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构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机制, 重要性, 群众, 党员, 构建
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就是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做法、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直到完全地融入党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的一种机制和模式。当前,加快构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首先,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既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时代的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建党八十多年来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党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失去了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要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顽强拼搏,与人民打成一片,真心地为人民服务,解民忧、解民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做到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否则,建设和谐社会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既是我们党对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又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我们党夯实执政基础、加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疏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逐步显现:有的高高在上,摆官架子;有的忽视民意,轻率决策;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满足于迎来送往;有的干部一心想着升迁,大搞政绩工程、“路边”工程,与民争利等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国共产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并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倾向。
第三,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也是先进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走到人民当中去,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需要党和党员干部做些什么、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他们困难及问题。因此,中央从先进性教育活动伊始就提出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而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就是目标之
一。如果我们不能密切联系群众,走到人民当中去,不接触人民、不亲近人民、不帮助人民、不团结人民,而是脱离人民,那么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性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第二篇:司法局四项措施构建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某某县司法局
四项措施构建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为民服务机制。根据司法局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中为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简化群众办事程序。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等系列制度,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服务的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等相关具体事项,通过公示栏等方式向社会和公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首问接待人应妥善处理群众咨询,热情、耐心、细致地接待办事群众,做到一次性告知,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处理各项行政事项。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增强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以“争当人民好公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学习刘玉美工作法等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五有”群众观念教育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眼里有群众、嘴里有群众、手里有群众、兜里有群众、车里有群众”的思想。二是在联系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三下三清”等活动,2011年我局人均办好事3件,帮扶社区服刑以及刑释解教人员105户、回访222人次,局领导下基层60余次,科所队领导下基层400余次。让广大干部职工更贴近人民群众,深入群众,了解到群众的愿望,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广大老百姓排忧解难。
三、完善服务设施,加大便民服务力度。一是“148”法律服务专线开通,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均设立了法律服务便民工作站和工作热线。为我县需要寻求法律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了无偿咨询服务,尤其为处于社会弱势的贫困、残疾等受援人群提供极方便、快捷、热情的服务,使得他们足不出户,便能够获得法律帮助。二是大力开展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五项工程”活动。每个律师事务所均与村居签订了免费法律服务协议,随时为村居提供法律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需求。三是窗口部门和各司法所均设置了政务公开栏、法制宣传栏、办事指南等,方便群众办事;在窗口部门和服务大厅等直接服务群众的场所,设置了群众休息等待区,提供座椅、饮水设备,配备应急药品等,满足办事群众的基本需求。
四、拓宽监督途径,强化群众监督。一是健全和完善群众执法举报、投诉、回访制度。设立了投诉电话,局机关、各司法所均设立了举报信箱,明确专人负责对举报案件的处理和答复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对已处理的案件进行定期回访。二是提高对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视,组织社会群众、执法监督员、服务对象等对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15个司法所进行测评,充分听取执法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不断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把权力真正用在为人民服务上。
第三篇: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对于搞好党员干部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而加强和改进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既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建党九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党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失去了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要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
群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顽强拼搏,与人民打成一片,真心地为人民服务,解民忧、解民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做到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二、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疏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逐步显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国共产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并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倾向。
三、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也是先进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走到人民当中去,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需要党和党员干
部做些什么、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他们困难及问题。因此,中央从先进性教育活动伊始就提出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而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就是目标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密切联系群众,走到人民当中去,不接触人民、不亲近人民、不帮助人民、不团结人民,而是脱离人民,那么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性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首先要心系群众。“老百姓在我们心里有多重,老百姓对干部就有多敬重。”作为街道办的领导干部,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一言一行要考虑群众利益,始终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为民的重要目标。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了解民情,把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贯穿于想问题、办事情的全过程。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到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去采纳民意,到最困难的、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民情,真正弄清群众在想什么、怨什么、盼什么,把群众最想办的事情摸准,把群众最困难的事情搞清,把群众最愁得事情弄明。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倾听普通群众的呼声,询问困难群众的疾苦,了解各个社会阶层的发展需求,关心外来务工
人员的生产生活,多角度、全方位、经常性了解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畅通听取民意、反映诉求的渠道,广泛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其次帮助失业群体实现就业,积极向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尽心尽力帮助失业群众找工作;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帮困助学,并积极动员驻地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力争实现无贫困失学现象,激励贫困学生勤奋学习,早日成才,回报社会;帮助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带头创造财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一方共富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身边的创业典型,在群众中营造“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向创业群体提供各类信息,促使他们提高创业能力、开拓创业空间;对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家庭,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其生活信心。
共产党员只有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广大群众只有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下,才能真正长期得实惠。因此,我们要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着力构建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篇:浅谈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油田政研会2014年政研成果申报
浅谈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一个企业中也如是,只有广大党员经常服务职工、教育职工、团结职工,才能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始终保证企业上下一心。尤其在我们公司乃至整个集团公司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我们企业中的党员干部不脱离群众,才能更有效的扫清改革所遇障碍,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充分认识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群众观察党的形象的窗口。党员只有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因此,必须注重探索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1、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党的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完成人民赋予的各项历史使命。从实现党的任务看,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才能获得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不管我们党的发展有多么快,党员所占人口比例总是较小的,不管我们的党员有多么优秀,与广大人民群众相比,力量总是有限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靠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
