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山川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何山川
【摘要】:
针对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问题,我校经过实践,树立了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并提出了和这几个观点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性朗读、充分想象和体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 键词】:
阅读教学;体验性朗读;实效性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影响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圆满成功。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恰当的教学方的指导作用
学生初步接触语言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和客观事物有机联系起来,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大一,进一步总结文章的主题。如果学生连课文内容也弄不清楚,急于求成,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体会思想感情,那是概念化·形式化的表现,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意思自然明白。提倡学生多读,善于引导学生把“熟读”和“精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训练感悟,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地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通过朗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天长日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切莫一味强调多读,“有口无心”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
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
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语文教材将思想内容的触角延伸到了现实与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材《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都是由“代价”换来的,抓住“代价”这个重点词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不难答出: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华先后失去亲人,大嫂失去双脚„„.教师要适时补充:同样,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罗盛教、邱少云„„在朝鲜战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代价”是惨痛的,是“血”的代价。学生自然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个思想就深深地扎在学生心中。
2,创设情景,自然渗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教师可将场面“搬”上讲台,让学生去演示。使学生体会到:五名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为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当弹尽,把敌人引向绝路时,果断地炸毁枪支,誓不投降,英勇跳崖。这伟大的壮举,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未见其人,入临其境,多么伟大坚强的战士啊!使学生自然的受到感染和教育。
3,通过朗读,激发感情,引起共鸣。对于充满思想感情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燃起激情。《桂林山水》一文,通过规范的朗读,启发学生朗读中,脑海浮现南国美丽的画面,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秀、山河壮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升起。
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畅所欲言,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有益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阅读中,学生对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的意见要持欢迎态度,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有时理解很有深度,甚至连教师也没有想到,对此,教师不应该做简单的处理,一声“好“了之,应及时地把其纳入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激发全班同学独立思考,充分分布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思考中 质疑,寓教于乐中解决问题。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把阅读教学和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听、说、读是为了写,教学中,鼓励学生去想、去说,要让学生在说话中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并在说话中去应用它,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让他们在说话中积累词语。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懂得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内容的。从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语言训练,积累语言材料,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作文中也感悟到阅读的无穷魅力,要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促进了作文能力的提高。
【结 束 语】: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第二篇:何 捷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写作教学真义
——讲座名师:何
捷
(因为口语表达中误差较多且时间紧,表达不准确,特提供一些文章,能表达出我的基本意思。)
1、关于贾老师的语言锤炼功夫
睡不着,就背书
——有感于贾志敏老师锤炼语感的方法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睡不着时,你会做什么?数羊,看电视,看书,吃药,喝酒,瞎走……知道吗,贾志敏老师也常失眠,他睡不着时有个特别的入睡办法——背书!背什么书?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名家经典片段,在课堂上需要引用的学生习作等。背熟了,心安了,也就睡得香了。原来如此,无怪课堂上,讲座中,已过古稀之年的贾老师能挥洒自如地引经据典,名篇佳段脱口而出。居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习得”的。以上这个“小秘密”,是我乘贾老师莅临福建讲学,询问其如何锤炼语感时得到的答案。说实话,起初我并不能从中悟到什么,直至在现场观摩了贾老师的作文课,聆听了贾老师的“如何教语文”讲座后,方才豁然开朗。
但凡听过贾老师的课,无不被其敏锐的言语洞察力所折服。无论是和孩子的随机对话,抑或是听孩子朗读作文,哪怕是极小的语病都能被立即发现、纠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孩子在口头作文中说了这么一句:“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教了15年语文的我听不出任何问题,而贾老师在孩子话音刚落时立即就纠正说:应该改成“顿时,全场安静下来”。我相信,无数的听者和我一样,都在心里鼓掌喝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把球打出了界外”,“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妈妈在冰箱里找东西”,“老鸭汤搬上来了”……那些原本看起来,听上去是正确的,甚至是惯用的言语表达,其隐藏的差错在贾老师的课堂上都无法遁形。他的功夫真到了炉火纯青之境,而练功方法,居然就是——睡不着,就背书。这特殊的方法背后,应该大有文章。
