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做优先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1)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第一印象)
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第一印象对你的后来产生重要影响)
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家长、教师、上级领导)
对于新来的老师,那么家长就会非常重视,会问幼儿喜不喜欢新老师,教师的性格和脾气孩子是否能够接受?
(2)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既有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接受认同,那么就会为你以后的沟通和交往将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佳,那么长时间就算你做的再好也很难抹去他人内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举例:如: 我们班的孩子,一开始的批评导致了之后孩子很难适应教师,家长也很难适应教师
(3)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首因效应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正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心,神情和蔼,让孩子容易接受。
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是包装的结果
人的刻意装扮和修饰总会在不经意间会露出马脚,所以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好之外,而且还要继续保持,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热枕和耐力
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要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1.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加强反思,提高工作效率,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
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要为了达成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操之过急,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了解增加感情,要让家长信任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活动
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
教会要主动去找家长沟通,尤其是因为首因效应而不喜欢老师的这些孩子的家长,要让这些家长带动幼儿来克服这些影响,那么家长也会是很乐意的。所以教师要多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二、近因效应:前功一朝化烟云
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这个作用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得模糊,从而最近出现的信息就会变得清晰,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1)近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1.信息间隔时间
时间的长短要适当,否则后面产生的信息就会在近期的短时记忆里,从而首因效应就会变得消弱,近因效应就会增强
2.是否与最初的期望相反
第一印象产生之后,人们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期望与态度,如果在近期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相反,那么家长就会更加注重眼前的行为,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3.性格特点
性格外向,开朗,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产生近因效应,性格内向,稳定,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的双面影响
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积极愉快的吗,那么就会消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消极影响,相反则之,首因效应的美好开端也将化为泡影
(3)近因效应的趋利避害的发法
1.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
近因效应导致排列在后的语言会对认得记忆和理解影响更加的深刻,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候要注意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教师对家长说:1.平常应该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尽管您时间忙!2.尽管您时间忙,不过平时尽量要多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什么问题吧!)第一种说法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高兴,但是后者就像是教师征求家长意见的态度
2.用近因效应弥补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树立只要想做好,永远都不晚的信念,这也是让自己在幼教生涯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3.善始善终的做好保教工作与家长工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无论好坏都能抹杀中间过程的70%的效果,可见“首尾两端”的工作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善始善终,永不懈怠做成一种工作习惯,做到这一点,不但对日常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最个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人生价值实现促进的作用
4.放松心态面对近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遇到这种不良影响的情况时,教师要放松心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压力与情绪,使自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掌握构建和谐家园的主动权
5.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与家长沟通
班级家长工作不是教师孤军奋战的,需要配班教师的帮助,因为有些事情教师作为当事人不方便说,那么这时候就要配班教师的解说,如:但一个教师对孩子今天做了那些好事时,但是家长却看不见或者也不信任他的时候,这时候配班教师就要与家长的意见保持中立,等家长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在跟家长谈谈这个教师在幼儿园的所做所闻。从而使家长能够冷静思考
三、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1)超限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1.刺激过多
教师总是想家长告状,迩不提出有意的建议,家长也对孩子的问题没辙,因此遭到了家长的超限效应
2.刺激过强
孩子本来就拍惩罚时,而这时家长也对教师说回去我在好好收拾他,还鼓励教师打孩子,说明孩子已经被打的无所畏惧了,所以出现了孩子做了错事不害怕,无所谓的现象
3.刺激过久
孩子的“问题行为”的忠告和建议不要翻来覆去给家长讲,要给家长放松的机会
(2)超限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
那就是本来准备虚心接受的人,由于无法忍受无资质的唠叨,最终情绪失控,与他人产生冲突,以致是自己陷入故意条比甚至错上加错的被动处境
(4)避免产生超限效应的发法
1.从人的倾听时间限度确定沟通持续的时间
倾听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的听,需要调动认得有意注意,迩每个认得额注意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情况成人是40分钟左右,所以时间差不多的时候要适当停止,哪怕在有用的话也让其产生疲倦
2.从人的肢体语言判断沟通收场的时机
一班有些人不愿意打断你您的说话时,就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如:有的家长看表表示希望停止,双手交叉胸前时表示面对教师的拒绝或者退缩,东张西望时说明他已经分神。
3.从说话转为对话是沟通成为双向交流
光凭教师不断地说明会让家长产生被动的倾听,那么就要学会吧单方式的交谈变为双向的交谈,要让家长进行在教师的提问下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4.从多个角度反映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教师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既善于抓住孩子的进步信息,抓住长处并鼓励孩子改正自己的短处,并及时给家长反应孩子的近期状况,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也有助于调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积极性
四、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1)投射相应产生的两大原因
1.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并非截然不同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同的愿望,有些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但并非是,音美每个人实现愿望的方法可能不同,因此这样就产生了投射相应(举例:园所为了家长的方便给家长买一些物品后,然后让家长去交钱买)
2.以自我为中心的推理倾向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丢了一个斧子,他就怀疑是他的邻居拿了,于是他看他的邻居走路和说话的样子就像是偷斧子的,可是有一天,他在自己家里找到了那个斧子,再看看邻居的时候,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讲了“疑人”的主观意愿,同样的道理,因为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社会上存在推销有回扣的现象,所以就有家长自然地把这些现象投射到园所的身上
(2)投射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从积极地方面想,投射效应能够帮助人们彼此理解,还可以给人们带来自我慰藉(如:但自己犯错的时候,发现比自己有写的人也有同样的失误,那么自己就不会在感到那么的压抑,就会放松一些)。从消极的方面想:会使人产生误解,每个人都有自己想错事情的方法,但是这些想法外人未必就会知道,所以过多的投射效应会产生很多误解,而且也会是人缺乏进取之心。如:有的人就会说我不怎么样吧,别人不也是不怎么样?
