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
依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
题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
文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
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
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
个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
个用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
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
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
写作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
示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
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
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
断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
不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
一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
哗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
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
不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
通人一样挣钱、生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
息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
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第二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
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依
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题
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文
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
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然
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
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个
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个用
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
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
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示
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发
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断
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不
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一
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哗
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
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
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通
人一样挣钱、生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息
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第三篇: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
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
等闲识得东风面——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天星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9套,包含10道大作文题,3道小作文题。其中,3道大作文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大作文题分别由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剩余2道大作文题和3道小作文题均由北京市单独命制。虽然作文题的数量不多,但题型却丰富而多元。命题作文全国卷Ⅲ,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北京卷,①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山东卷话题作文天津卷,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总体来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着眼于社会现实生活、文化传承、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辨等层面,在传承中创新,既鲜活又厚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
一、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当下,感悟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考生从时代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涤荡自己的灵魂,是历年高考作文的一贯指向。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非常贴近时代生活。在这道作文题中,命题者提供的12个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大熊猫”“长城”“京剧”“美丽乡村”这4个关键词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热点的关键词。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这样既使作文的立意具有选择性,又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对考生思考认知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考生必须“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要懂得分析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上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如选择“一带一路”“京剧”“高铁”这三个关键词作文时,考生可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中国“高铁”的对外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等。难能可贵的是,在12个关键词中,命题者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如何将正面现象和负面现象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考生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去探寻解决这些负面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的方法。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的命题者同样将目光投射到鲜活的“时代”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正逐渐成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车虽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作文题直指这一社会热点,明确提出: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该作文题立足于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抒写真挚情感。“车来车往”既可以指现实中的车辆来往,又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等。两个“车来车往”后的四个分句,分别提示了四种不同的写作角度:①从古至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进入千家万户。②以小见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亲情故事、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等。③观往知来,提倡绿色出行。如人们出行从追求方便快捷到重视环保,讨论生活观念的变迁。④由表及里,探讨人生哲理。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车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带给人们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车。