首先,这方法看似简单,但极为科学、有效。从语言学上看,此法原本就是学习规范语言表达的基本方法,符合言语学习的规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的解释一样:人们在有意思的语言实践和训练中,如果能够主动将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语境语式等,以“格”的形式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就能有效地提升言语表达的质量。“格”越规范,越固定,越丰富,个体的语感就越强。贾老师就是通过不断的背诵积累,将这些典范的言语形成“格”固定在自己大脑中,形成了自身的言说体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听孩子说话,看孩子的文字时,就会本能地产生反应:与典范的“格”吻合的就能顺畅通过,不和谐的就能被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胸有成竹地进入课堂,90%的精力都在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言语中的误差就好像被放大了一样,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了。此时,你再予以纠正、辅导、点拨,当然不是难事。况且这份关注也会传递、感染孩子,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也注重自己的言语表达,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其次,这一做法所体现的正是“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不断自觉锤炼言语表达,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获得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有意识地开放自己的眼、耳、口、手,以一个观察者的细腻心思和严谨态度主动去捕捉生活中的语言误差;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积极主动地获得练习的机会。当你将语感锤炼和生活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的课堂成了学生言语表达的最佳训练场所,课堂有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其实,支撑这一做法的,就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真挚热爱。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确如此,不仅是教师,只要心中有爱,任何人都会对语言有特殊的敏感性。姚明在接受记者提问——“你何时回美国打球”时,及时纠正说:应该问“你何时去美国打球”,因为他记住自己是自豪的中国人,这份爱国情怀让他变得敏感;夏衍先生临终前纠正护士将“叫医生”改为“请医生”,一生钟爱语言的老人,在临终前仍不改对言语的敏感,使这句话成了夏老留在人世间的最后呼声。而作为专职的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怀着热爱语文之心,又何愁不能锤炼出语感呢?这原本是和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的,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心根正,就不会在课改大潮中被各种烟雾所迷惑,就能上出真正的语文课。
2、我的语言锤炼方法归集
锤炼语言自有方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作为语文教师,紧要任务是锤炼语言,作为痴迷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首要任务更应是锤炼语言。教别人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自己的语言必须准确生动有魅力,这才“对得起观众”。
可能是过于敏感,每当和大师们在一起时我总是很留心他们是如何锤炼语言的。于是,我发现了许多锤炼语言的方法。这正是他们的课堂充满情趣,如磁石般吸引孩子的原因所在。我急于和你们分享,渴盼你们也能尽快唤起语言大门开启的咒语——芝麻开门。
于永正,公认的语言大师。年过七旬,意气风发,魅力无穷。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独具特色,生动幽默中不失严谨,睿智沉稳时亦能亲切有加。和于老师在杭州活动中相遇时我主动讨教。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给力。我不禁惊诧:“给力”,这个时尚的源自网络的新生词汇已经被于老师操持于表达中。于老师笑谈道:学习语言,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界别,更没有途径的局限。特别是语文教师,能和时代接轨,能开放视野,多渠道学习积累语言,能让你的语言如扑面清新之风,还能让你永葆青春。难怪上过于老师课的孩子说于永正是“大孩子”,秘密在此。
高林生,被誉为“中国教坛第一名嘴”,历届全国教师素养大赛“素养问答”类主持评委。他的语言犀利精准,独到老辣,婉转优雅,亲和透彻。教学研讨会上的麦克风到了高老手中,主办方能悠然自得,因为高老的评课或演说足已掌控大局,在欲要结束之时总被听者山呼海啸般得掌声邀约返场。在河南郑州倾听高老对我执教课的评价后真诚讨教,没想到高老师不说话,先是闭目背诵了整首《离骚》。当下的教师中几人能背我不知道,先前只在电视节目中见国学大师范增当众背诵过,未曾想身边就有这样的奇才。高老告诉我语言锤炼的秘密:他正带着一个青年教师的团队,每周集体教研一次,每次详细解读《古文观止》中的名篇一则,背诵,析意,辩驳,大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快感。原来,高林生老师希望青年教师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流中去汲养,通过传统的诵读记忆炼真功夫,这样厚积薄发,聚沙成塔后方能贯通古今,让语言灵动而有涵养。
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的泰山北斗,“贾老师教作文”留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了小学作文教学历程上的永恒丰碑。大家在惊叹贾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精湛的同时,更是对其敏锐迅捷的语言纠错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听贾老师作文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一句话刚毕,贾老师已经指出其语言表达中的误差,并能循循善诱,指导孩子自我纠正,听者自叹不如的同时心生无限敬畏。受福州市的邀请,贾老师莅临指导,我有幸接待。用餐时背景电视中播放着排球赛。解说员清亮的声音传来:对方球员大力扣杀,把球打出了界外。贾老师立刻指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解说词中的语病:把球打出界已经是够大力了吧,现在是打出了界外,这该打到哪里了呢?又该用多大的力气呢?一语点破天机,满座皆惊。原来语言大师贾志敏锤炼语言是无时不刻的,是伴随着生活常态进行的。我想,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执着热爱,没有对语言教学的高度负责,又怎会将生活和学习时刻相融,达到炉火纯青的臻化之境呢。
前辈大师们注重语言锤炼堪称楷模,当下的教坛中坚名师们亦钟情此道,为我们做出了身范。
我在青岛参加教研活动,席间有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主任张立军。张老师是地道北京人,满口顺溜诙谐的京腔,闲暇时我们都喜欢听张老师“侃大山”。一上课,我们又发现张老师口中是标准的普通话,一丝不苟,字正腔圆。课后他诚心告诫青年教师要注重语言锤炼,特别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规避习惯性地使用地方方言。他举了一个“反面”教材,一位北京地区的老师在全国赛课现场指导孩子们读书时说:每个犄角旮旯你们都要读仔细喽。张老师评述这个“犄角旮旯”是老北京方言,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不规范的!
我在北京上课时,著名教研员吴琳老师为我指点评课。在课堂中我随口说一个孩子“真牛B”。吴琳老师委婉地告诉我:“真牛”就好了,“真牛B”可就有些带脏啦。我从没想过这样一个细枝末节的口误吴老师能扑捉批评到位;从没想过自己不加筛选引进课堂的语言中还有这些必须剔除的糟粕。幸得有吴老师为我把关,她认为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重细节,要悉心推敲,不能随意轻率,要为孩子做表率。对课堂的不负责让我汗颜,对语言锤炼的坚持心也油然而生。
在广东参加教研活动的同时拜访了特级教师管建刚。早就得知他著述丰富,也拜读过他的多本著作,多篇论文。相见恨晚的同时我用心观察,诚心聆听教诲。在众多名师中,管老师的话不多,但偶尔几句就能瞬间引爆现场。管老师告诉我,他用写作的方式锤炼语言。他将写作看作是对生活,对过往,对思想的再阅读,再整理,再构建,语言经历作者的内化后再借文字倾吐,这就如同牛的“反刍”一样,营养更容易被吸收。真精到!
