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时间:2019-05-12 11:5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第一篇: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

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据此,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外贸管理体制朝着加快完善外贸立法管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弱化外贸行政管理并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规范外贸行政管理的方向演进。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逐步适应这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中的法律体系、经济体系、行政体系三方面入手,结合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完善。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经济调控、行政管理

正文:

一.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入了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时期,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贸易法律、法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和完善时期。

(一)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框架

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公布实施的管理对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资本国际流动以及其他涉外领域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现行外贸法律法规的类型和出处划分有:外贸法、外贸行政法规、对外贸易规章;按照外贸法律法规所管辖的领域划分有:货物贸易法律、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

(二)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9年改革开放止。在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销和禁运的歧视与敌对态度,致使我国对外经济交往范围十分有限。1953年的进出口额仅为数十亿美元。当时的对外贸易立法主要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为基础,制定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进出口贸易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仅仅是作为维持和管理当时微弱的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法律依据。

2.第二阶段(1978—2000年)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增长,我国的外贸事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阶段是我国对外贸法律制度逐步成型的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就是在这一期间颁布并实施的。

3.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第三阶段就是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开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意义不仅是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而且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得到了一次良性发展机会,根据我国政府入世承诺,我国对以前的整个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如今,基本建立起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吻合的统一、完整、透明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三)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渊源

1.国内法渊源:宪法、贸易立法、行政法规

2.国际法渊源:《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国际公约、多边或双边的经济贸易协定、国际贸易惯例。

(四)我国外贸法的发展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4月6日修改了已施行10年的对外贸易法。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此次外贸法修订的重大意义在于:

1.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树立了我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对外形象。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我国在对外贸易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承诺,如外贸制度的统一透明、三年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等,此次外贸法修订,就是对这些承诺的具体落实。

2.为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新修订的外贸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对外贸易管理中的职责和角色定位,体现了政府适度管理的职能,使得政府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同时,该法也进一步细化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协调统一。

3.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改革发展的基本法律框架。此次外贸法修订后,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抓紧推动与新修订的外贸法相配套的有关对外贸易条例、规章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并以此确立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对外贸易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五)我国补贴与反补贴实践中应采取的策略

1.加强补贴与反补贴相关政策的研究

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补贴和反补贴政策研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政策内容及国内外贸易和国际市场发展现状的宣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政策直观性的认识,充分研究当地企业及产业结构规划中存在的政策漏洞和监管盲区,将补贴和反补贴政策有机地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

2.建立、完善我国反补贴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反补贴法立法是由国务院出台的《反补贴条例》,该法律位阶层次较低,因此,迫切需要由全国人大制定出台反补贴法律。

3.调整政府政策及补贴方式

鉴于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例如取消禁止性补贴),政府则需要取缔或调整与承诺相违背的政策,并在制定新的政策时以《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为依据出台相应制度。例如我国制定的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都不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需要及时改变扶持方式。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建设与完善

经济调控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施加影响,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间接调控方式。经济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系,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二是经济杠杆体系,如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调控手段的特点主要包括: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间接性、非歧视性、非强制性。

(一)我国运用的主要经济调控手段

采用经济调控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是指国家 有关部门通过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 调节、价格调节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和 约束企业对外经济贸易行为。

(二)实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经济调控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对外贸管理的主要手段

2.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是国际 贸易通行规则的要求

(三)中国关税政策的演变与完善

1.1949——1978 年,实行全面保护关税政策

2.1978——1992 年,实行有区别地进行保护 的关税政策

3.1992——入世前,实行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相 结合的关税政策

4.入世后,根据加入WTO的关税减让义务,继续逐步降低关税

5.完善: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全面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海关估价制度;按照非歧视原则在全关境内实行公平统一的关税制度;缩小关税税率的落差。

(四)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完善

1.计划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

①1949—1952年

汇率是以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计算的,即主要参照出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同时兼顾进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和侨汇购买力平价,使汇率起到了鼓励出 口,奖励侨汇,兼顾进口的作用。

②1953—1972年

国际汇率制度处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之下,实行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也相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要求保持相对稳定,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距不断扩大,汇率高估现象十分严重。

③1973 — 1978 年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纷纷实行浮 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的制定由原来以美元为基准货币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计值方法或根据管理需要进行不定期的调整,但仍坚持人民币汇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针,汇率依然高估。

2.1979 - 1993 年的汇率制度

①1981 —1984采取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的双重汇率。②1985 —1988 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

③1988 —1993开始实行官方平价外汇和调剂市场议价外汇并存的人民币汇率双轨制。

3.1994 年以来的汇率制度

①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明显加大。

②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为各类外贸企业提供了相对平等竞争的环境。

③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我国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4.中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意愿结

汇制;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三.我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建设与完善

