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学模拟卷_答案[最终版]
《中国文学(4)》模拟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郭小川;
2、王蒙;
3、沙叶新;
4、随想录;
5、一代人;
6、过士行;
7、今天;
8、曙光;
9、刘震云;
10、屋外有热流;
11、透明的红萝卜;
12、王利发;
13、野人;
14、王小波;
15、余华;
16、私人生活;
17、鱼人;
18、贺敬之;
19、舒婷;20、叔叔的故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在1958年的大跃进高潮中出现(2分)。人民群众(工农兵大众)转换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再有任何精英主义的痕迹,而是普遍大众随时即兴的口语化表达(3分)。2、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一群在“文革”期间秘密写作,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青年诗人。代表人物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北岛(3分)。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他们生命的受挫和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2分)。
3、“陈奂生系列”
由新时期小说家高晓声所作。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3分)。高晓声是继鲁迅、赵树理之后,又一个塑造农民形象的圣手。其小说创作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2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田汉剧作《关汉卿》关汉卿形象
田汉剧作《关汉卿》着力塑造了关汉卿这一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剧情突出表现了关汉卿为民请命、疾恶如仇与刚强不屈、坚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与精神操守的精神品格(5分);关汉卿形象是剧作家“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是一个象征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人物(5分)。
2、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注重对感官经验的描写;较多运用色彩的词语,有突出的感官刺激性(5分);天马行空,有鲜明的主观随意性(5分)。
四、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25分,共45分)
1、主要表现在:①诗化的语言,注重语句的琢磨推敲,语言隽永含蓄,饱含诗意(5分);②注重意境的创造,善于借助景物寄情写意,情景交融(5分);③构思集中,结构严密(5分);④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托物言志和结构布局也给人雷同之感(5分)。
2、寻根小说思潮: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一批青年作家发表文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性格内核中的民族文化素质(5分);寻根小说这一小说潮流表现出与前后思潮关系的中枢性,更与80年代中期广泛盛行的“文化热”密切相关(5分);“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
他们的小说《棋王》 和《爸爸爸》 分别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10分)
寻根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昭示精英文学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利话语的依附性;中国当代文学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打破了小说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表现出文学的自觉(5分)。
第二篇:中国文学模拟卷(定稿)
中国文学(3)模拟卷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2、周作人在新文学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人”的文学的思想。
1、3、“社会问题”小说是“五四”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2、4、郁达夫是“五四”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
3、5、《超人》是冰心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4、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与成熟5、7、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是《边城》
6、8、《《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
7、9、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是“为人生”。8、10、“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9、11、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主题思路是青春的礼赞。10、11、12、13、14、15、16、17、18、12、老舍小说创作是以北平市民为表现对象的。13、30年代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小说流派被称之为海派文学
14、《雷雨》
