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促进中心[模版]
就业促进中心职责任务
一、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效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对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登记、介绍和再就业培训;
三、指导职业介绍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
四、开展再就业援助和就业咨询服务;
五、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六、加快全县就业和再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七、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八、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中专生,退伍军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
第二篇:就业促进中心工作总结
就业促进中心工作总结
第一部分今年的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数据(截至今年9月)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人13342,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14700指标内。――帮助成功创业420家,完成全年600家目标的70%;带动就业1606人,完成全年4200人目标的38%。
――职业介绍方面:(以下数据截至10月底),代理招聘单位1800多家,代理招聘总人数20082多人,应聘总人数6074多人,自主招聘和代理招聘共反馈录用10382多人;(因市公共招聘网改版,针对新网的报表正在调整,此组数据为预估数据。)
――招退工方面:今年1-9月,招工登记7668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退工登记699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招退工净值为6736人次,比去年同期净值减少3333人次。
――失业保险方面:今年1-9月,失业金发放人数12990人,新增4850人;失业保险基金共支出3.57亿元,比去年同期3.22亿元同比增长10.87%。
――居住证方面:受理居住证材料11401人,(其中,新办3324人,续办8077人);居转户264人;受理居住证积分申请29人;完成学历认定2135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登记854份;农村职称评审受理1054人。
――“五类”灵活从业人员就业登记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前往各街镇社会保障事务中心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共1234人,其中个体户505人,农业326人,家政232人,护工22人,外来配偶149人。
――培训督导鉴定方面:办理培训信息卡4210人。督导职业技能培训班级标号470个,涉及培训学员12061人次,其中市政府补贴4196人,区政府补贴7622人,督导农民工单项能力培训班机标号413个(部分并班上课共235个班),涉及学员14312人。申报职业技能鉴定32323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好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充分促进就业。
1、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在去年我区创新推出“四合”帮扶法(党建结合、导师整合、指导融合、服务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失业青年职业指导“四三二一”特色体系:“四大品牌”(小班化职业指导、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特殊人群指导)、“三式指导”(体验式指导、对话式指导、互动式指导)、“两支队伍”(区启航导师队伍、区创业就业专家志愿团)、“一镇一品”(每个街镇形成一个品牌项目)。截至10月底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各类职业指导活动881场,参加人数约9258人。启航重点跟踪名单中已就业并办理招工登记备案手续548人。二是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和培训学校等资源,积极推进和加强学校与政府的互动,职能部门主动介入,将创业服务、职业指导送进校区,积极搭建求职平台。三是推进职业见习、创业见习工作,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激活就业创业的源动力。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就业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真实感受就业创业过程,从中累积经验,增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截至9月底,新增见习单位13家(现正常运作的共176家),共有3439人参加了见习;认定创业见习基地31家,现有见习岗位66个,见习学员142名。
2、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一是以我区“1+5”政策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截至9月底,共认定市级就业困难人员640人,区级就业困难人员586人,一般就业困难人员(9月份开始统计)为2人,共计1228人,已安置1093名;共认定零就业家庭6家,消除6家,动态为零。二是落实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农户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岗位补贴等工作。截至9月底,跨区就业补贴17497人次,补贴金额3143500元;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补贴314人次,补贴金额56520元;审核一次性岗位补贴单位数404家,审核人数790人,审核金额4663882元
3、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圆满完成“xx区2013春风行动”。期间,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宣传专场30场次,组织参加用工单位1442家,提供各类岗位2.3万个,接待来沪农民工求职3.5万人次,咨询宣传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9万份,推荐录用上岗1.1万人。二是组织开展优秀、先进农民工评选工作。今年完成我区8名优秀农民工和24名先进农民工材料收集、审核及上报工作。三是完善“一中心、三园区(浦江、华漕、颛桥)、街镇服务站”的农民工就业服务格局。截至9月底,全区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共发布招聘岗位4713个,招聘总人数19527人,接待求职登记6971人次,参加面试3930人次,录用上岗2358人次。浦江、华漕、颛桥3家园区共发布招聘岗位14255个,招聘总人数39404人,接待求职登记34958人次,参加面试27749人次,录用上岗18422人次。第一部分今年的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数据(截至今年9月)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人13342,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14700指标内。――帮助成功创业420家,完成全年600家目标的70%;带动就业1606人,完成全年4200人目标的38%。
――职业介绍方面:(以下数据截至10月底),代理招聘单位1800多家,代理招聘总人数20082多人,应聘总人数6074多人,自主招聘和代理招聘共反馈录用10382多人;(因市公共招聘网改版,针对新网的报表正在调整,此组数据为预估数据。)
――招退工方面:今年1-9月,招工登记7668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退工登记699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招退工净值为6736人次,比去年同期净值减少3333人次。
――失业保险方面:今年1-9月,失业金发放人数12990人,新增4850人;失业保险基金共支出3.57亿元,比去年同期3.22亿元同比增长10.87%。――居住证方面:受理居住证材料11401人,(其中,新办3324人,续办8077人);居转户264人;受理居住证积分申请29人;完成学历认定2135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登记854份;农村职称评审受理1054人。