(3)投射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并加强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产生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
1.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于自信
一个好的经验是否适用于他人,这还要看对方是否认可他,幼儿教师现在面临的是信息社会,面对的大多数是80后的家长,年轻的家长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适合自己的信息,所以教师不要一味的因为好心而侵犯了家长自主尝试的空间,如:园所为了家长的方便给所有孩子买了同样一个产品,而有些家长就会认为这些不好,认为有更好的为什么不买。所以针对这些,我们也要理解家长的建议。
2.对家长的建议要适度
如:园所为孩子买的一些物品,家长有了一些建议后,有的教师就会产生投射效应说:我好心好意给你们买,你们还不要?而家长呢,也会产生相应的投射反应,认为园所是在谋私利的动机,虽然有些不强迫家长购买,但是园所已经买回来,就会让家长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在以后要学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先让家长了解这些物品,如过有些家长愿意了再去购买。
3.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家长
越是难以对付的家长,我们就越要动脑筋提高自己的沟通艺术,越要关注他的宝宝的健康成长,这才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胸怀和境界
4.发生误会多换位思考
投射相应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彼此的客观评价,这时候教师要学会先一步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想办法,调适心理,协调矛盾。
五、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1)罗森塔尔效应的鼓舞作用
不管是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希望得到鼓舞、肯定,与期待
(2)心理暗示是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幼儿教师在与女性家长和幼儿的沟通交流时要注意用眼神,表情,语调,特别关注等方式来传达,以至于给他人带来自信
(3)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方法
1.敏感的觉察家长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求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困难,这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鼓舞和理解,这些家长都会通过一些言行间流露出来,所以教师要敏感一些
2.倾听和肯定家长已经付出的努力
队友迩来说赞美表扬都会有积极地影响,但是对于成人来说这些直白的话都会让他感到不自在,家长需要教师既真诚又含蓄的心里暗示,教师要从耐心倾听家长教育孩子的愿望与新的做起,及时家长有些误区,但是也要先肯定家长的付出。在这个基础上,家长才愿意与你深度沟通
3.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教师要善于分析家长的家庭教育现象,把我家长遇到的难题,并多从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建议和帮助,真正关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细节,这样也是家长获得积极地暗示和帮助
4.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
家长在教育方面有无去也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总盯着这个,一面给家长心理压力,教师这时候可以给家长一些其他的教育方法,促使家长进行烦死和比较,给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预留一定的心理空间和时间。
第二篇:第二章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响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在沟通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取消某种心理效应,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或避免消极作用。教师谙熟与家长沟通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效应,会明白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态度与沟通效率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学年开始了,李老师担任中班班主任,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班级工作中。可是不久她就接到家长反映她对孩子要求严、比较厉害,说孩子害怕她、不喜欢她,这让李老师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在园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问题,那么这些意见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问题就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里有三个孩子自理能力差,还让老师喂饭,而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且能自己吃饭。于是,开学之初,李老师就在班里按照发展目标要求这三个孩子,并跟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说在家里不要惯着孩子,不要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些话虽然都在理,但这些家长认为还是去年的小班老师和蔼可亲,孩子们喜欢,现在因为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自己吃饭,都不想上幼儿园了。孩子不喜欢新老师,那以后在新班级能快乐吗?(一)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家长与教师初次接触,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教师说了什么,而是教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观察教师是否亲切,是否受孩子喜欢。李老师给家长的印象就是要求高、较严厉,让家长担心孩子以后是否能适应新老师。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留下的“初次印象分”。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经过实验首先得到证实并提出的。
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
初次交往的时候,在没有其他信息参考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凭借第一印象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并成为以后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参考,这便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
第一印象很重要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人们在职业场合一般都很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既然如此,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这么重要的第一印象尚且如此,以后还能好到哪里?所以,第一印象被人们优先加工,而先人为主的信息得到了更多的注意,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对以后的认 知发挥首因效应。
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
并不是所有的交往都会产生首因效应,很多情况下的初次交往可能并没有给自己留下清晰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交往对象对自己而言不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常见的重要他人有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上级领导等。毫无疑问,老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而家长很重视孩子是不是喜欢新老师和新环境,渴望了解老师的性格脾气是否容易被自己的孩子所接受,因此,首因效应对孩子及其家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二)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首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沟通与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佳,那么人们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抹去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及其家长来说更是如此。孩子年龄小,尚不具备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给他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 教师的整体形象,容易让他们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孩子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够成熟,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又有很高的威信,如果第一印象让孩子产生害怕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他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而孩子出现这些现象很快就会被家长所察觉,家长不知不觉地就会用孩子的表现来印证自己的观察,进 而产生不良的首因效应。(三)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很平凡而忽略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应该主动想办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
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由于初次交往对他人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主要集中在年龄、衣着、相貌、神态、姿势、说话态度等外部特征,并不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可能出现差错和误解,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的感觉走。因此,教师要重视首因效用对自己的影响,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任;神情态度温和有礼,让孩子容易接受。
