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稳定就业局势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促进我市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9] 4号)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稳定就业局势的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央、省市有关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上来。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及时全面准确分析我市经济形势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明确以保增长、保就业为重点,积极研究应对措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掌握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帮扶困难企业,落实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为困难企业“降压减负”,切实把中央和省市的决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失业调控和预警。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好《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失业调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 [2008] 16号)精神,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失业调控工作体系。各级劳动保障、人事、财政、发展改革、经委、国资、公安、信访等部门要按照职能抓紧制定《突发失业预警应急预案》,按月形成预警分析报告,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行业中出现失业人员激增现象时,立即启动并实施《突发失业预警应急预案》,及早控制和解决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动处理机制,安排应急资金,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全市各失业信息监测点要加强协作,共同对企业裁员、停产、歇业及关闭动向进行监测,重点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作为失业预警的监测对象,对可能出现大规模岗位流失的情况,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各级政府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将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点项目的筛选和推进上,既要注重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作用,也要重视项目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水平。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涉及政府提供土地、税收、收费、财政、信贷政策扶持的建设项目时,在可行性论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数量、人力资源配置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情况。要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继续拓展商贸流通、餐饮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教育培训、旅游和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要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规模化发展。要注重就业基地建设,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四、努力稳定职工队伍。鼓励和引导全市各类用人单位与职工依法平等协商,在一段时间内采取调整班次、缩短工时、工资浮动、转岗培训等措施共渡难关。对于经过多方努力仍需裁员的企业,除《劳动合同法》明确的6类人员不得裁员外,用人单位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人员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应制定裁减人员方案,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实施。鼓励国有企业带头承担社会责任,2009年底前,市属国有企业未经市人民政府
批准,原则上不得裁减人员;其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裁减人员应在报告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后方可实施。鼓励民营等其他各类用人单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减或少裁减人员。因金融危机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用人单位确需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4种情形裁减人员的,必须依法履行裁减人员程序,依法足额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凡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资金不落实以及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险等各项欠薪欠费未清偿的用人单位不能裁减人员。严禁用人单位大规模和违规裁减人员,侵害劳动者权益。
五、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近期暂不调整全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2009年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和失业保险缴费费率。市本级基本医疗保险企业缴费费率、个体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在现有基础上下调1%;其他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企业缴费费率、个体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下调标准由统筹地区确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在现有基础上下调0.5%;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下调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
2009年内,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核准缓缴期间,企业应继续按月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职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2009年内,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职工队伍、经认定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对企业应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部分给予50%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已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同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2009年内,企业补缴历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免收滞纳金。
我市困难企业认定条件和范围按省确定后的具体标准,由市政府组织劳动保障、财政、经贸、国资、税务等部门联合确定,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按上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
六、积极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好《就业促进法》,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创业就业,继续贯彻执行《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大政发 [2008] 53号)有关规定,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审批截止时间延长1年,截止2009年底。突出重点,加大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推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七、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围绕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困难企业如申请在岗培训补贴,就不能同时申请《意见》规定的社会保险补贴。2009年内,对参加失业保险、坚持不裁减人员并安排职工进行3个月以上岗位培训的困难企业,培训结束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的,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50%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各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农民工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所需资金,在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按规定给予补贴。对城镇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在城里的失业农民工),由普惠制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开展3至6个月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所需资金,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按规定给予补贴。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组织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开展培训所需资金,在就业专项资金中按规定给予补贴。
八、切实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 [2008] 83号)精神,积极拓展创业扶持政策和优化创业环境。要严格按照执行国家和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关规定,对国家、省、市公布取消和停收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和停收。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以及服务业发展,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应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原有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严格规范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活动,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的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严格查处。
九、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重点开展“协约式服务”和“再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援助专项行动,提高就业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全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认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资金,加大就业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好就业基地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功能。继续延续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和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满3年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延续期限暂定为1年。2009年内,对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并办理营业执照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将其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放给本人,作为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扶持资金。2009年内,个体劳动者补缴历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免收滞纳金。
十、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妥善处理倒闭企业、裁员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坚持把确保“无拖欠工资问题”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民工工资不拖欠。各地区要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开展调研,摸底排查农民工返乡情况,帮助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实现就业。组织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实施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降低门槛,落实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在城镇稳定生活且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就业服务范围,提供“协约式服务”,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专门开展“农民工就业百日帮扶活动”,加大农民工就业援助力度。对返乡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享受相关政策。
十一、进一步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继续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工作。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规模,2009年内新建1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力度,对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
员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业的,每人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鼓励已纳入市普惠制培训定点单位的高职院校、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补贴标准可参照普惠制就业培训补贴办法执行。
