(四)艺术性和审美性。

教室布置要有美感,甚至应经得起一定程度的鉴赏。要风格鲜明,美观大方,标语要醒目,图画要精美,装饰要得体,前后左右要对称,栏目大小要相等,字体规格要统一,色彩搭配要适宜。既不要造成形影相吊的苍白单调,又要避免眼花缭乱的繁杂拥挤。应选择正楷、宋体、隶体或较端庄的美术字,忌用草书。

(五)科学性和全面牲。

科学研究证明,当颜色作用于人时,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并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对学生人数较多而教室较小的班级,宜多用冷色,这样可以使教室显得宽敞、开阔,学生在教室学习也会感到宽松、舒适。如果是学生人数较少、教室较大的班级,则宜多用暖色来缩小空间,以免使学生产生空虚感和冷落感。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冬季可用些暖色,夏季可用些冷色,气氛沉闷的班级多用些暖色,过于活跃的班级多用些冷色等。全面性是指教室布置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隐性作用和显性作用的并存。当然还应注意到齐而不乱、丰而不杂。除班徽、班歌、班训和标语警句外,一般应将日常规范、班级计划、休息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等用镜框装起,悬挂于教室黑板两侧或其它适宜位置,以便学生使用。

(六)专业特色性和地域特色性。

职校教室布置应有浓郁的专业特色。有些班级在教室布置时热衷选择外国、外地的名人、名言、名胜,却对祖国特别是家乡的志士仁人和山水风光弃之不用。试想西北祁连山下的学校教室里没有冰山、雪莲、白杨、骆驼,却是满眼的椰树、海滩、海鸥,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远离感和陌生感,而缺乏亲近感和相识感。

美国幼教工作者很重视幼儿园的教室布置,认为这样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美国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的学习领域:积木角、家庭角、桌面玩具角、艺术角、沙和水(科学角)、图书角。最近,有的幼儿园增加了计算机角和烹调角。这样的布置,除了可以进行分区活动外,也可用来进行集体活动,如音乐、讲故事和开班级会议等。

一、教室布置的策略。

1.各个领域用不同的家具分割开来,便于幼儿选择活动区;&127;教师可以纵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热闹的地方和安静的地方被分割开来,以减少幼儿分散注意。3.所有东西是根据幼儿的身高来设计的,便于幼儿观察和选择。

4.材料摆在矮的架子上,幼儿能够轻易地拿到它们;架子上有标鉴,干净、不杂乱,这样材料容易被选择、取放。5.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这样可以教幼儿分类。

6.每一个领域的材料很丰富,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7.不同的材料可以提供不同的经验,作用于不同的感官。

二、教室布置的作用。

(一)各个具体的活动区域可以促使幼儿学习特定的知识,&127;发展特定的技能,同时培养社会性和个性。

(二)所有的活动区都能培养幼儿的信任感、独立性、注意力和技能技巧。1.培养幼儿的信任感:布置合理的教室易使幼儿对教室产生信任感。

2.发展幼儿的独立性:培养幼儿作出选择的能力,发现他们自己的兴趣,&127;发展个性。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专心使用各种物品和进行各种活动。4.发展幼儿的数学技能、阅读和写作技能、社会技巧。

(摘自《幼儿教育》)

五、座位的排列

(一)座位的排列类型

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室物理环境。尤其是在以个人学习为主的情况下,借物理环境的设计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安排好的环境中,间接的对学生的学习发生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把教室布置成一间充实的学习中心,为学习的交往、学习和探索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设计教室时应主要考虑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区域、设备、教具、学具、教学材料等方面。常见的座位安排方式有:

1.秧田型

这种座位模式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型式,这种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它的目的在于让众多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专心听讲,做笔记,适合于集体讲授。但是,由于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跃地带”(即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在课堂上行为散漫,对课堂活动退缩、旁观、反应冷漠。相反,在“活跃地带”内的学生,与教师距离较近,正好处在与教师交流的最有效区域内,师生之间可以比较容易的看到对方,教师可以无意中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既使学生处于自己的有效监控范围内,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听讲,积极反应。因此,座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和次数明显比座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多。

但由于学生座位排列的限制,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范围非常狭窄,一般只发生在同桌的两个同学之间,而且一旦两人缺乏相互交往的基础,则连这种范围极为狭窄的交往也难以进行。如果座位一直不变的话,它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就更为不利。

