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一般分为结构型和复合型两大类。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是1977年才发现的,它是有机聚合掺杂后的聚乙炔,具有类似金属的电导率。而纯粹的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至今只有聚氮化硫类,其它许多导电聚合物几平均需采用氧化还原、离子化或电化学等手段进行掺杂之后才能有较高的导电性。其代表性的产物有聚乙炔、聚对苯撑、聚吡咯、聚噻吩、聚吡啶、聚苯硫醚等。还有一种叫作热分解导电高分子,这是把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在高温下热处理,使之生成与石墨结构相近的物质,从而获得导电性。这些热分解导电高分子的特征是无须掺杂处理,故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用途是导电材料、蓄电池电极材料、光功能元件、半导体材料,其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以T4个方面:①具有与金属相同的电导率;②在空气中是稳定的;③具有高功能;④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
另一类被称之为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由导电性物质与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这是一类已被广泛应用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一、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用途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电阻值的不同可分为:半导电体、除静电体、导电体、高导电体;根据导电填料的不同可分为:抗静电剂系、碳系(炭黑、石墨等)、金属系(各种金属粉末、纤维、片等);根据树脂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导电薄膜等;还可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防静电材料、除静电材料、电极材料、发热体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中导电塑料的用途。
(1)在电子、电器领域中作集成电路、晶片、传感器护套等精密电子元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防静电周转箱、IC及LCD托盘、IC封装、晶片载体、薄膜袋等。
(2)防爆产品的外壳及结构件,如:煤矿、油船、油田、粉尘及可燃气体等场合中使用的电器产品外壳及结构件。
(3)中、高压电缆中使用的半导电屏蔽料。
(4)电讯、电脑,自动化系统、工业用电子产品、消费用电子产品、汽车用电子产品等领域中的电器产品EMI屏蔽外壳。
二、复合型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抗静电剂填充型
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优点是制品着色不受限制,其中低分子型抗静电剂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其表面电阻率为1010-1013Ω。但低分子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电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
国外目前的主要开发动向是研制生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亦可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它不会像低分子型抗静电剂那样水洗后或长时间使用后便丧失其导电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主要品种有:聚醚型、季氨盐型、磺酸型、酸的接枝共聚物、离子型。主要生产厂家有日本的三洋化成、住友精化、住友科学工业、第一工业制药,瑞士的汽巴精化、科莱恩,美国的威科、大湖等。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添加量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的5-15倍,同时还要考虑其与树脂的相容性从而选择适用的相容剂,因受到成本的制约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内目前主要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代表性的厂家有杭州塑料研究所、北京市化工研究院等。
2、碳系填充型
这一系列的填充物主要是导电炭黑、石墨和碳纤维,制成品的体积电阻率为102-109Ω?cm。其中炭黑填充是主流,炭黑填充型导电聚合物之所以被广泛采用,其一是因为导电炭黑价格较为低廉;其二是因为炭黑能根据不同的导电性需求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它的制成品的电阻值可在102-109Ω之间的宽广范围内变化;其三是导电性持久、稳定;因此是理想的抗静电材料。但是它的制成品仅限于黑色,并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大,需要配套改性技术。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的主要用途是:
(1)与集成电路相关的领域 集成电路块、场效应管、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在加工、装配、包装、运输等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因震动、摩擦产生的静电而损坏,甚至造成整台机器的报废。这些电子元器件对静电的敏感程度小至100伏,大至上万伏不等。几百伏以至上千伏的静电是非常容易产生的,有实验表明:人在低温度环境中的干燥地毯上行走时,可产生5000伏的静电,戴着橡胶手套与塑料容器接触时,可产生6000伏的静电,即使是不戴手套用手直接与塑料容器接触,也会产生200伏的静电。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中防静电、除静电措施的重要。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的电阻值可在102-109Ω间调节,完全可以满足这类材料的防静电、除静电需求。其主要产品有:电子元器件在周转、保管、搬运过程中使用的周转箱、托盘、支架、封装等。
(2)医疗、煤矿、纺织等洁净、易爆环境导电塑料在这些场合用作电器设备的外壳或结构件。
(3)高压电缆、通讯电缆领域近年来,随着用电量的增加,使电缆朝着高压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制造工程简化,需要新的被覆构造,即用导电塑料作半导电层。这是为了缓和导体表面电位梯度,防止导体与半导体问的部分放电。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Ω?cm。
(4)面状发热体导电塑料还可以作为热源被利用。这是利用在导电塑料上施加电压,电流通过后电阻产生焦尔热量的原理,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Ω?cm。
在国外,碳系填充型导电塑料已经形成为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较大的生产厂商有美国的卡伯特公司、原联碳公司、GE公司、3M公司等,日本的东芝化学、住友酚醛塑料是主要厂商,还有东丽、东洋油墨制造、东京油墨、日本合成橡胶、神户制钢所等,芬兰的PREMIX,韩国的LG公司。
与工程塑料相比,导电塑料是一个很小的品种。关于电子设备用导电塑料的市场用量,据一份日文资料显示,日本1996年用于便携电子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工程塑料为3500t,约为20亿日元。目前对于上述产品的EMI屏蔽对策一般是采用无电解镀、高频离子电镀、导电涂料、导电塑料,其表面加工费用的水平分别为:40亿日元、26亿日元、3亿日元、2亿日元。芬兰的PREMIX公司导电塑料生产量约为200t/a,据称在欧洲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碳系填充的品种中用量较大的是用于中、高压电缆的半导电层屏蔽料,国内的市场需求约为数千吨,其中高压电缆料基本依靠进口。国内碳系填充导电塑料业已形成工业化生产,但在品种、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导电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基本空白。目前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进口。