――“五类”灵活从业人员就业登记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前往各街镇社会保障事务中心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共1234人,其中个体户505人,农业326人,家政232人,护工22人,外来配偶149人。
――培训督导鉴定方面:办理培训信息卡4210人。督导职业技能培训班级标号470个,涉及培训学员12061人次,其中市政府补贴4196人,区政府补贴7622人,督导农民工单项能力培训班机标号413个(部分并班上课共235个班),涉及学员14312人。申报职业技能鉴定32323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好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充分促进就业。
1、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在去年我区创新推出“四合”帮扶法(党建结合、导师整合、指导融合、服务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失业青年职业指导“四三二一”特色体系:“四大品牌”(小班化职业指导、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特殊人群指导)、“三式指导”(体验式指导、对话式指导、互动式指导)、“两支队伍”(区启航导师队伍、区创业就业专家志愿团)、“一镇一品”(每个街镇形成一个品牌项目)。截至10月底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各类职业指导活动881场,参加人数约9258人。启航重点跟踪名单中已就业并办理招工登记备案手续548人。二是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和培训学校等资源,积极推进和加强学校与政府的互动,职能部门主动介入,将创业服务、职业指导送进校区,积极搭建求职平台。三是推进职业见习、创业见习工作,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激活就业创业的源动力。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就业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真实感受就业创业过程,从中累积经验,增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截至9月底,新增见习单位13家(现正常运作的共176家),共有3439人参加了见习;认定创业见习基地31家,现有见习岗位66个,见习学员142名。
2、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一是以我区“1+5”政策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截至9月底,共认定市级就业困难人员640人,区级就业困难人员586人,一般就业困难人员(9月份开始统计)为2人,共计1228人,已安置1093名;共认定零就业家庭6家,消除6家,动态为零。二是落实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农户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岗位补贴等工作。截至9月底,跨区就业补贴17497人次,补贴金额3143500元;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补贴314人次,补贴金额56520元;审核一次性岗位补贴单位数404家,审核人数790人,审核金额4663882元
3、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圆满完成“xx区2013春风行动”。期间,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宣传专场30场次,组织参加用工单位1442家,提供各类岗位2.3万个,接待来沪农民工求职3.5万人次,咨询宣传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9万份,推荐录用上岗1.1万人。二是组织开展优秀、先进农民工评选工作。今年完成我区8名优秀农民工和24名先进农民工材料收集、审核及上报工作。三是完善“一中心、三园区(浦江、华漕、颛桥)、街镇服务站”的农民工就业服务格局。截至9月底,全区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共发布招聘岗位4713个,招聘总人数19527人,接待求职登记6971人次,参加面试3930人次,录用上岗2358人次。浦江、华漕、颛桥3家园区共发布招聘岗位14255个,招聘总人数39404人,接待求职登记34958人次,参加面试27749人次,录用上岗18422人次。
(二)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区,创业带动就业。
我区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了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成立了xx区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紧紧抓住“创聚闵行”这条主线,(1)着力加强宣传力度,以“创聚闵行”巡回展的形式集中展现我区创业成果、宣传创业政策,截至目前,共吸引来自社区、园区、校区约450人次前往参观;以《xx区创建创业型城区简报》宣传专刊的形式及时、集中反映我区创建进度及经验成果,目前累计已发行12期;(2)着力营造扶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一条包括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业实践、后期跟踪等在内的服务链,实现服务聚合;通过进一步梳理完善我区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市首本帮助创业者快速了解创业政策和流程的《xx区创业导航手册》,实现政策聚焦;通过xx区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站、创业服务进三区(校区、园区、社区)、创业文化周、创业协会等活动载体,实现资源聚集。截至9月,全区帮扶创业组织410家,带动就业1606人;受理开业贷款96笔,发放贷款37笔,总金额369万元;组织142人参加创业培训。
(三)强化失业预警机制,夯实就业基础服务。
今年本区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下,企业大批量退工导致人员分流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我们加强了对企业异常退工行为的报备,在原有措施上继续加大辖区内大批量退工企业的提前监控和指导。如:上海自来水闵行有限公司集中退工600多人,其中涉及到老职工339人,此外上海巴士二汽公司集中退工324人,中心所实行的预约制,紧急事项处理机制发挥了积极效用,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对企业的服务承诺。此外,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因关停装置,计划减退300人,在处理退工事宜时,企业恳请我们能帮助下岗人员重新就业,中心通过收集被退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反馈机制,及时把需就业援助人员名单提供给各相关兄弟部门,不负企业所托。
(四)抓好员工队伍建设,服务保障就业。
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学习,拓展服务方式。中心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东方讲坛、东广《职场新干线》和12333在线指导、《闵行零距离》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同时,积极打造了每月一期的电台直播节目《创业好声音》。另一方面,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克服目前办公地点比较分散的困难,相互支持,有效沟通,确保了队伍稳定团结、工作不断不乱。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才居住证新政出台,咨询量猛增;在实施过程中,新老政策衔接,部分办事群众对业务办理流程不理解。政策宣传是政策落实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丰富政策宣传的方式,畅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机构的咨询、宣传渠道,提高正德知晓率和执行效果。
(二)工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增进。
在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中,我们发现数据统计表长期缺乏规范,难以有效统计。我区创建工作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数据统计表规范格式的缺失,各成员单位在回报统计数据时的统计口径与统计期限、统计内容等都存在巨大差别,给创建办汇总数据带来诸多不便,难免会造成部分统计数据的缺失或错误。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横向、纵向的工作沟通联系,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集中、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确保服务效能最大化。第二部分明的工作要点
