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

时间:2019-05-12 01:0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

第一篇: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

【《瓯海区梧田二中“小班化教育”教改实验》学习资料

(五)】

梧田二中小班化“示学导训”四步课堂教学法

示意图和具体要求(讨论稿)

一、四步教学法理念

教师以学定教,教学生学;学生自学,学会学习。

二、四步教学法示意图

明确目标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强化训练

(约2分钟)(约10分钟)(约13分钟)(约15分钟)

三、四步教学法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环节(约2分钟)

操作:课上通过课件(或板书)给学生,呈现课题和课堂教学目标。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学生自学”环节(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学。

操作:课上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2)学生读书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学生读书自学,教师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教师指导”环节(约13分钟)

(1)通过检测练习或提问,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操作:①学生观察黑板演示,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

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训练”环节。(约15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

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篇:构建小班化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构建小班化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青山学校 施晓艳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书中有教师们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策略,更有许多关于小班化课堂教学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为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小班化课堂教学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小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时间,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构建小班化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小班化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在完成基本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其他学习内容,变“讲堂”为“学堂”,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做主”;

教师从“台前”到“幕后”。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运用自学讨论、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

以语文课为例,学习一篇新课文,我们总是花费心思设置课文导入,或是问题,或是导语。翻看自己的教案,每一堂课,都有精致的导入过程。然而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过程到底是老师为了让课堂有头有尾,首尾呼应的课堂效果需要,还是学生思考过程的需要?这种先入为主的过程是否真的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还是适得其反,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总怪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其实是我们提点惯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依赖性。导入的过程一不小心就把课文的重点泄露了,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不如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也等于把思考的机会还给了学生。

叶圣陶也曾说:“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让他们走上创造之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一篇新课文,还是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一读为好。”教学本身的愿望,就是让学生被文本吸引,我们所做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果学生想读,喜欢读,那么这一目的已经达到,老师所做的其他的都是多余。先读或者先练,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能让老师更容易看出学生的问题在哪里,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低段的学生也能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只要老师巧妙引导,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让课文学习或是直奔中心,或是直奔重点,或是直奔趣味处,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年级的学生要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学习,低年级就必须打下自主学习的基础,我们在看了课题后,可以问:你想知道些什么?想学些什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规划学习进程,作为教师,就坚定不移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服务者,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识字、学习课文的任务。

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以“学”来主导课堂的一切。“先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有引导的“学”。“先学”也是为了高效的“后教”。

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了再说。老师教的内容,完全由学生在自学后的情况来确定。原则上,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减少老师无味的提问,因为只有老师少讲或不 讲,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学。老师怎么教?学生会的,老师肯定不讲;学生在自学中暴露的问题,老师还是先不讲,仍然把问题交还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后学生自主复习,还可以自主设计作业,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促进学生想象思维、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自主学习中也有很多问题要注意:

一、目标导向把握不准

自主学习的课堂有着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抢着发言,但是学生很容易脱离主题,很多与教育内容无关的问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这样的课堂气氛热闹,却没有效率,所以老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确定教学的目标导向,引导学生的发言方向。

二、学习方法指导不够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所以说教学生方法比教授现成的答案更重要。

以语文为例,“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但有的时候教师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老师,还是不会学习。

三、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优等生的乐园

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较快地适应自主学生课堂,他们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正好见势引导,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则反应较慢,很容易错失“发挥”机会。教师在自主课堂中一定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篇: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敦化市二中学朴光海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是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以构建新的授课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内容,以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性体验、自主性探究和自主性实践的良好品质。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促进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承认这一点。然而在日常的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又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很多教师已经熟悉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放弃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方式;还有一些教师会抱怨课时少,时间紧,而认为过多地让学生参与会影响教学任务的任务,效率低;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我们的很多学生以前缺乏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目前单纯的纸笔考试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我们很多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短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法,可能在短期内有些成绩,但长期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后,学生今后的长远的学习都将受益匪浅。而当前最实际的做法,我认为还是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改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模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可以简单的分为四个步骤。教师的教学模式为:

第一步,目标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是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并且坚定能够学好的决心。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独创精神。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在《卤族元素》这节课中,我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 滴水生烟引入了这节课:将碘粉与锌粉混合后,加入少量水催化后,生成了很漂亮的紫色烟。很多同学看到这一现象感到非常新奇,学习的兴趣马上提了上来,另外在分析这一实验后,学生发现了这使金属锌与碘的反应,同时了解到卤素的很多化学反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产生了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详细了解的欲望。这一步,我们的目标基本达到。