3、金属填充型
这类导电塑料主要用于电磁波屏蔽场合。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电子机器已从工业用向民用品发展。为了提高处理能力,使用的电子线路和元件越来越集成微型化、高速化,其信号水平减小,这使从外部侵入的电磁波与控制信号相接近。此外,电子设备也向外放射电磁波,因此很容易造成电子机器的误动作、图象和声音干扰。进入80年代,电子机器的壳体大多采用塑料材料代替金属。这是由于塑料作为壳体具有质轻且强度高、耐腐蚀、易加工、生产效率高、总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塑料是绝缘体,对于电磁波来说,完全可以透过。因此,赋予塑料壳体电磁波屏蔽能力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十分迫切的课题。目前,具体实施的屏蔽方法很多,大致分为在塑料表面形成导电层的方法和将导电性填料混入到塑料中制成导电塑料的方法两种。不同的屏蔽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往应用较多的是锌喷镀和导电涂料法。近年来,导电塑料法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这是由于导电塑料法具有3个显著的优点:①无需二次加工;②屏蔽性与成型制品一次完成(省力、经济);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震动、湿热环境因素下)安全、可靠,不会像表面法那样产生剥离和脱落现象。
EMI屏蔽塑料多以各种工程塑料为基材,使用的金属填料主要是不锈钢纤维,也有的使用黄铜短纤维、铝片、镍纤维等。制成品的体积电阻为10-1-10-3Ω?cm,电磁波屏蔽效果为30-60分贝。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虽然不是金属填料,但其制成品也可在电磁波屏蔽场合应用。当一些制品在比较苛刻的使用环境中要求具有强度高、体积轻、壁薄、注射成型易流动等特点时,就要采用碳纤维填充的材料,目前市售的高档笔记本电脑、手机壳体材料即是采用碳纤维填充的PC/ABS合金。
黄铜短纤维填充的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却难以满足实用化提出的阻燃、低比重、良好的制品外观等要求;镍及镀镍石墨纤维虽也具有优异的电性能,但由于价格昂贵而限制了其使用性;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填充的复合体系屏蔽效果较差,适用性受到限制;不锈钢纤维的直径一般为6―10μm,填加10%左右即可满足实际应用中要求的电性能,由于填加量少,因此对复合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是理想的EMI屏蔽塑料填充材料。
国外金属填充型导电塑料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这类材料的价格较为昂贵。国内只有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中山大学、中科院、成都科技大等少数几个单位对此开展了研究,但均没有工业化生产。
三、发展展望
高分子材料代替金属材料是今后材料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导电性聚合物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这就必然对导电性聚合物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结构型导电性聚合物来说,要想进一步实用化,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下述主要问题:
(1)稳定性欠缺
导电性高分子中的氧原子对水是极不稳定的,这是防碍其实用化的最大问题。
(2)掺杂剂多是有毒的如AsF5、I2、Br2等。
(3)成型困难
导电聚合物主链中的共轭结构使分子链僵硬,不溶不融,从而给自由地成形加工带来困难。
(4)经济性差
其价格比金属及普通塑料高,难以实用化。
对于复合型导电塑料来说,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是金属纤维填充的电磁波屏蔽材料,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①减小比重;②使导电性均一;③降低成本;④改善外观。
对于导电性聚合物的未来展望,最主要的是开发以下三种材料:①高导电性高分子;②有机太阳能电池;③有机超电导材料。
更为长远的课题是分子性薄膜和分子电子装置。
第二篇: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一般分为结构型和复合型两大类。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是1977年才发现的,它是有机聚合掺杂后的聚乙炔,具有类似金属的电导率。而纯粹的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至今只有聚氮化硫类,其它许多导电聚合物几乎均需采用氧化还原、离子化或电化学等手段进行掺杂之后才能有较高的导电性。其代表性的产物有聚乙炔、聚对苯撑、聚吡咯、聚噻吩、聚吡啶、聚苯硫醚等。还有一种叫作热分解导电高分子,这是把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在高温下热处理,使之生成与石墨结构相近的物质,从而获得导电性。这些热分解导电高分子的特征是无须掺杂处理,故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用途是导电材料、蓄电池电极材料、光功能元件、半导体材料,其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具有与金属相同的电导率;②在空气中是稳定的;③具有高功能;④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
另一类被称之为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由导电性物质与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这是一类已被广泛应用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一、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用途。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电阻值的不同可分为:半导电体、除静电体、导电体、高导电体;根据导电填料的不同可分为:抗静电剂系、碳系(炭黑、石墨等)、金属系(各种金属粉末、纤维、片等);根据树脂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导电薄膜等;还可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防静电材料、除静电材料、电极材料、发热体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中导电塑料的用途。(1)在电子、电器领域中作集成电路、晶片、传感器护套等精密电子元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防静电周转箱、IC及LCD托盘、IC封装、晶片载体、薄膜袋等。(2)防爆产品的外壳及结构件,如:煤矿、油船、油田、粉尘及可燃气体等场合中使用的电器产品外壳及结构件。(3)中、高压电缆中使用的半导电屏蔽料。
(4)电讯、电脑,自动化系统、工业用电子产品、消费用电子产品、汽车用电子产品等领域中的电器产品EMI屏蔽外壳。
二、复合型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抗静电剂填充型 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优点是制品着色不受限制,其中低分子型抗静电剂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但低分子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电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国外目前的主要开发动向是研制生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亦可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它不会像低分子型抗静电剂那样水洗后或长时间使用后便丧失其导电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主要品种有:聚醚型、季氨盐型、磺酸型、酸的接枝共聚物、离子型。