(一)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特点

1.统一性: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统一性是指被调控的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必须按国家指令、行政措施的统一约束下从事经贸活动。行政管理的这种特性强化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的控制,从而更易于达到预定的目标。

2.强制性:行政管理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等一经颁布,就必须强制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上级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对下级组织的行动进行强制性干预。

3.速效性:凭借行政组织权力,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行政手段,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及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和速效性。

4.纵向性: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由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发布命令、指示,依靠行政组织从上到下,逐级下达和贯彻执行,每一级行政机关都对其上一级负责,这就形成了一个层层监控的“树根状”的组织结构,具有纵向性。

5.规范性:行政管理规范化包含几层含义:政府依法行政、行政管理符合国际规范、行政管理具有公开性和稳定性。

(二)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对象

1.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是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和经营活动范围进行规范而实施的管理。

2.货物进出口管理:是国家对进出口货物本身的管理,也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进出境货物的实际管理。

3.货物进出口环节管理:是指对货物进出口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配套环节的管理。

(三)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必要手段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并不排斥政府必要的直接调控,尤其是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汇率、税率、利率等经济手段的作用力度与成熟市场经济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政府的行政直接控制必不可少。

2.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实施经济手段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实际是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协调运用过程。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充分的结合与密切协作,既可有效地保证国家对外贸经济的统一领导,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能保证微观个体的自主权,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3.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可促进我国对外易持续稳定发展。在外贸运行失衡时,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往往比其它方法具有更为直接的效力,迅速克服失调,恢复正常的贸易秩序,提高国家经济效益,保证对外经济贸易的稳定持续发展。

4.规范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必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对外贸易行政管理,使之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国际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开放条件下的数量限制贸易政策》,邹方正,民族出版社,2002

2.《WTO与国际贸易惯例实用手册》,范开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外汇管理 》,吴晓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王绍熙,王寿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蓝春汛,周升起,经济研究导刊,2010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1、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说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答:必要性: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社会再生产对各种比例关系的需要。

作用:发展对外贸易可调剂余缺,以长线资源交换短线资源,扩大经济规模,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对外贸易在新的经济循环中,不仅仅对国民经济起调剂和补充作用,还必须起强有力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2、对外开放的含义、内容

答: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2)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3)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4)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5)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6)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3、经济特区

答:含义: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它是指主权国家或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实现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特区的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企业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管理体制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国家给特区更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享有特殊的经济政策。作用:(1)经济特区运用特殊的优惠政策,能够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3)港澳台同胞通过到经济特区投资和经济交流,可以增进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同意(4)兴办经济特区,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通过经济特区,中国可以更好地面向世界,了解世界,世界各国也可以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

4、出口商品战略(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内容)

答:含义:是指一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规划。意义: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5、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答:含义:通过放宽贸易限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大力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产业,以出口贸易带动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科技兴贸战略(含义和相关内容)

答:含义:从商品生产和交换角度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品,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意义:(1)体现了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2)适应了经济、科技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潮流(3)是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4)与贸兴科技是辨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十一五”计划时期的“科技兴贸”战略规划:(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奋斗目标: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工作任务:实施“出口创新基地”工程;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工程;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实施“出口创新企业”工程。

7、以质取胜战略的涵义和措施

答:涵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

措施:(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出口商品质量意识(2)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3)推行国际标准化,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出口产品质量(4)切实贯彻《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充分发挥商检部门的监督保证作用(5)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8、新形势下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答:涵义:指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的多元化的总体格局。措施:(1)深度开发日、美、欧和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2)重点开拓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3)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答:(1)合理安排进口,保持适度的速度与规模(2)有重点地安排进口,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进口生产和建设所需的短缺物资和“以进养出”物资;适当组织生活必需品和市场紧缺物资的进口。

答:含义:(广义)泛指国外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盛产转移到东道国或利用东道国原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到东道国境外销售(狭义)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报税监管的贸易。

11、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答:问题:(1)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影响了其持续发展(2)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工序上,主题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继续发展(4)地区发展不平衡,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5)我国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发展思路:(1)改变传统海关监督方式,完善加工贸易管理(2)建立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体系(3)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引导加工贸易良性发展(4)促进产业关联,消除“飞地效应”(5)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6)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12、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

答:问题:(1)总体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2)本身的出口结构不合理(3)法律法规不健全(4)竞争力受到自身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制约(5)人力资源重视和培养程度不够,引进和自主开发的机制不强(6)管理落后。

发展思路:(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3)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4)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5)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6)注重长远目标(7)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13、我国引进技术的原则

答:(1)扩大引进软件技术(2)要以购买主机和关键设备为主(3)引进先进技术(4)引进适用技术(5)避免重复引进(6)引进技术后要加以消化、吸收、推广和创新。

答:内涵: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以日益壮大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成熟技术和优良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业务形式,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必要性:(1)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3)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4)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5)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6)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