15、白流苏是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创造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
16、共产党领导的区域的文学通常称之为解放区文学文学。
17、小二黑是赵树理的小说
18、方鸿渐是小说 19 20、歌剧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沈雁冰等,以革新后的《小说月刊》为代用会刊,其宗旨是“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是该社团的主导创作思想。
2、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为英文“Amateur”的音译。其宗旨是“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爱美剧的提倡,在特定的时期,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和发展。
3、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
4、左联——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3月。其理论纲领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去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表示要“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5、九叶诗派——是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以西南联大为中心聚集了一批现代诗人,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亦称“中国新诗派”。其特点是以丰富的生命体验及生命的沉潜,面对现实与自然而凝然默思,将中国土地上的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的战争体验转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上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要谈谈“五四”时期“社会问题”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
指出“社会问题”小说为“五四”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的为1分;
指出“社会问题”小说的两个主要代表作家(如冰心、王统照)的为1分;
指出“社会问题”小说的“从社会生活取材,揭示社会问题”的创作特点的为1分; 指出“社会问题”小说在艺术手法上还比较稚嫩的为1分;
适当加以分析的加1分。
2、简要谈谈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指出《凤凰涅槃》的主观抒情特征的为2分;
指出《凤凰涅槃》的自我意识特征的为1分;
指出《凤凰涅槃》的想象、灵感艺术特征的为1分;
适当加以分析的加1分。
3、简要谈谈巴金的《家》对觉慧形象塑造的特点。
指出巴金《家》的“青春”艺术视角的为1分;
指出觉慧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形成叛逆性格特征的为1分;
指出觉慧三次重大的叛逆行为的为2分;
适当加以分析的加1分。
4、简要谈谈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艺术结构的特点。
指出曹禺不满意《雷雨》的结构的为1分;
指出《日出》的择取“横断面”的方式,揭示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的艺术结构的为2分;
指出陈白露为联结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主要人物的为1分;
适当加以分析的加1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时代精神特点。
结合平时的阅读写出读后感的为5分;
指出歌颂“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时代精神特点的为3分;
指出爱国主义精神的为3分;
指出自我力量歌颂的时代精神的为3分; 论述的完整性加1分。
2、试论述骆驼祥子的悲剧性格特征。结合平时的阅读写出读后感的为5分; 指出祥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的为3分; 指出祥子悲剧性格的意识根源的为3分; 指出祥子悲剧性格的个人根源的为3分; 论述的完整性加1分。
第三篇:公共关系学模拟卷_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卷答案
一、知识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公共关系观念中形象观念是最核心的观念,谈谈你对形象观念的理解。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其中的“形象观念”表现为主体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将信誉和形象视作组织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2.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职责包含哪些层面。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要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包括:
(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3、何谓公共关系管理,阐述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基本模式
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公共关系是组织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活 动的一部分,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基本模式是四步工作法,具体说来:
