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2 01: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第一篇:《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摘要:《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迟毓凯的著作,带着如何管理、转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问题,我阅读了这本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主要写了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影响策略和情景策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实际例子来讲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读了本书后,了解了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学 认知失调与平衡

一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简介

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中,作者迟毓凯主要分三部分论述:

1、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首先论述了学生管理的关键及其三要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境因素。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认知策略,教师要会利用认知上的失调与协调去转变学生。情绪策略,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用“情”管理学生。人际策略,他人认同和榜样作用,还有人际关系也是管理学生的好方法。行为策略,怎样的表扬和怎样的批评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指挥策略,一个班级有四个发展阶段,在组建阶段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进行指挥式管理。教练策略,处于磨合阶段的班级,教师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并发现、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支持策略,在班级发展的正常运作阶段,教师的管理方式要从“诸葛亮式”向“李世民式”转变,适度“放权”并帮助班干部树立其威信。授权策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授权于学生。

二 如何管理“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简单介绍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的主要内容后,现在着重叙述一个让

绝大多数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结合作者迟毓凯介绍的通过认知失调理论的方法和本人的理解,进行下面的叙述。

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老师家长认为是好学生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教师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所以,他们往往“破罐子破摔”。这种学生是本人认为最难管理的了,但是,迟毓凯就介绍了通过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这类学生。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定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即,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学生有这样两种认知:“当学生不应该迟到”,“我迟到了”,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可以推出“我不应该迟到”的结论,而自己当前的行为恰恰与这一结论相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好学生之所以心里痛苦,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失调的认知;后进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后进生常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他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姿态,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

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

认真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后,我认为对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关键所在,即:

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以,必须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就要赞美学生。

通过赞美,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帮学生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所以,我们必须记住:

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

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当一个屡屡犯错的学生,被老师叫住:“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是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聪明而又错误不断的学生马上会在潜意识里觉察到,将自尊心放低,将良好的自我期待收藏起来更容易自我保护,因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与犯错误之间还相对协调,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灵痛苦,所以当着教师的面,学生会表现出我就这个样子了,你尽可能批评吧,我无所谓。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心灵痛苦的时候才会寻求改变,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高自尊,然后再点出错误,拨正失调和促进改变。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交流要从赞美和认可开始。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此次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助其建立自尊心。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针见血,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 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开始。

但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比如: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他可以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比如,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

(2)增加新的认知。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失调时,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误”来获得新的平衡。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即学生的未来不再犯错来平衡高自尊,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很明显,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这四种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启示我们,在面对“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时候,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进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们在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截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再比如,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如,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

参考文献:

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1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工作效率有重大影响,人的智力、体力的发挥,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有关职工心理健康的知识,创造有利于职工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合作、竞争和冲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同时,当人们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时,对稀有资源的争夺,就产生了竞争和冲突,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竞争和冲突,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组织与人员发展。

合作有三个条件

合作格言:心灵共鸣,方能长久合作。

认识一致,目标一致,利益一致,是一切合作的前提条件。

话说在原始森林中,三条饥饿的小狼狗见到一匹大斑马,于是,他们一起扑了上去。第一只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了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咬得死死的,一点不松口;第二只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了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都咬得死死的,也一点不松口;这样,庞大的斑马前后都受到了攻击,

已经丧失了自卫的能力。这时,第三只小狼狗开始咬斑马的腿,斑马无力反抗第三只小狼狗,只得任凭它嘶咬。不一会儿,斑马倒下了。这时,三只小狼狗就扑到斑马身上,享受它们的美餐。可见只有利益一致,分工明确,紧密合作,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香港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初意图收购恒昌公司。恒昌旗下有七家全资子公司,资产70多亿,主要经营汽车产业,年营业额三四十亿元。但他面临三大问题:一是集团内部有人不同意,力图阻碍;二是没有如此庞大的收购资金;三是恒昌公司有人反对,公开指责荣智健没有管理能力,中资不可信,要抢香港人的饭碗等等。面对种种谣言,荣智健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而是采取与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百富勤等人合作,最终以40多亿元的成本净额成功收购恒昌97.12%的股权。由于他们心心相映,到19年x月,中信泰富全资收购恒昌股份,恒昌易性。这次收购中,李嘉诚等合伙人共获利7800多万元,荣智健也因此宏图大展,大赚一笔。

李嘉诚说: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合作:

1、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

2、书法名词

1、合作(co—operation)

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的基本条件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①一致的目标。任何合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标,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标。②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合作者应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在联合行动中合作者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③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良好气氛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④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设备、通讯和交通器材工具等)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时间上的准时、有序,都是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

合作的类型按合作的性质,可分为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同质合作,即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如无分工地从事某种劳动。非同质合作,即为达到同一目标,合作者有所分工,如按工艺流程分别完成不同的工序的生产。按照有无契约合同的标准,合作分为非正式合作与正式合作。非正式合作发生在初级群体或社区之中,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和最普遍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无契约上规定的任务,也很少受规范、传统与行政命令的限制。

合作是指具有契约性质的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明文规定了合作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并受到有关机关的保护。按合作的参加者分,有个人间的和群体间的合作等等。就合作本质而言,双方具有平等的法人地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

2、合作

书法术语。唐代孙过庭《书谱》称:“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吸收

解释

①把外界的物质吸到内部:海绵吸收水分|滴在纸上的墨水被粉笔吸收了。 ②

接受;接收:吸收新会?员|吸收众流,汇成大川。 ③获取有益的成分:吸收营养|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新技术。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2

