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宋骁
(2011年2月12日)
近来读了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颇有感想。
张震将军虽然官至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军衔,但始终都以一名老兵自称,非常的谦卑,并称自己从参加红军那天起,直到退休的六七十年间,只做了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只是尽了一名党员的责任。纵观将军的一生,经历了部队、机关、院校、战区、总部、军委等40多个岗位,这样的一生就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努力奋斗的一生。将军的回忆录里时不时地夹杂着对战友们的回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非常感激。战争年代,上级、同级、下级,很多战友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战友在眼前倒下,有的就牺牲在身边,连血都溅在衣服上。可想而知,今日之和平建设环境真是来之不易。
为了革命,九死一生。将军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靠做蔑工维持家庭生活,母亲为农家妇女。由于父母的疼爱,虽然家庭困难,但仍然坚持供孩子读书。朴素的阶级感情,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促使着将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平江起义后,毅然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一颗子弹从右眼角打进,从后侧穿出,差一点就“革命到底”,负伤当晚由于下雨,天黑路滑,没有赶到野战医院,幸运地躲过了当晚敌人对医院伤病员的屠杀。第五次反围剿时,右臂中弹负伤,疟疾发作,被送入后方医院治疗,黄克诚将军来医院看望伤员时,将伤口还在化脓的张震将军带出医院,赶上部队,从而才走上了长征路。长征过完湘江第一道封锁线后,将军疟疾发作,每天高烧,是战友们将他抬着过了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翻越雪上时,吐过几次血,解放后有条件检查时才发现是肺病。过草地时,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缺水缺粮,很多战友牺牲了,后续部队无需要向导,沿着一具又一具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边的部队,到达宿营地,这是何等的惨烈。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转战华东,都是血与火的历练。
为了国防,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调任军委作战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任军事学院,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调任总后勤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1992年,78岁,已近杖朝之年的张震将军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白发皓首,伏枥老骥,壮心不已,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将军卸任后留下的诚挚的祝愿,也是将军一生革命的写照,“解甲归田”,六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人的流血、牺牲和奋斗,换来的是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将军还是一个孝子。1938年将军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假回匆匆回家见了母亲一面,自此之后,杳无音讯,生死不知。新中国成立后,将军到处寻找母亲下落,结果母亲已沦为乞丐,讨饭为生,精神有些失常。这一别十余载,战乱之中,流离失所,母子再次相见,将军泪如雨下。母子重逢之后,将军接到家乡来信,说相见的母亲是自己的养母,还有一个生母,也生活在长寿街上,年过八十,已是风前残烛,老人但愿一睹将军容颜,则九泉无恨。经当家乡政府确认,将军当年为领养。将军担心养母难以接受,回乡背着养母去见了生母,此后,对两个母亲的生活同样关心。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不能照顾母亲,将军时常慰藉自己,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成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战,为了天下的母亲而战。
第二篇:《徐向前回忆录》读后感
徐向前元帅,山西人氏,黄埔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1931年起历任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等职。
近些日子读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有如下一些感慨。
纵览全书,可以看出徐帅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他分析军事问题,战后分析占据都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可以看得很明白。并且是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这一点无论他是否全心全意,都无法否定。直到后来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这一点都没有改变。
从他和张国焘,陈昌浩的合作经历可以看出徐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多次在紧要关头提出宝贵的军事意见。当然,和那两位相比,徐帅是历史的胜利者,回忆录里怎么写都是不为过的。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从他的战争经历来看,从红四军,四方面军,到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在山西前线的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司令解放临汾、太原等战役,徐帅确实是一位很能打的军事将领,与林彪不相上下,贡献很大。
从徐帅的经历中,可以深刻的反映出gcd这个组织善于内斗,狠斗,不相信自己人,以至于大规模自我消耗的特质。1931年发生的白雀园大肃反就是很好的例子。徐帅称其为“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肃反历时三个月,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的干部被逮捕、杀害”。这其中有张国焘的疑心病,也有国民党的离间,许继慎就是被国民党的离间计所害。同时,回忆录还提到了当时徐帅的爱人程训宣在肃反中的经历,我们可以略窥一二。徐帅于1932年得知自己的妻子在肃反中被抓,但四处打听均无消息。直至1937年他到延安,“才听说她和王树声的妹妹等人惨遭杀害”。得知她就是为了搞自己的材料,徐帅哑口无言。再联想到后来的延安整风、反右、文革,可见,gcd搞这一套是很有传统的。
我个人最关注的,也是正史中很少提及的就是西路军的故事,可遗憾的是,徐帅提及不多,不过从叙述中也可略知一二。现在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毛为了排除异己,铲除张国焘的军队,下令组成西路军,开辟经河西走廊通往苏联的交通线,以获得苏联人的援助。不料在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下,被马家军杀了个全军覆没。以致徐帅化装成算命先生,乞丐,一路走回延安。当然,回忆录中不会这么写,书中主要写的是战争的过程,以及敌人的凶残和我军英勇的大无畏精神,这里不再赘述。其实,1935年徐向前选择和红四南下,甚至大哭,拍断了手骨。由于受张国焘路线的牵连才有了后来他带领西路军西征。再到后来的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仅转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以及建国后并不很受重用的经历,都是在为那次埋单。这也成了毛眼中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第三篇:《徐向前回忆录》读后感
《徐向前回忆录》读后感
徐向前元帅,山西人氏,黄埔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1931年起历任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等职。
近些日子读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有如下一些感慨。