教师可以尝试把比较害羞、内向、沉默的学生安排在活跃地带内,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把外向、好动、爱说话的学生安排在此地带外。教师还可通过环绕课堂走动,定时前后调整位置,以及根据需要将座位安排成下文介绍的圆形、马蹄型等,来改善因空间特点给学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2.马蹄型或新月型

①节选自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①

1这种课堂空间安排,使学生在座谈时能够看见其他人,有利于非言语交流的进行,使学生间的交流完整起来。教师处在“U”字缺口的对面,与学生目光接触频率也会提高。这种排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一道讨论研究。这是民主气氛稍浓、师生密切交流的一种座位排列形式,但这种课堂安排也可能使课堂行为问题增多。

3.方形或圆型

为了讨论或开展相互学习活动,教师们经常将学生安排成一个大圆圈或大长方形。当学生围成环形小组或长方桌旁聚集在一起时,他们的交流形式及领导方式也许会受到对视及非言语交流机会的影响,教师可以把小组长或那些具有领导潜力想要发挥的学生安排在全组可以看见的中心位置。为了鼓励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特别安静的学生安排在小组长对面,或面对比较健谈的学生。最后,把那些讲话过多的学生安排在指定的组长旁边,或让他们并排坐下,这样对视机会减少就会约束他们的参与。

这种座位安排型式中,学生容易左顾右盼、扭身体,这些非言语行为出现的频率趋于增加。因此,在排成圆圈时教师的位置要么在学生中间,要么与学生一样座成圈,在一个角落里,以免头不得扭来扭去,而且总无法看到所有学生,妨碍对课堂的监控。

矩形、圆形、马蹄形之类安排要求班级规模不超过20-25个学生。有25名以上学生的班级需要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安排。这些安排都要注意给教师留出走道以监控整个班级。

4.模块型

这种座位排列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走道便于走动而不会导致相互干扰。除了上述几种一般的安排方式外,还可根据特殊的需要设计座位的排列方式。以上这些设计为教师灵活地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没有一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教学或活动,灵活地安排座位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才是理想的座位安排。

(二)座位安排类型的选择和设计

座位的安排要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如教师不想让学生发言时(如讲座、演示或测验),成行安排可能更好;而如果让学生做一个合作项目,这种安排则会妨碍所需要的交流。教师是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大多数教学情景的半永久性安排,为了满足个别需要及避免单调,还可灵活的转换。

另外,座位的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小学生相互面对时,通常会使他们不把时间花在学习任务上,而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不适当行为也会增多。在较高的年级,要求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因此非正式的型式可能更加有效。然而,在所有年级,非正式的排列中纪律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那些没有把握的和课堂技能欠佳的教师应该坚持采取比较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等到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来灵活的变换座位安排。

总之,教学空间的设计应该使环境构造的特点与教学实践中的灵活性相符合——专门的活动要求专门设计的空间,因此,教室中的设备不应是固定排列在地板上的椅子和桌子,而应该是能够移动的设备和富有灵活性的家具,以便根据需要自由的拼装。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数学答题时间分配技巧

    中考数学答题时间分配技巧 马上就中考,很多同学面对中考还有一些迷茫。家长们不知道怎么做,面对孩子束手无措。今天,小编带来一篇文章,如何分配中考时间,大家一定要收藏! ❶充分......

    2012考研《数学》答题顺序及答题时间分配

    距离即将开考的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所有考生在考试内容的复习上也已趋于系统,数学这时候也不需要再做大量的题目,主要是回归教材,总结基本概念、基本公式......

    合理分配高考数学答题时间

    合理分配高考数学答题时间 找准目标,惜时高效 ——合理分配高考数学答题时间 广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周璇璇 经过漫长的第一、第二轮复习,对于各知识点的演练同学们已经烂熟......

    小学课堂40分钟如何分配更好

    反思、交流活动总结 10月26日第七节课,语文教研活动在高红静老师的主持下有序展开。本次我们的活动主题是低年级跨越式课堂如何在前二十分钟达成课标,并针对张磊老师的《坐井......

    英语时间分配

    试卷考题顺序: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完型填句(等新题型)、翻译、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就是拿到试卷以后非常“老实”地从头到尾地按照考题在试卷上的印刷顺序来做......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

    时间与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数学备课组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

    2018高考数学答题时间分配及答题策略揭秘!

    2018高考各科答题时间分配及答题策略揭秘! ——高考数学—— 答题时间分配策略 1. 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很多学生或家长不知道,按照大型的考试的要求,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