一、《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第二编分析了教师管理的七种武器,简单回顾一下:

1、赞美。通过赞美,表达对她的认可,帮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改正。

2、承诺。大转变往往从小要求开始的,让人承诺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会成长,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动。同4。

4、成功。活动和成功都是从人的情绪出发的,这两者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情绪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绪激活的时候,恰恰是容易拉近关系,被影响改变的时候。

5、榜样。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的行为,从而得到进步。最好的学习榜样是身边的同学、过去的师兄师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国人处理事情很看重关系,如果跟学生关系好,你提出让他进步的请求,他会更容易做到。根据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动对学生好,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建议。尤其是很讲义气的学生,更容易遵循这一条原理。

7、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期待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他想要的'奖励。负强化是不期待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时,撤销他讨厌的东西。比如有些学生课堂上总搞怪,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为,就可以无视他,不给予关注。

二、第三编讲教育的时机,核心理论是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和指挥—支持两种行为。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互不熟悉,有问题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在默默观察。教师不知道学生中谁是班干部的得力人选。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师初步指定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职责,控制决策权,提出班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老师要立威,要展示自己严厉的一面。通俗点讲就是:我来决定,你来做。吓一吓,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微信。

第二阶段,磨合阶段。这个阶段,矛盾逐渐出现,问题生逐渐抬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矛盾、班干部与教师的矛盾都会出现。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高支持。我们讨论,我来决定。班主任要实施教练式的管理,发现并培养出合适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可以分为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阶段。如果第二阶段的矛盾能顺利解决,则班级进入正常运作与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级也可以通过机制化解掉。这一阶段适合低指挥,高支持。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班干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组长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必去做。我们讨论,我们决定。在这个阶段,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干部犯管理错误。

第四阶段,成就阶段。如果班级继续良性发展,班级定位准确,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班级事务高效运转,就进入可以低指挥,低支持的成就阶段。此时教师授权要循序渐进,分散给多人,而且要勇于放手。授权阶段,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就好。你来决定,你来做。

第12章谈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宽严问题。长期以来,到班主任对学生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是民主一点好,还是专制一点好?专家一般会说两者结合好,该宽就宽,该严就严,问题是这个时机怎样把握?一方面作者结合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理论,提出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的观点,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强调一定要先严后宽,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宽容、和善的一面,出了问题再严厉处理,这是教师的大忌,“先宽而后严,人怨其酷”。(《菜根谭》)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3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本书第一部分: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本文介绍第二个问题: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

本书第二篇包含四到七章,第四章重点讲如何对付“差生”,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着重强调了一个认知法则:认知失调论,这个理论认为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一个好人,做了好事心理平衡,一个坏人,做了坏事心理才平衡,否则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对于犯了错的差生,教师的训斥、苦口婆心、惩罚等等,往往换来学生的“无所谓”,多数教师面对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学生往往都是深深地挫败感。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方法是:救活了再烫。作者认为批评一个人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有好人感,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批评学生是从赞美和认可开始的,当他有了自我期待、有了自尊心,他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他改变的开始。

很多教师的做法恰恰相反,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当众极力贬低他、羞辱他、否定他,其结果轻则换来学生的无动于衷,一脸不屑,重则引发激烈师生冲突。

第五章讲如何利用情绪法则做好班级管理,作者认为,当一个人情绪激动,心跳加速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时候,这就启发教师要善于各种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教师再谈转化差生经验的时候,往往提到一个名词:运动会。当一个在学习上毫无成就感的学生在运动会上得了名次,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自己得意洋洋之际,老师的鼓励语言就很容易转化为该生进步的动力。其他的活动,比如艺术节、德育课、演讲比赛等等都有可能给差生展示机会的同时给他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这一章还谈到教师教育学生要注意控制自己情绪和照顾学生情绪,遇到问题私下个别处理效果好,在学生情绪激动时当众训斥批评极易引发大的冲突,造成严重后果。教师情绪激动,往往失去判断力做出错误决定,很多人在围观,学生顾及脸面,情绪会更激动,这个时候,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已经没有意义了,教师和学生无非都是在宣泄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六章作者重点讲如何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尽管本书作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喜欢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职业追求,但是谁也不会否认“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作者分析中国人“耻感文化”,认为中国人自律性差,他律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进而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强调了教师应该和多和学生私下交流,多占用学生私人空间,这符合人际交往的认知规律。作者提出一个现象来证明这种人际交往的科学性:寄宿学生比走读学生好管一些。

作者介绍了一个给学生提要求并且容易实现的“拒绝—退让策略”,其原理是想要人同意你的一个请求,一个增加胜算的办法就是先提出一个大的,对方极有可能拒绝的请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比如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同学,教师直接说“让你家长来!”他会很抵触、很反感;教师说罚你背课文,他可能不去认真做。但是教师如果在拿起电话准备打给家长时,面色凝重,一言不发想了一会儿,然后放下电话:“先给你一个机会……”此时让他去背课文一定没有问题,而实际上教师压根没有准备让其家长来学校。

第七章讲行为心理学,本章作者介绍了教师管理的第七个武器:强化。作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的结果。对于学生不好的行为,教师要找到其背后的“好处”,去弱化它。比如教师们特别讨厌的“课堂小丑”现象怎们处理?课堂上往往有个别学生不停地的插嘴,甚至故意出丑引发大家哄堂大笑,当老师批评时,他表现的不是愧疚而是洋洋得意,很是兴奋。那么“课堂小丑”行为得到强化背后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吸引了眼球。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对付课堂小丑其实很简单:冷处理,不理他,目光不与他交流,一旦哪节课他表现的很老实,就及时表扬他。