主要生产厂家有日本的三洋化成、住友精化、住友科学工业、第一工业制药,瑞士的汽巴精化、科莱恩,美国的威科、大湖等。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添加量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的5-15倍,同时还要考虑其与树脂的相容性从而选择适用的相容剂,因受到成本的制约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内目前主要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代表性的厂家有杭州塑料研究所、北京市化工研究院等。
2、碳系填充型 这一系列的填充物主要是导电炭黑、石墨和碳纤维。其中炭黑填充是主流,炭黑填充型导电聚合物之所以被广泛采用,其一是因为导电炭黑价格较为低廉;其二是因为炭黑能根据不同的导电性需求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三是导电性持久、稳定;因此是理想的抗静电材料。但是它的制成品仅限于黑色,并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大,需要配套改性技术。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的主要用途是:(1)与集成电路相关的领域 集成电路块、场效应管、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在加工、装配、包装、运输等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因震动、摩擦产生的静电而损坏,甚至造成整台机器的报废。这些电子元器件对静电的敏感程度小至100伏,大至上万伏不等。几百伏以至上千伏的静电是非常容易产生的,有实验表明:人在低温度环境中的干燥地毯上行走时,可产生5000伏的静电,戴着橡胶手套与塑料容器接触时,可产生6000伏的静电,即使是不戴手套用手直接与塑料容器接触,也会产生200伏的静电。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中防静电、除静电措施的重要。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完全可以满足这类材料的防静电、除静电需求。其主要产品有:电子元器件在周转、保管、搬运过程中使用的周转箱、托盘、支架、封装等。(2)医疗、煤矿、纺织等洁净、易爆环境。导电塑料在这些场合用作电器设备的外壳或结构件。(3)高压电缆、通讯电缆领域。近年来,随着用电量的增加,使电缆朝着高压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制造工程简化,需要新的被覆构造,即用导电塑料作半导电层。这是为了缓和导体表面电位梯度,防止导体与半导体问的部分放电。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Ω?cm。(4)面状发热体。导电塑料还可以作为热源被利用。这是利用在导电塑料上施加电压,电流通过后电阻产生焦尔热量的原理,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 Ω/cm。在国外,碳系填充型导电塑料已经形成为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较大的生产厂商有美国的卡伯特公司、原联碳公司、GE公司、3M公司等,日本的东芝化学、住友酚醛塑料是主要厂商,还有东丽、东洋油墨制造、东京油墨、日本合成橡胶、神户制钢所等,芬兰的PREMIX,韩国的LG公司。与工程塑料相比,导电塑料是一个很小的品种。关于电子设备用导电塑料的市场用量,据一份日文资料显示,日本1996年用于便携电子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工程塑料为3500t,约为20亿日元。目前对于上述产品的EMI屏蔽对策一般是采用无电解镀、高频离子电镀、导电涂料、导电塑料,其表面加工费用的水平分别为:40亿日元、26亿日元、3亿日元、2亿日元。芬兰的PREMIX公司导电塑料生产量约为200t/a,据称在欧洲占有很
大的市场份额。在碳系填充的品种中用量较大的是用于中、高压电缆的半导电层屏蔽料,国内的市场需求约为数千吨,其中高压电缆料基本依靠进口。国内碳系填充导电塑料业已形成工业化生产,但在品种、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导电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基本空白。目前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进口。
3、金属填充型 这类导电塑料主要用于电磁波屏蔽场合。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电子机器已从工业用向民用品发展。为了提高处理能力,使用的电子线路和元件越来越集成微型化、高速化,其信号水平减小,这使从外部侵入的电磁波与控制信号相接近。此外,电子设备也向外放射电磁波,因此很容易造成电子机器的误动作、图象和声音干扰。进入80年代,电子机器的壳体大多采用塑料材料代替金属。这是由于塑料作为壳体具有质轻且强度高、耐腐蚀、易加工、生产效率高、总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塑料是绝缘体,对于电磁波来说,完全可以透过。因此,赋予塑料壳体电磁波屏蔽能力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十分迫切的课题。目前,具体实施的屏蔽方法很多,大致分为在塑料表面形成导电层的方法和将导电性填料混入到塑料中制成导电塑料的方法两种。不同的屏蔽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往应用较多的是锌喷镀和导电涂料法。近年来,导电塑料法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这是由于导电塑料法具有3个显著的优点:①无需二次加工;②屏蔽性与成型制品一次完成(省力、经济);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震动、湿热环境因素下)安全、可靠,不会像表面法那样产生剥离和脱落现象。EMI屏蔽塑料多以各种工程塑料为基材,使用的金属填料主要是不锈钢纤维,也有的使用黄铜短纤维、铝片、镍纤维等。制成品的体积电阻为10-1-10-3Ω?cm,电磁波屏蔽效果为30-60分贝。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虽然不是金属填料,但其制成品也可在电磁波屏蔽场合应用。当一些制品在比较苛刻的使用环境中要求具有强度高、体积轻、壁薄、注射成型易流动等特点时,就要采用碳纤维填充的材料,目前市售的高档笔记本电脑、手机壳体材料即是采用碳纤维填充的PC/ABS合金。黄铜短纤维填充的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却难以满足实用化提出的阻燃、低比重、良好的制品外观等要求;镍及镀镍石墨纤维虽也具有优异的电性能,但由于价格昂贵而限制了其使用性;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填充的复合体系屏蔽效果较差,适用性受到限制;不锈钢纤维的直径一般为6―10μm,填加10%左右即可满足实际应用中要求的电性能,由于填加量少,因此对复合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是理想的EMI屏蔽塑料填充材料。国外金属填充型导电塑料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这类材料的价格较为昂贵。国内只有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中山大学、中科院、成都科技大等少数几个单位对此开展了研究,但均没有工业化生产。
第三篇: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相关专题: 导电塑料
时间:2006-04-07 14:26