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包装的结果
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需要特别注意,但绝不是突击包装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的方法、策略和形式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谈吐、神情、体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 的。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要好外,还需要继续保持第一印象给他人留下的良好状态,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热忱和耐力使积极的首因效应持续不衰。所以教师需要平时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养成沟通交流的好习惯,不能为了第一印象而做暂时的表面文章,否则,第一印象犹如昙花一现,仍然难以帮助教师在孩子及其家长心目中建立起信任与威望。
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中国有句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初给他人留下的误会与偏见会随着真诚交往而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进而在对方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内向、严肃和急躁是一个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个性特征,容易给他人留下冷淡、不耐烦的印象,但是具有这些性格的教师并非不热爱幼教和孩子,并非不爱岗敬业,因此这些教师最初的家长工作会经历一段“曲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才能改变最初的不良印象。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反思,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
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
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急于让孩子达到中班的发展目标,没有给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及其家长预留缓冲空间,以致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害怕、紧张。李老师的用心是好的,但是教育之弦绷得过紧,给人留下了严厉的印象,实属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新学年初期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了解孩子及其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和信任自己,在此基础之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深入的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达到发展目标。
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
孩子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害怕教师,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对教师保持警惕和距离,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家长作为成人有透过表面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他们能通过对教师的进一步观察,并参考其他家长的看法而控制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调整自己避免依据教师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而做出评价,并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进而对教师建立信任感。所以,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孩子因为首因效应而不愿意接近自己,可以主动地与家长坦率沟通,发动家长带动孩子克服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家长为了孩子会乐意配合教师的建议的。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二、近因数应:前功一朝化烟云
淼淼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她,经常跟其家长交流孩子做的好事、说的趣话,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淼淼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把牙齿碰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处理完之后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目前的整个过程。淼淼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而且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问了淼淼很多问题:是谁撞着你的?怎么撞的?老师什么时候送你去医院的?你是怎么去医院的?医生说了什么?等等,盘问的过程让老师感觉淼淼妈妈完全不信任自己。然后,淼淼妈妈又责问老师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相撞。老师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即使看到孩子们要撞上了,但是因为距离远要阻止也是来不及的,何况淼淼的牙齿本来就松动了。森淼妈妈说孩子自己掉牙和被撞掉牙是不同性质的事件。老师与淼淼妈妈交谈了很长时间,但淼淼妈妈始终不接受老师的解释和道歉,坚持要求给淼淼换老师或者换班。面对妈妈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淼淼,经常给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淼淼妈妈全盘否定了自己对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一)近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对首因效应产生抵消作用。是否产生近因效应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1.信息间隔时间
首因效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印象开始变得逐渐模糊,从而使最近出现的信息变得清晰。尤其是如果前后两次得到的信息不同,那么后面的信息更容易印刻在近期的短时记忆里,第一印象的影响因此消弱,近因效应明显增强。
2.是否与最初的期望相反
第一印象形成以后,人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相应的态度与期望,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相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改变当初的态度与期望,尤其是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家长更容易注重孩子眼前的反应与行为,从而形成近因效应。
3.性格特点
有的人容易形成首因效应,有的人则容易形成近因效应,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性格外向、开朗、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内向、稳定、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二)近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近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积极和愉快的,就会消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不良影响,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开辟新天地;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消极和不愉快的,首因效应留下的美好印象就很容易成为泡影,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制造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近因效应的消极作用,尽力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三)近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既然近因效应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尊重近因效应的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趋利避害。
1.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
近因效应导致排列在后的语句对人的记忆和理解影响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要注意自己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比如,关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话题,教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家长说:“平常应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 管孩子。“另一种说法是:“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不过平时还是要尽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很明显,前者对家长用的是一种怀疑的语气-,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再比如,在向家长阐述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时,有的教师会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不是吗?”与其这样说倒不如换一种说法:“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是吧?”因为前者可能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高兴,因为“不是吗”是一种质疑的语气,而后者则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是吧”表达的是一种教师委婉征求家长意见的态度。