2、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突出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保持同群众的紧密联系,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稳固的基础。因此,在落实联系群众制度的过程中,要突出发展主题,咬定发展不放松,常思富民之策,长兴富民之举,带领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
3、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根本之举。
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广大基层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造力。好的企业应该是能够调动是全体职工,各尽其能、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在集团公司步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在企业改革进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利益关系、各种职工诉求不断涌现,复杂交织,对做好现阶段群众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也就是建立健全确保密切联系群众得以贯彻执行的制度。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在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规定,大多行之有效、群众认可。比如,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定期组织干部下访制度、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蹲点制度等,这些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制度,要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企业改革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党员保持密切联系群众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党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抓紧修订完善,并创造出新的制度形式。
坚持独立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独立性是每项制度规定可以单独得以贯彻执行、独立发挥作用;系统性是注重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相互配套。我们要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我们党制定的这些制度既前后相衔接,又都有制度的配套措施,注重制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严格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从党的建设长期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也是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三、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党支部要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首位,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断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自觉性。要定期组织学习党章、党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员意识,时刻牢记党员标准,找准自己的行动坐标。要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再教育,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结合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把学理论与学先进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对照先进找差距,不断增强实践党的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在新形势下,群众最欢迎有专业知识、有领导能力的党员干部。要提高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本领,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要分层分类抓好党员轮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特点,确定重点培训内容。对一线井队党员,要加强岗位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提高立足岗位发挥模范作用的能力;对机关党员干部,要加强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增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能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加强党员学习的宏观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长期受教育”。当前,有部分党员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存在“坐不下来、钻不进去”的浮躁情绪。为此,要切实加强宏观管理,在创新培训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健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要根据党员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设臵培训课程,用现场直观的方式培训党员,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教育党员,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党员参学参训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党课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保证每名党员都要参加学习培训。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学习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广大党员自觉学习、不断提高。
二、创新制度、丰富载体
一要建立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实行党务公开是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规范党务公开的内容、途径、程序、时间、范围和责任要求等,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对适宜在党内公开的内容,主要通过会议、文件、简报、局域网等途径,及时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通报;适宜对社会公开的,要通过党务公开栏、广播、电视、公开报刊、公示牌等途径公开。
二要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互动性。要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引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拓宽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把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作为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促进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建立民事化解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服务性。在改革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党员干部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民事化解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维护企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意识,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及时了解职工诉求,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群众意见、为群众解决问题等好经验,结合新的实践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定期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坚持和完善信访责任制,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力争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教给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引导他们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处理群众工作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
四要建立义务帮扶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实效性。党员联系群众,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无私地帮助群众,达到宣传、教育、组织、凝聚群众的目的。
三、正确引导、强化监督
一要明确责任目标,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是每个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任务。机关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观念,不断提高本职工作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参与支援基层、结对帮扶等活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国有企业党员身上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经常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积极参加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双带”等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发挥好模范作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落实机制,对本单位党员实行“设岗定责”,把联系群众的职责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每名党员,使广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工作。
二要加强监督约束,规范党员联系群众的具体行为。在群众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依法办事、文明服务,反对态度冷漠、作风粗暴;坚持吃苦在前、无私奉献,反对与民争利、贪图享乐;坚持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反对吃拿卡要、以权谋私。要加强党内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要严格党内生活,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解决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党员自律和他律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加强对党员联系群众的检查监督,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经常处于党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
三要注重考评激励,激发党员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制定党员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标准,细化群众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指导、评估、督促和监督功能的考评机制。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党员工作的根本标准,定期组织群众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并把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结果用来教育党员。要通过群众参评、党员互评和组织评审,对每位党员的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将考核评议结果记入档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要综合运用党员考评结果,把它作为党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开门听意见、开门找问题、开门搞整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活力,构建社会和谐。
第五篇: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 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三是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是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上一届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近两年来国家又开始着重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这是基于地区发展的失衡或者不和谐而做出的调整努力,它一方面表明了地区差距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种差距及其带来的不和谐急切需要调整,这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
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如官德、医德、师德的下滑已经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形象急切需要改善,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并进入繁荣阶段后,精神文明或者与时俱进的新道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两者亦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换言之,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步。
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