十二、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指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正确理解、履行和享有双方所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和权利。用人单位应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进行平等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取得职工的理解,共渡难关。企业尤其是技术先进型外包企业要区别不同岗位情况,依法实施综合计算工时或不定工时工作制。加大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街道社区力度,搭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平台,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协调劳动关系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将小额、简单、涉及人数较多的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化解在基层。建立快捷的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置重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
十三、全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市及区市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和失业管理,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和建立针对特殊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大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合理设置人员,积极做好城乡就业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市及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网络互联,逐步实现全市就业服务信息四级共享。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就业准入职业(工种)信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协约式服务、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劳动力有序流动等作为扩大就业的有效措施,创出品牌。
十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解决好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在就业的组织、资金安排、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迅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实效。各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政府开展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市政府将继续把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进行工作督查和每月通报就业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对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对工作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地区和部门要追究领导责任。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的用工、劳动者的就业更是与职业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培训作为促使人力资本增值的有力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曲阜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根据我市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技持职业培训、发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劳动者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2所,在校生800人,年招收技校生300人;就业训练中心1所,年培训2720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6个,年培训各类社会急需人才2000余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劳动者的普遍认可。今年以来,全市有1610人次通过各类培训和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发展21人。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技工教育仍然比较薄弱,一些长期制约职业培训发展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一是技术工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共存。一方面,不少企业还存在《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能工人“的现象,企业宁愿花高价招收博士、硕士和学士,也不愿给技术工人适当的薪酬,致使人才使用与岗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职工个人片面追求高学历,对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热情不高。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中技能人才供需情况看,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甚至出现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断层现象。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新机制还没有其正建立。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发展、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上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但由于市场信息与学校办学之间灵敏性的差异、成熟专业建立的周期长、投入大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专业调整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差,出现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难的现象。三是职业培训的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步伐加快,录取比例逐步提高,高中毕业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增加,将使得技工院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四是社会上还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将技术工人当成体力劳动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工人“和 ”干部“的身份差别依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缺乏认可,技术人员享受不到 ”人才“应有的待遇。
三、几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努力改善培训条件。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部分用于职业培训。要研究制定职业类院校融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企业要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要全部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培训的能力。一耍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实际,加大就业资金用于实训补助的力度,重点技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二要对现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已有培训机构通过评审认证等途径引导其参与企业用工的培训,并要突出与我市产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市区,由政府统筹,依托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在农村,把职业培训平台向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一级延伸,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能就近参加培训,减少农民因参加培训而增加的一些不必要的生活方面的开支,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对本企业职工培训的同时,承担起接收在校学生实习的工作,并为学校建立定点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三)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财政经费组织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和组织教师到企业跟班顶岗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深化技工院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草,加强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相关待遇,确保职教师资 ”引得进、留得住"。要通过认证和资质评定的办法,积极鼓励引导培训机构聘请优秀师资到由社会兴办的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师资,提升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
(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面向生产服务岗位需要,结合工作过程和生产现场对劳动者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同时,要结合开发就业岗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需要,开展好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第三篇:(参考)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作 者】蔡则祥/刘银凤
【作者简介】蔡则祥,刘银凤,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蔡则祥(1958-),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理论研究 ;刘银凤(1963-),女,南京审计学院副教 授,从事金融和证券投资研究。
【内容提要】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摘 要 题】政策选择
【关 键 词】促进就业/政策目标/市场化就业 /社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0-8780(2003)01-0006-04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大大高出人们的预料。但是,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莫荣,2002),甚至有人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2%,达到14%(张曙光等,2002)。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促进就业目标的意义
促进就业目标是从充分就业目标转化而来,是针对我国失业问题严重,下岗再就业难度加大,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的。宏观经济学所说充分就业,是指把非自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种高水平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充分性。而我们所说的促进就业是力求失业率尽可能降低,就业人数尽可能增加,全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尽可能多的一种积极就业状态,强调的是对就业的促进和推动。从我国实际就业状况来看,我国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充分就业,还需要促进就业,使之在若干时期以后达到充分就业。换言之,促进就业是比充分就业要求低一些但更为迫切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我们之所以认为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都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突出,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自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人问题的需要。就业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的工作,从事创造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人,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就业不仅是人谋生、乐生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纳入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刘福垣,2002年)。对于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就业条件个人不利用是个人放弃就业权,而个人努力社会条件不具备是社会的责任,即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超过自然失业率就说明资源分配结构过度失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不过是保障其生存权,还没有满足他的发展权即就业权。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追求的是个别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追求社会总资本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总产值的微观成本和宏观成本是不一致的。微观成本的节约往往是宏观成本的浪费,尤其是活劳动成本,它是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货币表现。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降低活劳动成本,微观经济效益提
高,但节约的活劳动如果不用于其他劳动过程,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为产生这种劳动能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从社会意义上说已经浪费了。只要劳动者继续生存,这种耗费就要继续下去。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以社会资本运营为对象的,因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失业人口,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降低社会成本,才能达到宏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目标的首位。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也是解决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本质上也就是就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小农生产方式得不到改造,农业不可能发展,农民不可能富裕,全国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中第一位的基础目标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定性指标。