2.用近因效应弥补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的初期还处于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而在交往进入熟悉阶段后,近因效应的影响则越来越大。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心理效应的知识,对于与家长沟通中出现的现象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所以遇到问题时容易困惑不解和手足无措。尤其是上岗不久的年轻教师,不知道怎样度过日常工作中方方面面的“第一关”,以致没有给家长、同事或者领导留下最佳印象。如果教师明白了近因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就知道即使自己最初做得并不太好,但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机会使别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从而树立“只要想做好,永远都不晚”的信念,促使自己在漫长的幼教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
3.善始善终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
“前功一朝化烟云”。这句话虽然反映了近因效应可能给教师带来的烦恼,但是也说明日常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谁也不可能躺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而不思进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事的开头或结尾无论好与差,都能抹杀中间过程70%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一般呈马鞍型,开头和结尾时注意力较为集中,中间时段则相对分散。可见,“首尾两端”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育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把“善始善终”、“永不懈怠”当成一种工作习惯,培养一种在职业生涯追求中享受工作乐趣的心理素养,做到这一点,不但对日常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个人身心健康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也能产生促进作用。
4.放松心态面对近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就像某些教师所感慨的一样:“千好万好不如眼前好,不管平时对待孩子有多好,只要出一件事,有的家长就不依不饶的。”这就是近因效应对一些性格敏感、认知结构简单的家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过分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师做出消极判断,忽略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妨碍家长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问题,给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信心带来一定程度的挫败感。既然近因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性格也是教师所无法改变的,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又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所以从客观上来讲,教师要放松心态面对近因效应的不良影响,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压力与情绪,使自己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掌握建构和谐家园关系的主动权。
5.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与家长沟通
班级家长工作不是教师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需要班里其他教师甚至其他班级教师的帮助。因为,教师作为当事人存在有些话不便说、有些事不便做的情况,这时同事作为一个旁观者就可以出面帮助解围或者解释。很多教师都有同感:有些家长看不见平时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却很在意某一件不如人意的小事,他们特别容易受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出面解释却往往被家长当做是在为自己辩护,造成沟通障碍。这时,另一位带班教师或者相关同事就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先是耐心倾听家长的倾诉,对家长的意见和态度保持中立,等家长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跟家长谈谈自己在幼儿园对当事教师和孩子之间良好师生关系的所见所闻,为家长了解教师和孩子平时的真实情况提供信息渠道。这种做法有助于安抚家长的激动情绪,促使他们冷静思考,进而能够心平气和地与教师沟通。
三、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京京比较淘气,也很任性,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于教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经常在班里影响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教师把情况反映给京京妈妈,最初京京妈妈承认自己的儿子确实难以管教,不停地给老师道歉,还给老师看自己的胳膊被儿子咬得红一块儿、紫一块儿的“惨 状”。可是,京京几乎每天都会制造出一个麻烦,于是教师不停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时间久了,京京妈妈除了说“给老师添麻烦了”,就不再谈孩子的事情了,京京的爸爸也不怎么听孩子的“事迹“,总是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他在幼儿园淘气你们就揍他。”教师说:“我们可不能打孩子。”京京爸爸说:“没关系,我们不怪你们。”渐渐地,教师发现与京京的家长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了,京京的情况也是一成不变,怎么办呢?(一)超限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在沟通的过程中,京京的父母出现了超限效应,这是一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麻木或逆反心理的现象。有一则马克·吐温关于超限效应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有一天,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感人并打算捐出身上所有的钱;l 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马克·吐温厌恶之至,于是改变初衷,决定不捐了;最后,等到牧师结束他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美元善款。
超限效应通常是由“三过”引起的:
1.刺激过多
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适当的刺激才能激活,但是过多的刺激则容易使人产生不以为然的习惯反应:啰唆唠叨、老调重弹,这就是超限效应的心理作用。像上述案例中京京的问题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总是向家长“告状”而不提出有益的建议,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也没辙,只能得过且过,教师因此遭遇了家长的超限反应。
2.刺激过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刺激所产生的功效最大,过弱的刺激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而过强的刺激则容易使人产生紧张亢奋、焦虑厌烦的心理,进而出现低效、无效甚至相反效果的状态。比如,过高分贝的音响如同噪音容易使人产生听觉疲劳,过于严厉的惩罚则可能让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过于频繁的表扬也会消磨人的进取之心。京京的问题就出在“超限惩罚”上。本来孩子都是怕挨打的,而爸爸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还鼓励教师打孩子,说明孩子已经被打得“无所畏惧”了,所以出现“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于教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的现象。
3.刺激过久
人脑活动的过程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活动,刺激过久就会产生疲劳,人脑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为脑细胞免受损伤,会自动由兴奋转为抑制,因此产生超限效应。所以,即便是美妙的歌声也不能一天到晚地听,要给耳朵安静的机会;即便是自己钟爱的电视连续剧,也不能一集接一集地连续看,要给眼睛休息的机会;即便是关于孩子“问题行为”的忠告和建议,也不能翻来覆去地讲,要给家长放松心情的机会。(二)超限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
超限效应反映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都广泛存在。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停地催促孩子吃多点、吃快点,结果孩子依旧边吃边玩或者只吃不嚼或者只嚼不咽,一顿饭需要吃很长时间;教师和家长反复告诫孩子游戏结束时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孩子却把大人的话当做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玩具到处乱放„„而在成人世界,这种效应则表现得更加复杂一些。比如,当对方“苦口婆心”、不停劝说的时候,倾听的一方则会想办法隐藏自己的心理活动,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转移话题,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沟通现场,或者采取表面配合、实则厌烦的敷衍态度„„
超限效应给人的心理体验是:“我本来不想这样,可„„让我实在难以忍受,最后忍不住就„„”这就导致本来准备虚心接受批评的人,由于无法忍受无休止的唠叨,最终情绪失控,与他人产生冲突,以致使自己陷入故意逃避甚至错上加错的被动处境。
总之,超限效应无法产生积极效果,因为凡事皆有度。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的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变会成最不适宜的东西。”(三)避免产生超限效应的方法