本章强调用表扬强化学生积极行为的办法,“物质性强化”强调不要总是给学生奖励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否则容易麻木;社会性强化主张当众表扬(批评要私下进行),活动性强化方面作者不赞成给学生轻易“封官”,因为一旦因为表现下降再去“免职”,学生的失望情绪会特别强烈。等等。

本章还讲了一个表扬时机问题,作者主张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能让学生找到教师强化的规律,如果表扬有规律,学生就会觉得受到表扬很正常,丧失了表扬的强化作用;如果批评有规律,学生就找到对付教师的办法,有了心理防护,批评就难以奏效。

这一编的结尾作者非常务实的表达了一个观点:如果教师最终用尽了办法,对某些学生仍然无效,此时可以承认自己的无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教育理想。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4

近期读完了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教授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这本书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学特征出发,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了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方法,可谓干货满满。

读完全书的一个比较大的感触是,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凭着爱心和耐心就能做好的工作,它也是艺术,也是科学。爱心是基本条件,但是爱心却不能成为学生管理和教育影响的关键因素。这里需要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实践。

全书读来,满满的是教师的“套路”。而这些“套路”的背后其实也就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借此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全书分为“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三个大部分,我这里就其中一些感触比较深的部分做一些记录和分享。

一、“在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

其一,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即对一个人心里发展和人格形成极具重要性的人物。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那么他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要他人是变化的。总的来说,幼儿时期是家长,童年时期是教师,青少年时期是朋友,青年时期是恋人,你的一生,会因为这四个人而改变。教师应该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做好教师自己的定位。既然高中阶段,学生最在意朋友的`看法,那么教师要想将思想工作落到实处,就需要去做他们的“朋友”。

成为朋友的关键在于成为“有用的”、值得交的人。这主要包括了“有能力,会绝招”、“有个性,重仪表”、“有活动,善分享”、“真诚,够意思”,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真的要和学生交朋友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交朋友有益,但是时机很重要。

教师不是不能和学生交朋友,有效的管理、深入的沟通还必须以朋友的身份才能达成。教师的问题不是交不交朋友,而是交朋友的时机。教师应该在权威不容置疑,众人皆敬且畏的时候,才和学生交朋友,即“先严后宽”。此时的学生会觉得教师的亲密态度来之不易,愿意与之接触;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不会得意忘形,无所顾忌。在教师权威形象还没有树立起来之前,不要急于交往。

“先严后宽,严后必宽”不仅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一般法则,也是教育、影响、管理的一般法则,做父母的教育子女也应如此。从人生发展来看,幼儿园小学之前,父母恰恰应该严厉一些,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小学多和教师合作、沟通;到中学之后放下身段,来做他的朋友;大学之后让他自己去外面闯世界。这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个先严后宽,先权威后朋友的过程。

当老师不要怕学生骂。学生骂你,可能是你管理的一个必经阶段。人性有善恶,学生也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发扬学生的善端,抑制学生的恶端,可能教师就要采用一些必要的手段,而这并不能获得每个学生的认可和满意。当你严肃处理学生的错误,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时,学生就可能会骂你,但即使学生骂,只要教师做得问心无愧,也还必须得做下去。

其二,让做有影响力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成年人在学习中,只要觉得讲课的内容有道理,就会记下来,不会太在意讲课人的外貌,或是是否招人喜欢。但是青少年很多时候愿意学一门学科,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擅长,或者课程有意思,而是因为喜欢讲课者,即因为欣赏一位教师而爱好一门学科。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喜欢美人、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

其中,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这一点很有意思。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当一个人发现了另一个人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就觉得对方更可能认可自己。换言之,一个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他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他的存在就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而当一个人受到认可和肯定的时候,开心则是必然的事情了。

然而,寻找共同点只是教育的开始,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之所以和学生一起寻找共同点,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让教师说的话能进一步影响和改善学生的现状。即有意识地“跟”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即将学生从当前的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这是一个“先跟后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其行为动机中的合理处,表达理解和认可,然后再加以引导。

二、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

其一,学生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

青少年情绪容易激动,有时还会发生同学之间的肢体冲突。这时候其实教师跟他们说什么道理他们都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当学生发生冲突,或者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如果有旁人在场,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先把激动的学生情绪平稳下来为第一要义。不要用情绪处理情绪。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老师也用激动的情绪去处理问题,就很容易发生冲突。许多师生冲突的案例表明,冲突事件的起因往往并不大,但造成严重的后果,往往具备学生情绪激动、周围人群围观、教师价值判断三个条件。情绪激动,激动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人群围观,学生往往更为顾及自己的脸面;教师的价值判断,即当场就指出谁对谁错,即使说得对,也会使被批评者难堪。这三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就必然造成师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的后果。

比如当学生打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叫其他同学将他们拉开,然后开始上课,这时候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很多时候情绪也就平复了。当然课下还是应该再找来二人问明情况,做后续处理。这也就是书里提到的情绪策略。