答:含义:指外贸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内容:国家外贸行政管理体制和外贸企业经营体制。

16、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答:(1)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高度集中(2)实行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负盈亏

(3)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的外贸企业

17、“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1)外贸机制进一步市场化(2)外贸运行进一步自由化(3)外贸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答:含义: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

内容:外贸活动实现的直接的价值增值和外贸活动派生出的、间接的社会劳动节约。

形成方式:(1)利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2)通过使用价值,来形成外贸社会经济效益。

影响因素: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价格机制;汇率机制;政府宏观调控。

答:含义: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外贸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构成:一方面以价值增值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价值来表现。

影响因素:(1)外贸企业的企业制度(2)外贸企业的经营制度(3)外贸企业的管理制度。

答:(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商品结构(2)建立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协调外贸社会效益与外贸企业效益的关系(3)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优化外贸结构,为对外贸易的可持

续发展创造条件。

答:(1)办证我国对外贸易再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2)保证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的贯彻,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对外贸易管理的经济手段

答:(1)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有效手段之一:进出口关税的征收;出口退税制度;(3)进出口信贷是国家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手“段支持和鼓励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措施(4)充分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3、对外贸易管理的法制手段

答:含义:指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借助法律法规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管理体制。

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1949~1977: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2)1978~1991: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渠道,促进产销结合,重视市场信息反馈的指导作用,并颁布一系列的外贸法律法规(3)1992~2000:国家先后制定、颁布外经贸法律法规共700多项,取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法制建设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有不完善之处(4)2001入世至今:外经贸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抓紧进行外经贸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进一步提高外经贸立法的透明度。

24、海关监管

答:含义:指海关一句国家法律、法规对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实施报关等级、审核单证、查验放行、后续管理、查处违法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内容:(1)监督任务:我过海关的监督对象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2)监督程序(3)监督制度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答:(1)实行全国同意的对外贸易制度(2)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3)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4)发展国际服务贸易(5)在多边、双边贸易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原则(6)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6、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的主要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2)平等互利原则(3)互惠、对等原则

答:(1)两反——反倾销、反补贴(2)双边贸易平衡(3)产业转移(4)贸易壁垒

(5)汇率(6)市场准入(7)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管制(8)区域经济一体化

28、试述十五计划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答:指导方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的新形势,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在有效利用国内资金的基础上,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和领域,积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主要任务:(1)按照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重点是出口创汇企业、进口替代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2)合理利用国外贷款,提高质量和效益(3)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4)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外商投资限制(5)逐步将外资引向中西部内陆地区(6)继续完善投资环境(7)创新吸收外资方式。

29、“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改革

答:外贸管理体制:(1)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2)加强出口产业政策管理,形成出口产业政策管理机制(3)完善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外贸促进体制:(1)建立促进主体网络(2)各类贸易促进主体合理分工,共同形成高效的外贸服务体系网络(3)改革促进方式,建立促进绩效评估机制。

外贸经营体制:(1)建立适用所有各类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共同机制(2)建立“出口自营与代理从宽,收购出口从严”的退税新机制(3)国家不再专设出口退税机关,而是将出口退税纳入常规税收征管机制中。

30、试论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2)扩大国内生产规模(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5)丰富国内市场(6)扩大劳动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8)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31、我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原因(论述)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外贸值(进出口

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GDP的比值,它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

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可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3.“大经贸”战略:是指实行以进出口贸

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对经贸部门与生产企业,科技和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贸易战略。

4.进出境现钞管理:指国家主管部门对进

口境在流通中使用的人民币和外币(包括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实施的管理。5.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

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

1.卖方信贷的一般操作程序是:①出口商以延期付款的方式与进口商签订进出口合同;②在签订进出口合同之前,出口商一般事先向当地保险公司询价,以便将有关的保险费用事先打入成本;③出口商凭出口贸易合同向其所在地的银行申请卖方贷款,双方签订出口卖方信贷融资协议,由银行根据协议向出口商提供信贷;④出口商还需要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⑤出口商在根据进出口合同发货后,把出口装运单据以及商业发票提交给贷款银行,然后根据卖方信贷融资协议从银行信贷中提取贷款(一般是发票金额的85%左右)

2.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和政策?

(1)推进服务贸易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水平和层次。(2)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①以积累高级生产要素为转变基本立足点

②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转变条件③以实行新型的市场多元化战略为转变手段(3)积极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4)构筑新的贸易政策体系,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3.对外贸易管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对外贸易经营者管理制度②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③进出境检验检疫制度④进出口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⑤对外贸易救济制度机及其他管理制度。4.采取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

(1)进口产品数量增加(2)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对国内产品造成的损害①进口产品的绝对和相对增长率和增长量增加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分量③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④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3)进口数量产品增加与国内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①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②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③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相对落后④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

1.对外贸易战略的类型: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混合发展战略、2.加工贸易的四种类型: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协作生产。3.外贸法规的特点:①可操作性强②针对性强③颁布和废除都较方便④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选择题

1.2004年一月一日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获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对外贸易管理: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进出口产品,由法定商检机构依法对其品质、数量、规格、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答:

1、根据我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海关的职能有哪些?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2、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各种手段的内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项下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包括进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包括进口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

发展趋势:

3、当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无法确定或申报价格经海关审查不能通过的,海关可以以哪些价格为基础确定完税价格?