明年就促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工作,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借平台、借力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做好各项就业工作,以适应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确保我区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一、推进xx区人力资源市场运作。积极开展市场宣传工作,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的功能,服务项目等进全面行宣传,扩大市场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和细化市场的各项工作。逐步构建起完成、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拟对区内企业开展一次用工需求调查,从行业、地区、岗位、工种、薪资等方面来、分析企业用人的难点问题,和供需双方的矛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聘推荐服务。
二、落实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建立健全青年就业长效机制。加强调查排摸及分析;加强导师引领,建立“启航导师”与“街镇”一对一结对模式;加强品牌效应,深化“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等区级特色品牌服务,鼓励街镇打造具有“一镇一品”特色的街镇职业指导站;加强区与街镇、街镇与街镇的资源整合,促进岗位信息交互利用,提高人职匹配度。二是加强就业困难人群安置工作。加大政策宣传,确保政策知晓到位;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扎实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明年是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创业型城区建设两项工作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做好各项工作的深化、冲刺和总结提升:一是进一步整个各方资源,加强沟通,形成政策宣传、创业服务等各方面的合力;积极推进区内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创业能力;二是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寻找问题,限期整改,确保创建户数和带动就业人数达标;三是认真梳理创建期间制定的各项政策,认真总结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为创业型城区建成后各项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创业工作的持续开展做准备、打基础。
四、做好万人项目转制后的相关工作。万人项目转制后岗位补贴资金打包工作将于明年1月正式全面开展。由失业、开业、区财政三个分管部门一起创建和不断完善资金拨付流程,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后续监管部分岗位补贴打包资金的跟踪管理,将通过业务报表核对、财务帐目检查、电话抽查、业务培训等方式,确保打包资金在流转部门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按规定的标准补贴到人。并根据资金监管实际情况和效果分析,进一步完善修订监管办法。
五、夯实就业服务管理。一是农民工就业服务不断优化。进一步开展立体化宣传,利用各类网络、媒体等平台,做好优秀、先进农民工的表彰宣传工作,并适时分批进行先进、优秀农民工事迹座谈会,强化农民工上岗培训鉴定管理,配合企业和农民工工作时间和地点,提供人性化鉴定服务的同时,坚持鉴定工作公平、公正、科学开展。二是试点开展外国人就业管理。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我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便捷高效地做好涉外企业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明年中心将在紫竹分中心正式增设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申请受理点。我们将做好硬件支持、人员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在正式运作过程中,保持同市就促的紧密沟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确保此项服务项目在我区顺利推行。三是继续做好xx市居住证积分制工作。加强职工对新政策的学习,为咨询企业和个人提供准确的、专业的政策解答与人才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组织开展用人单位人事经理“积分制管理系统”的操作培训。加强与街镇人才服务机构、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也要加强同市人才服务中心及其他区县兄弟部门的交流,借鉴学习。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及时梳理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合理化建议,为上级部门提供参考。四是促进档案管理统一化。我们将在街镇开展全面的意见征询,从模块设计和应用,特殊需求,整体工作量,方案选择,硬件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和需求性调研,最大程度满足全区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在后续软件、网络开发及测试完成后,将对全区街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的培训学习。五是探索补贴培训督导社会化。为促进我区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工作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拟通过招投标方式,将日常补贴培训督导工作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实现委托管理后,将做好对督导机构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定期开展对督导机构的绩效考核、业务评估等工作,实现培训督导工作的公开透明和科学管理。
第三篇:就业促进中心工作情况总结
就业促进中心工作情况总结
我科室始终将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一、城镇新增就业
xxxx我县城镇新增就业目标xxxx人,截至目前我县新增城镇就业xxxx人。确保了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信息完整,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没有出现信息不全等现象。已完成全年任务数的xxx.x%。
二、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1、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为我县xx创业孵化基地、众帮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入驻xx户商户,为两基地拨付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xx.x万元,入驻商户带动就业xx人。
为xx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xxxx元;为xx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xxxx元。
2、支持灵活就业
开展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补贴保险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按照政策规定的最高额给予补贴,可以为群众带来最高xxxx元的补贴。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于xxxx年x月份才开始缴纳,截至目前已拨付第一批灵活就业社保补贴xx.xxxx万元,补贴人数xx人。第二批灵活就业补贴正进行。
