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姬玲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在三年“单元整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总结出”单元整组教学“的五种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中同类对比、主题升华、诵读训练、整组练说、课堂练笔等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设计相对单一的策略难以圆满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者又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寻求系统性教学策略。本研究在三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概括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五条策略。
一、同类对比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着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埃默等人的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成正比[3 ]67。本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题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明。
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我们认为适合于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语,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D Morrell ,Lawrence Flick ,Camille Wainwright.Reform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by Student Teachers[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04 ,104(5):199.[2 ]韦义平.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5.[3 ]徐彦萍.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第二篇: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学习与策略
何谓“单元整组教学”:
1.“单元整组教学”是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2.“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方式。3.“单元整组教学”不等同于“主题式教学”。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发展历程
“单元教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运动: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把教材分割成一课课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合作精神培养。20世纪初:“单元教学”传入我国。
所谓合理地组织课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和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教学单元。在单元教学中,有的精讲,有的略讲,有的留给学生自己阅读。
21世纪初: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华中师大附小: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
河北廊坊教研室: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单元总结课
杭州富阳市永兴实验学校:单元导读——聚点探究——整体提升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交际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单元检测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等基础上,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
1.以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
我国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以课文为主体的语文教材。
一般的语文教学以“篇”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很少考虑课文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获知识往往是零散的。
单元整组教学倡导的是以“组”为基本的教学单位,综合考虑一组教材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便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2.有效整合单元中的教学资源
现行的一组语文教材中,不仅有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还有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教学资源。
一般的语文教学是按照教材的编排,依次开展各项内容的教学,按部就班地使用语文教材。
单元整组教学倡导的是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和组合单元中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整组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以专题组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般的语文教学是以“篇”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语文能力的单项训练。
单元整组教学倡导的是以“组”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价值
单元整组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开辟
了新的途径,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1.符合人们整体性认识事物的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认知主体知觉活动,重新建构成的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强调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认识观,有利于学生掌握一组教材的整体结构,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2.发挥以专题组单元的教材功能
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文,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部分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强调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即先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再深入学习,最后总结提升。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组单元的编写方式,为开展单元整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实现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理想
1978年,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较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用总课时的30%的时间教学生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否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有效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教材教学时间,引进课外学习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1.细读整组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细读整组教材,强化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都应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而展开。
2.整合教材资源,适当引进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上好三类课型,整体推进单元教学
(1)单元导读课
了解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
(2)主题学习课
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体会思想情感
(3)回顾拓展课
交流学习所得,总结学习规律,适当拓展延伸
那我们该怎么做?
(1)
用好单元导语,上好单元导读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每组教材之前都有导语,不仅提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到了高年级还揭示学习的目标,提示学习的方法。单元导语是一组教材教学的航标。
单元导读课的注意事项:
(1)单元导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浏览整组教材,为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做好规划,整体把握到单元教学内容。
(2)单元导读课的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长也可短。时间短,看不完整组教材怎么办?让学生选读,激发阅读期待;时间短,四十分钟的语文课怎么安排?导读后可以进入课文初读感知,也可以和上一个单元的回顾拓展结合„„
(2)用好单元课文,上好主题学习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既安排精读课文,又安排略读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要寻找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从语言文字学习、语文能力发展、人文精神提升等角度提炼学习主题,分层推进学习过程。
主题学习课的注意事项
(1)课文的教学要在单元导读课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提升点展开教学,不能零起点。要经常思考以“篇”为单位的课文教学和以“组”为单位的课文教学的区别。
(2)一组教材是个整体,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整体,不能因为强调单元整组教学,而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3)用好交流平台,上好回顾拓展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安排了“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栏目,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发现语文规律。回顾拓展课的注意事项
(1)一组教材学习之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回顾拓展课尽量要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总结提升。
(2)回顾拓展课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讲评、单元检测等内容展开。
第三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第四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实践依据·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我校主要参加者中有1名教师被确认为县级骨干教师,多名被评县级模范班主任。参研人员,均为青年教师,具体主要参加者由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任课题组组长,专业一线教师参加,年龄轻(最小30岁,最大32岁),事业有成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主持人曾承担县级科研课题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项,通过了中央教科所的认定。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硬件上:学校办公电脑、远程教育能为开题开展提供网络研究的平台。
软件上:学校教育类刊物《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育时报》等能充分满足研究学习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配备了业务骨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课题组对参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时间:2011年04月————2012年 4月止
学校将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努力创造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同时加强对本课题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协调好校内外各方面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努力创造有利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达成的目标:
1、主要目标: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有关识字要求及当前识字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识字教学的策略。运用识字策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逐步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2、相关目标: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优化环境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和人文环境;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研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识字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识字教学的策略。
3、实践问题:识字教学改革是一个新起点,如何在这个起点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内容:
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识字教学的策略、识字课的开展、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等,内容涉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着重在研究已有经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积极尝试、归纳和丰富已有的做法,力争本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传统识字与改革创新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识字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研究人员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教师科研意识。
六、研究操作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在研究形式上,积极探索“网络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而且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及时交流研究动态,沟通信息,并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调查数据的分析,让每一位课题研究者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同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并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效的探索,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具有特色的个案,最终通过案例、论文集、课堂展示、学生活动、经验分享等形式加以推广,逐步形成识字教学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
七、研究成果:(具体见相关论文)1.认真学习课标,明确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2.摸索出了识字教学的相关策略。3.理清了识字教学的突出问题与突破办法。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校内不设对比班,不进行对比实验,但要进行前测并进行常模对照,不进行新旧识字方法的对比,只研究不同方法的功能特性并恰当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子课题设置
(二)步骤:
课题组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上。我们要求每一个课题研究者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目标,制订好研究计划,学期中通过实验课、论文等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抓理论学习,重视资料收集整理。深厚的理论支撑是课题研究深入实施、并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
我们要求每学期每位组员精读一本相关的理论专著,组织学习《小学语文》、《小学教学》等专业期刊上相关课题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发现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及时推荐给课题组,重点内容做到人手一份。坚持以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做好摘录,人人一个资料袋收集相关材料。同时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精神。这样从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上做好准备,切实做到学习和实践和谐统一。期末进行学习札记检查活动。
采用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一年来先后邀请了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或听课评课,实验教师多次走出去参加各级学习研讨活动。
课题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不仅增强了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还开拓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水平,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促进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组织开展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1、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我们积极在课题组开展“六个一”活动:(1)一学期制订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每半月一次教科研例会,要认真准备,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3)围绕研究专题一学期上一次实验课。第一步,写好说课稿,在课题组内交流,根据大家的建议自我完善教案;第二步,课前上交有关教案,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便于听课老师及时评价,仔细琢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以便于进行针对性研究;第三步,实验教师课后及时自我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精心准备,对实验课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尤其要紧扣实验课题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4)期末一人一篇课题阶段性小结或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5)每年要对本学科工作、本课题提出一点带有创新性的改进和指导意见;(6)每年争取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得奖。
2、课题组负责人每月至少集中一次,进行学习、交流。组织好本课题的学习、研究活动,准备好各种学习资料,认真完成教研手册,注意收集并分类整理第一手资料。每次活动都要积累较详实的活动资料,期末写好总结,以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3、参加实验的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探索培养学生识字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在科学的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同时,精心辅导学生,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识字方法的能力。
九、反思与展望
反思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尽管告一段落,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笔者认为仍然是阶段性的。一方面,识字教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还需要我们在识字教学科研改革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相信在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领导和专家的关怀和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五篇: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初探
摘 要:通过单元整合教学,注重“整合优化”,系统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学习,获取并整理信息,形成系?y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单元整组;整合教学;策略探究
整合教学通过教师在一定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共同阅读有关联性的多篇文章,是基于文本学习的一种阅读材料的形态。整合教学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织模式,又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整合教材,拓展课外,立足于教材又与生活链接。其目的不仅是为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更注重学生在多篇多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建构。
如何增加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强化阅读的主体,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多,更快,更乐,更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整合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单元整合教学注重“整合优化”,是按一定主题,系统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学习,获取并整理信息,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整合教学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语文教师面对一篇文章的可教点很多,很复杂,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单元整合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材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局面。当我们以整合教学的取向俯瞰单元中的一篇篇教材时,一个个教学训练点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出来。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心中会更加清晰,精选的教学内容会更加合理。
2.整合教学有利于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富有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合教学着眼于学科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
3.整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课程整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喜悦,这源自于老师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
因此,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整合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探究,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打下理论基础。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探究
立足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感受最精妙的语言,以求达到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
策略一:话题型单元的整合
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以“童年?成长”为话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和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深入解读整组教材后,我对文本内容进行如下整合教学:
1.第一组教材《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感悟写法。重点研读精读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祖父的园子》,在简单交流中领悟作者通过对“祖父园子”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对比两篇课文写法上的异同,迁移学法。
2.第二组教材《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运用写法。重点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运用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牧童》《舟过安仁》,领略“牧童”“渔童”“顽童”的生活情趣。学生自学《儿童诗两首》,比较现代诗与古诗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点,尝试儿童诗创作《我想》或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来仿写。其中,在比较现代诗与古诗不同时有一个环节:感兴趣的学生尝试把现代诗《儿童诗两首》改写成古诗,结果学生兴趣很浓,个个摩肩擦掌,改出了好多“古诗”,这就是整合教学带来的灵动课堂。
3.第三组教材《童年的发现》“交流平台”,抒写“我的童年”。以“发现”为切入口学习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为习作《童年趣事》做准备。在整合教学中学生有了一些美词妙句的积累,有了表达方法的积淀,有了饱满的情感欲望,抒写“童年趣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策略二:主题型单元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语文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串联起《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从上面表格,我们发现单元内容上,要求我们整体把握编者意图:从诗人、领袖、普通父亲等多重身份认识毛泽东,全面了解毛泽东。文体特色上,确定阅读训练点:感悟诗歌的凝练,报道文体的真实,记叙文体的朴实。言语形式上,甄选能力习得点:有序描写场面;选取生活琐事,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品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开展教学。
策略三:单一文体单元的整合
四上第三单元四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都是童话故事,细读了课文,我发现这四篇课文的共性特点十分明显。首先,四篇童话的形象都很单纯。其次,四篇童话的情节都比较曲折。第三个共同点是这四篇童话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最后,想象丰富是所有童话的最根本的特点,就相当于金字塔的底部。
四篇童话的共性特点多,所以非常便利把四篇课文组合在一起整体教学,可以一篇童话精读为主,带出其他三篇,让学生综合童话的写法特点,学习写童话。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的有效应用,必然会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突破。因此,教师要给予单元整组教学充分的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