人际沟通是有客观规律的,教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时候,只要注意把握好沟通的时间与互动方式,就能有效避免超限效应的产生。
1.从人的倾听时间限度确定沟通持续的时间
沟通有倾听做基础才会有效。“倾听”是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性地“听”,需要调动人的有意注意,而每个人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话题尤其如此。有意注意的时间长短受身体机能的限制,不能无限延长。一般情况下,成人是40分钟左右。即使是专门以谈话为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一次也不超过1个小时。时间长了,人们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听觉疲劳,再有用的话对谈话对象来说也可能是废话了。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
2.从人的肢体语言判断沟通收场的时机
当成人出现超限效应的时候,出于礼貌的需要,一般不会直接打断对方的谈话,但是会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察觉这些信号,适时中止交流。比如,家长出现看表的行为,有可能是希望停止谈话的信号;家长出现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行为,也可能反映了他们面对教师时的拒绝或者退缩;有的家长不时地东张西望,表示他有可能已经分神„一可见,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不要只顾自己说话而不管谈话效果,要对家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所给出的超限反应信息保持敏感。
3.从说话转为对话使沟通成为双向交流
教师通常是与家长沟通的主动发起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场沟通只是教师在不停地说话,家长却没有说话的机会。有效沟通不是说话而是对话。“说话”是单声道的,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组织起来,并传递给对方就可以了;但是“对话”是双声道的,要根据对方的应答和反应,组织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得双方把交流持续下去。如果一方只顾“说话”,却不注意“对话”,会让另一方变得渐渐疲倦起来。因此,教师一次说话的段落不宜过长,最长不宜超过l0句话,就要有意识地停顿一下,可以用“不知道孩子的这些情况你是否了解”来观察和判断家长是否听进去了或者听明白了,并给家长反馈和交流的机会,使沟通成为具有互动性的双向沟通。
4.从多个角度反映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如果总是向家长反映同一性质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表现,家长就会因同一刺激过强而产生超限反应。实际上,从纵向看,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从横向看,孩子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孩子,反映孩子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不要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确实会给教师制造出一些事端,但是任何人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可以采取“扬长促短“的教育方法,即善于抓住孩子的长处并鼓励孩子改正自己的短处,然后及时给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信息,这样有助于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也有助于调动家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
四、投射效应:把自己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徐老师被家长告到园长那儿了,原因是她要求家长购买芦荟驱蚊霜。徐老师感觉很委屈,说自己并没要求家长都买,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使用效果不错才向家长推荐的。园长说:“那你为什么让家长在你那里买?”徐老师说:“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挺忙的,市面上各种品牌的驱蚊产品良莠不齐,年轻的妈妈经验又少,所以我就多买了几瓶,有需要的家长不用逛街也不用挑选了,直接在我手里买不是更加省心省力吗?我有收据,又没有多收她们的钱。”园长说:“不是钱的问题,这样容易被家长认为不从你手里买就得罪你。”徐老师生气地说:“那是她们的亨,我可没有那么想,驱蚊是她们家的事,以后我再也不为家长做这些额外的事了,好心没得好报!” 说完,她气鼓鼓地走了。(一)投射效应产生的两大原因
徐老师的好心被误解是投射效应作用的结果。投射效应就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也就是自己具有某种愿望、观念、态度、情感与好恶,就认为他人也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愿望、观念、态度、情感与好恶,最终产生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的结果。之所以会产生投射效应,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并非截然不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共同的愿望、观念与喜好,于是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未必完全相同,但如果当事人意识不到这种差异性,片面夸大共性,就容易产生投射效应。保护孩子的健康,帮助孩子夏天免受蚊虫叮咬,这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愿望,然而每个家长实现愿望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家长相信芦荟的驱蚊效果,有的家长则相信其他产品和方法。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强加于他人的做法。
2.以自我为中心的推理倾向
认识他人离不开对他人的推理,而推理的起点往往是自我。不管他人的行为与自己是否相同,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和思想为标准来推测他人。中国古代“疑人盗斧”的故事就反映了投射效应。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隔壁邻居偷了,于是看邻居走路的样子像偷斧子的,看邻居说话的样子也像偷斧子的。后来,这个人在家里发现了自己的斧子。这个时候,他再看邻居说话和走路的样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实际上,知觉对象始终未变,变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观意愿。同样的道理,因为很多家长知道社会上存在推销产品有回扣的现象,所以有的家长自然地将这种现象投射到教师身上,以致对教师产生误解。(二)投射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投射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投射效应能帮助人们彼此理解。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愿望等方面与自己相同,自己就更能准确地理解对方,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投射效应还能给人们带来自我慰藉。当自己犯错、内疚、尴尬、失败的时候,心理会产生压力,可能一时难以走出消极的心境。此时,如果发现与自己能力相同甚至比自己优秀的人也会有相同的经历,感觉就会放松多了,这就是由投射效应产生的自我保护作用。
从消极方面来说,投射效应也会使人们产生误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做事情的方法,而这些想法或做法未必完全为外人所知,所以过度投射就会令很多误解产生。此外,过度投射所产生的自我保护作用,即用“虽然自己不行,但是别人也不怎么样“来取得心理平衡,也容易使人缺乏进取之心。(三)投射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教师经常反思自己不要过度自信,并加强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产生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
1.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
投射效应普遍存在,使人的主观意愿影响了对他人的客观认知,导致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失真。因此,我们自己认为是好的经验对他人来说未必如此。一个好的经验是否适用于他人,还要看对方是否认可它、是否有适宜操作的环境、适用对象是否适宜„„总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实施后的效果。幼儿教师现在面临的是信息社会,面对的大多是80后的父母,年轻的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丰富的、适合自己家庭的信息,所以教师不要一味地因为好心而侵犯了家长自主尝试的空间。比如,徐老师所说的芦荟驱蚊霜对自己的孩子很适用,但是是否适合其他孩子的皮肤、其他产品是否可能更适合其他孩子、家庭是否有其他驱蚊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未必完全清楚,而家长不接受教师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2.对家长的建议要适度
教师对家长的建议初衷是好的,但如果这种善意是家长所不愿意接受的,也会给家长带来压力。而教师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很容易忽略这种压力,进而产生困惑:“我好心向你推荐,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感受到压力的家长也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反过来可能对教师产生误会。比如,在不愿意购买芦荟驱蚊霜的家长中,有的家长可能怀疑徐老师有谋私利的动机,有的家长则担心自己不购买的话会得罪老师。可见,建议不适度会带来负面的投射效应,为家园沟通制造障碍。从表面上看,徐老师也注意了不强迫家长购买,但是因为她已经把驱蚊霜给大家买回来了,所以不愿意购买的家长就会感到很有压力。如果徐老师拿出一瓶驱蚊霜让家长看看,愿意尝试的家长自己购买;或者根据家长的签名再去购买,那么其他家长就不会有压力和担心了。
3.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家长
投射效应使得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和接近与自己的观念、兴趣和性格相近的人,而与那些和自己在这些方面差异较大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扬人性的光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家长。越是难以应对的家长,我们越要鞭策自己动脑筋提高沟通的艺术,越要关注他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一个幼教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胸怀和境界!