三、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1、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大力宣传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优惠政策,包括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根据文件规定,社会保险补贴最长不超过x年。截至目前已为xxx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吸纳的x名高校毕业生补贴吸纳就业补贴xxxx元,社会保险补贴xxxx.xx元。
为xxx工程有限公司吸纳毕业两年内高校毕业生xx就业,并给予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为期x年的社会保险补贴xxxxx.xx元。
2、扩大就业见习规模
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截至目前xx县人民医院、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xx县统计局、xx县xx县子语幼儿园等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见习人员xx人。就业见习补贴一季度一申请,截至目前,为符合条件的xx县人民医院、xx县子语幼儿园、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xx个单位的xx名见习人员拨付见习补贴xx.xx万元。补贴资金拨付至见习单位。
3、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
xxxx年以来xx县人社局在就业扶贫方面制定就业扶贫方案以及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建立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加大就业扶贫政策解读宣传力度、大规模组织开展就业扶贫技能培训、拓宽渠道促进就业、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1)加大扶贫工厂
通过宣传就业扶贫政策,与企业进行交流,详细讲解就业扶贫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充分调动企业和贫困劳动力参与扶贫工厂建设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认定xx森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扶贫工厂,目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x人就业,人均收入xxxx元左右。目前已为xx森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拨付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xxxxx元。
(2)劳务协作就业扶贫
积极开展劳务协作,xxxx年我单位与xx国际船务有限公司、xx区联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劳务协作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x人。
(3)扶贫专岗
县扶贫办设立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县扶贫办开发扶贫公岗xxxx人。
(4)帮扶就业
提供岗位信息。通过征集各用工企业招聘信息,形成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供给清单,并由各乡镇社会保障员,定期入户进行政策宣传咨询、岗位推荐。截至目前发放xxxx户的政策咨询宣传页。岗位共计清单已有xx家企业,xxx个岗位。已向贫困劳动力推荐x-x次岗位。
3、安置公益性岗位
为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xxxx年新安置xx人进入公益性岗位,目前在岗xx人。为了让其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服务于社会,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给予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截至目前发放岗位补贴xx.xxx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xx.xxxx万元。
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1、完成xx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拨付
完成职业培训拨付资金xxx.xxxx万元,其中技能培训xx.xxxx万元,创业培训x.xxxx万元,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xx.xxxx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万元。培训人数xxx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员xxx人。
2、职业技能鉴定支出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出x.xxx万元,补贴xxx人。
3、全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加大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我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已开x期,每班xx人,共xxx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预拨企业培训补贴资金xx万元。
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享受政策,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xx—xx周岁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为xx县xx培训学校、xx培训学校、xx县捷信培训学校等x家培训学校培训的xxx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预拨付培训资金xxxxxx元,预拨比例为xx%。培训专业为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员等。
为英才、凯卅、明远、程才等学校,拨付技能提升培训资金xxxxxx元,培训专业为保育员初级和中级、养老护理、中式面点师、制图员、育婴员等专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x人,拨付资金xxxxx元。
为xx、xx、xx、xx、xx、xx等学校拨付培训合格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xx人,拨付资金xxxxxx元。
为康泰拨付企业职业岗前培训资金xxxxx元,培训专业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人数xx人。
为伟业拨付企业职业培训资金xxxxxx元,培训专业中级焊工,培训人数xx人。
五、落实就业创业服务
1、公开发布岗位信息
在xx在线网站、xx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招聘岗位发布,同时利用xx就业创业网的招聘信息发布模块,进行招聘信息发布。截至目前,xx在线已有招聘岗位xxxx个岗位。
六、xxxx年工作计划
1、实施更加优先的就业政策。
2、加大就业见习工作、公益性岗位、技能提升、创业补贴、企业吸纳就业等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3、继续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做好相关数据的核实,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大力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4、就业创业服务
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招聘会,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第四篇:区就业促进中心先进事迹介绍
区就业促进中心先进事迹介绍
**区就业促进中心主要承担以下职能:为地区劳动者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和介绍;对就业困难人群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等。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由于始终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为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和
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心曾多次被市、区两级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同时党总支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蒋蓉妹同志还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的殊荣。