导电性高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是1977年才发现的,它是有机聚合掺杂后的聚乙炔,具有类似金属的电导率。而纯粹的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至今只有聚氮化硫类,其它许多导电聚合物几平均需采用氧化还原、离子化或电化学等手段进行掺杂之后才能有较高的导电性。其代表性的产物有聚乙炔、聚对苯撑、聚吡咯、聚噻吩、聚吡啶、聚苯硫醚等。还有一种叫作热分解导电高分子,这是把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在高温下热处理,使之生成与石墨结构相近的物质,从而获得导电性。这些热分解导电高分子的特征是无须掺杂处理,故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用途是导电材料、蓄电池电极材料、光功能元件、半导体材料,其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以T4个方面:①具有与金属相同的电导率;②在空气中是稳定的;③具有高功能;④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
另一类被称之为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由导电性物质与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这是一类已被广泛应用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一、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用途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电阻值的不同可分为:半导电体、除静电体、导电体、高导电体;根据导电填料的不同可分为:抗静电剂系、碳系(炭黑、石墨等)、金属系(各种金属粉末、纤维、片等);根据树脂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导电薄膜等;还可根据其功料、电极材料、发热体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中导电塑料的用途。
(1)在电子、电器领域中作集成电路、晶片、传感器护套等精密电子元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防静电周转箱、IC及LCD托盘、IC封装、晶片载体、薄膜袋等。
(2)防爆产品的外壳及结构件,如:煤矿、油船、油田、粉尘及可燃气体等场合中使用的电器产品外壳及结构件。
(3)中、高压电缆中使用的半导电屏蔽料。
(4)电讯、电脑,自动化系统、工业用电子产品、消费用电子产品、汽车用电子产品等领域中的电器产品EMI屏蔽外壳。
二、复合型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抗静电剂填充型
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优点是制品着色不受限制,其中低分子型抗静电剂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其表面电阻率为1010-1013Ω。但低分子抗静电剂填充型产品的电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
国外目前的主要开发动向是研制生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亦可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它不会像低分子型抗静电剂那样水洗后或长时间使用后便丧失其导电性。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主要品种有:聚醚型、季氨盐型、磺酸型、酸的接枝共聚物、离子型。主要生产厂家有日本的三洋化成、住友精化、住友科学工业、第一工业制药,瑞士的汽巴精化、科莱恩,美国的威科、大湖等。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添加量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的5-15倍,一定限制。国内目前主要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代表性的厂家有杭州塑料研究所、北京市化工研究院等。
2、碳系填充型
这一系列的填充物主要是导电炭黑、石墨和碳纤维,制成品的体积电阻率为102-109Ω?cm。其中炭黑填充是主流,炭黑填充型导电聚合物之所以被广泛采用,其一是因为导电炭黑价格较为低廉;其二是因为炭黑能根据不同的导电性需求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它的制成品的电阻值可在102-109Ω之间的宽广范围内变化;其三是导电性持久、稳定;因此是理想的抗静电材料。但是它性技术。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的主要用途是:
(1)集成电路块、场效应管、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在加工、装配、包装、运输等生产过程报废。这些电子元器件对静电的敏感程度小至100伏,大至上万伏不等。几百伏以至上千伏的静电是非常容易产生的,有实验表明:人在低温度环境中的干燥地毯上行走时,可产生5000伏的静电,戴着橡胶手套与塑料容器接触时,可产生6000伏的静电,即使是不戴手套用手直接与塑料容器接触,也会产生200伏的静电。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中防静电、除静电措施的重要。炭黑填充型导电塑料的电阻值可在102-109Ω间调节,完全可以满足这类材料的防静电、除静电需求。其主要产品有:电子元器件在周转、保管、搬运过程中使用的周转箱、托盘、支架、封装等。
(2)医疗、煤矿、纺织等洁净、易爆环境 导电塑料在这些场合用作电器设备的外壳或结构件。
(3)高压电缆、通讯电缆领域近年来,随着用电量的增加,使电缆朝着高压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制造工程简化,需要新的被覆构造,即用导电塑料作半导电层。这是为了缓和导体表面电位梯度,防止导体与半导体问的部分放电。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Ω?cm。
(4)面状发热体 流通过后电阻产生焦尔热量的原理,这类材料的体积电阻为100-104Ω?cm。
在国外,较大的生产厂商有美国的卡伯特公司、原联碳公司、GE公司、3M公司等,日本的东芝化学、住友酚醛塑料要厂商,还有东丽、东洋油墨制造、东京油墨、日本合成橡胶、神户制钢所等,芬兰的PREMIX,韩国的LG公司。
据一份日文资料显示,日本1996年用于便携电子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工程塑料为3500t,约为20亿日元。目前对于上述产品的EMI屏蔽对策一般是采用无电解镀、高频离子电镀、导电涂料、导电塑料,其表面加工费用的水平分别为:40亿日元、26亿日元、3亿日元、2亿日元。芬兰的PREMIX公司导电塑料生产量约为200t/a,据称在欧洲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碳系填充的品种中用量较大的是用于中、高压电缆的半导电层屏蔽料,国内的市场需求约为数千吨,其中高压电缆料基本依靠进口。国内碳系填充导电塑料业已形成工业化生产,但在品种、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导电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基本空白。目前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进口。
3、金属填充型
这类导电塑料主要用于电磁波屏蔽场合。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的发展,数字化电子机器已从工业用向民用品发展。为了提高处理能力,使用的电子线路和元件越来越集成微型化、高速化,其信号水平减小,这使从外部侵入的电磁波与控制信号相接近。此外,电子设备也向外放射电磁波,因此很容易造成电子机器的误动作、图象和声音干扰。进入80年代,电子机器的壳体大多采用塑料材料代替金属。这是由于塑料作为壳体具有质轻且强度高、耐腐蚀、易加工、生产效率高、总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塑料是绝缘体,对于电磁波来说,完全可以透过。因此,赋予塑料壳体电磁波屏蔽能力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十分迫切的课题。目前,具体实施的屏蔽方法很多,大致分为在塑料表面形成导电层的方法和将导电性填料混入到塑料中制成导电塑料的方法两种。不同的屏蔽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往应用较多的是锌喷镀和导电涂料法。近年来,导电塑料法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这是由于导电塑料法具有3个显著的优点:①无需二次加工;②屏蔽性与成型制品一次完成(省力、经济);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震动、湿热环境因素下)安全、可靠,不会像表面法那样产生剥离和脱落现象。
