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风吹彻有感 linjiang qi
《寒风吹彻》读后感
读《寒风吹彻》的时候,我一如既往的漫不经心,在午休的时间里为找点随心所欲的事情做做,而抄起了一本寄给同事儿子的作文辅导书。随便地翻着翻着,就看到了《寒风吹彻》。
我随便的看着。看着就突然羞愧起来,因为自己不恭敬的随便。
我想象着,一个经历了很多场风雪的人,面对着一盆火,想着一些关于雪与寒冷的故事,是怎样的心情?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主人翁不是没有看到那场雪,不然他怎么知道来了一场雪?只是有更重要的一些事情,抵过了雪给他的吸引力。
况且,30年来经历的风雪,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经历冬天经历风雪已成了人生路上要接受的季节惯例。
寒冷是没有办法躲避的,你可以在风雪来临之前,尽可能的把门窗修好,把柴禾准备好,但是寒冷该来的时候,还是没法躲避,只有面对。因为“寒风”“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因为“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生活中大抵也是如此,一些苦难一些内心的冬季同样无法逃避,你可以乐观、你可以哭闹,你可以给自己的内心武装上厚厚的铠甲,但是,生离死别、酸甜苦辣中的沧桑忧伤甚至痛苦却犹如寒风,它比你自己更清楚人性中裂缝。
幸好我们还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袄,找到一些柴禾,可以取到温暖。让这些温暖来抵御可以抵御的寒冷。
即使为了寻找一些可以过冬的柴禾,“我”经历了一场没有温暖的旅程,“我”在一个人的冰天雪地里冻坏了一根骨头,“我”甚至只找到了一些很少的柴禾,而且被和冬天在一起的父亲责怪,可是,我毕竟和我的家人又走过了一个冬天,没让寒冷留住。
其实对于行走在寒冷中的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寒风找到了墙上的每一道裂缝,不是冰雪冻坏了你的一根骨头,而是你找不到及时的温暖,或者说找不到可以足可以及时抵御寒冷的温暖。
如果找不到及时的温暖,如果找不到足可以抵挡寒冷的温暖,那些寒冷会凝结成霜,如冰雪般地累积在寒冷积聚的地方,让人更加的寒冷,更加的寒冷。
一个人的寒冷如果太巨大,靠一小盆炉火,靠某一小段时刻可以称作是“温暖”的温度是不足以融化那些累积了多年的“冰雪”的。一个贫寒一生的人,终于在《寒风吹彻》里,在一个风
雪交加的晚上,彻底地留在了冬天。
“孤寂”,它总是带着一丝苍凉,正如隆冬中的一株腊梅,惊涛骇浪下之一叶扁舟或是狂风暴虐里的一张纸片。事物是无助的,人呢,亦是如此。冬日飞雪的日子中,刘亮程说:“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似乎”、“漠不关心”、“好像”是他对自己心境的描绘,但他也更明白自己内心中没有“似乎”、“漠不关心”与“好像”,他对一切必须关心,因为自己肩负生活的重担。生活对人不是间接而是确切的现实,不容回避,人也无从回避,因此“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他只能关心着严酷的现实,然后面对它、尽所能地解决它。于是“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可是“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面对现实、改变现实都存在着压力,唯一不同的是面对压力就似“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一样“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而改变时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完全缓解即将面临的新现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 是追忆抑或是审视。时空回到十六年前,“寒冷”随着作者的笔触越加形象具体,孤独、无助、天气的严寒、生活的困苦、缺少家庭的慰藉,构成着那寒风吹彻中作者心中永远的冷。“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姑妈没有等到春天,寒风由吹彻变成了席卷,带走了生命、亲情、暖(希望)„„ “消极”是同窗们读毕文章后的感受之一,我想这种感觉与文末最后一节“我知道这一时刻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有一定关系。不过,文章主体传递的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很好地传达着人生况味,揭示出生活的本色。它固然无法称之为美好,不过将其完全表露于苍凉的文字间也正造就着文章最大的亮色。更何况了解生活远比沉浸于安逸生活来得重要。“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一一这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感慨的两处细节。我首先看到了作者的坚忍自信,继而又感受到作者博大开阔的胸怀。这似乎印证了北岛《回答》中的“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但母亲斑白的双鬃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人生中的寒冷总是会防不胜防,它铺天盖地的盯紧了每一个人的所有的季节所有的岁月,潜伏进你尽管一直守护着的地方,潜伏进你甚至自己都从未注意到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困在无所不在的寒冷中独自过冬。