容我欣喜地和您分享我的语言锤炼途径,不外有这三条。一是阅读,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自不必说。二是抓住机会多倾听多表达。二者是融合的。倾听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是倾听的展示和检验,二者都是语言锤炼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语言是技能,凡技能无外乎多炼,炼得多了水平自然就高了。所以,我非常留心倾听同行说,孩子说,有意识寻找优质音频材料倾听,模仿,吸纳。我也主动寻求表达机会,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其三是写。如管老师所见,我非常认同表达和写作相结合能事半功倍。我在发表的千余篇文章,出版的十部专著中享受着言语表达的淋漓快感,锤炼我的语言表达。
叶圣陶说:何为语文,贵穷本源,化为践履,左右逢源。芝麻开门。大门已经向您打开,关键在于您实践的脚步。
3、我的好课观
好课如歌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近几年不断参加大型名师教学观摩会,一个问题也不断跳入脑海:什么才是好课。
教师听课,关注焦点是教师,好课,多伴随着对教师一言一行的评价。一次异地作课,主办方安排短信评课。我收到的评课意见中很少提到学生到底在写作上的困惑或者进展,参与这节课时的表现等内容,大家更关心的是我如何布施设计,很多人希望知道我是如何练成这样的道行。说实在的,这不是道行,仅就是“技”,古语中的雕虫小技,只需操千曲而后晓声就能达成。特别是像我这样机会多的老师,上多容易形成课感,这样的课感会促成课堂驾驭和控制的效果。再看名师执教,刺眼的光环更是荫罩全场。光,太过明耀,照进每个人的心,镀上一层金,每个人的心都是金灿灿的,没有阴影。所以 “完美”“极致”“无暇”等词汇在评价语中频现的怪相也变得寻常了,仿佛不极致不足以表真情。《易经》说否极泰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永远是并存的。中国教师,请不要跪着听课。
想起刘铁芳教授对歌手的喜好排行;王菲第一,张国荣第二,刘欢第三。王菲,奇装怪相,烟熏示人,这是有意要与世俗划清界限了,但她的歌能唱到你的灵魂里,听她唱歌,“天黑请闭眼”,听就够了,歌就是歌,人销匿在歌声中;张国荣唱歌,人歌合一,人耐看,有味,歌好听,有情,听歌看人,记忆闸门洞开,你依然能与心灵对话;刘欢歌技一流,嗓音洪亮,表演现场感超凡,体态语都能传情达意,所以也只有他敢穿着老人衫唱奥运开幕式歌曲,换做徐峥,早就被网友唾沫淹死。他的人压过歌,我们会被那种气场所感染。听歌时你会觉得震撼,享受,惊叹,但听后很少问自己的心:被触动了么?
三个人,一个用歌控制全场,一个倾情演绎,人歌和谐,一个在消融在歌中,给你无限遐想。听歌,刘铁芳教授喜欢王菲。听课呢?好课如歌,听的是课,不是人。但纠结的是人与课不能分割,人在课中,课上有人,课靠人来推演。所以问题集中在人对课堂的控制。王荣生教授在福建省国培课上曾指出:老师,特别是名师,修炼最多的是课堂控制。控制并非是贬义,它是指为达到规定的目标,对元件或系统的工作特性所进行调节或操作。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既定,教师的控制是调节与操作,目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控制,不管你怎么看,爱不爱,它都存在着。最善于控制的,是不是好老师?控制最好的课,是不是好课?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原来,最高明的人是不让人感觉其存在。当然,那是一种理想状态。让我们回到课堂,聊聊课堂控制。
课堂的控制涉及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节奏的把握,基调的奠定,这些因素综合形成课堂的气场。控制得好,气场强大,不好,课就散漫无章法。控制有三个层次:教师的个人威信,教学设计,指令或任务。
最底层的就是“指令与任务”,整节课就是任务的堆砌,学习被切割异化成无数的任务,儿童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很明显,把教学简单化为任务那是应试教育时期的特色,新课改后的课堂少见这么做了。控制的最高层次是教师威信。只要是有威信的人,往那一站就是教学,就是教育,就是课,人达到化境,大音希声,不言已明。浙派名师中的先贤大儒,如夏丏尊,叶圣陶,经亨颐,朱自清等都属于此类。相传不少民国时期的高校名教授,讲课时只顾自说自话,一个不如意就翘课走人;原本讲时事政治,偶见明月挂窗,立刻转换话题;也有要求学子在特定时间到达特定地点听讲特定内容的,学生欣然前往,又因“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作罢……大师就是大师,听者完全接受这些意外并依旧顶礼膜拜,将轶事传为美谈佳话。个人威信足够高就足以控制课堂中的一切。这样的大师,今人望尘莫及。三个层面中,任务要求是最低级的“器”;设计讲究的是章法,规矩,是中级的“度”;威信是大美无言高级的“道”。设计就成了当下语文课堂的控制主流形式
教学即治国。道家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万物周而复始,殊途同归,任何学问做到深处都是相同的。以下单说设计。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1):“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欲求满足的有谁呢?教学目标必须达成的满足,学生要得到发展的满足,教师要有成长的满足。公开课最特别,还要满足听课者的感官需要。所以,名师的控制力就在满足众多的需要中变得越来越强。名师的强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种共性。我不是名师,但一直被这样的强势所困扰。如:学生的发言常被我打断,因为他说的不是我想听到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过话筒,说我心里想好的话;学生的活动常被我暂停,因为他们跟不上课堂节奏,我迫不及待推进流程,做我心里想做的事。某次执教作文课,写的是《孙悟空开水果店》的题材。一个学生说猪八戒是愚蠢的,我立刻打断,说出了八戒的聪明。因为我需要八戒变得聪明,而且八戒也能够被我的解释为聪明。课后,一个教师的评课短信说:
猪八戒的聪明属于偷奸耍滑的小聪明,并不是拥有正能量的大智慧。所以八戒的结局是被如来排斥在佛家的正是编制之外,只做了净坛使者。建议何老师不要强势否定学生对八戒不聪明的评价,告诉学生八戒是聪明过了头,属于过犹不及,聪明反被聪明误。
衷心感谢这位同行,他的话对我而言如同高烧时的退烧药。因为我时常得意与这样的讨巧,很容易在课堂上进入强烈的自我欣赏,甚至是对自身的迷恋。在这样精神麻醉的状态下,儿童并非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是我完成对自我欣赏的介质而已。“过犹不及,聪明反被聪明误”强势的设计缩小了课的外延,让课变小,让人也变小。我是受教了。记得一部介绍魔术师的电影,其中有这样的桥段:魔术师表演“观众位移”,他使用柬埔寨地区的迷香让所有观众暂时昏迷,之后快速移动,等其清醒后,恍如隔世。魔术师获得巨大成功,而观众不知情,经历被这样的安排后依然对魔术师产生迷恋。看过不少名师的课,我发现他们就是魔术师。用一种高明的设计实施更为隐蔽的教师强势,足以让所有人麻醉,课堂中呈现出的完美得让人窒息。以精巧的包装,以新潮,美妙的媒介,以滴水不漏的串词来掩饰教师的意念,义无反顾地演示既定的流程,朝着深不可测,意想不到的文本解读境界推演。被蒙蔽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儿童,听课的大众,其实更有执教者本人。他也进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也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虚幻。孙绍振教授批评说(2):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际是出于对规律性的无知,沉溺于豪华的包装,不能不对文本解读照成遮蔽。原来,这就是一种“遮蔽”,有必要去蔽。海德格尔的就有“去蔽”一说(3):事物在没有被陈述或者判断时,出于遮蔽状态,即没有意义;而当一个陈述或者判断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时,事物就达到了去蔽的状态而为人们所见,这个陈述或者判断便是真的。