第二步,是一个组织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同时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怵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先理论推测,再事实验证而得出的。首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氯气的性质,对卤素的化学性质作出推测。然后通过对卤素与水和氢气的反应的学习,加深对卤素化学性质相似性的理解。在卤素与氢气的反应中,通过对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以及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的对比,在相类似的反应中找出差异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引出反应的递变性。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实验更直接的反映出卤素氧化性强弱。最后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碘遇淀粉变蓝和氟与水的反应两个特例。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推理过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及训练科学方法。

另外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为此,教师没必要急于先“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把他们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引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第三步,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题目类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点拨,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些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第四步,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总结,重点是

突出上下知识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对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总之,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第四篇: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农村小班体育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堂也正在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传统大班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正在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式的具有小班特色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运动技能,发展兴趣,建立自信,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和情感交流。但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够透彻,导致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理解上的偏差,加上对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在具体的课堂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课堂效率不高,既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让探究活动华而不实。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班体育课 探究式学习问题与策略

在新课程体系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首要出发点。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探究式学习---这一小班教学形式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体育课堂,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确,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合理地减少教师讲授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但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操作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我们把自主、探究学习频繁引入小班课堂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将有助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探究式学习留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从流程上来看,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按照“提出问题---讨论或假设----对设想进行实践验证---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思路去实施的,但实际上,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很少甚至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使得探究学习的目的显得模糊不清,让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一种七嘴八舌的交谈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学生是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练习和集中展示来进行学习的,而这样的形式真的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探究学习了吗?其实不然,从很多课上我们都可以发现,学生只是完成了一种简单的队形上的分分合合,有的时候,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马上就要求集合,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讨论就要求 1

总结说出结论;有时候有些小组看上去讨论的很热闹,有些小组却显得很沉默,我们很难看确定学生究竟是在讨论什么问题,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盲目的表面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花样翻新,只能使教学显得更加浮躁肤浅,过程更加蜻蜓点水,学习质量更加低下。

问题二:探究式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班体育课堂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更便于师生形成互动,也更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在一些小班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看似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讲多练”的教育理念,而实际上,教师并不是“精讲”而是“少讲”。例如有的教师在示范时,并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注意观察什么细节,比如具体是观察手上的动作还是脚上的动作亦或是头部的动作等,观察后往往又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就很少甚至不再示范技术动作。从教师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弱化甚至是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的。再从学生角度来看一看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班教学由于人数少,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本应获得更多的学习指导。但在很多小班体育课堂中,教师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参与学生的探究。我们看到学生能够表现出来的所谓的自主就是随心所欲的个体学习,是盲目地一次次的练习,没有自主学习的素养表现,缺少学生练习的韵味。而所谓的合作探究,也只是同学之间瞎起哄,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既没有倾听也缺少分享,学生表现为缺少基本的合作、探究学习素养,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表演,成了一种“新式放羊”。有些教师在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回指导时,也是很抽象的,例如单纯地说“嗯,做得不错”或“嗯,还需要努力”等。这样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的动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小学生只能是机械式的轮换和重复,并不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在练习中相互指导,相互提高来完成。

问题三:探究结束只肯定成功者,对失败的问题不深入

在一些体育课堂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分小组进行合作练习后,教师会安排较多的时间给做的好的小组代表展示动作,而没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动作的小组就拥有相对较少的时间进行展示或者被忽视掉。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由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学生在探究时学习程度会不一致,探究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而此时,教师没能对学生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这种探究就要能展示出成果的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四:忽视接受式学习,将探究学习方式随意引入课堂,生搬硬套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可假如认为有探究就是好课,将探究应用于每一堂体育课、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就有失偏颇了。在一些体育观

摩课中,教师为了突显课堂的新颖,在准备活动时也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全班学生被分为四组,场地上有几种不同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决定热身内容。这个设想看似不错,但我们再来看看效果。热身环节的练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可真正去做热身的组只很少,而热身充分的就几乎没有了。学生把这宝贵的课堂热身时间浪费在讨论做什么内容上。对小学生来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自选热身内容是要求过高的。还有就是在讨论某一动作要领时,教师一个问题抛出去,并没有给学生一点提示就让学生去研究去实践,缺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谈结论也是十分牵强的。在新课标理念之下,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小组合作成为形式;或者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这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以及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以下就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提出对探究式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设置悬念,分层设置任务,克服随意性