二、梳理文化源流,融古通今,启迪心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多个方面聚焦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在材料中提供了六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所给的六句名句,分别来自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诗词,有随感;或豪放,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分别是“自强不息”“思乡之情”“内心美,从容自信”“听取意见,树立开放意识”“敢于正视问题、面对困难、实践、担当”“豁达自信”。乍看起来,这道作文题与传统的哲理名言类材料作文题无异。但该题中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将这些名句并列齐观,从中找到共同的主题。细心的考生不难发现,题干中还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一句,显然命题者希望考生能够从文化的传承这一角度进行作文。从《周易》中的名句到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和生生不息的特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学会梳理这些名句间的内在联系,既可以集中论述其中两三句名句的内涵,又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句名句组合而生发出的新含意,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启迪心灵,照亮未来。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这道作文题,应该说延续了天津卷一贯的“以小见大”的作文考查传统,通过“重读长辈”来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长辈”既可以是父母,又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友或师长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去思考过去的时代,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当然,也可以在长幼的互动中,以“长辈”为镜,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的成长。
三、激活写作欲望,贴近实际生活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201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高考作文写高考,极为新鲜。这道作文题对于正在经历高考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了。题目提供了两个副标题,也就是提供了两个写作方向。如果选择“我看高考”,考生就要写出自己在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期对于高考的认识。可以从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等角度切入,也可以从高考的不断改革,为国选材,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角度切入。写作时,考生可以谈古论今,调动自己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经验或从书上看到的相关知识,从高考的发展和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的角度出发,写成指点江山的深度思考类作文,但要注意避免装深沉,伪博学。而如果选择“我的高考”,则可以讲述一个自己与高考之间的故事,在故事中表达自己对高考的感受和看法,也可以从自己的高考体验入手,回忆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写成抒情类文章,但要避免单一的自我情感抒发。当然,如果能联系时代大背景,写出具有时代冲击力、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更好了。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考生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诸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等都需要纽带,考生自然有话可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想象。选择此题,考生不但要立足当下,纵情想象共和国32年后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大胆想象自己的未来,这就能很好地激活考生潜藏的写作欲望。
四、重视理性思维,辨别是非,分析事理。从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2017年高考语文的许多作文题都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思考层次。如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是有关“预测”的材料作文,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对生活中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题干内容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对于多变的生活,是否接受预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选择。但在做出其中一种选择的时候,也要思考另外一种选择,这样的思考才能更为严密。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倡导多元思维,着重加强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分析材料可知,“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者和谐共融,在人的成长历程中,缺一不可。总体来看,“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是“心灵之书”的基础,“心灵之书”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升华,但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里又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心灵之书”的内容。如何全面理解并深刻领会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将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对于这“三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它引领考生掠去浮华,去探寻现象背后的实质。如果考生没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哲学知识作为支撑,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恐怕就无从谈起。同时,它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任何绝对化的结论都有可能使文章出现偏颇。从这点来说,2017年高考作文题的设置是颇具匠心的,它们不但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且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这种理性思辨,是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所缺乏的,这样的命题更有利于培养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素养。根据以上对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如下:策略1:立足生活层面,注重多“筹”善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关键。如果考生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没有激情,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再现生活、表现生活。所以,在生活中,考生要做到“四个关心”:1.关心自然。如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火热浪漫,秋的硕果累累,冬的冰清玉洁,对一些典型的自然景观,能入眼入心,考场上便能俯拾仰取。2.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热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广场舞、京剧、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这些社会热点,随时看了,细心听了,有一定了解了,写起文章来现实的针对性就强了。3.关心人生。思考人生,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还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寻找几个持不同人生观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4.关心自我。关心自我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能对自己做出理性的评判。在“四个关心”中悟情悟理,才会有主题思想的升华。许多考生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应对相关素材进行精心的准备,除了要备生活,还要备思想,备知识。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有教材上的、报纸杂志上的、自己经历的、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等。既要搜集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正面素材,又要搜集有深刻教训的反面素材,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新素材。同时,在梳理素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以便能够得心应手地活用素材。策略2:注重理性思辨,锤炼思维品质理性地审视生活,就会发掘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内涵,进而使文章有内涵;理性地分析生活,就会发掘出生活所折射的生命内核,使文章立意深刻;理性地观照生活,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发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理性认识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正确把握,而要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中学生的写作虽然不同于科学研究,但它应当而且必须靠近理性,表现理性,表达思考之所得,展现出写作者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这是一个人日后发展潜力及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考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能力:严密性思维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既不混杂,又不跳脱深刻性目光犀利,思想新锐,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批判性对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应该盲目、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而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认可赞同,或暂时存疑,或部分否定此外,考生还要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和创造性:灵活性不拘泥于形式,不认死理儿,学会变通,常换角度辩证性能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观照事物,避免偏执、片面、僵化创造性要有自己的创见只有在平时做到注重理性思辨,锤炼思维品质,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写出富有思辨性的佳作。