课堂教学设计要去蔽,就是去除教学所依赖的各种手段,媒介,将学习的实质凸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让每一个在课堂中的儿童获得属于他自己的真实进步。文本是独立的。当作者完成创作后,文本与之脱离成为新生的,带有阅读期待和意义召唤特殊个体。而以之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人为的重组,解构,编排,即便再巧妙,给予人的终归是幻像,是对文本本质的不同程度的遮蔽。遮蔽后的幻像借助声,光,色,影等媒介营造氛围,整体打包后发送。此时,儿童接受到是设计后的信息,实质上是阻隔了学习者和学习对象的直接对话,学习的状态并非“自然”。这里的自然意思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在设计中的儿童是“被设计”的,他所感知的一切就是终归是幻像,而幻像的特征是:当是时很新鲜,激动,有快感,有光怪陆离的迷幻,能沉醉其间。但这一切是瞬间的,不持久,不深刻,不能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不能自己。“自己”就是学习者自发,自觉的认识,是学习后气质的变化,性灵的陶冶,品行的提升。
如何减少遮蔽呢?我们尝试在中国古典哲学观中寻求道法。控制与生发就像阴阳两极,相生相克,互相依存,此消彼长。只要弱化教师的控制,学习的主动性就能生发。所以,我们在设计上提出”三字经”。一曰“无”。老子告诉我们“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设计要尽量少,少编排,少环节,少折腾。简约的设计反而能给予学习者更大的空间,教师的无为就会换来学习者的无所不为。二曰“容”。《说文》中容的“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这都是容者的心境,都有盛受的意思(4)。强调“容”就是要容许更加多元的解读结果,听取更加丰富的声音,悦纳学习者独特的个体感受。取法儒家得容的精髓,那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让课堂变得大气,也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从容,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容则易。三曰“放”。佛说,放下即得大自在。放下的是你的心,你试图控制一切,引导一切,把握一切时,你的心是紧紧的,所以课堂也显得紧。即便你带着笑,也难以演示。而放下的心态带给你雍容大雅的气度,你让儿童自在地以其自己的方式接触文本,以儿童的眼光解读文本,儿童的思想自由时,学习才是快乐的。而你作为学习的陪伴者,也能乐其所乐。“三字经”仅就是提示,意在让教师懂得退让,知道放权,还课堂与儿童。诚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所言:教案简单一些,课就大气一些。
一厢情愿地妄自非议,实在是愧对大家。最应该检讨的是我,我就是设计控制的崇尚者。教学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为学而教。想到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发出这样自责的声音,心里的愧疚能略减几分。设计再好,也只能使得学习之树枝繁叶茂,样子好看,而真正的心根养护,还需要学习者沉下心来,自己默默用力,把根扎深,扎实,联通整个生活的土壤,获得自己能生长的力量。
好课如歌,但愿我们做个真正听歌的人,听儿童学习时思想拔节的好声音。
4、百字作文简介
百字作文,作文教学的“掌中宝”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百字作文是我坚持了近二十年的教学实验,是我作文教学的“掌中宝”。对于教师而言,它易于操作;对于儿童来说,参与后习作水平提高迅速。百字作文就像一把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儿童喜于动笔,乐与表达且善于表达。
实验起源于感受到儿童对习作的恐惧。不少儿童怕写作,更怕教师在作文字数上提出硬性要求:两张、两张半……最后没办法,只好用一些“废话”来凑数。网络上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孩子写自己家的小狗“波比”,老师规定字数要达到500字。他好容易写完了一数,才四百多字。怎么办呢?只好又增加一段:当我想叫波比过来时,我就喊道:“波比!”如果它不来,我就再叫:“波比!波比!波”他就这样停在了第500个字方才安心。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笑话,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造成儿童畏惧作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为无话可写。缺少可供写作的素材一直是儿童走上写作道路的“绊脚石”;其二为不知如何写。虽然他们也阅读过不少谈论“如何写作”的辅导书,但到实战中却丝毫不起作用。练得太少,一周一次的“纸上谈兵”就是隔靴搔痒。
百字作文彻底解决了这两难,让儿童轻松踏上写作之路。百字作文的设计灵感源于福建电视台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栏目——“F4大搜索”。编导事先收集全世界各地播出的节目,将其中的奇闻趣事网罗在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播出,让观众集中看得过瘾。看到这档节目时我就突发奇想:如果也让孩子们做个“小编导”,将每天发生的最精彩的事件、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感受、最有价值的收获等,先在大脑里像“过电影”一样稍作回忆,再用简短的百来字记录下来,不就是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的微型作文吗。如果每天坚持,孩子就能像定期存款一样建立起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在需要时颉取精彩片断扩充成文,能解决“无米可炊”的问题,还有助于培养习作习惯。于是,实验开始了……
我的百字作文不能生硬地理解为一百字的作文,它是一种自由短小的写作情态代称。先来看一篇百字作文:
我帮妈妈拔腋毛
施妙佳(四年级)
妈妈的腋窝毛长得很快,前两天刚拔的,这不?又长出来了,我这腋毛“包工头”要出面了。今天中午睡午觉的时候,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您拔腋窝毛,好吗?”“可以啊!”妈妈说。我拿来夹子,去夹那一只只黑色“小蚂蚁”的时候,我问妈妈:“妈妈,你的腋窝毛怎么长得这么快呢?”妈妈笑着说:“妈妈还年轻,精力旺盛,腋毛茂盛。”顿时,我和妈妈大笑起来。
以上就是一篇精彩的生活百字文。我所提倡的“百”是简短,微型的代名词。写“百字”就是鼓励孩子每天用两三百字,即兴、及时地将自己的烦恼或快乐,新奇的发现,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幽默文字,随即发生的精彩瞬间,最真实的感受等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意断时笔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叶圣陶曾做《木炭练习和短小文字》以阐述他的作文训练观。他认为学生习作就好比绘画,要先打好基础,做到“像”。而此时如果追求文字华美,结构新奇,就好比跳过基础阶段练习而直接进入色彩斑驳,对象变型的抽象阶段。叶圣陶将木炭练习比喻为“短小文”练习,小品,随笔,杂感,速写,特写,杂文。写时文字短小,不罗嗦,少有枝叶,有什么说什么,说完了就搁笔。叶老认为这些门类质地单纯,写作比较便于照顾,借此训练手腕,最容易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此观点真叹为妙绝!这不就是百字作文么?现如今不少儿童都有练习绘画的经历,木炭素描这项基本功训练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石膏人头,一朵假花,一个盘子,一回又一回地描画,很多儿童都不耐烦,马马虎虎敷衍一下,但后续要发展就难了。那些画得扎实的,今后再学习其他画种就更容易上手,画的品质也高。艺术练习有共通点。百字作文就是有效的“木炭练习”。百字作文的提出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这些理念都使我坚定进行百字作文实验。没想到结合实验我发现了百字作文这种新颖的“练笔”形式有着以下突出的优势:第一,短小精悍。十几行,百来字,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会感到为难。而正是一个“短”字,消除了大家对作文的错误认识:作文都必须是“长篇巨作”。要知道,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大家害怕作文;第二,形式不拘。百字作文可以是一首随感小诗;甚至可以是处方体、新闻稿、小对联……随意而为。记录的过程也比较宽松,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只要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不拘一格的形式正是很多孩子们喜爱百字作文的重要原因;第三,新鲜及时。当天的事当天回忆,当天记录,文章常写常新。