探究学习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入到对练习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学习信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是提升探究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探究式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这首先需要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教材是否适合探究式学习、在什么环节上适合用探究式学习等问题,再结合学情的差异性,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是否能在探究学习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非常关键。例如一位教师指着手中的篮球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过于表面化了。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又如有的体育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什么要在胸前?”这个技术动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是“胸前传接球”,这样的提问不就成了明知故问了吗?再如“跳远为什么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这四个环节组成?”,这是既定的事实,不需要再进行探究,教师直接告示学生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和提出问题,最好能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并且比较一下教师直接告知答案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答案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假若探究的方式更优于教师直接传授,那就可以设计实施探究学习。探究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传

球时为什么要翻腕拨指?”“为什么接球时手臂要先主动迎球再放在胸前?”这样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做的“只用手臂推力不用手腕压力”和“直臂接球不缓冲”的错误动作。

例如一年级课题《各种方式的起跑》。这是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一个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合作探究是要做什么?怎么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探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是各种不同方式的起跑,例如蹲着起跑、背向起跑、侧向起跑、站立式起跑等学生可以想到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与小组同伴一起讨论,尝试体验所举例的不同方式的起跑,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前后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教学比赛,教师设置悬念“你觉得哪种方式的起跑快最方便?”组织学生以小组竞争的形式,每组选择一种所列举的起跑方式进行比赛,之后各小组交换起跑方式在进行比赛,多次轮换之后,学生发现哪一组选择站立式起跑,哪一组就能获胜。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一致认为:站立式起跑最快。然后再要求学生一起学习站立式起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布置:学习能力弱的要求其初步掌握动作,学习能力中等的要求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规范动作,学习能力好的要求其掌握规范动作的同时能说出动作要领。像这样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确了方法,有了探究方案,克服了盲目性,避免了随意探究而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因此,设计探究学习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体育教师能提出好的问题。这需要体育教师深入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挖掘运动技术特点,规避随意探究。

二、精心设计探究过程,确定探究任务,加强师生互动

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班体育课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假如教师给他们提问的机会,他们的问题就会没完没了。但提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并不等于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体育老师精心设计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思维活跃、善于质疑提问的他们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这个设计决定了探究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因此体育老师应十分重视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学时间,要解决有限教学时间和多元化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有多种途径,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整体设计要体现构建性、过程性。随着活动与探究的增多,教师要对课堂中所有活动探究做出统筹安排,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把过程设计的各有侧重,避免为探究而放纵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小班课堂人数减少,时间没变这一特点,安排探究时需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倦怠的感觉。探究学习的程序主要有:提出探究的问题——讨论问题(提供各种探究学习的素材与思考)——教学实践——得出结论。

例如小学三年级《前滚翻》教学。这是个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探究过前滚翻动作,对动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活动探究的重点就不再是蹬地有力、后脑触垫,要侧重引导学生针对抱膝团身紧这个重点进行探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模仿力强这一特点,可在动作的学习中利用具体事物来进行教学,例如蹬地时模仿青蛙跳,团身滚翻时模仿小刺猬等,通过趣味模仿更容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搓成团的纸比一张张的纸更容易滚动,这和我们学习的前滚翻动作有什么相像之处?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后,可以归纳出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要团起来滚动。紧接着提问:要怎么团才能翻滚得更好?然后将这些归纳出来的特点渗透到抱膝团身紧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尝试练习抱膝团身,经肩、背、臀依次着垫。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利用信息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用成功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特别强调团身要紧需要低头、抱膝这一要领,并提醒学生保护与帮助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手轻按练习者的后脑勺,提醒他是这个部位触垫,另一只手放在大腿部位,一来可以提醒学生蹬地要用力,二来可以给学生一个向前翻滚的助力。另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里即学即传,与组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最后,当学生面对无法归纳整合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时,教师择材而问、顺学而导形成认识,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动作要领: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

由于小班体育课堂人数少,学生可以边学、边讨论、边教,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无形中学到了知识,又教会了他人提高了自己。这样的设计不再是简单随意地重复教材,而是将前滚翻动作的学习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和小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来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困难也是正常的事,教师巡回,适时参与学生的练习,适时地给予一些点拨、建议、暗示或必要的信息等,以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地方,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并让学生归纳动作要领作为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既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适当主导整个课堂,适当地“收”与“放”,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巧妙交融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生成活力与效力体育课堂。让探究“神”“形”兼备。

三.着眼个性特点,培养分析能力,提升探究深度 1.关注差异,因人而宜

小班体育课堂是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因此,需要教师对课有驾驭能力和责任心,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内容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探究学法指导,需要既注重小团体的探究,又关注到个体的参与,灵活地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均衡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有些课的探究学习中,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差异,导致困难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的质疑、思考,及时地给予那些有困惑或不积极的学生以提示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让学得快的学生“多学、快学、适时点拨”,学得慢的学生“少学、慢学,教师助学”。

