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姓名王式涛
单位东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建议,以期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做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既提高了现有就业者的工资水平,又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外,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
1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我们应当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改善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需要不匹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2]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一技之长,导致农民自卑心严重,不敢外出打工,怕碰壁,怕受欺负、受歧视。
我国农村“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存在,导致农民不想转移。
(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服务跟不上。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
在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背景下,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就业质量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稳定感下降,在劳动关系上劳动者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企业违反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者
法定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不依法落实就业权益;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转移难”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要特别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外出转移的信心。
(二)整合资源,突出技能培训,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一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宣传、农业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培训优势,合作联动。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分类开展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鼓励技工、职业院校与企业定点挂钩培训,送培训到企业、到农村。
二是要建立市场化培训运作模式,坚持“抓两头、放中间”。即一头抓市场需求信息,解决职业培训与市场脱节问题,确保市场化培训实效;一头抓技能鉴定,解决培训考核缺乏统一标准问题,确保培训质量。“中间”则实现培训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做好监管引导。
三是探索培训途径。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以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而小城镇更是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农村剩余劳力可以工农并兼,亦农亦商,或者以工为主兼营农业,以商为主兼营农业,吃住在家,就地消化。通过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小城镇,使剩余劳力得到部分安置,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种产业结构转化。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人口转化。如果我们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并在乡所在地建设一些集镇,对于发展全州经济和安置剩余劳力显然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的概念最早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3年的报告中提出的,非正规部门是由小规模的家庭所有企业利用适当的技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的非正规部门正好迎合了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劳动者。[3]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以此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积极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打破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和各种欺诈行为,改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监察,解决劳动争议,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鼓励创业
推动创业就业应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要积极鼓励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带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新世纪面临的一个基本社会问题,面对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既要考虑长期解决的办法,又不能忽视当前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要长期与短期并重,标本兼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编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
[2]张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网2007年10月3日
[3]高玲芬,孙淑芬《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统计研究》1998 年05期
第二篇: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4-0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将有所递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东省有3500万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全国试点县,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骄人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43258人,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09人,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总量逐年下降,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从2000年的345784下降到2010年的10823人,转移就业率从2000年的24.32%上升到2010年的78.34%,创广东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的历史最高水平。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就业意识不强。我们都知道滞留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较大,认为自己只有从事农活的能力,没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意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超过了一半,达62.5%,而如果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更是占了82.3%。还有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加上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形成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二)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存在偏见。大部的用人单位都认为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本地的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较难管理,甚至还会因为当地的宗族、宗派势力而存在黑恶势力,因此用人单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信心,对本地农民工有着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本地农民工进企业之后,不服从管理甚至因为工作时间、加班费、福利待遇等问题而纠集闹事,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这就是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存在偏见的原因,给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脱离实际就业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岗位要求的技能。而政府创办的就业培训大都是采用考试获取技能证书的方法,培训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而培训的科目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在进入岗位之后,学非所用,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加上政府对培训班的投入较少,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要农民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的工作将会更难开展。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民工就业准则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是比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城镇经济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镇化。城镇是一个聚集文化、教育、科学、娱乐等的有效载体,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通过城镇化后形成新的产业经济聚集地,从而又形成小的城镇,无论是在城镇的新建还是扩建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潜力,这为农民转移身份降低难度和风险,而且这些新的城镇在经济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上与周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这样更容易协调并在发展中同步提高。