长此以往,大家为了找到新鲜事,会很自觉地去参与生活、观察环境、寻找素材。写作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在此中得以综合训练,最终将会进化成情动辞发,心手合一的良好写作态度;第四,便于拓展。在写上一段时间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写的百字作文,或扩写成长文,或以其为纲进行改写。这时候儿童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个巧媳妇一样,面对这琳琅满目的原料,或炒、火煎、或炖,随心所欲地拓展发挥,再无畏难情绪;第五,带给“角落天使”福音。那些老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儿童容易被忽视,成了“角落天使”。百字作文则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它的形式短小使得“角落天使”感觉容易参与也乐于参与,教师在评价时只要更多地给予包容,他们就能逐渐增强自信,勇于放胆表达,百字作文让作文教学服务于全体。既然是作文教学,自然也涉及到教学法。百字作文究竟怎么教呢?怎样才能让儿童在练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态,旺盛的创作激情,出产趣味横生的作品呢?先了解习作的本质,习作就是一种对已有积累的再次自省。所谓自省,即是不断调阅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经验,体验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梳理自己混杂无序的思想。自省之后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这些表达信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作文了。可见,有效且清晰的自省才会促使好的表达的诞生,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为孩子自省提供辅助。如果教学行为对自省是一种干涉,甚至是一种误导的话,就和“我手写我心”的习作原理背道而驰。所以,百字作文教学不能不顾儿童的感受,不能无视现有表达水平。我的教法就是“不教而教”。所谓的“不教”指的是我不会告诉儿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通过写作技巧使文章引人入胜,如何对文字进行精雕细刻。但“不教”绝对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一种退居幕后的鼓励、辅助、监控,这同时也就是所谓的“教”了。如何实施有效的促发自省的“教”呢?首先是鼓励与推崇阅读。要写好作文就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滋养、补充自己。我们不要试图指定其读什么,不读什么。即便是一些没有吸收价值的书籍,如果儿童一时执迷其中,我们也不要强制其与之“断绝来往”,而应该不断尝试用有趣的、高尚的、富有内涵的书籍来填充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还有必要通过监控、激励等多种手段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这是一项艰巨但是意义重大的工程,也是“不教”但能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创造机会带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才能让儿童感受到生活不再是“四角天空”,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实践后不要生硬地要求他们写什么,怎么写,应该启发他们回忆、感受、交流。即使实践后没有文字留下,只用言语表达了也可看作一次习作练习。其实,实践过程中已经涵盖着教师的“教”,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信息介绍,哪一个不是“教”。第三,聊百字。聊就是轻松的交流。交流中不可一味说教,而应以倾听为主,在倾听中捕捉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经历,鼓励他们及时记录成文。聊天也就是一种“教”,只不过教师一直处于倾听者的身份,处于“幕后”。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才会换来孩子的真情与主动的表达。
其中最具“教”的意味的即是“聊百字”。我特别为百字作文的聊天开设了“两室一厅”,让儿童在此充分经历“选材——修改——润色”全过程。第一室:新闻会客室。每天早读或晨会,我组织儿童进入“新闻会客室”。大家将自己的百字作文,将昨天的见闻、感受在这里进行交流、汇报。交流时可以采取“两两相对式”,也可以采取“中心发言式”,如果遇到特别有趣或是值得讨论的文章还可以来个即兴辩论赛。相信孩子在短短20分钟左右的“新闻会客室”里一定会收获良多。第二室:作文会诊室。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儿童携带百字作文进入“作文会诊室”,和他们一起针对有待“诊疗”的百字作文进行“会诊”。可以请出文章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寻求的帮助等内容。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进行评论,“横挑鼻子竖挑眼”,对问题直言不讳。这样的“会诊室”是习作自改和互改的训练场,儿童在“会诊”的过程中能很提高自己对文章的优劣的敏感度,提高修改的能力。最后是“美味餐厅”。有人将写作喻为烹饪,恰当:素材为原料,进行的表达为加工过程,厨师自然就是儿童。写百字作文也不例外,还是要大家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煎、炒、烹、炸”,加工成美味可口的“小点心”。特别强调的是,在加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儿童互相借鉴,给习作加“辅料”。例如借鉴模仿他人作品,尝试用上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给“小点心”进行装饰点缀,用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作为“滋补上品”,提高文章的营养成分等。
我欣喜地发现,只要参与百字作文训练,儿童写作的状态均发生颠覆性变化。每一位儿童在练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养成了留心观察、及时记载的写作习惯,并且对于搜集到的素材,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个性化的表达。好效果不是偶然,源于百字作文训练的三个特别之处:首先,好效果来自于高回应率。什么叫回应率?举个例子说就明白。例如孩子喊一声“爸爸”或“妈妈”,父母亲立刻就有人答应,这就是回应率。相比传统的作文教学,每日百字的回应率高太多。一周一篇,教师批改周期较长,孩子得不到及时回应,自然热情就消退了许多。即便得到批改,如果一个“优”还罢啦,倘若是“良”或是“及格”,你说他会喜欢上写作吗?而百字作文则不同:每日一文,每日一展示,每日一评……就像天天和孩子交谈一般,三言两语,孩子的作文得到百分百的回应率,再加上各种形式的表扬、激励,充分调动了写作积极性,写作兴趣越来越浓,能力自然就越来越强。其次,好效果来自于宽松的氛围。小学阶段的作文真正应该叫做“习作”,就是练习写作的意思。先让我们一起来看象形字“习”,上部分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小鸟学飞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你对作文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啦: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写错了不要紧,写不好更不要紧;不要忽略了指导与辅助,监督。这样看来,儿童初学写作原本应该得到更多的包容,让他们感到宽松、愉快,能够自由驰骋。可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行为大多是一种在限定范围内的精彩:写作不能离题 ;不能用各种未经认可的方式表达;不能书写不入主流的灰色情感;写到愤怒、伤心时不能将作文一撕了之,还得委曲求全如实上交;为博得唯一评价者教师的欢心,还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在这种紧张的主流情绪控制下,怎么能写出儿童真实的作文呢?百字作文就大胆地鼓励孩子不受这种形式上的束缚:题目自拟,素材自选,表达自主,体裁自定,长短自由。写坏了,撕掉重来!实在无话可写了,一句话交待也能通过。在这样宽松的写作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能写,加上教师的鼓励,逐渐爱写。第三,好效果仰仗于训练的强度。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训练强度有着密切关系。为什么很少孩子会畏惧说话呢?是因为他们说话的频率高,途径广,强度大。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写作文就是使用书面语言表达,如果练习的机会一学期才七八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效果自然不佳。每日一篇的百字作文,虽然简短,但从频率上将习作训练的强度大大增加,能很有效地促进孩子储备词汇,积累素材,吸收和运用书面语言为表达服务。
