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期报告
文章作者 :殷素花 发布时间:2013-9-29 14:44:06 阅读次数:687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中期报告
我校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 究,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一年 来,我校课题组以满腔的热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课题实验 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扎实地向前探索,在为学生终 生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 也得到相应提高,呈现课题的双赢局面。
一、积极展开大讨论活动,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我们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 需不需要”、“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课外阅读如何有 效操作”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的思想认 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提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 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 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 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 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 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 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 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 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 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 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 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 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切实利用便利的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增大学生阅读量。努力为本实施课题研究寻求社会支持。
四、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建立学生“班级图书角”——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的收获》。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学生习作苑林》。
六、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镇关工委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乔宝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曹琪等学生获得二等奖,冯嘉婧等学生获得三等奖。实验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叙事等在省市县评比活动,纷纷获奖或发表,朱明瑕、周树青、王强、许培成、陈维波、王慧红、沈春红等老师在县、镇优质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
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中卫市柔远中心小学:拓晓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更进一步得了解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清楚地看到开展语文课前预习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 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 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 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的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5、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充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相关书籍及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前预习的案例,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实验班,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文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研究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策略。
6、个案法。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教育。
7、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理论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钱梦 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
2.调查问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推进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勤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持之以恒,提高预习的效度。
第三阶段:经验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 月)
1、课题实验工作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老师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在研讨中对研究方案的不断改进。
2、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开设课题博客的在线研讨,充实实验老师的课题理论知识。
3、实行课题行动研究单的跟踪研究,达到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解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汇总。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通过书面汇报和课堂展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课题组织管理: 组
长:拓晓萍
实验教师:刘
静
汪
辉
林新燕
2、成员分工:
拓晓萍: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刘
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汪
辉:设计各种调查问卷、活动记录
林新燕: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给每人配备了电脑,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研究中我将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挖掘各种教学设施物力适用潜能,保障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进行。另外,我们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齐全,而且科研气氛浓厚,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教师能够重视,能够支持。在教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是能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二是能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课题研究机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版.[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第三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策略;体育素质
目前我国有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口号喊的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做的脚踏实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游戏活动教学策略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老鹰捉小鸡游戏是我在低年级体育课上经常进行的一个教学项目,将学生根据身高、体重等因素分成几个组内同质的活动小组,学生在相对平等的前提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班班通教学策略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已进入普通学校的各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这是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践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一堂课要重复很多次,既浪费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的这一缺陷,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在乒乓球的授课中,由于许多关键性动作迅速连贯,他们很难看得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个难点,通过慢放、反复播放,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集体因素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和社会性的养成,使学生在集体共同学习的环境中,互相帮助,积极思维,从而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组主要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采用同质分组是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个别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同质分组鼓励学生纵向比较,比出信心和希望。
异质分组是为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需要。异质分组鼓励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竞争中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在合作中增强了竞争的实力,使学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领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验集体组合的力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采用以上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善体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宽松、愉悦、充满欢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体育的乐趣,“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对象,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有效果。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地,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情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还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离不开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愤”的心情时,教师“启”,当学生进入“悱”的心情是,教师“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看到一张静态的挂图,然后让他们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但对于北方没见过江水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既然不能身临其境,理解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效果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听一段钱塘江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先学会听,让他们说一说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会想象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然后再放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学生能够耳闻目睹,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汹涌波涛,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教师”,上台领读,教同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
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天地,为学生开启一扇文学之门,使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叶圣陶《瀑布》这首诗时,瀑布的景象是雄伟壮丽的,但是,诗中所提及的瀑布的声音“叠叠、阵阵”;瀑布的景色“珍珠的屏、白银”,还有那“如烟、如雾、如尘”,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文字和图片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势和美姿。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图、文、声的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同时配上课文朗读录音,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学生领略瀑布的美。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了,语文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就会绽放异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是与教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不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能起到有的放矢的功效,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及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提问的原则。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四、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其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呈现出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有时,学生的拓展延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话剧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把文学作品改为话剧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在小组内进行故事复述,理解课文的文学性。从课堂的实效性来看,学生记得牢,巩固较好,理解深刻;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落实课堂的高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变革语文课堂,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必须进行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有效性课堂的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的规律,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构建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质上把握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语文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本课题研究以辩证的思想看问题,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的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构建生命课堂,走向对话的语文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㈠、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走向对话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新的评价标准。因此,还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论教。
㈡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深入地阐释语文课堂教学的现象,从而从实质上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摒弃表面上的模仿及形式主义。
2、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重新建构的思路与途径:开展研究;加强反思;注重培训。尤其是要从寻找问题出发,从总结经验出发,从教育理念出发,重视案例教学研究。
3、探索新课程小学语文两种课型: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4、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以学论教,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
①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解决教学观念滞后的认识问题。
②努力探索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开展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③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
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预期成果
本课题为期半年。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突破。具体步骤如下: 1、2011年9月10日—2011年9月15日,课题立项与启动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分任务落实理论研究与各项专题研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必要的理论,转变教学观念。2、2011年9月15日—2011年11月15日,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①、加强学习,建立课题学习研究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再次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实质,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②、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的积累资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等,开展案例研究。
③、学校将依据条件,重点研究识字写字和阅读两项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突破。第一年,重点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构建识字写字与阅读的教学模式。第二年重点探讨语文识字及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每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在区片进行研讨,并在校内教师间交流经验。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校的优质课评比和交流活动,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等,提高科研水平。
⑥、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不断吸收当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培训的过程。3、2011年11月15日—2011年12月15日,课题总结、验收、结题阶段。做好课题总结与材料归档工作,并接受专家组的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的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经验(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六、课题管理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