(1)公共关系调查:通过环境分析、舆论分析或形象分析,确定公关的对象和问题;
1(2)公共关系策划:根据公关问题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计划和设计公关方案;
(3)公共关系实施:根据公关的目标、计划 和方案实施各种传播沟通活动;(4)公共关系评估: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寻找新的问题,确立新的公关目标,调整原有的公关计划。
以上四个步骤相互衔接,不断循环上升,形成一个动态的环状模式,体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计划性、整体性、系统性。
4、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做好媒介公关?
(1)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
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公众对象的合一,决定了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
(2)要做好媒介公关需要:
a.了解媒介,知道怎样与每一个媒介一道工作,如何适应不同的媒介,怎样吸引每一个媒介的受众。
b.坚持开诚布公的最佳政策,告诉媒介事实真相,永远保持信誉。c.对媒介公众不要乞求或者吹毛求疵,不要与记者们争论,要互相依赖互惠互补,在竞争中互相尊重和信任。
d.新闻和素材应在媒介中间均衡交替发布,别指望寻求封杀那些不利于组织形象的报道,而是最好杜绝产生此类报道的根源。
e.不要大水漫灌媒介;
二.情景分析与操作题(36分,每题12分)1、2010年6月的一天,浙江某高校实验楼内的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8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其中2名伤势严重。家长情绪激动,媒体也纷纷上门要求了解实情给于报道、经校方初查,爆炸系该校实验员徐某实验操作不当引起。如果你是校长,面对学校面临的危机,结合危机公关理论,你认为学校应采取哪些危机管理的措施以控制危机。
参见参考教材《中外公关案例宝典》第七章“危机公关——永远的痛”,根据其中理论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安排:对受伤学生的治疗安抚,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对事件信息的及时发布
2.以最快的速度把已经掌握的事实信息向媒体、家长和公众发布,这些信息包括学生目前的伤势情况、发生爆炸的实验室的情况、此次事故的原因等
3.尽快制定出学校对于受伤学生的补偿安抚计划、对事故造成者的处理方略,以及对其他实验室的检查计划,已安抚受伤学生的家长,并减少其他学生家长的紧张情绪
4.设立关于此事件的专门信息中心,及时将各方面信息告知媒体大众,并及时接待来自公众和媒介的询问
5.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设置专门部门负责接待家长并与之协商谈判各种赔偿问题,要时刻传达出学校的人性关怀和极强的责任感
6.在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确保参与人员具备一定的公关素养切记:不能说“无可奉告”,不要发布不准确的消息,及时纠正错误信息,避免使用行话,了解事故的真实原因后才能对外发布信息
2、某市将举行例行的生活品质趋势发布,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让我们生活更美好”,发布会拟邀请省内外相关媒体参加。请你根据新闻发布会流程的具体要求,策划一个比较详尽的新闻发布会具体操作方案。
参见“复习课件”第八章“新闻发布会”一节,根据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确定主题:绿色低碳——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2).确定邀请对象:省内外相关媒体,一定要注重被邀请者的均衡性:电视、报社、广播、网络记者都要有;名记者、一般记者也要一视同仁;媒体的知名度要考虑到,但也不可以厚此薄彼,轻视小媒体
(3).会前准备:收集整理本市该生活品质趋势的一切材料;对于任何可能提到的问题都准备好回应方案;确保会场各类设施的齐全、有效;确保发布会中所有参与者的及时到场,新闻发言人要做好个人形象、信息发布、问题应对等一切准备;做好对邀请者的服务工作;安排好会议的时间进程,会后的服务安排工作
(4).主持会议:主持人和新闻发言人要做好充足的个人准备,主动传递本组织信息,真较诚坦率地提供情况,时刻维护本组织和新闻媒介的良好信誉
(5).收集反馈信息:指定专人负责,密切同新闻界人士的联系,及时和媒介做好沟通交流。对于不正确的和有所误会的信息都要通过媒体及时更正;对于取得的良好反响,也要注意通过媒体进行进一步宣传。对于整个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以及收集的一切反馈信息,都要及时总结,争取下一次的改进和完善
3、例举同一个组织的一个商品广告和一个公关广告,并分析 4 两类广告的异同和意义。
参见“复习课件”第九章“公关广告”一节
举例之后根据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异同分析即可: 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区别:(1)目的不同:
商品广告是引起公众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旨在促销商品。
公关广告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组织的注意和兴趣,旨在取得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信任。
(2)广告效果不同:
商品广告常常是短期的、直接取得某种经济利益的传播行,商业广告最直接的效果是促成公众的购买行为,一旦买卖成交,双方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公关广告是持久的,着眼于建立并维系与公众之间情感联系的传播行为,它不直接为组织赢得经济利益,但它的努力所产生的效应是长久的社会效益。形成的公众与组织之间的感情联系,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3)传播方式不同:
商品广告——实现公众——产品——认识组织
公关广告——实现公众——认识组织——认识产品或服务(4)媒介不同