EMI屏蔽塑料多以各种工程塑料为基材,使用的金属填料主要是不锈钢纤维,也有的使用黄铜短纤维、铝片、镍纤维等。制成品的体积电阻为10-1-10-3Ω?cm,电磁波屏蔽效果为30-60分贝。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虽然不是金属填料,但其制成品也可在电磁波屏蔽场合应用。当一些制品在比较苛刻的使用环境中要求具有强度高、体积轻、壁薄、注射成型易流动等特点时,就要采用碳纤维填充的材料,目前市售的高档笔记本电脑、手机壳体材料即是PC/ABS合金。
黄铜短纤维填充的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却难以满足实用化提出的阻燃、低比重、良好的制品外观等要求;镍及镀镍石墨纤维虽也具有优异的电性能,但由于价格昂贵而限制了其使用性;碳纤维、特种导电炭黑填充的复合体系屏蔽效果较差,适用性受到限制;不锈钢纤维的直径一般为6―10μm,填加10%左右即可满足实际应用中要求的电性能,由于填加量少,因此对复合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是理想的EMI屏蔽塑料填充材料。
国外金属填充型导电塑料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这类材料的价格较为昂贵。国内只有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中山大学、中科院、成都科技大等少数几个单位对此开展了研究,但均没有工业化生产。
三、发展展望
高分子材料代替金属材料是今后材料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导电性聚合物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这就必然对导电性聚合物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结构型导电性聚合物来说,要想进一步实用化,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下述主要问题:
(1)稳定性欠缺
导电性高分子中的氧原子对水是极不稳定的,这是防碍其实用化的最大问题。
(2)掺杂剂多是有毒的如AsF5、I2、Br2等。
(3)成型困难
导电聚合物主链中的共轭结构使分子链僵硬,不溶不融,从而给自由地成形加工带来困难。
(4)经济性差
其价格比金属及普通塑料高,难以实用化。
对于复合型导电塑料来说,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是金属纤维填充的电磁波屏蔽材料,需
对于导电性聚合物的未来展望,最主要的是开发以下三种材料:①高导电性高分子;②有机太阳能电池;③有机超电导材料。
更为长远的课题是分子性薄膜和分子电子装置。
第四篇: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际市场
国际起重机制造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
欧洲作为起重机的发源地,轮式起重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波坦等;
美国既是生产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年市场需求量达600亿美元,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公司,其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产品主要销往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马尼托瓦克绗架臂履带吊,波坦塔吊和格鲁夫液压移动吊以及万国随车吊在世界五大洲的多个地方制造,销售并提供服务。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其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仅次于欧美,40%的产品用于出口至欧美市场,已成为国际上制造起重机的主要国家之一,代表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起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消化国外技术,实现起重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当时的技术发展主流。
4231
国内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起重机械企业已经有能力对现有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到目前,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产品种类已超过1000个,并不断有新的起重机械设备问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189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6.94亿元,资产规模为1554.8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231.09亿元。其中,产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超过30%,行业经营状况较好。1 利勃海尔家族企业由汉斯利勃海尔在1949年建立。公司的第一台移动式、易装配、价格适中的塔式起重机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公司蓬勃发展的基础。今天,利勃海尔不仅是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它还是其他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用户导向产品与服务的客户认可供应商。同时也是一家欧洲知名的冰箱制造商,中国著名的家电品牌青岛海尔最早就是选择引进利勃海尔先进的技术和琴岛-利勃海尔的品牌,逐步发展起来的。格鲁夫公司成立于1947年,在德国威廉港和美国宾夕法尼亚设有生产工厂,是移动式液压起重机的世界领导者。半个世纪以来,富于传统风格的格鲁夫一直是起重机大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格鲁夫公司提供从14吨(15短吨至499吨(500短吨)全系列的移动式液压起重机,包括全路面起重机、越野路面起重机、车载起重机及工业起重机。格鲁夫也是全球军用特种起重机的首要供应商。全球已销售超过55000台格鲁夫起重机,有些大的公司手中的格鲁夫吊车队伍达到几百台。现已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自从1928年在法国拉克莱特创立以来,波坦公司一直在塔式起重机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迄今为止已在全球销售并竖立超过100000台塔机。目前,该公司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中国的工厂生产60余种型号塔机。波坦的塔机分为三大系列:最小的塔机是自升式塔机,起重量从1.0吨(1.1 短吨)t到 7.98 吨(8.8 短吨);更高、更大的塔机是上回转塔机,起重量从7.98吨(8.8 短吨)到64 吨(70.5 短吨);当然还有根据客户需求而设计的特殊应用塔机,其最大起重量可达160 吨(176短吨)。波坦公司不断创新,如:太空舱驾驶室、对话控制系统和LCC起升机构等。随着拨坦塔机不仅在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地使用,而且还在众多的大坝、电场、船厂和桥梁等新兴项目中使用证明了波坦公司的声誉日益上升。与2001年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1925年成立于美国Wisconsin州,并于同年制造出第一台作为自用的工厂设备使用的桁架式履带起重机。从那时起,马尼托瓦克成为履带式起重机的标志。目前公司提供11个型号产品,起重量从45 吨(50 短吨)到907吨(1000 短吨)。为了与公司“为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吊车”这一宗旨吻合,除了美国Wisconsin州马尼托瓦克工厂外,公司位于德国的Wilhelmshaven工厂也生产履带吊。为响应客户的需求,马尼托瓦克不仅生产起吊起重机,还为工业及船舶生产循环作业起重机以及轮式起重机。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起重机制造产地,每年还向外出口大量的起重机设备。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其中,出口额为1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5%;实现贸易顺差11.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6.01%。