其二,学生如何表扬和惩罚

表扬和惩罚应该注意时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个有效的表扬应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如此的感觉:只要我认真去做,就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的,但老师什么时候表扬我,以什么方式表扬我,表扬的强度如何,我不知道。批评也是如此。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在大学阶段也学过,但是内容往往脱离一线教学,而且非常理论,所以收获不大。工作以后经历了一些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困惑再去看这些内容才感觉很有收获。当然这与这本书巧妙地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密不可分。以后还需继续阅读。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5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6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同时,在漫漫人生路途中欣赏到一幅幅悦人的风景!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而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学里面,则是一种突破。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作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达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被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有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角色。管理不是一门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不完美,每一个充满这样那样缺点的人,都能掌握的学问。用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组织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个组织必须有这样一个形式:在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领导下能够正常地运行。”换句话说,管理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它让一群平常的人做出不平常的事情来。管理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去搞好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为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说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方面---交际心理。

1.人际交往在商务活动中有哪些作用

人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2.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类的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

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2.1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

“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

第一,要有容人之量。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呢?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第四,要诚以待人。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第五,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为什么呢?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其次,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其一,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其二,“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2.2学会管理沟通技巧很重要

人际沟通的行为准则有两种功能.首先,它为提供和获得社会资助条件,为人际沟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是一种调节行为,可以减少可能导致关系破裂的积极因素旨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目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互惠互利”原则有三个特征:首先,这种互酬常常不是同步的不能要求你在物质上帮助了我,我就马上给予回答,而常常是铭记情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答谢.其次,这种互酬常常不是等量的,不是你给我几分好处,我就马上还你几分.再次,交往中一般不仅仅存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形式,现实生活中其他的报偿形式一样存在.除了互利互惠,人际交往和沟通还应遵守诚信原则和相容原则.诚信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沟通要讲真话,做到言必信.二是遵守诺言,实现诺言,说道做到.相容原则就是交往者要心胸坦荡,宽广,有爱心.爱人者不被人爱人际关系就产生一种亲和力.有了爱心就有理解.其次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在琐碎的事上计较.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宽带他人.2.3学会与不性格的人打交道

人的一生,不各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我们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许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之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我们要承认差别,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2.3.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3.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2.3.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2.3.4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2.4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2.4.1对死板的人,唤起他的兴趣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期望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与这种人进行交往,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遇到这种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能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个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来,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性格和心理。

2.4.2对傲慢无礼的人,尽量少说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你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需要如何对待他?对付这一类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

2.4.3对沉默寡言的人,直奔主题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十分吃力的事,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2.4.4对深藏不露的人,多用心思

我们周围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说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2.4.5对草率决断的人,步步为营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高潮时,忽然作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由于性子太急了,因此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由于“反应”太快,这样的人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或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下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到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从事交涉,倘若遇到这种人,最好把话题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同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7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提高了,对于不良情绪障碍的认识水平、诊断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说以前不良情绪障碍同样存在,只不过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不良情绪障碍,没有诊断出来而已,并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绪障碍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

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第三篇:的管理心理学报告

管理心理学实践报告

管理学以组织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社会知觉是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主要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的知觉。组织管理中,要想转变员工的思想,改变不符合社会和组织规范的行为,都必须首先改善员工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情绪性、控制性三个特点。知觉者,知觉因素对象,知觉效应对社会知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却不确定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两部分1.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个性的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通过心理调节能力测试,可以得出我是充满自信,适应力强,能够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的人。而在个性成熟度测量表中我的总分正好是150,它的解释是“如果你的测验总分在150分以上,这说明你是个很成熟老练的人。大凡个性成熟的人,在社会中都游刃有余,处理泰然。他们知道怎样妥善地处理个人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处理一个问题,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选择一种最佳期的处理主法。他们常常成为别人请教和效仿的对象。”在我看来,我不能谈得上成熟,只能说喜欢权衡事情的轻重。

很多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内心有4个窗口,各个窗口的大小比例因人而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了解自己。首先我们可以内省,摘下有色眼镜,“他们这么看我是因为误解我了”。其次通过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我信息增多和全面。个性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遗传下来的本能,以性冲动和破坏性冲动为主,“力比多”,受快乐原则支配,潜意识,不受社会规范约束。自我是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受现实原则支配,是个性中的主要部分: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休生存,2)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条件,3)管制不被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居于和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良心、理性”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等内化后的结果。我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你有没有超级读心术”题目是假如你拥有超级洁癖,无论是地板还是家具等任何你身旁的东西,你都会保持它的完美干净。今天你在阳台上晾衣服,晒好之后,你又回头检查一次。你突然看见,其中一件衣服上面。竟然有一个污点,这对向来以整齐清洁模范生自居的你,不啻是天大的打击。让我们来找找看,是哪一件衣服教你颜面尽失!A.紫色B.乳色C.黄色D.深红E.绿色。结果如下:选择B,选这个答案的人,是最有可能成为异能者的人了!因为这类人可能具有洞察他人前世的能力,所以如果有人想追你,并以“你我前世如何如何”的话向你诉情,通常都是白费心机因为你一眼便能感觉出和他到底有没有缘。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对于他人的一举一动我都会看在眼里,所以对于别人感情我还是能看懂的。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的个性形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2、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实践: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组织环境因素。在A型、B型性格测试中,测出我是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格急躁,没有耐心;争强好胜,求胜心切,追求成就,有很强的事业心;动作敏捷;时间观念强;情绪容易波动;对人有戒心;缺少运动。而B 型结果是:情随和,喜欢与人争斗;生活方式悠闲自在,不争名利,对成败得失看得较淡,不太在意成就的大小,对工作生活较容易满足;工作生活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时间观念不是特别强。医学研究发现A型性格是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A型性格者心脏病的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尽管对健康有些不利影响,但也必“杞人忧天”,只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一些调整,如在时间计划中多给自己留有余地,以便处理突发事件;休息前尽量完成所有的工作,以便轻松自在地游玩;尽量避免排队或做日常索事等。这样,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变成适应性强、压力较小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个性与职业匹配原理是一个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59年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个人性格各异,性格类型、兴趣与职业都有密切关系,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性格特质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而当个人的性格特质与其工作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时,对于其工作将有更佳的表现。在一般职业招聘与甄选的过程中,常使用许多工具与进行种种测试,例如应征表格、人格测验或面谈,其实都是组织寻找人格与工作适配员工的手段。霍兰德指出了六种性格特质分别与六类职业相互配合,分别为社交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和艺术型。