4.发生误会多做换位思考
投射效应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彼此的客观评价。当教师和家长产生沟通障碍的时候,当彼此产生误解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投射效应,要学会调适心理、协调矛盾。教师要先行家长一步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如果家长的想法或者做法是错误的,教师仍然要将换位思考进行到底,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办法,寻找适合家长理解和改进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五、罗森塔尔融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白女士的儿子长得白白胖胖,在班里也很老实,但是他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低于同龄的孩子,都已经5岁多了,还不会用筷子、不会拍皮球、不会跳绳,画画也还处在涂鸦水平。教师建议白女士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心理科做个检查,发现问题可以早干预、早治疗。可是白女士认为自己和丈夫都是大学生,孩子不会有问题。每当与教师交流的时候,她总是说类似的话:“我看小白有进步了,他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教师就实事求是地说孩子应该在哪些方面还要再锻炼,并经常叮嘱家长在家里培养孩子的基本技能。教师苦口婆心、真诚以待,却发现家长渐渐地回避与自己交流,让教师颇感失落。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鼓舞作用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通常得到鼓舞都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受到否定和打击就容易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努力,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人际沟通的这个特点。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他以欣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告知相关教师。8个月后,他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情感更加积极了,性格更为开朗了,求知欲望更强了,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实际上,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但是因为教师得到了权威专家的暗示,于是对名单上的学生充满信心,并通过眼神、表情、音调、特别关注等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老师的信任与期望,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在行动上也不知不觉更加努力,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律:肯定、信任与期待能够给人以支持和鼓励,增强人的自尊与自信,使人们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具有促进人们改进行为、融洽人际关系的积极力量。
(二)心理暗示是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人际交往与沟通除了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以外,还存在大量的、非直接的暗示现象。罗森塔尔效应体现的正是暗示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心理暗示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在情感与观念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下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暗示,性格敏感、个性幼稚的人比性格成熟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幼儿教师平时主要是与女性家长沟通和交流,更要注意发挥罗森塔尔效应所产生的积极暗示作用。(三)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方法
教师应妥善把握罗森塔尔效应对幼儿家长的积极暗示作用,以便使彼此间的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敏感地觉察家长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求
白女士与教师渐渐疏远,是因为她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关注与满足。虽然家长是成人,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有遭遇挫折甚至无能为力的情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理解和鼓励。当然,家长一般不会直接向教师表达这个需求,只是会通过自己的言行间接地反映出来。如果教师对此不敏感,甚至忽略这种自然的心理需求,就会在无形中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
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以为孩子只有明显进步了,与家长的沟通才有价值。即使暂时看不见明显的效果,教师也要肯定家长的付出、肯定孩子的努力,保护家长的自信心与沟通热情,与家长一起抱着积极的态度等待孩子的成长。
2.倾听和肯定家长已经付出的努力
罗森塔尔效应在儿童和成人身上都适用,但是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赞美、表扬、摸头、拥抱都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但对成人来说,就不宜采用这些直白的方式,因为这会让人感觉不自在。家长需要既真诚又含蓄的心理暗示。教师可以从耐心倾听家长教育孩子的愿望与心得做起,因为即使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的主观愿望都是想把孩子教好,并且也为孩子付出了许多智慧和努力,所以即使家长的努力可能存在一些方法上的问题,教师也要先肯定家长的付出。教师的倾听与肯定向家长传递了理解与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家长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度沟通。
3.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不能总是以提要求、布置任务的方式提醒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这个问题或者那个问题,这会给家长一种消极的暗示:“孩子的问题我已经跟你说了,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你得注意好好教育孩子了,孩子出现问题都是因为你们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家长的家庭教育现象,把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多从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建议和帮助,真正地关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细节,这样家长获得的才是积极的暗示与帮助。
4.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误区是正常的。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以免让家长产生心理压力,妨碍与他们的进一步沟通。教师可以介绍其他家长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进行比较和反思,给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预留一定的心理空间和时间。
第三篇: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如何沟通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如何沟通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每天在接送幼儿时,总会有家长问:“今天某某表现得怎么样?”或是:“某某这段时间怎么样?”那么,怎样向家长反映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以前,我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说话直来直去,不讲技巧,结果说了半天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使自己很被动。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我很注意讲话的内容和方法,边摸索、边试验、边总结。现在,我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和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和家长谈话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二、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步骤是:
1、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进步与问题所在)。
2、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3、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及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这三个步骤的良好运用,就为我们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开了一个好头。
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如: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要接一个新班。由于家长对老师不了解,所以关注的一般都是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即吃的怎么样,水喝的多不多,中午睡觉了没有等等。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指导幼儿制作了一张生活卡,贴在楼道里。内容包括:今天我吃饭了、今天我喝水了、今天我大便了,今天我睡觉了。指导幼儿利用室内活动时间按数量用自己喜欢的图案纪录。这样,家长就能利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又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记录的,孩子们还可以向家长解释,从而让家长了解的更清楚,更真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长关注的重点就转移到幼儿的发展进步上了。这时的沟通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对幼儿各方面详细的了解。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幼儿,熟悉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家长们职业、性格、文化修养以及教育观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的方法。
和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我们直接给与教育措施,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直接向他们反映幼儿的学习效果,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程度教育观念的家长,我先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如:本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叫明的小朋友,他的父亲是石油大学的博士后。入园刚几天,他的父亲就对我们说:“孩子与人交往的意识不强,在家里也很少和小朋友玩,即使有小朋友和他玩,也只是玩一会儿,然后他又自己玩了。”面对这位高素质的家长,我们就采取了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的办法。首先告诉家长孩子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语言的发展,孩子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才能和小朋友更好的交流,让小朋友了解并配合,从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接着,我们例举了孩子语言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的。记得明入园的第一天,家长就对我们说:“明吃完一碗饭后不会再要,如果你问他还要不要再吃,他会说不吃了,但是,必须还要再给他成一碗,因为它的饭量很大,一碗根本吃不饱,吃包子之类的面食也要三至四个。”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和家长分析的,孩子的食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身体状况,对食品的喜爱程度等客观原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客观原因,一味让孩子多吃,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接着我们分析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对幼儿交往水平的影响及对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影响。同时对家长谈了教学目标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又提出解决的办法。家长看了我们有理有据的来信,表示非常赞同我们的观点,并按我们的方法积极配合,使明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