三、案例分析题(24分)
结合材料,根据公共理论,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
1.成功争取了新闻宣传机会,“大堡礁招聘事件的活动”以招聘条件和待遇的新奇性,时间的长久性成功吸引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力,制造新闻热点,争取被报道机会,使本组织成为新闻的主角,达到了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
2.昆士兰旅游局的公关计划很好的实现了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要履行的传播推广职责。旅游局所设立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在世界各地投放广告,并和人气很高的“YouTube”视频网站建立了合作,创造舆论,告知公众。在整个人员招聘中,积极利用媒体,强化舆论,3.注重媒介公众,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扩大传播效应。昆士兰旅游局特别与中华英才网等网站取得联系,以便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
4扩大影响提供服务是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之一,昆士兰旅游局以招聘员工作为变项广告宣传推广汉密尔顿岛旅游,正是是利用了这一理念——既给自己找员工,又给受众提供了一份丰厚工作
5.大堡礁招聘事件公关策略的成功,离不开对于公共关系基本原则的遵循。整个招聘活动以事实为根据,以公众研究为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以公众利益为出发,以科学为指导。
第四篇:《护理研究》模拟卷及答案
护理研究 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尊重原则的内容()
A、自主决定权 B、隐私权 C、匿名权 D、知情同意权
2、科研论文是()
A、科研数据的书面总结 B、科研设计的书面总结 C、科研工作的书面总结 D、科研选题的书面总结
3、医学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
A、科研设计 B、选题和确立研究问题 C、收集资料 D、撰写论文
4、研究问题的陈述内容可用以指导()
A、撰写论文 B、科研设计 C、收集资料 D、统计学分析
5、三次文献包括()
A、综述 B、文摘 C、索引 D、期刊论文
6、选择研究对象要服从于()
A、研究目的 B、随机原则 C、规定的样本数 D、选题背景资料
7、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是按下列哪项来分类的()
A、按研究设计内容不同 B、按研究性质不同 C、按研究对象不同 D、按研究目的研究
8、前瞻性研究又称()
A、量性研究 B、质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队列研究
9、下列属于信度主要特征的选项是()
A、可操作性 B、内在一致性 C、敏感性 D、精确性
10、下列哪项是统计学中认为差别有显著性的界限()A、P>0.05 B、P≤0.05 C、P>0.01 D、P≤0.01
二、多选题
1、临床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到()
A、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B、研究设计严谨 C、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 D、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E、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2、科研工作具有()A、探索性 B、社会性 C、创新性 D、独立性 E、连续性
3、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表现在下列哪几方面内容()
A、描述事物的现状 B、指导实践 C、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D、开展进一步研究 E、产生理论或引出定律
4、下列有关公正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受试者应自主同意参与研究 B、在试验过程中要公平选择受试者 C、指使受试者得到公平治疗的权利 D、在试验过程中要公平对待受试者 E、对性别、年龄、种族、经济水平等不同的受试者均应一视同仁
5、科研选题通常来自()
A、个人的实践活动 B、受他人研究结果的启发 C、相关理论 D、现在和未来需要探讨的内容 E、研究者的兴趣
6、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A、选择研究对象 B、设对照组 C、护理干预 D、随机分组 E、观察指标
7、确立研究问题的过程主要步骤是()
A、提出研究问题 B、查阅文献 C、科研设计 D、假设形成 E、问题的陈述
8、科技文献按加工层次分为()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E、零次文献
9、美国《医学索引》的检索途径为()
A、关键词 B、著者 C、分类 D、主题 E、标题
10、按随机原则进行研究分组的目的是()
A、排除干扰因素 B、使抽取样本具有代表性 C、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D、使符合样本条件 E、使符合研究目的
11、下列对信度和效度关系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只要研究工具存在就必然有它的信度和效度 B、信度高的工具其效度也高 C、信度低的工具其效度必然低 D、信度和效度都是表示研究工具优劣的指标 E、效度低的工具其信度可以高
12、研究经费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A、政策性原则 B、计划性原则 C、节约性原则 D、监督性原则 E、操作原则
13、科技研究成果按其功能分类可分为()
A、医学理论类 B、临床类 C、应用或开发技术类 D、基础类 E、软科学类
三、名词解释
1、科学研究:
2、假设:
3、外变量:
4、信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查阅文献的目的?
2、简述选题注意事项?