适合职业例类型

特点

性格特质

子 机械操作人现实型(Realistic)

踏实、沉稳、偏好实际的员、工程人员、实际、循规蹈

技术操作 制造业人员、矩、不善交际

农业 偏好思考、组好奇、独立、实验室人

分析、创意 员、科学研究研究型(Investigative)织的活动

人员

偏好协助他社会服务、亲切、合群、社交型(Social)人、为他人服教育工作、医

善解人意

务的活动 疗工作

偏好按计划、服从、讲求效行政人员、常规型

受他人指挥的率、实际、缺会计人员、秘(Conventional)

活动 偏好以言语企业型

交流、显露自充满活力、好官员、律师、(Enterprising)

己才能的活动 权力 偏好以艺术

创新、具想象艺术型(Artistic)

性、创新性的力、理想性、途径表现自己

情绪化

才能

霍兰德职业测量表中测出我是C(常规型):适合的工作有记账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核算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秘书。职业兴趣类型属于CSA:秘书、图书管理员、办公室办事员。我是学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的,同时性格也不是很外向,还比较腼腆,这些工作也挺适合我的。

设计师 艺术创作、公共关系人员

乏弹性

自信、野心、商人、政府全世界的树叶有千千万万,但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全世界由六十多亿人口,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让自己与众不同。

第四篇: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口腔一班 1510303109 张真伟

一、作者简介

叔本华,即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认为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二、内容概要

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与世俗生活极为接近,例如健康、财产、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应遵守的原则等。本书共分六章,首先作者总述了决定大众命运的三项内容。作者认为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等)最为重要。接下来作者论述了财产,以及财产对人的影响。下面则是对人们在他人眼中的模样,即所展现的表象,加以阐释,作者认为这与前两者相比并不重要,以对各种荣誉的详细讲解论证这一点。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向读者传递了他的建议和格言,首先是泛论,其次涉及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接下来是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最后是应该如何看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

三、精彩片段

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最为精彩的部分是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本章观点鲜明,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毫不费力,但其所表达的却是亘古真理,道尽世事真相,极为深刻。“那些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比较不那么害怕贫困,因此更加倾向于奢侈豪华。”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50多年,但不难发现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极为适用。未富先奢,富而不贵等词的盛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带有调侃意味的“土豪”一词在引起欢乐的同时,也阐释了令人尴尬的现实。未富之人省吃俭用购买奢侈品,乍富之人竭力炫耀,全球奢侈品销量榜里中国始终名列前茅,这一榜单在反映我国民众更加富有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阐释着民众非理性消费的事实?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道理简单深刻,发人深省,但真正做到这些的却少之又少。

“名声只是一种次要之物,它只不过是成绩贡献的映象、表征、回音;并且,能够获得赞叹之物比赞叹更有价值。”读到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东晋时期的谢安。青少年时期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但其屡召不应,不为名声所误。他闲雅温和,坚持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仅仅追求名声,一句“小儿辈大破贼”尽显风流。权势熏天时,其隐居东山之志不改,背后所体现的是他对名利的不屑,他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苏东坡曾经吟咏:“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谢安的一生无疑是最好的诠释。真理不分国界,追名逐利可休矣。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的财产或者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个性是最关键的,我亦坚信人本身比外在更为重要。名利双收之人未必幸福,一贫如洗之人未必不幸福。《论语》中记载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北上广深无一入选中国幸福指数城市排名前十;可谓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从务农中收获快乐……由此可见自身个性于我们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名声和金钱。

四、读后感想

这本书在老师的推荐书目里,最初听名字本以为会枯燥无聊,然而甫一开始阅读,便被其深深吸引。这本书语言诙谐幽默,观点深刻鲜明,和我想象中的哲学书籍完全不同,与现实极为接轨。在进行论述时,丝丝入扣,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感。文字精确、讲究,又不失自然,尤为精妙的是辛辣的幽默与讽刺,读来畅快淋漓,令人折服。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本书想来不会有差评,它值得我们抽出时间仔细拜读,感受人生的智慧,读后收获必不会小。

当然,限于知识、阅历有限,这本书中有一些地方我深感疑惑。书中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或许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超前?无人理解,所以孤独?但生活中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有思想的人却并非少数。就比如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驴友,他们阅历丰富,大多喜欢交朋友,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说他们是庸俗的。在我看来,伟人难以达到,但至少不要成为庸人。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叔本华对于女性的认识未免有失偏颇。“只有通过占有他们(男性),女性才可以占有那些人世间的好处。”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亦可享有正当的权利,而不是凭借“绝对不能和男人发生非婚姻关系的性行为”得到保障。这或许与叔本华所处的时代有关,也可能和叔本华与其母亲关系僵硬有关。伟人亦有其思虑不周之处,或许这样的叔本华才是真实的叔本华。