根据家长情况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沟通方法。但在具体工作中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幼儿的情况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还需要我们老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总结起来,把那些情况分为三种。并针对这三种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句话沟通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个领域的各项目标发展中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家长也很少过问的。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是最让老师省心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稍微放松一些,就可以不去和这样的家长沟通。但我认为,家长不主动找你,并不代表家长就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相反,他们和其他家长一样,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老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于是,我们针对这样的家长采取了一句话沟通法,即利用接送环节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如:今天某某学会了„„今天某某吃了几碗饭等等,当你说完后,往往会看到家长会心的微笑。
引起注意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亲情蒙住了眼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点缺点也会树大自直,所以对孩子的情况不太关注。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就采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开放、作品展示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家长沟通,过程是这样的:
1、让家长了解教育目标及幼儿应达到水平。
2、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并逐步渗透教育理念。
3、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
4、找出问题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决办法并共同努力,使家园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真情感动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领域的发展中不存在问题,但家长有许多的不放心。每天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愿离去。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就采用的是真情感动法,即:将孩子在各领域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向家长汇报,尤其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细致指导,耐心细致的向家长反映情况,让家长感到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师会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失败而难过,用我们细致的工作感动家长,让家长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发展。
当然,和家长沟通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我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家长园地、半日开放、家访、作品展示、家园联系本和接送环节的作用,注意多种沟通方式的互相补充,灵活运用,提高工作成效,取得家长的满意和信任,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家长的良好评价。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应如何与家长沟通
幼儿园教师应如何与家长沟通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幼教界人士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素质首先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这一问题对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园参与了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五”立项课题《武汉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于管理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整和利用家长资源,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规程》第四十八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教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在幼儿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生成适宜于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就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长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展开了研讨。教师们认识到:掌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为从家长处教师可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与信息,对提高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与家长沟通,积极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幼儿个性,显得犹为重要。这里的沟通,是指在孩子发展与教育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
一、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
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须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
二、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遇到过一个家长向我诉苦“老师,我们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么打他骂他都没用,这不,早上又要我买了一碗。”我先告诉家:长天天早上吃一种早点,不但有碍于幼儿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幼儿偏食;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早点的营养配置;让家长知道每天与其他幼儿公进早餐可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建议家长把这些好处用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其效果肯定比打、骂的方式好的多。家长从我这里了解到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我更加了解这个孩子,与这位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三、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家园沟通就不会受阻。
四、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1、家长委员会
老师们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幼儿园大型家园共育活动,可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制定方案并一起组织实施。还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真实了解家长们的心声。
2、客座教师
通过调查,许多家长素质较高,具有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愿望和能力。我们不妨以幼儿为中介,让家长自愿报名,然后根据活动内容选择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家长共同备课,保证质量。客座教师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机会。教师从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得帮助,家长从教师身上获取教育经验技能,而且更加了解老师的工作。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倍感亲切。
3、家长辩论会
以往的家长会多以老师说教为主,家长兴趣不大。我们可以改变老的形式把家长会改为家教辩论会。老师举出几个班上幼儿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长为主,让家长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家长们更新教育观,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产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兴趣。待家长们发言完毕,教师再有的放矢的发表意见,表明观点,介绍经验,其效果事半功倍。
4、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师们似乎已习惯于用更多的心思来设计栏目、寻找内容,而忽略了家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为什么不准备一块小天地,将家长请到家长园地中来。如“夸宝宝”栏目可写孩子在家的表现;“我的育儿心得”让家长畅所欲言;“我的问题”可写上家长的困惑等等。家长园地不能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起一座彩桥。
5、家园共育袋
我们可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家园袋。每周,我们都将幼儿所学的内容及作品全部放入袋中,还可随时将幼儿在园情况,教学内容及需家长帮助等写好,放入袋中。由于袋里装着孩子们小小的成果,家长们会很乐意每个周末将袋子带回家,周一再带入幼儿园。另外,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何意见、要求都可写下来装入袋中,以助于老师工作的提高。家园共育袋使忙碌的家长能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无声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6、个别化的家园沟通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大量的通常性的沟通是个别化的。个别化家园沟通的方式有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如今,许多幼儿园上了宽带网,并且实现了班班通,这样就更加拓宽了沟通渠道,网上交谈也是很方便的。个别化的沟通要着重于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而进行,以促进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更应主动些,并且要努力为沟通渠道创造条件。幼儿教师要真正从狭隘的教育观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到:家长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靠幼儿教师做出努力。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教师要主动反思,为畅通渠道做出努力。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道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会十分融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育儿之方、知识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做好家园沟通的工作,让老师受益非浅。
第五篇: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技巧
家长沟通技巧
1.家长沟通的定义