策略3:筑训练网,强化重点训练首先,要确立高考作文复习的总思想: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为纵线,以文体的训练为横线,构筑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训练网。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地练习,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在整个作文的训练中,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文章体裁方面,要突出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构成方面,要突出内容、语言等;文章表达方式方面,要突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最后,要强化八项重点训练,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特长训练、书写训练。审题训练,要立足准确,追求深刻;立意训练,要立足平稳,追求创新;拟题训练,要立足醒目,追求靓丽;文体训练,要立足稳妥,追求独特;结构训练,要立足完整,追求巧妙;表达训练,要立足通畅,追求文采;特长训练,要立足沉稳,追求灵动;书写训练,要立足规范,追求美观。策略4: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基础内功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平时有良好写作习惯的考生,在考场上一般都能沉着冷静,应对自如。所以,考生在全面的备考复习中,切莫忘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先列提纲。平时训练时,有的考生不注重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高考作文的书写量较大,写作文时,考生一般都不打草稿。这样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2.迅速入题。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考生会分几层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那些“客套话”“过场话”大可不必说。如写议论文,要尽快开始说理,不能大量复述材料内容,或过多陈述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淡说理的内容。3.依题行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一定要在题目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做到“符合题意”。如果自拟标题,考生更要想方设法暗合或明点题目,在行文中只要扣住标题,一般就不会偏离话题;同时,尽可能在开头点明题目,表明主旨,结尾再画龙点睛,照应开头,构成首尾圆合之势,这样基本上也能扣住题旨;此外,为避免行文中偏题,考生可在文章中反复书写主旨句。4.认真书写。书写潦草、乱涂乱改、字迹难辨直接影响着作文内容的表达和阅卷老师的情绪,因此可能导致作文的分数很低。而整洁的卷面、端正的字体、规范的标点,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往往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考生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更要认真对待,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卷面。5.遵守规则。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作文字数超过800太多会给人“臃肿”之感,少了会按规定被扣分。再比如文体,有的专门限定考生写议论文,考生就不能写记叙文;在文体不限的情况下,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被扣分。策略5:增强创新意识,彰显独特个性创新是时代之精神,时代之需要。作文无创新,很难登上峰顶塔尖。高考作文要尽最大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新意,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语言新。当然,就高考作文而言,“新”是相对的,考生可以自己不去创新,但一定要借鉴别人新的东西。借鉴新东西也是一种创新。考生既要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向,又要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善于创造作文训练的新形式,开拓思维训练的新空间,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考作文命题。亦步亦趋式的训练方式,很容易在考后留一些遗憾。所以,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勇于突破陈旧的作文模式,打破立意、取材、语言、结构等毫无新意的“八股”模式,善于追求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表达,经常性地训练立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语言的脱俗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既有创造性的发现,又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求绽放个性,彰显个性,展示个性,张扬个性。
第四篇: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
1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都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离它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成了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始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罗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得分:25+23+10=58 评语:一类文,这是一篇议论文。认识深刻,例子真实丰富,亦情亦理,颇有感染力,句子瑕瑜互见。3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万物皆有原点,人性亦是如此。在人性的原点上,我们学会了以善心对待他人,以孝心侍奉父母,以爱心点缀世界。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却偏离了原点,走向假、恶、丑。我不禁大呼: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
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吗?那是以善心关切贫苦大众的善意;还记得特蕾莎修女给给穷人送去关怀,皮埃尔神父为穷人送去温暖吗?那是充满善意的举动在生活中流淌。可反观现今社会,从苏丹红、注水肉、毒大米,到三氯氰氨、黑心棉、地沟油,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牟取暴利,人性泯灭到了怎样的地步?人性中的善已经不复存在,对人民大众的善意关怀也已荡然无存,这样的社会和谐吗?这样的人生完满吗?走回人性的原点吧!找回人生旅途中丢失的那一份善心,重新审视自我,带着善心,重新出发,定可走的更远。
古语云:“百行以孝为先。”孝是人性的原点。古有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瑜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们都没有丢弃“孝”这一本质,并付诸实践,向世界诠释“孝”的含义。可前不久,上海虹桥机场发生的那起弑母案却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只因母亲手头拮据拿不出更多
/ 4 的生活费,那位青年把刀刺向了生自己养自己的母亲,这荒谬吗?可怕吗?只能说,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里,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中背离了人性的原点太远了,忘记了什么是孝。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孝心,尽一份为人子女的责任,重新把孝这一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于原点处,书写对父母长辈的敬爱。
有一首歌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也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戴安娜王妃远赴非洲探访灾民并拥抱艾滋病人吗?还记得郭明义数十年坚持雷锋精神,把爱送给需要的人吗?还记得“微尘们”的善行吗?他们都向世界提供了一份爱,使世界和谐而温馨。然而,李启铭“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药家鑫撞人又杀人的恶劣行径让我们黯然伤神。为什么他们不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不懂得爱惜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把“爱”这一品质丢弃了吗?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爱心,重新学习敬畏生命,勿再误入歧途。
在繁复的大千世界里游览久了,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用心感受善、孝、爱的力量,用心动加以践行。回到原点,重唤人性之美。
得分:20+22+8=50 评语:本文是议论文,论述人性的原点。符合题意,认识不够深刻,叙多论少,独立见解少,语言流畅,材料丰富,结构清晰。4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行走在纷乱、喧闹的大街上,若是迷路,不妨走到回原点,重新向正确的道路出发,以免误入歧途遭遇危险,不光走路如此,走完人生这段路也亦然,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中,你被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现实所迷惑,从而偏离了道德之路,那么不妨回到道德的原点重新开始。
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确,到的是一个深奥的名词,在追寻,探索它时迷了路也是正常,但只要你能及时在歧路上停下,回到道德的原点,从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挽回,若你执意前进,那你只能离道德的原点越来越远,最终失去它。
对个人来说,回到道德的原点十分重要。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便是在纷乱世界中回到道德原点之人。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为众多黑心老板获得更大利益的“良方”的今天,信义兄弟用生命向人们宣告了他们的道德观。为了把农民工的钱及时送到他们手上,弟弟孙东林甚至没来得及为哥哥一家办好葬礼便踏上了送款之路。几经波折,工资终于在年30上送到了全部工人手上,圆了哥哥临终的心愿。试想,若孙家兄弟也如某些黑心老板般在偏离道德之路时仍为利而行,那这“信义兄弟”的美名从何而来?