(二)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今广东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农民转移就业的选择性较小,满足不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专业的需要。所以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必须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它是农民工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如今广东省农村第三产业都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素质要求低的交通、饮食业上,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现在应抓好广东省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培训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培训补贴的标准。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培训时间上要适当地延长,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可适当地采取补贴,给农民发放培训券,又或者是直接贴补现金,让农民得到实惠。培训部门要调动优良的培训教师,使得培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补贴资金的落实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要着重检查,查处弄虚作假的培训单位。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引导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
1、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经常组织讲座,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等服务。
2、建立“三方协议”机制,为了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以及管理上的顾虑,在发展广东省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三方协议”,也就是村委会与企业、村委会与村民、村民与企业的协议,加强对就业的农民工的管理,也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是一个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的大局,所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J].学术探讨,2010,(1).[2]牛晶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06,(6).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监测
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镇(处)人社中心、各行政村:
为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农民工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是实施《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也是对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经研究,在XX市12个镇(处)人社中心范围内选出典型行政村作为重点监测试点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测范围
行政试点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地区,选定有一定转移就业工作基础,软硬件条件较好的行政试点村。详情请见附表。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名单》(附件1)
二、监测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根据省厅就业信息化工作要求,监测相关行政村就近就业、村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返乡创业等转移就业数量的增减变化、分布情况及就业创业情况进行监测并出具分析报告。详情请见附表。
1.《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表》(附件2)2.《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新增转移就业及返乡农民工情况表》(附件3)3.《重点监测镇(处)农民工创业及带动就业情况表》(附件4)
三、监测时间
以上监测内容实行季报制度。每季度结束前5天开展统计调查,每季度结束后5天内(遇法定节假日须提前)上报数据。第一次监测从2015年1月份开始实行。
根据省厅及黄冈市局要求,在坚持季报基础上,适时布置开展部分或全部监测内容的旬报。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就业局局长牵头,就业股、失业股配合,具体工作由就业局信息中心督办。各镇(处)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各行政试点村、各人社中心具体负责执行。请各人社中心将具体工作人员名单于会议后上报市就业局信息中心。
(二)实行专人专报。对行政试点村监测内容实行专人专报制度。五:工作考核
此次参与动态监测的行政试点村,按相关上报报表情况内容进行审核,按标准拨付工作经费。
XX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2015年1月
第四篇: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为配合开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强市”的战略和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部署,完成开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开原市职教中心本着服务开原经济,培养合格产业技工的目标,依托自身职业技术培训优势,为开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简介如下:
一、有的放矢,充分调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面积2828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前期调研时,我们选择李家台、上肥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对劳动力资源和结构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抽查22个自然村,总人口1418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724人,占比61.51%。性别上,男劳动力52.1%,女劳动力47.9%。而在上述劳动力人口中,富余劳动力3059人,占总劳动力的35.1%。从性别比上看,男劳动力71.8%,女劳动力28.2%。
2、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分析。
开原市行政建制九乡、九镇、三个街道办事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这部分人口收益低,富余劳动力人口比例大。
3、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
⑴转移途径:中介介绍18.76%,自由外出81.24%。
⑵转移前培训情况:参加过职业培训22.4%,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77.6%。
⑶转移去向:外省市56.8%,省内43.2%。⑷转移人口性别比:男62%,女38%。
⑸转移人口年龄比:16-35周岁76%,35-60周岁24%。
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开原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如下:
1、苗木花卉种植专业。
2、肉鸡肉鸭饲养专业。
3、草莓种植专业。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
5、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铆、焊)。
6、计算机文字录入专业。
7、家政服务专业。
8、宾馆客房服务专业。
三、培训转移成果。
近十年来,开原市职教中心对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转移上岗,结果如下:
1、苗木花卉培训上岗人员:1750人。
2、肉鸡肉鸭饲养培训上岗人员:507人。
3、草莓种植培训上岗人员:302人。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培训上岗人员:627人。
5、机械加工专业培训上岗人员:5865人。
6、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上岗人员:120人。
7、家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65人。
8、宾馆客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180人。
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学习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开原市经济的发展,为开原市经济迈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2011年10月10日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第五篇:1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材料
突出技能培训
促进转移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长治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与做法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训农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向群众承诺的“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城乡,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输出体力型劳动者,到输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再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三级跳”。全市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从事二三产业和在外务工农民达到58万人,农民创业人数达到3.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经验和做法是:
一、狠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坚持四个结合,狠抓了农民技能培训。
