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道德意识的形成首先是要激发学生产生道德的需要。只有学生有了道德需要这一内驱力后,才能积极汲取道德知识,才能时时事事、一言一行都合乎道德规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理想的推动
理想,是学生在幼小心灵中对自己未来的展望,或是对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期许。它是学生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最初设计,是一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且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和具有持久性的需要。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这种需要,引导学生这一需要,使之成为指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目标。每到学期之初,我就举行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中畅谈自己的理想,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将如何去一步步实现。不管是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目标,学生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在高谈自己理想之余,我不忘提醒学生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不忘理想,以理想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为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
二、榜样的激励
理想为学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前进的道路漫漫,路途上的困难重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限制,往 1
往会遇难而退。此时,榜样的作用就可以凸现出来。榜样,是给予学生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看到自己理想的具体样板。这无疑给他们一注强心剂。榜样的力量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一生,使他们仿效先进人物,战胜困难,实现自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里不乏有优秀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人物与学生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严重缺乏现实感,所以,这些榜样在感染力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常常精心为学生挑选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受学生欢迎的榜样,如,我国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刘翔、姚明等的事例。还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亚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并把运动员们的行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行为相联系,在无形中树立起了榜样,从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指南。
三、舆论的扬抑
正确的舆论可以促使学生审视自身的行为,端正自身的态度,改正自身的缺点以达到自省的目的。道德的内化往往是个反复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个不自觉的过程。舆论正好可以让学生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或是结束某些行为时有一个对错判断和价值取向。所以在一个集体里,形成正确的舆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以整体的力量来影响指导矫正个体的思想行为,让学生之间互相参照,互相督促,互相牵制。如,在教学《同情帮助残疾人》的课后,我观察到学生还深深沉浸在课文情境,于是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残疾人?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发乎于情,现乎于行,由此在班上形成了一股尊重帮助残疾人的风气。
四、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道德理想的形成都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使学生奠定正确的、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辨别的能力,才能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的行为日臻完善。如,在学校的集会中,在操场上集合的过程中,每个集体成员的表现;在公益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态度;在对待环境的不同概念等等。通过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评判,让学生感悟到自身道德取向的正确与否,自觉去坚定自己的道德理想或是纠正观念上错误。
五、奖惩的强化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从善如流,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奖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积极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是合乎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实物的奖励更有推动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鼓励。
2、惩罚。对于这方面,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切忌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刺激。惩罚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适情来进行。如,学生在吃饭时乱扔饭菜,我当场指出其行为的错误,他并不在意,于是,我要求该生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和种植粮食过程的资料。一周之后,他主动上交了检讨书。这样的不露痕迹的惩戒,不仅让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惩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要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
总之,道德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以学生道德内化为基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这些文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内化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第二篇:学生行为规范
学生行为规范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守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遵纪守法、勤奋学习
1、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安定,勇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2、遵守校规、校纪,服从管理,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3、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5、上课不准听MP3、玩手机,不得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6、勤学苦练基本功,努力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第二条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7、尊重师长,见面主动问好,接受其教诲和指导。
8、诚实守信,热忱待人。
9、团结同学,互助、互谅、互让。
10、爱校、爱班、维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三条 规范实习、钻研技能
11、热爱所学专业,苦练专业技能。
12、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3、尊敬师傅,虚心请教,努力完成实习任务。
14、爱护实习场所的物品,注重锻炼品格意志。
15、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条 遵守公德、勤俭节约
16、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
17、生活简朴,不奢侈浪费;节约水、电、粮食,不追求物质享受。
18、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
19、尊重父母,经常向父母汇报生活、学习、思想情况。
第五条 自尊自爱、举止文明
20、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
21、坐、立、行走、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22、举止文明、礼貌、态度和蔼、谈吐文雅。
23、不吸烟、不喝酒、不早恋,不迷恋网吧。
24、不赌博、不打架斗殴,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传看黄色书刊、视频。
第六条 着装整洁、仪表端庄
25、学生在校一律统一着装。在教学楼和实训场所等公共场所不准穿背心、短裤、拖鞋。
26、学生不准烫发、染发;不准戴手饰和饰物,严禁描画浓妆。
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只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纪律,优良的作风,是同学们健康成长,学校可持继发展的有力保障。同学们在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铸就积极向上的人格,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第三篇:学生行为规范
柳州市汽车运输技工学校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优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我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特制定本行为规范。
1、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应在预备铃响前到教室,按座位表入坐。若遇到不可抗力客观原因而迟到者,报到后经老师许可后方可进入,不得影响课堂正常秩序。
3、不得旷课,因病因事不能正常出勤者应履行有关请假手续。
4、认真对待教师课堂考勤,答到时应举手示意,声音响亮,不得替他人答到。
5、上课铃响或老师喊“上课”时,教室肃静,禁止说话,班干喊“起立”,配合老师互问好。
6、不扰乱课堂秩序,不从事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事宜,如看(玩)教材以外的书籍、吃东西,交头接耳等,上课应将手机设为关闭状态,不得接、打电话。
