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

时间:2019-05-12 01: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

第一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五“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扎实、有效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所以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

1、“忌”过度突出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课堂“好”声一片,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难怪我们的孩子找不到方向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师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原则,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明显偏差时,老师应该善意地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客观、科学的标准从而导致偏离其正确的方向!

2、“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

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着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历史上许多科学的发现、真理的探

1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取得的。当然,合作是重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种品质,但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前提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思维都能打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千万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陪看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忌”过度依赖探究而逐渐形成一种无价值探究的怪圈

现在,我们的教学多了许多探究活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来让学生探究。什么课题是有价值的呢?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所选课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能给学生带来成功后的喜悦,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而像一些十分简单或是学生早就懂了的课题,探究价值就不大了,或者在相关的内容中间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就来冒冒失失地探究一番。不要以为探究是一付灵丹妙药,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

4、“忌”过度强调体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

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轰轰烈烈“活动”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强调“体验”是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旧式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不是都能体验的,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体验,展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选择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需要并重,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知识的形

成,如发现规律、找到联系等。

5、“忌”过度运用情境而少了理性思考。

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种形式。有时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毫无价值,故弄玄虚,绕了一个大圈,还不如开门见山。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针对性、思考性、应用性是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是否有现实性,更要考虑精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要”

1、“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2、“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课的好坏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冲动,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要”密切联系实际。

各学科与生产、生活、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科教学与生活血肉相连。

5、“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的特点。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

张兴安

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教师要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正如吴宗宪老师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知识,并从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要改变课堂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习潜能逐步得到发掘和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要倾斜,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强他们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愈来愈注重凸显教学效率,愈来愈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将日益得到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理念,彼此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资源最优化,要求教师逐步树立起资源开发、运用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都提升到显现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和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教材的本身价值不会改变。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彼岸。因此,教材资源开发不能过度,更不能完全脱离。完全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存在价值,其教学必然经不住推敲;反之,完全呆板、孤立的固封于教材之中,则又只是形式上的表现,教学将得不到灵性的飞扬。

五、教学对象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就要尊重和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才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把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待,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区分学生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是联系师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还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发展上有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体现了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同时也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获、有所得。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课堂中也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许多教师“经常有惊喜”、“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认识。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现代教学论指出,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着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我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我在教学初一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再分析、再创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1)教师要加强课前辅导。“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想一想,课堂中往往就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预设的知识点,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课后,多与后进生交流,多角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上精心安排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压力,他们担心被老师提问,因不会而被学生嘲笑、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适当有序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平时对这些孩子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3)教师要精心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组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从讨论中互相促进。同时指定一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养成有问题就思索,有疑问就探讨的好习惯。

(4)教师要与学生心灵对话。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个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先补上心理一课。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师生心灵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及建议,甚至不足。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更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忽视情感的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教学”,“是丢掉了另—半的教 学”。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

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与统一,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遵循“预习-展示-反馈”这一基本模式。目前我县推行的是“四环节”教学模式。

二、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例如:

传统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凯洛夫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四环节”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所有课改名校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模式。所有名师都其特定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吴正宪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

三、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吗?

1、李炳亭说:“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学校的产品是课堂”,“产品”就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2、拿 “教无定法”来反驳教学模式只是断章取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这个“法”就是教学的基本常识或基本规律。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

3、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相应的课堂应有相应的最佳模式,有模式便于老师们“有章可循”。落实课堂模式不是为了束缚教师的手脚,而是为了给课堂教学“保底”。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交规”,类似于“红灯停、绿灯行”。

4、尊重模式其实就是在尊重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任何课堂都需要基于“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任何学习方式,除了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别无他法。

5、教学如果脱离开基本的常识,而鼓励教师去自由发挥,那教育教学管理则因无章可循而导致一团混乱,“无序教学”正是我县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所在。

6、倡导使用模式教学,核心是倡导发挥学生的作用,什么教学都不能忘记了那个比金子还珍贵的词——学。

7、推行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不普通”:

