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时间:2019-05-12 11: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第一篇: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容忍与自由

一、作家作品

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

《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

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掌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解释:《王制》曾经说过假借鬼神的名义借以卜算举动妖言惑众的人要把他杀掉,我就奇怪了,数千来之所以掌权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补救时艰、阐明事理的人,虽然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却糊里糊涂的不注意,让那些提倡有神论的人在我国得以盛行,于是让我神州民族变成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那时已经是一个无鬼论者,所以发出那样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1923)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解释: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民心的人,杀掉。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上述的四种被杀者,不再接受他们的申诉。

原文: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体制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了《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梦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而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的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了。

第二部分: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提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1553年10月23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1554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地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的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的战斗。”

上帝自己的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第三部分: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错误的。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

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陈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

1.历史上不容异己的例子

从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三方面来讲,举例子最多的是宗教迫害。

(1)思想自由。胡适本人十七岁时发表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要求实行《礼记·王制》上的一句话:“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十年之后,当胡适一班人离经叛道反传统时,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引用《王制》中的话,要“杀”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2)宗教自由。西方宗教改革后,原先向罗马教庭争自由要宽容的新教徒,又反过来摧残异己。1553年10月23曰,曰内瓦执掌宗教大权的高尔文,竟把敢于批评他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捆在柴堆上用火慢慢烧死。

(3)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己,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2.掌握“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态度,这样一种“我不会错”的心理,再加上所谓的正义的火气,使人丧失了容忍的雅量。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对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此而来。可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而作者对这种思想的批判,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性的观念之上的明知思考。

那么,人是否一定坚持己见?要视情况而定,一味的坚持自己愚昧错误的看法,只会使情况更糟;但如果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但是也要听听别人的意见,要有容忍的心,不能压服,这样才是对的!

3.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4.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中的例证法。本文运用三个典型事实论据,最后归纳出

本文的主题思想。

5.掌握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反思和批判,不着重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剖析,而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将理论的阐述融汇于平易的白话之中,易于为读者接受。“言之有物,明白清楚”,这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的境界,具有大家风范。

6.本文的现实意义:

胡适先生提出的容忍的理念、态度、度量,有一个核心就是:和而不同。当今社会趋向于多极并存,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更需要我们具备“容忍”和“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气度。

第二篇: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urr)。

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写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 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 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记》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梦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de 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一五五四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的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战斗。”上帝自己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

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四八、三、十二晨

第三篇: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在这两篇文献中,胡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的主张。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胡适秘书胡颂平写过一篇追忆胡适的文章,题为《胡适先生写字的故事》,讲的是1958年12月16日的晚上,胡适先生对胡颂平谈起十七八年前在美国去看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伯尔先生的一个故事。胡适对胡颂平说:“这时伯尔先生快八十岁,早已退休了,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一个山上。那天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伯尔夫人亲自动手做菜请我,伯尔先生和我谈了很多话。

有一句话,我至今还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其实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胡颂平说他当时听了很感动,就请求胡适先生把这句话写给他,胡适答应了,并当即在胡颂平的工作桌上“拿了一张已经截去一小半的信纸来写”。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要感谢胡适,感谢他留下了老师对他说的这句虽非“惊天地”却是“泣鬼神”的话。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近年来,思想界大谈自由主义。但都是对西方的理论资源的阐述与发挥,却遗忘了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者胡适。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自由主义的狂飙,影响巨大,流风所及,汇成自由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个高潮。但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真正发挥与系统表述是在四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晚期思想不仅未改初衷,而且变得浑厚、深沉、圆熟。这期间胡适思想进展表现在:他着力于自由主义基本内涵和行为规范的思辩,不再使自由主义沦为一种宣传性的口号,奠定了其学理的基础和理论的构架。胡适注意到“东方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子。”故胡适特别嘱意建立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他明确提出自由主义的意义在于争取思想自由;建立捍卫人民基本自由的民主政治;容忍反对党、保障少