反观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作为一名大学生,药竟然在驾车撞手(人)后,又对受害者连下数刀导致其丧命。只因看见被撞伤者在他撞完人驾车离去时欲记下他的车牌号,药家鑫可恨,可恨在他完全没有道德可言,药家鑫又可悲,可悲在他误入不道德的歧途后,仍越走越远,终至害人害己。
对于社会,回到道德原点更是重要。近日来接连曝光的双汇瘦肉精、牛肉膏、台湾塑化剂饮料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市场道德规范,号召社会从道德迷失中回到原点是不可少的。
因此,让我们在迷失时,果断回到道德的原点吧!于个人于社会,这都是十分重要的!得分:19+20+8=47 评语: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道德的原点。符合题意,道德的原点是什么没有明确提出来,思维认知能力欠缺,结构不匀称。6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人生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可能会让我们回到原点,但回到原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再前进,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回到原点。
/ 4 一个不用正确态度对待回到原点的,是不会走到成功之路的终点的。
就好像,项羽,曾是一代西楚霸王,何等的英雄气概,但可惜的是他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回到起点。在他最后城池被占,全军覆没回到原点之时,没有勇气再次启程,一切重新开始,而选择了自刎乌江。因而成功离他远去。而相比于他的刘邦,他遇到过无数的挫折,一次次刚有起色,又被打回原点。但他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回到原点。最后,打败了劲敌项羽,成为赢家。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刘邦那样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回到原点,而不像项羽,到最后,你才会走到成功之端。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勇气。
就如美洲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田径短跑员,她每次都与奥运会金牌擦肩而过,每次都会被狠狠地丢回原点,而面对这样的痛楚,她都会勇敢地面对,她都会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回到原点,然后一次次地勇敢地向前迈进。
这股勇气不仅使正确地面对回到原点之痛,更促使她到达了另一个成功的高峰。
而她至今仍然被人所歌颂,歌颂她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淋漓尽致。假若她并不是有这种勇气,她又何尝会有后人的赞扬与铭记呢?而这个人就是“倒霉”的帕斯。
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坚持。
就好像,广州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在本国有一位高考考生,他应考了十四次,而他次次都回到原点,而他今年依然坚持着,向高考迈出第十五次的前进的脚步。
如果,他并没有如此地坚持下去,也许他在考第三次之后,就会放弃,放弃了一个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的机会。而正因为他有这种坚持的态度来面对回到原点,才会有如今的第十五次迈步。
所以,我们要本着一股勇气,一种坚持来面对回到原点,也只有在这种正确的态度驱使之下,我们才会成为人生中笑到最后的人,成功地攀上胜利之峰。
得分:20+16+6=42 评语: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被回到原点怎么办,观点符合题意,结构不匀称。6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它是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而我的理解是:原点是事物的根,是为人的本。而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根本,学会感恩。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君是臣的“原点”,所以岳飞精忠报国,为君主鞠躬尽瘁,流(留)得千古芳名,双亲是儿女的“原点”,所以有百行以孝为先,张九龄为父暖席这一故事,成了三字经,为后人所诵。国是君臣的“原点”,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同心,创造的“大唐盛世”更是千古佳话,由此可以看出回到原点,重视原点的重要性。
世界有名的大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把240亿美元贡献给社会。香港富豪李嘉诚为之相应,而大陆富豪陈光标更是“裸捐”,这些举动在其它富豪眼中无疑是疯狂的,有多位大陆富豪并且表示不能理解并质疑其行为是“作秀”,李嘉诚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我今日所有东西都是社会给的,现在作为回馈,又或者通俗地说获利回吐,又有和出奇?”是的,并不出奇,因为他们懂得回到原点,他们知道原点在哪里。相比之下,其他富豪纵使如何腰缠万贯,思想上,总成不了巨人。
而社会的反面教材“我爸是李刚”,变更能清楚看到人找不到原点的悲哀。若是说父亲是儿女的原点,那么犯事后就应该虚心认错,加以补救。若是说社会是“公务员”的原点,就更不能如此目中无人,口出狂言地说出“我爸是李刚”这一经典名句,如我在现场,真的很想反问一句:你爸是李刚又如何?!他的权利是我们纳税人给的!