二、选择促进就业目标的依据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不仅有前所述的理论依据,更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依据。首先,创造就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当前,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
一,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性挑战;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当今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源,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43 亿)的5.3倍(胡鞍钢,200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促进就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增量由于人口因素的推动有所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增量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 等因素有所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情况表明,当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200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同比减少462 万人;集体单位同比减少194万人;其他单位同比增加24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同比减少130 万人(向笑颐,200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转制,部分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以及各种原因产生了新的不在岗职
工。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也表明,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失业人员占求职者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将持续较长时间。2002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129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近176万,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不符合新增就业岗位的需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对学历、技能要求有提高趋势,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以上,而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岁到34岁之间的劳动者。总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造而来的体制性失业,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周期性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失业矛盾错综复杂,就业难度突出。因此,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却未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就业的增加。为此,应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九大政策措施(胡鞍钢,2002):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工作行动计划;建立更加富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快调整正规就业结构,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采用鼓励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旨在扩大就业、缓解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的良治;促进城乡就业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纳入国家的就业规划;积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二)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政府不能对就业问题完全承包,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的新机制。首先,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我国工业化中期所特有的就业矛盾,随着城乡壁垒打破,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被逐步清理,城乡劳动者互相竞争就业岗位的趋势愈益明显:农民兄弟进城打工,城市工人下乡承包。为此,政府只能疏导,制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流动。同时,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适应国际就业竞争需要,构建世界制造中心,扩大国内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是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争取把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将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再次,促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在设计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时,保障水平要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大发展补充保障,用补充保险来弥补基本保险保障水平的下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市中的民工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中;四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的有效办法,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五是要建立由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三)大力发展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小企业、大就业是一条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首先,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扩大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政策方面,应扩大小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小企业享受间接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应放宽小企业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同时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大力提高小企业主的素质,主要途径有三个(杨宜勇,2002):一是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可考虑通过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实际经验。三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去小企业就业。国家可以出资,由政府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促进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自己就业。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根本依托,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由于中国目前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因此必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削弱中国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壁垒,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解决国内需求在城乡分布不对称现象,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不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社区服务、餐饮、商贸等服务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社区就业。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由于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建议:一要重视发展社区就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降低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的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倡导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方式。社区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它们既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又是就业的一个蓄水池。在肯定非正规就业的同时,要设计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方式,以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从而真正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三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努力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入口,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较低费率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支持。四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服务产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服务规模化。五要加紧完善社区就业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即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就业管理体制,使社区就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公益性载体,即社区服务机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免费,其
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协调合作,简化手续。社区就业所涉及的工商、税务、计划、劳动保障、城管、卫生等管理机构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调配合,简化手续,为符合要求的经济实体提供方便,从而使社区就业真正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选择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N].南京日报,2002-5-25。
[2]向笑颐.2002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月评[N].金融时报,2002-5-24。[3]陈淮.就业岗位正成稀缺资源[N].南京日报,2002-6-10。
[4]袁钢明.把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N].南京日报,2002-6-10。
[5]刘福垣.就业是首要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2-5-28。
[6]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R],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杨宜勇.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001-2002年.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R],刘国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张曙光,赵晓,高清辉.经济增长超预期,内在动力仍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2-7-24。
[9]杨宜勇.以促进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N].中国证券报,2002-7-20。
[10]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6-11。
第四篇: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就业篇
今年两会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一段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段讲话。温家宝总理说:“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服务化基地。”
“没就业先失业咋办?”“没经验就没工作咋办?”“没资本咋创业?”“求职心态怎样才算够低?”金融危机形势下,这一连串问题,压得610多万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们喘不过气来。全国两会开幕在即,代表、委员们纷纷答疑解惑,为大学生就业开“良方”。
据调查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再加上近几年积累下来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今年要将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此外,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让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这个情况,代表委员们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纷纷建言献策„„
对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代表委员们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纷纷建言献策!
