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两会”上提出:在未来7年内,让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把永川建设成为渝西地区的大城市。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农业局召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市)工作会议”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培训班”的有关精神,切实有效地搞好永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早日实现把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永川市农业局科教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对永川农村劳动力整体状况、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转移方向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平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三、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xx镇关于农村劳动力情况调研报告
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理清我镇农村劳动力状况,我镇积极按照xx县就业局要求,针对我镇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劳动年龄段的农业户籍人口,及农村常住人口进行调研,我镇通过真实填写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表,上门入户与村民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创业情况、技能培训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情况、纯收入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就业能力、农民工素质等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被调查的xx镇有xx个村,农业总人口xxx人,劳动力总数为14475人,占总人口的43%。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的种植业领域。
2、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男性占65%,年龄主要分布在16-2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60%,高中占20%,职业及技校以上也仅占20%,大多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比较低,已参加技能培训和愿意参加而未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1%。
3、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的共有869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的90%,县内就业的仅占10%,外出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6900人,占79%)。其他地区仅占外出劳动力的20%。
4、就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5823元,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49%,工资收入占纯收入的48%,转移性收入仅占5%。
5、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调查显示,2014年回乡创业人数25人,接受创业培训人数为25人,创办经济实体25个,带动42人参加就业;2013年回乡创业人数36人,接受创业培训人数为36人,创办经济实体36个,新增23人参加就业;2014年回乡创业人数41人,接受创业培训人数为41人,创办经济实体41个,带动新增就业68人。可见,劳动力返乡创业人数在逐年递增。
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农村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都要出外打工,仅剩下一些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在家,儿童属于无劳动能力者,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一些孱弱的老人,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表现为老龄化趋势严重。
2、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我所在村的经济收入对外依赖的程度很高,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内的一个砖厂和一个页岩厂,只能吸纳小部分的男性剩余劳动力,而靠农业等自然经济取得收入的群体,也在逐渐减少,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3、文化程度底,无技能劳动力比较多
在全镇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段人数中,无技能劳动力占80%,职业及技校以上也仅占20%。这些群体在就业的过程中,即难以适应技能岗位,有制约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所招聘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技能培养意识也不强。
4、资金缺乏,自主创业艰难
由于对于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项目比较少,资金支持方面也有很多的力所不及,加之各种手序纷繁复杂,所以使得很多想创业的人员望而止步,很怕自己难以度过层层难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响应党和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是农村劳动力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面对所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我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规划建议如下:
1、加大投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
各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争取做到劳动力市场信息对称,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2、加强引导和培训,积极创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引导,不要让劳动力盲目跟风,追随某一类职业,要多方引导,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业的门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只是是在不断变化更新的,要不停的培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壮大自己,所以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等多样化继续教育形式,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培养劳动力的自我创新能力。
3、解决资金负担,鼓励能者创业。
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投入资金,为创业者撑起一片蔚蓝的天;创业者也应该鼓足信心,积极募集资金,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就业;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减轻创业者资金负担。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
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把好外出务工者的权益关,切实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总之,要促进农民的增收,推动农村综合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导,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严重影响,近期,市政协社会法制与港澳台侨工作室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
近来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各种产业生产的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截止2009年4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7.1万人(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3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20.3万人、第三产业为11.6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7%,尚有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对我市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是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镇内占52.1%,镇外即墨市内占35.9%,即墨市外青岛市内占8.9%,青岛市外省内占1.9%,省外占1.2%,体现出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四)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据问卷调查统计,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和对待。
(一)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3%,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6%。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据调查,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另外,在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还存在歧视性用工行为,一般只选择招用40岁以下的人员。一方面,导致我市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使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围之外。
(二)培训基地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劳动、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基地达34家,其中23家是依托镇(街道)成校建立的。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缺乏、培训专业单