家庭和早教机构是影响小朋友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小朋友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 “孩子在中心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中心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小朋友各方面的发展,与中心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 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每天在接送小朋友时,总会有家长问:“今天某某表现得怎么样?”或是: “某某这段时间怎么样?”那么,怎样向家长反映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心观察多位老师,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说话 直来直去,不讲技巧,结果说了半天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使自己很被动。教师在今后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应该多注意讲话的内容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获取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共同的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沟通原则
1.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 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2.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 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 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 期的目的。
3.家长沟通操作要点
1、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进步与问题所在)。
2、了解小朋友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3、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及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
这三个步骤的良好运用,就为我们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开了一个好头。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如:每学年开学初,我 们都要接一个新班。由于家长对老师不了解,所以关注的一般都是小朋友在园的生活情况,即 吃的怎么样,水喝的多不多,中午睡觉了没有等等。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网络直播的平台基础上建立了微信群和生活情况板块。内容包括:吃饭情况、喝水情况、大便小便情况、睡觉情况。通过指导小朋友利用室内活动时间玩玩具或阅读等方式解放一位教师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小朋友在园的生活情况。
4、托班课程大多交流小朋友生活情况,早教亲子课则大多交流课程情况。托班的班主任须与家长电话、短信交流或面谈,频率为至少每周一次。早教课教师须于课后与家长及时沟通,频率为至少每月一次;若陪同小朋友上早教课的不是父母,教师则须与陪同人交流的同时,也于课后与父母电话交流,频率为至少每月一次。
5、教师须告知家长记得每天查看发布于微信群的课程学习目标;中心会1~2天群发推送小朋友的照片,家长可前往查阅。
注意事项:进入中心有一定时间的宝宝,家长关注的重点就转移到小朋友的发展进步上了。这时的沟通需要老师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对小朋友各方面详细的了解。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理论 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小朋友,熟悉小朋友在各领域的发展、进步及存在 的问题,再根据家长们职业、性格、文化修养以及教育观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的方法。和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我们直接给与教育措施,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直接向他们反映小朋友的学习效果,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 养,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 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程度教育观念的家长,我先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
4.沟通策略
家长沟通是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家长了解小朋友在园情况的桥梁,做好家长沟通对促进中心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决定沟通的因素包括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地点。因此,沟通的策略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选择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以及因地而异的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因人而异的沟通策略
1、根据家长性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更多地会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也会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而男性家长则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这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教师也是女性。因此,女性家长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也最易成为中心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对于男性家长,他们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方法或帮助。因此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给予反馈,或者直接告诉他们明确的建议和可行性的方法。
2、根据家长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年纪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小朋友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而很少关注小朋友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也就是父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家长,教师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还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小朋友全面发展的观念,同时,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先做晚辈后做教师。对于年轻的家长,教师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教育工作的支持.因为现在的家长看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会更理性地重视小朋友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沟通时,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
3、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则“很低”,甚至不对小朋友提任何要求。因此,针对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则就会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在措辞方面,教师要注意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针对期望值低的家长,像溺爱骄纵型、放任武断型的家长,教师可以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阐述如此发展下去的不良后果,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现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较高,在观察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育观念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他们认为以后竞争太激烈,所以,要对孩子从各个方面进行完美打造;另一个是对于孩子过于“尊重”,认为小朋友要发扬个性和自由,结果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事实上,这样的家长缺乏的是一个参照系数,即孩子的发展水平在群体里所处的位置。因此,与这些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整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小朋友教育,所以教师要一边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一边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小朋友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5、根据孩子的个人状况,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等。孩子的个人状况不同,家长的关注点也不同,沟通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对他们进行认真观察,观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观察出每个孩子身上显现出的家教风格。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因事而异的沟通策略
1、以交流孩子情况为主的沟通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教师最好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其次,要借助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这样会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笼统地“很好,很聪明”,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在应付自己,认为孩子是被忽视的。在反映孩子在园的一些缺点时,教师更要注意措辞,避免用一些过激的词语伤害到家长的自尊,所以,教师要多使用就事论事的评价方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
2、以反映孩子问题为主的沟通策略:教师切忌用“告状”口吻,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同时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这个孩子在中心里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这是值得表扬的,如果多学习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们好好帮助他,他会变得合作能力更强,更加优秀”。
3、以布置配合工作为主的沟通策略:教师要明确交待任务,语言要言简意赅,任务要具体,因为:第一,家长对于中心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时间有限。同时,要尽量让家长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长心里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4、孩子在中心出现事故时的沟通策略:小朋友在中心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判断准确、送医及时、处理规范外,还要安抚好家长。首先,教师要勇于承认工作中的过失或者诚心向家长表示歉意,赢得家长的理解。其次,教师要详细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清晰事实真相,可以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5、家长因误解情绪过激时的沟通策略:在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让家长产生误解,使得家长情绪过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辩解,耐心等家长说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长解释,尽量避免与家长抬杠。教师不分场合与家长争执,只会让家长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教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更不易于沟通。教师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并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更易于家长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这样先认可再建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蛮横不讲理的家长,教师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