没有原点的人是可怜的,可叹的,祖国是海外游子、华侨的原点;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给我们血肉,给我们人生的原点;地球是哺育人类的地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原点。现在可以试想一下,以上三个原点消失后,我们会变成怎么样?
回到原点,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回到原点,有一颗敢承担的心,回到原点,拥有一个勇于负责的灵魂。得分:16+18+4=38 评语:文章写得较散,缺乏中心论点。
/ 4
/ 4
第五篇: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
育星教育网 http://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
zjgang1961
1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都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离它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成了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始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罗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得分:25+23+10=58
评语:一类文,这是一篇议论文。认识深刻,例子真实丰富,亦情亦理,颇有感染力,句子瑕瑜互见。
2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已很浅平的石阶,其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前爪轻轻播(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是与这一片详和中。/ 5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接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仿佛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的走到摇椅旁,纠(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球球不见了?”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呈(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角膜,也敲打着我的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呀!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拨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不见了踪影。
得分:25+24+10=59
评语:这是一篇散文。认识体验深刻,语言结构优秀。描写精彩,写了两个原点:人生的原点;西关岭南文化的原点。两次写到“回到原点”现实中回到,梦中回到。但文中有些语句表达不够准确。但文中有三个错别字没有扣分。
3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万物皆有原点,人性亦是如此。在人性的原点上,我们学会了以善心对待他人,以孝心侍奉父母,以爱心点缀世界。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却偏离了原点,走向假、恶、丑。我不禁大呼: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
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吗?那是以善心关切贫苦大众的善意;还记得特蕾莎修女给给穷人送去关怀,皮埃尔神父为穷人送去温暖吗?那是充满善意的举动在生活中流淌。可反观现今社会,从苏丹红、注水肉、毒大米,到三氯氰氨、黑心棉、地沟油,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牟取暴利,人性泯灭到了怎样的地步?人性中的善已经不复存在,对人民大众的善意关怀也已荡然无存,这样的社会和谐吗?这样的人生完满吗?走回人性的原点吧!找回人生旅途中丢失的那一份善心,重新审视自我,带着善心,重新出发,定可走的更远。
古语云:“百行以孝为先。”孝是人性的原点。古有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瑜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们都没有丢弃“孝”这一本质,并付诸实践,向世界诠释“孝”的含义。可前不久,上海虹桥机场发生的那起弑母案却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只因母亲手头拮据拿不出更多的生活费,那位青年把刀刺向了生自己养自己的母亲,这荒谬吗?可怕吗?只能说,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里,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中背离了人性的原点太远了,忘记了什么是孝。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孝心,尽一份为人子女的责任,重新把孝这一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于原点处,书写对父母长辈的敬爱。