然而,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是一本极为精彩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事情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对人自身与财产、名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令我反思之前是否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只是为了追求赞叹,而并非真正拥有令人赞叹之物。就比如为被他人称赞勤奋而早起看书,然而并未专心学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想来羞愧啊。真正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被他人的看法挟制,坚持自我,超越自我。

五、总结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这一著作讨论了世俗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健康、财富、名声等,全书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作者认为人自身最为关键,幸福与之息息相关。我认为该书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看重财产与名声,关注我们自身,这对当今浮躁的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该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第五篇:中国智慧读书报告

《中国智慧》读后感

——易中天《中国智慧》读后感(原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

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篇二:读书报告(标准版)《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1.作品介绍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羡林先生以北人

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

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 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2.作者介绍

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

市)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

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3.版本介绍 2006年版

平装:292页 开本:16开

商品尺寸:22.7 x 15.2 x 1.1 cm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版(2006年1月1日)2007年版 精装:188页 开本:16开 商品尺寸:23.6 x 15.8 x 1.6 cm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版(2007年8月1日)2011年增订版平装:162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商品尺寸:24.6 x 18.2 x 1.4 cm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2011年平装版 丛书名: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丛书:图文纪念版平装:320页 开本:16 商品尺寸:24 x 17.2 x 2.4 cm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第1版(2011年8月1日)2011年精装版 丛书名:季羡林谈人生[1]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11年8月1日)4.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探讨有关生活态度的书籍。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感悟有关于人生的总总。包括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体悟人生的杂文集,文中字句简洁清雅,干净流畅,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困惑,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5.评论心得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 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6.结语

季老先生是一位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的智者,通过这本书,他用和蔼可亲的话语,平心静气地与我们交谈着,给我们讲故事讲道理讲人生。他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涵养自己。品味先生简洁通俗的人生大道,就好像独自漫步在深山中小溪旁的林间小路上,静静地走进了宁静和谐的仙境,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7.附注

1.报告内所有图片选自百度图片(季羡林谈人生)2.作者以及版本介绍选自百度百科(季羡林)3.内容简介选自《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编者注语篇三:《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阅读日期:2015年11月9日

阅读人:高梓翔

一、前言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1850 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某些无知者或者不负责任的人随意给叔本华哲学贴上荒谬、误人的标签,诸如消极厌世、悲观绝望等等,而常人出于懒惰,未加考虑和研究就把叔本华的哲学认定是这个样子。毕竟,叔本华的哲学“唯真理是务”(叔本华语)。他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二、摘要

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叔本华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乎穷尽矣。

三、体会

叔本华在书中说道:“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

的确如此。懒惰,是由于我们宁愿相信别人,而不是自己去作考察、发现的工夫和保持警觉;自私,是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事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仍然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人都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忍受孤独,每一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欲望,想让他人理解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然而在追寻自己的价值实现的道路上,我们不总是一帆风顺,由于外界的压力,也是由于内在的软弱,我们需要释放内在的压抑,让他人来为我们承受部分压力。如果一个人事事藏在自己心里,那么沉重的压力将使他左支右绌、疲于奔命;如果一个人在跋涉过程中可以与他人分享一些秘密,那么我们似乎将会感受到别人潜在的支持,从而增强了我们前进的信念。

如果对于我们付出的信任和秘密,别人却不付之信任,我们不应感到愤怒,因为这种不信任包含了对诚实的敬意,亦即是说,包含了这—真心的看法:诚实是十分稀有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得不疑诚实是否存在了。叔本华在书中说道:“常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是啊,叔本华的话语虽然浅显,但是道理却十分实用,可以应用到生活、工作、乃至社会当中。人都是欲望与克制的结合体。如果外界放松对欲望的管束控制或是增添了诱惑的程度,那么人的欲望便会压过克制,做出非分之事。“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程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 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朋友之间的裂缝也就由此产生了。“人们尤其不能忍受别人需要他们。一旦认定别人需要他们,必然的结果就是他们将变得傲慢、无礼。”正好比一对恋情,初期男方在追求女方时无所不用其极、说尽甜言蜜语,千方百计讨其欢心;追求成功后,当男方认为女方对自己产生了依赖感的时候,就开始逐渐变得冷漠、不耐烦。

“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我们与他们交往,经常跟他们谈话,或者以信任的方式向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变得粗鲁无礼;很快,他们就会认为我们应该容忍和接受他们的一切行为,就会试图越过礼貌的界线。因此,适合我们与之深交的人非常稀有,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流之辈太过亲近。”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通俗的格言有时候被误读为“阶级歧视”或是“势利眼”,实际上这个谚语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我们的心灵、追求幸福的方法。如果我们在不适当的场合向与自己社会位置截然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难免会因为彼此的言行亦或思维方式而相互造成伤害。所以我们避免此种情况产生的最佳措施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合办什么事”,这样的话我们走到各处都能待人圆融如意、做事得心应手。一般情况下,“假设一个人认为我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我,那么,他就会马上觉得我好像从他那里偷走了某样的东西;他就会试图获取补偿,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正应了一句中国古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我们对他人、对外界的需求或是依赖很少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想,我们才能客观理性地采取恰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为这个理由,我们应该不时地让别人感觉到我们可以没有他们,不管他们是男是女。这样做会增进友谊。”的确,在与大部分人交往时,如果我们的度不时流露出点点“轻视”的神气,那并不会产生什么害处;别人反倒会更加珍惜与我们的友谊。“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但是,如果某一个人确实对我们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事实掩藏起来,犹如掩藏一桩罪行。这个道理虽然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想想看:甚至一只狗也受不了别人待它太好,何况人呢。”叔本华如是说。