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阶段,在评价各小组团体的成绩时,不能过多地关注小组成果,也需要适度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的收获。就像小组探究学习总结时,总是有的小组总结得不错,而有的小组不但没探究出什么成果,反而探究出了一堆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到他们,选择性地以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探究式学习多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并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教材的需要,如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能力、性格、兴趣、学习态度的学生进行组合的异质分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吸收不同的想法,汇集不同的经验,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成学习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掌握情况等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在上面的《前滚翻》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动作要领有了了解,但有些学生即便是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仍不能完成前滚翻动作,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该生的特点,引导其找到症结,及时地给与个别指导。假如他是因为蹬地不充分导致的,可以让其到斜坡上(准备好的踏跳板)尝试练习;假如他是因为团身不紧而导致滚翻后站立不起来,可以让其尝试用下巴或双膝夹住纸片,双手抱住膝盖,并提醒他蹬地时重心要前移。

2.故意示错,留出空白,导引正确和错误动作对比分析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规范或错误的动作,教师切忌横加指责,强令修改。相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抓住不规范或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耐心地指导学生分析、反思不规范或错误结果。引导学生从不规范或错误中走上正确探究轨道并得出更规范的技术动作,也是提高活动与探究实效的有效方法。

比如以五年级教材《肩肘倒立》中“手肘夹紧成三角支撑”为例,正确动作是:双手托

[1]

腰手肘内扣,举腿展髋绷脚面。常见的错误动作有:(1)手肘外展撑在身体两边;(2)髋部缩着没展开;(3)腿部松垮不伸直。这个活动与探究的重点应放在探究后的讨论上,针对不同的错误动作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手肘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撑得最稳定?(2)髋部和腿部不紧张是否影响肩肘倒立的稳定性?(3)保护与帮助的同学怎么做才最有效?学生有了实践经验,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对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还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有些想法是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2]如有的学生提出来:保护与帮助的学生除了可以一手扶练习者双腿,一手托髋之外,也可以向内按住练习者的双肘来帮助其支撑身体,还可以在练习者的脚尖上方设置目标,引导其用脚碰触标志物来达到举腿展髋的目的。教师要对“活”起来的知识进行“动”的重组,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四.注重课外延伸,培养应用能力,彰显个性价值

从体育课走向体育锻炼,从体育锻炼走向健康生活。体育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能给学生更多运动知识和技能,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学生从已学习的运动技能和平时的运动中找出关联、提出有关问题,每次活动与探究结束时,留下几分钟安排各小组迅速展示,例如有的学生在上完单手肩上投篮后会提出: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有个共同点,都是从下往上发力的。有的高段学生在学双手胸前传接球后会提出:还有一种传球方法------地面反弹球,为什么总是很难传到对方的手里呢?因为传球时球的落点很重要,需要落在离接球者稍近、传球者稍远的地方,这样球弹起来更容易传到对方手里。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了解了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联系点,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六年级蹲距式跳远单元中《认识踏板的作用》。本次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助跑后能将顺势脚踏到踏板上这一难题。教师根据沙坑前摆放着的踏跳板提出探究问题:(1)起跳时踏或不踏板,两种方法的起跳是否有差别?(2)为什么会有差别,踏跳板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量好步点后在“有和没有踏跳板”情况下练习踏跳,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实践得出结论:(1)设置踏跳板有助于更好地起跳;(2)起跳的作用是使人向上运动,而踏跳板作用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向上的力量和速度,把向前运动的轨迹转变成为一个向前上方的运动轨迹。

课后延伸内容:在基本掌握了助跑起跳技术后,假如尝试把踏跳板拿掉,用什么方法可以跳得更远?

在本单元第二课时中就有学生针对上次课的课后作业提出解决策略:可在踏跳板和沙坑

之间设置一根高度适中的皮筋,让学生在助跑起跳后从皮筋的上方通过,不能触碰到皮筋,对跳出的成绩进行测量;再把设置的皮筋撤掉,让同一个学生再跳一次,测量第二跳的成绩,比较后得出结论:向前上方起跳比直接向前起跳更远,因此,应在起跳时尽量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从学生的解决策略中我们切实感觉到学生对课后延伸学习的参与,进行了积极的探究,答案涉及了踏跳后腾空的方向和高度,使活动与探究得到深化和拓展,也为下一次课做了预习。

结论

小班化体育课堂为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为我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固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以丰富和完善农村小学的小班体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立奎,赵国玲.发挥小班化优势,突出个性化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7(10)[2]荆昆.利用小班化教学,创建全新的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07(9)[3]黄小青.辩证地理解性地处理[J].体育师友,2009(6)[3] 8