良策一:组织大学毕业生下乡服务,推动科教支农,实现“双赢”
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有大量农民工难以在城市继续就业,纷纷返乡,等待重新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如何解决这两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建议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毕业生下乡服务,推动科教支农,实现“双赢”。
良策二:让大学生加入高技能人才从一线做起
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高起点、走捷径的择业观,来自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钣金整修车间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现身说法。作为在车间里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一线工人,他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基层一线做起,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才是创造人生辉煌的最佳途径。
良策三:将种植养殖大户纳入见习基地 “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作为食用菌种植专业户,我期盼国家能将我们种植、养殖大户纳入见习基地范围,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和感情,在锻炼中成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凤台县李冲回族乡魏郢村食用菌种植专业户鲁中祝说。
良策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非公企业工作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
良策五:出台措施推动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活动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良策六: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
九三学社建议,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以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广告传媒、管理、营销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良策七:文化产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当前中国电影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旺盛发展势头,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抹亮色。国际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树立国家形象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同时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我认为,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的补充,才能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良策八:开发临时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依靠政府力量,动员社会参与,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供就业岗位,缓解今年的就业压力。”这是福建省政协常委、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赖军在近日举行的福建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代表团省委提出的建议。
九:大学生能否从开早餐店做起
“‘民以食为天’,大众化放心早餐是关系民生健康的‘天字号’民心工程,也是一个吸纳和带动青年就业的好处方。开5000家早餐店,就可以解决10万人的就业。门槛不高,大学毕业生也愿意去做,何乐而不为?”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这样想着。
十:延长学习时间 加大公派留学力度
“让大学毕业生不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和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再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具体包括延长学习时间,鼓励有条件的院校扩大专科升本科的比例,以及扩大专业性研究生教育。这样一来,能够让更多的专科生续读本科,本科生去读研究生。另一个途径是加大公派留学力度。
十一:引导大学生来从事社会工作
希望政府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来从事社会工作,做“社工”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借助这样一个契机,也可以让社会组织更加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换个思路闯出一片天
自主创业毕业生开创上海首家大学生创办的“小丑”快递服务公司。他们扮成“小丑”,专门为客户传递快乐和祝福。经过运作,这种快递方式得到了当地青年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也吸引了大学毕业生袁枫加盟。
就业保障篇 以政策为保证 为毕业生保驾护航
鼓励大学生下乡服务,推动科教支农,实现“双赢”;让大学生加入高技能人才从一线做起;支持大学生到非公企业工作,开发临时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延长学习时间加大公派留学力度,鼓励学生开餐馆自主创业„„两会召开之际,拓宽大学生渠道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就业渠道重要,就业保障同样重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使就业渠道更加通畅?
