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1课堂漫谈邱建明
让“生本”理念引领我们的课堂
------漫谈荔城中学的211课堂
荔城中学 丘建明
当令人眼花缭乱的课改浪潮袭来的时候,智慧的荔中人认识到一个朴素的道理:依源归本才是应对的良方。教学应从繁杂走向简化而回到以生为本的原点。近几年活力四射的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法,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蔡林森的洋思经验无不是教育回归本源而折射出的光芒。基于这些认识,荔城中学建构了自己的211课堂模式。
211课堂模式的灵魂是分组合作学习,一节课40分钟,学生合作探究时间不少于20分钟,导向点拨10分钟,展示归纳10分钟。它只是荔中课堂改革的一个“药引子”,其根本目标是要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起来,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进而实现教学突围,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不少教师一走进课堂,总是认真负责并且方法多样的讲演一番。本人从教语文多年,常常听到学生慨叹:我们听得懂,甚至听得津津有味的语文课堂怎么到头来似乎什么也没学会。看来语文课堂教师认真讲好课、学生认认真真听懂课没多大用,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说的时候还是不会。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都是老师不能越俎代庖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手包办,那学生干啥?你若包办的水平高点,学生或许有些学习的收获。不然,那不是硬逼学生睡觉吗?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么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吧。后来我就认定了课堂改革的一个原则: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学得到、学得会,而不是听得懂。只管学生是否认真听而不管学生是否学得会,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内伤。
在我看来,211课堂就是以防治这种内伤为着眼点,把老师的课堂演说变成学生的课堂展示,把教师课堂不讲就心虚变成学生不学就心虚,把学生被动听变成学生主动读、说、写。把“老师上课不讲还来干什么”变成“学生上课不学还来干什么”。
以生为本是211课堂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让学生学,教师导学帮学。学生自己会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内容,教师要“帮”学生学习。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但“帮”学生学,不是替学生学。教师帮学生时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11课堂实验的时间尚短,教学却有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活跃起来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和竞争的学习风气渐渐形成了,思维惰性克服了。作为211课堂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由讲师变成导师。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而不再一味在自己教的方式做无用之功。毫无夸张地说,211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挖深洞” 的观念。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相信:事物总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只要回到我们教学的根本,以生为本,不搞形式主义,不久的将来就会收获更加丰硕的教学硕果。
第二篇:学习邱学华、潘建明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邱学华、潘建明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2014年7月9日,由我县教育局组织邱学华、潘建明学术报告会,我有幸参加本次活动,在学习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之后,深有感触.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请先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尝试自学,二是狠抓达标练习;三是体现三个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四是作到四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特别是培养一个兴趣使我感受最深: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这是邱学华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的再好,作用是不大的,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好.教师的最大本领,应该使学生喜欢学习,教师首先要把课上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认为,我们研究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研究如何引导小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他说:"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课,甚至见你就头痛,你就失败了."是啊,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教的使学生讨厌学.
邱学华教授是教数学的,让学生先练,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是好事,学生有问题问了,老师发现学生找到了学习上的不足,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线索;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积极思考,直到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
下午我听了江苏名师潘建明老师的学术报告,领略了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这是一次难得的走近名师、学习提高的机会。潘老师“追求数学教学本质”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我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名言又有了新层次的认识。“追求数学本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思考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中学、玩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潘书记博学多才,讲座内容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古今中外,内容甚广,而且让现场的老师参与活动,及时评说感想,效果很好。
通过学习邱学华教育人生,使我深深感悟到:做为一名教师,要想获取成功,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成功.其次,要有志气,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在自己面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如果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天天混日子,就不可能有成功.再其次,要勤奋工作,远大的目标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才能接近,才能达到.
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课堂。现在又在学习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给了我们理论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会把孩子教的更好。
第三篇:申请书邱建红
申请书
盐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本人邱建红(身份证号码:5***015094),于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在甘孜州白玉县参加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两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参加凉山州农村“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服务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2013年7月11日正式转正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向贵单位申请认定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期间两年工龄及凉山州农村“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服务期间三年工龄。
特此申请
申请人:邱建红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个人自我剖析材料(邱镜明)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
转眼间我已经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四十来年,近年来我主要担任五六年级的美术等课程。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下面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产生的根源做一深刻剖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够。一直以来,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就算是尽职尽责了。
2、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3、学习知识不够全面。总喜欢看自己有关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其它书看得较少,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看得较少。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习的时间少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有所降低,为了应付完成语、数、英等作业,就因此将美术作业扔在一旁不去完成。
2、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3、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三、今后改进的方向:
1、要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和作
风。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和学校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在平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有益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我相信经过我的能力一定能够做得更加好。
第五篇:郭敬明现象漫谈
郭敬明现象漫谈
如今,90后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正开始影响着社会文化,那么,有一个人就不能不谈——郭敬明。不仅仅作为一个作家,郭敬明也已然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现象。也许是太书生气了,也许是太不识时务了,也许是把郭敬明这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危害看得太重了,这些年,虽然不像前几年那样热烈,但“郭敬明现象”在被许多人继续讨论着。
有一些疑惑未能解开。例如,追索“郭敬明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有郭敬明本人的机遇和努力的原因;更有紧紧抓住赚钱商机而不顾及其他的精明出版商们倾心打造的动因;还有重量级文化人顶着法律判决引发的轩然大波、置道德底线于不顾,毅然推荐拒绝公开承认抄袭错误的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的惊世之举。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共同参与了“郭敬明现象”的培育和制造。但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社会群体直接参与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塑造,这就是郭敬明的粉丝“四迷”们。这二者,如影随形,如胶似漆,连成一体,却又各具特征。交大校园里已经鲜有人看郭敬明小说,但不可否认,这代人中很多人的高中里或多或少都有郭敬明小说的印记。《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中悲戚、忧伤又有点浪漫的情调,《幻城》迷醉其魔幻的故事、孤独的感受和悲剧的命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郭敬明现象的一部分。
郭敬明的粉丝集中在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是很少有文学名著或优秀畅销书阅读经历的花季少年。而绝大多数读过水浒、三国、红楼、鲁迅之类的原著的,畅销的中外作家作品的学生,普遍不喜欢郭敬明,并斥之“浅薄”、“无病呻吟”、“追求浮华时尚”等等。这些差异可以这么解释:从小,最先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对一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初中正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期”,是读书兴趣的“培养期”,更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读什么,怎么读,对青少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大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郭敬明的受众群体,确实有着精神营养的先天不足的。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
对于青少年阅读问题,美学家朱光潜几十年前就反复告诫中学生“要培养纯正的艺术趣味”。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读文学作品是其形成的一个很主要影响因素。书中灌输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青少年接受,所以阅读读物必须要能起到正确积极地引导作用,青少年儿童应该多读几本给人的一生打底子的书。
“郭敬明现象”中不仅是郭敬明成功背后的炒作与对未来文学的担忧,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应该是其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正侵蚀着这一代的文化取向。许多中学生原本在阅读上就先天不足,日后又只在网络快餐和郭氏文字里找快乐,成为“偏食”的孩子。这样一个年轻社会群体的文化精神营养状态,我深堪其忧。
何亚雯51015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