有一首歌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也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戴安娜王妃远赴非洲探访灾民并拥抱艾滋病人吗?还记得郭明义数十年坚持雷锋精神,把爱送给需要的人吗?还记得“微尘们”的善行吗?他们都向世界提供了一份爱,使世界和谐而温馨。然而,李启铭“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药家鑫撞人又杀人的恶劣行径让我们黯然伤神。为什么他们不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不懂得爱惜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把“爱”这一品质丢弃了吗?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爱心,重新学习敬畏生命,勿再误入歧途。
在繁复的大千世界里游览久了,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用心感受善、孝、爱的力量,用心动加以践行。回到原点,重唤人性之美。
得分:20+22+8=50
评语:本文是议论文,论述人性的原点。符合题意,认识不够深刻,叙多论少,独立见解少,语言流畅,材料丰富,结构清晰。
4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行走在纷乱、喧闹的大街上,若是迷路,不妨走到回原点,重新向正确的道路出发,以免误入歧途遭遇危险,不光走路如此,走完人生这段路也亦然,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中,你被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现实所迷惑,从而偏离了道德之路,那么不妨回到道德的原点重新开始。
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确,到的是一个深奥的名词,在追寻,探索它时迷了路也是正常,但只要你能及时在歧路上停下,回到道德的原点,从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挽回,若你执意前进,那你只能离道德的原点越来越远,最终失去它。
对个人来说,回到道德的原点十分重要。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便是在纷乱世界中回到道德原点之人。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为众多黑心老板获得更大利益的“良方”的今天,信义兄弟用生命向人们宣告了他们的道德观。为了把农民工的钱及时送到他们手上,弟弟孙东林甚至没来得及为哥哥一家办好葬礼便踏上了送款之路。几经波折,工资终于在年30上送到了全部工人手上,圆了哥哥临终的心愿。试想,若孙家兄弟也如某些黑心老板般在偏离道德之路时仍为利而行,那这“信义兄弟”的美名从何而来?
反观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作为一名大学生,药竟然在驾车撞手(人)后,又对受害者连下数刀导致其丧命。只因看见被撞伤者在他撞完人驾车离去时欲记下他的车牌号,药家鑫可恨,可恨在他完全没有道德可言,药家鑫又可悲,可悲在他误入不道德的歧途后,仍越走越远,终至害人害己。
对于社会,回到道德原点更是重要。
近日来接连曝光的双汇瘦肉精、牛肉膏、台湾塑化剂饮料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市场道德规范,号召社会从道德迷失中回到原点是不可少的。
因此,让我们在迷失时,果断回到道德的原点吧!于个人于社会,这都是十分重要的!得分:19+20+8=47
评语: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道德的原点。符合题意,道德的原点是什么没有明确提出来,思维认知能力欠缺,结构不匀称。
5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小伟原本是个活泼的孩子,爱跑,爱跳,爱打闹。可是有一天,他贪玩与小伙伴在巷子里耍弄风筝,见风筝缠在高压线上便毫不犹豫地爬上去取,结果触电失去了知觉。醒来后,小命虽保住了,却从此没有了双手。
小伟因此沦落成一个残疾人。学也上不了了,整日在天(家)颓废茫然,还常常无端大发脾气。没有双手,便不能自己吃饭、穿衣,不能打球、写字,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小伟成了一个事事需要旁人帮手照料的小婴儿,人生仿佛回到了原点。
可是生活总得继续啊,父母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鼓励他。看看这个叫雷庆瑶的“感动中国“人物,她和你一样因为事故失去了双手,可是她用双脚学会了吃饭,写字,甚至还会骑自行车、游泳。她可以成为你的榜样啊!小伟看着电视里的雷庆瑶为众人演示自己的“绝活”,不仅为她的乐观开朗所感动,心中也有一股热血直涌上来。回到原点又如何?自己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重新出发呢?
第二天,小伟开始练习用脚抓汤匙舀饭。他艰难地把双脚曲到饭桌上,用脚趾头笨拙夹起汤匙。这时他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不厌其烦地教他用手拿汤匙、拿筷子,不禁涌出一股热泪。用手和用脚,本质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回到原点有什么可怕的?
一个月后,小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吃饭、穿衣了,他开始新的练习——翻书、写字。他失去双手以前,小伟本是一个顽皮的学生,不爱看书,不爱写字。而现在,小伟看着书本、笔,却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他曲坐在地上,用脚翻着书看,油墨那清新的味道使他忘记了因过度练习而酸痛的肌肉。小伟随后用脚趾夹起笔,笨拙而坚定地学习写字。他想起刚上一年级时,老师耐心地教他拿笔的情景。有这么关爱自己的人在身边,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有什么难的?