7、专心听讲,勤记笔记,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8、认真参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回答问题应起立,声音宏亮。
9、尊重老师,学生要求发言应主动示意老师,获准后可发言。
第四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本人在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除狠抓教学工作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视,现将本人抓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德育工作内容。
1.1996年9月~1997年7月,我带的班级处于初三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具体做法是。①端正对人生的认识态度;②学会科学观察和处理问题;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④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方法是利用周会课寻找一些典型话题进行大讨论,以此活跃思想、端正思想。
2.1997年9月~1998年7月,这是新的一届初一阶段,我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读书的目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做法是:①培养学生关心、热爱集体;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的关系;③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④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热爱班集体;⑤
生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行为。工作方法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体罚不强求。
3.1998年9月~1999年7月,我班学生处于初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在此期间我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做法是:①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②增强学生的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③激励向英雄人物学习;④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⑤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方法是利用周会课对学生集中教育;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自我教育;协同政治、历史科目的老师强化教育。
4.1999年9月~2000年7月,我带的班级又到了初三阶段,除按过去的方法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育外,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典型事迹。
上面是我任职期间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际工作中,这几个阶段的内容是互相穿插,彼此渗透,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一个人要做到对社会有用,良好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这对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在工作中发现到不少老师只重视学生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即为所谓的“差生”。我认为,这种思想非常有害,其直接的弊端是极易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为“无才无德”、“有才无德”的两类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差生”。这样的差生走向社会,怎能让社会欢迎。人为的把学生依单一标准划分为好、中、差是不可取的,这也将导致那些“中、差”学生自卑、厌学、逆反、直至寻故闹事,故意违纪违规;也会使那些“好”生养成自负、自私、脆弱等毛病。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转差,是在各科任老师利用自身学科的特点,并协同一切积极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借此推动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两种准备,学习一些“榜
第五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感悟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感悟
偶尔想起赖宁,眼前就会出现儿时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关于赖宁的电影时的场景。那时还小,具体故事情节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依稀记得是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中学生为了保护国家森林而牺牲的故事,大家看的很热闹。
今天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常为学生而犯愁,为他们的将来担忧。下午在校图书馆翻到一本大概是90年出版的《英雄少年赖宁》一书,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主编的。它的出现,又让我重新的,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位儿时年代的英雄人物。看了他的事迹,联想起那个年代的孩子,我感慨万分。对照现在的学生,深感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何其的重要,现就赖宁身上的诸多品德与当今的学生做个比较与评价。
一、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赖宁是从小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而对赖宁的思想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典型。赖宁的理想是象李四光那样,做一名地质学家,为国家寻宝。但是他那时体质很差,于是便坚持每天早上进行晨练,并利用节假日做些登山的运动,以便为将来的为国家寻宝打基础。他的理想,就是为国家,为人民,多么单纯的一段话,同样他也为这个理想去做了。这不是他爱国爱民的一种集中体现吗?这一点正说明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个根本,那就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带领他走上一个正确的、光明的路——那就是心里要有份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把父母和老师与天地同样看待。赖宁在家中是个好孩子,每次吃饭都往父母碗里夹菜,每次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奶奶,说明他在家里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爱戴老人,尊敬父母,无不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对老师也同样的爱戴,和尊敬。无论在什么地方碰见老师都是很有礼貌的招呼、问好,节、假日总要到任课老师家里看看。听说老师病了,还会主动组织同学去老师家里看望。诸多细节,无不表现了赖宁的思想品格。
现如今的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在学校也会耍起娇蛮来,班级分配的劳动任务都是爷爷奶奶帮着干,书包都是老人帮着拿,自己却飞也似的往家里奔,早就忘了身后还有一个老太龙钟的奶奶跟在后面呢!
三、诚实、知错能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试问,谁不会犯错,但是对待错误的方法不同,也反映这个人的思想不同。知错者能改,说明这个人诚实,以后为人正直;明知道做错了事却不把他放在行上,久而久之,他会发现不到自己,从而走上了不归路都不得而知。
赖宁是个诚实的孩子,这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无论他在哪里做错了事,回家都要讲给父母听。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用小刀在课桌的抽屉板上刻了一个龙头,老师看见批评了他。放学回家主动讲给妈妈听。他的妈妈不是把这事不当回事,而是也教育了他,指出他的错误。小赖宁也知道了错误,主动把课桌补好。试想:如果当时他的母亲并不是教育他去承认错误,而是说“没事,小事一桩”之类的话,这对于一个处于领悟新事物新知识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影响。同样,家庭教育也一个无其重要的关键场所。
四、生活俭朴、关心他人
赖宁在生活上养成了俭朴的习惯,很少上街买零食吃。父母给的零花钱自己都积攒起来。平时,总喜欢穿旧衣服,别人拿他打趣,说象个农民的孩子。他总是回答:“穿旧衣服,爬山方便”。一句很俏皮的话反映了他的幽默,同时也是一个很俭朴的孩子。再与现在的孩子比,互相攀比,比谁的衣服是名牌,比谁先用手机,在食堂吃饭,觉得菜不和口味,就不吃,宁可挨饿,或花钱去买零食吃,一点艰苦朴素的精神都没有了。他们不知道,现如今的生活是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得之不易啊,而我们却忘了我们的前人了。
赖宁牺牲后,他的同学周伟、王海以及他的同学都对他非常的思念。在他牺牲后,保留他的墙报刊头,他的座位,把他的的作业本放在他的抽屉里,仿佛赖宁还在我们身边似的。并且写了《空空的座位》、《不灭的火炬》等怀念他的文章和诗歌。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友情,那种爱叫友爱,是赖宁平时对待同学所换来的友爱。
综观我们的英雄少年,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和对生活的热爱。赖宁是全色彩的,他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他走的是全面发展的道路。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无不体现他的身上。可见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
笔者综合分析,现在的教育在某些地区说起来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但骨子里却是重知识。要知道我们是育人的教育,不光是教知识,更应该教做人。我们想想,现在的孩子现在在学校里的一天里是何其的辛苦,从早到晚,都是为学习而学习,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没有象赖宁可以出去爬山的时间,没有童年人该拥有的幸福时光。
综上所述,及对现在学生的分析,我也试想了一些关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方案,望能参考一二。
1、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影片,教师声情并貌的阐述,结束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
2、组织学生出校进行植树、学雷锋、春游等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的美丽情操。
3、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组织家长学校,让家长配调学校进行品德教育工作。
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我们是育人的园丁,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有不到之处,还望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