你可以尽可能的给自己多取一些柴禾,你可以尽可能地给亲人一些柴禾,让你自己,让
你亲友可以在冬天里多一些可以制造温暖抵御寒冷的东西,尽量地多过几个冬天,甚至是多捱上某个冬天的几个寒冷时刻,但每一个人都终究抵不过寒冷的包围与召唤,每一个人的寒冷都终究会没有办法完全被周围的温暖抵御。
即便是最爱的母亲,你看着她在寒冷中独自抵御,即使给她儿女们的孝心和亲情温暖,也只能看着她独自在越来越巨大的寒冷中过冬,看着她一个人的寒冷渐渐凝结成白雪不退,累积成冰霜不化,直至把她包围,留住。
是为我所读到的《寒风吹彻》,是为我所理解的《寒风吹彻》。
在《寒风吹彻》后的岁月里,我想我明白了寒冷其实无时不在,无地不在。我最好是随时随地都准备着,准备着将路上的一些柴禾捡起,甚至随时准备着为了抵御寒冷而承受一段更寒冷的路途,到一些远点的树林里去采一些柴禾,用它们来温暖我自己的人生,用它们温暖我爱的、爱我的人们的人生。
第二篇:寒风吹彻读后感
寒风吹彻读后感1我第一次读《寒风吹彻》是在高一,老实说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的。当时的我认为作者无病呻吟,又故作深沉。我那狂妄的青春,活蹦乱跳的热情,是怎样也领悟不了刘亮程在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子度过大半生的感触的。就是雪,我也没见过,广东的冬天,一般都有5℃以上。所以,无法想象,寒风吹彻可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身体上的冷与心中的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再读的时候,感慨作者生活艰辛的同时,就觉得作者的话语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了,有太多的悲观了,有太多的”听天由命“了。他说”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作者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很平静的吧,就像晚饭时的一声咳嗽,像晚饭后的散步时的一声叫唤。那是我幻想的年龄,幻想爱情的降临,幻想五彩的未来。相比之下,此时的刘亮程就显得有点对生命的”漠不关心“了。
前几天,我又读《寒风吹彻》,却是不敢评论了。听着他说”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是我通常会不承认罢了。听他感慨”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这是他的消极悲观,还是他的坦然,对人生的坦然?他还说”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这是他的无情绝望,还是他对与生命的淡然?
”生命中有一个冬天“,我是不敢承认,还是我在试图逃避?”生命中有一个冬天“,我是在悲伤,还是我在恐惧?现在才觉得,纵使是一个冬天又如何,那就坚强地,用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收获,去陪伴它。如果”被寒风吹彻“是注定的,无可避免的,那么就淡然的等待他的到来吧,就平静地品味每一天吧。
现在的我,才由心底里觉得,我以我20多年的人生阅历,以我狂妄的青春,以我稚嫩的文字,是无法完全体会与表达作者的冷,作者的”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读后感2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又会发现神的影子。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亚当斯密有言:我们穷尽一生追求地位、财富、荣誉,是为了什么?究其本源,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不过,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了吗?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
寒风吹彻读后感3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的寒风吹彻。