实验进行至今,已经接近二十个年头了。其中屡屡出现让人惊讶的数字:执教的班级的学生每学期在全国各级各类的报刊杂志上能发表习作200篇左右。大家想一想,如果仅仅靠老师命题,哪能想出200多个新颖的作文,哪能依赖老师指导?不用问,这一切,都得益于百字作文。因为孩子们在写作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成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着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用一个孩子的话说:没想到短短百字使得写作不再是难事,它让我们爱上作文了。
接下来以2010年接手的五班为例具体说明。该班的百字训练从2010年9月1日开始。经过两年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写作速度提升迅猛。百字作文多是在中午布臵,起初儿童大有未能完成者,当年的半期后就渐渐达到全班都能完成,到了第二学期不少儿童还自己加量,每天百字都成了五六百字。在大部分儿童养成写作习惯后我顺势提出全班提量的要求,每日超过半页作文纸,约合二百字。至今,无一未能完成者,且超额完成者过半。至今,通过两年的训练,全班同学皆能在一节课上轻松完成各种形式的命题作文,平均字数超过修订前《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0分钟不少于400字。要承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我的监督,儿童也不断和自己的惰性,不适应等不良情绪做挣扎。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化意味,教师的坚持就是训练出效的基本保证。其二,写作内容极大丰富。起初写百字时儿童觉得很新鲜,但不过一个星期就蔫了——无话可写。甚至有儿童写了一篇《百字作文,实在无话可写》给我。我笑批:无话可写,这样的情绪发泄这就是最好的题材啊,表扬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儿童在我这样软硬不吃的态度“逼迫”之下,开始逼着自己“找米吃”。于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到来了。例如陈昱同学酷爱历史,每天就摘抄或者书写一段“百家讲坛”讲稿;吴晗昱同学喜爱写小说,连载了一整年的自编小说;李若宸同学善于情感类的文字描述,所以每天我就能读到一个青春懵懂女孩的各种情感,情绪的最青涩与最初次的体验;少女作家方桂萍则发挥自己出身在作家之家的优势,一步步向少年作家的行列靠拢……各取所需,各展所长,每天阅读全班儿童的百字,不亚于阅读一份内容丰富的《环球时报》。其三,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升。经过百字作文练习的儿童,在写作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选材灵活多样;组织材料成文迅速快捷,文章构思新颖,表达方式丰富,文字灵动性强,没有“为教师而写,为作文而作文”的生硬制造感。能力的提升还反映在以下一些表现上:全班多人多次在报刊上自由投稿发表;多人开始自由撰写小说连载;在历次学校组织的大型综合测试中,班级的作文平均成绩一直保持年段领先且优势明显;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赛事中多人次获奖;参加各种作文类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5、相关书目介绍
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介绍《一课都不能少》 游戏作文介绍:《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 命题作文介绍:《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智慧》
百字作文介绍:《跟何捷老师学作文——百字作文秘籍》
第三篇:何山川 学习师德的体会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何山川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于进取”、“认真授业”、“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通过这次的培训与学习,使我从中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拥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那份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油然而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会热爱学生,用师爱建立与学生间崇高、无私、美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来引导、爱护、教育学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能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
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提高,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现在的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总是对课外的自己不熟悉的知识更感兴趣。每次站在讲台上,我总是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很害怕误人子弟,所以我尽量花多点时间在备课上,在分析文本的同时,尽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穿插进其它知识,让课堂不陷于单调和沉闷。在空余时间坚持浏览报刊杂志,并及时上网查阅不懂的东西,努力做到每天有所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更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勤于实践,勇于改革,所以教师职业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职业,是一个充满着智慧而又不断创造智慧的职业。只有这样,才会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会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真挚的师爱建立起与学生之间崇高、无私、美好的情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来关心、教育、引导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爱岗敬业,成为无私奉献的表率。“教师职业不仅仅是一份挣钱养家的工作,更是一份培养人才的崇高事业。”这说出了我们的共同感受,同时我也时刻用这样的目标激励自己,拿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我的学生们。