眼下,小伟又回复到活泼的个性,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成熟。“地球是圆的,哥伦布转了一圈也回到了原点,但收获良多。”他说。
得分:20+20+7=47
评语:这是一篇记叙文。叙写了被回到原点的心路历程,内容比较深刻,故事幼稚,文体特征不优秀。
6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人生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可能会让我们回到原点,但回到原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再前进,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回到原点。
一个不用正确态度对待回到原点的,是不会走到成功之路的终点的。
就好像,项羽,曾是一代西楚霸王,何等的英雄气概,但可惜的是他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回到起点。在他最后城池被占,全军覆没回到原点之时,没有勇气再次启程,一切重新开始,而选择了自刎乌江。因而成功离他远去。而相比于他的刘邦,他遇到过无数的挫折,一次次刚有起色,又被打回原点。但他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回到原点。最后,打败了劲敌项羽,成为赢家。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刘邦那样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回到原点,而不像项羽,到最后,你才会走到成功之端。
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勇气。
就如美洲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田径短跑员,她每次都与奥运会金牌擦肩而过,每次都会被狠狠地丢回原点,而面对这样的痛楚,她都会勇敢地面对,她都会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回到原点,然后一次次地勇敢地向前迈进。
这股勇气不仅使正确地面对回到原点之痛,更促使她到达了另一个成功的高峰。
而她至今仍然被人所歌颂,歌颂她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淋漓尽致。假若她并不是有这种勇气,她又何尝会有后人的赞扬与铭记呢?而这个人就是“倒霉”的帕斯。
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坚持。
就好像,广州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在本国有一位高考考生,他应考了十四次,而他次次都回到原点,而他今年依然坚持着,向高考迈出第十五次的前进的脚步。
如果,他并没有如此地坚持下去,也许他在考第三次之后,就会放弃,放弃了一个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的机会。而正因为他有这种坚持的态度来面对回到原点,才会有如今的第十五次迈步。
所以,我们要本着一股勇气,一种坚持来面对回到原点,也只有在这种正确的态度驱使之下,我们才会成为人生中笑到最后的人,成功地攀上胜利之峰。
得分:20+16+6=42
评语: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被回到原点怎么办,观点符合题意,结构不匀称。
6号卷: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它是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而我的理解是:原点是事物的根,是为人的本。而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根本,学会感恩。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君是臣的“原点”,所以岳飞精忠报国,为君主鞠躬尽瘁,流(留)得千古芳名,双亲是儿女的“原点”,所以有百行以孝为先,张九龄为父暖席这一故事,成了三字经,为后人所诵。国是君臣的“原点”,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同心,创造的“大唐盛世”更是千古佳话,由此可以看出回到原点,重视原点的重要性。
世界有名的大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把240亿美元贡献给社会。香港富豪李嘉诚为之相应,而大陆富豪陈光标更是“裸捐”,这些举动在其它富豪眼中无疑是疯狂的,有多位大陆富豪并且表示不能理解并质疑其行为是“作秀”,李嘉诚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我今日所有东西都是社会给的,现在作为回馈,又或者通俗地说获利回吐,又有和出奇?”是的,并不出奇,因为他们懂得回到原点,他们知道原点在哪里。相比之下,其他富豪纵使如何腰缠万贯,思想上,总成不了巨人。
而社会的反面教材“我爸是李刚”,变更能清楚看到人找不到原点的悲哀。若是说父亲是儿女的原点,那么犯事后就应该虚心认错,加以补救。若是说社会是“公务员”的原点,就更不能如此目中无人,口出狂言地说出“我爸是李刚”这一经典名句,如我在现场,真的很想反问一句:你爸是李刚又如何?!他的权利是我们纳税人给的!
没有原点的人是可怜的,可叹的,祖国是海外游子、华侨的原点;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给我们血肉,给我们人生的原点;地球是哺育人类的地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原点。现在可以试想一下,以上三个原点消失后,我们会变成怎么样?
回到原点,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回到原点,有一颗敢承担的心,回到原点,拥有一个勇于负责的灵魂。
得分:16+18+4=38
评语:文章写得较散,缺乏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