让普通教师教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生学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校发展得不普通。

全国课改名校都是“泥腿子”学校,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普通学生。

8、对“自学、展示、反馈”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9、推行模式的目的:先从基本模式入手(遵循模式),再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名师。

四、各地的成功经验

1、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2、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3、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

4、岳阳许市中学“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

5、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模式

6、冷水滩马坪学校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上述学校的共同特点:

1、都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找到了出路;

2、都是学校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动课程改革;

3、都限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提倡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自己理解教材(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

1、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又叫“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2、“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3、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一所“六无学校”的蜕变

(1)当年的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六无学校”:一无资金、二无优秀师资、三无好的生源、四无专家引领、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六无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和体制。

(2)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重点调研基地”、“全国合作教学研究基地”。杜郎口中学已接待来自包括香港、台湾等全国各省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已达40万人次。

(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1、“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五、“四环节“教学模式简介

新课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对话、交流、互动”的新课程文化,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学——议——评——练。

1、学: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

2、议: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3、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点拨的环节。

4、练: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环节:学

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关键要制定学案(自学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出现。

(3)力戒探究性(体验性)知识变成陈述性知识。

2、什么是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

(1)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实际上一堂课就是落实这三维目标的过程。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解决“会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是解决“乐学‘的问题。

对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灌输达成,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不同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获得的价值观也不同。

(2)自学指导就是教学目标的习题化。

3、如何设计“自学指导”的举例

4、对自学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5、关于“学”的几点说明

(1)学生的有效学习依赖于教师对“自学指导”的设计,它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压力。

(2)“自学指导”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看了之后能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和自学后的要求。

(3)“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4)自学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和群学。

(5)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

(6)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能一朝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6、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2)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北京分别有95%、88%、37%的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完全读懂或大部分读懂语文、数学、物理教材。

(3)欧美教育界认为,当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甚至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消了探索的过程,就等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4)有效学习理论认为:问题是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

(5)心理需求理论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尝试。

(6)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7)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会降低,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

(8)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6、让学生“学”的好处

(1)有利于组织教学。

(2)既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特别是解放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3)体现了“三为主”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5)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有利于挖掘教材的教学法因素。

(6)已被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所证实。

7、几点启示

(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之中。“体验”一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例1:山东潍坊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如下规定:

a、要选用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三篇以上;

b、如有背诵要求,在背诵完成之前,教师一般不作过多分析。一般文章,学生不读两遍不要分析;

c、每堂课,诗歌、散文作品诵读不少于五遍,其他文章不少于三遍,重要的部分要全部朗诵,而不是一人读大家听;

d、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

e、有具体教学目标的,一定要当堂检测,最好当堂反馈结果。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2: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提出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分成五个环节:

引导创设问题环境;

师生平等探索讨论;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巩固成果;

求异创新延伸问题。

他强调: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3)在七年级《生物》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应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正确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远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教科书中的每一节课都不急于把结论告诉你们,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你们自主地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和游戏等活动,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是让你们终身受益的事情。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5)李镇西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则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6)美国学生总结的几句话,对我们应有启迪: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李炳亭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

第二环节:议

是指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1、基本要求: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在“学”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4)鼓励标新立异;

(5)教师要做的是合时宜的点拨而非不合时宜的提示干扰。

2、关于“议”的几点说明

(1)“议”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议”的话语权要尽量交给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及时地给予鼓励。

(3)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敢于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

第三环节:评

是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讲”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分析比较“议”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意见、方案、办法等,辨明是非,比较优劣;

(2)归纳总结集体的共同认识,寻找规律与结论,并以板书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3)教师要注意将规律与结论拓展开来,以期让学生开阔视野,在头脑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4)要特别注意简洁明了,注意启发,力戒重复啰嗦。

2、关于 “评” 的几点说明

(1)先学后议,不学不议,不议不评。

(2)“评”的过程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教师是“评”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