数人的权利;推动和平渐进的改革、实行立法的方法。他反对那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偏执态度,特别提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容忍纳入自由主义的行为规范。其所思所想,既有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精髓,又有胡适本人的思想结晶。读之让人感慨不已。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第四篇: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姓名:王丽萍 化学化工系材化四班 学号:1411404029 当我第一次看到容忍与自由这几个字眼时,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宽容的大度的理解别人曾对你的抵触,对你的伤害,谅解那些曾经给过你痛苦的经历的人。对于自由,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拥有着自由的权利,不被所谓的教条束缚,对于任何事,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大胆的阐述,然而,当我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他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让我折服,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这么片面。他的思想强烈的鼓舞着我们。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因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曾担任过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之后又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演讲,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随后两年,又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他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就有一些同样保卫自己所信其实并未必都对的道理的正人君子也想要来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他自己总觉得。他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是信神的。居然还有这雅量,能容忍他的无神论,能发表他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他,把他关在监狱里,或把他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他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他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他一直用容忍的态度报答社会。他以一切的诚心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适先生用他的一生来阐述了容忍的重要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会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只有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才能获得精神物质的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诚然,胡适先生又从各种方面说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比如,在宗教自由史上,每一个宗教团体总是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 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教,邪教。正因为这种思想,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所以就不能容忍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就像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一样,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导致了各种惨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深深相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容忍的精髓是宽容,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以我们要学会容忍,才能获得自由。在政治思想上,我们同样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胡适先生用陈独秀先生的故事为例子,说明“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这种态度是不容忍的,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的,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容忍。

通过看这篇文章。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个自由,容忍给了我们很多见解。关于自由,这文章完全打破了我一贯的看法,也是这段时间切身体会到的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明显的挤兑你,可你还的微笑面对他,承受住了压力,然后体会到了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再说个长远的,我这个人很怕别人的拒绝,之前有人一次拒绝我就直接放弃了,然后最近有人拒绝了我三次我还能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舒心一笑,体会到拒绝并不可怕,那是别人的自由,而我需要做的,我都全力以赴,也没留下什么遗憾,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我觉得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回报社会对我的容忍。然而社会对影响也是挺大的。

关于社会,追溯我们成长的世界观,总认为我有多么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这种观念是极为不对的,那是懵懂带给我的最错误的判断。我们所处的是最好的时代,是大变革拥有大机遇的时代,现在没有拥有你想要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朝一天,幸福会挤满你的想象,行动会证明一切。

胡适先生说,他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他在常常想,他们还得戒律自己:他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他们的见解,他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他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他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容忍不同的声音,容忍不同的呼声,才能使人人有思想的自由,有说话的权利。现在才真正明白,对人待物需要容忍的度量,我们要学会尊重人的权利。我们可以看不惯别人的为人处世的作风,但是一定要容忍。这样才能学会好好处理关系。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容忍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容忍,还要学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知识的精髓。然而这篇文章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以一切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磨难。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容忍,不要老去抱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生活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会额外给予你什么。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分外的怜惜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容忍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学会抛弃我们一直坚信的不会错的心理,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容忍,去理解,去宽容别人的观点。也许我们在包容他人的观点时,他人也在接受你的理论。

我们要始终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学会去容忍,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我们相互容忍,说明我们对事物是排斥的,是讨厌的。正如在生活中,有些事是你喜欢的,然而其他人是不喜欢的,所以这时我们不要去强烈要求别人去赞同我们的观点,学会去容忍,我们只有学会了容忍他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才会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就像在生活中,谁也不是谁的谁,所以不要去要求别人一定要按你的想法来。我们要容忍,生活才会更美好。要以容忍的心态去面对,去报答他人对我们的容忍