总之,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我认为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仅是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要求越来越高,永无止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国内外不断优化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规划自己的工作;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完善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提升自己的境界,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广博的知识,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努力工作之余,每天挤时间学习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但我深知,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只有具备了完善广博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信服你、信任你,只有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在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第四篇:何山川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
何山川
许多语文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我的学生很喜欢看书,课后变着法子挤时间看课外书;每学期开学拿到一本本崭新的教科书,他们最先主动翻阅的也多半是语文书,可真到了语文课上,他们的阅读兴趣却往往一下子就没了,面对多为经典之作的课文,他们兴味索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三缄其口,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我们的学生不爱阅读,问题还是得在教者身上找——我们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真正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吗?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以往的学校活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然拥有的深层的心理体验(情感、态度等)是重视不足的。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一方面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上灌输知识,训练技能,而不注意其主体性的伸张;另一方面“忽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过分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课变成一门纯理性,纯技术的学科”。这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上采用“满堂灌”或者变相“满堂灌”的“满堂问”等做法,违背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叶圣陶语)的原则,挫伤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内容上则侧重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等等,而不是从学生实际的阅读需要出发,强调“对文中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辨别与筛选、观点态度的归纳概括、作品意涵的把握等”,将好端端的课文肢解地支离破碎,久而久之,学生怎么会不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乃至面目可憎呢?珍视和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对文本由愿意读——喜欢读——直到读有所得,自觉的产生对主旨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应是阅读教学的追求。
一、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再好,于学生而言也还是像跟自己“隔”了一层什么似的,更何况许多阅读课上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往往只是“教师在练习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既浪费了时间,又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义”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阅读教学应该从烦琐分析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再讲,学生能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分析。高明的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文章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在读中领略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以教学具有形象感染力的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课为例:其立足点应是引导学生对赋予着作者主观因素的作品形象的内在情感和深层意味进行品味、揣摩和挖掘。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一读”:初读诗
句,在心中想像、勾勒那幅王维与友人的送别图,并在反复的品读中使这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鲜明;“二读”:从诗句描绘的景和事中体会蕴含其中的感情;“三读”:在诵读中准确读出诗中蕴含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感悟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认识心理活动和审美心理活动相当活跃的过程,它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古诗情景交融特点的一点感性认识和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感情的体会,而且它使得学生今后在阅读类似诗歌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自觉想象画面、自觉捕捉景和事中蕴含的感情。这相比那些被视作“无效劳动”的“多余的分析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显然更易为学生接受,也更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在这里还想提一下朗读的问题。众多学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的。试想,如果学生读起一篇好文章来能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对于他们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陶冶作用将是多么巨大!而这样一种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投入的“读”,绝不是单靠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就能做到的。这种朗读,是情感与领悟由内而外的流露,是学生对作品有了自己的“心领神会”才可能产生的结果。阅读课上鼓励学生把内心对作品的领会体现在对课文朗读感情的把握上,同时又促使他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作品的领会,这也是培养自读感悟能力获得成功的一种体现。