一:困难时期要靠政策引导和企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经济不景气,全球同业面临倒闭、裁员之际,要在扩大就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要靠政策引导和企业责任心。
据介绍,尽管全球航空业不景气,各国航空公司纷纷裁员甚至倒闭,我国第四大航空集团海航仍启动了2009年大学毕业生千人招聘计划,决心启动涉及航空运输、海航旅业、海航实业、海航商业、大新华物流五大产业领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计划。招聘的职位包括飞行、机务、航务、乘务、财务、金融、法律、行政、市场等,人数近1500人。
这一就业计划将在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东北六大区域展开招聘。
二:用人单位招聘不能做表面文章
前来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在当前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个别单位表面上响应政府号召,到招聘会里“设摊”,但它并不真正愿意招人。因此,要加强监督,并呼吁用人单位讲诚信,真正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三:大学生创业不能“盲人摸象” 应设信息服务平台
距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还有不到半个小时,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等候区,上海团市委副书记陈凯委员和记者谈起他正在准备的提案:大学生创业不能“盲人摸象”,应设立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成功率。
四:多方合力让大学女生走出就业困境
原本在就业问题上就饱受“性别困扰”的女大学生群体,则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郭国庆代表建议,社会应为两性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人才市场环境,确立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应当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平等的就业机会,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建立生育保障机制,由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减轻企业所承担的生育成本;学校应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发挥其指导功能;女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五:建立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 创新创业贷款担保机制
建立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通过省财政拨款、国内外机构和团体资助以及社会募集等形式筹集,初期由省财
政拨款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作为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青年从银行取得小额担保贷款,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创新青年创业贷款担保机制。探索通过建立青年未来信用、个人信用在全省流动、建立青年信用档案、资信评价体系、发放创业卡、创业导师联保、业务合同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青年创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为创业青年提供多方面的信贷支持,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加大力度扶持青年就业创业。
六:大学生农村支教 如何把根留住?
这几年,每年都有大学生到我们到我们那里支教,但3年后,愿意留下的,只有一两个。去年分来的14名大学生,今年就有5个提出要走。原因在哪里?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支教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生活上确实有很大困难;最主要的是,待遇比较低,每个月1200元的工资,虽然相对于我们当地正式教师七八百元工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想留住真正优秀的大学生人才还是缺乏吸引力。
怎么办?我认为:
一、要大力提高支教大学生的待遇,形成“人才倒流”;
二、国家要采取更多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安家费,解决根本问题。
七:“就业中间平台”亟待建立
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嵌入一个中间环节,即“就业中间平台”,也就是设置缓冲层,能够让毕业生进行角色转换,让他们不仅学到实用技术,而且能积累工作经验。汪惠芳代表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间平台’能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前培训、企业订单式培训。它由政府、高校、中介机构、企业等组成。政府主要扮演管理、指导、协调的角色,高校提供部分师资和场地,中介机构发挥订单式培训和项目协调的作用,企业提供岗位和部分经费,并承担部分培训业务。”
八:国家是否能尽快出台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就业的扶持政策 “今年,我们就招了一个大学生,还是学生会副主席,到我们这工作后,觉得特别来劲,她说真没想到社区就业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素荣代表说,现在面临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社区又特别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到基层来工作,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层、社区急需人才的问题。
“但是,我更关心的是国家是否能够尽快出台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就业的扶持政策,昨天,我拿着这个就业图专门到了北京理工大学,与大学生见面,向他们宣传到基层和社会就业,他们都非常关注,但是也都希望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尽快出台鼓励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张素荣具体提出了两条建议。
九:临时救助未就业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有一定比例不就业属于正常现象,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特别严峻,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对那些毕业后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实施临时救助,为他们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失业生活补助,标准可比照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这样可以让大学生们有一个缓冲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寻找就业的渠道。他还建议,学生还未离校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就应该提前介入,为这些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资金等,让大学生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十:强化五大体系 缓解就业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我认为这也是我们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工作重点。”李明代表提出,解决就业问题,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统筹安排,多措并举,实行综合治理。为此他提出了五大体系,用于缓解就业难题。
在校生先学学创业
“我们的流动资金怎么办?借给别的公司蛮不错的。”“借出去的话,别人生产就多了,对我们很不利。”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正在实战演练商业运作,制订企业计划、购买原材料、实行生产销售„„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该院在每周4晚上的选修课时间专门开设了一门创业公选课,吸引了不少学生。
为帮助大学生就业,高校积极寻找拓宽就业的渠道、不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就业机制。视野比只知识更重要,观念是就业的航标。如何突出重围,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