第五篇:论小班化课堂自主学习(何军昌)

论小班化课堂自主学习

寺岔小学 何军昌

【摘 要】“小班化教学中基于分层学习任务的有效合作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的引导下,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而长期开展的活动。这一模式旨在建立一套在小班化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实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和提升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班化 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评价

在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小班化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它能让学生享受多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

如何使小班化教学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相比较大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空间相对增加,教育关照度增加,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关爱,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基于分成学习任务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就能更加有效的开展,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探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层次。

一、分层教学是小班教学行之有效的前提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小班教学行之有效的灵魂

经过小班化的教育,特别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谁也不是主宰,谁也不比谁高明。在教学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除去压抑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学生就 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呢?首先小组合作的时机必需是恰当的,其次要有讨论的核心问题。

三、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小班化教学行之有效的保障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怎样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呢?这就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的运行了。第一,每个小组是平行小组,是一个团结的小集体,小组评价的等级就是每个组员的等级,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组员就非常乐意帮助组内同学去争创“第一小组”称号;第二,每个小组的A、B、C级进行横向比较,形成横向竞争对手,时不时需要通过自由题抢答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更喜欢挑战。当然,教师作为幕后策划人,鼓舞人心是最重要的,坚持不懈才是有效的,所以,教师要不定期找学生聊天,了解心态,修正方案,鼓励学生去超越差不多水平的同学。

四、阐述小班化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

1、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班化环境下的课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的课堂我作主——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很多创新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教学模式,它是在对小班教学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以适用于小班的教学理论为背景提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范式。

2、小班环境下的课堂

“小班环境下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化形式,是班级容量、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的合理组合,不是形式的简单缩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 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的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成为了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条件。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的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素养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我国学者调成研究,在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立性、自律性,这说明,学生的创造性和他们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作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习效率是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须学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立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上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真正意识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老师或者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五、介绍“小班化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使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小班环境下的课堂近几年的研究,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我要探究什么”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促进学生自主提问

“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第一步:确定“我要探究什么”,以问题为起点,引发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 决问题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设疑,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有兴趣的主动探索思考。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蕴含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与评价,要找准一个能激活学生探究的中心问题,找到一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以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明确探究的起点、任务与方向,为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我要怎样探究”引领学生设计实验,促进学生自主谋划

“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思考“我要怎样探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深入探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探究活动计划。“设计实验”是至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实验效果与实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才能使探究性实验得以成功实施,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周密性。

3、“我选什么探究”开展选择性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我选什么探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一堂课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有限的条件和时间里不可能一一研究解决,这时对选择探究问题,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先让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有条件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我发现了什么”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学生自主表达

“小班环境下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第四步:“我发现了什么”,探究实验后组织汇报交流,强化探究结果。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不仅是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要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发现传达给别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观念,训练技能。这个环节,教师组织指导得好,就能画龙点睛,会很出彩,很多课的高潮往往出现在这个时段。但也有些课由于很多原因,导致只有个别学生在汇报,没有全体同学的交流,或是流蜻蜓点水,草草收兵,流于形式,匆匆而过,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

5、怎么才能组织好交流环节呢?

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汇报交流习惯——“我要分享发现” 学生的素养、探究能力、研讨水平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 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每一个探究活动,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品质。我们经常见到,汇报交流时,课堂里嗡嗡作响,什么声音都听得见,唯独汇报同学的声音听不见。没有良好的习惯,汇报交流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甚至难以正常推进。

②、引导学生用多种表达形式进行汇报。如指导图片展示、操作演示、口头表达等方式把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向大家汇报;汇报不局限于汇报员,其他组员根据需要,应当协助、补充。

③、引导学生建立汇报交流常规。比如各组的汇报员要轮流担任,要积极主动地上台汇报,在汇报表达时声音要响亮,让大家都听得见、听得清,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数据作有说服力的解释,让大家明白信服。

④、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⑤、引导学生学会对话。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分享发现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六、“我收获了什么”最后总结性回顾,促进学生自主总结

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也应该有本节课的小结,课后的小结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再现,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记忆,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使得教学结构严谨、教学目的显而易见。教师如果在课后的小结之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课后的探究,想必效果更佳!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总结语适当地转换一下,如:

(1).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你自己的收获,个人独特的感受,跟我们学到了什么的问题有区别)

(3).这节课中,你比较佩服谁?(4).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有什么意见?(5).你希望,下节课我们学什么/怎样学?

最后希望“小班化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我的课堂我作主”,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性提问、自主性计划、自主性探究、自主性表达和自主性总结的良好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载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化教改学习资料(五)梧田二中小班化四步课堂教学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