在这个寒风吹彻的冬天,大雪与寒风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寒风的冻是冻进骨头里的冻,大学的冷是冷进心里的冷。寒冷无法躲避,总是如影随形。它禁锢了我的言语,我无法表述我的伤疼。它限制了我的思想,我只能沉溺在痛苦的过往之中。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用无力的双手环住自己冰冷的身躯,头靠着膝盖,静静地坐着与哀伤作伴。我的耳边,分明清晰地听到,绝望沙哑的嘶鸣混杂在呼呼作响的寒风中。我感到更加地寒冷,身边却找不到可以取暖的事物,抑或人。
无以取暖。是的,无以取暖。我在经历我生命的冬天,旁人无法给我什么以温暖我。他们会安慰我说,一切会过去的。他们说,你要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他们还说,当你经历过这些之后,你就会发觉,这并不算什么。可是,没有人告诉我,告诉正在经历着的我,应该如何度过这个寒风吹彻的冬天。他们没法告诉我,因为他们听不到我耳边绝望在呼叫。绝望对我说,只有失去才是永恒。他们听不到,所以他们没法教我应对生命的冬天,他们安慰的言语也是那么苍白无力。就如刘程亮在文章写到的那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作者给他的一杯热茶,让他坐到火炉旁边暖和过来,但是他却在第二天下午冻死在村的西边。作者说:我的一小炉火,对于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巨大。
没有人能帮助到他,因为他的寒冷巨大,因为他处于他自己生命的冬天。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生命的冬天,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战争,与透彻的寒冷战争,与孤独的痛苦战争,与消极的自己战争。我们就这么站在寒冷的战场上与对手静静地对峙着,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看谁先倒下来。若这场战争失败,我们的生命只能像那位路人一样,被心间的寒冷冻住,然后凝固。假若我们胜出,我们便会看到希望伴随着春风而来,然后默默等待下一个生命的冬天。四季总是轮回的,人生也没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冬天。
然而,我还是愿意在这个冬天坚持抵挡这彻骨彻心的寒冷,因为我还在眷恋着夏天的回忆,还在期待着下一个夏天的来临。
寒风吹彻读后感4我蜷缩在椅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读着,风透过窗户的小小空隙,把纸张吹得沙沙作响,就好像是树叶被吹落的声音。天,很冷;文章,更冷当我依旧吃力地读第三遍时,除了扑面而来的寒冷,我终究一无所获。望向窗外,玻璃投射出明亮的房间,望不到漆黑的夜空,只是那家家温暖闪烁着灯光的窗口,不知又在等待哪个夜归人。
作者用令人窒息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他所经历的苦难,他像一棵被抽干的枯树一样,年龄已有些老了,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可他仍给我们感动,至少他知道去等待春天,等待又一个温暖的.开始。
这容易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熬过寒冷的冬天,然后等待着春暖花开。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下那么多温暖欢乐的文字,因丈夫的意外身亡,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用一个短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至始至终仍旧怀疑她文字里的乐观,又或者这只是虚假的表象。至少很少有人会像她这样,这么轻描淡写地抛下一切,仿佛她的生命多么得不值一提。
我很爱她的文字,甚至取和她一样的英文名,但我无法去喜欢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有人说,那些轻易结束自已生命的人,是太爱自己,爱到不愿自己受到更多的苦难。
闹钟在耳畔滴滴嗒嗒地响着,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给予多少人希望,可他的作者海子却在铿镪的铁轨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哪怕他已经熬过了寒冷。
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经历磨难跌到后的爬起,哪怕前面是泥泞,却有阳光。很清晰地记得作者在文章里写道,他似乎已经预感大雪的来临,把劈好的柴火整齐地码在窗台上,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大仲马曾说过:人生就是不断地等待与希望。“生命的脚步踏着时光走过一年又一年,所有生活的苦难,在生命面前,渺小得不过细尘。