3、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
第五篇:幼儿园游戏模拟卷答案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ABCD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2、补偿说
补偿论认为,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会开汽车,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等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们的事,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3、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
4、恩物
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进行自由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5、场地空间密度
游戏的场地空间密度是指在游戏环境中平均可供每个孩子使用的空间大小,可以用下列公示来计算:
空间密度=(房间大小—不可用的空间大小)/孩子的人数
6、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孩子的认识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7、七巧板
拼图类的一种,即将方形板分为七块,能搭成各种模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
8、规则游戏
具有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游戏,有规则性和竞赛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即游戏有明确的规则,幼儿必须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不得违反规则,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9、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10、命题构造
命题构造即建构游戏中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来进行建构.11、以人代人
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任务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
1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即幼儿对事物的某些方面作“想象的改造”,包括以物代物(如用积木当电话)、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公主)、情景转换(如把教室当作海洋)等。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13、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 游戏。幼儿之间能意识到相互的存在,期间有眼光接触,有彼此模仿,但没有游戏互动。
14、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的间接指导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孩子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为内在干预。
15、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
16、本体性游戏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
17、手段性游戏
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2.局限性
在涉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问题时,皮亚杰皮亚杰强调的是情感价值而不是认知价值。游戏不能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对认知发展的价值只是一种联系和巩固。
2、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各种问题情景中,运用物体属性的经验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反应,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
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
4、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儿童在游戏中成功感的体验要比挫败感的体验强烈得多,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理智感的形成。
5、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审美快感。游戏常常使儿童沉浸在高度的美感享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艺术素养。
4、简述同伴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1、有无玩伴的因素。研究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起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儿童似乎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并更多地运用想象和装扮来使用物体。同时,儿童有了玩伴还增强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2、玩伴的熟悉程度的因素。研究表明,社会性装扮游戏较多地发生在熟悉玩伴之间,不熟悉的玩伴之间更多开展平行的机能性游戏,而且熟悉的玩伴游戏水平更高,更趋于复杂。
3、玩伴的年龄的因素。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相互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整合自己的行为,促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5、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作为儿童期的一种主要活动,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 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 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的最好实践机会;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儿童能够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3. 游戏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首先,玩伴关系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到同伴之间对共同的游戏背景的不同理解,产生行为或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这就迫使儿童经常进行相互之间的检查、比较、反省,在认识和理解他人的同时调整自己;其次,游戏是有规则的,在经常受规则制约和裁判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儿童常常会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从而日益理解规则、尊重规则,逐步将自己的立场让位于规则,用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6、专门化玩具与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有何不同影响?
专门化玩具亦称“成型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如各种交通工具、炊具、餐具、娃娃、动物玩具等。材料功能固定,一种材料只有一种玩法。专门化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非专门化玩具材料又称为未成型玩具材料,是指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各种玩具材料使用,一方面起着以物代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玩具的条件。材料功能不固定,一种材料可以任孩子们想象出多种玩法。非专门玩具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可以得到自主的体验。
7、简述家庭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1、亲子关系。建立了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有积极探索的热情,善于社会交往,因而游戏的积极性高。因为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为大胆和自信,当他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对周围的一切更容易引起好奇而去积极探索,更快地熟悉环境而参与游戏。
2、育儿态度。有四种类型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3、社会阶层。一般来说,中上阶层的父母比起中下阶层的父母,更鼓励游戏,包括装扮游戏,也更容易充当游戏指导者。
4、家庭结构。不完全家庭的孩子在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影响了孩子社会性发展,以及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变通性,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从而影响了游戏的复杂性,使游戏水平的成熟化倒退;家庭破裂给男孩的体验更深,并且更难以调节。
8、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使得幼儿自发进行动作练习
任何一种动作都是从幼稚的新动作到熟练的动作再到完善的动作技巧,在游戏的自发练习中,幼稚的动作不断完善,日益成熟。在幼儿阶段,只要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幼儿就能在自发练习中获得动作的发展。
2、游戏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的运动形式表现为一系列组合动作的机能性练习,游戏提供了从单一动作的练习到组合动作的练习。儿童的大部分自发游戏活动是综合的,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内容,3、游戏是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动作成熟度做不同水平的练习
儿童总是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又在这
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动作技巧,再根据已经提高了的能力变化游戏内容的难度,使之进一步发展,如此小步递进式发展的。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9、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1、理论概括
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适应的, 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游戏的方式。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
2、优点与局限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但是, 由于皮亚杰只是试图用儿童游
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发展的特征, 这就使得他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而认为游戏只
