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违反纪律时,不要动不动请家长(最终版)
学生违反纪律时,不要动不动请家长
史纪鑫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744517)
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配合。曾几何时,当学生犯了错时,老师会生气地说:“明天让你的家长到校来”,没有商量的余地。第二天,家长无论有多么忙的工作,都要急急忙忙地赶来,以免错过对学生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无奈,家长的烦恼,教师的理直气壮,看起来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没有人去想这种做法的对错。
记得那是工作的第一年,我对工作充满热情,信心百倍的想当一名优秀教师。我作为班主任与同学们相处的很好。可是有一天,一位男生生气的说:“什么事都和家长说,就知道给家长打小报告。”听了这些我很震惊,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需要家长来解决呢?老师应该干什么?请家长是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可以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从长远考虑,动不动请家长,又会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请了家长,失去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要为学生留出自我教育的空间,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却总要放弃这样的机会呢?一些小磨擦在同学之间经常发生,通过老师引导,他们能从这些事中受到教训,受到教育,学会与人相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请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阶段正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形成的时期,他们渴望被尊重和信任。当我们请家长的时候,学生一定是难受和无奈的,他们不愿意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而牵连家长,更不想事事要家长来解决。当家长被请来时,学生出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不得已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从根本上真正地认识错误而加以改正。他们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会从心里对家长和
老师产生抵触,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再次,请了家长,老师失去了家长所赋予的信任。现在家长都很忙,他们把学生交给了学校,对学校和老师是信任的。经常性地被“邀请”,他们不得不放下手中工作来学校,这样他们会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学校失去信任。此刻,家长为孩子的行为感到气恼,为老师的“邀请”感到无奈。
最后,请家长,反而加深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因为家长形形色色,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用正当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本身对孩子就不负责任,听之任之,找也白找。有的家长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请一次家长就相当对孩子进行一次身心伤害,还是不请为好。另外,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动不动就请家长,让家长对老师、对学校也会产生反感。
后来经过调查,绝大数学生不愿意老师请家长,他们认为请家长就是告状,就是老师找一个同盟者来收拾他们,因此,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对以后的教育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现在不少独子女存在“三弱”现象: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软弱,更应慎重对待和家长的联系中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于是,我决定改变做法,不再让学生动不动请家长。
我在后来工作中向学生承诺:不会轻易请家长。即便请,也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理解、认可,并让他们了解我要和家长交谈的内容。这种做法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我感受到学生的轻松和欣喜,后来得知,这一做法也受到了家长的欢迎。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用爱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让学生信任你,是的决问题的如办法,请家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发表于山西省一级期刊《新课程》2007年11期,刊号:CN14-1324/G4)
第二篇:不要动不动就拿方案
不要动不动就拿方案
不要动不动就拿方案,呵呵,这是我现在的总结,以前,谈一个客户,都自己主动提出来,“王总,我回去给您做份详细的方案过来”,当天回办公室,熬夜到晨两点,查了大量的资料,用了同行分析,SWOT分析,打印厚厚的一份,第二天直奔老板办公室,期待他能非常惊喜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没想到,那家伙才翻了几页,就放下了。“我再考虑考虑”,老板悠悠的说了这么一句,差点把我气得喷血!“这不自己找事嘛,谁让自己多事,下次再不主动提方案的事了,自作多情”,我一边想,一边收拾东西。经过几年了摸索,得出了几点结论,分享给大家,呵呵,有条件的啊!看完后必尽给我回!那样,我才有兴趣写下去!
理性说服:
客户如果有时间,也有能力和精力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应该用理性说服,就要列数据、用词也要恰当、逻辑要清晰,最好还要目录,更主要的还要注意细节。不要讲大道理,这东西我就不多说了,相信每个公司都有现成的这完意,通常客户的文化水平也是比较高。
情感说服:
客户如果没有时间,也没能力和精力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应该用情感说服,呵呵,什么叫情感说服呢?就是造梦,讲一些大道理,“王总,您今天跟我们合作,只需要招聘一个外贸人员,一台电脑,就能把外贸操作起来,你看你们隔壁的李总,跟你们单位都是差不多的,一年前开的还是桑塔纳,现在人家开的是宝马7系,他能做到的,您也一定行,明年我们就买悍马”。这一说,把老板乐得,只要心里爽,你就马上把合同拿出来,不要再说其它没用的话了。这招我经常用,呵呵,效果不错,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你捡便宜了!~
职位越高的人越用情感说服,他们是大人物,忙!也听不进去,除非你的产品费用非常高,中小型企业,10万以下的,人家看不起,呵呵!职位越低的人,越用理性说服,一方面他是操作层,要了解,另一方面,万一老板问起,他回答不上来,对他个人来说,影响很大,老板会认为这家伙整天没事找事!