我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常常充满希望的人,无数的挫折会将人打倒,而希望又会使人想不断地前进。前面就是大海,让疲惫的脚丫在沙滩上,留下生命的足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被寒风吹起。
寒风吹彻读后感5西部利亚寒流早已飘过了中国大陆,而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场大雪再没有在我思维里停滞过,就像寒潮过境,只是定期的”路过“,是难以勾起我仅有的那股丝丝凉意的……实在是有幸被提醒关注这篇文章——《寒风吹彻》,刘亮程硬是用刀尖裂开了我心底的惊喜与惊慌。
我不否认我对中国中期文学始终是抱着失望和歧视态度的,干瘪的文字,憋足的情节实在是难以在我们90圈里激起微微涟漪的。直至这篇文章的出现,第一句便触动了我的心脏——”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他们了。“实有寒风的荒寂,确有吹彻的凄凉。
在零九和一零年的夹缝里缺失了一个开头的生机,在不及回首时便直捷地摊开了夏季的步履踪迹。一零年的四月拖着零九年的大雪,依旧侵袭着北方的大地。大雪吝啬地扰乱了逻辑上的规律,寒冷坚定不移的霸占了期待了一年的春季。
在这个北方的角落里四月才结束了冬季寒流的侵袭,五月便恍然入夏,不免让人刹觉触不及防。外祖父的病情也随着这罕至的季节开始变得踮延起伏,已经注定要被冬天留住了,他就这样每日拖着一双被日月束缚严实的双脚,披着被岁月抓皱巴了的”衣衫“艰难地敬畏着生命,吃力地与生命抗争……
十几年前外祖父的幻影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彰显得淋漓尽致,拨开我记忆的浮云,将春夏秋冬十几个来回慢慢展开,最终化为了外祖父一生的雪,脚印不断。直至有一天冰凉封住了脚步,永远留在了冬天。
我曾在无数个早晨赖在炕上,听着火炉上咕噜着红薯捞饭,红薯的清香硬是挑逗着我的嗅觉神经,无数次地扰乱了我的晨梦。不过,说起也值当了。想想二十年来的一餐一食,除母汁外是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对战媲美的。这简单的捞饭煮尽了一个时代的狰狞和一位老人对外孙的疼爱,无非不是世上最甜美的佳肴了。
端饭在院子的石桌上开始扒饭,外祖父言语很少,冷落了这非冬的熙阳……外祖父一生是凄凉的,一辈子的单身磨盾了一个男人的性情,也折煞了一个男人的一生。老天没有给外祖父留下延续香火的机会,母亲是带的,在那个落后的乡村,不开放的年代一个女孩受尽了白眼和歧视,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外祖父是如何终其一生将母亲拉扯成人的。我的出现则给外祖父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沐浴在两代人的熙阳中开始成长,开始向盯住了我青春的那个冬季靠拢。
收拾好碗筷,外祖父给我套了件单衣给我一条羊鞭,让我尾随他之后赶着羊群满大山的转悠。目睹着羊羔随着母羊啃进了整个春天的生气,吮尽了整个世界的乳液,我竟然会无限欢喜,无动于衷。
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有幸能够揣摩到爱的真谛时,已近晚了,只留下了外祖父枯干的身躯和日渐削弱的生命力,我知道外祖父的冬天已经来了,他再也熬不过这个冬天,尽管这是五月的天,挥”泪“如雨。
拾起沉默的画笔,哽咽着画完外祖父的一生,一条条沟壑细微的刻画,一根根白发细微的勾勒,直至被氧气罩无情的截断了我炭笔的路线,接着从鼻端开始转变为一条平直的生命线,一直画出了纸端……举着画笔迟疑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外祖父再也熬不到下一个春天了。
外祖父就这样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了。终其辛勤一生,最终走在阴森的云上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读后感】相关文章:
1.寒风吹彻初三作文
2.《寒风吹彻 》读后感范文
3.寒风吹彻读后感四篇
4.刘亮程散文《寒风吹彻》
5.寒风吹彻阅读理解附答案
6.寒风吹作文
7.寒风吹400字作文
8.深冬里的寒风吹作文
9.用彻头彻尾造句
第三篇:《寒风吹彻》读后感
《寒风吹彻》观后感
诚然,阅读完《寒风吹彻》后我深受触动,无论是心情还是对生活的希冀。当死神执意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似乎一切的挣扎都是徒劳,任你耗尽精力去祷告,当死亡的信号来临,一切都无法救赎。人类如此聪慧,解决种种困难游刃有余,可是在与死亡的博弈中,我们注定惨败。生有命,死有时,每个人都在上帝预设的道路中前行,无论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前行的过程中问鼎辉煌,抑或行尸走肉,碌碌无为地机械生活,当倒计时结束,谁都得听命,停止呼吸。死神不看过程,只关注每个人的生命闹铃,这就是宿命。这是我首次阅读完《寒风吹彻》的感受。难道作者挥毫文墨只为宣泄对宿命的愤懑之情?还是我的体会过于肤浅而无法真正、深层次领略作者写作所给予的情怀?