四、结语

大思想家真是凤毛麟角,他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灯塔,没有他们,人类就要流落在迷茫无际的大海里。中国有句古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还有人说:不以无为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匆忙的物欲社会里,我们可能不屑于摆弄我们的思想,但是没有经历过认真的思考,我们怎能明白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追求的事物。如果我们经历很多事情并且自己能够用心品味其后的规律道理,那么我们也将领悟到此书中所展现出的智慧、通达。

各位,请启程。篇四: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组

读 书 报 告 学院、班级: 小组成员: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目录

一、读书主题.................3

二、读书目的.................3

三、阅读清单.................3

四、读书内容.................3

五、小组交流.................7

六、读书小结.................8

一、读书主题:

一路书香伴我行

二、读书目的:

一本好书可以成为人的挚友,古往今来,恒久不变。所有朋友中,书本最为耐心而又令人愉悦,我们身处逆境灰心沮丧时,书本并不变脸抛弃我们,始终如一,友爱接纳。我们年轻时,书本给我们以欢娱和陶冶;我们年迈时,又予我们以慰藉和鼓励。人们常常因同爱一本书而精神共鸣——正如两个人有时因共同仰慕另外一人而彼此成为朋友。古谚云:“爱屋及乌”,而“爱其人,也爱其珍爱之书”这句话里却含有更多的哲理。书是更忠诚更高尚的情感纽带,人们可以通过共同喜爱的作者而相知相契,息息相通,他们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本次我们马克思主义小组通过阅读一系列“主旋律”的书籍,增加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阅读清单:

《亲爱的安德烈》、《共产党宣言》、《呼啸山庄》

本次读书报告我们组员6人又分成3个小组,共完成三本书籍的阅读。分别是:《亲爱的安德烈》、《共产党宣言》、《呼啸山庄》。

四、读书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难免存在代沟,各自都有各自认为对的思想。但是因为年龄的差距,成长的年代不同,也就有了所谓的代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尤其是当我们越来越大,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多,与父母之间的摩擦就更加的多了。《亲爱的安德烈》是作者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亲爱的安德烈》的写作背景是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沟通。在序言中,龙应台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的确,爱不能成为不认识,不沟通的理由。沟通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又有多少的家长与孩子之间拥有良好的和谐的沟通呢。而现实中总是会有很多的事件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的不合理,而使家长与孩子走的越来越远。而这本书正是家长的知音,也是我们作为子女的知音吧。让家长和孩子知道理解如何正确的沟通,让家长找到一种新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些国外新奇的教书方法,令我耳目一新而又向往。那个成熟又有孩子气的安德烈和那个努力认识自己孩子的母亲龙应台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母亲与孩子还针对一些问题都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也进行了很多的问答。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五光十色,可以说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可以尽情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去踢球,放学了可以与朋友一起去狂欢。而我们,至少只在大学之前吧,拥有无穷无尽的习题。不要说是安排自己的时间,就算是课余的玩耍也是奢求吧。因为我们的升学制度决定了一切。尤其还记得高三的五天寒假,一个永远也忘不了的寒假,在无尽的作业中度过的寒假。书中的母亲,龙应台,不同于中国一般的父母。比如书中提到的安德烈抽烟的事件吧。龙应台也是明确的反对安德烈抽烟,因为抽烟对身体不好,也因为龙应台不喜欢抽烟。但是她深知她并没有权力去阻止安德烈抽烟。最多只是让他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在室内抽烟。而在安德烈的回信中,也就抽烟的事情与母亲有了讨论。还讨论了德国和香港关于禁烟的问题。我想,作为中国式的父母,对于子女抽烟的问题不要说是讨论了,一定会明确的反对吧。当然也有自己也抽烟的家长或许会允许孩子抽烟。但是总归致少数。譬如我的父母,虽然父亲自己也抽烟,但是不用

猜想就可以知道他们一定会反对,如果我抽烟的话。当然我自己也很厌恶抽烟。不仅仅是二手烟吧,烟味真的会很难闻,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与抽烟类似的问题,就是恋爱的问题。书中有一封安德烈的回信中就写到了,自己最近心情不好,一是因为那位不喜欢的英语老师,觉得他并没有资格教授英语,而产生抗拒。还有就是关于恋爱的。中国式孩子和家长或许很少有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吧。在还在念书的这个年龄。