在日常管理中,**区就业促进中心始终以劳动保障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为抓手,以“让人民满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使就业促进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抓窗口建设,强化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劳动保障系统对外服务的窗口单位,让服务对象满意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中心每年计划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利用晨会讨论案例,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心赢得的不仅仅是感谢信和锦旗,更是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在硬件建设方面,中心的服务大厅配置了电子显示屏、休息等候区、阅览架等服务设施。为提高工作透明度,中心将相关的各种事务办理程序打印上墙,使办理程序一目了然。下半年,中心还将对外服务区域内的功能指示牌由悬挂式改为落地式,更方便了服务对象查询,充分体现了“以服务对象为本”的服务理念。
二(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抓政策落实,深化就业援助
为深入贯彻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心大力推进“灵活就业”,确保我区失业登记数平稳控制在下达的目标数之内。通过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等就业扶持政策,逐步转变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心也认真实施对特殊人员的援助工作,确保做好了对协保人员的补贴申请和发放工作。截至11月底,共受理岗位补贴3951人次、社保补贴1154人次。
同时,中心大力开展对“双困”人员的托底安置,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和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依托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来,我区“百人就业项目”已达12个,截止到11月底,已安置了1889个“双困”人员,有效缓解了地区的就业压力。
另外,中心还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工作,加大了资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严格审核见习基地申报、规范发布见习岗位、强化跟踪管理等,使青年应聘成功率明显上升,青年就业难的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中心开展了“点燃青春激情、指引开业之路”主题活动,又推出“青年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鼓励青年人创业,同时将此举作为切实促进青年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带动更多青年实现就业。
三、抓优质服务,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建立全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通过组织就业援助员对全区劳动力资源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调查摸底,为全区数万失业、无业人员建立详实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起,中心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不定期地走访街道,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
其次,丰富职业指导的形式。比如,走进社区,与社工、团区委联手对社区25岁以下的青年开展职业指导;走进企业,真切地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同时,职业指导还走进学校,以“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周)”的形式为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发布、观念指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就业服务。
最后,强化跟踪服务和管理。初中心开始推行“值班主任”制度,提倡树立诚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几年来,通过完善反馈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特殊的来访矛盾。目前,“值班主任”制度已在全市同行内加以推广。另外,“服务满意度测评”也是中心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包括在中心服务大厅设置意见箱、从电脑中随机抽取服务对象信息发信征求意见、到第一线的服务窗口直接听取意见等,这些举措深受广大服务对象的好评。根据收到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心对内部场地进行了调整,扩大自助求职区域、增设查询机、配备专人实时指导;根据求职者需求印制资料备索;修改失业保险告知单,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窗口功能调整,实现招、退工一门式服务……
**区就业促进中心始终将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作为努力方向,努力树立起“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跨前一步,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以规范促服务,以服务促和谐,创建第一流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第五篇:(参考)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作 者】蔡则祥/刘银凤
【作者简介】蔡则祥,刘银凤,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蔡则祥(1958-),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理论研究 ;刘银凤(1963-),女,南京审计学院副教 授,从事金融和证券投资研究。
【内容提要】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摘 要 题】政策选择
【关 键 词】促进就业/政策目标/市场化就业 /社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0-8780(2003)01-0006-04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大大高出人们的预料。但是,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莫荣,2002),甚至有人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2%,达到14%(张曙光等,2002)。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促进就业目标的意义