我再一次阅读文章。这一次我似乎有新的发现,作者要表达的并非是对宿命的不满,而是从生命的高度思考如何平衡自然与人类的搏击与融合,以及在大自然的巨力下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和谐共处。这是人类每天面对的思考,然而往往也是人类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作者敬畏自然,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作者畏惧自然,害怕再大声一点,便招致死神的青睐,死亡便向其招手,同理,作者畏惧死亡。“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这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的敬重,把它视为贵宾,甚至把生活中的次要搁置一边,腾出干净的天地款待自然。自然的力量过于巨大,大雪的寒冬随时可以让人在春天来临之前冻死,每个人都害怕自然,但并非每个人都敬重自然。在舒适的春天,激昂的夏天,喜悦的秋天,幸存的人依然无法忘记在寒冬饱受的恐吓,越过寒冬,他们安全了,毋须再害怕自然,但心中的怨气仍无法释然,于是便展开对自然的戮杀式报复。作者则不然,虽也曾无数次受尽寒冬的恐吓,他仍高度敬重自然。自然给予他对生命的思考,尔后便有了对生命的赞礼和对拥有的珍惜。下面我想谈谈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每一个寒冬都要去赌博。谁赢了,谁就能拥抱春天,尽管“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谁输了,谁便断送往后所有的春天。作者参与了赌 1
博,赶着牛车去沙漠拉柴火;路人参与了赌博,冻死在路边身上仍留住深藏着的温暖;姑妈参与了赌博,“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房里,抱着火炉,等待着春天来临。”;母亲参与了赌博,“她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每个人都坐在赌桌旁,用全部的生命作为筹码,虽无法预知结果,甚至每个人都深深了解自然掌控了整个牌局,它是最后的赢家,但人们依然乐此不惫,在每一盘赌局中如履薄冰。只有参与赌博才可能换来春天,弃权则赔上所有生命。这样的赌博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型、颓废型赌博扯不上关系,它是人类尊重生命,珍惜拥有的体现,是人类追求生存而孜孜不倦的倩影。值得嘉许。
每个人都应该隐藏温暖。“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作者隐藏温暖,亲人们说他过于冷漠,依作者远见,他是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亲人们。寒冬太漫长,而我们过于单薄,随时都会被冬天留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深藏着温暖,作为陪伴亲人的必备良药,供亲人随时服用。作者的母亲是“隐藏温暖” 做好的体现。她把自己生命仅有的温暖都给予了孩子,五六个还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她拉扯长大,她不容许自己有任何闪失,她甚至不敢到姑妈家暄喧,因为她要为孩子隐藏温暖。路人死了,但他的生命还深藏着一点点温暖。靠什么去留住?靠的是对生存的炽热追求。我们隐藏温暖以滋养亲人,同时,我们也要隐藏温暖作为追求生命的强大后盾。
每一次赠予温暖都应及时。姑妈总希望母亲天热了便到她家暄喧,“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母亲终究没有到姑妈家,当与作者谈及姑妈去世的事,母亲语气极其平淡,绝非无情漠然,而是有意压抑心中的遗憾。为了孩子,母亲选择隐藏温暖,而没有分一丝给姑妈,这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自私的,母亲无法做到平衡、双赢,这能两权相衡取其重。她眼中只有孩子,她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而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但当亲人溘然长逝,母亲开始懊悔当初为何吝啬于赠予姑妈那怕毫厘的温暖,但一切已成定局,母亲只能压抑心中的伤害与千万悔意。人总是这样,只有真正失去了才大彻大悟。“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作者从姑妈去世中领悟到,赠予温暖不能怠慢,因为不知道亲人们什么时候会被冬天留住。我们不应该把本该送出的温暖搁置到下一刻,“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何其悲悔的遗憾。当我们尚存温
暖,就应及时送达亲人们的心房,就在当下。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出现的几个人物,看似是作者信手拈来,无意识的堆砌,我却执意认为这是作者的“居心所在”。每一件事都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每一件事的描述都是对生命思考的一次升华。另外,从浅层表面看。仿佛每一件是都仅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见闻而不相联系,窃以为这是对文章的“小气化”,是对文章深度与广度的诽谤。其实串联起来便发现,每一件事的有机结合,便是作者对生命完整的思考。每一件事都是主角,一件都不能少。
作者写作的目的而非简单抒发对寒冬的所想所感,而是通过对寒冬历练和见闻的描述,重新审视生命,定义人生,积极迎接生活的残缺与美好;每个人都应该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奉献温暖。这才是作者写作的情怀所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对文章意蕴的一次开垦。以上实为鄙人浅读后的感想,至于对文章意蕴的进一步推敲,则须反复、多次阅读。见笑。
第四篇:《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命的苦难;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教学流程
一、课文预习(形式:自习时间完成导学案)
二、导入
师:(板书题目1)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
(一)感知
走进故事
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穿插朗读)
生:自己
冻坏了一条腿
路人
冻死在雪地里
姑妈
没有熬过冬天
母亲
冬天已经来临
(二)研析
品味寒冷
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
生:寒冷OR寒风吹彻
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分为三个大组,各大组讨论一个人物)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
路人„„
姑妈、母亲„„
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
生:自然的寒冷(天寒); 生存境遇的恶劣(贫寒); 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心寒)。
(板书2)
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
生:广度——(天寒、贫寒、心寒)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第17节)(穿插朗读)(板书3)
痛彻骨髓
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板书4)
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生:直面苦难(坚忍地活,平静地活);
胸怀悲悯(心怀温暖地活)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
„„
PPT
(板书5)
(三)探究 讨论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事例)
参考:PPT