(3)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透过学生“议”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并能举一反三,寻找内在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议”与“评”的方式

1、先议后评

2、边议边评

3、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是组织学生议、评的常用形式。

第四环节:练

是指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通过练习强化运用,通过运用巩固提高,获得能力;

(2)注意练习的变式呈现。

(3)课本上的习题必须在课内完成。

2、为什么要及时训练?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及时训练是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方式。

(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记忆内容、记忆材料与记忆量有如下关系:看到的书面材料(10%),听到的信息(20%),目睹的情景(30%),边看边听获得的内容(50%),听到、看到并经自己转述的材料(70%),读过、说过并动手操作过的材料(90%)。

(3)这一环节是“三为主”中“以训练为主线”的具体体现。

(4)通过“练”才能更进一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3、关于“练”的几点说明

(1)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2)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

(3)对后进生的作业要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要杜绝课堂作业(一般指教材上的习题)课后化。

七、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经典名言

孔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陶行知: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

王 坦: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在同伴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无可替代的。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

巴西教育家佛莱雷:“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改变传统刻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发展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沟通包容能力,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4、提高各层学生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业成绩。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范畴

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

2、重难点知识。

3、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4、学生学习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

5、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四)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把“合作”等同于“合坐”、“合并”。小组划分不均衡,组内分工不明确。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2、过分关注“合作”的形式,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得课堂热闹有余,冷静不足,中看不中用。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今后难以独当一面。

3、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把“合作学习”片面等同于“小组讨论”。渐渐形成学生在课堂学习浮躁虚夸,华而不实,肤浅不深入的学习品质。

4、未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合作方法,名“合作学习”实则“不合作”。少数参与、强者话语霸权、弱者退缩观望、吵嚷打岔抢说、不妥协不会补充、发言依然是个人见解。

5、老师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

(1)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上课时是临时编导,无问题、无主题、无任务驱动。生成问题质量低,没有讨论价值。

(2)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未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随意性严重。

(五)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1)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

(2)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 “五用”: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得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3)教师要做到“五让”: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4)概括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自经历和感悟。

(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前提

1、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即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学生已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不讲。

2、要相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交流,适应于任何教育教学过程。

3、导学案的设计是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重在设计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有价值的问题。

八、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四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2)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理论。

(3)体现了“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一新课程理念。

(4)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进取、宽松的校园文化。

(5)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轻了教师负担。

九、如何构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宣传发动

(1)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让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a、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b、少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c、教师的成长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d、学生基础差、班额大照样可以搞教改。

(2)由班主任做好学生的解释工作,让学生接受并认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知道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如何准确地把握“自学指导”的设计。

(2)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议”、“评”活动,在学生“议”、“评”活动中如何点拨学生思维。

(3)师生互动中可能再生成哪些新问题。

(4)对于重、难点问题,如何作好铺垫并有层次地习题化。

(5)如何设计课堂和课后练习题。

3、力求人人过关

(1)各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新模式教学观摩,进行新模式教学研究,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制度。

(2)学校组织新模式教学比赛,力争让教师人人过关,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掌握基本模式,并运用于日常教学。(比赛是最好的培训)

4、严格督查考核

(1)用行政手段推进课改。值日领导每日检查“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执行情况。

(2)学校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

(3)把新模式的实施与学校常规检查挂钩,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逐步制定相应的规则。

十、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一般操作技术

1、编制一张导学案。

2、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独学、对学、群学。

4、坚持一个课堂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5、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学会不会的

(二)高效课堂的评课有 “五看”

第一,看状态。“好教育写在脸上”,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让快乐融入课堂;

第二,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有多少人参与互动,又有多少人游离于学习之外。

第三,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是否得到落实。

第四,看效果。那就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五,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有没有挤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否打断了学生的发言。

下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标题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姓名 孙孝文 单位 湖北襄阳二中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湖北襄阳二中 孙孝文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高效课堂”这个词语,那何为高效......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马兰庄初级中学吴建杰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务,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全文5篇)

    新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