是智力(认知)活动的“变形”或衍生物;只是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 而没有看到游戏
对于智力发展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游戏完全成了依附于智力的消极的“追随者”, 丧失了自己的主 动性。
皮亚杰非常重视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认为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而与对游戏的
情感发展价值的突出强调形成鲜明的对照的, 是皮亚杰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儿
童游戏是由儿童认知水平决定的, 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游戏形式
对应不同的认知水平, 而不存在游戏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智力每前进一步, 游戏就跟着走一步。这种片面的、单向的理解, 从根本上颠倒了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游戏与智力的关系, 即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没有充分看重游戏在认知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说:“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a child is, study his play;if you want to affect what he shall be, direct the form of play)。” 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假如你想要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指的是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游戏能反映儿童的发展水平,故能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来了解儿童。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这是因为游戏活动是一种表现活动,表现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的,因而游戏必然是符合儿童身心水平的一种活动。游戏的水平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相同步,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游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假如你想塑造他,指导他的游戏。”游戏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景中(特别是学校课堂之类的正式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对儿童游戏的有益影响可以导致至少加强了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游戏不同于教学,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儿童是 在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活动的。也就是说,儿童在游戏中并不总是满足于原有的水平,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往往要略高于他的日常行为水平,他们总是试图表现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看到儿童在游戏中总是变换着花样玩,每一种新的玩法,是孩子对自己的原有水平的一次挑战,这种新的玩法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但总是力所能及的,是自己最近发展区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一种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即使是新的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孩子只要经过同化,把它转化为他认知结构中相似的经验,便能以他可接受的方式来作用它。即便是孩子早已熟悉的事物,孩子也可以通过同化,以象征的形式将事物的意义进行改变,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活动。故正确地指导儿童的游戏能以一种小步递进的方式促使孩子自我发展,以此来塑造儿童。
2、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
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这个活动混淆了游戏与教学的本质,游戏与教学是表面结合而实际拼凑,未能有效结合起来。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虽然游戏研究者对游戏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对游戏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基本趋同的:游戏是儿童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自发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儿童的过程,是儿童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儿童主动获得知识、技能。因而,游戏与教学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具有互补性。
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分为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种类型。分离式:在有些场合或情景下,游戏和教学可以完全分离,及在幼儿园活动的某段时间内安排幼儿游戏,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安排教学活动。这种结合方式操作简单,容易被教师掌握;评价直截了当,容易被管理者运用。插入式:在教学中插入游戏,或者在游戏中插入教学。运用插入式的原则是既要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干扰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在插入时应自然而不生硬。整合式是实现游戏与教学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使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整个活动一气呵成,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两种活动的不同价值。这种结合方式操作难度大,稍不注意,不仅难以起到两类活动互补的作用,反而会使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
这个活动中,教师将原来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转化为游戏,游戏成为有各级教育目标的、教师“精心策划”的活动。这种所谓的游戏处处出现教师造作的痕迹,已经不是儿童自发的活动,游戏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儿童游戏”演变成了“游戏儿童”。教学本来应当承受的任务也悄然地被所谓的游戏替代了。由于搞形式化的一套,教学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混乱使得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3、有人说:“一个不会游戏的孩子是病态的;阻止一个孩子游戏,他会生病——身体的和精神的。”
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这是由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决定的。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代替的。游戏独有的特点使之成为符合儿童身心需要和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前时期的主导活动。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又受知识、能力和体力的限制,不能真正地参加成人的活动,从而就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也就是身心发展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时,游戏作为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能较好的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需要,并使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等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所以,游戏不仅解决了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的矛盾,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适宜的发展。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故游戏就具有其教育上的独特价值了。我们知道,要体现教育的有效性,其功力无非在于教育者预设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儿童的发展品质,这是教育自始以来一直在方法论的范畴内苦苦追求着的问题。人们在指责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铄作用时认为,我们强迫孩子学习,但我们却不能强迫孩子学会;人们在指责教育仅仅依赖孩子的内发作用时又认为,我们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期望孩子学到的东西。看来,孩子太小,其理性尚不充分,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才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即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期望能不能正是孩子的需要呢?游戏正是在这样节骨眼上显示了它的作用,游戏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发展,那么游戏必然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游戏成为教育的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决定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正是由于游戏在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故不会游戏的儿童失去了这两方面发展的契机,就会“生病”。
4、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并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优点。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是内在干预的指导策略。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他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间接指导。
优点在于:
1、教师不干扰孩子的游戏,却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范型,影响、塑造了孩子的游戏行为。
2、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的隐性指示作用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来自教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