1、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太消极了。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人们对灾区的帮助;困境中的弱者相濡以沫;还有,本文中“我”对路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帮不了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2、我同意这种说法,面对生命对生命的隔阂,面对生命(人类)的脆弱,如同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无助也帮助不了别人,我们必须独立地面对,孤独地承担,默默地隐忍。所以,人应该自强自立,因为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帮不了谁”,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
(四)答疑
1.全班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共同解决在预习过程中个体同学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PPT
2.课堂生成问题解答,以学生互答为主。
四、小结
师: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我们以这首题为《寒风里的梦》诗作结:
当我独自一人
在风雪无边之夜
蜷缩
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
麦地空旷
颗粒尽无
寒风穿透脊梁
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
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
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
雪落在母亲不再开花的枝头
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
寒风吹彻
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
正在蚕食着
渐渐退守的温暖
春天是梦吗
不
即使在冰河的底层
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
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
把所有的微笑
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
附:
预设问题:
1、母亲为什么不去看姑妈?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与死亡无关的事情。为什么母亲会这样?
提示:①低劣的生存状态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在这种生存境况下坚忍地活着的人的悲悯。
2、儿子的腿冻坏了,可是父亲却只关心拉了多少柴,父亲是不是很残忍?
提示:是的,从表面看,父亲、母亲很残忍。可这残忍的背后,却是他们深深的无奈和沉重的叹息。生存的艰难已让他们自顾不暇、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已是力不从心,那些奢侈的温柔他们就更无能为力了。他们给人的外在感觉往往冷漠、甚至于残忍。但是不说一句温暖的话,不等于父亲不心疼儿子;不去看姑妈,不等于母亲不挂念姑妈。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质朴的情怀或许更让人看到人性的本真、更能让人为之动容。所以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穷人容易残忍,但残忍的背后常常温柔。富人常常温柔,但温柔的背后更容易残忍。”
3、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寒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4、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5、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6、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7、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8、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9、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10、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11、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2、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3、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4、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5、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6、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7、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8、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9、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
第五篇: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曹琳君
《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
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
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
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如同电影手法,在结尾处他又从思绪中回到火炉旁的现实场景。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用自己的思绪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那么,不解和疑问就呈现出来了。也正是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作者为什么写到了如此多的不相干的人物和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是解开文章寓意的关键。
2、深入文本、研习文本,读出聚集材料的“神” 这个环节我想通过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具体研习:
问题1:这些人和事都与怎样的环境有关?这些人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问较简单,学生可轻易地答出冬天(雪)或寒风(寒冷)。
第二问稍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给学生搭个小台阶,在黑板上写下“我”、“路人”、“姑妈”、“母亲”这几个人物,并在他们前面加上圆括号。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概括,在括号内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作为形容人物的定语。
相信括号内的答案会非常丰富:
(三十岁、年轻、十四岁、期待下雪、孤独面对寒冷、孝顺……)的“我”(贫寒一生、心境寒冷、被冻死……)的老人(年老多病、渴望春天、蜗居土屋……)的姑妈
(拉扯七个儿女、冷漠、年老、盼望儿女回家、独自在冬天透心寒冷……)的母亲
最后,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找出与冬天(寒风)有联系的。学生很快就知道,冬天(雪、寒风)除了指然现象外,还指孤独无助、情感冷漠、物质贫困、苦难磨难、心境凄苦、衰老死亡。
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用“寒风”将文中所有人连在一起,让它贯穿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之中。
问题2:事件的顺序可否置换?为什么?