近年来,在国内基础工业和建设大发展的拉动下,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仓储物流、造船工业、冶金行业、机械加工、航空工业和集装箱等行业发展迅速,带动我国起重机制造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三
一、中联、徐工、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等一批优秀的起重机制造企业。
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分别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上海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和沈阳三洋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高达1865.71亿元。
世界起重机市场正进一步趋向一体化,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起重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外资巨头不断进入中国,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中国也成为众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起重机械企业依然表现抢眼,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已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国产起重机:正视差距 力促新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和造船工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我国起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优秀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崛起,使我国起重机行业正日益跻身世界起重机制造强国之列。但在这一可喜形势下,如何保持我国起重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也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 中国制造崛起
国际起重机制造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
欧洲作为起重机的发源地,轮式起重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等;美国既是生产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年市场需求量达600亿美元,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公司,其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产品主要销往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其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仅次于欧美,40%的产品用于出口至欧美市场,已成为国际上制造起重机的主要国家之一,代表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起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消化国外技术,实现起重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当时的技术发展主流。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起重机械企业已经有能力对现有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到目前,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产品种类已超过1000个,并不断有新的起重机械设备问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189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6.94亿元,资产规模为1554.8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231.09亿元。其中,产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超过30%,行业经营状况较好。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起重机制造产地,每年还向外出口大量的起重机设备。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其中,出口额为1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5%;实现贸易顺差11.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6.01%。
近年来,在国内基础工业和建设大发展的拉动下,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仓储物流、造船工业、冶金行业、机械加工、航空工业和集装箱等行业发展迅速,带动我国起重机制造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三
一、中联、徐工、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等一批优秀的起重机制造企业。
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分别为三一重工、中联
重科、徐工、上海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和沈阳三洋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高达1865.71亿元。
世界起重机市场正进一步趋向一体化,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起重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外资巨头不断进入中国,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中国也成为众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起重机械企业依然表现抢眼,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已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工程机械行业研究员章诵兰指出,随着我国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有望保持较快发展,预计2012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章诵兰同时认为,随着我国设备租赁行业逐渐成熟和发展,融资租赁也将成为起重机行业未来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正视差距 力促行业新发展
我国起重机制造业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十一五”期间国产起重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国内企业在大型设备的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通用设备的品种规格和性能、产品的零部件、元器件和整机的可靠性、产品的外观造型与涂装、人机关系与环保要素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起重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
