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宽容与原则对话的沉思
关于“宽容与原则”对话的沉思
在中华明族历史长河里,宽容作为一种美德被世人广泛传送.“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之所以被人们广泛流传,就是因为鲍叔牙以宽容的气度和全局的眼光,力荐曾与齐桓公为敌的管仲为相,在管鲍二人的全力协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相。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搞”内耗“,宽容廉颇。因而“将相和“的故事,至今还能打动读者的心。
由此可见,宽容能使人博大恢宏,心胸豁达,广识精诚,胸襟开阔,而偏狭,气短,浮躁,窄知,粗伪都是缺乏宽容胸怀的表现。但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也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不得罪人,当老好人“的那种事故,圆滑,纵容的处世哲学,为人之道。”宽容“一旦丧失了原则性,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是非不清,黑白颠倒,好坏不分,忠奸不辩的现象,其结果不是”与己无关“,而是攸关国家前途和个人安危。秦二世胡亥宽容宦官赵高”指鹿为马“,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唐明皇李隆基纵容奸相李林莆,杨国忠,最后酿成”安史之乱“,从此大唐王朝由盛世转向衰弊,”一曲长恨歌“,向后人倾诉着不尽的怨恨。这些无疑是给当“老好人”的好好先生们的深刻警示,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大家熟悉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充分显示了宽容的原则性,马谡虽是诸葛亮的一名爱将,但违反军法,使他无法宽容,仍然挥泪斩了爱将,这使得军令更加严明;朱元璋对三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欧阳伦,触犯《茶法》,贩卖私茶,强取豪夺,谋取暴利的贪赃枉法行
为坚决不容,坚持”法立令行而在于严“的原则,被朱元璋赐死,虽然他失去了一位“驸马”,但却保障了法令的威严,赢得了人心。由宽容与原则对话引发的思考,使我想到现在有些同志,当一提到”宽容“也和那位年轻人一样总是认为“不得罪人,当老好人“就是”宽容“或曰“有肚量”,由于这种对宽容的错位认识和偏狭理解,常常表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在工作上不敢抓,不敢管,对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不敢问责,不敢从严追究,就安全生产而言,为什么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严不起来,细不下去,管不到位,深究其因,归根到底还是“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所致,比如对“三惯行为”熟视无睹,对“三违”现象不敢严查严究,甚至还出现纵容”三违“行为的现象。试问安全这个“天字号”工程都不能装在心上,对保护职工生命表现出如此冷漠,这能说我们的胸怀开阔么?能说是一种”宽容“的美德么?!
其实,在安全管理上,敢于严字当头,敢于严加管理,敢于严厉问责,这些和宽容一样,确实需要一种开阔的胸襟和敢于负责的精神,对“三违”不能容,对各类安全事故不能容,尤其是对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失误也坚决”不宽容“,这更需要一种境界和胆魄。如果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做到层层严管,敢抓敢管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会有坚实的保障,职工生命就能得到关爱和保护,这不是最大的善行,最大的美德,最大的宽容么?
安全生产是大善之举,严管是大爱之心,让我们在严细实的管理中共同献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吧!
综采二队电工班姬鹏飞
第二篇:与自己对话——读《沉思录》有感
与自己对话
——读《沉思录》有感
想来假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读了《沉思录》和《基督山伯爵》这两本书,只是《基督山伯爵》吸引我的是曲折有趣的故事,而《沉思录》带给我的则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指引。
那些做了错事的人们的的本性是与我相似的,我们拥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拥有同样的理智和神性,我绝对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伤害,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将恶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会迁怒或憎恨他们。
——摘自卷二
如上段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老祖宗们只以短短六个字就概括出这样一个深奥的哲理。我们生来就需要彼此协作,好比手足、上下齿以及眼睑之于眼睛。所以如果人们相互反对便是违反人类的本性,就是自找麻烦、自我排斥。
我不禁想起荀子有云,人性本恶,即人的本性没有礼义,人必须勤奋地学习礼义来培养善德。就好像对于我而言,如果失去老师和父母的管束,我一定不会做到现在这么好的。同样的,一旦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多少人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啊。
也有人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的,可以发展成善德(比如仁义礼智)的苗子,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则跟禽兽没有什么差别。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发扬人性中的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