不可替换。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还在于,他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组序的。在文章的第3自然作者写道:“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作者只有30岁,怎么可能在冬天用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作品有没有涉及“将来的我”,或者说间接地展示“将来的我”?是如何展示的?
刘亮程在《冯四》中写道:“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 了你的全部未来;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个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些。”这样看来,三十岁就是我的“现在”,十四岁的事就是“过去”,“陌生人”“姑妈”“母亲”就是“我”的“未来”。作者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无论是哪个阶段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
现在,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叙述“陌生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都是指向人生的“未来”,为何这样安排顺序呢?文章17 节写道:“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这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这一抒情语段由“我”这一个体扩展到一般,并引起下文对“陌生人”“姑妈”“母亲”的叙述,遵循了与自己感情由疏到亲的顺序,也体现了从自然界的寒冬(自然之冬)到人情的淡薄(人性之冬)再到生命的寒冬(生命之冬)。这是构思的另一巧妙之处。
至此,文体中的另一关键词“彻”的三层含义就已领悟: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在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的终点即死亡;时间上,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将被“寒风吹彻”;广度上,寒风吹彻所有的人。“彻” 既指肉体上的,更指精神上的。
通过这两读,我们明白了: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除了用自己的思绪,还用“吹彻”的“寒风”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因为彻骨的寒风,才想到那些逝去的岁月,想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才意识到这“寒冷”将陪伴我们的所有岁月。
3、重读文本,探讨文本,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
前面提到,这篇文章的主题颇具争议。这样灰色冷峻的文字,初读之下文本确实让人有消沉之感,然而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真是这样悲观消极吗?这篇作品就只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冰冷而没有暖意吗? 这个问题可以抛给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现在可以重读文本,让学生结合文中抒发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抒情、议论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真正用心的体验,必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自由表达,思想也只有在自由表达中才能开花。经过讨论,可能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1:尽管底色悲凉,但温暖的炉火,对温情的追求和向往,悲悯的情感贯穿于文章始终。
1、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寒冬的表现和思索并不相同
(1)十四岁以前的“我”。对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2)十四岁的“我”。(第6~16段)①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第8段)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第 9段)——“我”体味到“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② “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第11段)——自从被冻坏一条腿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盲目地对付生活中巨大的不幸,是作无谓的牺牲,要懂得积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懂得温暖自己的亲人。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的覆盖村庄和田野。”(第1段)作者为什么对冬天的来临似乎“漠不关心”又“一直在倾听”、有所“期待”?“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是必须贮藏柴火、贮藏温暖来对付冬天,三十岁的他从“寒风”“落雪”中收获了生活的智慧,懂得了如何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寒冬。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第16段)这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勉励,表达自己希望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愿望。
“彻”的第四层含义——感悟之彻:历经苦难,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后的淡定、沉静、坚韧的心态。
2、此外,我把路人请进炉火正旺的屋子,为他倒杯热茶;姑妈抱着火炉等待春天的来临,母亲也“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我希望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常回家和父母坐坐„„都饱含作者对温情生活的无限向往。他始终坚信在荒漠的雪原上温暖一直存在,即便我们不曾感受到,“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
观点2:生命脆弱,人生残酷,对温暖的渴望湮没在巨大的寒冷之中。
1、对于陌生的路人,作者“让进屋子”“倒一杯热茶”其实也仅仅是帮助路人驱散了一小部分温暖。文中特别提到“没有问他的名字”。为什么不呢? 如 果问了名字还有可能继续聊聊天,让他心里的那块“冰”融化一些,让他有足够的温暖启程。“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中,孤独的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他的寒冷太巨大”借着“寒冷”的强大威力遮蔽了自己本来能够提供的“温暖”支持。
2、同样的,对于母亲“隔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运,遇到衰老和死亡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
3、“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第31段)。”—— 虽然对温情生活充满向往,但生存境遇的恶劣,寒冷的阻隔使得亲人之间互相温暖的正常走动也实现不了。
„„
教师小结:“我们帮不了谁”也可以理解成作者在强调人应该自立自强自救。在苦难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坚强而执著地寻找爱与温暖,奉献爱与温暖。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文学就是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正是无边的孤独与执着的坚守、绝望中的希望,构成了《寒风吹彻》的深刻意义。
生命,于寒冷中坚韧,于温暖中拔节。寒风吹彻之后,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