在产业规模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国内起重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对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制约。不过,近几年中国起重机行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起重机行业规模和企业规模,越来越接近国际化经营的要求。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起重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性能不能满足加工要求,控制手段不全,质保体系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突出表现在零件的平面度、粗糙度及轴线的垂直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国产配套件质量不过硬。以液压产品为例,我国液压工业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反映在产品品种、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液压产品品种只有国外的1/3,寿命为国外的1/2。为了满足重点主机、进口主机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液压产品进口。
在管理尤其是国际化管理方面经验的不足,也已成为我国起重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较难突破的一个方面。从企业的管理理念到企业文化,从基本的管理制度到思维能力等,每一项变革都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重型机械制造业作为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人才竞争是我国起重机行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也已经成了我国起重机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障碍。因此,相关企业应加强培养和引进了解国际市场背景和需求的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全球起重机行业将向重点产品大型化、高速化、耐久化和专用化方向,系列产品模块化、组合化、标准化和实用化方向,及通用产品小型化、轻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此,我国起重机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此来促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2011年国内外煤化工发展概况
2011年国内外煤化工发展概况
1、国内煤化工发展概况
2011年,我国继续加大对煤化工产业项目的投资发展,就目前煤化工发展情况来看,在2011年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1)煤制油
目前国内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装置已进入长周期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之上,神华、伊泰、潞安等分别规划建设商业规模煤制油项目。
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伊泰集团16万吨/年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累计运行13316小时(554天),生产各类油品17.8万吨;潞安年产21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全系统处于连续稳定运行状态。高硫煤清洁利用年产540万吨合成油品及化学品的多联产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项目立项。
此外,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已通过评估,将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广汇新疆36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编制和评估工作,并已完成项目投资登记备案工作;兖矿与延长石油成立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推动煤制油项目和配套金鸡滩煤矿的筹备开发工作。
未来发展煤制油的关键在于项目的审批和水资源问题。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文进一步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禁止建设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上需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煤炭资源主要蕴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而煤制油属于高耗水项目,例如一吨间接液化煤制油耗水量在7-10吨,如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将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
(2)煤(甲醇)制烯烃
2011年,国内三大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取得进一步进展,其他项目也继续推进。2011年1月,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4月,项目聚丙烯装置第二反应器成功生产出优级LC1813-01.L高端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6月底,国家发改委召开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技术经济考核评定现场会,经评定,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技术产业化和工程化是成功的,在当前原油价位上经济可行。
神华宁煤50万吨/年的煤基聚丙烯项目于2010年12月31日打通全流程,2011年4月底,产出终端合格聚丙烯产品,由试车阶段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并于5月实现首批产品外运销售。
作为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石化也在加快煤制烯烃的步伐。中国石化SMTO技术已经在燕山石化取得万吨级中试成功;位于河南濮阳中原石化的60万吨/年甲醇进料制烯烃项目正在建设,预计3季度建成;位于河南鹤壁、安徽淮南和贵州毕节的商业规模煤制烯烃项目也处于积极推进中。随着煤制烯烃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得到验证,外购甲醇制烯烃成为沿海地区获得乙烯和丙烯并进而生产下游产品的选择之一。宁波禾元外购180万吨/年甲醇制60万吨/年烯烃项目正在建设,计划2012年7月建成投产。亚化咨询认为,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将有一定比例使用国产甲醇,可以缓解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的现状。
(3)煤制天然气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四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分别是大唐内蒙古赤峰40亿立方/米年,大唐辽宁阜新40亿立方米/年,汇能内蒙古鄂尔多斯16亿立方米/年和庆华新疆伊犁55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