促进就业目标是从充分就业目标转化而来,是针对我国失业问题严重,下岗再就业难度加大,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的。宏观经济学所说充分就业,是指把非自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种高水平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充分性。而我们所说的促进就业是力求失业率尽可能降低,就业人数尽可能增加,全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尽可能多的一种积极就业状态,强调的是对就业的促进和推动。从我国实际就业状况来看,我国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充分就业,还需要促进就业,使之在若干时期以后达到充分就业。换言之,促进就业是比充分就业要求低一些但更为迫切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我们之所以认为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都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突出,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自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人问题的需要。就业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的工作,从事创造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人,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就业不仅是人谋生、乐生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纳入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刘福垣,2002年)。对于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就业条件个人不利用是个人放弃就业权,而个人努力社会条件不具备是社会的责任,即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超过自然失业率就说明资源分配结构过度失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不过是保障其生存权,还没有满足他的发展权即就业权。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追求的是个别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追求社会总资本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总产值的微观成本和宏观成本是不一致的。微观成本的节约往往是宏观成本的浪费,尤其是活劳动成本,它是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货币表现。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降低活劳动成本,微观经济效益提
高,但节约的活劳动如果不用于其他劳动过程,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为产生这种劳动能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从社会意义上说已经浪费了。只要劳动者继续生存,这种耗费就要继续下去。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以社会资本运营为对象的,因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失业人口,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降低社会成本,才能达到宏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目标的首位。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也是解决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本质上也就是就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小农生产方式得不到改造,农业不可能发展,农民不可能富裕,全国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中第一位的基础目标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定性指标。
二、选择促进就业目标的依据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不仅有前所述的理论依据,更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依据。首先,创造就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当前,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
一,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性挑战;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当今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源,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43 亿)的5.3倍(胡鞍钢,200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促进就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增量由于人口因素的推动有所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增量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 等因素有所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情况表明,当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200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同比减少462 万人;集体单位同比减少194万人;其他单位同比增加24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同比减少130 万人(向笑颐,200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转制,部分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以及各种原因产生了新的不在岗职
工。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也表明,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失业人员占求职者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将持续较长时间。2002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129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近176万,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不符合新增就业岗位的需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对学历、技能要求有提高趋势,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以上,而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岁到34岁之间的劳动者。总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造而来的体制性失业,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周期性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失业矛盾错综复杂,就业难度突出。因此,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却未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就业的增加。为此,应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九大政策措施(胡鞍钢,2002):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工作行动计划;建立更加富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快调整正规就业结构,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采用鼓励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旨在扩大就业、缓解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的良治;促进城乡就业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纳入国家的就业规划;积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二)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政府不能对就业问题完全承包,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的新机制。首先,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我国工业化中期所特有的就业矛盾,随着城乡壁垒打破,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被逐步清理,城乡劳动者互相竞争就业岗位的趋势愈益明显:农民兄弟进城打工,城市工人下乡承包。