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 需要大学生。他还提到他们那代人的经历:我本人当过两年茶叶工人,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的、卖肉的、种田的,多的是。过去没人说过什么,现在倒成问题了。
二:调整就业预期
“无论国内应届毕业生,还是归国留学人员,都应怀着‘面对现实、放下架子、多为国家做点实事’的心态,把眼光洒向基层。放低姿态,并非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战略规划。
面对心理落差,一定要破除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与大企业、大单位相比,中小企业、相对落后的环境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发挥空间。”程天权委员说。
三:创业激情后要耐得住寂寞
全国政协委员、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称,创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着坎坷和艰辛的,要有这个思想上的准备,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有敢于下深水的作风。创业要科学规划,特别是刚刚开始创业的青年人,没有太多的资本,经不起折腾。创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认为一谈到创业好像就是轰轰烈烈的,创业要一点一点地积累资金,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
四:不怕首份工作差 重在积累经验
“大学生卖猪肉、当船工并不是一件坏事,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念在转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认为,走出校门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就从事这份工作,而是为累积社会经验打基础。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从最基本的做起。
“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在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可能会有一个培训的过程。等金融危机过后,企业慢慢恢复,岗位也会相应增加。现在,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张亚忠说。
保持社会稳定篇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两会中就解决民生问题提出很多议题: 一:建议尽快启动农民住房消费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住房消费对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在农村广泛深入调查,当前农村建房总体上仍处于无序和随意状态,因建房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所以需要统一规划引导农民科学建房。
当前,中央支农资金数额大,渠道多,但是相对分散。如果能够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就能使中央对“三农”的投入效益最大化。因此建议把启动农村住房消费纳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之一,结合新农村建设,适度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并对经过规划设计的住房建设给予适当补贴。通过资金扶持,调动农民建房积极性,可以激活农村住房消费。
二:房价大起大落 低保户到底能不能10万元买套房?
为解决人民居住的问题,政府保障性住房该买多少钱一套?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拟安排430亿元,用于补助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实物廉租房建设。这是有力的经济保障。在国务院的领导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具体指导下,设立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负责统筹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国家公共住房政策立法,如《住房法》、《住房与建筑法》、《住房与规划法》等;在金融保障方面,可尝试由官办的住房金融公库直接面向中低收入者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在一定的范围内尝试专业住房金融机构的试点。
开发商购买一块地,其中20%必须建保障性住房。“比如一个楼盘的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其中必须有2万平方米是政府保障性住房,这部分保障性土地,政府出让时,给予开发商一定的优惠。”差价主要来源于政府在土地供应、房租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性补贴。
该提议仿效的是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土地价格是倒过来算的。即先把老百姓能承受的价格算出来,一个普通家庭4~6年的收入是多少,以此作为房价的基准。从这个数字里扣除建筑成本、房地产商的一定利润(非暴利)后,剩下的就是土地价格,然后按照这个价格将土地使用权卖给房地产商。
城市低收入群体应以分散居住为主。如果1000个低收入百姓住在同一社区,对这个区域将造成多大的就业压力?低收入群体分散到各城区、各楼盘居住,有利就业和社会稳定。
三:医保最高支付将提高到人均收入6倍
政府给大家准备了两件礼物。一是政府即将送出的“大礼包”――医改方案;另一份是他赠送的“健康处方”――由卫生部组织各类专家撰写的健康教育系列丛书,他希望每个人都做自己健康的“守护神”。
深化医改是“五个齿轮”相互咬合联动的系统工程。考虑国情,整个改革的制度安排将是一个阶段性、递次推进的过程,需要中长期的谋划。
深化医改将是一套“组合拳”
这次医改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目标就是人人受益。通过医改,尤其是近三年五项重点工作的组合实施,将初步建立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打开方案,前四项重点内容都有一个“基”字: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疾病风险不是个人或家庭所能承受的,需要统筹共济、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在这方面政府有责任。对于患者,有保障才有底气去医院看病。陈竺透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明年将有一个大提升,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将提高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6倍。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是覆盖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必需、疗效确切、数量充足、剂型合适、为全民公平享有的药物。基本药物不是一张单子或目录,而需要制度,需要动用价格、报销等政策杠杆确保其生产、配送以及合理使用。目前普通型儿童白血病药物、主要的抗肿瘤药、胰岛素等都已纳入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薄弱环节、结构性问题的基本举措。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机制体制的革新和完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把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产品提供给每一个人,包括基本服务包,如健康档案,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同时确定公共卫生重大项目,如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等;还要给6至15岁的青少年接种疫苗,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这一系列工作将能缓解看病就医瓶颈,减少疾病发生。
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立医院应该担负起政府满足人民群众重大疾病、急症、疑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职责。
公立医院改革的“十字方针”
公立医院改革确实是一个大难题。目前看病就医的供求矛盾也主要集中在大医院,但因涉及到制度安排,又要大量资金,而且改革路径也不清晰,因此只是推进试点。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10个字――“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这两者相辅相成,忽视对医务人员的支持,“坚持公益性”难达目的;而过于强调医务人员待遇,忽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医院的发展就会跑偏,就会发展为创收的积极性。
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收入水平能承受的最好服务,需要有高素质的医疗队伍,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
走出医疗人才困境,谁来“牵牛鼻”?