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对于有些紧缺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首饰制作、包装印刷等,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影响,却没有设置或培训很少。部分镇(街道)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培训补贴资金不到位,只忙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存在培训走过场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我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除技工学校和部分职业中学(中专)毕业生接受了较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其他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比例很低。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绝大多数由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行政村也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有的村规定了一名村干部兼管就业工作,有的村则无人管理,很多村干部对当地劳动力的去向不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不办证的现象。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从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有的镇(街道)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45.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2.3%。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制约。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三是工资收入低、生活成本增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外地农民工大量涌入我市,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工资水平较低,据问卷调查统计,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1200元左右,而在城镇的生活成本却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有的企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职工生活、工作环境改善和提高福利待遇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职工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五)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安全缺乏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调查,在去年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10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60%,不缴保险的约占20%,超时劳动的约占10%,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从投诉案件中可以看出,拖欠克扣工资和投保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工资发放不及时,个别外资企业甚至欠资逃逸。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社会保险,因缴费比例高、基数大,加之工人流动性大,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等因素制约,个体私营企业的投保率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统计,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执法检查不到位,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从我市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二十条意见》,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行重点帮助和扶持。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就业,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且就业要求适应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针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使做大做强。同时,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放宽搞活用工政策,合理确定招工条件、扩大招工范围,放宽年龄、性别、工作时间等条件限制,提高工作福利待遇,缓解供求矛盾。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乡镇撤并和省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功能。要加强扶持引导,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新兴行业和服务业,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三要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滞留在从事农业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广、运用种植、养殖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拓宽生产领域,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市各地推广种植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如金口芹菜、移风黄瓜、七级蘑菇、刘家庄西瓜、龙泉紫皮地瓜、华山黄秋葵、温泉钱谷山绿茶等已呈现出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在第一产业中,从事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劳动力,分别占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9.7%和4.9%,调整转移的空间尚较 大。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市、镇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应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专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真正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考虑,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有规划,有行动目标,有长远战略。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中专学校、职业学校、成校和技工学校、农广校等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培训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培训质量。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介网络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要大力推广龙泉成校与青岛菱达机械公司、金口成校与韩青制衣公司合作进行联合办学的模式,引导更多的培训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和当地规模企业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项目与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到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灵活设置培训专业,运用中、短期各种方式,实行订单、定向培训。同时,为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调动农民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可借鉴其他地区通过发放“就业培训卷”的方式,将政府用于转移培训的专项经费印制成等额的培训卷,直接发放到需要培训的农民手中,让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我市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及专业。四要依托政策保障,推动企业培训。在认真做好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援助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树立“谁用人、谁培训”的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应认真总结推广即发集团公司、TCL(青岛)公司、青岛帝杰尔公司等大中企业设立培训车间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成功经验,鼓励我市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培训机构,设立培训车间。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关于企业负有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律义务、职工的培训经费按一定比例提取、税前列支的有关规定,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劳动、农工办、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建议我市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意见》(即发[2004]4号)文件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完善制定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劳动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措施。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把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市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等综合管理工作。各镇(街道)应配齐配强人员,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各村设立劳务信息员,落实工作经费和工资补贴,形成上下贯通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性的市、镇(街道)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不断提升档次标准,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所有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我市在规划建设新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建议借鉴城阳区的做法,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一处零短工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农民工“蹲桥头、站路边”的状况。城阳区通过政策扶持,采取社会融资的形式,于去年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城阳东部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集求职、招聘、食宿、购物、娱乐于一体,极大方便了农民工从事零工需求。同时,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整顿或取缔不合法的中介组织。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要整合全市劳动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镇(街道)、企业服务的一体化,使各镇(街道)、企业就业供求网络与市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发布供求信息。镇(街道)村两级应切实做好建立劳动力电子台帐工作,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实现动态化管理。新闻媒体和各镇(街道)要为农民务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广播、电视应设立发布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企业用工信息频道,滚动播放;镇(街道)村应利用政务、村务公开栏提供就业信息,有条件的镇(街道)可设立电子屏幕,及时准确发布劳务供求信息。
(四)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要完善创业政策。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小额贴息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发[2009]18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创业起步资金问题。同时,应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享受城市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二要搞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建议市、镇(街道)财政建立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征集论证等创业推动工作,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三要优化创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典型经验,调动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应大力创建“创业一条街”和“创业示范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平台。