你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你的存在只不过是其中一段逝去的宇宙的道理:你的时间很有限,倘若你不及时驱散你心中的阴云,那么你的心必将很快枯萎,你也将随之死亡而且永远无法再重生。
——摘自卷二
作为一个理科生理解这句话并不困难,宇宙是由物质和时间构成的,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逝去的宇宙而已,所以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我又有什么好骄傲和炫耀的呢?我感到生命是这样的脆弱,韶华易逝啊,我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放下心中的悲伤,重拾希望和信心,不管前方的路多么曲折荆棘,我都要到达心中的那个灯塔。
我想起了那个苹果的故事,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苹果本身,而是一段失去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苹果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是光反射到苹果再到眼睛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道理曾一度使我陷入迷惘中,现在我却忽然豁然开朗了„„
然后是我对“死亡后永远无法再重生”的思考,我从小接受的是无神主义唯物主义的教育,现在却怀疑我所学习的所谓的真理,我真的怀疑人死后是否像小说里所写的一样喝一碗孟婆汤走过一座断魂桥,再将前世今生一并忘掉就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生命,但是你还是你。我想也许是我对生命充满了留恋,我不愿意相信人死后只会变为一抔黄土。
倘若在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你都能将它视为生命中最后一件事,摈弃对理性命令的淡漠态度和强烈的憎恶之情,摒弃所有虚伪、自爱以及他给你的那一份不满情绪,那么你就会获得解脱。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拥有很少的东西时也可以宁静地生活,就像神的生活方式一样。因为神灵从不会向关注这些事情的人索要更多的东西。
——摘自卷二
以前也听说过,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的生活态度着实可敬可嘉,却实在没能想到在这样的态度下“摈弃对理性命令的淡漠态度和强烈的憎恶之情,摒弃所有虚伪、自爱以及他给你的那一份不满情绪。”
就像我在学期工作总结里写的那样,能认识到不如能做到,最重要的是实践。生活中不务正业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竭,因为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没有目的的,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也没有目标作指引。
——摘自卷二
如果人活着没有目标,即使他再忙,也徒有虚忙,所以说每天想想自己的理想和小目标,这样的话,不管前路有多漫长,方向也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何在须臾之间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想到了在SEA里的两次荣誉堂成员分享会,刘晓凯就说过,每天都要用一些时间去思考,你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你是谁,你要怎样才能到达你要去的地方„„
总的来说《沉思录》是一本引导人积极进取的书,温家宝就将这本书放到床头读了不下一百遍,它在某些方面确实发人深省。最后还是那句话,实践才是硬道理。
第三篇:与自己对话
书籍简介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首度公开私人档案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作序
★走进一个伟大而真实的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
纳尔逊·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在曼德拉的一生中,他用纸和笔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小事件、艰难险阻以及诸多成就。现在,他将这些私人档案公之于世,让我们有这次前所未有的机会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曼德拉最黑暗的27年牢狱生活的信件,到《漫漫自由路》未出版的书稿,这本书将带我们走入一个公众人物的私人世界。这里有他在会议中的纪要,甚至涂鸦,有他在罗本岛的牢房中记录在台历上的踟蹰的梦境;也有他在20年代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时那段逃亡岁月的日记,还有他与朋友近70个小时的对话录音。这一页页文字中的曼德拉不再是偶像,也不是圣人,而是普通如你我……
从他第一次萌动政治理想,到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曼德拉在《与自己对话》一书中坦诚面对人生。阅读本书亦是一次与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曼德拉相处的机会,一次聆听他的心声的机会。
第四篇:与生命对话
与生命对话
——珍惜拥有的一切!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下午好!
当我第一次看到演讲题目《与生命对话》时,感觉心情特别沉重。因为与生命对话,立意太高,我踮起脚跟似乎有些够不着;意味太深,我通过字面似乎读不透它深邃的含义。但同时又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大海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曾深深感动过我、触动过我、激励过我!