最担心的是队伍,尤其是基层的医疗队伍。虽然已经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老百姓还是要往大医院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的全科医生队伍太年轻。要取得患者信任,就要提高水平,要有政策引导有水平的人去基层。
基层医生主要关心三件事;一是社会地位;二是业务成长;三是待遇。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出了校门就可以,培养医学人才周期很长。这次医改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重大举措,将在大医院建立大规模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同时,医改方案中还明确了待遇问题,基层医疗人员收入要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相衔接。
四:专家全面解读《食品安全法》四大亮点 加强行业监管
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全国人大对法律7次逐条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了1万余条意见。291条
现行食品卫生法制定于1995年,其中仅规定了291条食品农药残留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1800多种
目前我国有1800多种食品添加剂。10倍
食品安全法明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现行的最高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提高为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50万
现在全国食品企业大约有50万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2.6万家,他们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2%。
在“三鹿事件”发生近半年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2月28日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高票通过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全国人大对法律7次逐条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了1万余条意见。其颁布与实施,能否弥补现有的监管漏洞?又将如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与原来的食品卫生法相比,有哪些制度创新和突破?
针对这些社会广泛关心的问题,有关专家解读了食品安全法在监管体制、风险监测等方面设立的四道“新防线”。“三鹿”暴监管体制弊端: 全程划定政府监管职责
从“田头”到“餐桌”,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 “重兵把守”:农业、质监、工商、卫生„„ 然而在实践中,分段监管体制问题日益显现:部门间责任不清,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同时部门间内耗严重,问题出现后相互推诿扯皮容易导致失去最佳监管时机。
“三鹿事件”可谓是这一监管体制弊端的集中暴露:奶源收购运输环节无人监管;在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后,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信息互通„„
经多方研究,食品安全法对现行监管体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委员会是一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旨在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消弭监管空隙。此外,食品安全法还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
安全标准老、少、多、乱:
制定统一食品国标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
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夺命果冻到可能致癌的PVC保鲜膜„„标准的陈旧与缺失让食品安全的防线一次次失守。为此,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等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随着技术发展,新食品不断增多,食品标准的升级、更新迫在眉睫。据悉,卫生部已将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有毒有害污染物、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列为近期的优先领域。今年还要完成国家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修订。
社会“谈添加剂色变”: 除了“安全”还须“必要”
近年的食品安全事故基本都是生产者为美化食品、降低成本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所致,但添加剂却因此背上骂名。
同时,食品添加剂本身在使用中也存在监管不力、滥用突出等问题,导致社会上“谈添加剂色变”。
目前我国有18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说:“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超市里的食品货架基本上就空了。食品添加剂应用如此广泛,对其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为此,食品安全法强调,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重典”治“乱相”
罚款翻倍严惩失职渎职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规范和要求,但如果生产者没有良心和道德,再多的规范也枉然。食品安全法特别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该法还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不安全食品召回等一系列制度。
食品安全法还明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现行的最高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提高为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还对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人员失职、渎职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的处分;对县级以上各监管部门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主要责任人应当引咎辞职。
五:人大代表建议实行弹性退休 最晚68岁
弹性退休,最晚可到68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振楼提出了“建议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制度”的意见,陈振楼代表建议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弹性制度,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不能超过65岁,符合条件的可以延迟至68岁。
老龄人口急剧增加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和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陈振楼说,实际上,对于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探索的主要动因和依据,国家的养老金支付能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性决定因素。