为此,政府只能疏导,制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流动。同时,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适应国际就业竞争需要,构建世界制造中心,扩大国内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是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争取把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将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再次,促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在设计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时,保障水平要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大发展补充保障,用补充保险来弥补基本保险保障水平的下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市中的民工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中;四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的有效办法,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五是要建立由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三)大力发展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小企业、大就业是一条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首先,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扩大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政策方面,应扩大小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小企业享受间接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应放宽小企业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同时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大力提高小企业主的素质,主要途径有三个(杨宜勇,2002):一是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可考虑通过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实际经验。三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去小企业就业。国家可以出资,由政府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促进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自己就业。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根本依托,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由于中国目前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因此必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削弱中国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壁垒,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解决国内需求在城乡分布不对称现象,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不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社区服务、餐饮、商贸等服务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社区就业。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由于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建议:一要重视发展社区就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降低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的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倡导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方式。社区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它们既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又是就业的一个蓄水池。在肯定非正规就业的同时,要设计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方式,以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从而真正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三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努力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入口,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较低费率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支持。四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服务产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服务规模化。五要加紧完善社区就业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即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就业管理体制,使社区就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公益性载体,即社区服务机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免费,其
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协调合作,简化手续。社区就业所涉及的工商、税务、计划、劳动保障、城管、卫生等管理机构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调配合,简化手续,为符合要求的经济实体提供方便,从而使社区就业真正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选择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N].南京日报,2002-5-25。
[2]向笑颐.2002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月评[N].金融时报,2002-5-24。[3]陈淮.就业岗位正成稀缺资源[N].南京日报,2002-6-10。
[4]袁钢明.把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N].南京日报,2002-6-10。
[5]刘福垣.就业是首要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2-5-28。
[6]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R],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杨宜勇.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001-2002年.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R],刘国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张曙光,赵晓,高清辉.经济增长超预期,内在动力仍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2-7-24。
[9]杨宜勇.以促进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N].中国证券报,2002-7-20。
[10]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