①进口货物成交价格法:这是《关税条例》规定的第一种估计方法,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该首先以成交价格估价方法审查确定。

②相同及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法:即以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及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方法。

③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

④计算价格法:该方法既不是以成交价格,也不是以在境内的转售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发生在生产国或地区的生产成本作为基础的价格。

⑤合理方法:是指海关不能以上述四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根据公平、统一、客观的估价原则,以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

上述估价方法应当依次采用,但如果进口货物纳税义务人提出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经海关同意,可以颠倒倒扣价格法和计算价格法的适用次序。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小论文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将朝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注重宏观管理和国际合作的趋势演化。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建设完善

【正文快照】:

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演变

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 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代理制度 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 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 放宽对外贸企业的行政管制,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完善外贸立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

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

2001年12月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修改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 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制度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 》、《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各项条例、规定组成的,如 《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这一层面的制度规范较法律制度层面在内容上更为具体,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第三个层面是各省、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针对具体地方产业、具体商品进出口的规定。是第一、二层面制度的具体化、技术化,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每一次变迁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的前三阶段,虽然增长率均值比较高,但是增长率波动性也很大。这是因为改革初期处在探索的阶段,而且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针对各种现象调整政策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第四阶段的波动性最小,因为加入 WTO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 反复试验 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诺斯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变迁和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取决于人的学习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改革和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同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1)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

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甚至是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3.思想意识的变化。(1)对国际贸易作用认识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把对外贸易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其目标是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贸易管理制度。(2)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思想,比较优势理论代替了自给自足的思想。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外贸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四、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和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特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变迁方式日益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封闭的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外贸管理制度逐步向开放的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过渡并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以经济利益为重,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益并重的转变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服从对外贸易效率最优化的原则。

(1)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其作用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变化。下放管理权、实行自负盈亏机制等体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

型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在改革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侧重点逐渐从直接的管理和强制性的推动,转变到根据外贸发展的需要。

(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采取“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在改革的初期改革主要对象是微观层面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些领域在改革过程中较为容易把握。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则转向营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如着力于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订,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3)对外贸易理制度创新的重点逐步从体系的建立转向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完善。在改革的初期,主要的任务是逐步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

(4)影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状况、贸易伙伴国政府的反应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

五、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也在不停地完善着。

1.我国政府的职能体制不断完善。

(1)政府保护国内市场方式受到限制。以往,中国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是高关税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由于中国承诺在入世后大幅削减关税、取消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不恰当的财政补贴,传统的保护手段因此将受到极大限制,有的保护手段基本不适用,这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大大降低。

(2)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方式的改变。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又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以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与对出口的直接支持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入世后,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将大大降低,形形色色的补贴手段也就将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方式。

(3)政府对外经贸管理的手段的调整。过去中国政府管理经济仍然主要用发内部文件的办法,有关规定既不透明,变动也很频繁,政策的可预见程度不高。在入世承诺中,中国承诺将公布所有涉外经贸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章程,未经公布的不予执行;而且在设计对外经贸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前,将向公众提供草案,并允许提出意见等,政府从以往单纯的“管理者”向管理与服务并重。

(4)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的调整。为兑现入世承诺,原来一些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

2.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外贸宏观管理制度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中国外贸在某些领域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立法落后于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中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加强。中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进出口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因此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4.我国加强区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WTO 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寻求发展双边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扩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又一趋势。

总之,中国的外贸管理体系一直在不停的适应国情一步步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而我们现在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也是处在不停的完善中的。不管怎样,我们的管理体系都会围绕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来加以改善的。所以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和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沈四宝.论WTO 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J].WTO 经济导刊,.[3] 谢国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戴志强.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评述[J].2006.[5] D.C.诺思L.E.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国经济教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文章

[6] D.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下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最终版)

    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探析一、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一)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试卷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主要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的国境内向另一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2. 产业间和产......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点(精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点一、 名词解释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便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挖猫一只,是以一定时期货币价值表示的反......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本复习题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名词解释;单、多项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资料1

    问题5:从OEM到ODM到自有品牌讨论: 1.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加工贸易优势问题。 李嘉图认为贸易双方在比较优势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贸易双方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大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资本结构仍基本是国有独资从而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情况下,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市在国有外贸......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8210190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oreign Trade课程类别: 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 总学时:34 理论学时:34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