一是坚持订单式培训与菜单式培训相结合。本着“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广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鼓励培训资源专业化发展,树立劳务培训品牌,立足市场,促进校企 1 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与“菜单式”培训。组织武乡农广校、长治超越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了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开展订单培训4.6万余人。组织长治爱民职业培训学校、各县农广校和职业中学等培训机构,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用工和培训信息,供农民选择,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免费推荐就业,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开展菜单培训7.3万人。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培训基地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广东等地设立了10多个劳务信息服务站,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适销对路”。
二是坚持转移技能培训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思路,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退耕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围绕向外输出与服务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累计达到近12.6万人次;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和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累计达到33万人次。通过理论讲授与实习参观的形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青年农民工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了一项职业技能。
三是坚持创业培训与就业培训相结合。围绕有外出就业 意愿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继续开展以基本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的培训,帮助外出就业农民提高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就业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对具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返乡农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创办企业、如何经营企业、如何管理企业,怎样做好市场营销,怎样实施维权,帮助其选择创业项目,降低创业成本,规避创业风险,学习创业技巧。近四年来,先后培训培养了3000多个农民微型企业家,进一步做大了农民创业这个群体,形成较为强大的群体优势。
四是坚持走下去培训与招回来培训相结合。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依托,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根据农民需求和培训专业的特点,本着方便农民、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办到乡村、企业,比如长雷工艺绣品公司、黎城农广校等培训的民间工艺刺绣、布艺制作,壶关紫团饮业公司等培训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专业;通过宣传、发布广告、招生等,组织农民工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比如长治爱民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的餐饮、电焊、美容美发、计算机、电器修理等专业。同时,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了重点培训、分层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其掌握1—2门专业技能,熟悉务工经商的政策法规,基 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格局。
二、拓宽转移渠道,扩大就业空间
围绕长治“1+6”上党城镇群建设,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增强就业环境吸引力、岗位容纳力,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
一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契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和规模健康养殖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工从事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和蔬菜业等自主创业,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使更多的农民工在商业经营活动、农产品购销、种养殖等领域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企业就业或从事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户达到30余万户。投资1亿多元的长子方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长治乃至山西的规模大、品种全、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乡镇、60多个村的蔬菜发展和1.5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
二是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大商业化、工业化的进程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通过辟建工贸园区,连片开发,集中发展,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业兴镇、以商活镇的开发格局,吸引了20万多农民到城镇就业谋职。壶关常平、长治县科工贸、襄垣富民等多个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阵地。沁源县的李元、灵空山等五大工业园区,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
三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主城区和长治县、壶关、长子、屯留、襄垣、潞城6个县市组成的“1+6”上党城镇群,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与产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和农民打工、就业创业的主要区域。“1+6”城市群内基本形成了煤化工、钢、电力、建材、医药、新能源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现代商贸服务等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创业示范街、商贸步行街、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等市场,为农民“洗脚”上岸、进城经商创造了广阔的就业舞台。长治县建设的占地2700亩的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相关销售摊位5000多个,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6000多人,间接带动4万余人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
三、鼓励创业兴产,带动就近就业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户公司的决定》、《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农民五大增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吸引和激励了一大批农民工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到农村开公司、办企业,以创业带就业。2009年,启动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和“促就业、促创业、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2010年,全市在壶关县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现场推进会;2011年又制定了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每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吸纳农民就业先进单位。近四年,全市农民创业人数达到1.5万余人,各类农户公司发展到6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142个,带动农民就业达到19万余人。
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多种创业模式的发展,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一方面是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还巢”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工商企业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掀起了农民工返 乡创业的高潮。壶关县出台《关于鼓励促进返乡人员创业优惠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五龙山乡石门村王和平,带着资金回村创业,先后创建了长治市五果山科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无公害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0座、建设万只鸡场1个,新建现代化环保瓦厂1座,安置农村劳动力700余人。另一方面是坚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并举。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工开办农户公司、创办微型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小项目。全市农户公司累计达到8600多个。长子县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农户公司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政府斥资扶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决定》,政策拉动,资金扶持,全县已创办农户公司645个,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多人;有2000多户农民种起了3亩、5亩面积不等的蔬菜大棚。
突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已成为全市共识,我们将牢牢抓住转型跨越发展的契机,为全市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