第五篇: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胡适及写作背景

2、艺术特色

3、学生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

教学重点:体会胡适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胡适的文风

教学方法: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展开课堂讨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 “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2、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1923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个是使君有妇”,一个是“罗敷有夫”,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边,两人相逢,已是恨不相逢未嫁娶之时了。于是,曹声向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并很快办妥了离婚手续,在这种情况下,胡适面临着一个难题。他的妻子江冬秀不是个普通的旧式女子,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妇女,她为此事常同胡适吵闹,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脸上掷去,幸未掷中。当时的胡适已是很有名气的了,名气与爱情两者不可兼得。他的恋爱,只有几个至亲好友知道,流传不广。如果事情一闹大,全国皆知,胡适的“圣人”的称号就完结了。最终胡适还是舍爱求名。这样一来,曹声身受的打击可不轻,但她仍在情场失意的情况下发愤读书,后留学美国。胡适与曹声恋爱期间,常凭鱼雁传情。胡适还为曹作了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三、背景简介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正在美国开会,在答美联社、合众社记者问时表示,雷震案不应由军法审判。胡适回台湾后接见记者,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了一下桌子。

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

四、讲述课文

第一部分:以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的话换一种表述即是:因为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打个比方来说,容忍是“根”,自由是“花朵”。胡适为布尔的那句格言寻找到了立论依据,并赋予了理论色彩。

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问题: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1)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都说明年青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反思的思维特点。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时较客观周详。

(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等例,都说明知识的局限造成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胡适之所以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心理。青年时期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而对现实强烈不满。对于胡适的个人经验之谈,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容忍胡适主要是他的“无神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与旧时的中国社会的境遇,胡适的“社会容忍论”就未必能够成立。

第三部分: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之。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后的群体心理根源。

1、“喜同而恶异的”。

2、“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这是胡适阐释的重点。宗教专制主义信仰一神论,认为自己代表了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上帝的旨意而反对自己就是反对上帝,就成了上帝的敌人——魔鬼了。宗教时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陈独秀当年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就是一例。专制主义、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可错性。人不是上帝,任何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具有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胡适对容忍的强调在当下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处的多种文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要实现和谐与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认识态度。第四部分:戒律自己

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但实际上他却回避了当时台湾国民党维权统治不宽容的尖锐问题。并非胡适对当局的不宽容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

五、艺术特色

1.逻辑的清晰明白、论证的充分切实使最重要的。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其一是“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胡适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会加以证明,并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其二是“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其三是“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作为行为秩序,它与上段陈独秀的引文相衔接显得自然贴切。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讲理论命题具体化、个人化。理论是灰色的,而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总是具体的、独特的和生动的。胡适以个人经历证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如何做到容忍的态度时,他还是提出个人性的“戒律自己”。这似乎是将自己从不容忍到容忍的思想转变来为他人树立一个样板。3.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容忍与自由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所倡导的容忍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容精神,在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有包容的精神,有开放的心态。讲授中结合当今现实效果不错

七、布置作业

思考题:你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下载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胡适《自由与容忍》读后感

    谈《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前日有幸,听到语文老师谈,胡适《容忍与自由》,期间不乏老师自己对这些耿耿君子的无限钦佩之情,但更多的讲的是胡适之容忍与自由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最终5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在火车站候车时买了这本胡适的书;白底封面,藏蓝色的大字标题,像一本很厚重的学术理论书籍。在短暂的乘车过程中我安静的看完了一大半。本书收录了胡适的......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能够反躬自省......

    爱的容忍与自由(精选合集)

    爱的容忍与自由 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淡漠。...不爱的时候,让爱自由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烦你,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中没有了我, 你一定要忍......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肖鹏)5篇范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嘉善新世纪学校 肖鹏 最初,是被“容忍”、“自由”这两个词所吸引,不由得就选了这本书来读。细读之中,越来越体会到胡适先生的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

    文言文翻译汇总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断句汇总 2011.11.28 一、(全国新课标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

    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养鸟有道》P80 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每天早晨,从睡梦中......

    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 ,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