陈振楼认为,可以有以下几项参数综合考虑:一是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及背后支撑的国家经济实力,二是劳动者的人寿实际变化状况,三是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等。劳动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是必需的方式,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才是人类生命的幸福衡量指数。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合理,主要看劳动者退休后的总体生活质量是否能提高,充分的休闲享受能否依靠一定的经济条件予以支撑,社会生产力是否提高和社会成本是否相应减少等。
法定退休最晚不超65岁
为此,陈振楼建议,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弹性制度: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最晚不能超过65岁,目前55岁以上的职工,希望60岁退休的,应当允许。男女退休年龄逐渐统一,如有差异,可以缩短为2-3岁。
陈振楼还建议,在咨询、研究、设计、教育、编辑、创意等智力行业领域里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只要身体健康,可以延迟至68岁退休。在一些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以及其他特殊行业工作的,则应采取刚性的法定年龄退休制度。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可以与实际退休的年龄分开,政府则实施对延迟领取养老金的鼓励政策。
同时要积极实施相关的综合配套改革,如: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不同的养老保险待遇进行大力调整,减少过高的不合理差距;按照每年的物价指数,相应调整养老保险基数;提高市民有关住房、医疗、教育三大公共福利保障水平;切实改变垄断行业、政府机关等与社会平均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合理现象,使社会的公正、公平、公开得以有效体现,凝聚社会向心力,让劳动者心情舒畅地工作,快乐地享受退休后的晚年生活。
第五篇:稳定就业岗位补贴
关于申请稳定就业岗位补贴的申请报告
XXXX有限公司2010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10500万元,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现已投资2亿元,已建厂房面积5.6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50人,是山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于2013年6月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2010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化基地”。依靠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专家队伍强大的技术力量,公司先后成立了威海市高耐磨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山东省高耐磨高耐蚀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及先进的研发与检测设备。目前已申报专利45项,获得授权专利证书4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主营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矿山冶金配件、螺旋流恒压泵、特种合金钢锭、高速列车刹车盘等产品,具有年产铸钢产品2万吨及各种灰铁、球磨铸铁产品1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先后通过ISO/TS16949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RIS国际铁路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和OHSAS18001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并获得认证证书;汽车刹车盘产品已通过IATF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质量认可,已成为国内外OEM产品的知名供应商,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日本、埃及、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历年来,先后荣获“威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乳山市自主创新十佳企业、山东省工程研发中心、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五十多个荣誉称号。
截止到2017年年末,公司员工人数为68人,公司与所有员工全部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按月足额缴纳了各项社会保险费,未发生欠费现象。现将公司所采取的稳岗措施汇报如下:
一、想法设法拓展市场、提高销量,稳定员工福利待遇 只有公司产品种类、销量有所提高,才能确保了员工特别是生产、销售一线员工的稳定和待遇。面临严峻市场销售形势和就业形势,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公司努力拓展新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参加产品推介会、加强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加快新品开发步伐,加大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优化销售渠道,稳定销售区域和客户,确保严品销量、产量不下降,稳定员工队伍和员工待遇,保证每月工资拉时发放,社会保险按时足额交纳。
二、强化内部培训,提升员工技能,防范经营规模风险 通过企业内部培训、以岗位交换等措施,在不同岗位和工种、不同对象和条件之间采取“上下结合、长短结合”等多样性做法,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能在两个不同职能岗位任职的能力,把每一位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特别强化本职岗位的安全、环保意识,进一步熟悉公司的各项管理规范,掌握各岗位生产工艺操作规程,提升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素养,以此来防范人员短缺造成公司经营规模减小的风险。
三、设立干部示范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优秀团队
在公司车间内设立“干部示范岗”,使干部带动所属员工在干好本员工作的同时,为企业如何实施新工艺、创新新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归纳总结形成文字材料,在班前会、周例会上进行探讨、沟通,最终被采纳的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形成了一种创新向好的企业文化,同时形成了一支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团队,为企业创新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实行轮班工作制,丰富业务文化生活,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从生产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轮班工作制,给予员工更多休息时间,合理调配各个岗位的员工数量及各班人员力量,明确班组责任,建立严格的交班制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行、食、乐”上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保障员工安心工作,减少后顾之忧。公司为员工上下班配备了班车,同时为员工早中晚餐配备了可口的饭菜,另外举办“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成就自我。
五、设计梯级升迁职业规划,确保员工干有奔头,职业发展有所归属
为保证员工收入、调动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公司在薪酬设计上对员工进行梯级升迁进行了职业规划,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提拔原则,让优秀员工有施展作为的空间,让优秀人才既有作为又有地位,形成一种“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职业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