在产品输送方面,我国煤制SNG企业根据所处地域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方案。位于内蒙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煤制SNG项目,由于离目标市场较近,倾向于自建输气管道将煤制天然气产品运送到消费地点。华电呼伦贝尔项目、华能呼伦贝尔项目、国电兴安盟项目、大唐赤峰项目和大唐阜新项目都将采取自建输气管道的方案。将煤制SNG产品液化为LNG,并采用低温槽车公路运输也是可选方案之一。汇能位于鄂尔多斯16亿立方米/年的煤制SNG项目就采取此方案。
(4)煤(合成气)制乙二醇
2011年受纺织行业不景气,以及棉花价格大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化纤消费量大幅提升,聚酯行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态势,聚酯的发展带来了乙二醇消费量的持续增长。
目前除了我国唯一的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通辽金煤项目已经建成,并处于试运行阶段,陆续有新的乙二醇项目获得进展。
2011年1季度,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2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气制乙二醇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被列入鼓励类发展项目,而20万吨/年以下的乙二醇项目被列入限制类发展项目。
我国拟在建的煤制乙二醇项目超过20个,总产能超过500万吨,但是除金煤之外的煤制乙二醇技术则仍处于中试阶段,煤制乙二醇的产能扩张仍有待于技术的工业示范成功。
总的来说,煤制油(包括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的示范已经取得成功,煤基柴油以其各自的特点,市场销售情况良好。我国对成品油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和特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确保煤制油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
我国在未来5年将建成3-5个商业规模的煤制油装置,形成千万吨级的煤制油产能。煤制烯烃的示范也已取得成功,验证了从煤到聚烯烃全流程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企和我国对乙烯、丙烯的巨大缺口将使煤制烯烃项目具有良好的前景。此外,聚烯烃也不再是煤制烯烃的唯一选择。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了 UOP 技术,将甲醇转化为乙烯和丙烯,并进而生产高附加值的丁辛醇等产品。
煤制天然气在美国有几十年的运行经验,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在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产品输送的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确保项目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此外,页岩气在我国的发展,将有可能影响我国天然气的市场供需和价格,但目前还言之过早。
煤制乙二醇拥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成本竞争力,但目前仍处于技术攻关阶段。未来如果示范成功,将迅速形成几百万吨的煤制乙二醇产能。
2、国外煤化工发展概况
国外的煤化工产业项目继续快速发展,各大公司依然关注在提高能效的同时如何降低环境污染,开发了一些新型煤化工的研究项目与成果。
(1)高温甲烷化催化剂
国外甲烷化技术是以制取代用天然气为目的。丹麦的托普索(Topsoe)公司、美国的大平原煤气化厂、德国的鲁奇公司、英国的Davy公司、美国的巨点能源公司都能提供高温甲烷化的成套技术。
托普索公司对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水平,研究与开发部门开发了专有约含22%(质量分数)镍的MCR-2X催化剂。MCR-2X催化剂是基于陶瓷支撑具备稳定微孔系统,可有效防止镍晶体的烧结,在高镍的表面区域甚至在相对低温下也有理想的高甲烷化活性。
Davy公司甲烷化技术(CRG)最初是由英国燃气公司(BG公司)提供的。Davy公司进一步开发了CRG技术和催化剂,代表性催化剂为CEG-LH,该催化剂镍含量较高,约50%以上。
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是世界上第一座由煤气化经甲烷化合成高热值煤气的大型商业化工厂,采用鲁奇加压移动床气化炉,用北达科他州褐煤的块煤为原料,生产代用天然气,商业运作20年,实现了长周期平稳运行,经济效益良好。它在合成燃料工业中发挥着先驱和示范作用。
鲁奇公司和南非沙索公司在南非F-T煤制油工厂旁建了一套半工业化煤制合成天然气试验装置,同时,鲁奇公司和奥地利艾尔帕索天然气公司在奥地利维也纳石油化工厂建设了另一套半工业化的天然气试验装置。两套试验装置都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运转。但由于鲁奇气化炉气化后的CO含量相比其它气化技术低,鲁奇甲烷化催化剂是中、低温催化剂。
(2)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
BGL气化技术很适用于发电和化工合成,可用于现有电厂的改造。BGL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之后,福斯特·惠勒(Foster Wheeler)能源公司进行了一项可行性研究。该项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在IGCC工艺系统中运行的BGL气化炉可实现高效、经济发电。BGL气化技术也能将气化炉生产的煤气进行远距离应用。因此,就可以在需用电力之处建设小型的、分散的发电厂,分散的小型发电厂也可有效地利用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废热。
英国煤气公司和德国鲁奇公司正在世界范围内继续推动BGL工艺技术,走向商业化。在需要燃料气的发电领域、需要合成气的化工领域以及炼油废物综合利用领域,都存在利用BGL工艺的机遇,尤其是在当前废物气化领域。苏格兰和德国的两个废物气化项目已到了前期的计划和设计阶段,预计这两个项目不久将进入商业实施阶段。(3)发展模式
现代煤化工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由较单一的焦炭产品向多联产的模式发展。采用现代多项先进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洁净化无害化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南非萨索尔(Sasol)F-T合成模式
南非萨索尔(Sasol)Ⅱ和萨索尔(Sasol)Ш F-T合成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 南非萨索尔Ⅱ和萨索尔 Ш F-T合成模式图
南非萨索尔(Sasol)煤液化厂从采煤开始,煤-油-化-电多联产,对煤进行综合利用深加工,煤炭液化合成油品(占67%)的同时,大力发展化工产品、燃料煤气。自建热电厂解决煤液化及化工产品所需蒸汽及电力,充分利用化学反应余热,使全厂的热动力达到平衡,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排放损失。
2)新西兰麦斯捏(Methanex)模式
新西兰麦斯捏(Methanex)公司采用美国Mobil公司的MTG技术,用天然气作原料生产甲醇,再由甲醇经MTG过程合成汽油,该技术工业化生产取得成功,引起了各国的注意。若以煤为原料采用MTG法生产汽油,除合成气生产方法不同外,其合成气以后的生产过程则基本相同。以煤炭为原料采用MTG法生产汽油的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2 MTG法生产汽油的模式图
3)德国鲁奇(Lurgi)公司GTC-MTP模式
鲁奇(Lurgi)公司提出的合成气制化学产品(GTC)、甲醇制丙烯(MTP)的技术路线,是发展以煤代替石脑油生产烯烃的技术创新路线。MTP和GTC技术典型工艺过程如图1-
3、图1-4所示。
图1-3 MTP典型工艺过程图
图1-4 GTC典型工艺过程图
4)壳牌(Shell)合成气园(Syngas Park)模式
壳牌(Shell)公司提出以煤为原料制合成气为核心,生产甲醇、醋酸、合成氨等化工产品与洁净联合循环发电、城市煤气和供热(蒸汽或热水)等相结合,组成的能源化工多联产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Shell合成气园产品模式图如图1-5所示。
图1-5 Shell合成气园产品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