文化高的人尽量用理性说服,一大老粗,你给人家拿出很厚的方案出来,你不是叫人家下不了台嘛!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销售前期客户用理性判断,后期是用情感决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慢慢体会!还有一个,别忘了再看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信守诺言啊
第三篇: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润物于细无声。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当然主要是班主任)、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们,至少我们很多地方的现实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严重点说,我们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单打独斗。
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而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经常被叫家长的都是一些所谓“差生”,成绩差、行为表现差、遵规守纪意识差等等。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好的,通过寻求和家长的合作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诚的,这既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又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就暂称为问题学生了),基本上是属于家长的教育效果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要么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对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计,即使在家也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属于“粗放式学习”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边,而从小对孩子给予的希望过大,要求过高,孩子没能达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气,放弃;要么自小溺爱,爱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过度爱的同时,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要求,不能达到就狠狠的打一顿,然后再过度溺爱;还有一种,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夫东妻西,给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从中间逃避本该拥有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个时侯,真正教育的意义已经变味了。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倒不如“剑走偏锋”,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强大的集体影响力,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站在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来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我想教育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反思勤叫家长的行为,我觉得有几点要思考:
1.作为教育者,或者说明显的教育者,我们和家长联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长,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显得我们专业的教育者太无能了。我们是教师嘛,我们勤叫家长,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没办法,让你家长去解决吧。而家长要是能解决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答案显然。
2.作为长期站在一线的老师,且“身经百战”,我们的教育水平会比这些学生的家长差吗?也不一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班级的集体舆论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
3.经常叫家长,会给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生往往会私下说“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长”,从内心里反感我们的教育,拒绝我们本该有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
4.决不能把和家长的交流变成告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的和谐统一。和家长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多谈论学生的表现,多分析学生的行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终寻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变成指责,变成训斥,指责家长,训斥学生。
从教近五年,担任班主任五年,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细想起来,没有一次是轻易就叫家长的,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和学生谈心,积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时主动走进学生的家里,站在亲情的立场,从发展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多学生都很明事理,很多问题在谈话中,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篇:请不要轻信你的学生(推荐)
请不要轻信你的学生
——给同仁们的几点忠告
信任一个人,可以创造彼此之间的和谐;信任自己的学生,可以较好的激发起学生自信,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甚至产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过犹不及。如果,过度的相信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被一些表象迷惑了自己的眼睛,会错误地高估学生的实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1、请不要相信学生的课外作业。必要的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但是,课外作业毕竟是在教师的监控之外去完成的,在时间的控制以及作业的真实性等方面值得商榷。所以,要相信的应该是在教师监控之下独立所完成的当堂作业。
2、请不要轻易的相信学生的口头讲解。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追求让学生把每一道习题讲清思路,道明过程,总结出规律与方法。但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你还得准确无误地写在卷面上,否则,即使你在平时讲得再好,也是白搭。如果无视口头表达与卷面书写之间的距离,残酷的竞争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失败的酸楚。明智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想要表达的过程准确的写在卷面上。
3、请不要轻易的相信学生的口头承诺。所谓的“下不为例,次次违例”、“陈恳认错,坚决不改”这类例子,充其量也就是阳奉阴违的敷衍而已。就连在课堂上的司空见惯的“听懂了、明白了、会做了”之类的话也不能轻信,因为此时他还远远没有上升到做一道,会一类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否则,你的学生在这一类问题上可能
也就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根本就不会达到课标所要求的熟练掌握的程度。
4、请不要轻易的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考场才是检验真才实学的战场,上了清华北大的才子们不是口若悬河哗众取宠的演讲家,而是心无旁骛勤奋刻苦的实干家。一个善于听讲的学生要一个长于讲题的学生更值得信赖。
5、请永远不要高估尖子生的“双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了,达到像卖油翁所说的那样“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的境界,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否则,所谓的“尖子生”也可能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华而不实的平庸之辈。
6、请不要迷信自己高超的“点金术”。“朽木不可雕”说好听点可能就是“教育的力量不是万能的”,转化一个后进生往往要比转化一个优秀生要困难得多。作为教师,我们肯定是要尽己所能,在最大程度上去帮助每一位学上生不断地超越自我,成人成才,走向成功。但是,决不能奢望把每一个后进生都转化成优秀生。否则,不是拔苗助长,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请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其实掌握了课本,一般的数学题就都可以做了。但是我们往往对“掌握”这个词理解不够,所谓“掌握”是指这些知识技巧你都烂熟于心。没有任何抵触与疑问,你脑中会浮现它们清晰的图像。课本基础而简单,但最基础的才是最重要的,最简单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十年磨
剑,六月试锋”,比的不是脑子和智商,而是自信和“熟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扎实有效地“双基”训练,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烂熟于心,就能大面积的的提高教学成绩,进而帮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第五篇:请不要教案
请不要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愉、由”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3.学习课文能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
4.有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 个生字。
2.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请别碰我们的绿树》
我们的地球需要绿色,我们更要爱护绿化,保护环境。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跟读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或注释自学生字并通读课文。2.重点指导: 形近字:伐,代 “翱”书空
3.找出课文中与生字相关的词语。三.朗读感受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3.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4.分组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表演读。5.说话训练: 回到原来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答:因为茂密的森林是小猴的乐园,是孔雀的故乡,所以请不要把树木伐光。用同样的句式说其余的原因。6.背诵你读的小节。7.谈谈在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五.知识能力的迁移。
1.思维的拓展:学着课文的样子,展开想象,自编诗歌。2.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再仿写诗句前,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实践,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良好的个性,还建立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感,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