当然龙应台也一样要求自己的孩子读书用功。但是她却说了另一中理由。她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用功,龙应台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成绩,在各种假期为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光,索性父母或许明白我的资质,并没有过多的强求。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龙应台一样。暑假的时候因为没事做,想着打工,于是便有了做家教的经历。家教的孩子是妈妈的朋友的孩子,读的初中。因为和家教的孩子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可以向朋友一样的交谈。慢慢的知道了,其实他自身并不愿意暑假补课。暑假时间理应是玩耍的时间,加之自己学习的时间。而且正是玩耍的年龄,把时间用在补课上面,对于他们无疑就是浪费,而且他的心也不在不可上,其实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却能够同意母亲的要求暑假补课,只是因为,他的妈妈答应他补好课之后可以玩电脑。这样的补课,实际并无多少效果。反倒是浪费了他的时间,我的时间,母亲的时间呢。父母其 要求我们用功读书时应该的,龙应台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父母只是单纯的解释说是我们现在好好都市都是为了我们自己以后的好生活。而龙应台说的是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后因为没有用功读书而被迫谋生,找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每天都因为工作变得烦躁,不开心。看了此书,最大的感悟还是mm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关系,之间和谐的交流。觉得不管是子女还是家长都应该看看此书,学习他们之间沟通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上述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多方面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包括:时代精神要篇五:读书报告

《说园》读书报告

读《说园》,读者不仅感觉到陈从周先生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的独到精辟之见解;同时惊异与陈从周先生的文笔,可谓清丽可诵,引人入胜,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后又师承张大千,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史修养深厚。所以《说园》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诚如叶圣陶先牛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五篇文章写于1978~1982年间,这正是中国开始开放国门的时代。国外的造园理念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说:“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故中外园林自成体系,决不能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细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在《说园》五中提到:“枣园可以尊古违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这看似矛盾的观点,若细细的想便会明白,这实际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粗浅地拼凑模仿古典园林或西方园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究其园林境界,学其精髓才是可行之道的意思。

文章中对于古典园林魅力所在的剖析总结后人仍然无法企及,虽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一切百废待兴之时,园林行业更是重新起步人才凋零之际,但仍然掩饰不住智慧思想的光辉。推陈出新的理念对于今人营造中国风格的现代园林依然具有着灵魂的指导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曲”,这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讲究委婉含蓄是分不开的。正所谓“曲径通幽处”,《说园》中也提到,“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美”。只有够曲够含蓄,才会有情调、让人意犹未尽。何谓曲?“幽”在这曲径之中,“美”在这回转之间;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笔直平坦的大道固然风景宜人,但弯弯曲曲的小路更能使你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可理解为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说园》中又是如何展现园林的曲的呢?

首先,园需让人游完还想游,看完还想看,这就需要园林不能一次让人看完,试想,若是一座园林,一次就看过全部景色,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已洞察过,游人还会有兴致再去游玩吗?这需要园林景物各有特点,委婉多姿,游之不尽,曲折小道、园林围墙等是必不可少的了。

园有深浅,如何为浅?例如一眼尽收一园景色,没有细节美,无需去探求、发现,看到的就是其全部,这就是浅;又例如《说园>中提到的“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有着不了解,水池中装了大金鱼,熊猫馆前站了泥塑熊猫”,这种非常直白、毫无遮掩、唯恐别人不知道的景观,尽失含蓄美,这就是浅。而深,简单直白的说,就是不说不明白,只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一说就恍然大悟。如“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使并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这些都是需要去悟的意境,潜藏在游者思绪深处,只有用心去感受,细细琢磨才能发现的美。

“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不囿于一地,因地制宜,引山水为园之大观,添

鸟语、花香、影像为细景。这便是借景成景。说到借景,不得不说的是园林旁的景色,尤其是园林旁的建筑,需要特别注意,要与园林格调一致才行,如古色古香的园林旁建了一栋摩天大楼便大煞风景。“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解决这种状况需要用到潜藏的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园林无绝对之大小,无大便无小,无小就无大。苏州网师园面积较小,却不会让游人觉得小,因其运用了景物相对而互相更换的原则,无旱桥、大池、大山,建筑修得较小,数量适当,于是就不再显得小。这就是因地制宜。画有画理,造园亦有造园之理。近景需细致,远景自然要有层次。近景细致到一树的修建、片石的移动,这都是能影响风景的构图的,可谓一招一着只差,便败坏全园之感。“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便是远景层次感,远山、远树、远舟,它们是景色中的点缀,绝不是主角,不细看、不留神是无法看到它们与一般的山、树、舟的差别的,只会轻轻扫一眼,忽略而过;若是把它们当作主角,就会发现它们的这种“无脚”“无根”“无身”的贴近自然之美,让人觉得余韵无穷。

下载《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点亮智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的宝库。当你捧起一本书,轻轻地翻开,知识的芳香扑鼻而来。你便会发现:你已经推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正在一点点的汲取书本的营养,这些营养来到你的大脑,点亮你......

    读书与智慧

    读书与智慧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关于读书与智慧的经典美文,知识如果不成为人生的智慧,那么知识就只是一件装饰品。那些满嘴说得都是别人书里话的人,他们的作用不及于一张电脑存储......

    读书笔_《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

    读书笔记——《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一章、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有效领导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自信——有助成员建立信心谦逊——人格魅力诚信——指言行一致外倾——有助......

    《三千年的智慧与情感》读书报告

    《中国人的心灵》读书报告一、摘抄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迷,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报告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报告 书中汇集了100个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王晓春老师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

    读书目录(智慧类)

    读书目录(智慧类) 因为去年的求职,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之后,开始发狂的看书。期间发掘到不少非常值得看的书,觉的有必要分享一些书目。这些书的确能助人更加擅长思考,看待问题更全面,......

    读书使人智慧

    读书使人智慧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读书使人智慧” 每天早晨,在校园里,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象小溪流水,燕啭莺啼。书香阵阵,其乐融融!我们每天来学校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