相信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留恋着我们童年时光,那时的我们是真正的为自己活着,我们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开心与不开心”,从不为自己家里的柴米油盐所困,因为在那时的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情。除了对生命的来源感兴趣外,估计很少有人能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含义了。
长大之后,有一件事情让我对生命有了第一次感悟:一位大学的同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久便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他是一位孝子,因为他的父母在四十多岁时才有了他这个宝贝儿子。国庆节一放假他就回老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了个开心的假日。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返回的途中,在去火车站的路上,这位同学发生意外交通事故而死亡……当我听到此消息时,一下子惊呆了,我不敢相信刚刚走入社会的他突然就远离人世,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消失在我们的世界中!因为我们正当年华,我们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对未来的计划需要我们去执行,有很多的蓝图等待我们去描绘,可是一切因为生命的终止而永久地停留在那一刻。我不禁感叹:人的能力、聪明才智可以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把飞船送到月球,嫦娥奔月不再是梦寐难求。可是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我们人类又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无助!我虽体会不到生命消失会是何种情形,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也就是从那件事起,我从真正的意义上开始渴望生存、学习珍惜生命,感觉活着真好!痛苦算得上什么?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只要活着就好。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会抚平心中的伤痕,时间还会把那些幸福的、痛苦的记忆冲刷得一干二净。没错,人的确很能遗忘!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日子一天天的流逝,我们依旧会抱怨生活中那些不开心的事,依旧会为烦恼所扰,却很少能想到抽出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找一把椅子以一种舒适的姿势坐下来,静心地与自我、与生命进行一次对话,通过这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话来反思人生,来拂去心中久积的灰尘,让阳光照亮心底,让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让热血沸腾起来,让我们去激发、去珍惜生命、去珍惜拥有的一切,包括曾经历过的喜和悲。而正因为我们的健忘,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反醒、自我提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在他看来,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不是所有的人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另外一种信仰或者价值观。在5.12的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那一刻,弃学生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而后又自称“只有为了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的,”,因此被网友称为 “范跑跑”。而在同样的地震中,另外一位老师却做出了与范跑跑截然相反的举止,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范跑跑被许多人唾弃为“最无耻的老师”,而谭千秋老师被评为地震中最感人的教导主任。为什么同样作为老师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会有不同的反映呢?那就是因为人的思维中所追求的价值观不同。人是很自私的,作为老师的范跑跑也不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反对范跑跑的做法,但是他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还是一名教师、要承担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受着道德、法律的约束,如果我们不能以身作责,道德、法规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那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就会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高尚品质的人,忠于职守的人、乐于奉献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来引导更多的人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作为**银行的一名员工,无论她处在发展初期、发展中期或者发展的辉煌时期,我都会以**银行为荣。**的文化深深的感染着我,这是何等宽广的胸襟。我不会因为她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还未完善而抱怨她,而会从自我做起,严格的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承诺,对**银行的承诺、对生命的承诺,因为**银行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样我也不会因为**银行的辉煌业绩而骄傲自大,因为山外有山,一味的沉醉于自我的成功中,我们就看不到远处那更美丽的风景,也就缺乏了前进的动力。
除了是**银行的一名员工外,我们还是一位母亲、父亲、女儿、儿子、兄、弟、姐、妹等等,是社会链条中关键的一环,我们肩负着不同的责任,那么就用心演好每一个角色吧,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社会就是由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来支撑起来的,社会也因平平凡凡的我们而多姿多彩。
在即将止笔之时,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如甘泉般滋润了我的心田;同时又有一种荡气回肠的豪壮,让我充满了力量,或许这就是与生命对话后产生的奇迹吧!
谢谢大家的倾听!
第五篇:与信仰对话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直属团总支、学生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我院决定开展 “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的团日活动。
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样坚信的事物,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最信任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是集体或个体的精神之魂,缺乏信仰的集体或个体就像一张置身于漫天的繁星夜空下的面孔,看繁星点点银河皎皎而迷乱头脑。信仰一旦缺席,生命即会陷入泥潭。因此与信仰对话,是生命个体或集体之所需。信仰,开启一扇心灵与智慧之门。
那么,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来说,信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灌输神圣信念,庄严人类生活
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感情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展现。信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标志着人类精神意识的相对稳定和理性。
2、提供终极关怀,温暖人类心灵。
以某种信仰作为心灵的支撑,人的心理才有永久的平衡感、安全感、归宿感,人的行为才能坚定踏实,人生才能体验出意义和价值。信仰不给人以可靠的知识,却能给人的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追求提供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最深层,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
3、肯定奋斗意义,鼓舞人类创造
人们有了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激发起主体实践活动的巨大热情、强化主体的意志、坚定主体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主体的潜能,实现主体的价值。
4、变换人生得失,顺导人类生活
人的心灵在信仰中是安宁的。信仰者以信仰评判世界。信仰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有所寄托、有所依归、有所期望。信仰者使信仰深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闪耀着其光彩。世俗诱惑、世俗得失在信仰者眼中的份量很轻,它们与信仰相比轻如草芥。因此信仰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心理的平衡。信仰是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温暖、爱、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信仰的调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实施社会主导价值教育,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