(五)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可借鉴外地做法,依照一定程序向社会聘任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加强社会监督。要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作偏低的状况;建立完善企业欠薪欠费报告制度和保证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正常支付。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方案,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可实行分类推进和分步实施,即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可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可借鉴外地区的做法,实行低费率、低保障待遇。同时,应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政府及用人单位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对农民工实行廉价租房政策。建议采用城阳区做法,加大政府廉租房建设力度。城阳区委、区政府为改善外来务工者生活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职工公寓8处,每人每月住宿费仅有40元左右,饭菜实行成本价,并由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极大方便了农民工求职就业。同时,应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要通过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经济适用房出售给农民工,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应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0.7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7.09%;15岁~64岁11440人,占70.15%;65岁以上2080人,占12.76%,老少比为75.63%。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6.69%和30.4%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的人又不想返回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的建设正在加快的进行中,在国家的领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是农村人,自然很关心家乡的发展状况,趁这次寒假,我回家就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家乡最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情况,了解家乡是怎样变化了,我是在校的大学生,将来我会出来工作,我想建设我的家乡,因此我必须要知道家乡需要怎样的人才,家乡的劳动力怎样,并且我也可以用我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样的劳动力结构对我的家乡以后发展又怎样的意义,是不是合理,我更可以对此提出自己看法,向有关政府提出我的意见,为家乡发展做一份贡献。并且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充分的运用我工商管理的知识,对我的社会实践有很大帮助。因为我村庄的住户不是很多,只有23户人家,所以我这次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我这次寒假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范围是我所居住的村社:眉山市仁寿县虞城乡盐硝村1组,我所居住的小村共有23户人家。我这次调查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情况: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村劳动年龄内:女(16——50)周岁,男(16——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共有65人,占全村人口106的61.32%,其中以就业的人口有48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65的73.85%,未就业人员17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26.15%。
2.主要特点:一,男性多于女性劳动力人口中,男性37人,占劳动人口的56.92%,女性28人,占劳动人口的43.08%。二,中年劳动力占多数,16——24岁有13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20%。25——34岁有19人,占29.23%。35——49岁有27人,占41.54%。50——60岁有6人,占9.23%。三,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仍然比较高,从以就业的劳动力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人,占以就业劳动力人口的47.92%,第二产业有14人,占29.17%,第三产业有11人,占22.92%。四,农民转移就业数量可观。从业人员在县就业得有27人,占56.25%,县外工作得有21人,占43.75%。境外工作的暂时还没有。
3.文化结构:文化程度状况中,初中级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是51,12,2,分别占总劳动力65人78.46%,18.46%,3.07%。
4.收入状况:1560及以下,1560——2520,2520——7440,7440——22235,22235以上的分别人数为17人,20人,61人,7人,6人,2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16.04%,18.87%,57.55%,6.60%,5.66%,1.87%。针对调查结果,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出以下问题:
1.劳动人口中,男性所占的比重大,而在年龄结构中,35——49周岁的人口占几乎劳动力的一半,是我村劳动力一只重要力量。而男50——60,女40——50的人数叶很多,不但会造成我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凸现,而且,我县也将面临着农村养老问题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政府在未来5年中亟待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1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人数78.46%;而大专以上的只有2人,仅占3.07%,说明农村劳动力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愿望不强,文化总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进程.3.上表显示年收入在2520——7440元和7440——22235元之间占了绝大部分。而年收入在1560元以下的,这部分人是农村的低收入者,这个比例不能小窥,他们的生活水准处于水平线以下,是农村中的困难群体,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推行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而农村中的高收入(22235元以上)者很少,这部分人在农村是身怀一技之长,承包荒山,或经商办企业,或外出务工高收入人群,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极好典范。4.上表显示,我县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务工或经商的占已就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25%,他们或是经商或是在乡镇企业工作,有时还从事一些农活,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外务工的占已就业农村劳动力的43.75%,这部分人群在县外用工单位工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县带了相当可观的劳务收入。我对此有以下建议:
为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步伐,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努力构筑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机制,推动我县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机制。根据“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把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纳入乡镇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县级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班子,成立由政府牵头,农办、劳动、统计、公安、财政、工会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上下联动的城乡统筹就业组织领导机制,全力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人员、场地、经费、网络、工作”五到位的要求,大力抓好乡镇劳动保障站建设,在原区委所在地的中心镇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
3、整合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就业管理服务。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拓宽职业介绍渠道,与劳动力输出输入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协作伙伴关系。二是重视加强对县外就业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重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并在我县政府驻外地办事机构中增挂县级劳动力转移就业联络处牌子,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重点为外出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三是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成功介绍一名劳动力到县外就业给予补助。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来料加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一是鼓励乡镇企业多招用本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重点解决农村中半年农忙半年闲的不充分就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农忙时下田,农闲时打工。二是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务,加大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三是鼓励工业园区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吸纳量大,用工相对固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用工补助。四是对农村劳动力就地经商办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政府给予一定创业奖励。
5、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乡镇、学校培训机构的协调,逐步构建起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城乡劳动力的培训格局。二是要以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青壮年农民为重点培训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专业与当地和外地用工信息的相互吻合,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选择与当地经济密切结合,就业前景好的岗位,开展转岗就业培训。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四是特别要重视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和对农村创业人员的培训。
6、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力度,逐步将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范围。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探索建立务工经商农民晚年生活保障机制。五是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鼓励当地企业多招用县内劳动力,对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政府应给予奖励。
调查问卷
1.性别:
A 男 B 女 2.属于的年龄阶段:
A 16——24 B 25——34 C 35——49 D50——60 E 60以上 3.从业种类:
A 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4.从业地域:
A本县内 B县外 C境外 5.文化程度:
A初中级以下 B高中及中专 C大专及以上 6.收入状况:
A1560及以下 B1560——2520 C2520——7440 D7440——22235 E22235以上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