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5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川之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川之美》教学设计》。

第一篇:《山川之美》教学设计

获奖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陈宝霞(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210003)

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 1.回忆诗文,营造气氛。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生背诵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诵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2.解释文题,了解字和号。

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称字称号表示尊敬,称官爵更是表示尊敬,文中陶弘景称谢徵的官职“中书”和谢灵运的爵位“康乐”,都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3.介绍作者,概括文章。

投影陶弘景简介,生读,师讲析。

二、检查预习,把握文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检查预习,翻译全文。

难懂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做成PPT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请其他同学一起解答,最后请几位同学按顺序翻译全文,如有问题及时请其他同学修正。3.一词多义,加强积累。学生可能总结出“将”“欲”还有“实”“良”意思相同,以及“是”“将”“欲”的不同用法,把学生的总结做成PPT,引导他们在积累文言字词中学会归类。

三、精读美文,品味文章 1.品文章意境之美。

(1)陶弘景的笔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解析:美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早晨,清雾朦胧,将要消散的雾,好似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听轻巧的小鸟在婉转地鸣叫,通灵的猿猴在长啸,生机勃勃,乐趣无限。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晨景图啊!(2)找出喜爱的词句,写出感受。

引导学生以句号为单位,把句子联系起来读;指导学生描绘美景,并读出句子的美感;教师小结。

意境之美:美在山水相映;美在色彩配合;美在晨昏变化;美在动静相衬。2.品味文章语言之美。

(1)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师:“高峰入云”从仰视的角度,抓住峰的“高”,通过写它耸入云端,更加突出了山的高。请大家任选一句写景的句子,谈谈作者是如何描绘美景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等等。

此环节宜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取长补短,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然后挑选2个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作补充。

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教师再利用PPT进行引导性提问并小结。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能否改成“晓雾歇,猿鸟鸣;夕日颓,沉鳞竞跃”?

语言之美:美在写景的技法;美在语言的凝练;美在语句的整齐。(2)尝试背诵课文,感受全文的语言美。3.品味文章情感之美。

师:众所周知,景物描写一般承载着作者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大家先讨论解决,之后我们一起小结。

情感之美:美在热爱自然之心;美在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美在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美在归隐泉林的志趣。师:正如作者所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悠悠白云似我心!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和归隐泉林远离追名逐利的高洁志趣,大概就是历代文人志士在浑浊时代最好的选择吧!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真是一篇集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小品文。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感受了喧嚣世界里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吴均的《与顾章书》,再次感受六朝文人山水骈文的美。

第二篇:预备年级《山川之美》+现代文

《山川之美》 一. 重点字词解释

1.答谢中书书:回复 谢征,作者的友人 书信

2.山川之美: 的 3.古来共谈: 共同,一起 称赞,赏谈 4.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5.四时俱备: 时节,季节 全,都 6.晓雾将歇:消散 7.夕日欲颓:将要 坠落 8.沉鳞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争着

9.实是欲界之仙都:确实,的确 即人间仙境 10.自康乐以来:即谢灵运,南朝晋宋间山水诗人 1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又 参与 二.句子翻译

秀美的山川,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历历见底。河流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五光十色,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青。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猴的长啸,鸟雀鸣叫;傍晚夕阳将要落下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山水之中了。三.内容理解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亲林翠竹,四时俱备。

文中的动景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景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文中对这幅清新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7.文中感叹世人追名逐利,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9.《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对山川的热爱之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情

(3)描绘怡人的山水风光,既是想从友人那里的到共鸣,又是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

10.《山川之美》可以分成 三 层,是一篇 总-分-总 结构的文章。

11.《山川之美》的“三美”:意境(内容)美、结构美(总分总的结构)、语言美(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12.积累写山水的名句:《观沧海》、《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 13.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展现景物之间和谐统一的。

答:以动衬静就是一种对比的方式,写到“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以动衬静,“猿鸟乱鸣”以声衬静,使景物和谐的统一…… 14.展开想象,细致描绘,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十六字令三首》

一.字词读音: 鞍、澜、酣、锷、堕、拄 二.重点字词解释

锷:剑刃 酣:酒喝得很畅快,这里指尽兴。堕:掉;落 拄:顶着,支撑 三.内容理解

1.《十六字令三首》的“令”指的是小令。

2.这三首小令中押韵的字是 山、鞍、三、澜、酣、残、间。

3.以上三首小令从三个角度表面描摹了群山的形象,实则写的是革命者的形象。可谓是“山”“人”合一。

其一描写了山的 高耸入云,巍峨险峻,体现了革命者的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其二描写了山 连绵起伏,体现了革命者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气概。

其三描写了山的直插云霄,坚韧挺拔,体现了革命者作为中流砥柱的顶天立地。“快马加鞭未下鞍”凸显了怎样的形象?反衬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万马战犹酣”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抒发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赖以拄其间”表达了怎样的志向?象征着民族不屈精神的顶天立地的志向。4.赏析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赏析加点字)(1)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倒海翻江卷巨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万马战犹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5.思想感情:由写山的高大奇伟,来歌颂革命者的英勇,表现作者豪迈的革命气概。

6.本文的语言特点:凝练传神(体现在“惊”、“卷”、“酣”、“拄”等传神的字眼上)7.积累毛泽东诗句: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祖父和我》

1.中心内容:本文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展现了童年时“我”与祖父在大花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抒发作者对于祖父的怀念与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以及自由生活的向往。

2.重点阅读以下段落:第7节、第30节 《凡卡》

1.中心内容:本文写了9岁的凡卡去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家的事,揭露了旧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凡卡的同情。

《散步》

1.中心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赞美了亲情,讴歌生命,强调了责任。2.重点阅读:第6节、第8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中心内容: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心理。2.重点阅读第2节、第7节、第9节。2.鲁迅名言积累: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2)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人家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上。(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海底奇光》

1.中心内容:本文介绍了鹦鹉螺号停航休整时,所见的一次奇特的海底景观——“海底奇光”,用科学的说明和生动地描写,展现“奇光”的美妙。

第三篇:《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出示课件16)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四季之美800字作文

2.四季之美小学作文

3.四季之美500字作文

4.四季之美散文

5.四季之美初中作文

6.四季之美700字作文

7.四季之美作文

8.四季之美初三作文

9.四季之美—写景作文

第四篇:《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2、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1、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3、赏析、品味“桥之美”: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⑷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4、我看“桥之美”:

⑴ 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⑵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欣赏──—安详自在

桥感受美

第五篇:《桥之美》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解释:第6自然段中

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课后反思:

下载《山川之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川之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1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四季之美,......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教学设计:汉字之美

    教学设计:《汉字之美》 教学设想: 苏教版八(上)中安排了两个语文专题活动,一个是《长城》专题,一个是《汉字》专题。《汉字》专题位于第六单元之后。该专题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

    起点之美(教学设计)

    起点之美(教学设计) 钱 林 雪 学习目标: 1、提高对不同风格的语言的品味。 2、感悟不断“进取”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3、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重点: 通过品......

    《桥之美》教学设计[大全]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

    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

    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桥之美教学设计 王丽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辅导自学,直到完成课堂练习。 2、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