那么,当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或无法进入到更深的层面时,教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合适的做法是选择好点拨的突破口,实现“片言居要、点石成金”,而不是追求所谓的“讲深讲透”。仍以《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为例,在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发生障碍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劝君饮尽一杯酒”比较着读一读、品一品,以体会到诗人那依恋不舍的感情。另外,学生探究、感悟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体验的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前提,民主的、真诚的向学生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平等真诚的呈现往往会
二、让学生在研读探究中感受发现语文的美妙。
学生是具有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想的欲望和能力的,“当他有机会去感受和表达,而不单纯的只是被告知的时候,主动性的发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机会”决不是简单的指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是指用问题和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使学生的内心达到“愤悱”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诱发”使得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课文知识的热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兴奋点,针对需要,激发动机,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组织好持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
在这里,笔
者想以《杨修之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主要要素,而《杨修之死》中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又是十分鲜明突出的,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为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带着问题去阅读,在不断的读和思考中品析人物形象。具体的说,在初读的基础上以两个问题作为阅读的切入点,即“杨修为什么被杀”和“杨修是不是非死不可”。这样就分成两个层面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其做法如下:
一、准备: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疏通文字,扫除文字障碍(以自学为主)。
二、实施:
第一步:探究“杨修为什么被杀”。
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讨论有分歧则再读课文,最终探究得出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数犯曹操之忌”。在此过程中,同学初步感知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或许已能让同学对人物产生一些看法,甚至得出一些结论,但教师的作用正是应该在关键之处发隐显微,引起学生更深的思维和遐想,因此,还要进行第二步的探究。
第二步:探究“杨修是不是非死不可”。
对于杨修这样一个聪明过人而年富力强的人被杀,许多人都觉得可惜。此时,正可抓住学生为杨修感到惋惜的心理提出问题: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是需要人才的,他能不能不杀杨修呢?杨修既然聪明过人,他能不能避免被杀呢?可以说,这两个关于“杨修是不是非死不可”的问题的提出,一定会令同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此时,教师正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再次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杨修既然那么聪明,那么善猜曹操心思,为什么他会一再犯忌、触怒曹操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呢?经过反复有目的的读与思考,同学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会产生较为成熟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补充同样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较能体现曹操和杨修性格特点的其他情节材料,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结论。
2.请同学作一个设想:依你看来,曹操和杨修应当怎样相处,才能使一个能得到一位难得的人才,而另一个则避免被杀的厄运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必然会思维发散,纷纷为曹操和杨修“出谋划策”。然后老师再“轻轻”一点: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像你们说得那样相处呢?同学“顿悟”:以他们的性格是不可能这样相处的,杨修之死也是不可避免的。
至此,同学们对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理解的得来是经过反复思考,水到渠成的。同时,这样的思考过程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越读越有味。
在这里,问题的提法十分重要。学生读小说,是沉浸于情节之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会思考“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能不能不杀”这样的问题。因而,“为什么被杀”、“是不是非死不可”是学生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只是不一定提得很明确、很及时。教师帮助提出这些问题,正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去读、去感受、去领悟,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如果问的是“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性格怎样”、“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的”,这些问题虽然也是逐层递进的,却属于作品分析的思路,并不是多数学生阅读所需要的,因此不能算是合适的问题。
尊重和激励学生体验、感悟和探究的心理需求和积极性,让他们沉浸于课文中“揽胜探奇”,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发现”的美妙,这样的阅读课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阅读课,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阅读教学。
第五篇: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大家好!做为一名青年教师,非常感谢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将自已在这以前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现在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教学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 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四、多练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三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几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多位老师的帮助,我很感谢你们。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老师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