纵览全书,可以看出徐帅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他分析军事问题,战后分析占据都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可以看得很明白。并且是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这一点无论他是否全心全意,都无法否定。直到后来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这一点都没有改变。
从他和张国焘,陈昌浩的合作经历可以看出徐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多次在紧要关头提出宝贵的军事意见。当然,和那两位相比,徐帅是历史的胜利者,回忆录里怎么写都是不为过的。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从他的战争经历来看,从红四军,四方面军,到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在山西前线的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司令解放临汾、太原等战役,徐帅确实是一位很能打的军事将领,与林彪不相上下,贡献很大。
从徐帅的经历中,可以深刻的反映出gcd这个组织善于内斗,狠斗,不相信自己人,以至于大规模自我消耗的特质。1931年发生的白雀园大肃反就是很好的例子。徐帅称其为“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肃反历时三个月,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的干部被逮捕、杀害”。这其中有张国焘的疑心病,也有国民党的离间,许继慎就是被国民党的离间计所害。同时,回忆录还提到了当时徐帅的爱人程训宣在肃反中的经历,我们可以略窥一二。徐帅于1932年得知自己的妻子在肃反中被抓,但四处打听均无消息。直至1937年他到延安,“才听说她和王树声的妹妹等人惨遭杀害”。得知她就是为了搞自己的材料,徐帅哑口无言。再联想到后来的延安整风、反右、文革,可见,gcd搞这一套是很有传统的。
我个人最关注的,也是正史中很少提及的就是西路军的故事,可遗憾的是,徐帅提及不多,不过从叙述中也可略知一二。现在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毛为了排除异己,铲除张国焘的军队,下令组成西路军,开辟经河西走廊通往苏联的交通线,以获得苏联人的援助。不料在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下,被马家军杀了个全军覆没。以致徐帅化装成算命先生,乞丐,一路走回延安。当然,回忆录中不会这么写,书中主要写的是战争的过程,以及敌人的凶残和我军英勇的大无畏精神,这里不再赘述。其实,1935年徐向前选择和红四南下,甚至大哭,拍断了手骨。由于受张国焘路线的牵连才有了后来他带领西路军西征。再到后来的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仅转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以及建国后并不很受重用的经历,都是在为那次埋单。这也成了毛眼中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第四篇:《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以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书中的一些句子很经典,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第五篇: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主要是写了作者郭衣洞(原名郭定生、笔名柏杨)的坎坷的一生。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用了郭衣洞这个名字)。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现在我浅谈一下对此书的一些感受,总的来说,柏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而柏杨先生正是时代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体会?以下我会和大家一起分析。首先是时代背景,柏杨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凌乱的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自家人打自家人。而柏杨先生也从东北迁到台湾,台湾是什么地方,是蒋中正还统治着的地方,他不许那里的人有半点与共匪(共产党)沾边,共匪是一个大忌讳,里面还有一个描写就是“国民党也发现,有个像共产党这样的敌人真好,对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只要把共产党帽子往他头上一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立即铲除。”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台湾,存在着暴政,有权利的人只要看谁不顺眼就把共匪的高帽往上一戴,就可以把其铲除。在这样敏感的地方敏感的年代,只有顺从才可以得到生存。
其次是柏杨先生的性格,有句话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有学识的人都只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有怒而不敢言,怕说错话,哪怕是一个字都会惹来一生馊。但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而柏杨先生就是因为坚信自己,希望把自己希望传递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送给每一个沉默中的人,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传递。从小柏杨先生就是一个有着正义有着志气的青年,因为不满老师的做法公然地当着老师的做出反抗,正面发生了冲突,想要维护大家的放假权利,之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那时候还没有言论自由,哪像现在这个时代,学生觉得学校不公平就可以像学校反映、打个电话给今日关注来关注关注这个问题或者是直接向教育厅反映。在当时那个年代冒犯老师只能来一句“郭定生冒犯师长,开除学籍”,就因为这样,柏杨以后的路就难走了很多。到长大了之后发现处处碰壁,从而知道了文凭的重要性,故先生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得到一个文凭,从而启用了假证进入大学,但好景不长,纸始终没有包得住火,假证事件败露,被永远开除学籍。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先生有着一种勇于与现实做抗争,勇于冒险的精神。这些性格让先生的道路走的倍感辛苦。
最后,我综合了一下时代背景和先生的性格得出的结论就是柏杨先生只能是时代的受害者。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年代,如果低着头不理世间的任何不公,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或许先生的一生就会重写,没准就是和媳妇孩子一起幸福地过一辈子。但柏杨先生偏偏就不是这种能活在虚伪下的人,他要做一个讲真话的人,但在那个时候讲真话是要惹祸的,先生本来就是有着让人捉住的把柄(曾被共产党捉过,后来被放了在),由着自己的正义与愤慨,讽刺当时的暴政,从而沦落成为了一名政治犯,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里唯一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是,在坐牢的这段时间,妻子明华很快就要和柏杨离婚,这件事对先生的打击很大(几次想要自杀)。这是时代的错,批判当世,唤醒人们从而落得个十年牢狱之苦,先生您苦了。
《柏杨回忆录》里从头到尾都是写了柏杨跌宕起伏的一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一种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催泪电视剧,虽然结局是好的(先生的作品得到了承认,蒋纬国也代替蒋经国向先生致歉)但过程真的是让人揪心不已,文字狱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扼杀了多少好的作品。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敬佩柏杨先生,即使在这十年的牢狱里,他都能坚持写作,想尽各种方法把作品从牢里带出来,这是一笔很珍贵的财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会像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想想先生的十年牢狱,再回看一下自己面临的困难,就会立马充满斗志,因为这根本不算什么,虽然我不会像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伟人,但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做人只要做到尽力,问心无愧就不枉此生了。